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4期

时间:2013-05-02 00:00:0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3年第4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三年五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2

三、兄弟院校··················5

四、科研成果··················7

五、海外资讯··················8

六、权威声音··················13

七、重大事件··················14

、中医药文化···············14

一、医药政策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起草《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中医药作为单独一类纳入国家基本公卫项目

●每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做1次中医体质辨识

●根据不同体质进行个体化中医健康指导,记入健康档案

●对家长或保育员提供儿童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给家长或保育员传授摩腹和捏脊的中医技术、揉肺经(或揉迎香穴)、揉足三里技术、揉四神聪穴位技术;发放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中部分药品进行调整规范的通知》

《通知》指出,自发布之日起,删除《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09年版)》中的“丁咯地尔口服常释剂型”(西药第532号)和“丁咯地尔注射剂”[西药第★(532)号]。医保目录凡例部分第(八)条第15项第一段改为,中成药部分第433号的“银杏叶口服制剂”包括:银杏酮酯颗粒(片、胶囊、滴丸)、银杏叶丸(颗粒、胶囊、片、滴丸、口服液)、银杏叶提取物片(滴剂)、银杏蜜环口服溶液。西药部分第921号“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促红素)”改为“重组人促红素(CHO细胞)”。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与医保目录西药部分第236号收载的依托咪酯注射用乳剂是同一品种。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与医保目录西药部分第300号收载的注射用亮丙瑞林微球是同一品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属于医保目录西药部分729号收载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口服常释剂型。

二、高等教育

(一)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批认定名单公示: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在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质量上迈出关键步伐

(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教育部日前制定并印发《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

《标准》要求,规范化培养以提高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在省级及以上中医药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的培养基地进行。参加培养人员在培养基地临床各科及公共卫生、基层实践平台逐科(平台)轮转。分理论学习(1个月)、临床轮训(26个月)、基层实践(6个月)三部分。

学员在临床轮训和基层实践期间,选择临床学术专长具有特色,从事中医临床工作8年以上、主治以上医师进行跟师学习,每周半天,以门诊为主。

(三)《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日前下发

今年,全国共计划招收研究生60.8万人,其中博士生6.9万人,硕士生53.9万人。

通知要求各地各级教育和发展改革部门及各研究生招生单位,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支持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培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坚决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坚决限制科研项目和经费缺乏、培养能力明显不足的招生单位和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

(四)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试点高校和有关中学,“明晰试点定位、提高选拔质量、鼓励探索创新、加强规范指导”,不断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着力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五)教育部公布专业设置审批结果:60多所高校的258个专业不得招生

根据教育部网站今天公布的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258个专业将不得安排招生。

这些未能通过的专业涉及全国60多所高校,其中高尔夫产业管理、全球健康学、网络安全与执法、老年工程等较为引人注目。教育部同时公布了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云南中医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获准开设的新专业,包括教育康复学、阿姆哈拉语、吉尔吉斯语、水生动物医学、生物医学、傣医学、陶瓷艺术设计等。

其中,12所高校的部分医学专业未经教育部审批通过,将不得招生,其中包括天津中医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长春中医药大学临床药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甘肃中医学院临床药学等7所中医药院校的4个专业。

教育部公布了2610个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其中包含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中药制学专业,天津中医药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中医药院校专业。2012年度,有包括云南中医学院傣医学专业在内的6所高校开设的7个新专业获得审批可以招生,但注明需考察的云南中医学院傣医学专业等4个医学类专业,待考察合格后方可安排招生。

(六)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揭晓:830项成果获奖

教育部日前公布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本届共产生获奖成果830项,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250项,三等奖518项,成果普及奖17项。

评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要内容,是教育部为表彰和奖励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严谨治学、勇于创新、锻造精品,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自1995年以来已评选六届,共有3220项优秀成果获奖,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

三、兄弟院校

(一)清华大学:启动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超越学科界限 12个院系签约

“这不是创业企业的孵化器,而是一个面向大学、超越学科界限、发现和培养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新型教育平台。”4月25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举行的“清华x-lab”启动仪式上,该院院长钱颖一澄清一些人对“x-lab”的理解。在启动仪式上,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医学院等12个院系签约成为“x-lab”合作方,40多位知名企业家受聘为“x-lab”首期驻校企业家。

“x的寓意是探索未知、学科交叉,lab体现体验式学习、团队工作。”钱颖一说,“x-lab”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清华各院系学生、校友和校外创业团队,为他们提供创新创业相关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促进跨学科团队的融合协作,并为学生创新创业成长提供各类免费公益性服务。

清华大学“x-lab”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校友和企业界的认同。清华企业家协会和清华科技园签约成为“x-lab”战略合作伙伴。“该项目目前是12个院系合作共建,将来将逐步扩展到全校。”清华大学“x-lab”主任张帏教授说。

(二)上海交通大学:16门医学课程上网

上海交通大学从4月16日起将42门校内精品课程搬到网上,通过“南洋学堂”网站(http://ocw.sjtu.edu.cn)向社会免费、免注册开放。42门开放课程中,有16门医学生命科学的精品高清视频课程。

2005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牵头,全球百余家教育机构参与,建立了开放课程资源联盟,目前加入该联盟的共有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大陆首家入盟的高校。

在首期开放的16门医学生命科学精品课程中,有现代医学导论、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发展史、基因与人、西医内科学、妇科常见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眼科学、中医学与中华传统文化、医学与绘画艺术等,授课教师为各学科领域大师级教授和名师。

(三)广州中医药大学:办深圳创新班,师承与院校教育联合培养本科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近日表示,该校去年与深圳市中医院合作开办的深圳临床医学院,今年在全校统一招生计划下独立招收中医学专业本科生60人,开设“深圳创新班”。

这个一入学就办在深圳市中医院的“深圳创新班”,将实行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有机结合,全程本科生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由学院内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同时,该班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能与学校其他专业班级学生同等享受国家、广东省和学校奖助学金政策外,还将获得学院的额外生活补助。

(四)广州中医药大学:提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4月1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学校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八届工代会第三次会议,强调教职工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

该校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出6项要求。一是要求教职员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深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钻研业务并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创新精神和扎实的实践能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推进师德建设,宣传师德先进模范和典型,营造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保护、激励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各代表要就学校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六是教代会、工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学校科学发展、服务幸福校园建设、服务广大教职工的能力和水平。

(五)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仁和集团签约合作

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仁和集团“名医名方名药产学研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根据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拟在高端医疗养生、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方面产学研强强联合。

仁和集团为我国大型上市制药企业,年销售额60亿元,具有完善的市场销售网络和体系。而即将注册开业的上海中大药都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将落户徐汇区,以下属高档国医馆、健康产品、中医养生基地等板块,打造国内著名的健康产业集团。

四、科研成果

(一)中药或可抗乙肝病毒

由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茯苓红花散”在治疗慢性乙肝和乙肝肝硬化方面疗效显著。日前该研究项目通过甘肃省科技厅成果鉴定。

数年前,兰州市相关科研人员发现首例服用茯苓红花散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的患者。在从2008年至2011年持续对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效果进行观察的基础上,2011年11月,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与兰州燕滨营养品公司合作,对该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表明,治疗组部分患者服用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滴度随时间呈衰减态势;影像学观察,肝脏弥漫性病变在3-6个月里复常或好转;生化指标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茯苓红花散是由茯苓、红花、莲子、酸枣仁、木瓜、桃仁等中药组成的经验方制剂,主要成分是多糖。

