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时间:2023-01-08 09:33:43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2022年第12期

本期目录


一、重大事件

二、兄弟院校

三、科研动态

四、海外资讯

五、权威声音

六、中医药文化

七、中医药产业


一、重大事件

(一)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12月6日,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杰出领导者,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江泽民同志与世长辞,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引起无限悲痛。6日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王岐山等参加大会。大会通过全国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现场直播。举国上下,各族人民沉痛悼念江泽民同志。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时强调,我们爱戴江泽民同志,怀念江泽民同志,是因为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鞠躬尽瘁、奋斗终身。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3年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江泽民同志的雄才大略、关键作用、高超政治领导艺术是分不开的。江泽民同志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今天,全国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公共娱乐活动。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会场庄严肃穆。主席台以银灰色为底色,台口上方悬挂黑底白字横幅:“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主席台正中悬挂着江泽民同志的巨幅彩色遗像。江泽民同志的骨灰盒安放在遗像前的鲜花翠柏丛中,骨灰盒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江泽民同志的夫人王冶坪率全家敬献的花篮摆放在江泽民同志的骨灰盒前。6名礼兵持枪肃立,守护在两旁。

主席台两侧摆放着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王岐山、胡锦涛等同志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敬献的花圈。

大礼堂二楼眺台悬挂的黑底黄边白字横幅上写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江泽民同志永垂不朽!”三楼眺台悬挂的黑底黄边白字横幅上写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江泽民同志的遗志,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主席台下两侧摆放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解放军各单位和武警部队,中管金融机构、中管企业,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各省区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江泽民同志家乡、生前友好等敬献的花圈。

追悼大会由蔡奇主持。上午10时整,追悼大会开始。全场肃立,默哀3分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起低回的哀乐,哀乐声通过现场直播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举国同悲,亿万人民肃立默哀。汽车、火车、轮船等汽笛齐鸣,防空警报响彻云霄。

默哀后,人民大会堂奏响庄严的国歌。雄壮的旋律,表达着亿万人民共同意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在全场凝重的气氛中,习近平致悼词。习近平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江泽民同志光辉的一生和建立的丰功伟绩。他指出,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的13年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在国际国内十分复杂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带领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深刻洞察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强调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加强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在江泽民同志亲自领导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3年中,江泽民同志领导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领导我们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战胜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等,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习近平强调,江泽民同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锤炼出来了鲜明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范。江泽民同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风范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永远教育和激励我们前进。

习近平指出,江泽民同志的逝世,对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承江泽民同志的遗志,以实际行动表达我们的悼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谱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党和人民事业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推进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自己选择的正确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坚持胸怀天下,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

习近平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新征程上,我们一定要保持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掌握历史主动,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

习近平最后说,江泽民同志同我们永别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心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致悼词后,全场向江泽民同志深深三鞠躬。

上午10时55分,追悼大会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结束。随后,习近平等向江泽民同志的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参加追悼大会并送花圈的还有: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国家监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和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主要负责同志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等。江泽民同志治丧委员会委员,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代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代表,首都各界群众代表,江泽民同志亲属、生前友好和家乡代表等,约5000人出席追悼大会。

(二)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

12月7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明确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等内容。

一是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二是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重要机关、大型企业及一些特定场所可由属地自行确定防控措施。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三是优化调整隔离方式。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第5天核酸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

四是落实高风险区“快封快解”。连续5天没有新增感染者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五是保障群众基本购药需求。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

六是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各地要坚持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作出专项安排。细化科普宣传,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动员老年人接种,各地可采取激励措施,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七是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情况摸底及分类管理。摸清辖区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老年人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推进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八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和基本医疗服务。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将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正常运转人员纳入“白名单”管理,保障正常医疗服务和基本生活物资、水电气暖等供给,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及时解决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九是强化涉疫安全保障。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小区门,确保群众看病就医、紧急避险等外出渠道通畅。推动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提供就医便利。强化对封控人员、患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等的关心关爱和心理疏导。

十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各地各校要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没有疫情的学校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校园内超市、食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要正常开放。有疫情的学校要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

(三)《关于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推进情况的通报》发布中医药服务妇幼健康作用日益凸显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推进情况的通报》,介绍《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发布以来,各地推动妇幼中医药工作进展。

发挥优势,中医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通报》指出,《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各省(区、市)普遍建立了妇幼中医药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定期召开协调推进会议,分别指定专人负责推进妇幼中医药工作,将相关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要点。高效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普遍建立,目前已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等16个省(区、市)制定印发推进妇幼健康中医药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全面换档提速。

在《实施方案》指引下,各地政策支持力度和典型示范显著加强。以北京为例,2021年北京持续推进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专科示范建设,遴选确定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和东直门医院作为建设单位,对每家单位补助经费100万元。发布了全国唯一的《中医妇幼保健标准化诊室/体验区建设标准》,通过一方一案(标准化治疗方案中医服务包、中医知识库含经典医案)、一室一区(中医药妇幼保健标准化诊室、体验区建设)、一库一课(中医妇幼保健专家智库、中医妇幼实用技术继续教育课程)、一平台一体系(中医药妇幼官方微信平台、中医药妇幼保健学术科研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实施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工程,提升中医药服务妇幼健康能力水平。

