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11期

时间:2023-12-09 09:07:56 作者:  浏览数:

一、重大事件

(一)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1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29场,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主任王斌介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护佑人民健康”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雷海潮介绍,今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力推动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抓好“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治工作,加快推动健康中国行动,遴选4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启动了8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工作,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公平性和服务质量有了新的改善和提升。

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雷海潮提出,我国将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中医药服务。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进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试点项目。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余艳红介绍了妇幼健康工作情况,“十四五”以来,我国巩固完善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健康服务,先后实施了母婴安全、健康儿童、妇幼中医药发展等系列行动计划,妇女、儿童获得感不断增强,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二)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出炉扩大周边国家特色中药材进口

近日,国务院印发《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了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强化与周边国家经贸合作等25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方案》提出,扩大周边国家特色中药材进口,对进口睡莲花、秋水仙、洋甘菊、石榴花、玫瑰花、牛舌草等新疆急需中药材批量开展风险评估,加快签订双边议定书。打造特色医药产业,建设大宗原料药生产基地,将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中成药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推动互联网跨境远程医疗深入发展,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和高层次医疗团队,升级远程会诊服务平台,支持打造服务周边国家的“云医院”。培育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鼓励举办医疗健康领域国际会议和会展活动。支持医药产品开展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的国际注册。

(三)今年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试点工作将开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的要求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负责完成2023年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试点工作,考试将于今年12月开展。

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内容主要为《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著作等中医经典。考试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二、三级。三个级别考察的原文数量逐级增加,医理、法理等方面呈阶梯性递进。一级要求熟练诵记经典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证原文,并掌握其文义、医理;二级在一级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经典理论的系统性和主要方证间的联系,并增加相应原文诵记;三级在二级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经典理论的学术原理和临床应用思路,并增加相应原文诵记。

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2020年首次开展试点考试,目前已开考5次,参与院校127所,包括30个省(区、市)24所中医院校及16所西医院校及综合类院校,参与考生3.7万余人。考试的开展推动了中医药教育教学工作改革,促进了中医药行业中医经典的回归,学用经典逐步形成热潮。

(四)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评估操作手册发布细化中医治疗为主出院患者比例指标评估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评估操作手册(2023版)》,确定了诊前、门诊、急诊急救、住院、诊后和全程6个维度27项指标。

在住院维度中,其中一项指标为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该指标仅限中医医院填报。指标定义为评估年度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人次数占同期出院患者总人次数的比例,计算方法为出院患者的中医药治疗费用比例=中医药治疗费用/住院治疗费用×100%,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人次数/同期出院患者总人次数×100%。

《操作手册》指出,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能客观地评价医院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疾病的能力与水平,是衡量医院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指标,也是目前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该指标的导向在于逐步提高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

(五)《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试行)》发布明确中医药服务内容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指南(试行)》,对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总则、基本要求、服务内容与要求、服务流程与要求等4方面作出了明确规范。

《指南》明确,居家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服务、医疗巡诊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居家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心理精神支持服务、转诊服务等。在中医药服务方面,医疗卫生机构可利用中医药技术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诊疗服务,中医药康复服务及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管理等服务,推广使用针刺、推拿、刮痧、拔罐、艾灸、熏洗等中医适宜技术。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护理、膳食营养指导等服务,对老年人个性化起居养生、膳食调养、情志调养、传统体育运动等进行健康指导。

《指南》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六)食药物质目录新增党参等9品种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党参、肉苁蓉(荒漠)、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目录。

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广泛食用,被认定为为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本次公布的党参等9种新增食药物质,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充分考虑其在我国的传统食用情况、地方需求以及国际管理经验,并经生产经营试点和风险监测,综合论证确定。

党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桔梗科植物党参、素花党参或川党参的干燥根。党参在山西、甘肃等省份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用于煲汤、煮粥、蒸饭、入菜、火锅用料、传统方式泡酒及制作党参脯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党参不宜与藜芦同用。

肉苁蓉(荒漠)被《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肉苁蓉(荒漠)在内蒙古等省份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用于炖肉、入菜、制作主食、泡茶、传统方式泡酒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铁皮石斛被《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兰科植物铁皮石斛的干燥茎。铁皮石斛在云南、浙江等省份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用于鲜食、煲汤、入菜、榨汁、泡茶、传统方式泡酒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西洋参被《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干燥根。西洋参在山东等省份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用于泡水、煮粥、煲汤、入菜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西洋参不宜与藜芦同用。

黄芪被《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黄芪在山西、甘肃等省份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用于煲汤、炖肉、煮粥、蒸饭、入菜、火锅、传统方式泡酒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灵芝被《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多孔菌科真菌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实体。灵芝在安徽、山东等省份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用于煲汤、泡茶、传统方式泡酒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山茱萸被《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山茱萸在陕西、河南等省份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用于煲汤、入菜、传统方式制作果酒、果汁、蜜饯果脯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天麻被《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天麻在贵州、云南等省份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用于炖肉、入菜、火锅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过敏体质人群不宜食用。

杜仲叶被《中国药典》(2020版)收载,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叶。杜仲叶在湖南、河南等省份有作为食品原料食用的历史,主要用于入菜、煮粥、泡茶、制作主食等。按照传统习惯正常食用,未见不良反应报道。

国家卫生健康委提醒,党参等9种物质作为食药物质,建议按照传统方式适量食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不推荐食用。传统方法通常指对原材料进行粉碎、切片、压榨、炒制、水煮、酒泡等。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时,应当按保健食品有关规定管理;作为中药材使用时,应当按中药材有关规定管理。

本次党参等9种物质新增纳入食药物质目录,完善了食药物质作为食品的安全指标,如铅、镉、砷、汞、二氧化硫分别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农药限量应符合农业农村部的相关规定等。

本次党参等9种物质经各地广泛试点论证后新增纳入食药物质目录。2019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允许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食药物质生产经营试点工作。内蒙古、浙江、贵州等省份在此基础上详细制定了开展生产经营试点的工作方案,明确了生产加工、经营销售、风险监测等内容,并制定了试点食药物质地方标准。

此次食药物质目录的扩大,延伸了产业链条,壮大了产业规模,激活了市场潜力,促进了特色产业多渠道发展,将各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七)中医药行业新增2位院士陈士林、朱立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11人。成都中医药大学陈士林、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朱立国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继2021年田金洲、朱兆云、肖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中医药行业再添2位院士。