(二)“肾主骨”理论应用研究计划通过论证

日前,中医“肾主骨”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论证会举行。该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肾主骨”理论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骨代谢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补肾中药调控骨代谢的疗效机制研究、补肾药防治骨退行性病变的临床试验研究以及中医“肾主骨”理论的创新研究等领域已取得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中国最新研究对解决细菌抗药性产生影响

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研究组14日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题为《细菌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结构》的研究论文,首次报告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复合物四聚体的晶体结构,并通过结构信息阐述了该蛋白复合物的工作分子机制。

能量耦合转运蛋白是一类近年来新鉴定的转运蛋白,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阳性病原菌之中,负责摄入一些维生素及其他微量元素。

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施一公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X-射线晶体衍射的方法解析了能量耦合因子转运蛋白的三维结构。这一转运模式有别于目前对于转运蛋白的通用模型,是一种崭新的膜转运蛋白工作模型。

(四)中国大陆科学家揭示中药川芎嗪临床应用的分子机制

最近,国际上重要刊物 Neuro-oncology报道,川芎嗪在体内外均可显著抑制神经胶质瘤的生长。但是川芎嗪到底是通过什么起作用的,人们并不清楚。

我国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庄菁博士及其领导的课题组成员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川芎嗪可以显著下调C6神经胶质瘤及神经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CXCR4是一种跨膜7次的G蛋白偶联受体,一方面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加速肿瘤生长;另一方面,CXCR4又上调神经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增加神经毒性物质谷氨酸盐的量,从而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因此,庄博士的发现从分子机制阐明了川芎嗪治疗肿瘤,同时又保护神经元的根本原因,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Cancer Letters。

五、海外资讯

(一)英国:纳米技术将用于骨科治疗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报告说,研究人员将纳米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利用干细胞促进骨骼组织再生,这一成果有望用于骨折、骨髓创伤等骨科疾病的治疗。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发现,骨细胞在彼此黏附形成新骨组织的过程中,细胞膜会按一定频率振动,如果让间充质干细胞也按这一频率振动,则可以促进细胞间的“交流”,使干细胞成功分化成骨细胞,从而促进骨骼形成。研究人员通过纳米技术,在实验室中成功使这些干细胞以5-30纳米的振幅、每秒1000次的频率振动,分化出骨细胞。

(二)日本:发现慢性肾病有关基因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3月29日宣布发现了与慢性肾脏病发病有强烈关联性的基因。研究人员认为,将来有望通过开发遏制这些基因功能的药物,对慢性肾脏病进行有效治疗。

三重大学和名古屋市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调查了3851名日本人的染色体组,其中慢性肾脏病患者1352人,非患者2499人。研究发现,很多慢性肾脏病患者4号染色体上的1个基因和3号染色体,存在与非患者不同的碱基排列。

(三)美国:DNA链长度可表征人类寿命

“DNA链的长度可表征人类寿命,一个人的染色体端粒越长他的寿命就越长,至少在一群心脏病患者中是这种情况。”这一结论是盐湖城山间心脏病研究所在美国大学心脏病学院的年度科学会议上公布的。

研究所遗传实验室的负责人John Carlquist说:“如果我们对年龄进行统计就会发现,病人的染色体端粒越长他活得就越久。这就表明染色体端粒的长度不仅仅是寿命的一种衡量,或许也预示着生存的概率。端粒长度直接与寿命相对应,甚至对于心脏病患者也适用。”

染色体端粒能防止染色体末端包含的信息丢失,并且阻止其它的染色体融合到末端。然而,我们的细胞每次都将这些端粒划分得更短,并随着我们变老致使它们变得更虚弱,而且使我们更容易受到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针对我们如何使用它们的长度作为寿命的预测。但是在宿主死亡之前我们还不清楚预测是否正确。

为了避开这一问题,遗传学家团队研究了斑胸草雀生命中各个阶段的染色体端粒。最后发现,短的和快速变短的端粒都明确地预示着鸟类会在1年内死亡。目前,研究人员对人类进行的研究,全部都是心脏病或者中风患者,并不能代表整个人类。

(四)英国:人呼出气体可诊断疾病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在呼吸时呼出的化合物和人类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医生甚至可以根据这些化合物诊断疾病(如癌症)。

主持该项研究、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雷纳托•泽诺比(Renato Zenobi)说:“在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生往往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完成对患者疾病的诊断,这其中就包括呼气测试法。另外,经过训练有些狗能闻出癌症,而且成功率挺高。”

据了解,研究人员在9天的时间里,分别对11名志愿者进行了4次呼气测试,他们利用质谱仪对志愿者呼气中的化合物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除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一样,其他成分却不尽相同;同时,在4次呼吸检测中,每个人呼气的成分构成几乎都是独一无二并且基本保持不变的。

此外,在测试过程中,有一名志愿者呼气中的某项化学成分偏高,这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原来该志愿者最近一直在服用抗癫痫药物。于是研究人员又对服用相同药物的患者进行了呼气测试,并得出了相同的检测结果。

(五)英国:发现大脑“分子记忆开关”

最近,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科学家发现一种与记忆形成有关的负责触发大脑化学反应的关键分子。

该研究小组使用普通果蝇进行试验,借助先进的分子遗传学技术暂时抑制果蝇的记忆,他们可以找到一种被称为“钙/钙调蛋白依赖丝氨酸蛋白激酶”(CASK)的基因。CASK是一种突触分子,可以调节“记忆开关”。

布里斯托大学生理学和药理学学院Hodge博士说:“很显然,钙/钙调蛋白依赖丝氨酸蛋白激酶基因对钙离子应激酶“分子记忆开关”的控制是记忆被写入大脑神经元的一个关键步骤。这些成果不仅为治疗失忆症新疗法的研究铺平道路,同时也证明了果蝇既适于作为这些疾病实验室研究的模型,也适于为治疗这些疾病筛选新药。

(六)中国,加拿大:一抑制房颤发生关键分子找到 ,心房颤动治疗有了新的理论依据

中国和加拿大学者合作,成功锁定一个可抑制心房颤动发生的新分子——微小核苷酸—26(miR-26),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房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最新一期美国医学杂志《临床研究》上发表。

据介绍,自哈医大杨宝峰院士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微小核苷酸参与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以来,作为重大心脏疾病的新靶点,微小核苷酸成为关注热点。在先后发现多个重要微小核苷酸分子后,杨宝峰院士团队再次捕捉到一个能够抑制房颤发生的关键分子——miR-26,并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国际著名专家Stanley Nattel教授合作攻关,揭示其在房颤过程中的机理。

研究人员首先建立犬房颤模型,大规模筛选寻找房颤时出现改变的微小核苷酸,结果发现miR-26在房颤犬心房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进一步应用特异性的抑制剂降低小鼠心脏miR-26的表达量后,这些小鼠房颤的发生率“水涨船高”。在作出miR-26的减少为房颤诱因的假设后,两国学者采用在体基因转染技术,应用腺病毒向小鼠心脏过表达miR-26,发现这些小鼠房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证实了miR-26对房颤的发生、发展扮演重要的调控角色。

