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时间:2021-03-08 08:19:58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21年第1-2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二一年三月八日

本 期 目 录

一、重大事件. 1

二、兄弟院校. 11

三、科研动态. 13

四、海外资讯. 18

、中医药文化. 21

、中医药产业. 22

一、重大事件

(一)浙江省中医药大会召开,聚焦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日前,浙江省中医药大会在杭州召开。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作出批示,省长郑栅洁,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家军在批示中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全省中医药战线和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深入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着力打造浙派中医、发展浙产好药,为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部署,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系统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能级中医药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构筑中医药医学高峰,建设中医药强省,为高水平建设健康浙江、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郑栅洁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西药并用的效果十分显著,进一步证明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持久生命力。新时代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重要指示,中央有要求、浙江有基础、群众有期盼,是必须抓实抓好的大事好事。全省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坚持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更加注重疗效、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注重生态,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努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强省。要注重运用系统观念健全“四个体系”,省市县联动、部门间协同、全社会努力,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最优生态。一要以群众健康为先,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专病专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区域引领性的中医服务高地和中医药医学高峰。二要以做大做强为要,健全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大力发展浙江道地药材和中医药产业集群,构建“中医药+”融合发展格局。三要以传承创新为魂,健全中医药科技研发体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群众需要,实施重大专项攻关,加快传统技术推陈出新,确保出成果见实效。四要以育才用才为基,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发挥高等院校主阵地作用,完善师承教育模式,引育名医大师,让有贡献的中医药从业者“名利双收”。

余艳红指出,浙江省深入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扎实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加快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浙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争当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要在完善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方面走在前列,切实把党的领导体现到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各环节全过程。要在推进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建设融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要在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快形成梯队衔接、结构合理、数量充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要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强化顶层设计,提高政策协调,打造中医药优质资源均衡发展的先行地、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浙江中医药工作,助力浙江谱写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

(二)北京: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

15日下午,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北京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事项。

会议研究《北京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21-2025年)》时指出,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要统筹用好北京优势资源,推进中医药卫生、经济、文化、科技、生态融合发展,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三)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疫情防控健康教育意见,推广普及中医防病知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联防联控、坚持科学准确”为基本原则,要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普及健康知识,引导公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知识普及,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广普及中医防病知识。

卫生健康和中医药相关行业协会、学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在内容、方式及媒介等方面形成常态化的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卫生健康、中医药行业媒体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宣传与解读,方式上不断创新,构建广覆盖、立体式、信息化的专业全息媒体传播渠道,提高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传播健康知识,提升预防意识和能力。

在多部门协同联动方面,《意见》明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贯彻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精神,有针对性做好本部门、本行业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健康教育活动。

科技部门会同卫生健康部门、中医药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药物、疫苗、检测试剂等科研攻关进展的宣传。

(四)《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发布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并施行《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提出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传统质量控制方法与现代质量研究方法并重、以药用物质基础为重要研究内容等基本原则,从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中间体研究、制剂质量研究和质量研究与稳定性研究等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

《指导原则》提出,基于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应以临床价值和需求为导向,遵循中医药理论,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新技 术、新方法从多角度研究分析药品的质量特征。

同时,质量研究还应体现质量源于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对药材/饮片、中间体(中间产物)、制剂的药用物质及关键质量属性在不同环节之间的量质传递研究,以及药用物质与辅料、药包材相互影响的研究,不断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指导原则》强调应关注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贮藏过程中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对药材安全性的影响。《指导原则》表示,应结合制备工艺特点,研究生药粉、浓缩液、浸膏等中间体的质量,特别是直接用于药物制剂的中间体。根据药品的不同特点,研究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以及与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

《指导原则》提醒,应根据中药新药特点,在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生产过程以及稳定性等研究基础上,结合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开展制剂质量研究,重点关注剂型、制剂处方、成型工艺、微生物控制等方面。

(五)孙春兰:推动中医药早介入早干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15日至18日在河北省调研疫情防控工作,实地考察石家庄市藁城区增村镇杨马村、青园街居民社区、老年养护院、绕城高速口、蔬菜中心批发市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隔离点、河北师范大学、人民医院,多次主持会议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听取石家庄市、邢台市和南宫市、廊坊市和固安县防控工作汇报。她强调,要压实“四方责任”,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坚决防止疫情输出,尽快阻断疫情传播,确保人民群众度过安定祥和的春节。

