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6期

时间:2023-07-08 10:58:13 作者:  浏览数:

2023年第6

一、重大事件

(一)多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了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名单。其中,多名中医药科技工作者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根据表彰名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山东中医药大学毕宏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唐志书、北京中医药大学商洪才(满族)、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等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设立,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目前,全国创新争先奖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

(二)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为开好这次座谈会,习近平先后考察了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蔡奇陪同考察并主持座谈会。

1日下午,习近平乘车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主要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职责,建有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分馆。习近平首先走进文华堂,听取版本馆规划建设有关情况介绍,参观国家书房、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中国当代出版精品与特色版本展。在文瀚阁,习近平仔细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不时询问版本搜集整理有关情况,并登上五层露台俯瞰版本馆全貌。随后,习近平来到兰台洞库,参观“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和“《四库全书》合璧”库展,详细了解馆藏精品版本保存情况。习近平强调,我十分关心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这些宝贵的典籍版本。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我非常关注、亲自批准的项目,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要把这件大事办好。我对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建成和管理是肯定的、满意的。国家版本馆的主要任务就是收藏,要以收藏为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分级分类保护好。同时,要加强对收藏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做好典籍版本收藏工作。在做好主业的前提下,协助各方面做好历史典籍版本的研究和挖掘。总之,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

2日下午,习近平乘车来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主要职责是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史学重大学术项目。习近平走进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先后参观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了解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重大考古发现,并不时询问相关研究工作进展。随后,习近平察看了中国历史研究院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并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工作成果展前听取了有关情况汇报。习近平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4年多来,组织开展一系列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学术工程,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成果,值得肯定。希望你们继承优良传统,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中国史学的智慧和力量。

考察结束后,习近平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先后发言。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习近平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蔡奇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要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认真组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加强研究阐释,坚持学以致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李书磊、铁凝、谌贻琴、秦刚、姜信治等参加上述有关活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中央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负责同志,有关专家学者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三)国家中医药局编发读本弘扬“大医精诚”传统医德医风

日前,为切实推动弘扬廉洁文化,赓续优良传统,启迪中医药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印发<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读本弘扬传统医德医风医道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医务人员恪守医德医风医道的要求,落实“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谁主管谁负责”的行业治理主体责任,弘扬“大医精诚”传统医德医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了《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供行业内人士学习借鉴。

据了解,读本分为医德篇、医风篇、医道篇,取材《黄帝内经》以降,贯穿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从众多名家言论中各选20条经典格言进行解读,结合原文整体篇章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进行阐释,形成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格言精选60条。

(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督实施示范建设方案发布有序推进中药材GAP实施

6月12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监督实施示范建设方案》,明确开展《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工作,由安徽、广东、四川、甘肃省药品监管部门作为任务承担单位推进示范建设,其他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开展。

开展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工作,是为有序推进中药材GAP实施,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方案》部署了遴选重点企业和品种、指导开展自评和报送、开展延伸检查和公开结果、规范GAP标识管理四项重点任务。

《方案》要求,各地应结合本辖区中药发展和中药材生产实际,遴选重点中药生产企业使用5-10种符合GAP的中药材生产重点品种。遴选过程中应当聚焦规范化发展基础较好的中药材品种,结合重点中药生产企业进展,按照中药监管相关规定和要求,优先选择中药注射剂,中药配方颗粒,采购产地加工(趁鲜切制)中药材生产的中药饮片或者其他中成药大品种作为重点品种等。

《方案》提出,应督促重点中药生产企业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体系下建立中药材GAP相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团队,结合中药材供应商审核,将质量控制体系主动延伸到中药材产地。指导该企业根据中药材GAP及相关技术要求研究制定内部评估标准,对相应中药材是否符合GAP开展评估,形成自评报告,包括产能产量及持续供给等评估信息,并主动向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管部门报送。

《方案》要求,开展延伸检查和公开结果。综合企业报送的资料,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和中药材生产实际,开展延伸检查,重点检查中药材GAP符合性,依法公开符合要求的检查结果,涉及企业商业秘密等信息除外。

《方案》同时要求规范中药材GAP标识管理。参照相关管理规定等要求,指导中药生产企业自评符合GAP后可以按程序在中药标签中标示“药材符合GAP要求”,中成药应当是处方中的所有植物、动物来源药材均符合GAP后方可标示,并按相关程序进行标签变更等。

《方案》还明确了加强组织实施、强化协同配合、推动产地引导、加大宣贯力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五)《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繁体版发布

6月15日,《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繁体版在第29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澳门馆开幕式上发布。《读本》(小学版上下册)繁体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澳门文化公所出版发行。

2020年7月,《读本》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国医大师孙光荣、王琦院士担任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国医大师张伯礼等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读本》分小学版和中学版两个版本,分别设上册和下册,共4册,每册18学时。《读本》多次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董事长、总经理宋春生表示,《读本》繁体版发布,对促进中医药文化交流,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声音具有重要意义,将让更多澳门及海内外青少年了解中医药、走近中医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澳门文教出版协会理事长、文化公所总经理赵香玲表示,澳门出版业界期望扩大与内地出版业界的合作。澳门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青年岐黄学者蒋永兴表示,《读本》能够更早让孩子们了解中医药文化,更深入加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六)《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提升中医护理能力。

《行动计划》提出,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规范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训,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医护理进一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领域延伸。

(七)三部门联合发文加强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管理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有了建设准绳

日前,为加强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的管理,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和效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印发《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管理办法》。

《办法》分为总则、组织管理与职责、项目建设、考核与验收、附则五个部分。

《办法》明确,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通过完善中西医结合硬件支撑条件,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平台和多学科团队,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促进中医和西医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做到中西医结合工作“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把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打造成为全国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人才队伍培养中心、医疗模式推广中心,在区域乃至全国发挥中西医协同发展示范引领作用。

《办法》明确,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建设期间应加强管理。中西医协同“旗舰”建设试点项目由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组织制定促进本单位中西医协同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安排专人专岗负责旗舰医院建设单位日常管理事务,为项目建设取得实效提供管理保障。

《办法》规定,旗舰医院建设单位应在建设单位原有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围绕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医疗业务用房、医疗辅助用房、科研用房以及临床教学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相关设备配置,满足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的业务需要。

《办法》要求,旗舰医院建设单位应围绕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创新,重点专科建设、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提升等,以提高中西医协同发展能力为目标,提升建设成效。

《办法》从四个方面细化了旗舰医院建设单位如何提升建设成效。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完善中西医结合相关制度,把建立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和多学科诊疗体系纳入医院章程,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结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统筹优化并差别化实施中医临床科室绩效考核。

二是加强内涵建设。聚焦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建设、中药药事服务能力建设、传统中医康复区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全面提升中西医协同内涵。

三是培养人才队伍。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主要临床科室应加强中医类别医师配备,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开展西医学习中医高层次人才培养。