在此基础上,两国学者利用基因组学、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探求miR-26参与房颤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证明,减少心脏miR-26导致心肌细胞内一系列电活动紊乱,而诱发严重心房颤动。研究还发现,正是在外界刺激下,在免疫反应中对诱导基因转录起重要作用的活化T细胞核因子的表达增加,最终引起房颤时miR-26的减少。

(七)荷兰: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的途径

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日前刊登报告说,荷兰研究人员找到了近来广受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的途径,这将有助开发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新方法。

荷兰伊拉斯谟医疗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在人体呼吸道一些细胞的表面存在一种名为“二肽基肽酶-4”的蛋白质,它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受体,即病毒会与这种蛋白质结合,以它们为“登陆点”附着到呼吸道细胞上,随之进一步侵入和感染人体。

研究显示,如果使用特定抗体影响细胞表面的这种蛋白质,新型冠状病毒在失去“登陆点”后,就无法再感染这些细胞;相反,如果改造一些本来不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使其表面出现这种蛋白质,这些细胞就会开始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八)奥地利:发现与癫痫有关的基因突变

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科医院15日宣布,他们确认了导致一种罕见癫痫的基因变异,它可能在其他基因性癫痫的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利用高效率的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将患者基因组与500多名健康人的基因进行比较,确认病因是一个代号为CNTN2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有黏附细胞的作用,帮助把钾离子通道维持在神经纤维上的正确位置。钾离子通道在产生神经脉冲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该基因变异会导致神经细胞行为失常。

癫痫有多种类型,都与神经细胞过度兴奋有关。研究人员说,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发现CNTN2基因与其他类型的癫痫有关。

(九)英国,美国:研究发现头发丝能反映心血管疾病风险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18日报道,最新研究表明,只需一缕头发丝,就能揭示一个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一项新研究显示,人的发丝携带了有关人的压力水平高低的宝贵信息,该信息能反应人们患病几率的大小。

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的一篇研究报告称,分析头发与验血不同,验血只能捕捉某一时间点人体应激激素皮质醇的高低,而分析头发则可得到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几个月来的变化趋势,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把握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情况。

这项研究发现,皮质醇水平长期较高的老年群体更容易患心脏病。研究人员对283名年龄在65至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皮质醇水平测试。他们从贴近头皮处采集3公分长的头发样品,测定3个月来的皮质醇水平。结果发现,高皮质醇人群患有冠心病、中风、外周动脉疾病或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往往更高。

(十)日本:发现一种蛋白质有助控制免疫系统功能

东京2月18日电 日本一个研究团队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蛋白质与调节细胞内钙浓度相关,是抑制性T细胞成熟所必需的,如实现对这种蛋白质分子的人工控制,就有可能治疗干燥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等自体免疫疾病。

在免疫系统中,T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淋巴细胞能识别病毒、细菌等异物并指挥其他免疫细胞进攻异物。而其中的抑制性T细胞亚群能对免疫系统起负向调节作用。若其功能失常,则免疫反应过强,会引发自体免疫疾病。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副教授大洞将嗣的团队发现,基质交感分子与抑制性T细胞的生成相关。他们培育出一批不能合成基质交感分子1和基质交感分子2的实验鼠,发现这些实验鼠体内完全不能产生抑制性T细胞。进一步实验显示,在基质交感分子的作用下,钙进入细胞内部,而钙进入细胞是抑制性T细胞增殖所必不可少的。

研究人员在新一期《免疫》杂志网络版上发表论文说,基质交感分子是人工培育和诱导抑制性T细胞的必需因子,实现对这种蛋白质分子的人工控制,就有可能治疗多种自体免疫疾病。

(十一)美国:新荷尔蒙被发现,糖尿病人或脱离频繁注射胰岛素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网站4月27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发现了一种名为“betatrophin”的荷尔蒙,能够迅速增加老鼠体内产生胰岛素的细胞数量。据报道,这一成果未来有可能帮助糖尿病人摆脱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的苦恼。

研究报告的作者、哈佛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梅尔顿说:“如果新发现能用于病患,就意味着糖尿病人不用每日三次注射胰岛素,只要一周或一个月、甚至一年注射一次这种荷尔蒙就行了。”

(十二)日本:发现干眼症与泪腺内细胞变化有关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日前报告说,他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作为干燥综合征代表性症状的干眼症与泪腺内细胞变化有关。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牟田达史率领的研究小组说,他们破坏了实验鼠泪腺中遏制细胞死亡的基因后,作为免疫细胞的淋巴细胞就被激活,眼睛周围开始出现慢性炎症,眼泪的分泌量减少,出现了与人类干眼症相似的症状。

研究小组给这种实验鼠的眼睛投放遏制细胞死亡的药物后,结果泪腺的炎症消退,眼泪的分泌量也开始增加,逐渐痊愈。牟田达史说,实验结果显示遏制细胞死亡的药物对于治疗干眼症有效,这将对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六、权威声音

(一)发挥中医药防控H7N9禽流感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刘延东)

记者从4月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的有关工作情况简报上批示,要求发挥中医药在防控工作中的作用。

(二)卫生应急不能少了中医药(王淑军)

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再次牵动全国人民的心。

4月20日上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领导小组即指派四川省中医药局选出60多位中医专家,组成9支医疗队前往灾区,同时决定组建北京首个9人专家组,并于21日一早奔赴灾区,参与中医药救援。

卫生应急不能少了中医药,这尤其在近年来多次的卫生应急实践中得到验证。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到当下的雅安芦山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从SARS、H1N1禽流感,到当下仍旧持续的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中医药以其实际的疗效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显示出独到优势,赢得广泛认可。

这种独到优势体现在:中医药的疾病认知和诊疗方法对新发病毒性感染性疾病防治具有一定优势,中医药确有疗效的临床实用技术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技术方法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相对低廉的特点在降低卫生应急成本方面具有优势。这种优势恰与现代医学互补,构成更具中国特色的卫生应急体系。

七、重大事件

(一)治疗H7N9禽流感新药获批上市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4月6日宣布,批准抗流感新药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上市。该药对新发的H7N9流感重症患者等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指出,帕拉米韦是一种新型的抗流感病毒药物,现有临床试验数据证明其对甲型和乙型流感有效。H7N9属于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帕拉米韦氯化钠注射液是我国首个静脉给药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于那些流感重症患者、无法接受吸入或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的患者和对其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疗效不佳或产生耐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二)卫生和计生委发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及防控方案:中医药辨证施治是重要手段

《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明确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式等多个方面内容。诊疗方案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由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尚不明确感染源,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诊疗方案明确,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采取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对症治疗,或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诊疗方案还列出了详细的中药参考处方并推荐了5种中成药。

八、中医药文化

(一)马王堆医学

开栏的话: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一座古墓的发掘,马王堆汉墓养生文化、养生理念和方法的中医原理和现代解读。敬请关注。