目前河北省每天新增报告感染者都是在隔离点和管控小区主动筛查发现,处于可控范围,但这次疫情感染人数较多,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关键时候。孙春兰指出,要继续加强环京、环省和省内重点地区的交通管控,对中高风险区域加密核酸检测频次,做好流出人员通报协查。设立货物中转站,组织电商、超市和基层干部、志愿者等做好社区采购配送,妥善解决外地滞留人员生活问题,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进一步规范隔离和转运,做好安全防护和组织衔接,充实隔离点医务力量,加强医学巡查,避免交叉感染。近日隔离期满村民将解除隔离,要按照专门方案,周密做好住所和环境终末消毒,经过专业评估后方可入住。加强核酸检测质量控制,依法惩处弄虚作假。这次疫情传播源头调查尚未取得突破,要强化疾控机构与公安、工信等部门的协作,提高流调溯源的能力和效率。从全国抽调医务人员,加强重症治疗和护理,推动中医药早介入早干预,对儿童感染者做好健康关爱和心理辅导,提高治疗有效性和治愈率。

这次疫情的特点是主要发生在农村,医疗条件和防控意识相对薄弱。孙春兰强调,要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村报告、乡采样、县检测,提升“早发现”能力。压实街道、社区、乡镇、村的责任,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减少聚集,提高防护能力。要汲取宗教活动导致疫情传播的教训,暂停宗教场所、聚会点聚集性宗教活动。要认真总结一年来疫情防控经验,形成防控工作模板,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防控工作成效。

(六)80个中医药集体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表彰2020年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决定》,授予杭州市中医院老年病科等1287个集体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授予张四怀等1977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中医医院等80个中医药行业集体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江文进、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田巧枝、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雷宇新等60名中医药行业从业者被授予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

该表彰旨在激励和动员全社会进一步重视、支持和参与为老服务,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为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弘扬敬老爱老助老社会风尚、促进老龄事业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七)《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出台

12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十项具体任务,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凸显,“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

《方案》提出,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行动。拓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加强区域协同,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立健全中医药应急体系行动。实现市(州)级中医医院全覆盖独立设置中医药传染病病区,确保所有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能够发挥重大疾病监测哨点功能。

同时提出,推进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鼓励将传统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四川中医诊所连锁品牌。到2025年,构建“中医诊所在身边”和“10分钟可及圈”的纯中医服务格局。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行动。建设20~30个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支持50~100个国家和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并推进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

《方案》明确,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打造规范化种植基地,新建、改造规范化基地50万亩。培育中药材大品种,重点培育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1~2个。全省中医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产业链综合产值1400亿元以上。推进中医药助推双循环行动。开展中医药海外惠侨和中医药“健康旅游+国际医疗”行动,推动川产优质中药材“走出去”,扩大中医药对外教育、合作的规模层次,多途径传播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行动。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以中医特色信息系统为重点的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打造20~30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互联网+”示范中医医院。

同时明确,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行动。到2025年,为基层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2万名,并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中医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行动。推进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出血性中风病)建设,同时开展高水平中医药循证研究。建设中医药文化高地行动。强化川派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统技艺传承,强化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建设。

(八)上海着力实现中医药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124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到2023年,中医药全面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现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优质资源更为均衡、覆盖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成中医药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健康服务综合示范区。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助力构建中医药深度参与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开发23项防治疫病特色方药。建设多个中小学中医药特色基地及社区太极健康特色基地等。

《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推动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地。建设4家示范性互联网中医医院,打造15个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建成5家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并辐射长三角区域,形成56个流派优势病种临床诊疗“上海方案”,完成34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重大临床方案循证研究。

同时明确,促进中医药服务网络提质扩容。到2023年,实现“区域+”四大中医医联体全覆盖,发展50个社区中医特色专病专科,培养100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推动中医药与科技、旅游、保健、休闲、娱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年行动计划》还对海派文化传承、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等方面设立建设目标。

(九)中医药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召开

1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和孙春兰副总理部署要求,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中医药系统防控救治工作薄弱环节,对做好疫情防控特别是防范院感等工作再强调、再部署、再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勇在河北省分会场参加会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闫树江主持会议。

于文明指出,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各中医医疗机构要充分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当前疫情防控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深刻汲取教训,举一反三,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进一步增强底线思维,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和防范院感工作。