四是提升科研能力。确定主攻优势病种,推动临床科研一体化建设,组建多学科协作的创新团队,打造高水平、开放的临床研究平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提高中医药临床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临床应用。

(八)热炎宁合剂等三种中成药转为非处方药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银黄含化滴丸、热炎宁合剂、众生胶囊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

公告要求,相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在2024年3月14日前,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就修订说明书事宜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将说明书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

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规定内容之外的说明书其他内容按原批准证明文件执行。药品标签涉及相关内容的,应当一并修订。自补充申请备案之日起生产的药品,不得继续使用原药品说明书。

(九)全国中成药集采拟中选结果公示拟中选品种价格平均降幅近五成

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近日公示拟中选结果:68个品规药品拟中选,拟中选品种价格平均降幅49.36%,预计每年可节约药品费用超过45亿元。

本次全国中成药集采由湖北省牵头,北京市等30省(区、市)组成全国性采购联盟,开展中成药及相关药品集中带量采购。6月21日,湖北省召开全国中成药采购联盟集中带量采购现场报价信息公开大会,共有86家企业、95个报价代表品参与现场竞争。最终,63家企业、68个报价代表品拟中选,拟中选品种平均降幅49.36%。

拟中选药品涵盖复方斑蝥、复方血栓通、冠心宁、华蟾素、接骨七厘、乐脉、脉管复康、脑安、藤黄健骨、香丹、心可舒、醒脑静、鸦胆子油、银杏达莫、振源等15个类别。集采周期为2年,视情况可延长1年。

此前,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报价代表品相关数据》,申报药品的拟中选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多个药品价格降幅达九成以上。

湖北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集采拟中选产品剂型规格齐全,当前临床使用的主流产品大多拟中选,可有效满足临床用药需求。预计每年可节约药品费用超过45亿元,患者药费负担有望进一步减轻。

(十)《中药材GAP实施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材GAP检查指南》发布强化质量控制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查中心发布《中药材GAP实施技术指导原则》和《中药材GAP检查指南》,促进中药材规范化发展,推进中药材GAP有序实施,强化中药材质量控制,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

《指导原则》明确,新版中药材GAP的实施方式为“延伸检查”,由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主要目的是检查中药材生产企业及其基地的管理是否符合新版中药材GAP的要求。

《指导原则》明确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中质量管理的核心要求,即实施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统一供应种子种苗或其它繁殖材料,统一肥料、农药或者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管理措施,统一种植或者养殖技术规程,统一采收与产地加工技术规程,统一包装与贮存技术规程“六统一”措施;中药材生产企业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必须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且追溯体系应当以追溯关键生产环节的信息为主,系统应当操作方便、简单,追溯内容可以包括中药材批号、企业情况、中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和内控质量标准、基地基本情况、种子种苗情况、种植、养殖过程情况等;企业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时要高度留意在种源、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中,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应当明确禁止的内容。

《指导原则》还明确了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企业按照新版中药材GAP的要求,对需要建设的中药材GAP基地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基地建设的目标和措施,制定相应的制度、规程等,并以文件体系的形式明确和固定;按照确定的目标及制定的文件规程措施建设中药材GAP基地,包括明确生产批,管理与培训人员,准备、使用、管理设施、设备与工具,准备与规范使用种子种苗或其他繁殖材料,按生产技术规程种植或养殖,定期内审,按制度和操作规程处理投诉、退货和召回等环节;记录所做过程的关键数据,对整个过程进行检查,并持续加以改进。

《指导原则》还提出,要对选址、种源、种植或养殖、采收、加工、包装与储运等中药材生产主要环节均应当开展风险评估,明确影响中药材质量关键环节和可能风险点。

《检查指南》明确了检查标准,将检查结果判定的缺陷分为“严重缺陷”“主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其风险等级依次降低,对于检查结果的判定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品生产现场检查风险评定指导原则》执行。还明确了对应中药材GAP每一章节的检查要点。

二、兄弟院校

(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常官调研广西中医药大学统筹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及科研工作

6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常官到广西中医药大学调研学校发展情况并召开工作座谈会。

李常官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深入了解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国家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情况。

座谈会上,李常官指出,广西中医药大学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身兼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健康服务两项重要使命任务,学校改革发展成效显著。希望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党的领导,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工作,提升服务广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姚春汇报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发展建设成效,并围绕加快推进广西中医药大学发展和省局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工作提出了相关请求事项。

(二)湖北省省长王忠林到湖北中医药大学调研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

6月8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到武汉市洪山区,调研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作。

王忠林来到湖北中医药大学黄家湖校区,听取学校服务人民健康、疫情防控等情况汇报,察看中药炮制加工、中药资源开发研究及应用成果展示。他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湖北中医药大学要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围绕中医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链条,聚焦中药材种业、种植和新药研发等重点领域,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建设管理水平,引育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名医大师传帮带作用,加快建设知名专科、学科和中医院校;大力传承优秀中医药文化,加强养生保健科学知识普及,增强群众卫生健康意识,实现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更好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三)北中医第四届整合医学前沿国际会议召开

6月9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届整合医学前沿国际会议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会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市坪山区人民政府主办,来自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3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交流。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在开幕词中表示,本次大会围绕“融合赋能+,数创中医药”主题,共创数字化未来,共谋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一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改革创新融合赋能;二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进中医药数字化科技创新发展;三是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助力建设健康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学术报告和分论坛环节,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王玉田院士、中国工程院刘德培院士等专家围绕“数字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应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等主题,从多学科视角探讨数字中医药发展之方、中西医结合未来之路、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融合之法。

本次大会通过学术报告、研讨交流、合作研究等方式,构建了中国传统医学和西方医学交流的平台,推进了传统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安徽省委副书记程丽华赴安徽中医药大学调研建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学科

6月14日,安徽省委副书记程丽华赴安徽中医药大学调研。

程丽华详细询问学科建设、科研攻关、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等情况,强调建设教育强省,高等教育是龙头,高质量是生命线,要把主题教育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建强中药学、中医学等特色优势学科,引育更多高层次人才;加强与大院大所大企合作,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五)浙江中医药大学与杭州方回春堂签约校企合作讲好“浙派中医”“浙产好药”故事

日前,浙江中医药大学与杭州方回春堂签约,围绕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开展校企合作。

双方将合作培养中医药人才,成立“方回春堂班”,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合作开展中医临床服务,建立“合作门诊部”,设立名中医工作室、专家工作站等,开展中医诊疗、临床带教、师承教学等;合作研发中医药健康产品,开发基于经典名方、临床验方的功能食品、保健品、药妆产品等;合作传承中医药文化,联合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双方将讲好“浙派中医”“浙产好药”故事,进一步擦亮“浙江中医药”金字招牌,推动浙江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日,双方联合成立“方回春堂中医药发展基金”,基金由方回春堂向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设立,首期计划750万元。“浙江中医药大学合作门诊部”也在于当日揭牌,并举行了名医义诊活动,国医大师葛琳仪、全国名中医陈意、浙江省国医名师肖鲁伟等专家为群众把脉问诊。