陈士林,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兼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他从基因层面解决中草药物种真伪鉴定的难题,其成果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医学进展;通过全基因组解析提出灵芝为首个中药基原药用模式真菌;完成并发表人参、丹参、赤芝、菊花、卷柏、穿心莲、紫芝、紫苏、黄连、红豆杉、黄花蒿等全基因组图谱和相关组学研究,主编《本草基因组学》,出版《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奠定药用植物分子遗传学基础。

朱立国,全国中医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市中西医结合骨伤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筋伤治疗手法重点研究室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岐黄学者、首都名中医。主要从事应用中西医疗法治疗脊柱疾病等方向的研究,主持开展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42项课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2009年、2017年),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中国药学发展奖临床医药研究奖突出成就奖。

(八)第九届中医药发展与科学大会开幕以中医药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11月25日,由农工党中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中医药发展与科学大会在吉林通化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中医药科学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农工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关林主持。中共通化市委书记孙简、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冷向阳分别代表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致辞。

何维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健康中国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面临新任务。我们更需要携手共进,同谋发展,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为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何维强调,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新动能,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一个有效路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历史文化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的重要健康保障手段,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助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千百年来,中医药护佑人民健康,为人类抗击疫病作出重大贡献,其整体观、个性化及治未病思想,对于预防和治疗复杂老年疾病具有独特优势,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健康老龄化等方面大有可为。东北地区中医药资源丰富,中医药通过科技赋能、创新发展,可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何维表示,农工党一直高度关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并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为工作主线之一,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和非凡历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农工党将更好发挥联系界别优势,更好服务支撑健康中国建设领域的建言资政工作,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胡玉亭表示,吉林是驰名全国的中医药大省,中医药资源得天独厚。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一步,将不断挖掘吉药资源,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重点实施“千亿元人参”工程,大力发展“中医药+”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吉药老字号”品牌,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建设一批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吉林省将不断优化中医药发展环境,与各方共同谱写“健康中国”中医药发展新篇章。

余艳红表示,中医药现代化是时代命题,也是实践课题。中医药学具有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生态等多元功能价值,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健康根基、注入文化动力、增添发展动能。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进一步找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职责定位,加快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以中医药现代化全方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九)国家中医药局发文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建设2025年实现全国三级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儿科建设的通知》,提出13条举措,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保障儿童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动中医医院儿科高质量发展,满足广大儿童中医药服务需求。明确到2025年,实现全国三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设置全覆盖,二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80%以上设置儿科,少数民族医医院结合实际设置儿科。

《通知》明确,中医医院根据实际设置儿科门诊、病房床位,配备儿科医师。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应普遍开设儿科门诊,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应开设儿科病房,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可设置儿科急诊,国家中医儿科优势专科应设置儿童重症监护室。中医医院儿科在医疗活动中应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县级中医医院普遍提供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地市级中医医院儿科重点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省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注重提升儿科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救治能力,提升优势病种临床疗效。

《通知》要求,二级中医医院加强中医儿科专病门诊建设,三级中医医院开展儿科亚专科分化。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儿科设置儿童心理咨询门诊,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置儿童康复门诊或儿童康复科。中医医院儿科应在门诊设置小儿外治室,针对儿童常见病推广应用小儿推拿、中药药浴、穴位贴敷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提高护士职业技能和中医儿科特色护理质量。

《通知》提出,加强药事管理,优化儿科中药剂型。中医医院应杜绝抗生素、激素等化学药物的滥用,可提供儿科特色药学门诊服务,开展中药毒理研究;梳理总结好本院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和科室协定处方。加强中医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儿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儿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开展临床带教工作。

《通知》还对中医儿科优势专科联盟、中医儿科质控中心、儿童青少年中医健康教育活动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不断完善促进中医儿科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

二、兄弟院校

(一)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青年学子宣讲科学家精神

10月27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青年说”讲述身边的科学家故事—第二届科学家精神宣讲会在京举行,活动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来自国内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生代表动情讲述了各领域科学家的杰出事迹。

会议提出,希望青年学子能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科学精神,激发工作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机制,要在讲述中生动诠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在参观和互动中深刻认识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引领力,积极发挥科学家精神的创新推动力,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激励青年学者接续奋斗。会后,青年学子参观了屠呦呦工作室、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史馆,实地感悟青蒿素精神。

(二)王玉川国医大师诞辰百年纪念大会召开

日前,王玉川国医大师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王玉川国医大师诞辰百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大会旨在追思、缅怀王玉川非凡的一生,学习他为医、为人、为学的优秀品质,进一步传承他的学术思想。

会上,《王玉川医学全集》发布。据了解,该书首次系统梳理、总结、整理王玉川《内经》研究学术成果、治学方法、临证笔记,并首度公开诸多珍贵手稿。该书的出版对明晰王玉川《内经》学术传承的渊源,尤其是剖析《内经》理论形成、发展的脉络,总结《内经》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内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深入开展。

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经典研究院揭牌,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翟双庆表示,该院将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共建中医经典病房,开展以经典学习、应用、研究、医疗为主的中医特色病房与门诊,从而实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强化中医经典对临床实践的指导。

大会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北京岐黄中医药文化发展基金会协办。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国医大师王庆国等作学术报告。北京中医药大学数百名师生参会。

(三)南中医举办中医临床教改试点班研讨会

日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教改试点班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江苏省常州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南中医86级中医临床教改试点班的优秀毕业学子共同缅怀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并总结35年前周仲瑛在全国首开中医床边教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探讨中医教育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会上,试点班的同学们来到常州市中医医院参观孟河医派博物馆。孟河医派传人、江苏省名中医申春悌陪同参观并指出,“早临床班”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临床能力,为培养实践型中医人才奠定了基础。同时,对转变中医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中医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医学生“早临床”的教学模式改革发挥了重要贡献。试点班的同学要传承丁甘仁、周仲瑛这些大家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世界孟河医派发展联盟平台,共同为弘扬孟河医派学术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主要发起人,江苏省中医养生学会中医养生科普分会主任委员陈四清跟随周仲瑛学习17年之久,他指出,周老一生都在探索如何培养一批既能传承中医药经典、又能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人才,为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贡献力量,因此,他既是一位中医临床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医教育家。

据悉,1988年,南京中医学院周仲瑛校长为培养真正“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的中医药人才,遴选了当时的医86(4)班(共30位同学)为“中医临床教改试点班”。

(四)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力保障进博服务

今年,上海中医药大学140名大学生志愿者化身“小叶子”共赴进博之约,展现志愿风采和青春力量。同时,来自三家直属附属医院的医疗志愿者分布在会场内外,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用行动诠释中医人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帮助“小叶子”们强化服务本领、树立良好形象,上海中医药大学特别定制了“知识+文创”双重礼包。