随着我们国家人口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妇幼健康领域的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供给矛盾日益凸显。中医药在妇幼健康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中医妇科、小儿推拿科等中医药妇幼健康服务的需求旺盛,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医生孙伟伟深有感触。她表示,中医妇科围绕女性生长发育、生殖、产育而产生的“经、带、胎、产、杂”五大类疾病,在临证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以妇科疾病的调治和预防为突出特点,可以为广大妇女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医疗保健服务。

“近几年随着疾病谱的变化,除过去常见的月经不调、不孕、盆腔炎性疾病、子宫肌瘤、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多囊卵巢综合征、HPV感染、子宫内膜癌等也成为中医妇科调治的主要病种。中医药在调经、助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妇科疑难病的治疗,中医药的疗效在某些方面甚至会更好,而且避免了西药的副作用,安全性更高,患者依从性更好。尤其对于不耐受或不愿意接受西医治疗的妇科疾病患者,中医药治疗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就诊选择。”孙伟伟介绍。

全面布局,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妇幼健康领域中的优势作用,各地积极探索,政策大力支持,在绩效考核、机构设置、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方面倾斜,妇幼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通报》显示,妇幼机构设置中医科室的比例明显提升。各省(区、市)普遍将“门诊中医药服务占比”纳入辖区内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级机构积极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大力发展中医药专科服务。根据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数据,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从2020年的79.12%和43.56%,提高到2021年的86.81%和50.99%。

《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经验,妇幼中医药专科建设初见成效,妇幼中医药优质服务广泛开展。甘肃省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对儿科每一位住院患儿均进行中医查房,每年1万余名患儿接受中医治疗,缩短了患儿病程,减少了输液量和抗生素用量。中医药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中的作用不断强化。许多妇幼保健机构围绕备孕、产后、流产后等重点环节和儿童咳嗽、儿童消化不良等常见健康问题,提供适宜妇女儿童食用的药膳、养生调理茶饮等服务。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302家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了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中西医协作诊疗机制的建立,能更好地满足妇女儿童疾病诊疗的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此外中医药妇幼领域人才培养也取得进展。管理人才的中医药发展能力有效提升。骨干人才的学科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各地共将3081名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人才纳入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在西学中专项中单列妇幼或设定一定比例,共计支持7023名西医妇产科和儿科临床医师学习中医。中医医疗机构414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妇科、儿科医师到妇幼保健机构多点执业。中医妇科与儿科领域的7名国医大师、17名全国名中医、32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9名中医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在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传承工作室82个,开展传承带教和示范指导,为妇幼保健机构培养中医药业务骨干498名。

(四)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发布

12月1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发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包含治疗方案、预防方案、康复方案三部分内容。

在治疗方案方面,《指引》针对成人常见的发热、咽痛、咳嗽等5类症状特征分别推荐了不同功效的中成药。症见发热、恶风寒、肌肉酸痛、咽干咽痛、乏力、或鼻塞流涕、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解表功效的中成药,如疏风解毒胶囊(颗粒)等,症见咽痛明显,发热、肌肉酸痛、乏力、或咳嗽者,宜服用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清热解毒功效的中成药,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等。针对6类儿童症状特征分别提出了相应中成药,症见恶寒发热、肌肉酸痛者,可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小儿风热清口服液等;症见发热、咽干咽痛、咳嗽者,可用金振口服液、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减味小儿化痰散等。

《指引》提醒,中成药仅需选择其中一种,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一般3~5天或症状消失即停止用药,如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同时建议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哺乳期妇女、孕妇、老年人以及合并基础疾病人群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各地医疗机构可利用“互联网+医疗”,开展居家健康指导、健康宣教、用药咨询等服务,指导群众合理使用中医药。

在预防方案方面,《指引》建议,药物干预可使用代茶饮和玉屏风颗粒。代茶饮适宜普通人群的预防服用,玉屏风颗粒则适宜容易体虚感冒、自汗恶风者预防服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部分则从功法锻炼、穴位按摩、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情志畅达六方面提出具体建议。

康复方案包括中成药康复和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指引》针对康复后可能出现的气短、乏力、失眠等3类症状特征推荐了相应的中成药,同时建议可采用艾灸疗法、经穴推拿、耳穴压豆、拔罐、中医传统功法等中医非药物疗法康复手段。

(五)国家药监局专题研究中药全链条监管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加强中药全链条监管专题会议,研判分析当前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和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现阶段中药监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议围绕“进一步加强中药安全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进行研究,并征集了各省药监局对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监管实践经验和建议,凝炼提出强化中药材质量管理、提升中药饮片监管效能、优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科学管理中药标准、创新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重视中药上市后评价、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创建中药监管科学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

国家药监局将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中药全产业链质量监管,推动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药监管科学关键技术攻关,纵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药品监管实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药监管科学体系建设。

(六)第二届中医药考试改革发展论坛举办

12月12日-13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药考试改革发展论坛以线上方式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闫树江作视频讲话。

闫树江指出,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召开此次论坛是以实际行动落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力举措。考试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关系到医师队伍建设的质量。近年来,中医药考试改革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在考试基地建设、分阶段考试研究、中医药经典能力考察、国际化人才评价、中医药职业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闫树江强调,“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化中医药考试改革,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坚持守正创新,突出中医药考试评价的特色优势;坚持结果导向,促进医教考协同,将中医师成长指数、岗位胜任力模型等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推动中医药考试评价工作高质量发展。

(七)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印发,提出16条具体意见,正确适用民法典、知识产权部门法、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落实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实践提供明确指引。