(六)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中药学本博一体化培养

为推进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海中医药大学2023年开设“4+5”本博贯通中药学“创新班”,近期在上海、浙江、安徽、山西四地共招收15名学生。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于2020年开始酝酿中药学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今年首次招生。该班为本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为顺利完成本科学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符合条件的进入本校研究生阶段学习;研究生阶段可在国内外顶级学术资源的加持下进行学习研究,顺利完成学业者授予理学博士学位。

创新班以培养科研创新和产业实践相结合的中药学拔尖人才为目标,整合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新兴交叉学科创新课程,包括中药新药创制、中药智能制药工程、产教融合实习等;实施全员本科生和研究生导师贯通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研究中,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积极开展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英国伦敦都市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交流访学;探索中药学科多领域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新路径,让学生成长为厚德弘药、守正创新的中药学领军人才。

(七)2023年屠呦呦班小学期开班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2023年屠呦呦班小学期开班仪式在北京召开。

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查德忠充分肯定了屠呦呦班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璐琦为屠呦呦班授予班旗,并以《秉青蒿素精神,做栋梁之材——从优秀到卓越》为题讲授开班第一课。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胡元会带领诵读《大医精诚》。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晓北介绍屠呦呦班小学期的办班方针和教学安排情况。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夏文芳介绍屠呦呦班前两年的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研究生导师代表付长庚研究员、博士生代表王妙然、屠呦呦班学生代表常睿发分别作了发言。

此次屠呦呦班小学期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据悉,“屠呦呦班”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为深入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精神,全面落实好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战略部署,加快探索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而进行的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试点改革项目,自2020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九年制本博连读中医专业学生,目前已招生三届共70名学生。

(八)湖北中医药大学举办“2023医学翻译华中论坛”专家聚焦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

近日,“2023医学翻译华中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召开。翻译界、教育界以及医药卫生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翻译与国际传播”主题,探讨中医药翻译、中医药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等议题。

论坛旨在进一步明确“新医科”“新文科”背景下医学翻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的新路径,提升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医药翻译学科高质量发展,强化医学翻译领域“政、产、学、研”的协同推进,加快培育高层次中医药翻译人才,进一步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声音。

论坛上,中国外文局人事部主任、考试办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医学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建平表示,中国翻译协会医学翻译委员会将充分发挥翻译的桥梁作用,打牢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基础,助力中医药翻译和国际传播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中国翻译协会医学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伟勇表示,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将更好推动医学领域“翻译国家队”建设工作,通过翻译助力中医药国际传播,发挥好医学翻译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湖北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综合处处长李涛表示,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要继续积极发挥“外语+中医药”的特色学科优势,开展中外医疗制度的比较研究,加强中外交流合作,助推中医药典籍、科技文献翻译,培养高层次中医药语言服务人才,讲好荆楚中医药故事,助力中医药“走出去”。湖北中医药大学纪委书记胡少萍表示,本次论坛的召开将有助于各方凝聚共识,精准对接医学语言服务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学校医学翻译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水平。

论坛分为主旨发言、青年学者圆桌论坛等环节。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湖北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的专家分别围绕中医药术语英译研究、中医养生文化、中医院发展、人工智能与医学翻译、《本草纲目》译本源流等主题进行主旨发言。在“协同与融合:新时代医学翻译发展和未来”青年学者圆桌论坛上,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部、湖北科技出版社医卫分社等单位的15名代表畅谈医学特色翻译人才培养、中医翻译和中医药对外传播工作的经验与收获。

论坛上有关专家解读了《中国医学语言服务行业发展蓝皮书(2023)》,第五届“时珍杯”全国中医药翻译大赛启动仪式同期举办。

三、科研动态

(一)儿科7首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发布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司公布《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异功散”等儿科7首方剂)》。

此次公布的7首方剂包括异功散、泻黄散、白术散、消乳丸、苏葶丸、人参五味子汤、清宁散,分别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婴童百问》《医宗金鉴》《幼幼集成》等中医经典著作。《关键信息表》中包含7首儿科古代经典名方的基本信息、现代对应情况及备注信息,细分为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药味名称,基原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及功能主治。

《关键信息表》中特别列出了每首方剂的原方折算剂量,并备注说明了每种方剂的日服用次数建议,应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遵医嘱使用。按照《中国药典》等规范,备注中还列出清炒、土炒、酒炒等炮制方式的具体建议。考虑到各方剂型和煎煮法不同,表中各药折算剂量与备注中的日服量可能存在差异(由小数点进位导致),建议以备注中各药的日服量折算结果进行研发。

(二)《中医良方大典》(全六卷)出版座谈会暨中医良方研讨会举行

近日,《中医良方大典》(全六卷)(以下简称《大典》)出版座谈会暨中医良方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大典总序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指出,中医药是一门古老却历久弥新的学科,不应“供”在博物馆里,而是要融入社会,为人民服务。“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大型方剂参考丛书,不仅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和普通读者查阅参考的工具书,为现代医疗、教学、科研和生活提供便利,也是全国各大图书馆的必备馆藏。”

据悉,《大典》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中医药工作传承创新的集大成之作。“《中医良方大典》(全六卷)出版工程”自2019年正式启动,为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也是上海市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经过三年精心运作,终成正果。全六卷分为内科一卷、内科二卷、外科卷、妇科卷、儿科卷和肿瘤卷,收集了我国1949年以来出版的中医专著以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论著,将有关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等方面的临床治疗经验良方整理汇编成书,力守“明、效、繁、准、多、妙、清、广、全、新、验、信”十二大准则,共收入病种近900种,方剂三万余则,总计820余万字。

《大典》总主编、国医大师严世芸介绍了编撰过程及图书特点。编著团队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龙华医院、曙光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中医医院等多位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组成,书中的每种疾病以现代医学病名为主,记述中医治疗方法,将每种疾病从概述、辨证施治、经验方、单方、中成药、预防用药六部分进行深入阐述。

“古有《备急千金要方》,今有《中医良方大典》。大典高度重视临床应用资料分析和疗效科学评价,充分展示了上海中医药传承发展和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最新创新成果。”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王国强表示,不仅要将中医良方汇集起来形成大典,更重要的是要让中医良方活起来、用起来。

(三)中药创新药参郁宁神片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广东思济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中药1.1类创新药参郁宁神片上市。

该药品开展了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疗效指标(HAMD-17评分减分率≥50%为有效)有效率组间比较,试验组疗效优于安慰剂组。

该药品益气养阴,宁神解郁。适用于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辨证属气阴两虚证。该药品的上市为抑郁症患者提供了又一种治疗选择。

(四)国际权威期刊《内科学年鉴》在线发表中医妇科科研成果针刺联合西药可有效治疗妊娠呕吐

日前,国际权威期刊《内科学年鉴》在线发表《针刺联合多西拉敏治疗妊娠呕吐:一项2×2析因设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多西拉敏能够有效治疗妊娠呕吐,减少单纯西药用量。