“知识礼包”囊括政治理论教育、进博会通用知识、志愿服务技能、礼仪培训、口语强化等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增强服务意识和专业能力。此外,学校还联合上海医疗急救中心开设“120急救响应者CPR-AED专项课程”,以帮助全部140名“小叶子”掌握心肺复苏操作、AED的使用以及气道梗阻应急处理方法等急救技能,引导“小叶子”更好地用专业知识服务进博。

在“文创礼包”中,学校为“小叶子”们配备了“中医进宝”徽章、“杏会进博”徽章、四叶草香囊、校训颈枕、进博会镭射手袋等限定版“申小杏”系列文创产品。从具有纪念、收集意义的徽章,到体贴入微的颈枕,礼包中的温暖和关爱,是时刻陪伴着上中医“小叶子”们的坚强后盾。

作为进博会医疗保障定点医院,学校三家直属附属医院分别承担展会现场和相关地域医疗服务保障。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全面梳理优化服务流程,做好人员值守安排和药品、物资保障,随时准备接受应急保障任务。此外,龙华医院组建了两支医疗小队,自10月25日起集中待命,其中一支队伍已进驻保障单位开展保障任务。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连续第五年承担进博会医疗保障工作。今年,曙光医院再次集结名医护航队、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三支志愿服务队伍驻守国家会展中心,以海派中医健康促进服务站为载体,凝心聚力向世界宾客讲好海派中医故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通过建立专项医疗保障工作组织架构、制定专项医疗保障工作方案、畅通绿色通道及加强培训演练等多项措施,全力以赴做好进博会医疗保障工作。

本届进博会上,学校携“夏氏外科疗法”“海派膏方”“内功推拿疗法”三个非遗项目亮相进博会“上海非遗客厅”,派驻代表性传承人与外宾进行中医养生互动,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贡献中医人的智慧和力量。

(五)2023香港中医药文化交流研习班启动

11月10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的2023香港中医药文化交流研习班在广东省肇庆市启动。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广东联络部二级巡视员彭建新,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陈文锋在开班仪式上致辞。来自香港中医界的50多名学员参加了此次研习班。

陈文锋表示,广州中医药大学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利用教学、科研、医疗、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资源,为大湾区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已成为粤港两地中医药界互相沟通、共同成长的桥梁和平台。他勉励学员要“立大志、担大任、成大医”,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医药智慧和方案。

彭建新介绍,本次培训班有助于香港中医界代表亲身了解内地经济社会及中医药发展现状,不断丰富拓展两地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途径。希望学员能心怀梦想,勤学笃行,让优秀中医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薪火相传。

研习期间,国医大师周岱翰、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吕玉波、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首席教授何伟、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等专家学者将为学员们授课,通过主题讲座、国情考察、企业参访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员们提供深入学习和医技交流的平台,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六)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走进四川

近日,首届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直通车(四川站)活动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举办,旨在构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会上,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胡镜清表示,活动在中医药科技成果与市场间搭建桥梁,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研究,转变中医药科研人员研究思路,将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和走向国际作出贡献。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米银军表示,此次活动具有形式新、项目新、平台新的特点。四川将加强中医医院、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企业协作,促进四川省中医药的科技成果投入市场应用,造福百姓。

活动上,成都中医药大学代表性转化项目、校企共建项目等签约,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医医疗机构制剂产业联盟成立。

三、科研动态

(一)国际医学期刊JAMA刊发我国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重要成果复方中药“通心络”可显著改善ST段抬高型心梗预后

10月24日,国际知名医学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发《中药复方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CTS-AMI临床随机研究》。该研究通过一项大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试验,证实在指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中药“通心络”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

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资助,是2017年立项的“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项目子课题。课题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临床试验共纳入我国124家医院、3797例受试者;研究主要终点为30天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复合结局,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再梗死、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和卒中等。

研究结果显示,在STEMI指南推荐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服用一年,可显著降低30天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风险36%,同时也可降低1年时的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生率,且并不增加大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研究团队曾在2022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会议上公布了数据。

(二)中药质量评价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国家级高级研修班举办

近日,“中药质量评价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国家级高级研修班在天津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屠鹏飞、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副处长宋宗华等专家学者做主旨报告。

张伯礼院士表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链条技术创新。要坚持先进智造技术与中医药复杂体系的融合,在工艺优化、在线检测、过程建模、数字孪生等方面完善关键技术体系及相关技术装备,推动中药生产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中药质量评价与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关键在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2013年以来,共举办10届高级研修班,为全国200余家制药企业培养质量高管、技术骨干1000余人次,为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

本次研修班共设置了中药质量评价关键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两个分论坛,旨在提高中药产业技术骨干人才中药质量评价与智能制造的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推动中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贡献力量。

研修班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主办,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现代中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工程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50余家制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近百名学员参加培训。

(三)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获突破

日前,国际权威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针灸学研究论文。研究结果发现,针刺组比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能更为显著的减少UAS7得分(UAS7得分越高,荨麻疹症状越重)。该项研究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李瑛、郑晖团队开展,其主题为:针刺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取得历史性突破。

疼痛类疾病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非疼痛类的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存在较大局限性,针灸治疗该病历史悠久、疗效独特,临床医生常常使用针灸干预来改善患者症状。

对于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国内外一直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撑,限制了针灸疗法在非疼痛类疾病中的推广使用,该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展了针灸治疗非疼痛类疾病的优势病种范畴,拓宽了临床应用范围,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本研究采用规范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3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针刺组及假针刺组患者接受为期4周共16次的干预治疗,每位患者均在治疗后继续随访4周。研究结果发现,针刺组比假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能更为显著的减少UAS7得分(UAS7得分越高,荨麻疹症状越重)。尽管针刺单一疗法的症状改善值离最小临床差异值(按照荨麻疹治疗的公认有效药物奥马珠单抗的临床效应值计算)仍有差距,但是为针灸疗法具有特异性效应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证据,而干预措施是否具有特异性效应是进入指南推荐的必备条件。

(四)《科学》子刊刊发中外联合研究成果网络医学框架揭示中医药药症关系机制

近日,国际顶尖期刊《科学》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刊发中外联合研究成果《网络医学框架揭示中医药药症关系》。该研究通过建立网络医学框架,揭示了疾病症状与中药靶点在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上存在普遍性的拓扑互作关系,从复杂网络与系统角度提出了中药治疗疾病原理的现代科学解释。