于文明强调,要确保思想认识到位,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当作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要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加强院感防控管理,压紧压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四方责任,切实落实完善各项防控举措。要确保问题整改到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疫情防控、院感防控文件规定,围绕近期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自查整改,坚决杜绝院感问题发生。要确保人员培训到位,持续开展全员感染防控培训,优化应急预案,开展现场演练,提高实战能力。要确保防控短板改进到位,把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建设,强化对疫情防控薄弱环节的工作指导和部署。要确保“四有”模式实施到位,在疫情应急处置中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确保疫情发生后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要确保群众健康权益保障到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患者诊疗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

北京、河北、黑龙江等3个省(市)中医药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就本地区中医药参与聚集性疫情处置和院感防控工作作了汇报交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工作组、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局直属(管)医院,以及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各级中医医院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同志等分别在主会场和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十)2021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布

25日,2021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和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回顾总结2020年工作,科学分析面临的新形势,安排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出席会议并讲话。


(十一)2021年全国中医药局长会议召开

29日,2021年全国中医药局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回顾2020年中医药工作,研判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出席并讲话,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作工作报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勇、闫树江、孙达,老领导马建中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2020年全国中医药系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克难奋进,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绩。中医药全程参与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为打好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和全国阻击战作出重要贡献,在各地突发聚集性、散发性疫情处置中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迈出坚实步伐,健康中国行动和深化医改中医药工作持续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展现新面貌,统筹推进中医药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

会上,北京、上海、山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部分单位有关负责同志,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直属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十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部署,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破解存在的问题,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政策措施》强调,要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要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要增强中医药发展动力,保障落实政府投入,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要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要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实施名医堂、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要提高中医药发展效益,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政策,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合理开展中医非基本服务。要营造中医药发展良好环境,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中医药科技管理,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三)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主编会议在京召开

27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主编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勇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服务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推出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精品教材。

围绕做好“十四五”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王志勇指出,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发挥教材铸魂育人、关键支撑、固本培元等功能和作用;要服务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一体化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要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经典教学有机融入教材内容;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强化核心示范教材建设和数字化教材开发,压实主编和编审责任,严格过程管理;要加强教材建设研究,建立教材评价体系,提升教材建设整体质量。

会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通过视频连线代表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和编审专家发言,部分主编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介绍了教材建设相关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教司、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负责同志,以及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和编审专家组专家、全体主编分别在会场和线上参加会议。

二、兄弟院校

(一)成都中医药大学构建四级体系强化防疫管理

当前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大学生即将开启寒假模式,为做好假期及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安全,成都中医药大学发布《成都中医药大学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指南(第一版)》。

根据指南,成都中医药大学着力构建“四级”防控体系,建立学校、部门(学院)、年级(班级)、个人四方共同责任体系。学校将继续严格校门管理,严控无关人员进校,实行进校审批、身份核验和体温检测制度。学院、部门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外出教职员工的管理,清晰掌握教职员工假期行踪。年级、班级重视师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心理支持热线或网络心理辅导工作维护师生心理健康。严格落实个人责任,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实上报行动轨迹和健康情况,落实“日报告”制度。

学校将强化教职员工外出管理审批制度,教职员工必须离省外出者要严格报批,经同意后方可出行,人事处进行备案。师生离校返乡和春季开学离乡返校途中应随身携带足量口罩、速干手消毒剂、一次性手套等必要防疫物品,加强健康防护。严控大型会议活动数量规模,原则上暂停承接校外会议活动。尽量召开线上或视频会议,原则上不召开、不举办、不组织线下大规模会议、培训、团拜、慰问、联欢,各部门、学院不得开展线下50人以上活动或会议。

学校将根据上级疫情防控最新通知精神,按照“错峰”原则, 系统谋划春季开学工作。学生开学返校方案将于开学前14天发布通知。春季学期开学返校时,严格排查清楚疫情中高风险返校师生人数和分布。寒假期间有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要严格实施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和至少2次核酸检测(包括一次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具体要求根据上级文件执行。