妊娠恶心呕吐(孕吐或晨吐)是孕早期常见疾病,由于其常常伴发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诱发营养不良或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可能造成双重打击。严重的妊娠呕吐还可带来小于胎龄儿、低体重儿、早产儿和新生儿状态评分低等情况,有的孕妇甚至因无法忍受上述症状和并发症而不得不终止妊娠。如何在有效止呕的同时,尽量避免额外伤害,是妇产科学界的一个研究方向。

在我国,针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妊娠呕吐治疗中,但相关疗效缺乏强有力的循证数据支撑;多西拉敏-吡哆醇是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妊娠呕吐的一线药物,而在临床实践中,还没有足样本量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证明其在严重妊娠呕吐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无论是针刺还是多西拉敏-吡哆醇的单独使用,或者联合用于遏制妊娠呕吐,都需要科学数据证实其疗效。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妇科基地负责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黑龙江省医院院长吴效科团队采取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比较上述针药作用于妊娠呕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研究中,团队采用标准的2×2的析因设计方案,在国内招募了352名20-45岁妊娠7-14周、超声证实有存活的宫内单胎或多胎妊娠、体重较孕前减轻不超过20%,以及伴有中度或重度妊娠呕吐的孕期患者,给予为期2周的针刺联合多西拉敏-吡哆醇用药治疗,并于治疗的第15天、妊娠期间及产后进行严密的妊娠随访,直至随访到所有孕妇的妊娠结局。

研究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或西药治疗及针药两者联合治疗2周的参与者,在治疗过程中孕吐量表(PUQE量表)评分的降幅均大于其各自的对照安慰剂组(针刺组量表评分降幅达43.1%,与西药相当);中西医结合即针刺联合多西拉敏(降幅达51.4%)不但能够增强疗效,而且可以减少单纯西药用量,达到减轻西药副作用的目的。研究还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西药组会有增加小于胎龄儿的风险趋势。

吴效科表示,研究成果为针刺治疗妊娠呕吐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为饱受妊娠呕吐困扰的“准妈妈”们解决了“心腹大患”,对提升中医妇科学在全球的知名度、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四、海外资讯

(一)甘肃代表团访白俄罗斯助推传统医药合作

为深化甘肃省与白俄罗斯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持续推动中医药“走出去”,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对接,5月15-19日,由全国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张志明为团长的省中医药代表团一行9人参访白俄罗斯,为推动白俄罗斯加快中医药准入立法,中药在白备案销售、中医执业资质互认、中方药企投资中草药种植、生产、加工和出口销售等领域后续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谢小用表示,白俄罗斯六个州和明斯克市都有中医中心,从民间到国家政府层面都有发展中医的土壤,中白两国均支持中医药在白俄罗斯发展。

代表团参观了中白工业园,会谈中,双方就中医执业资质互认、中药在白备案销售、中方药企投资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等达成实质性一致意见。在格罗德诺州,副州长普拉纽克与代表团就创新双方传统医药领域合作模式、丰富合作内容、优化格罗德诺甘肃中医中心合作管理方式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在白俄第十医院中医中心,张志明以《传统中医文化的探索与实践》为题,现场为白方专家介绍了中医药学的特色,以及中医药文化的优势。在访问白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反射疗法研究生部期间,代表团开展了诊疗方法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提振了合作信心,初步达成了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的意向。代表团还拜会了中国驻白俄罗斯大使馆,参观了中甘国际白俄罗斯公司,为使馆馆员、企业中外方员工和当地患者开展了义诊活动。

(二)白俄罗斯总统签署法令促进中医药生产和使用

6月1日电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1日签署总统令,要求修改相关国家注册程序,促进在中国注册生产的生物活性食品添加剂在白使用,以便在白普及和使用中药制剂。

据白俄罗斯总统网站发布的消息,总统令的签署旨在推动在中白工业园内发展和创新传统医学,实施相关制药和医疗器械设备制造项目。

此外,总统令还简化了在中白工业园区域内使用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注册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的条件。中白工业园区域内提供的相关医疗服务将纳入白俄罗斯自愿医疗保险范围。

(三)黄璐琦视频出席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七届夏季峰会

6月25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联合举办的世界中医药大会第七届夏季峰会在贵阳开幕。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晓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发表视频致辞,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胡忠雄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世界中联主席马建中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

黄璐琦高度肯定了世界中联在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希望世界中联及各分支机构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和专家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在理论创新、科学研究、实践应用、企业融合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融入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助力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

部分院士、国医大师及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医药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出席会议。

(四)江西援外医疗队积极推广中医药共派遣27批143人次针灸医生

6月28日,江西省卫生健康委举行“践行二十大 忠诚护健康”之中国(江西)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专题新闻发布会。自1973年开展援外医疗工作以来,江西向突尼斯和乍得累计派出45批援外医疗队共1468名医疗队员,提供临床服务780万人次,其中,共派遣27批143人次针灸医生,提供诊疗服务约45万人次。

会上获悉,江西目前在非洲开展了包括突尼斯玛尔萨医院中国针灸中心建设项目在内的4个影响力较大的对口支援合作项目,该中心集教学、医疗、科研于一体,已为当地培训了12期约180名在职医生,受培人员均已获得针灸专业硕士毕业证及中医针灸从业证书。援突尼斯医疗队的中医队员在当地积极开展针灸服务,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常翔表示,江西将积极推进对口医院合作项目,加大受援国人员培训力度,积极推广中医中药,擦亮中国医疗队“金字招牌”,不断开创援外医疗工作新局面。

五、权威声音

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近日,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书成带队赴德阳市中江县调研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

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均衡配置、协同发展。”

——6月1至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带队赴雄安新区、石家庄市等地,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等重大工作项目进行跟踪性调研时强调。

在药材种植、加工增值、对外贸易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促进提升中医药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近日,海南省政府副省长谢京到海南省中医院江东院区调研时强调。

以互联网思维助力藏医药走出高原、走向世界,为健康中国建设发挥藏医药独特优势。

——6月5日,青海省委书记陈刚调研藏医药事业发展时强调。

完善中医药深度介入传染病防治长效机制。

——6月20日,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秦海涛就《关于完善中医药深度介入传染病防治长效机制建设的建议》重点提案办理落实情况,率调研组赴吉林四平、长春两市进行督办调研。

六、中医药文化

(一)海派中医亮相2023上海旅游产博会上海健康旅游地图发布

日前,以“聚产业,天下游”为主题的2023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二期)会展举办,海派中医亮相博览会。

本届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会期4天,在主题馆内的“非遗新体验”展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每天都会带来方氏针灸、蔡氏妇科、石氏伤科、海派膏方文化等十余项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展示,同时携手多家非遗单位、健康企业、中医药机构等,通过“文化讲解+现场体验”的方式,普及非遗知识和中医药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上海)健康旅游论坛同期举办,上海健康旅游地图在论坛上首发,来自中医药机构、健康企业、旅游景区等代表齐聚一堂,交流跨界融合需求,共话中国健康旅游未来发展新思路。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贾杨表示,“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契合了大众日益多样化的休闲生活需求,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线路相融合,游客也将获得更多元的健康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体验。