研究者融合了中药-化合物-靶标数据,将其映射到人类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上,为每对中药-症状生成一个基于网络的关联指标,描述其网络邻近关系。研究者采用《中国药典》中的数据集和真实世界临床数据集,从多个角度系统验证了“中药-症状对的网络邻近度能预测中药治疗症状的有效性”这一科学假说。研究发现了50种符合网络邻近关系、在临床数据中有显著疗效,且在《中国药典》中尚未记载的中药-症状组合,可作为有潜在疗效的中药治疗预测结果。

药症关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成果将临床有效药症关系进行分子网络机制的初步阐释,对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具有积极意义。

该项成果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徐军教授团队成员甘晓博士和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周雪忠等学者与国外多校研究者联合研究完成,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五)中国中医科学院黄花蒿(青蒿)新品种培育工作取得系列成果“海青一号”获批植物新品种权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706号公告,授予一批植物新品种权,“海青一号”位列其中,是首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的黄花蒿(青蒿)品种。该品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广西仙草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成,主要育种人来自本草基因组学团队。

“海青一号”来源于海南省琼中县的一份野生种质资源。该品种植株高大、株型松散、叶面积较大、单株叶片产量较高,均一性较较好,青蒿素含量大于1.5%,适于在我国东南部海拔800米、气候潮湿向阳、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沙壤土生长,最佳适宜范围主要在海南、广西、广东,其中海南可以两季种植。

近年来,青蒿素中心研究团队在黄花蒿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高效提取青蒿素、保障青蒿素全球原料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除“海青一号”外,“研青一号”也于同期申报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目前已完成DUS测试,另有“中康优青1号”“中康优青2号”两个品种于2020年获得湖北省种子协会的品种鉴定。

据了解,“研青一号”植株呈圆塔形,矮小、紧凑、叶片较大,生育期长,生育期为240-250天,单株叶片产量为211.9克,青蒿素及双氢青蒿酸含量较高,青蒿素含量平均值为2.11±0.38%,最高达2.70%;双氢青蒿酸平均含量为0.33±0.07%。“中康优青1号”来自于广西融安县的大田栽培的一份种质资源,经过单株选育获得。该品系典型特征为株型紧凑、矮化,生长盛期平均株高156厘米,亩产干叶208.3公斤,青蒿素含量平均2.42%,适宜密植。“中康优青2号”经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株型紧凑,高大,整齐度较好,二级分支数多,单株干叶产量达273.9克,青蒿素含量2.18%,生长势强,抗性强,可在房前屋后、田埂、路边、荒地等零星地块种植。

四、海外资讯

(一)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药产业大会在天津举行

10月24-25日,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药产业大会暨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合作会议在天津举行。大会聚焦“加强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合作,构建生命健康良性生态体系”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交流。上合组织秘书处副秘书长詹内什·凯恩,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以及外交部、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阿富汗、尼泊尔、蒙古国等上合组织相关国家的代表出席大会主论坛。

据了解,为落实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的倡议,共谋传统医药国际合作新发展新路径,“上合组织传统医药产业联盟”于2022年9月成立。本次大会是该联盟成立后的首次以产业合作为主题的行业国际盛会。大会由上合组织传统医药产业联盟、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中国中药协会主办,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联合主办。

詹内什·凯恩表示,传统医药在传染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领域具有强大优势,为加强国际卫生体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上合组织国家非常重视传统医学,将这一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融入现代医学的过程正在进行。今年上半年,上合组织成员国传统医药专家工作组工作机制正式建立,该机制将研究利用传统药物和方法改善成员国公民健康的可能性。希望上合组织传统医药联盟将进一步发挥其作为一个有效机制的重要作用,为本组织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工作做出更大贡献。相信上合组织成员国在传统医学应用方面的广泛合作将促进各国医疗体系的能力提升。

在大会主论坛,张伯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吴振斗、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张伯礼结合实际案例分享了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救治所取得的成绩,介绍了中医药发展的相关支持政策,展望了中药产业升级换代方向及国际化发展趋势。他表示,根据《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设定的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

大会还举办了“传统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应用与发展”“传统医药的研发创新与成果转化”“青年学者论坛”“细胞基因治疗(CGT)”等分论坛,发布了《中药上市企业国际影响力研究报告》。

(二)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医推广活动

近日,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在科威特哈瓦利省举行传统中医宣讲和展示活动,中国(吉林)第15批援科威特医疗队在活动现场为来宾进行义诊。科威特各界人士近百人参加活动。

医疗队队员在活动中介绍了面瘫、失眠、颈椎病、小儿常见病的中医应对方法,现场教授中医按摩手法。来宾们纷纷上台体验中医疗法,并咨询医疗队员自身病症的治疗应对,医疗队队员为他们进行了义诊。

医疗队队长陈春海介绍,医疗队现阶段以针灸、拔罐等物理治疗手段为主,受到患者的肯定和好评。医疗队在科威特长期工作,取得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科威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夏剑锋表示,文化中心将陆续开设语言学习、中国书法、中国武术等课程,开展学术研讨会、汉语比赛、中餐品尝等活动。

(三)第二十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召开

11月14-15日,第二十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世界中联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世界中联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大会以“人人享有健康,推动传统医学融入全球卫生健康治理”为主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建中、菲律宾中医暨针灸学会会长郑启明致欢迎辞,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黄溪连、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办公室综合司传统医学官员杰拉丁·赫里、菲律宾卫生部部长贺博萨等出席会议并致辞,世界卫生组织传统、补充和整合医学处负责人金承哲,菲律宾众议院卫生委员会主席、众议员西里亚克·加托视频致辞。

马建中表示,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作为重要的国际名片和健康使者,已成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世界中联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医药国际性学术组织,拥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286个团体会员,近200个分支机构,与各国际组织建立广泛的联系。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世界中联团体会员、分支机构及全球中医药从业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国际传播与发展,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黄溪连表示,近年来中菲持续深化医药卫生领域合作,两国传统医药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希望中菲双方一道努力,继续推动两国在医药卫生领域加强合作交流,促进中医药与菲律宾传统医药互学互鉴。

贺博萨表示,菲律宾正努力将传统医学治疗手段纳入主流医疗保健体系,确保患者有广泛的治疗选择,包括正努力将传统医学和补充医学纳入家庭医学培训;建立以中医药为重点的循证研究;鼓励更多经认证的中医从业人员在菲律宾执业,并在卫生设施中纳入和增加中医模式。

大会开幕式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著作奖颁奖仪式、中医药国际标准建设推广基地颁牌仪式举行。