(二)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2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腾讯公司北京总部举行。双方将围绕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大数据基础平台与应用中心、提升学校和附属医院在医教研管等多层级业务信息化建设智慧水平、共建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腾讯公司副总裁丁珂在腾讯深圳总部通过云端参加了签约仪式。他表示,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腾讯公司自2019年开启合作后,双方的协作关系不断深入。此次合作,将通过建设基于全链的中医药大数据实验室完成校院数据中台和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实现校院资源互联互通互用,结合腾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共同打造相关领域跨界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腾讯公司的合作将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双方将共同携手在云端、在互联网端打造与医疗大数据和数据安全紧密结合的医疗服务新业态。徐安龙指出,本次合作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将会助力打造一个全新的云端“北中医”,进一步拓展“北中医”物理空间;二是将促进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借鉴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改变医患间交流模式,使医疗服务模式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为患者带来更加安全便捷的诊疗服务;三是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们通过互联网打破物理学习的空间限制,获取更多优质的学习资源,以此进一步夯实本领、增强专业自信。

在会场,徐安龙和腾讯公司副总裁王寒冰共同签署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关于“中医药大数据智慧化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三)上海中医药大学新春系列活动温暖留校学生

“就地过年”成为辛丑牛年的新潮流,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共有87位研究生、本科生同学留校,其中47位同学选择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为让留校同学就地过好年,中药学院党委策划新春系列活动,关怀留校同学,为开启全新的2021年蓄力。

春节前夕,中药学院全体老师录制新春寄语视频,向全体学生送上真挚的新春祝福,祝愿同学们在新年里,继续秉持“勤奋、仁爱、求实、创新”的校训,“继续加油好好干”。

同心战“疫”,温暖同行。为了关心和深入了解寒假留校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况,中药学院领导前往实验室和生活园区看望并慰问留校同学。在老师们的叮嘱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学校和老师们的关怀很温暖安心,一定会记住老师们的嘱托,度过一个充实又有意义的寒假。”

相约红色观影,重温峥嵘岁月。恰逢建党一百周年,中药学院组织留校同学在生活园区1619号楼活动室开展红色观影活动,在《古田军号》《开国大典》《周恩来回延安》《建党伟业》等红色影片中,致敬先辈,重温峥嵘。

打卡红色地标,重温入党初心。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近代中国光明的摇篮”,中药学院组织留校党员同学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等红色景点,追溯上海红色,回忆红色之旅。

寒假“悦”读,思想“充电”。为了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的寒假,中药学院发起了“学四史,守初心”的“悦”读活动,通过阅读《中国共产党创立之路》《乡土中国》《中药趣话》等书籍,强化同学们对党史国史的了解,增强“四史”认识,提升专业储备,领略大家风范。

冬日暖阳,写“福”添益。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写“福”“春”“五福临门”等新春祝福语,用传统方式寄托美好祝愿。而后,通过“2021新春快乐”座谈会,畅述未来憧憬,坚定奋斗信念,架起暖心桥,过好辛丑年。

三、科研动态

(一)中医耳穴结合神经调控疗法取得新进展

能否基于中医耳穴和现代医学神经调控理念,通过刺激耳穴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多种疾病?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等5家单位的荣培晶、朱兵等联合完成的《经皮耳穴电针——一种治疗疾病的新方法》项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该项目率先提出“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疗法,明确该疗法对癫痫和轻中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并阐明其作用机制。

研究团队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首次发现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癫痫患者病情,显著降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有效率与目前常用的植入式迷走神经刺激的临床疗效相似,且具有无创、安全等优势。

通过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团队观察到,经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后,抑郁症患者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存在异常改变,且该变化与其临床症状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首次揭示耳穴-迷走神经电刺激抗抑郁脑效应机制。基础研究证实,迷走神经耳支存在直接向感觉中枢孤束核的投射纤维,由此,团队提出耳-迷走神经联系是耳针发挥疗效的生物学基础,被业界称为耳医学发展的创新性突破。

研究团队还首次将针刺手法产生的群组生物信息放大输出作为具有治疗作用的电信号,将信息固化在芯片中,研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植入式医疗器械“耳迷走神经刺激仪”,并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是中医针灸现代化的典型范例。

(二)《浙江省中药标准物质管理规范(试行)》印发

日前,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浙江省中药标准物质管理规范(试行)》,明确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该省中药标准物质管理工作,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负责该省中药标准物质的制备、标定、审核、保管及对外供应分发等工作。

《管理规范》明确,浙江省中药标准物质是指浙江省中药材标准、浙江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浙江省医疗机构制剂规范等收载使用的国家药品标准物质以外的标准物质。包括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鉴别或检查用化学对照品、含量测定用化学对照品等。除另有规定外,浙江省中药标准物质仅适用于药品的研究、检验和监督管理。