《意见》围绕强化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审判职能作出具体规定,主要包括9个条文,内容涵盖中医药专利、商业标志、商业秘密及国家秘密、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中药材资源、中药品种等领域的司法保护。

《意见》强调,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准确把握中医药创新特点,完善中医药领域专利司法保护规则。正确把握中药组合物、中药提取物、中药剂型、中药制备方法、中医中药设备、医药用途等不同主题专利特点,依法加强中医药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促进行政执法标准与司法裁判标准统一。加强中医药驰名商标、传统品牌和老字号司法保护,依法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中医药品牌传承发展。依法制裁虚假宣传、商业诋毁、擅自使用中医药知名企业名称及仿冒中药知名药品名称、包装、装潢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经依法认定属于国家秘密的传统中药处方组成和生产工艺实行特殊保护,严惩窃取、泄露中医药国家秘密行为。加强对中医药配方、秘方、诊疗技术收集考证、挖掘整理形成的智力成果保护和创作者权益保护。依法保护以古代经典名方等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研发,鼓励开展中医药技术创新活动。

为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意见》提出完善中医药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提升司法服务保障能力、强化科技和信息化建设等措施。

《意见》指出,做好中医药领域不同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衔接,推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不断完善。深入推行民事、刑事、行政“三合一”审判机制,提高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整体效能。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法治宣传,建立健全案例指导体系,积极发布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加强涉外中医药知识产权审判,服务保障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八)新冠病毒感染将实施“乙类乙管”做好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准备

12月26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同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明确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提出12条主要措施,在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方面,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准备等工作作出要求。

《方案》提出,做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的准备。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20%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和抗原检测试剂,人口稠密地区酌情增加;药品零售企业不再开展解热、止咳、抗生素和抗病毒4类药物销售监测。各地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切实担负起药品试剂准备的领导责任。

《方案》还对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加大医疗资源建设投入、调整人群检测策略、分级分类救治患者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

(九)我国诊所实行备案制管理中医(综合)诊所中医药治疗率应不低于85%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及《诊所基本标准(2022年版)》发布,明确单位或者个人设置诊所取得诊所备案凭证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并对中医(综合)诊所和中西医结合诊所相关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办法》明确,诊所是为患者提供门诊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主要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不设住院病床(产床)。诊所应与备案机关所在地诊所信息化监管平台对接,及时上传执业活动等相关信息,主动接受监督。

《诊所基本标准(2022年版)》提出,中医(综合)诊所中医药治疗率不低于85%。个人设置诊所,须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执业满5年。单位设置诊所,诊所主要负责人应当符合前述要求。可聘用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经注册依法执业的医师执业。开展中药饮片调剂活动的,至少有1名中药专业技术人员。

中西医结合诊所的中医药治疗率不低于60%。可聘用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经注册依法执业的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在执业活动中可以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的西医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

二、兄弟院校

(一)成都中医药大学自制舞台剧《天回》试演以千年医简话医道传承

11月24日,成都中医药大学自制大型舞台剧《天回》在该校温江校区百会堂试演。该剧以2012年成都天回镇重大医学考古发现为背景,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记载的仓公故事,结合后续医史进行演绎。

该剧由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担任编剧,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读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共40余人参演,历时一年多的制作与排演,终于正式走上舞台。

2014年,柳长华加入当时出土医简的研究团队,而今年底《天回医简》将出版问世。八年多的时间来佐证、研究,柳长华对那段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感受到一种使命和心结,就是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落地,把中医经典真正传承下去。

“现在不少中医学子始终感觉学习医经困难,而天回考古中最重要的发现恰恰就是医学经典。所以,我想借这样一个剧目,能够让学生们对医学经典产生亲近的感觉,这是我的愿望。”2021年3月,柳长华开启《天回》剧本创作,仅仅一个月时间便完成了4万余字初稿。

“无论从演员的角度,还是观众角度,都是一次很好的经典教育。”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二年级学生刘腾文介绍,他在剧中饰演老年淳于意,起初背文言文台词让他很崩溃,但过了一段时间就喜欢上了这些台词。

“我们要把这部剧继续打磨成学校的经典,让一届又一届学生演下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毅表示,他希望以《天回》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中医药传承教育,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中医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医传承的脉络。

火热的2天试演结束后,《天回》剧组仍在不断完善和打磨该剧,他们期待有一天能面向公众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医历久弥新的价值。

(二)河北中医学院为巴西中医爱好者授课

日前,由河北中医学院共建的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中医孔子学院举办了“走进中医”系列讲座第四讲《会治病的石头——砭石疗法》。本期讲座由河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张选平主讲,孔子学院中、外方院长出席,来自巴西的50余名中医爱好者参加。

讲座上,张选平介绍了砭石的来源、种类、操作方法等,还分享了砭石治疗头痛、颈部疼痛和背部疼痛的经典案例及其保健作用。在交流环节中,张选平与巴西学员进行积极互动,并就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三)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规模调整至2.5万人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对《关于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事宜的请示》作出批复,明确原则同意将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规模调整至2.5万人(全日制本科生2万人、研究生5000人)。

批复要求,贵州省教育厅要会同有关部门督促指导贵州中医药大学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突出特色优势、提高管理水平、提升办学质量,增强学校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努力为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贵州中医药大学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为全省经济社会特别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