大会由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菲律宾卫生部传统暨替代医学研究院指导,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3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中医药专家学者参会,全球50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大会直播。

(四)余艳红会见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

1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会见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一行。双方就进一步加强中新中医药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参加会见。

余艳红高度赞赏中新中医药合作取得的成果。她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与新方共同努力落实好第十三次中新中医药合作委员会会议共识和新一轮中医药合作计划书,希望双方继续互相支持人才培养,共同推动中医药循证研究和中西医结合,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贡献力量。

王乙康表示,新加坡卫生部在学历教育、科学研究、监管政策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将采取系列举措,积极推动中医药融入其主流医学体系,希望与中方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五、权威声音

开创民族地区中医药发展新局面。”

——10月25日,四川省民族地区中医药发展大会在阿坝州若尔盖县召开。会议旨在落实关于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部署,分析当前民族地区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任务,推进民族地区中医药工作加快追赶、跨越发展。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综改示范区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

——11月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介绍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经验和成效。

“‘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的成立,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和走向世界具有积极意义,期待联盟成员单位凝心聚力,规范发展,携手推动中医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更大成就。”

——11月2日,“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成立会议及校长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出席成立会议,并在校长论坛上以“中医药走出去”为题作主旨演讲。

六、中医药文化

(一)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浙江分赛区)启动

近日,以“解读中医药经典 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浙江分赛区)启动,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知识普及,传播好中医药声音,增强文化自信。

据悉,第二届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主办,采用“分赛区+全国赛”机制。经公开遴选,大赛在全国设置12个分赛区。在设立有分赛区的省份,参赛选手必须在本省报名参加分赛区选拔;未设立分赛区的省份,参赛选手可选择邻近一个省份参赛。

浙江作为大赛分赛区面向全省医疗卫生健康单位征集中医药科普视频,内容包括“中医药基础知识”和“常见疾病与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和方法”两个方向。

据了解,浙江分赛区作品征集将持续到11月15日,经专业评委团队初审后,将在网络平台进行展播投票并由专家现场观看评分。共设立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10名,最佳人气奖1名,最佳创意奖1名,以上获奖作品将推荐至全国总决赛。另外,浙江赛区将设置优秀组织奖和优胜奖若干名。

浙江分赛区比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和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浙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承办。

(二)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委员会成立

日前,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确定成立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委员会,负责为全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开展中医药文化领域研究、咨询、指导、服务等工作。同时,该省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成立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院,作为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非实体机构,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保护,弘扬传承齐鲁中医药文化。

据悉,该专家委员会是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健康委聘请并指导的全省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专家组织,具有非常设学术机构的性质。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程京,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孙光荣,国医大师王新陆等十余位中医药、儒学等领域高层次专家组成,是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层次咨询参谋机构,旨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主题,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大力弘扬齐鲁中医药文化,以文化引领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高端平台,构筑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地,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山东积极推动将中医药文化工作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整体布局之中,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深化中医药文化研究和保护、塑造齐鲁中医药文化品牌、畅通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和进展。

(三)第六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在陕西渭南举行助力中医药与银发产业融合发展

11月2-4日,第六届中医药文化大会暨首届银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陕西省渭南市举行。大会围绕“中医药与银发产业融合发展”主题,通过多边对话、主旨报告、平行会议、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产业投资对接、中医药大健康博览会、名医诊疗等系列活动,挖掘整合优质资源,对接项目落地,助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学发展。大会签约中医药大健康类、银发产业类、医药医工类、文旅康养类、乡村振兴类等项目20个,总投资108.17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提出,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问题需要中医药的参与应对。要积极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的试点工作,探索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延伸提供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充分利用中医诊疗、养生、康复等综合服务,做好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产业化,推动技术装备科技创新和推广,助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医学的发展靠医学文化的引领。”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表示,“面对疾病谱、气候环境因素和人体适应等方面的变化,医学必须坚持传承创新发展,突出创新,建构包括中西医学等在内的健康全覆盖的整合医学,这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发展中医药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低成本高质量战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指出,应倡导主动健康观,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将中医药思维贯穿到老龄文化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服务产业、老龄金融产业等六大领域。

国医大师唐祖宣详解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等方法,总结了中国式养生的科学内涵和方法手段。国医大师李佃贵以浊毒理论分析了现代疾病防治策略和方法。与会专家在报告中专题介绍了中医音乐治疗与老年健康、食药同源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聚焦老年慢病共病等课题研究和成果。

(四)陕西启动中医药文化品牌展播计划

近日,陕西省宣传中医药文化品牌的视频、海报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三个频道、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公众号和陕西省内主要机场、高铁站,以及西安市内重要交通枢纽路段户外媒体亮相,这标志着该省中医药品牌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陕西省认真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活动开展、场所建设、产品创作、品牌打造为重点,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其中,以深入挖掘医祖岐伯、药王孙思邈和长安医学、秦药历史文化,打造鲜明的品牌为重点,着力展现陕西丰富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2022年,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策划制作了64集“长安医学”“秦药”短视频,并在陕西卫视及新媒体、人民网、新浪网、学习强国(陕西)等平台播出,社会各界反响良好,“秦药”专题片还获得了陕西省优秀科普微视频奖。

目前,陕西省岐伯纪念馆已建成,30集系列短视频动画片《苍生大医孙思邈》正在加紧制作中。随着中医药文化品牌展播计划的实施,陕西中医药品牌知晓率、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发展的氛围也将更加浓郁。

(五)首届仲景中原中医药文化节开幕

10月21日,首届仲景中原中医药文化节暨河南中医药大学建校65周年创新发展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广场开幕。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刁玉华表示,河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将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科列入省“双一流”创建学科。河南中医药大学持续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深入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大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产出了一批可转化、见效快的研究成果,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省教育厅将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社会各界携手为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福伟表示,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全面推动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落实工作,通过开展经典普及、主题征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义诊及健康咨询等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河南中医药大学建校65年来,主动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为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学校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大力弘扬张仲景文化和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念,为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活动当天还开展了中医专家大型义诊与健康咨询、中医药文化体育表演、中医药健康服务体验等活动。

、中医药产业

(一)《山东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印发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部署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共八项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到2025年,高质量完成重大工程项目,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方案》明确,擦亮“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建成至少10个国家级、50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到2025年底,全省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好35个“揭榜挂帅”改革创新项目,遴选建设示范区先行市10个、试点县20个,每年推出1-2项在全国范围内有标杆示范引领效应的改革成果。