(二)《后浪》:年轻化叙事展现中医魅力

6月9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后浪》研讨会在京举行。制作和播出平台、主创团队代表、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后浪》的创作核心、展现主题、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等各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主创齐聚力,唤醒中医传承之梦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后浪》填补了近年来以中医为主题的现代剧的空白,其围绕中医师承的主题,同时涵盖了古文经典、传统习俗、礼乐精神等传统文化,将师生情、亲情和爱情融入治病救人过程之中,刻画出老中青三代中医人物的群像。

10天破万热度,创下年度新高;观众30岁以下年轻人居多,占比达到63%;互动量与讨论度可观,最高的一集获得了25万条评论……在优酷副总编辑李德顺分享的一个个鲜活数据背后,凝聚着主创团队认真的创作态度和辛勤付出。

《后浪》编剧六六扎根于生活,在七年的剧集创作期间投入到中医相关的生活体验中,学习中医知识,只为用心拍好中医药学的文化精髓。2019年6月,六六拿到了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在研讨会上,六六仍然保持着对剧作的创作热情:“之前的硕士论文答辩是我的演习,而最终的验证是作品。”

为了确保剧本里中医相关表达和剧情的准确度,六六特地请来了自己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的硕士导师刘力红教授,担任《后浪》的医学总顾问。在研讨会上,刘力红赞扬了六六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展现的专注和独立思考的态度,并给予了《后浪》高度的评价:“这部剧通过剧情的呈现,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去认识中医、了解中医,让更多人被中医文化所吸引。作为中医人,我感到很欣慰。”

除了幕后团队认真的创作态度,为了贴近中医角色,演员们也跟随刘力红进行云南实地采风。“无论戏里戏外,我都是中医的初学者。在真正看到、听到中医前辈们的言传身教后,我也和杨小红一样好奇又积极地探索中医世界。”剧中杨小红的饰演者张萌获益匪浅,“中医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拍摄途中我学到了不少养生知识。现在我的心态变得更加从容,可以说这是我个人的一次修行。”

同时,剧里剧外的师徒之情也给人以启发。“师承过程中重视先师真传、精神传承、经验亲授,师生间的感情甚至更胜于血缘亲情。”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从教育从业者角度,透过《后浪》中的“师承教育”,对教育观念有了重新审视。“现在我们需要重拾这种教育观念,师生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是值得探讨的。”

年轻化叙事,传承中医文化精髓

202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提出,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现代化表达形式,创作一批面向不同受众的中医药文化作品,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后浪》既注重中医的内涵,同时又采用了年轻化的表达方式,通过老中青三代演员的演绎,让观众耳目一新,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和关注。

会上,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晓骏表示,《后浪》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清新幽默的叙事风格,成功将传统文化、生活哲理和时代传承有机结合。该剧不仅普及中医知识,还让中医理念更加“年轻态”,充满了情感和层次。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也肯定了《后浪》的独特价值和稀缺性,“这部作品的主题讲的就是传统文化对人的塑造,这是以前有关中医题材的作品没有做到的。”

“怎样生活,怎样治自己的心,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种种,剧情里都表现得十分到位。”中医扶阳学派传承人卢玮从中医人的角度,对剧作给予了支持和肯定。

李京盛认为,中医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他看来,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后浪》的戏剧化呈现一步步讲清了医道、人道和天道。这部剧表面讲的是如何传承中医,其实是讲如何通过学习中医来学习做人,将人道和医道相结合,告诉观众做人也要讲究中正平和。”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表示,《后浪》写的是中医传承,实际上触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中医是一门大学问,中华哲学、中华美学的精髓在中医里都有所蕴含。主创花费巨大心力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在写出深度力度广度的同时写出了温度,全面辩证地把握了生活的真谛,这与其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主题是契合的。

(三)甘肃食疗药膳培训班举办

日前,2023年甘肃省食疗药膳培训班在陇南市举办。

培训班上,授课专家分别就基于食药物质的保健营养、食养指南解读与传统食养发展、合理调理肠道、营养筛查与营养治疗、药膳食疗对新冠病毒的预防及康复作用、糖尿病患者的膳食与营养、安神益智类药膳的用药选择、二十四节气之饮食养生等内容进行讲授。

培训提出,要发挥甘肃省中医药产业优势,持续推进食疗药膳营养健康工作,拓展食疗药膳服务内容,研发相关食疗产品,在防治老年病、慢性病的基础上带动甘肃省经济发展;要大力宣传普及食疗药膳知识,传播药膳食疗防病治病理念,提高公众健康素养,助推健康甘肃建设。

(四)江苏南京:院校共建开启“医农结合”新篇章

6月14日,首届“神农本草”中药文化节暨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农结合”紧密型医联体签约仪式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

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楠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南京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进校园,中医药文化惠民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希望各方深化合作,共谋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道,携手建设更有中医药文化厚度的健康南京。

本届中药文化节围绕思想引领、党业融合、科技创新、文化创作、传承推广等五个方面精心策划,现场举办了江苏省第十三届“中医药就在你身边”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巡讲活动,提供健康服务300多人次,发放中药香囊300个。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签署了“医农结合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党支部共建协议,和南京农业大学后勤保障部校医院签署“紧密型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并现场揭牌。

同日,江苏首个“中药种子校园博物馆”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南京农业大学后勤保障部、园艺学院和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玄武区卫生健康委、孝陵卫街道六方共建,通过展示江苏本土中药种子的形态、中药功效及科普中医药文化知识等,进一步培养学生们对中医药的兴趣,预计该博物馆年底前建设完成。

、中医药产业

(一)天津: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中医药强市

近日,记者从天津市卫生健康委获悉,今年天津市将以落实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为重点,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市。

今年,天津市将建设24个中医专科联盟、30个中医优势重点专科推荐专科、30个中医药特色基层医疗机构,建设12家中医康复中心、13家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10个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学科、20个市级中医药重点学科。

打造优质高效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打造以针灸为特色的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年底前争取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落户天津;推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滨海新区中医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同时,强化基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档升级,整合区域医联体和专科联盟优势力量,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能力,鼓励中医医院、基层国医堂开展“业(夜)诊”服务。支持16家市级中医药质量控制中心开展培训、督导,完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专业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建设,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水平。推进中医医疗集群建设,建立“重点专科学科医联体+专科联盟+学会协会”横纵结合、点面互补的中医医疗集群框架,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天津市中医康复中心龙头作用,推进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遴选建设中医康复分中心。加强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推动中医治未病分中心遴选建设。加强中西医协同,试点开展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支持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创新中心、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建设,支持开展中医药关键技术研究;支持天津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学科前沿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产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中医药诊疗设备推广应用项目,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推广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实施中药制剂工程,筛选出天津首批8个中药制剂调剂品种,向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实施中药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支持深入挖掘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经验,多途径促进中药复方制剂的生产研制、质量控制和新药转化。