(四)江西中医药大学与永修县签约建设热敏灸示范县

12月8日,中国艾城·永修艾草产业园暨全国热敏灸示范县建设项目政校、政企合作签约仪式在江西举行。

签约仪式上,江西中医药大学与永修县人民政府签约建设全国热敏灸示范县。根据协议,江西中医药大学将在热敏灸技术培训、学员实训、普及宣传方面与永修县开展政校合作,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成功创建“全国热敏灸示范县”。

同时,永修县人民政府还与江西金合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建设中国艾城·永修艾草产业园。该项目总投资4亿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将中国艾城·永修艾草产业园打造成以古艾地艾草为核心,集艾草育种与种植、仓储与陈化、艾灸设备制造、产品销售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智能化艾草产业园,成为全省三产融合的标杆。

(五)辽宁副省长王明玉调研辽宁中医药大学

日前,辽宁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副省长王明玉到辽宁中医药大学调研。王明玉实地考察了中医药创新工程中心和图书馆,深入了解学校中医药科研创新工作和中医药文化建设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学校发展建设同学校班子成员和部分中层干部进行座谈。

王明玉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持续加强内涵建设,确立优势学科发展方向,以学科带动科研、带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落实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育“双15条”,深入推进“教考分离”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高质量发展,在横向课题培育和申报上加大工作力度,充分激发和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就业和心理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以党的作风建设为抓手,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监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三、科研动态

(一)国际知名期刊刊登中药研究成果揭示金钱白花蛇神经调节蛋白演化机制

近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广东省中医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于国际知名期刊APSB(《药学学报》英文版)在线发表题为“金钱白花蛇(银环蛇)基因组、转录组及表观基因组解析眼镜蛇科神经毒素起源”的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金钱白花蛇神经调节蛋白演化机制,有助于促进抗蛇毒血清的产业开发、毒蛋白驱动药物的发现和中药材金钱白花蛇的药品质量控制研究。

中药金钱白花蛇的基原动物为银环蛇,其具有祛风、通络、止痉等功效。银环蛇的毒液以神经毒为主,其毒蛋白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和较高的医用价值。

研究团队发现,银环蛇基因组大小超过15亿对碱基对(1.58Gbp),由18条染色体组成,其连续群(contig)N50值和拼接群(scaffold)N50值分别为7.53Mbp(百万碱基对)和149.8Mbp。三指毒素(3FTxs)家族起源于淋巴抗原-6(LY6)家族蛋白3'-末端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PI)结构域的丢失,在银环基因组内成簇存在。研究还发现磷脂酶A2(PLA2)的突变是β-环蛇毒素的演化的最后步骤。

研究团队应用转录组、蛋白质组、染色质构象捕获测序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ChIP-seq)分析等技术,揭示了毒蛋白表达的关键转录调控因子及相关染色质空间构象。

(二)黄璐琦院士团队在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发现黄连属新物种广西喀斯特地区现黄连属“巨人”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黄璐琦院士团队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检索》(PhytoKeys)上发表研究论文,明确团队发现了一个黄连属新物种,并定名为环江黄连(Coptis huanjiangensis)。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黄璐琦院士团队深入广西喀斯特地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地调查,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物种,其具有黄连属物种基本的形态特征,但相比已知的黄连属物种,植株更高大,根茎更粗壮,像是黄连中的“巨人”。

中国是黄连属的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同时,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形成了多样的小生境,孕育出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因此,团队研究人员产生了该物种是否为新种的疑问。调查了近30个黄连属分布区,比对了数百份植物标本……团队历时4年,经过反复踏查、检索比对、形态鉴定及DNA分析,最终确定该物种为黄连属新物种并予以定名。此次发现的环江黄连相比于黄连属其他近缘类群,具有显著更长(近一倍)的叶柄、花葶,更粗壮的根茎,更大的叶片且羽状深裂分离明显。

据团队研究人员介绍,通俗地讲,该物种的价值在于“大”。一方面,这个物种是目前市场用量最大的中药黄连——味连的近亲,黄连入药部位为根茎,这个近缘物种是黄连品种选育、性状改良重要的野生资源,未来,在该物种的帮助下,有可能获取根茎更加粗壮的味连,从而大大提高产量;另一方面,植株高大,根茎粗壮的特点预示着其为潜力巨大的新药用资源,对黄连产业发展意义深远。同时,该物种的发现也完善了黄连属的分类学研究,对该属的系统发育与群体进化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郭兰萍研究员与袁庆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汪奕衡博士与孙嘉惠助理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化与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和国家林草局科技发展中心遗传资源管理项目资助。据悉,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共见刊发表163个中药新种,并对这些新种进行了药用价值的调查和分析,对一些重点新种的界定,黄璐琦院士团队做到了居群水平的进化研究。

(三)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试验首次在澳开展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医药国际合作示范研究项目子课题“枳术宽中胶囊国际临床研究”的澳大利亚分中心正式启动。此项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牵头实施,国内分中心已先期启动并陆续招募患者,此次启动的国际分中心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布里斯班市的亚历山德拉公主医院,是澳大利亚领先的学术和医学研究卫生保健中心之一。分中心的启动标志着首个在澳洲开展的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正式开始,对推进中医药事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积极影响。