1. 时光的馈赠——马王堆汉墓传奇

被时光遗忘的辛追夫人

“当东方现出朝霞,太阳冉冉升起时,我们打开了北边箱,箱内放着密密麻麻、上下重叠、古里古怪、色彩艳丽的各种随葬器物,一下驱散了考古挖掘人员几天来的困倦与劳累……”这是1972年主持马王堆汉墓发掘工作的熊传新回忆当时的场景。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马王堆一号墓墓主的棺椁终于出现在人们面前,考古专家们用钢棍撬开第一层盖板和边框,走进了沉睡于地下两千多年的神秘殿堂。经过4天4夜的连续作战,终于见到了期待中的宝物——一号墓的棺室,墓主即将浮出水面。

这里埋藏着千年不朽的藕片、树叶以及色泽如新的随葬漆器,那么开棺的那一刻人们将会见到怎样惊异的景象呢?打开外层是黑漆素棺,第二层是黑地彩绘漆棺,第三层是朱地彩绘漆棺,第四层是覆盖着长达两米的“T”型神秘帛画的内棺。要想见到墓主人的真容,还得剥开主人身上包裹严实的丝织品。绢绮罗纱锦,春夏秋冬装,又是耗费整整一周的时间。揭衣过程中强烈的酸臭味刺激着人们的鼻息,却深深兴奋着考古专家的神经,难道真的有奇迹出现?事实惊艳了人们的眼睛,这具女尸不像是千年的遗留,而像刚刚谢世而去。历经2200余年的她外形不朽,面色鲜活,发色如真,内脏器官完整无损,血管结构清除,骨质组织完好,部分关节能够活动,甚至腹内一些食物仍存。是什么让时光停留在这座深厚庞大的墓室里,守护着一位被历史的脚注遗忘的女人?“妾辛追”的印章使得这个女人以辛追夫人的身份传遍大江南北,这具世界上目前发现保存时间最长的湿尸也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见证。关于千年不朽的谜团随着时光的长河继续流逝,而目前可供考证的解释主要倾向五个方面:尸体防腐处理好,墓室深,封闭严,隔绝了空气,棺椁中存在着神奇的棺液。直到今天,人们仍在坚持不懈地探寻着马王堆女尸的不朽之谜,然而没有一种解释能让人完全信服,这个震惊世界的防腐传奇仍将在历史迷宫的长廊里流连。

被时光铭记的养生方

1973年11月,马王堆一带又热闹起来,二号墓、三号墓的发掘让人们除了疑惑,更多了几分期待。发掘工作从离一号墓最近的三号墓开始,揭开椁板时人们再次欢呼,椁室边箱中盛满了各类保存完好的随葬品,墓主人的棺木也十分完整。然而,接下来的挖掘却让人们担忧不已,果然,墓主人的尸体早已腐朽成为骨架,覆盖尸体的各类衣物也早已朽迹残存。然而失望往往潜藏着转机,这位博学多才的年轻墓主虽然没能创造千年不朽的奇迹,但他却留下了另一种珍贵的财富——大量的帛书和竹简。其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初衷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成为继敦煌之后最大的一次古代典籍发现。此后,马王堆的帛书和竹简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马王堆学,而福泽后世的养生方正是通过这些时光中历久弥新的古籍而被牢牢铭记。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和医简存放于三号墓东边箱的长方形漆盒中,帛书大部分写在宽48cm的整幅帛上,折叠成长方形;小部分则书写在宽24cm的半幅帛上,用木条将其卷起。医书简两卷共有200支,一卷内容与《黄帝内经》相似,讲的是养生之道,另一卷则为房中术。而今天所研究的养生方从狭义上讲是指出土帛书《养生方》,这是现存最早的养生学专著。全书共有32篇,其中可辨认的医方至少有79方,主要用于滋补强壮,增强体力,内容涉及治疗阳痿方、一般壮阳方、一般补益方、增强筋力方、治疗阴肿方、女子用药方、房中补益方等7个方面。然《养生方》只是马王堆出土医籍中的一部分,另有《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杂疗方》、《导引图》、《却谷食气》(书名为后来研究者所取)等养生内容及方法,是对秦汉时期我国养生保健理论的一种最早、较全面的记载和论述,内容涉及顺其自然、注意饮食、调情养志、劳逸结合、气功、导引和药物保健等诸多方面。

《十问》是一部有关房中养生的方技书,全书分为10篇,各篇分别以古人问答形式编写,内容主要论述房中养生、服食、呼吸吐纳及房中诸法。《合阴阳》是房中类方技术,全书共有9条,集中讨论阴阳交合之事,分别论述房事活动的准备、进程以及有关房事养生的意义等。《天下至道谈》全书共有27条,所谓至道即是高深的养生之道,实质上主要讨论有关性保健问题,即寓于房中术重点养生至道,其对“七损八益”等问题的描述非常详尽。《杂疗方》是古佚医方书中的一种,但以残损过半,现行可辨识者共38方,内容主要有益气补中药房、新生儿埋胞衣法、治疗“蜮”虫、蛇鳖咬方以及阴道坐药方。《导引图》和《却谷食气》是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养生文献。《导引图》出自三号墓室,这幅帛画展示了古代医疗体育的“导引”图谱,全书共彩绘44个不同姿态的男女,大多进行徒手运动,还配合呼吸运动以及少量器械辅助运动。《却谷食气》是一部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利用呼吸运动进行个人保健的书,提出了一年四季应当有选择地、在特定自然环境中进行呼吸的方法和要求。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竹简对于传统医学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养生保健,200支医简的出土更是将许多原以失传的珍贵医学文献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有最早的经络学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的脉学理论《脉法》、《阴阳脉死候》,最早的古医书《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妇产科学文献《胎产学》……这些经过时光打磨的经典透露出历久弥新的内在,它们化作湖湘中医发展源流中的浩渺烟波,在历史长河里奔流不息。

那些被遗忘的时光,赋予马王堆千年不朽的传奇;那些被铭记的时光,赋予马王堆福泽后世的荣光。让我们感谢时间的馈赠,跟随马王堆汉墓的宝物,感受文化的瑰丽,汲取健康的琼华。

2.后世养生文化的源头活水

爬出历史的废墟,抖落时光的封尘,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翘盼着后世的眷顾。是掸一掸封尘束之博物馆的高阁,还是摩挲着寸字寸画,研读古人的智慧,聆听传世的福音?显然,作为比《黄帝内经》存在更早的医学古籍,马王堆古医书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并发扬光大。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何清湖教授领衔数位专家、学者,通过收集大量原始资料,进行严谨的论证研究,凝练出以“聚精、养气、存神”为主线的马王堆古汉养生理念,并在《马王堆古汉养生大讲堂》一书中得以全面展现。随着该书的面世和传播,马王堆汉墓文化尤其是古汉养生文化再次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那么,马王堆古汉养生文化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我们应当如何看待马王堆养生文化与《黄帝内经》养生文化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循着古籍的脉络,一起找寻答案。

梳理文化的主脉:聚精、养气、存神

“精、气、神”一直被古人誉为人生三宝,故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神包含整个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气化功能协调精与神的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转化。因此,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畅达,“聚精、养气、存神”是人体养生的根本。马王堆古医书对我国秦汉时期养生保健理论进行了最早的、较全面的记载和论述,其中包含了大量生动、丰富的养生思想和方法。何清湖领衔研究团队通过研读文献、考查史料、实践论证等多种方式,对《养生方》、《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导引图》等养生医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总结书中所涉及的顺其自然、注意饮食、调节情志、药物保健等多个方面,高度凝练出了“聚精、养气、存神”这一养生理念。

