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色中医药】姚氏名医始北周僧垣用药精辨证

时间:2022-11-03 08:35:07 作者:  浏览数:

浙北武康县(今德清县)境内的莫干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历来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其医药学也起源较早。从菩提开始,到姚最已传承三代,可以称得上是“世医”。

姚菩堤,北周时的名医,精研典籍,善于临床,梁时曾经担任高平令。姚氏因多年患病,于是留心研究医药,由《内经》《难经》等典籍入手,从中寻觅对症方药,给自己治病,宿疾竟然痊愈。姚菩堤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医药知识,继而深入民间,为民众治病。凡是经他医治过的人,很快就痊愈了。于是姚菩堤医名大震。梁武帝听到他的名声,特别下诏,召姚菩堤议论医方。菩堤的言论中肯,因此,深得武帝器重。武帝将姚菩堤留在宫中,命姚菩堤的儿子僧垣继承家业。

姚僧垣(《武康县志》称曰“僧坦”),字法卫,菩堤之子。生于齐永乐元年,卒于隋开皇三年,享年85岁。僧垣24岁继承父业,精于辨证,用药细致,医术高超,大象二年,任太医下大夫。时梁武帝“病发热,欲用大黄”,僧垣看后,说武帝“年高体虚”,劝其不要服用。武帝没有听从,还是服用了大黄,果病情危急。之后,梁元帝得了“心腹疾”,召集众医生讨论治疗的方药,众人都说“宜用平药,逐渐疏通”,僧垣却谓“脉洪而宽,此为宿食,当用大黄,必无差理。”元帝听了僧垣的提议,服用大黄,果真痊愈。荆州刺史伊娄穆得了奇病,从腰到腹好像有“三缚”,众人医治都不能奏效,于是请僧垣来诊治。僧垣谓其“湿热困脾,必素嗜厚味也”,于是配了处方3剂。刺史服用后,“三缚”松懈,僧垣又配了合散一料,并对刺史说:“服后当得两脚屈伸,但终要等到霜降后,这病才能痊愈。”后来,刺史果然霜降后病愈。这说明诊断疾病必须知道节气、时令,明白运气胜复的道理。周天和元年,大将军乐平公窦集突然得了风疾,精神错乱,众医生诊断后都说:“已不可救。”僧垣审断很久,曰:“斯症困则困矣,终当不死。”于是配了汤药,大将军服用后立即痊愈。周建德四年,高祖出征,得病,不能说话,眼睑下垂,眼睛不能向前向上看,一只脚短缩,不能行走。僧垣诊断后认定“诸脏俱虚,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配药服用后,高祖就能讲话了。再治眼睛,最后治脚,诸症也痊愈。这说明治病分阶段的重要性。僧垣流传于世的著作有《集验方》《行纪》。

姚最,僧垣的次子,曾任太子门大夫,奉旨继承家业,学习医术药学,尤其精通药学,著有《本草音义》,卒后葬于武康的石城山(现称城山)。



来源:浙江中医药文化博览  张平编

上一条:【中医与防疫】瘟疫名方——补中益气汤

下一条:【养生专题】养胃下午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