功能性胃肠病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枳术宽中胶囊来自经典名方“枳术汤”,由白术、枳实,柴胡和山楂组成,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胀之功效,具有增强胃肠动力、抗焦虑抑郁和降低内脏敏感性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课题组选择位于澳大利亚的合同研究组织作为当地申办方,建立“中国申办方-当地申办方-转化医学研究所-研究中心”的合作框架,先后完成研究方案优化、昆士兰州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批、组织各项临床研究文件、澳大利亚研究管理办公室审批、澳大利亚药品监管部门临床研究批准。同时课题组自联药品物流、数据管理系统、保险等供应商,办妥药品清关手续,为临床研究数据管理提供安全且规范的平台,办理临床试验受试者保险以保证限额和期限符合澳大利亚当地法规要求。

课题组将中医药国际合作临床研究经验汇总整合,在此次实践中形成一条有效的、规范的路径。澳大利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数据受包括美国药监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在内的全球主流药监部门的认可,支持国际申报和监管,而且在澳进行的临床试验数据可以被美国药监局豁免新药临床试验申请。与澳方合作单位共事期间,课题组将进一步促进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化。

(四)荆银颗粒治疗新冠肺炎获循证医学证据

日前,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西医结合疫病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高月求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植物药》发表荆银颗粒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研究团队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评价中药荆银颗粒治疗轻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荆银颗粒组在治疗第2天、第3天、第4天、第6天和第7天的累积核酸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进一步的分组分析表明,对于年龄60岁及以下的患者,荆银颗粒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对于接受治疗前等待时间3天内或大于3天的患者,荆银颗粒均有显著临床效果。

荆银颗粒源于曙光医院院内制剂,有4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医药诊疗专家共识(2022春季版)》推荐荆银颗粒用于轻型或普通型感染者治疗。

(五)《中医药—青风藤》ISO国际标准发布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ISO 4154:2022 中医药—青风藤》国际标准,该标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刘良主持,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参与制定。

青风藤作为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中药之一,始见于《本草图经》记载。该标准的制定主要从青风藤种源、性状指标、理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包装、存储等方面开展,并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合理规定了部分农药和重金属控制指标。

在青风藤ISO标准研发期间,刘良院士团队的相关研究发现,青风藤中的青藤碱可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是国际上首个被发现能特异性抑制膜结合型前列腺素E2合酶1(mPGES-1)而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该成分疗效确切,且无非甾体类抗风湿药引起心血管副作用的风险,具有极其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此外,针对200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青风藤列入“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可引起肾损害和潜在的致癌风险”名单,对含有或可能混淆的品种予以禁止应用和进口的情况,刘良院士团队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建立马兜铃酸A、马兜铃酸B和马兜铃内酰胺A检测方法,发现青风藤并未含有马兜铃酸成分,并将相关结果与美国FDA沟通,促其从清单中移除。

目前,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已经成为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战略之一,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和关键。刘良介绍,在中医药领域,通过制定ISO标准,充分吸纳ISO成员国对传统医学的了解,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更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历来重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已形成一支系统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

四、海外资讯

(一)世界中医药大会首次走进南美第十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巴西召开

11月26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巴西圣保罗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全球发展,为增进各国人民健康福祉做贡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建中线上出席并致欢迎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赵军宁,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副局长黄茹作视频致辞。中国驻巴西圣保罗总领事馆总领事陈佩洁,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合作部门高级技术官员李亚婵,巴西-中国议会阵线主席、国会议员福斯托·皮纳托,圣保罗市卫生局局长路易斯·卡洛斯·扎马尔科等分别线上线下出席会议并讲话。

马建中表示,世界中联作为传承发展中医药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践行者,正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本届世界中医药大会首次在巴西召开,这将为中医药在南美洲的发展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鼓励世界中联团体会员、各分支机构及全球中医药从业者继续勇毅前行,为推动中医药学振兴开创新局面,为促进人类健康、改善全球卫生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黄璐琦指出,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取得了显著效果,《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黄璐琦表示,世界中联作为全球最大的中医药国际性学术组织,一直致力于服务全球卫生治理,积极参与全球抗疫,为中医药国际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希望世界中联继续发挥好国际组织平台和引领作用,加强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科研、文化及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联络合作,推进各团体会员之间互学互鉴。要借助巴西在南美地区的区位优势,促进中医药在南美洲地区的发展。要利用好专家资源和全球会员优势,积极调动各方资源,推动中医药更好融入各国医疗卫生体系,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

赵军宁指出,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强化药品安全监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论述和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对药品监管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国家药监局积极支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充分发挥中药临床应用形式灵活、辨证论治等优势,多措并举加快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救治实践中的成果转化,完成中药“三方”抗疫成果转化,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审评技术标准体系,全力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局。此外,国家药监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全力支持国内具有临床优势的中药走出国门,不断推进全球中医药领域交流合作,为增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药力量。

会上宣读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关于“第七届(仲景杯)中医药国际贡献奖” 授奖决定和获奖名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线上作了题为《中医药抗疫与文化自信》的主题报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桑滨生线上主持会议。

此次大会吸引了400余名专家学者在巴西现场参加会议,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万人次在线观看大会直播。大会还分别在北京、巴西举办了11个线上线下学术专场。