《管理规范》要求,浙江省中药标准物质制备应根据其理化性质,选择合理的制备方法和工艺流程,并采取必要的保证其均匀和稳定性的措施。根据标准物质类别不同,食药检院建立针对性的标定方案,包括定性鉴别、结构鉴定、纯度分析、量值确定和稳定性考察等。也可以根据需要,组织有能力的药品检验机构、研究机构和生产企业等单位协作标定。

(三)系统药理学研究阐明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机制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张卫东教授团队的论文《Systems pharmacological study illustrates the immune regulation, anti-infection, anti-inflammation,and multi-organ protection mechanism of Qing-Fei-Pai-D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被一区植物药理学杂志《Phytomedicine》在线发表。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清肺排毒汤被推荐为治疗新冠肺炎轻、中、重度患者的通用中药方剂。临床观察表明,清肺排毒汤能明显改善患者异常的生化指标和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疗效,成为我国在抗击新冠肺炎中应用最广泛的中药方剂。因此,了解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机制,对新冠肺炎攻坚战有积极帮助。

该校交叉科学研究院张卫东教授团队通过系统药理学方法研究了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首先通过广泛的数据挖掘收集了新冠肺炎的相关疾病基因和靶点列表以及给药小鼠血清中清肺排毒汤的化合物的相应靶点,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清肺排毒汤对与新冠肺炎相关的生物过程和器官系统的影响。在确定清肺排毒汤调控的重要靶点和途径后,构建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对其功能模块进行了研究,并使用分子对接验证了一些重要的化合物——靶标相互作用。最后,通过一系列体外实验,对一些重要靶标及功能进行了验证。

从分子水平上看,清肺排毒汤的12个血清化合物中有55个靶点在清肺排毒汤对新冠肺炎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发现其中四种化合物(黄芩苷、甘草酸、橙皮苷和金丝桃苷)和7个靶点(AKT1TNF-α、IL6PTGS2HMOX1IL10TP53)是与清肺排毒汤的效应相关的关键分子。从通路水平看,24条重要通路与55个重要靶点相互作用,一共形成5个功能模块,对应于清肺排毒汤在免疫调节、器官保护、损伤细胞清除、抗炎等方面的作用。从网络角度看,清肺排毒汤通过调控6个生物学过程(模式识别受体信号、白细胞介素信号、细胞凋亡、凝血、生物氧化和花生四烯酸代谢)和4个器官系统(神经、感觉、循环和消化系统)对应的10个靶点子网络,发挥免疫调节、抗感染、抗炎和多器官保护作用。分子对接证实清肺排毒汤的化合物可能与6种与SARS-CoV-2蛋白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结合,进一步支持清肺排毒汤的抗病毒作用。采用体外实验验证了清肺排毒汤的重要功能,包括抑制IL6CCL2TNF-aNF-κBPTGS1/2CYP1A1CYP3A4活性、上调IL10表达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本研究发现了清肺排毒汤可以表现出免疫调节、抗感染、抗发炎和多器官保护作用,为清肺排毒汤如何治疗新冠肺炎提供了实验支撑,加深对清肺排毒汤的理解,促进该方剂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更多应用,同时也为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药方剂的系统性分析提供了有益思路。

上海中医药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张卫东团队的赵静教授和第二军医大学田赛赛为并列第一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工作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岗位计划、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上海市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科研攻关项目等资助。

(四)英国《解剖学杂志》刊登中医经络研究成果

近日,英国《解剖学杂志》(Journal of Anatomy)在线刊登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李永明的研究成果《遗留正中动脉可以解释古代中医十一到十二经脉的转变》。研究认为,手厥阴经脉循行与人体“遗留正中动脉”非常相似,古代中医通过脉诊发现了变异正中动脉,早于西方解剖学近两千年,并依此建立了完善的经脉理论,指导后来的临床实践。

马王堆汉墓医书记载人体有11条经脉,而后来成书的《黄帝内经》增加了手厥阴经,形成了中医十二经脉理论并沿用至今。对于这一转变学术界虽然有十几种不同的说法,但尚没有以解剖结构为证据的答案。

202010月初,澳大利亚解剖学者在英国《解剖学杂志》报告,发现人类上臂有一条“遗留正中动脉”还在不断进化中。正中动脉是人类胎儿时期的正常动脉,在出生前开始退化,只有10%~30%的成年人有遗留,被称为变异动脉。