(二)河南启动2023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

5月29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河南省2023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对2023年被抽中参加国家调查的16个区(县)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按照《方案》明确的调查对象和范围,河南将对16个调查点内非集体居住的15-69岁城乡常住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全年至少完成3840人的调查任务。调查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调查对象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主要内容包括中医药基本理念、中医药健康生活方式、中医药公众适宜方法、中医药文化常识、中医药信息理解能力5个方面。

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旨在了解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工作情况及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和变化趋势,分析城乡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影响因素,确定健康教育优先领域;评价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促进工作效果,为制定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广东深圳地方标准《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正式实施让中医“治未病”有标准可依

6月1日,广东省深圳市地方标准《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开始实施,对开展“治未病”的医疗机构起到指引和规范的作用。

据了解,为规范深圳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开展,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牵头,联合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共同研究与制定《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地方标准。深圳市市场监管局于2020年3月20日前完成了该标准的申报工作,并于2020年5月批准立项;该标准于2023年5月23日发布、2023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该标准包括8个章节,规定了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工作在医疗机构分类、“治未病”科(中心)工作要求、信息化建设、服务质量考核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按照医院专科和服务性质的不同,将医疗机构分为中医类医院(含纯中医治疗医院)、非中医类医院、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门诊类医疗机构。

对于“治未病”科(中心)工作要求,该标准规定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治未病”工作应在科室设置、人员要求、设备配置、服务范围、技术服务等方面需满足相关要求。

该标准规定“治未病”科(中心)主要服务五类人群:偏颇体质人群,即健康体检人群中体质辨识结果符合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或特禀质偏颇体质者;亚健康人群,即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病前状态人群,即具备与具体疾病相关的风险因素,或出现理化指标异常,但未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容易向疾病状态转归的人群,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前期、血脂异常、临界高血压、肥胖、颈肩腰腿痛、代谢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经前综合征等;慢性疾病需实施健康管理的人群,即达到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处于疾病稳定期,愿意接受中医健康管理,通过生活方式改变与自我保健,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向愈的人群;其他健康关注的特殊人群,如育龄妇女(孕前调理)、男性(育前保健)、老年人(延年益寿)、儿童(增强体质)等。同时,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与“治未病”科(中心)合作开展“治未病”服务,提供体质辨识、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体质健康调养咨询、体质健康建档等服务。

在服务质量考核方面,该标准明确了“治未病”服务考核机构、考核方法管理, 同时还强调医疗机构应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信息化建设,以及医疗机构为“治未病”服务的开展配备满足需求的经费、人员、场地等。

(四)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揭牌

6月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第十三次全体成员大会开幕式暨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

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进步,对接城市发展,产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国家级科研成果,培育既具有传统中医药知识又掌握现代先进技术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传统医药从业者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赋能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事业,开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发展新格局。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金兴明表示,上海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已经列入上海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上海将进一步支持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平台工作,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建设,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促进中医药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ISO/TC 249第十三次全体成员大会为期4天,与会专家将围绕涵盖中药材、中医医疗器械、中医药术语等领域的16项新项目提案和已立项及复审项目展开讨论。据悉,截至2023年6月,ISO/TC 249已正式发布95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正在制定的国际标准31项。

(五)《贵州省中医药局关于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推进贵州中医药实现五个“现代化”

近日,《贵州省中医药局关于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提出五方面21条具体措施,奋力推进全省中医药服务现代化、产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文化传播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明确到2025年,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到2030年,全面实现“城市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中医药服务圈”,“黔地灵药”品牌不断唱响,全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做强龙头中医医院,推进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项目落地,构筑区域中医药服务高原。做优骨干中医医院,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建设,实现县级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在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不少于10个。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建设省级示范中医馆不少于200个,打造“城市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和“农村30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力争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在推进中医药产业提质方面,《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优势品种中药材建立中药材种植技术规程,打造“黔地灵药”优质优价高质量发展体系,“定制药园”稳定在40万亩以上。同时,健全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推进中医药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中药材线上交易。

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若干措施》提出,表彰奖励评优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工程,建成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5个、工作站4个,建成贵州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10个。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骨干人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到60%。

《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业态融合,构建“中医药+”发展新格局。深化中医药与健康旅游融合发展,建设50个以中医药健康体验和文化传播为主题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在温泉项目、旅游景区、精品民宿按规定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此外,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打造培育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支持以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功能性化妆品、日化产品为重点,研发中医药健康产品。

《若干措施》明确,坚持守正创新,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分批规划建设10个左右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点,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发展政策举措、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研究,规范苗医药等少数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法和方药,发布一批苗医药等民族医药名方、验方。支持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鼓励应用新兴科学和技术研究阐释中药的作用机理,每年科研立项中药、少数民族药项目不少于20%。建成一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鼓励中药制造企业或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建设区域中药制剂中心。打造不少于9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开展“中医药-健康进万家”活动,全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六)吉林发挥医保优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传统及新技术开辟审核绿色通道

日前,吉林省医疗保障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在中医药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方面,《政策措施》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范围,开通医保服务。将符合条件的定点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范围,提升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定点中医医疗机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具有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的机构纳入长期护理保险定点范围。

在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方面,《政策措施》提出,完善新增中医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政策,丰富中医价格项目;对中医传统技术以及创新性、经济性优势突出的中医新技术,简化新增价格项目审核程序,开辟绿色通道。重点考虑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优先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特色优势突出、体现劳务价值、应用历史悠久,成本和价格明显偏离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

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政策措施》提出,健全完善全省基本医保中药饮片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更多有全省炮制标准的中药饮片纳入全省医保支付范围;公立医疗机构从正规渠道采购的中药饮片继续按照实际购进价顺加25%销售。重点支持全省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省内备案通过的319种中药配方颗粒全部纳入医保目录,并将逐步扩大范围;开展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挂网采购,促进交易公开透明。将省内医疗机构生产的477种院内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健全动态扩增机制;开展中成药带量采购,促进中成药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医药支付政策方面,《政策措施》提出,对疗效确切、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及时纳入全省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项目目录在总额预算上适当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及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倾斜。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遴选并建立中医优势病种库,在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及按病种分值(DIP)付费的权重或分值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定点中医医疗机构在其诊疗范围内承担医保门诊慢特病的诊疗,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特病防治中的作用。

(七)江西省药监局印发《关于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措施》六大科学监管举措促中药传承创新发展

日前,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措施》,提出六大举措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

《措施》明确,推动中药材规范管理。规范中药材产地加工,稳妥落实国家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产品的管理政策,按照国家药监局的部署要求和地方政府申请,组织专家制定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品种目录,指导有关地方政府建立工作机制,制定加工技术规范,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允许中药生产企业购进产地趁鲜切制产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其将质量管理体系延伸到种植、加工过程。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措施》明确,助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发挥标准在监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修制订工作,推动“樟帮”“建昌帮”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传承创新,收入《江西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凸显标准引领作用,鼓励创新发展,支持中药企业应用传统工艺炮制中药饮片。推动改进中药饮片生产经营模式,强化中药注册指导和服务,完善中药上市后管理工作机制。