(二)专家研讨澜湄区域传统医药可持续发展

12月1日,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分论坛“澜湄区域科技人文交流论坛”在腾冲举行,国内外中医药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医药同源 共创澜湄健康未来”主题,研讨澜湄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可持续发展与国际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部长罗晖,云南省副省长张治礼,老挝驻昆明副总领事岛派·占塔纳昕出席论坛并致辞。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老挝传统医药研究院副院长通沙万·森孔达拉分别作了《生态文明与天然药》《让中医药古代科学瑰宝焕发青春 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在澜湄区域卫生健康事业上的价值与作用》等主题报告。专家学者们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沟通融合的独特纽带。云南生态条件得天独厚,三七、灯盏花等天然药物资源丰富。澜湄区域国家要充分利用生态条件,重视科技支撑,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天然药物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要进一步巩固澜湄区域传统医学交流各项成果,提升传统医药学术交流合作的层次与深度,完善传统医药交流机制,推动澜湄区域国家传统医药可持续发展,发挥传统医药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当天,云南中医药大学与老挝传统医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

(三)首批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人才培训班学员毕业

经过为期4个多月的中医针灸理论、针灸推拿实践操作、临床实习等,日前,首批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人才培训班,在中国-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举行实践操作考核与笔试,学员们顺利毕业。

该培训班于今年7月8日开班,是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援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人才培训项目内容之一。该项目由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统筹,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承担,旨在为津巴布韦培养一批带不走的中医针灸人才队伍。

学员们通过考核后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培训学到了中医针灸知识,掌握了针灸推拿技能,了解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希望能为更多津巴布韦民众提供优质的中医针灸服务,提高当地民众的健康水平。‍

(四)中医药文化走进柬埔寨参议院

11月30日,中国援柬埔寨中医抗疫医疗队赴柬埔寨参议院,举办“走近中医,健康·中医·文化”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国援柬埔寨中医抗疫医疗队队长樊茂蓉表示,中柬友谊源远流长,柬埔寨广大民众对医疗队的工作都表示了认可,使队员们感到无比欣慰。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始终是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医疗队会继续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中医药团队”,为更多需要中医的柬埔寨民众服务。医疗队副队长张艳虹就中医理论、现代医学与中医等方面开展讲座。现场气氛活跃,听众们纷纷表示希望体验中医非药物疗法。

(五)第七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召开

12月12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在广西防城港市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缅甸卫生部副部长埃吞,印尼环境和林业协调部副部长伊布·纳尼等在开幕式上作视频致辞。

黄璐琦表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医药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明确肯定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鼓励成员国考虑中国形成并应用的中西医结合模式。

黄璐琦指出,中国和东盟长期以来携手前行,树立了地区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典范,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取得了系列丰硕成果。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积极参与东盟国家抗疫合作,举办中医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论坛,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并向柬埔寨派出首支国家层面的中医援外抗疫医疗队。传统医药是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他建议,加强抗疫合作、平台建设和中医药开放发展,支持发挥传统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推动传统医药更好服务人类健康,助力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本届论坛以“抢抓RCEP机遇 促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同期举办第七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论坛成果展。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南京中医药大学段金廒教授,国医大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瑾明教授等专家先后围绕论坛主题作了主旨演讲。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传统医药领域官员、专家学者等代表180余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出席论坛。

(六)黄璐琦出席2022中奥中医药未来趋势研讨会

近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与奥地利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共同主办的“2022中奥中医药未来趋势视频研讨会”以线上会议形式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黄璐琦表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医药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全球196个国家与地区,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支持建设了30个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

黄璐琦指出,中奥建交50多年来,两国已成为友好战略伙伴。双方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各领域积极开展交流互鉴,推动了中奥关系持续向前发展。他提出,愿同奥方相关部门保持密切交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务实合作,乘势而上,积极面向两国民众健康需求,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使传统医学和西医学为维护各国民众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七)第二届中德中医药大会举办

近日,第二届中德中医药大会在中德两国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举办,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霖豪,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扬·坤·冯·伯格斯多夫(蒲彦),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等线上线下参会。

会议共3天,专家围绕流行病学分析、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最新研究数据、中医数字化等进行交流,,并设专场为欧洲群众科普中医药知识,提供线上咨询。

陈霖豪表示,中医药在全球抗疫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应成为全世界致力于促进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共同愿望。蒲彦表示,中医药会为中德两国的交往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徐庆锋介绍了广东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大会中方主席、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与大会德方主席安德烈亚斯·米哈尔森分别介绍了广东省中医院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以来的工作成效、未来发展目标,德国中医药使用情况等。

(八)第二届中德中医药大会举办

近日,河北中医学院联合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设立的中医孔子学院举行揭牌仪式。据悉,这是拉美地区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高度重视戈亚斯联邦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的建设,在2019年10月签署协议后,迅速派出管理人员和教师开设了中文和中医课程。截至目前,已开设中文、中医概况、推拿、针灸等课程。此外,还结合当地实际,举办了30多场中医体验活动,承办了中医主题的“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吸引来自巴西、加拿大、埃及等9个国家的学员学习中文、中医课程,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医药的了解。

(九)第十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成都召开

12月21-25日,第十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此次大会以“交叉融合,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为主题,聚焦世界结合医学前沿发展动态与科研成果,就中西医结合理论、实践进行专题交流与分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出席大会并致开幕辞,指出未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工作的重点是“大数据驱动中西医结合精准诊疗”。

大会设立主会场、临床医学专场、药学与交叉学科专场、青年专场以及6个分会场,邀请中西医结合领域的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就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动态、研究成果、创新趋势作主旨报告和专题报告。会议重点展示近年来结合医学领域取得的创新实践成果,探讨多学科前沿技术与结合医学的深度交叉融合,研讨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临床诊疗路径的标准化,并就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疗效评价、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政策理论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

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承办。国家中医药局、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四川省科协、四川省中医药局等部门负责人出席。会上颁发“2022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展开学术交流对话。