《方案》指出,为实现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底,县级中医医院全部建设“两专科一中心”。建设100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5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和康复科,预约诊疗服务全部接入“健康山东服务号”,实现 “一站式”便民惠民服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75%。建设一批国家中西医协同重点科室和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

《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全覆盖。

《方案》要求,重点支持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联合开展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发10-20种中药材林下种植模式并示范推广,并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制定一批齐鲁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

(二)长三角中医药质控一体化管理联合体授牌

10月26日,长三角中医药质控一体化工作研讨会暨长三角中医药质控一体化管理联合体授牌仪式在上海举行。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中医药管理部门领导,有关质控组织负责人参会。

为实现长三角医疗质量精细化、规范化、同质化管理,三省一市中医药管理部门于2020年共同签订“长三角中医药质控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启动了长三角中医药质控一体化发展工作,并于今年9月1日共同成立了“长三角中医药质控一体化发展工作组”、秘书处和第一届专家委员会。此次研讨会上,三省一市就下一步推动长三角中医药质控一体化工作路径达成共识,将在稳妥有序推进第一批质控管理联合体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标准规范,逐步增加长三角中医药质控覆盖专业,持续加强区域内联盟合作,提升区域内中医药质量管理的同质化、规范化水平,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会上,中医急诊、中医病案、中医护理、中医肛肠、中医骨伤、中药药事、中医脑病、中医肺病8个长三角中医药质控一体化管理联合体授牌。下一步,联合体将进一步完善合作体系、牵头探索制定长三角区域中医专业质控标准、开展专业培训和交流等工作。

(三)宁夏敲定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分工方案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印发《宁夏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分工方案》,明确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中西医协同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开放发展、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8大工程21项具体任务。

《方案》提出,积极争取建设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区外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在宁夏扩容布局,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质量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全区各级中医类医院围绕骨伤、肛肠、儿科、皮肤、妇科、针灸及心脑血管病等专科专病,创建10-1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优化中医诊疗方案,提升中医临床疗效。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在中医药老年健康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方案》要求,强化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科室间、院间和医疗联合体、医共体内部中西医协同机制,将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纳入医院管理制度。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性疾病,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开展自治区级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攻关。

《方案》提出,支持建设一批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生产基地,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打造枸杞、甘草、银柴胡、黄芪、秦艽等宁夏特色中药材药源基地。培育壮大中药饮片等专精特新生产企业,加强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挖掘传承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促进古法炮制技艺和现代化生产技术相结合,提升传统中药饮片炮制加工质量水平,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的中药饮片产品。

在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方面,《方案》要求,建立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探索形成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医保、医疗、医药联动的医改政策体系。

《方案》明确,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努力培育获评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黄河名医8-2名。

《方案》将着力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与资金,突出各部门单位分工明确、协同攻关、集中发力,聚焦重点,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全面提升中医药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四)京津冀三地签署协议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典范

11月7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天津市卫生健康委、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签署《关于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医药合作协议》,三地将围绕中医药发展的人才环、服务环、产业环加强协同,进一步整合资源、突破壁垒、凝聚合力,携手打造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典范。

根据协议,三地将在医疗服务方面,提升环京津8市35县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协同推进京津冀医联体建设、中医药专科联盟,支持京津中医医养康养项目向河北布局;在科技创新方面,支持京津冀国家级科研平台共建共享,搭建京津冀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支持设立京津冀中医药科研专项课题;在人才培养方面,支持京津冀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跨地区设分站,共享京津冀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共建京津冀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在文旅产业方面,深入挖掘京津冀运河、永定河、长城三大“文化带”中医药历史、人文资源,共建京津冀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组建京津冀中医药服务贸易出口基地联盟,扩大京津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在智力资源方面,探索建立中医管理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联合组建京津冀中医药专家智库,加强京津冀中医药类学(协)会交流合作,加快探索京津冀中医药数字协同机制。

当天,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廊坊市人民政府签署了《环京中医药协同发展三环五融通廊坊起点工程暨健康京畿中医药协同发展十百千万工程框架协议》,发布了环京中医药三环五融通廊坊起点“十百千万”工程项目目录,重点实施十个工程,百个项目,赋能千人技法,培育万名人才。

(五)浙江展演“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数智应用场景

近日,浙江省“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数智应用场景路演会在杭州市举办,各单位展示创新应用场景建设成果,交流分享经验和做法。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曹启峰主持会议并讲话。

曹启峰表示,各地市要高度重视中医药数字化工作。要提高认识,把数字化工作作为区域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改革先行区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根据浙江省关于中医药数字化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从总体上思考谋划;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中医药数字化工作。

会上,浙江省21家医疗卫生单位、5家企业分7个专题小组就中医药数智应用场景的建设及成果进行汇报。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与磐安县中医院共建的“云诊间”、浙江省中医院建设的名老中医智能传承辅助平台、杭州市卫生健康委打造AI体质辨识市级平台等案例受到好评。

2022年3月,浙江全面启动“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构建处方、饮片、病历数字化标准体系,搭建省市县医疗机构协同、中医处方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服务新模式,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研、服务、监管的系统性重塑,各单位积极探索开发数智应用场景,不断提高老百姓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浙江将不断迭代升级数字创新场景应用,扩大智能化服务辐射范围,推动实现中医药“智医”“智药”“智研”“智治”。

(六)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新院区揭牌

近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新院区揭牌仪式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举行。该项目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四川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出席仪式并要求,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要进一步抢抓中医药振兴发展机遇,加速科研提质、产业提效、医疗提级;进一步推进科研平台建设,为四川中医药基础科研和科技创新提供更坚实的硬件保障;进一步吃透政策、把握导向、聚焦需求,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据介绍,下一步,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将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关键问题,进一步调动改革创新主观能动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积极推广改革成果和经验,让更多群众获益。

(七)浙江省山区海岛县中医药发展联盟成立让中医药成为“两山”转化的良方好药

11月10日,由浙江中医药大学牵头发起成立“浙江省山区海岛县中医药发展联盟”在2023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开幕式上成立,旨在更好地发挥学校在全省中医药发展中的龙头和重要引擎作用,助力浙江省山区海岛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曹启峰等出席会议。

联盟成立当日,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审议通过了联盟章程和联盟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名单,推举浙江中医药大学担任常设理事长单位、磐安县人民政府担任轮值理事长单位,浙江海洋大学等50余家单位为副理事长单位,并举行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单位授牌仪式。

会上,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联盟探索形成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山区海岛县中医药发展”行动方案,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作表率。金华市磐安县副县长王国旗介绍了省山区海岛县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化需求。此外,会上还启动了联盟首个助力基金“浙江省山区海岛县中医药助富基金”。