流连文化的注脚:让养生与生活触手可及

马王堆古汉养生是一门侧重经验和方法的养生学,书中列举的养生之道不仅有理论上的精深阐释,更有实践上的详细指导和说明,能够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一种接地气的、与生活触手可及的养生文化。

马王堆养生关于“聚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食养生精”,一个是“房中守精”。人体之精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一个是来自于饮食的水谷精微,即后天之精,食养生精即是通过良好的饮食来积聚后天之精。从现存史料来看,首论“食物补益”之说的当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十问》。书中在论食养之道时,谈及韭菜为百草之王,长期食用能够补肾益胃、聪耳明目、强健筋骨;并且提出了众多房中养生的食疗方法,比如要持之以恒地使用柏子仁、牛羊乳等滋阴食物;房事频繁时可用鸟类补养,如春雀之卵、刚开鸣的雄鸡等。房中养生是马王堆养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将房中养生视为“至道”,重点通过“七损八益”论述了房中守精的原则和方法,倡导固精少泄,不可房劳。

关于养气,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脉法》一书首次提出了“寒头暖足”的养生原则。头面为人体阳经汇聚的地方,阳气最为充足,要通过常洗冷水脸、适度保持头部低温等方式来养生;而脚底为人体阴经集聚的地方,阴气并走于下部常易下肢寒冷,要通过泡脚、按足、散步等方式来暖脚。导引亦是加强人体气化作用的重要保健手段,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通过44个不同姿态的男女,展示了导引的徒手运动、器械操作、行气吐纳、意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功法和术式具有辅助医疗或养生保健作用。此外,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大量装有芳香中药的香囊、药袋或药枕,通过药气挥发达到清暑化湿、醒脾和胃、避秽安神等目的。

“存神”亦在马王堆古医书中有深刻的阐释。《十问》中有这样一段话,其义为倘若一个人遇到祸害和不幸,就容易情绪失控,使得阴精泄漏,百脉废弛,容易导致身体的生机、朝气的丧失。这句话还明确提出“喜怒”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原因。那么,怎样才有一个好心情呢?《十问》主张要神和内得,精神和谐,这样就能精力充沛、五脏固健、容颜焕发,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长寿的目的。《十问》还通过描绘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生动画面,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要了解并遵循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遵循天地阴阳的运动法则,按照自然法则调摄身心,才能实现健康长寿。这些可以说是有关“天人相应”的最早记录。

叩开历史的门扉:看马王堆古汉养生 与《黄帝内经》养生

相比《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养生思想,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侧重原则与思想,后者侧重方法与实践。《黄帝内经》提出了“天人合一”、“阴平阳秘”、“形神合一”、“辨证论治”等一系列基本法则,构建了整体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并为后世养生及实践提供了指导原则。马王堆古汉养生文化处在经验传承的层面,更加侧重养生的方法,具体涉及饮食养生、运动养生、起居养生、情志养生、房中养生等百姓生活的各方各面。这众多的方法又可以归结到“聚精”、“养气”、“存神”这条主线上来。所以,研读《黄帝内经》像一部小说,主旨鲜明、环环相扣,而品读马王堆古汉养生文化则更像一篇散文,有的放矢,形散而神不散。

作为一种经典的主流养生文化,《黄帝内经》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沃土,具有深厚的文化亲缘性和先天优势,是当前养生理念和养生实践的大势所趋。相比之下,形成年代更早的马王堆古汉养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趋于零散、朴素,以一种更为具象、更为初始的形态徘徊在主流养生文化的边缘。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整理,马王堆古汉养生文化一直以古医书的残破片段、出土文物的片语讯息呈现在世人面前,长期处于一种被忽视、被埋没的境况。近年来何清湖教授和他的团队做了大量的挖掘、整理工作,尝试对马王堆古汉养生思想做一个相对完整的建构,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并在这个系统中开枝散叶,通过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扩展和丰富,使之成为一种具有自身立场和独特理念的养生文化。《马王堆古汉养生大讲堂》一书正是这项工作的一个基础和开端。马王堆古汉养生文化的价值和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无论从前人经验传承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理论建构素材的角度来看,马王堆古汉养生文化对于中医理论之大成者《黄帝内经》皆有奠基之功,可以称之为后世中医理论及养生原则的源头活水。

3.竹笥出土的饮食奥义

“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早在1400多年前药王孙思邈通过《备急千金方》告诉人们,正常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如果不懂得采取适宜的方式摄食,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或寿命。现代医学研究同样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湖南作为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那么它在健康饮食方面又有怎样的讲究呢?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笥,我们可以了解2000多年前湖湘饮食文化的大致面貌。

竹笥是由竹篾编织而成的盛物箱子,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48个竹笥,里边装满了五花八门的随葬物品。根据竹笥外边拴着的竹简标注统计,48个竹笥中装有食品类30笥,中草药及其植物茎类8笥,衣物及丝织品6笥,模型明器类4笥。由此可见,所有随葬品中食品类占到了62.5%,真正体现和突出了“民以食为天”这一特点。从30个食品竹笥所装食物来判断,西汉时期的主副食品异常丰富,主食有稻、麦、黍、栗、大豆、赤豆、麻子等谷物;副食有梨、梅、杨梅等果品,有东葵、芥菜、竹笋、姜、藕等蔬菜,还有牛、羊、猪、狗、兔等肉食品,可谓五谷杂粮一应俱全。出土的食品竹笥反映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饮食智慧,这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摄食养生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黄帝内经》中总结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膳食配制原则。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补充人体气血精微,保障人体健康长寿。这种饮食搭配从马王堆出土的竹笥所盛放的食品中亦能窥见一斑。有人生三宝之称的“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而饮食所形成的水谷精微正是人体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亦是人体宗气的化生之本。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合理膳食,从而起到聚精养气的作用呢?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即“五谷为养长寿命,五果为助健脾胃,五畜为益丰肌肉,五菜为充足营养”。

五谷即粳米、小豆(即绿豆)、小麦、大豆、黄黍(即玉米)等,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而对于惯食精制或加工食品的现代人来说,五谷杂粮已然成为一种食材的调剂和点缀。中医认为“五谷最养脾,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事实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几乎都存在于五谷杂粮之中,如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尤其纤维素不但可以预防便秘、肠癌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生,还因其热量低、饱腹感强、可延缓肠胃排空而成为防治肥胖的天然屏障。五谷不光作为食物,还可以入药用来防治疾病。譬如,粳米入药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而小豆则可清热解毒、消暑除烦、利水消肿;小麦更有“五谷之贵”的美誉,被《黄帝内经》称为“心之谷”,其养心安神、滋阴生津,对于女性更年期调养大有裨益。

五果即桃、李、杏、栗、枣等,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来源,其中的维生素、纤维素、有机酸、矿物质等对人体健康甚为重要,对某些疾病亦有一定食疗作用。素有“仙品”、“寿果”之称的桃可谓一身是宝,桃味甘微酸,性温,具有敛肺止汗、活血消积等功效,常被人们用作治疗虚劳咳嗽、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的佐食;桃肉中含铁量较高,可防治因缺铁引起的贫血。桃仁提取物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并对肝硬化、肝纤维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桃仁中所含苦杏苷的水解产物还对癌细胞有协同破坏作用。桃花中含有萘酚,能除水气、消肿满;桃花亦能导泻而对肠壁无刺激作用。栗子则是老年人的保健佳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可有效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还能防治骨质疏松、腰腿酸软、筋骨疼痛等,有效延缓人体衰老。