五、权威声音

中医药助力打造中柬命运共同体。”

——11月9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金边和平大厦同柬埔寨首相洪森举行会谈。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中柬农业、基础设施、教育、中医药、海关、科技、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十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体系中增加《中医疫病学》。”

——12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在“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与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暨人民卫生出版社专家咨询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说。

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紧密结合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等中医药事业的重大需求,深入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再上新台阶。”

——12月23日,由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教育部中医教指委主办的2022年“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暨教育部中医教指委年会于线上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六、中医药文化

(一)陕西推出《秦药》《长安医学》系列宣传片

由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制作并推出的全方位展现陕西中医药文化内涵、资源优势的64集系列公益专题片《秦药》《长安医学》,于12月1日起在陕西卫视及其官方新媒体平台播出。

《秦药》系列专题片共46集,介绍了大宗道地中药材、区域特色中草药、优势中成药等内容,溯源中医药经典方剂历史传承故事及选药配伍,展示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科研成就。《长安医学》中医学术流派系列专题片共18集,系统勾勒出长安医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全面展现长安医学各学术流派的历史渊源、传承脉络、特色学术思想等。

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系列宣传片的推出将有力地促进陕西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让人民群众对本省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好地用中医药守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二)北京海淀培养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

11月25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文化传播暨进校园师资培训在线上开班,培训持续12个工作日,包含理论学习、实操练习和实践拓展三部分内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来自海淀区35所中小学校及机构共43位老师参加培训,他们将成为海淀区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骨干师资。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致辞,人大附中团委书记孙京菊代表学员发言,开班典礼结束后,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中医药文化分会秘书长温长路为学员们上第一讲课程《中医药文化探津》。

据悉,培训邀请王琦团队、国医大师金世元团队、首都名中医郝万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程氏针灸传承人程凯等中医药专家和学者录制《海淀区中医药健康文化进校园12讲》,作为教学参考。

海淀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成芳表示,此次师资培训为深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系统工程作了长远规划,要建立起师资培训平台和机制,切实提升中医药文化课程质量和师资教学水平,逐步打造一支属于各学校的自有骨干教师队伍,在全区探索形成适应海淀区区情的学校中医药文化教育模式、路径,不断引导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觉。

2017年以来,海淀区卫生健康委持续开展了一系列独具区域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2021年,海淀区卫生健康委与海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印发了《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不断丰富,覆盖全区116所中小学校,覆盖率达到了66%;活动内容从“五个一”扩展到“十个一”,并连续三届举办了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文化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走在了北京市同类工作的前列。

(三)《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任总主编,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院长毛国强等任主编的《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获得202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医药文化传播丛书》第一辑共五册,其中,《中医药文化精选读本(小学版)》《中医药文化精选读本(中学版)》以小故事为载体,化繁为简、图文并茂,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之情;《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以节气养生为纲,以养生方法为目,总结节气养生的要诀;《中医药文化概览》(英文)和《读故事,识本草——中药入门读本》(中英文)面向来华留学、工作、旅居的外国人,深入浅出讲述中医故事,搭建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桥梁。

丛书历经近4年时间编撰而成,面向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大众传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于2021年获得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四)“让世界‘中意’中国”网络主题活动山西篇启动展示山西中医药传承发展新气象

日前,“让世界‘中意’中国”网络主题活动山西篇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深入宣传中医药独特价值和特色优势,展现山西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新面貌。

此次活动将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方式进行,人民网、新华网、黄河新闻网等媒体记者代表团通过视频访谈、视频直播、线上图片展等方式,深入了解太原、晋中、晋城等地中医药文化和产业特色,向全世界展示山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动态、新气象,诠释新时代中医药魅力。

山西省委网信办主任、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董晓林表示,希望记者们在此次活动中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医药历史文化故事,讲好古法炮制工艺故事,讲好中医药品牌示范引领故事,讲好山西省国医大师名中医传承故事,讲好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故事,用文化之光照亮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守正创新,策划推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品位、“冒热气”的精品力作,用心、用情、用力展现山西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貌,让“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世界“中意”中国的新风尚。

(五)河北启动中医经典普及化项目

12月28日,河北省中医经典普及化项目“我从经典中来”活动启动仪式在河北广播电视台演播厅举行,旨在进一步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推动中医经典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本次活动分为启动仪式、视频征集、专家审核、电视节目录制、最终评选等5个环节,切实形成全社会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的浓厚氛围。活动邀请国医大师李佃贵,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杜慧兰、梅建强等专家,以及基层中医工作者等作为活动的“经典宣讲人”“经典诵读人”“经典传承人”,阐释中医经典名句,讲述中医经典对他们行医之路的影响和感悟。

启动仪式上,《河北省中医经典普及化活动——中医经典名句60条》同步发布。

、中医药产业

(一)浙江编发中医药“一老一小”服务推广手册

日前,在浙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浙江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年度总结会上,《浙江省提升中医药“一老一小”服务能力推广手册》发布。

《手册》围绕打造母婴安全省份、育儿友好型省份、老年友好型社会,以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一老一小”为主线,突出适用于儿童和老年疾病防治的适宜技术,针对儿童近视、脊柱侧弯、消化不良和老年性听力障碍、睡眠障碍、膝骨关节炎等临床常见病,分层分类编写融入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30项技术,同时,浙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录制详细的技术讲解、操作视频,以二维码的形式附于每项技术正文内,规范配套视频体系,便于学习掌握。