李永明研究汉代不同版本的简帛经脉文献发现,手厥阴经脉循行与人体“遗留正中动脉”非常相似,解剖位置几乎完全一致,表明古代中医经摸脉发现了变异正中动脉,早于西方解剖学近两千年,并从此建立了完善的经脉理论,指导后来的临床实践。证据提示,中医经脉理论的最初建立以动脉和神经系统为主要依据。

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医家很可能是通过脉诊,发现了人体上臂内侧不十分常见的“正中动脉”,并命名为手厥阴心包经。之所以第12脉记载的出现较晚,可能是因为需要时间积累病例才能发现低概率的变异动脉。而西方解剖学者是在1846年才发现这个变异动脉,后命名为遗留正中动脉,只是在近几十年才对正中动脉的发生概率和进化状态有所了解。

以上初步研究结果已经在《解剖学杂志》线上首发。杂志编辑同时征求了澳大利亚等国家解剖专家的意见,他们联合撰写一篇评论文章,基本认同中医第12经脉与遗留正中动脉可能相同,是很有意义的发现。

相关详细证据和论证于2021125日在《中国针灸》在线发表。

“研究证据表明中医的经脉(络)系统的最初模型是建立在对人体动脉和神经系统的解剖学观察基础之上,并非主观臆测。”李永明表示,研究还提示,很可能是因为针灸等外治疗法的发展和需求,改变了中国古代初期经脉解剖学的发展方向,建立了以气血经络和脏腑归经为核心的“虚拟系统”,以指导临床实践,成为中医传承二千余年的核心理论。对比之下,因为外科手术的发展和需求,西方古代医学坚持探索人体的“实体结构”,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进步,最终产生了现代解剖医学。以传统理论为基础的中医仍然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会同西方现代医学长期并存。

(五)2020中医药-辐照中药光释光检测法ISO国际标准发布

日前,国际标准《ISO22256: 2020中医药-辐照中药光释光检测法》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英文版形式颁布,该标准由广州市药品检验所主持制定。

60辐照是一项杀灭微生物、保障使用安全的灭菌技术,部分中药生产企业为了使微生物限度指标达标,跳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把辐照当作最终的“过关方法”,影响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2010年开始,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开展科研攻关,通过重大新药创制科研项目,研究建立了可以鉴别中药是否经过辐照的光释光检测法。该方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易于国际推广,为后续辐照中药的科学监管奠定基础。2011年至2020年间,广州市药品检验所将该技术应用于12个品种的国家评价性抽验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中,对828批次样品进行了辐照筛查。

(六)《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发布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并施行《中药新药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提出遵循中医药理论指导、传统质量控制方法与现代质量研究方法并重、以药用物质基础为重要研究内容等基本原则,从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中间体研究、制剂质量研究和质量研究与稳定性研究等的关联性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指导。

《指导原则》提出,基于中药多成分复杂体系的特点,中药新药的质量研究应以临床价值和需求为导向,遵循中医药理论,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运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新技术、新方法从多角度研究分析药品的质量特征。

同时,质量研究还应体现质量源于设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对药材/饮片、中间体(中间产物)、制剂的药用物质及关键质量属性在不同环节之间的量质传递研究,以及药用物质与辅料、药包材相互影响的研究,不断提高中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指导原则》强调应关注药材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贮藏过程中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对药材安全性的影响。《指导原则》表示,应结合制备工艺特点,研究生药粉、浓缩液、浸膏等中间体的质量,特别是直接用于药物制剂的中间体。根据药品的不同特点,研究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等以及与安全性、有效性相关的影响因素。

《指导原则》提醒,应根据中药新药特点,在药材/饮片、中间体、制剂生产过程以及稳定性等研究基础上,结合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开展制剂质量研究,重点关注剂型、制剂处方、成型工艺、微生物控制等方面。

四、海外资讯

(一)世卫组织继续保持与世界中联官方正式关系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秘书处代表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致函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桑滨生,表示近日举行的世卫组织执行委员会第148次会议通过决定,继续保持与世界中联的官方正式关系,希望与世界中联继续合作推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

世界中联自2015年与世卫组织建立官方正式关系以来,连续3次得到世卫组织执委会的认可。疫情期间,世界中联作出关于呼吁世卫组织向全球推荐使用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的书面声明,组织了7场全球抗疫直播及视频连线活动,介绍中国中医药抗疫经验。