五畜即牛、羊、豕(猪)、鸡、犬等,是人体优质蛋白质的供应者,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并能供给铁、铜、锌等微量元素。较之英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居民更偏向于素食为主,其膳食中的脂肪能量存在不足,因此适当增加肉食当有益处。狗肉味甘咸,性温热,具有安五脏、暖腰膝、益肾壮阳、补益胃气的作用,现代研究还发现狗肉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品竹笥中发现,用于记载各种肉羹的竹简有29枚,尤其以狗肉羹最多。稻米熬粥后加入狗肉末制成狗肉羹,是汉代人特别喜爱的食品。此外,各种肘子亦是竹笥所藏肉类食物当中的重头戏,西汉人对猪肘、牛肘、羊肘、狗肘都很喜欢。而今肉类食物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加上其特有的适口性和咀嚼性,亦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材。

五菜即葵、藿、葱、薤、韭等,有“维生素仓库”之称的蔬菜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的各种维生素,防治各种维生素缺乏导致的疾病,并具有防癌抗癌作用。蔬菜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可以减少或阻止胆固醇等物质的吸收;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铁、钙、磷等,能满足人体各时期生长发育需要;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有利于维持和加强机体功能。民谚有“白菜豆腐保平安”的说法,看似平凡廉价的大白菜,因富含维生素C、钙质以及纤维素,可以增进食欲、通肠排便、消除淤血,起到预防痔疮的作用,并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大白菜中还含有微量元素钼,能阻断致癌物质亚硝酸;另含一种能帮助分解雌激素的酶,可减少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大白菜的根、茎、叶、籽都可入药治病,譬如白菜根茎单独煮水外洗就是治疗冻疮的妙招。

药食同源,凡膳皆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配制充分展示了合理膳食的妙处,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懂得吃、学会吃,坚持养生摄食的习惯,小食物往往能够吃出大功效。

(二)中药诗

1.没 药

梵言没药出波斯,树久凝流自有脂。

消肿散瘀偏适用,生肌定痛复何辞。

疮伤金刃功堪奏,经现奇形计可施。

相配乳香更活血,莫教误服堕胎儿。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没药味苦平,无毒。《图经》曰:没药,生波斯国,今海南诸国及广州或有之。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榄,叶青而密。岁久者,则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结成块,或大或小,亦类安息香。采无时。禀金水之气以生,故味苦平无毒。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入足厥阴经。散血消肿,定痛生肌。推陈致新,能生好血。善通壅滞之血,血行则气亦行,气血流通则肿痛自止矣。故为诸疮痈,及金疮、杖疮、跌扑伤损、腹中血结作痛之要药。亦内、外可用之药,而外治更奇也。时珍曰: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相兼而用。同延胡索、乳香、干膝、鳖甲、琥珀为末,治产后血晕,有神效。加人参、泽兰、生地、益母草、苏木,作汤送前药,治儿枕痛,及恶露未净,腹痛寒热等证立效。同乳香、白及、白蔹、紫花地丁、半枝莲、夏枯草、忍冬藤、连翘、甘菊、贝母,治一切痈疽疔肿。同乳香、当归、牡丹皮、牛膝、续断、川芎、番降香、穿山甲,治内伤胸胁骨痛。入一切膏药,能消毒止痛长肉。活血散瘀,堪堕胎儿,孕妇不宜服。

2.雷 丸

一声霹雳震空中,气化雷丸栗子同。

蛊毒积深能辟恶,癫痫狂发为驱风。

损于女子全无效,益在男儿实有功。

本草却教读一过,闻名杀尽应声虫。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雷丸味苦寒有小毒,入胃经。得霹雳而生,故名雷丸。大小如栗,状类猪苓而圆。禀竹之余气,兼得地中阴水之气以生。气薄味厚,阴也,降也。李时珍曰:竹之余气所结,犹松根之茯苓。霹雳击物,精气所化。此物生土中,杀虫逐邪,犹之雷斧、雷楔也。功专入胃除热,消积化虫。故凡湿热内郁,癫痫狂走,汗出恶风,虫积殆甚,腹大气胀,虫作人声者,服之即能有效。疏利男子元气,不疏利女子脏气。利丈夫,不利女子,久服令人阴痿。

同芜荑、使君子、芦荟、五谷虫、胡黄连、青黛,治小儿疳蛔,有神。同槟榔、鹤虱、楝根、贯众、牵牛、锡灰、薏苡根,杀肠胃一切虫。《经验方》下寸白虫:雷丸,水浸去皮,切焙为末。五更初,食炙肉少许,以稀粥饮服一钱匕。须上半月服,虫乃下。范正敏《遁斋闲览》云:杨?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曰: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粒而愈。

3.厚 朴

由来性朴少浮夸,紫色须知种更嘉。

刮去粗皮方适用,制来姜汁莫争差。

温中快膈宜先使,下气消痰可速加。

呕逆急投平胃散,妊娠误服起喧哗。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厚朴味苦辛大温无毒,入脾胃二经。颂曰:今洛阳、陕西、江淮、湖南、蜀川山谷中往往有之,而以梓州、龙州者为上。木高三、四丈,径一、二尺。春生叶如槲叶,四季不凋。红花而青实。皮极鳞皴而厚,紫色多润者佳,薄而白者不堪。入药去粗皮,姜汁炙,或姜汁炒用。禀地二之气以生,兼得乎春阳之气而成。气味俱厚,阳中之阴,降也。主中风寒热,治霍乱转筋。止呕逆吐酸,禁泻痢淋露。消痰下气,与枳实、大黄同用,实满能泄;温中益气,与陈皮、苍术同用,湿满能除。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疼;与泄痢药同用,则厚肠胃止泄。《衍义》云:平胃散中用,最调中。既能温脾胃气,又能走冷气,为世所须也。同陈皮、枳壳、麦?、草果、山楂、砂仁、矾红,治伤食腹胀。同橘皮、黄连、甘草、苍白术、葛根,治湿热作泻。同槟榔、木香、黄连、滑石、橘皮、甘草、白芍药,治滞下初起。同白术、人参、白芍药、茯苓,消腹胀。佐生姜、橘皮、藿香、砂仁、半夏,止胃寒呕吐。同三棱、蓬茂、槟榔、人参、青皮,治积年冷癖坚块。孕妇忌用,恐损胎元。