《措施》要求,优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积极发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作用,发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传承创新“孵化器”作用,推进名老中医、专长中医经验处方向医疗机构制剂、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新药递级转化,建立符合中药临床治疗特点和实际的临床价值评估体系。严格备案和调剂使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监测。

《措施》要求,加大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断优化完善中药饮片追溯平台建设,持续推动省内新开办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含毒性饮片生产范围等生产企业示范建立追溯制度,逐步实现中药饮片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和追溯信息互通互享。规范中药饮片生产和质量追溯,强化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过程管理,创新中药质量监管模式,加强中药质量抽检监测,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措施》要求,提升中药科学监管能力和水平。科学完善中药标准,加强中药监管科学研究,推进“江西省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中药监管队伍建设,加强“智慧监管”建设。

《措施》还要求,强化部门沟通协作。强化部门联动、协同推进,协同推动长三角地区中药监管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大湾区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八)浙江开展“浙派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应用研讨

6月2日,中医经典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班暨浙派中医·王孟英学术会议在浙江省海宁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全国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范永升等13位专家围绕“王孟英学术思想”“学经典、做临床”等主题,共同展开中医诊疗思路研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曹启峰表示,中医药发展最重要的是传承与创新,此次学术研讨班为推进“浙派中医”的传播与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学用浙籍医家临证经验的方式,培养具有经典思维和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新“浙派中医”人。

“王孟英一生的成就很好地诠释了‘读经典,做临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王琦在致辞中介绍,王孟英重视经典学习,以内经原文为基础,同时融合了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多学科的理论,形成了温病学派重要著作《温热经纬》。在瘟疫流行的时候,王孟英通过临床实践,提出了真性霍乱和寻常吐泻霍乱之分,著成《霍乱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范永升介绍,自2012年起,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每年举办中医经典理论内涵与临床运用学术研讨班,目前已成为浙江中医药人“学经典、做临床”的交流平台。今年,正值王孟英逝世160周年,开班专题学习其医学思想与临证经验,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温病大家。

此外,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黄煌,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杨进,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洪等省内外专家分别以《王孟英:晚清中医界的孤勇者》《王孟英温病学术思想初探》《王孟英论治霍乱的启示》等为题作学术交流。

(九)河北: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方大药和拳头产品

近日,河北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生命基因传承和身体素质特点的“中国药”,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

《若干措施》要求,出台规范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加工质量管理指南以及品种目录,逐步推动中药生产企业自建、共建、联建、共享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完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标准。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评价技术标准,鼓励企业加大对中华中药老字号产品、经典名方验方的挖掘、二次开发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研究转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名方大药和拳头产品。支持安国中药都建设,鼓励省外国家级中药创新平台、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到安国市聚集,支持引导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继承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方便质优的精品中药饮片,提升中药产品竞争力。

《若干措施》提出,推进国家中药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构建集中药材产品质量检测、检测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高效、权威的中药检验检测与质量控制研究体系。

(十)吉林:超千种中医项目中药制剂纳入医保

近日,记者从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十四五”以来,吉林省不断完善价格机制、优化各项医保政策,采取提高医保支付系数、动态调整等方式,让中医中药真正惠及群众,目前已有超1000种中医诊疗项目和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按程序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有地方炮制标准的中药饮片和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全省医保支付范围。今年初,吉林依托辽源市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改革工作,实行分值系数调节,选择20个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的试点病种,在原DIP病种分值目录医疗机构等级系数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对新增的疗效确切、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及时纳入全省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项目目录。目前,已将包含中医外治、中医骨伤、针刺、灸法、推拿疗法在内的140余项中医诊疗项目纳入了全省医保支付范围。

在基本医保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中,吉林将国家目录外符合规定的80种中药饮片及319种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全省医保支付范围。医疗机构制剂可实行自主定价,并开展医疗机构制剂医保准入谈判,已将477种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全省医保支付范围。

“2022年较2020年,医院中药饮片使用占比提高28.69%、院内制剂占比提高55.3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院长王健介绍,全院已有94种院内制剂纳入医保结算,切实满足了患者用药需求,减轻了患者负担。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林天慕表示,日前,省中医药局会同医保局印发了慢阻肺等12项慢病中医诊疗方案,依据方案产生的诊疗费用可纳入医保慢病门诊报销范畴。下一步,将积极扩大院内制剂在中医医联体内调剂使用的范围,并同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进一步提升基层患者看中医体验。

(十一)健全“七大体系”,中医药综合产值达千亿以上湖北绘出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蓝图

近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并解读湖北省委省政府此前出台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相关情况。

会上,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周勇明确了目标要求,提出到2025年,实现在县办中医医院、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五个’全覆盖,中医药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以上。

周勇介绍,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湖北实际,《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聚焦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加大对中医药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着力健全“七大体系”,提出27项重点任务。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陈红辉表示,湖北将做强做大中医药龙头企业,到2025年,力争龙头企业产值超过50亿的3家,超过30亿的5家,超过10亿的10家。加强企业中药新药研发生产,鼓励已上市中成药二次研发,重点培育“十大楚药”和“五大特色药材”。

湖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启红提出,组织相关高校继续承担和实施好农村订单五年制本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全省“万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工作,将中医学常用诊疗技术纳入方案并统一实施,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

同时,在中医药领域,湖北每年组织实施30项左右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支持创新群体开展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等,投入科技经费5300余万元,支持中医药领域科技计划项目近百项,多层级、全方位推进中医药领域科技创新。

发布会上,作为湖北省唯一入选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的黄冈市,也介绍了相关计划。黄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洁表示,黄冈市现有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7个,居全国地市级之首,中药材种植面积和规模均居全省第一。下一步,黄冈将实施10万艾灸师培训计划,艾灸馆‘千城万店’计划,拿出超常规举措,答好中医药传承创新时代考题。

(十二)首届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举办政府“搭台”助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6月14日,由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指导,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和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暨2023年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路演在南京举行。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期间,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围绕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首要职责,提出开展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

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镜清表示,此次活动是首次以行业名义开出的科技成果直通车,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和中医药行业,是一次重大的探索和突破。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搭建了中医药科技成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还可转变中医药科研人员研究思路,对创新中医药科研模式产生影响。下一步,中心将深入总结活动经验,在各地持续开展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各站点的系列活动。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表示,当天的路演活动是政府搭台、专家出力、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生动实践,也是全省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从无到有、“从0到1”的有效尝试和有力突破。

为期一天的活动为企业、医院、专家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平台,现场已有多家企业对研究成果开展进一步洽谈合作。