桑滨生表示,世界中联将根据世卫组织规则和政策,提高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对实施《世卫组织传统医学战略20142023》的认识,并做好实施工作;通过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向世卫组织提供中医药使用证据、分析数据,特别是有关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促进世卫组织在全球疫情和紧急情况中推广传统医学应用,将中医药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的作用分享到世界各地。

(二)让中医在纳米比亚落地生根的中国医生

尽管中医被正式纳入纳米比亚医保体系已经有10个月时间,但王鹏一谈起此事依然非常激动:“纳入医保不仅意味着中医得到当地同行的认可,而且也为当地患者就医带来了便利。”

王鹏曾经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2014年至2016年,王鹏参加第十批援纳医疗队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的卡图图拉医院工作。2017年他回到纳米比亚,并创办了自己的中医诊所。

为了让中医学更好地惠及纳米比亚人民,20178月,王鹏拿到行医执照后,便开始申请中医进入纳米比亚医保,完成各种复杂手续,接受多种学科医学专家的评审。202036日,王鹏收到纳米比亚医疗保险联合会的通知,中医正式进入纳米比亚医保体系,各家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据此进行医保报销。

纳米比亚卫生部执行主任南共贝说,中医进入医保体系是纳米比亚医疗领域的可喜举措。他说,“我了解到很多病人表示中医疗效非常好,接受中医让很多人获益,因此我们很高兴通过纳米比亚与中国的合作,来为我们的人民提供中医服务。”

为中医在纳米比亚落地生根贡献力量的不仅是王鹏一人。中国从1996年开始向纳米比亚派出医疗队,每批4人,包括两名中医师和两名护士。经过20多年的耕耘,当地人对中医的态度发生彻底变化,从一开始的一无所知变成现在的普遍接受。王鹏说,中医在纳米比亚的发展,与国家的大力支持、当地华侨华人的信任、一批批援纳医疗队的无私奉献和在纳中医前辈们的坚持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参加过三届援纳医疗队的医生褚海林说:“通过这6年在这里的工作实践,我发现广大纳米比亚民众对中医越来越了解和接受。援非医疗工作是民间外交的一部分,我们为能参与这项工作感到自豪。”

新冠疫情在纳米比亚暴发以来,中国医疗队员也和医院其他工作人员一样,一直坚守在岗位上。

13批援纳医疗队队长房连强说,医疗队员与卡图图拉医院的医务人员并肩作战、携手战“疫”,共同守护人们的健康,充分发挥医疗队防疫先锋的作用,这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

(三)南非开办暑期针灸网上学校

1月底开始,位于南半球的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开办首个暑期针灸网上学校,补充医学专业的近百名学生在暑期参加为期4周的学习。

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是本次暑期学校的联办单位。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彭奕介绍,约翰内斯堡大学中医及针灸课程经过南非教育部和医师协会双认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约翰内斯堡大学是南非首个开设补充医学本科、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其专业特色之一就是设有中医及针灸课程。在去年初获得双认证后,该课程报考人数增加了10倍。

约翰内斯堡大学副校长辛哈认为,中医及针灸是补充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高南非民众卫生保健水平。尤其对来自南非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这些医学技能后回到家乡工作,将对改善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驻南非大使馆教育参赞李旭东表示,中医领域的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南加强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约翰内斯堡大学孔子学院提供中医文化等课程,为该校中医及针灸课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五、中医药文化

(一)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其中包含多项中医药内容。

《指南》指出,中小学课程教材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其中科技成就主要指古代人民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的突出贡献,如四大发明、都江堰工程、传统医药等。

《指南》要求,历史学科初中阶段介绍中医的代表人物和成就,使学生认识中医在救死扶伤、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学习医者的仁爱之心;高中阶段介绍中医经典名著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认识中医蕴含的整体系统思维、天人和谐等思想。

体育与健康学科要选择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传统健身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等内容在课程教材中呈现。小学阶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传统健身功法等;初中阶段精选适合初中学生学习和参与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传统健身功法和有关理论知识,初步掌握1~2项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技能和养生保健基本知识;高中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纳入健康教育模块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中。

生物学学科、科学学科在初中阶段,介绍《本草纲目》分类,我国古代医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如针灸等),以及我国古代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的科技成就,如用人痘预防天花、利用艾叶预防治疗瘟疫等。