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介绍,浙江中医药大学制定并实施了“助力山区十大行动计划”,探索形成“125”模式,即围绕一个“共同富裕”建设目标,沿着“健康护民”“产业富民”两条路径,开展科技、人才、医疗、文化、产业“五位一体”的立体合作,努力将中医中药变为良方好药。截至目前,学校已与17个山区县开展战略合作,通过附属医院指导帮扶26个山区海岛县中医院。学校科技服务人员指导山区县种植中药材3、1万多亩,受益群众6万余人,带动人均增收超5000元。

下一步,联盟围绕山区海岛县中医药发展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和发展需求,通过创新工作举措和载体,建立交流互动平台、新媒体宣发平台、供需对接“榜单”,设立开放基金项目、产业引导基金,组建专家团队,举办学术论坛等,汇聚“政、产、学、研、医”等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山区海岛县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样板县、示范县,形成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中医药助力山区海岛高质量发展方案。用3-5年时间,将联盟的服务与合作覆盖到全省32个山区海岛县,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优质医疗与健康保健,让当地药农药企实现增产增收,让中医药成为“两山”转化的良方好药。

联盟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指导,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省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社会团体等60余家单位,山区海岛32县政府及县中医院发起成立。

(八)《天津市中医药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打造天津市中医医疗集群

日前,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天津市中医药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从九个方面提出了23条具体举措,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

在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以针灸技术传承创新和推广应用为方向,建设国际针灸中心。实施天津名医堂工程,分层级建设一批名医堂,组建名医团队并支持名医团队入驻名医堂,鼓励中医药老字号等社会力量参与名医堂建设。打造天津市中医医疗集群,实施中医重点专科医联体“百千万工程”,覆盖百个中医重点专科,辐射千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万名中医医护人员。

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行动计划》要求,加强中医治未病、中医康复学科内涵建设,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基层实用型人才队伍;大力推广中医治未病服务,开展中华传统体育在中医治未病及康复领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体现中医医院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在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依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建设人员充足、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

在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行动计划》明确,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实施津沽中医药人才系统培育工程,建立中医药杰出人才、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基层人才四级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天津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医经典传承高级人才研修项目和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

在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行动计划》明确,建设现代中医药创新标志区,支持北辰区规划建设京津医药谷,支持静海区设立京津冀中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天津市中药制剂工程,搭建药物临床试验发展创新平台,做好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新药转化工作。支持1-3个优质中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智能化生产线示范工作,提高中药制造业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

《行动计划》提出,推动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共建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天津市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建设。

《行动计划》还提出,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和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开发4-6种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推进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招收海外留学生。加大对津沽名医名家的学术思想、流派传承研究。完善医保支持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措施。

(九)《宁夏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分工方案》印发

近日,宁夏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印发《宁夏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分工方案》,明确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中西医协同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开放发展、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八大工程。

《分工方案》提出,推进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银川市中医医院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加快推进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创建10-1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5个自治区级中医优势专科;持续推进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到2025年,全区100%的三级和85%以上的二级公立中医类医院按标准建设康复中心(科)。1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建成规范的中医药诊疗区。此外,构建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统计体系。

《分工方案》要求,在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遴选建设5-8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攻关,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分工方案》明确,加大对自治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全区中医药科技创新及协同创新能力。在宁夏医科大学建设全区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推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挖掘,打造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服务应用产品。推广国家中医优势病种和中医诊疗方案,组织筛选自治区中医优势病种。加大中医药科研攻关力度,研发一批以“宁夏方剂”为代表的院内中药制剂。

《分工方案》明确,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努力培育获评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黄河名医8-12名,评选自治区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15名,培养中西医结合高层次和骨干人才100名,培育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中医药创新团队1-2个。支持180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开展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组织650名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建设全国名中医及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1个、全国及自治区基层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2个。

《分工方案》还提出,围加快促进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良种选育繁育等种业发展,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支持中医药产学研用开放发展,提升中医药影响力,推动中医药传播、应用与发展。

《分工方案》突出各部门单位分工明确、协同攻关、集中发力,聚焦重点,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全面提升中医药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推动宁夏中医药振兴发展。

(十)广东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五大”高地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从六个方面提出30条举措。其中明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创新、人才、产业、国际化高地。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优势专科和省级中医药重点(特色)专科、县级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工程。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力争到2025年,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比例达到95%,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达到25%以上。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建设一批中西医结合学科(专科),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力争到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室、二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室设置比例不低于80%。提升中医药文化内涵,实施岭南医藏计划,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实施方案》要求,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等项目建设,实施葛洪中医药人才计划,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强粤港澳中医药交流互鉴,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支持简化在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开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提升就医过程便捷性,增强诊疗服务连续性。同时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加大对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发展。推进中医药服务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中医优势门诊和住院病种、中医基层病种目录。

此外,《实施方案》要求,省中医药局按职能分工做好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深化薪酬制度改革性等方面的工作。

(十一)围绕“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全国政协调研组在京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

11月1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咸辉率全国政协有关委员会调研组,围绕“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重点提案在京开展督办调研,主持召开座谈会并讲话。

调研组先后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相关专科、中药研究所中药资源中心等地调研,详细了解中医药专科建设、临床诊疗、科研攻关等情况,并与一线医务、科研人员深入交流。座谈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部门负责同志分别介绍提案办理情况,部分委员与提案办理单位互动协商。

调研组对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的提案办理工作给予肯定。调研组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在思想政治引领上实现新提升,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矢志不渝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在推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构建新优势,着力打造以领军人才为引领,各类优秀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队伍。要在开放合作交流上展现新作为,深化中医药在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十二)浙江省中西医学协同发展大会召开