(十三)《福建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印发福建将遴选培养30名西学中高层次人才

近日,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印发《福建省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在全省分三批遴选30名高素质西医医师开展西学中研修学习,加强福建省西学中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实施方案》,研修周期为3年,将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与西学中特点,通过集中脱产学习、个性化实践学习、中西医协同发展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视野开阔、实绩突出、德业双修、中西医贯通、医研兼通,能引领福建省相关学科发展的西学中高级人才。

《实施方案》明确,将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专业特点,制定统一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研修内容与方式。采用课堂学习、专题学习、现场学习、网上学习的方式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脱产学习,学习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经典著作、名家名方、中医药科研等模块,培养对象结合自身的专业需求,学习中医临床专业及其他相关课程。要求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读懂领会中医药经典著作,建立中医思维,基本掌握中医药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考试考核,完成学习心得6篇。此外,以组建人员相对稳定的中西医协同团队,运用中医药理论与方法开展临床实践,与中医药专家开展科研合作等方式,进行中西医协同发展实践。在实践中学懂弄通中医药理论与方法,领悟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开展中医药研究的方向思路,树牢中医思维,熟练运用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培养对象可实行“双导师”制,跟师实践原则上每周不少于1个工作日,累计不少于192个工作日,完成跟师学习笔记72篇,完成典型案例、疑难杂病案例的中西医临床协作记录24篇,与中医药专家合作开展省级及以上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科研项目1项。

《实施方案》明确,研修项目考核方式采取集中脱产学习考核、个性化实践学习考核、结业考核的方式进行。集中脱产学习考核主要考核培养对象对所学中医药理论的掌握情况、学习情况等;年度考核主要考核培养对象的研修进度、学习成效、经费使用等相关情况;结业考核主要考核研修学习成效,结业考核总分值200分,及格线为120分,达不到及格线的研修学员不予结业。

《实施方案》要求,培养对象所在单位支持培养对象开展集中脱产学习、实践等研修学习活动;保留其原有行政职务与职称,保证培养对象研修期间的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用人单位要制定个性化、制度化的培养、激励和保障措施,督促激励培养对象快速成长。培养对象按照本实施方案开展研修学习,中断3个月以上或无故脱离本专业实践3个月以上者,由所在单位提出、所属设区市级卫健委或省属单位审核后,报福建省卫生健康委批准,终止研修资格。

(十四)山东:构建三级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工作体系

6月19-21日,全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承办,120多位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收集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业务骨干参加会议。会上,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山东模式的探索经验与阶段性成果。

会议介绍,近年来,山东采取中医药特色疗法挖掘与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同步的思路,以技术规范、疗效评价、推广应用一体的新模式,动态管理、分层实施、持续推进并举,建立工作与项目结合、行政与技术两条线并行的省、市、县三级中医药传统知识收集整理工作体系。

以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为例,该县以镇卫生院为主导、以村卫生室为依托、以乡村医生为骨干,在全县开展了为期40天的“健康巨野行·我家有秘方”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大普查活动。普查组召开座谈会、访谈会168次,采集线索185条,入户调查268家,初步选定秘方、验方、特色技法138个,对于搜集到的古籍秘方秘技,组织专家逐一论证,第一批最终确定44个,其中肝病药盅、于氏正骨、带状疱疹一指禅已入选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2月,山东上报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系统的项目100余项,并按照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创新性等要求,推广转化了系统辨证脉针疗法、脐疗技术中医药特色疗法等项目,逐步形成多元保护、系统整理、全面挖掘、规范评价、分类推广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常态挖掘机制。

下一步,山东将进一步完善收集整理工作队伍,构建相对稳定的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队伍和体系;深入基层,重点走访民营机构、民间项目,提升挖掘的规范性、科学性,建立相关推广应用基地。丰富推广路径,按照独创独有、传承有序、集成创新对推荐项目进行分类推广。努力发掘特色优势明显、传承价值突出、综合疗效显著的山东特色中医药特色疗法,持续推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工作。

(十五)《海南省养老服务条例》7月1日起施行发展中医药康养等新兴业态

7月1日起,《海南省养老服务条例》将正式施行,《条例》聚焦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是海南养老服务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地方法规。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优化老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应当开设老年医学科;鼓励中医、专科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支持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

同时,应当促进医养康养的融合发展,依托本地气候、热带雨林、温泉、南药黎药等特色资源,指导发展老年人的高端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中医养生保健、特色康养等医疗健康服务及产品开发,发展气候康养、森林康养、温泉康养、中医药康养、热带滨海康养等新兴业态。

(十六)《健康河南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印发推进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

近日,健康中原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健康河南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未来3年,将推动包含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在内的16项专项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

《方案》提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建设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进一步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

《方案》要求,提升中医治未病能力。推动市级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推广适宜技术,普及健康知识,进一步带动提升区域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力争到2025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

《方案》指出,推动有条件的地方依托现有资源,开展老年中医药健康(治未病)中心试点,提升临床、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科学研究、健康管理能力。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老年病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及相关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同时,实施中医药全面融入妇幼健康行动,积极推广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疾病诊疗、预防保健和康复中的作用。到2025年,全省90%、70%的三级、二级妇幼保健院要设置标准化中医药科室,中医药诊疗服务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稳定在5%以上,累计培养基层妇幼中医药人才100名,实现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十七)《江西省中医药人才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打造全国中医药英才重要首选地

近日,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印发《江西省中医药人才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推动中医药人才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中医药英才重要首选地、中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

《方案》提出,逐步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有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重点支持现有9个国家级中医规培基地、3个中医规培重点专业基地建设,培训中医住院医师1500名左右。持续赋能中医药人才培育平台,支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争创8个左右中医药领域国家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持续开展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创建工作,力争到2025年,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1-2个传承工作室。持续推进中医药人才高地建设。

《方案》还提出,要加快培育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引育行动和中医药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行动。力争全省中医药领域“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获得者等领军人才总量突破50名,全省中医药青年拔尖人才数量达到70名左右。

同时,《方案》提出,要加速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力争培养200名左右师资、1500名左右基层中医药人才。持续开展中医馆人才培训项目,力争培养1200名左右中医馆骨干人才。强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备,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全部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的公有产权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比例逐步提升。促进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积极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和人员编制统一调配、流动等制度。

《方案》指出,要持续推进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新时代西医学习中医,力争全省西学中、中西医结合人才规模达到4500名左右,要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中医医师配备建设、中药师队伍建设、中医护理队伍建设和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力争培育中医护理优秀、骨干人才150名左右,具有资质的中医技师500名,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公立中医医院具有中医护理专业或参加中医护理系统培训的注册护士达到70%。

《方案》还指出,有序推进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中医药产业人才培育行动,培养200名左右高水平的中药材种植栽培、质量检测、资源普查、产品研发、标准化等应用型中药产业人才,培育50名左右“樟树帮”“建昌帮”特色中药炮制传承人才。实施中医药产业经营人才培育行动,支持设立中医药产业经营管理相关专业,培育100名左右符合中医药企业需求的职业经理人。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0二三年七月八日

上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7-8期

下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