(二)河南确定20家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建设单位

日前,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确定“郑东东济堂中医馆”等20个单位为第三批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此次确定的20家单位,经单位申报、逐级推荐、形式审查、现场调研、专家评审和公示产生。创建期两年。期满后,由有关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发展局)进行初步验收,初验通过的,提交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组评估,经省卫生健康委审定后,命名为“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三)中医药是兰溪人的文化基因

“近代名医张山雷曾在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执教,著有《医家名记选读》,并重订《医事蒙求》及《本草正义》。”“这是金银花,又名忍冬,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日前,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场会在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行知小学举办,学生们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起中医药知识,如数家珍。

一部药都史,半座兰溪城。自宋代以来,兰溪药商云集,药店林立,名医辈出,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有“江南药都”之美誉。

近年来,兰溪瞄准健康产业风口,再续中医药文化根脉,打造本土中医药文化品牌,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重振“江南药都”风采。

六、中医药产业

(一)陕西省汉中市召开中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

114日,陕西省汉中市召开中医药产业发展研讨会。市委书记、市长方红卫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按照“汉方、汉药、汉中”三个维度,构建“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发挥“政府、高校、产业、园区、项目”五位一体作用,共同开创汉中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会议听取了《汉中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讨论稿)》《关于壮大中医药产业打造“汉方药都”的实施意见(讨论稿)》编制、起草情况,参会的省内外专家、企业代表、相关县区和部门就壮大汉中市中药材产业进行研讨交流。

方红卫指出,壮大中医药产业是汉中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全市上下要以打造“汉方药都”为引领,坚定发展信心,将中医药产业打造成全市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方红卫强调,要大格局推进,在全链条打造、优化服务、园区承载、科技人才、发展方式上实现新突破,补齐汉中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要高水平保障,以更有力的领导抓推进,以更优惠的政策强扶持,以更务实的作风抓落实,加强协作配合,推动该市中医药产业提速扩容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就下一步全市中医药产业发展,方红卫提出,要把推广“汉方”、“汉药”和发展汉中中医药产业结合起来,找到交集点,谋求融合发展。要大力推进产业、生产、经营体系现代化,延长产业链条,发挥市场机制,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凝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政府有关部门要发挥政策服务和桥梁纽带作用;高校要发挥专业知识和高水平人才作用;产业建设要在供给端和需求端共同发力;园区要搭建服务平台,招大引强,提供金融支持等优质服务;项目建设要牢牢把握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同时,各有关企业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下功夫开拓国内外市场,真正把中医药产业发展作为汉中新时代发展的增长极,让中医药更好服务人民群众。

(二)广西印发《促进全区中药材壮瑶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促进全区中药材壮瑶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区中药材壮瑶药材产业规模稳定在600万亩左右,种养及初加工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中药材壮瑶药材产业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及品牌效应显著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字号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方案》围绕科学规划优势区域优势品种、依托终端药企发展订单生产、实行以基地为核心的生产模式等七个方面提出具体工作措施。

在科学规划优势区域优势品种方面,《方案》提出,坚持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推进中药材壮瑶药材一县一品一品一产战略实施,划定各个品种重点发展区域,优先扶持发展,打造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动态,每两年调整一次中药材壮瑶药材优先发展品种目录。

《方案》要求依托终端药企发展订单生产。引导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中药材壮瑶药材生产主体共建定制药园。支持国有农林场与大型药企直接建立中药材壮瑶药材点对点生产供应关系,建设规模化中药材壮瑶药材生产基地。

《方案》提出实行以基地为核心的生产模式。围绕中药材壮瑶药材重点品种,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通过企业主导,加强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高标准中药材壮瑶药材生产基地。引导国有农林场充分利用农林地资源和林下空间,依托大型药企建设仿野生中药材壮瑶药材生产基地。

《方案》要求构建中药材壮瑶药材质量保障体系。坚持质量为先,在绿色生产、优质种苗、质量标准、市场监管上下功夫。为强化人才技术支撑,《方案》提出加强中药材壮瑶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体系。

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方案》要求大力开发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产品,重点开发以罗汉果、葛根(粉葛)、灵芝、铁皮石斛、八角、肉桂等药材为主要成分的加工品。还要扶持产地初加工,构建大数据信息平台,构建中药材壮瑶药材现代物流体系,打造桂字号中药材壮瑶药材知名品牌。

此外,《方案》还提出,从2021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统筹各方面资金不少于1亿元,用于支持中药材壮瑶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品牌打造等工作。

 

 

 


上一条: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下一条:2020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