4.川楝子

形似金铃子不同,须知苦楝产川中。

诸般肿痛堪除疝,一切疮疡好杀虫。

宝盛??粮可代,叶多獬豸食堪充。

蛟龙何事偏相畏,和粽投江制甚工。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川楝子味苦寒有毒,入脾肺二经。《图经》曰:楝实,即金铃子也。生荆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蜀川者为佳。木高丈余,叶密如槐而长。三、四月开花,红紫色,芬香满庭间。实如弹丸,生青熟黄,十二月采实。其根采无时。禀天之阴气,得地之苦味,故其味苦气寒。极苦而寒,故其性有小毒。气薄味厚,阴也,降也。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能入肝舒筋,能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故为疝气要药。得延胡索治热厥心痛,得吴茱萸治气痛囊肿,得补骨脂、小茴香、食盐治偏坠痛不可忍。同牛膝、木瓜、橘核、荔枝核、杜仲、巴戟天、乌?树子、茴香,治肾虚疝气。根同白芜荑、槟榔、鹤虱、黄连、牵牛、雷丸、使君子、锡灰、乌梅、芦荟,杀肠胃一切虫。《集简方》治小儿蛔虫:楝根皮,同鸡卵煮熟,空心服之。次日虫下。王祯《农书》言??食其实,应劭《风俗通》言獬豸食其叶。宗懔《岁时记》言蛟龙畏楝,故端午以叶包粽,投江中祭屈原。弘景曰:俗人五月五日取叶佩之,云辟恶也。

5.杜 仲

杜仲求仙食此成,即将妙药借佳名。

断丝须记寻盐炒,折片休忌用酒倾。

肝润骨筋无强直,肾强腰膝易支撑。

少年脚软当新娶,煎服三朝便可行。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杜仲味辛甘温无毒,入肝肾二经。一名思仲、思仙。时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其皮中有银丝如绵,故曰木绵。其子名逐折,与厚朴子同名。禀阳气之微,得金气之厚,故其味辛,气平无毒。气薄味厚,阳中阴也。强筋壮骨,益肾添精,为助益腰膝之品。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用姜汁或盐水润透、炒去丝。酥炙,或咸酒炒,去粗皮。同牛膝、枸杞子、续断、白胶、地黄、五味子、菟丝子、黄柏、山药,治肾虚腰痛,及下部软弱无力。《得效方》治风冷伤肾,腰背虚痛:杜仲一斤切炒,酒二升,渍十日,日服三合。《肘后方》治病后虚汗,及目中流泪:杜仲、牡蛎等分,为末,卧时水服五匕,不止更服。庞元英《谈薮》:一少年新娶,后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拆,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

6.钩 藤

曲若悬钩刺可挑,吊藤藤似紫葡萄。

惊痫堪止功何速,痰热能除痢不劳。

盗取香醪常入瓮,喂将肥马蒿充槽。

更寻紫草同煎服,发出天疮在此遭。

注:本诗出自清•赵瑾叔《本草诗》。

按:钩藤味甘微寒无毒,入肝经。出建平、秦中,湖南、湖北、江南、江西山中皆有之。状似葡萄,藤长八九尺,或一二丈,大如拇指而中空,折致酒瓮中,以气吸之,涓涓不断。茎间有刺,宛如钓钩,色并紫赤。禀春气以生,为手少阴、足厥阴经要药。除心热,平肝风,专能定惊止搐,为息风静火之品。主小儿寒热,诸种惊痫,胎风客忤,热壅夜啼。舒筋除眩,下气宽中,主肝风相火之病。治大人肝风,头旋目眩,妇人带下赤白。此物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得硝石、炙甘草,治惊热。得甘草,治惊痫。配紫草,发斑疹。得远志、茯神、琥珀、枣仁、丹砂、牛黄、天竺黄、犀角屑、生地黄、龙齿、麦门冬、金箔,治小儿惊痫瘛?;有痰加竹沥、南星、橘红。《圣济总录》小儿惊热:钩藤一两,消石半两,炙甘草二钱五分,为散。每服半钱,温水服,日三服。《圣惠方》卒得痫疾:钩藤、炙甘草各二钱,水五合,煎二合。每服枣许,日五、夜三。斑疹不快:钓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温酒服(钱乙方)。或云:入数寸于小麦中蒸熟,喂马易肥。

(三)茶的轮回

“寻春须是先春早,买茶莫待树叶老。”

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意义,作为文化符号,它更代表了人生的某种价值取向。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墨客似乎特别爱茶,唱茶、咏茶、颂茶等各种作品更是车载斗量。甚至众多品茗咏茶的名篇佳作,将茶升华为意境、精神、思想和灵魂,而茶文化的香味、趣味、意味源于茶又浓于茶。故而,品茗总与我们的为人处世、人格陶冶、生命感悟等交相叠加。

茶从野生到栽培,大约始于西汉、盛于中唐。更早的时候,茶是以“药”的身份闪亮登场的,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一书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现在的茶)而解之。”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谓:“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书中还说:“苦寒无毒,性冷。有驱逐五脏之邪气,镇神经、强壮精神。”这些都说明,茶最初就是药。而将茶引入食品,可能与唐《本草》中关于茶“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之说有关。

从传承下来的经典看,古人早就意识到,茶虽平和,功用却很多。它既能治病、又能强身;既能清心、又能养神;既是饮料、又是佐料;既入得厅堂、又进得厨房。茶都亲民到这个份上,几与粮食有同等之功效,想让人不爱都难。

而现代不论男女老幼爱上茶,推动它的功用轮回,可能与的食品安全、肥胖症猛增和科技进步等有关。科学研究发现,茶叶中,茶多酚能溶解脂肪、可降脂,咖啡碱和茶单宁有防止冠心病的作用,而茶中的茶氨酸、茶素以及维生素、叶绿素、硒等对抗衰老有效并能抑菌、消炎。妙龄少女、粗壮男孩纷纷端起了茶杯,为的是美;而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茶糕点、茶饮料和家庭餐桌上风起云涌“茶菜”,可能就不仅仅是增加茶味道那么简单了。

(四)谷雨“吃春”

谷雨(4月20日)前后,香椿新芽初绽,民间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古时候,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寓意迎接新春到来。

香椿又名香椿芽、香椿头,香椿尖、椿叶、春尖头,是香椿树的幼芽。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据说早在汉朝,我们的祖先就有食用香椿的习惯。香椿还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们的喜爱。宋苏颂盛赞其“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椿素有“树上青菜”之称,鲜椿芽中含丰富的糖、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和大量的维生素C。其叶、芽、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香椿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等多种功效。

(五)药食同源话芡实

芡实又名鸡头莲,为芡的成熟种仁。剥开后里面白色的软肉裹着一粒粒棕红色的白米,这就是芡实了。

芡实成为食品还一个小故事。相传当时正遇上饥荒,村里有个叫倩倩的寡妇,上有婆婆,下有孩子,每天靠挖野菜水草充饥。一天她挖野菜,因饥饿过度晕倒在河边,等她醒来时看到不远处一只只野鸡高高翘起头,定睛一看,发现是形状像鸡头的说不出名字的水草,于是倩倩采了些“鸡头”回去蒸煮,煮好后切开发现里面是一粒粒饱满的果实,剥开硬壳后便露出了雪白的果仁,吃起来有股清香。以后每天倩倩都会采些这样的鸡头果和着野菜煮给家里人吃,就这样倩倩一家慢慢熬过了饥荒的日子,以后人们便把这个食物叫倩(芡)食。