11月17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省医学会等7家中西医学(协)会共同主办的2023年浙江省中西医学协同发展大会在杭州召开。会议以“中西医学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奋力推进浙江医学现代化建设与中西医创新合作,会上发布《中西医学协同发展杭州共识》,启动《“浙里新医学”三年行动计划》。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晶、省政协副主席蔡秀军等出席活动。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会议提出,要以中西医学改革为创新,协同并进,助力浙江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注重医防融合,预防为主,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发挥中西医协同在健全完善全生命健康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协同作用。勇于创新发展,中西医学要找准各自临床优势病种、优势环节协同创新,推进诊疗模式改革,形成一批有浙江特色的中西医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组建区域中西医协同医疗联合体,打造中西医协同团队,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坚持开放包容,中西医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加强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医师协会会长郑树森代表浙江7家中西医学(协)会宣读《中西医学协同发展杭州共识》。《共识》主要起草人、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范永升介绍,《共识》共有九条,阐述了两种医学的发展与特点,要求中西医师以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尊重、包容地对待两种医学的差异;强调了中西医互相学习,在临床工作中要做到中西医优势互补,对疑难疾病鼓励中西医协同攻关;并阐明“中西医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和体系”。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杨明会表示,浙江发布《共识》,在全国起到了引领作用。希望广大中西医同仁携手,共同探索新时代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新模式、新方法,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贡献。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王大方提出,《共识》展现了浙江医学界中西医之间的协作精神和团结力量,对进一步探讨中西医协同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深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卫生健康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同日,《“浙里新医学”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由7家学(协)会共同发起实施,未来三年时间里,将围绕面向社会的中西医学“大众科普”、面向医院的中西医“学科协作”、面向疾病的中西医学“专病研讨”三个方面开展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系列活动,打造中西医协同学术品牌,推广中西医协同促进健康的优效模式。会上发布了再生障碍性贫血、股骨头坏死、溃疡性结肠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等12个首批研讨病种,将由相关学会的专科分会(专委会)以及中、西医院的相关科室共同协作完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作主题报告。会议圆桌座谈围绕“浙里新医学”展开,与会中西医院院长书记就如何开展医院中西医协同工作以及未来的思考等话题进行高峰交流。

(十三)北京发布社区老年健康服务规范社区中医全科诊疗病种数不少于50种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北京市社区老年健康服务规范(2023年版)》,内容包含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七方面,适用于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

规范指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老年生理特点开展营养膳食、运动健身、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教育。要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组织并规范开展辖区目标人群健康体检和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并根据结果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情志调摄、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保健、穴位保健等健康指导。

规范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包括中医服务在内的居家相关医疗服务;开展适老化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积极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方法,辨证施治老年常见病、多发病;鼓励为老年人提供中药饮片、针刺、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药技术方法,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设置能满足老年常规诊疗服务的诊疗科室,如中医科等;有适老智能化中医药服务的设施设备和适宜技术;中医全科诊疗病(症)种数不少于50种。

在康复和照护方面,规范指出,提供中医适宜技术等各种治疗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对长期照护老年人提供包括中医药调理、饮食指导等内容的居家照护服务。同时,要通过门诊、居家或住院的方式提供安宁疗护服务,有条件的可提供中医辨证论治、中医技术、健康指导等中医服务。

(十四)陕西启动中医药文化品牌展播计划

近日,陕西省宣传中医药文化品牌的视频、海报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三个频道、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公众号和陕西省内主要机场、高铁站,以及西安市内重要交通枢纽路段户外媒体亮相,这标志着该省中医药品牌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陕西省认真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制定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活动开展、场所建设、产品创作、品牌打造为重点,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其中,以深入挖掘医祖岐伯、药王孙思邈和长安医学、秦药历史文化,打造鲜明的品牌为重点,着力展现陕西丰富而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2022年,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策划制作了64集“长安医学”“秦药”短视频,并在陕西卫视及新媒体、人民网、新浪网、学习强国(陕西)等平台播出,社会各界反响良好,“秦药”专题片还获得了陕西省优秀科普微视频奖。

目前,陕西省岐伯纪念馆已建成,30集系列短视频动画片《苍生大医孙思邈》正在加紧制作中。随着中医药文化品牌展播计划的实施,陕西中医药品牌知晓率、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发展的氛围也将更加浓郁。

(十五)粤港澳三地促成85项中医药合作项目

11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广东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表示,广东立足粤港澳三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

徐庆锋介绍,广东省开辟粤港澳三地中医药融合发展新路径,广东中医药主管部门联合港澳卫生行政部门成功举办了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共促成85项中医药合作项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多领域专业联盟,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中药标准和中医药人才协同机制;支持港澳中医师在大湾区内地执业,目前已有204名港澳中医师在广东省内医疗机构执业创业。实施“大湾区中医访问学者计划”向港澳派遣中医专家,共同探索中西医结合新模式和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新路径。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玲介绍,广东省落实“港澳药械通”政策,打通了国际先进创新药械快速进入内地临床应用的通道。截至目前,“港澳药械通”共批准指定医疗机构19家,批准药械48种,其中药品27种、医疗器械21种,惠及患者4050人次。承接国家药监局委托对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简化注册审批,助力优质港澳传统中成药实现在内地注册上市。截至目前,已有10个港澳外用中成药获批内地注册上市。通过首创“港澳持有+大湾区内地生产”的监管模式,推动形成互补互动的产业链条,目前,已有麝香活络油等2个香港药品顺利实现跨境生产上市。推动大湾区内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成功跨境至澳门使用,目前,广东省中医院首批6个院内制剂批准跨境至澳门镜湖医院临床使用。

(十六)国家中医药局就广东建设国家中医药综改示范区情况举行发布会

11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第4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欧阳波,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广东省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李锦汤,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玲,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袁伟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徐庆锋介绍,自2021年底获批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广东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打造医疗、创新、人才、产业、国际化“五大高地”。

一是打造医疗高地,中医医疗资源总量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2年,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4万个,中医诊疗量1.87亿人次,占全省诊疗量的23.3%,约占全国的10%。二是打造创新高地,中医药科研优势持续巩固。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加快建设,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批7个工作站完成立项,全省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项,10项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获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是打造人才高地,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设首批4家省级高水平中医药学院,实施中医师承薪火工程和基层中医药人才工程,全省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5.66万人。四是打造产业高地,产业集群效应持续扩大。新增“岭南新八味”道地药材保护名录,首批18个中药制剂入选“岭南名方”,建设18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中华老字号中药广州现代产业城,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年产值约284.1亿元,全省中药工业营业收入636.81亿元。五是打造国际化高地,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显著加快。搭建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平台,第四、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现场签订合作协议36项,粤产青蒿素“哌喹片”获得40个国家的专利授权,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完成20款中成药海外注册或备案。

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徐庆锋介绍,广东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县级管理机构实现从无到有新突破。不断健全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省21个地市均设立了中医药管理机构,行政建制的122个县(市、区)有108个设立了中医药管理机构,占88.52%。二是基层服务能力实现量质提升新突破。截至2022年底,城乡每万居民有0.61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基层机构诊疗总量的33.83%。三是基层人才队伍实现多重巩固新突破。52%的县级中医医院建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训县级医疗机构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人员1800余名;招录订单定向医学生(中医药专业)3700名,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870名;2097名确有专长人员取得行医资格。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0二三年十二月八日

下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10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