中医向来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很多可口的食物也是很好的中药,如山药、核桃等。芡实也不例外,除了可以做成美味的芡实糕,芡实还是一味重要的固涩药。《本草纲目》中提到芡实“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所以芡实是用来治疗妇科和男科疾病的良药。《傅青主女科》中的易黄汤就是用芡实、山药、黄柏、车前子和白果治疗肾虚湿热带下,症见带下粘稠量多,色黄如浓茶汁。《医方集解》中的金锁固精丸也包含芡实,治肾关不固,遗精滑泄。临床上也有医生用芡实加炒苍术,焦山楂等治疗小儿腹泻。但由于芡实有固涩收敛的作用,所以不宜多食,否则难以消化。《随息居饮食看》言:“凡外感前后,疟痢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六)野菜

凡是野菜,都有田园蔬菜所缺少的那样一种清香,也就诱人食欲。其实,来自野菜的诱惑,并不只是它的野味,还在于它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著名作家、美食家汪祺曾的《故乡的野菜》,就曾写及养鸟以野菜为药:北京人用采来的野菜马齿苋喂鸟,据说画眉吃了马齿苋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他观察生活细致,写得有趣,也有道理——野菜亦食亦药。

关于野菜的药用价值,在我国中医典籍中多有记载,从成书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到集中药之大成的《本草纲目》,都把相当一部分野菜作为植物药收录。从古至今的实践证明,野菜可用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而且没有副作用。比如,苦苣菜能治疗消化不良、痢疾、贫血症;绞骨蓝能治疗失眼、偏头痛、食欲不振;柳芽能治疗碘缺乏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荠菜能和脾益胃,利水消肿,养肝明目,还有止血的功效……

野菜既清香美味,又药补食疗,有人便不分清红皂白,盲目采摘,吃进肚里的野菜不是良药,而是毒药。野菜识别,是野菜消费首当其冲的大问题,人们为此做出的努力,贯穿古今。

在原始农业时期,我国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帝王世纪》、《史记•补三皇本纪》等古代文献都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教人治病。人类在长期实践中,逐步认识了野菜的药性与毒性,充分利用其药性,尽量避免其毒性,不断积累野菜亦食亦药的知识。野菜是灾荒战乱时期的“救命菜”,也是生活富裕之后的“风味菜”、“养生菜”。

红军过草地时专设“野菜识别委员会”。四川省若尔盖县的中共党史研究室和有关部门,曾于2005年组织人员走过红军三过草地的几乎所有地点,收集红军在当地的史料,完成了《三军过后》一书。书中写及1936年红军过草地时粮食极端困难,“挖野菜,也当粮”。为了教战士们识别哪些野菜有毒,哪些野菜可食用,在红军的组织机构里,专门设立了“野菜识别委员会”。说到红军长征胜利也得益于野菜,也就不能不说那个“野菜识别委员会”功不可没。

(七)蕨

采蕨古来盛行,诗经《召南•草虫》云“陟彼南山,言采其蕨”。《乐府》中也有采蕨歌:“金钏越溪女,罗衣胡粉香。织缣春卷幔,采蕨暝提筐” 。文献载蕨作野菜代粮充饥,作药清热利湿,消肿,安神。可治疗高血压,头昏失眠,还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

(八)萝卜开花白如银——莱菔、莱菔子药话

萝卜为十字花科一年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我国栽培的萝卜,本属中国原产。欧美栽培的小萝卜,称四季萝卜。萝卜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广,面积大,是北方冬春季节的重要蔬菜品种之一。历史上元朝的许有壬写有一首《芦菔》诗:

性质宜沙地,栽培属夏畦。熟登甘似芋,生荐脆如梨。

老病消凝滞,奇功值品题。故园长尺许,叶青更堪齑。

萝卜开花后长成的种子,就是常用的中药莱菔子。萝卜古称莱菔,这个文雅的名字叫了很久,直至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中始称之为萝卜。

萝卜供药用,最主要的是莱菔子,而作为蔬菜的萝卜并非不能治病。

用萝卜治病,最为方便价廉。莱菔入药首载于唐代苏敬等编著的《新修本草》。萝卜子之名首出于宋代《日华子诸家本草》,莱菔子之名出自元代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你了解到这些,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人们先是熟识了萝卜,然后才发现了它的种子莱菔子有更好的药用功效。中医中药有许多知识是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

兹从萝卜治病的医案记述中,选介两则故事性极强而堪称传奇的——

治偏头痛方。裕陵(注:代指宋神宗)传王荆公(注:王安石)偏头痛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莱菔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荆公与仆言,已愈数人。——宋•苏轼、沈括《苏沈内翰良方》卷七仅从这件事上看,宋神宗显得多么亲民啊。他不惜将禁中秘方传授给自己的大臣王安石,王安石没有秘不示人,而是治好了数人并传方与仆人。苏轼记录其事更助其流传。

高星阶言,有人患小便癃闭,腹胀欲死,卧于道上,不能行走,观者如堵墙。顷有李某从此经过,众呼李先生来,现有病人,即祈医治。李某讯一过,曰是不难,快找大莱菔一枚,入火内烧热,将最上一层削去,以免过热,于中挖一槽,乘热合阳其上即愈。如法治之,少顷将莱菔一揭,溺如泉涌,腹胀遂消。此法较用药直捷多矣,故志之。(清•杨熙龄《著园医药合刊》)

消导降气莱菔子

萝卜种植特普遍,所以莱菔子几乎全国各地均产。

莱菔子擅长消食化积、除胀行滞,尤以消面积食滞为特长。凡食积气滞而见嗳腐吞酸、甚至腹胀疼痛者尤为适宜。常配伍山楂、神曲、半夏、陈皮等同用,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消食中成药保和丸。有人戏称保和丸的功效为保卫和平,不过它是有针对性的,主要保护中焦脾胃。用治饮食伤胃最为对证。

用莱菔子给皇上消食化积,虽是正用,却不敢明言。《清宫秘史》中有故事:光绪皇帝患有痰涎壅盛、脘腹胀痛的病症,要太医开补药吃。太医遵旨开了补药处方,光绪服用后症情不但不减,反而加剧。后来,太医院的医生在煎药时,偷偷在药中加了一把莱菔子,由于莱菔子能行气健胃、消食化痰,所以皇帝服药后,一剂病减,二剂身轻,三剂病愈。

对于小儿便秘,用炒莱菔子研极细末,每次取5-10克,加白糖适量冲泡后饮用,较小的婴幼儿可拌奶粉或稀饭食用,发挥质润通便作用,易为小儿接受。对于急腹症的腹胀疼痛、大便秘结,如单纯性肠梗阻,用莱菔子配大黄、枳实、芒硝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莱菔子味辛能行能散,降气化痰,对肺气不降之咳喘尤为适宜。莱菔子与白芥子、紫苏子配伍,即为名方三子养亲汤。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有从奉亲为出发点而学习中医的。三子养亲汤这一方名即有所体现:“三子”是用三种种子药材而转指奉亲养老的子女,本方有降气化痰平喘之效,能使老年人的咳喘之疾转为平复,从而体现出“养亲”的孝道。“为人事亲者设也”,这是本方命名的意义。

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有太史氏为之赞曰:夫三子者,出自老圃,其性度和平芬畅,善佐饮食奉养,使人亲有勿药之喜,是以仁者取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利博矣。(明•韩懋《韩氏医通》)

电子版请登陆http://library.zcmu.edu.cn直接访问

上一条: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5期

下一条: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