(二)天津: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升级版”

日前,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研究处理《天津市中医药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情况的报告。

从报告中了解到,2022年,天津市在巩固成果、扩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的基础上,打造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升级版”。持续加强“国医堂”“中医阁”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办中医。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健全适宜技术推广网络和长效机制。开展医疗集群工作,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分级诊疗。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人员配备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为实现“一般病在区内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提供中医药保障。

(三)《吉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印发

近日,《吉林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印发,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作出部署,明确传承创新并举,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到2025年,中医药人才数量规模稳步增长,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62人,全省中药师达到3000人。

《意见》提出,创新完善与中医药医疗服务特点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认证评价和使用激励等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中医药人才活力。加强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管理,继续参加全国医师资格考试一年两试试点,不断优化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建设。加强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管理。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健全布局合理、满足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需求的继续教育网络,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强化经典教学,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医临床教学能力建设,建设省级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引领临床教学能力提升。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落实国家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持续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意见》明确,通过开展重大项目促进中医药人才发展。按要求推进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落实国家中医药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加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建设。加强省级青年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持续开展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基层人才计划。完善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专项,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意见》明确,实施国家“中华名医”“长城人才”“岐黄学者”支持项目,培养一批中医药领域领军人才。定期开展“长白山人才工程”“吉林省名中医”评选表彰工作,继续做好“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省拔尖创新人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选拔推荐工作。坚持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机制。

《意见》还提出,发挥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培养临床和公共卫生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开发体现兵团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

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办公厅印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兵团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逐步显现。

《规划》提出,完善和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北疆第五师双河市、第八师石河子市,南疆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建设师级中医医院;力争实现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全覆盖,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力争实现全部团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连队(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加强和规范公立中医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动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依托兵团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中医信息化平台建设。

《规划》明确,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石河子大学申报中医学、中西医结合相关专业,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增设附属中医医院;评选表彰10名左右兵团名中医,培育1-2名全国青年岐黄学者、3-5名兵团岐黄学者,新建2-3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培养100名中医药骨干人才;适当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表彰奖励评优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

《规划》提出,推进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加强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等的活态传承应用;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支持中医医院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培育一批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提升道地药材品质和供给能力;推进甘草、肉苁蓉、罗布麻、伊贝母、马鹿茸等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养殖,重点发展“定制药园”,充分借助对口援疆省市优质资源,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

《规划》明确,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逐步在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推广应用老年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和技术,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治疗及护理;支持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师市结合辖区中医药资源特色,开发出体验性强、参与度广、体现兵团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和产品,吸引境内外消费者等。

《规划》还对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提高中医药法治化水平等作出要求。

(五)福建在医养结合发展中发挥中医药优势

近日,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医养结合机构提质扩面等举措,并对中医药工作提出要求。

《方案》要求,积极提供居家社区医疗服务。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推广适宜康复医疗技术,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家庭病床等方式将康复医疗、护理等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养生保健、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

(六)福建推进基层中医药实现五个“全覆盖”

近日,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等8部门联合印发《福建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基层中医药实现五个“全覆盖”,即“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备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实现全覆盖”,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行动计划》明确了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基层中医药管理能力、深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和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基层中医药改革等7个方面19项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规范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中医诊疗量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60%的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70%的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培养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继承人500名左右。在原中央苏区等革命老区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49个基本财力保障县县级医院定向培养本科中医学人才和定向乡镇卫生院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学人才。

《行动计划》要求,发挥县级中医医院带动作用。支持中医医院空白县建设公立中医类医院。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鼓励政府举办的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中医医院牵头的医共体覆盖人口原则上不低于县域人口的30%。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符合基层中医药诊疗特点的医保支付模式,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病种实施按病种收付费。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积极将适宜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范围。

(七)安徽:普遍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家医签约

近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医疗保障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给、强化签约服务内涵、健全签约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和中医馆建设,改善中医药服务场地条件和设施水平,强化基层卫生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推进普遍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加强签约团队中医药人员配置,鼓励家庭医生(团队)掌握和使用针刺、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药技术方法,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

《实施意见》要求,有序扩大家庭医生队伍来源渠道,家庭医生既可以是全科医生,又可以是在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其他类别临床医师(含中医类别)、乡村医生及退休临床医师。支持和鼓励中医适宜技术和康复医疗服务纳入服务包。

(八)健康内蒙古行动中蒙医药健康促进专项启动

日前,健康内蒙古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健康内蒙古行动中医药(蒙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区开展妇幼中医药(蒙医药)健康促进活动,老年人中医药(蒙医药)健康促进活动,慢病中医药(蒙医药)防治活动,中医(蒙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推广活动,“中医(蒙医)进家庭”活动,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中医药(蒙医药)干预活动,医体融合强健行动,中医药(蒙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等八项活动。

《通知》提出,在二级以上中医(蒙医)医院提供优生遗传咨询指导、备孕中医(蒙医)干预、不孕不育诊疗等服务。到2025年,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蒙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和7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儿童中医药(蒙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85%。二级以上中医(蒙医)医院均设老年病科,推动中医(蒙医)医院将上门医疗服务向养老机构拓展,为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上门巡诊等服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

针对慢病防治,《通知》要求,二级以上中医(蒙医)医院根据当地疾病谱设立慢病门诊,对慢病患者进行全周期、连续性中医药(蒙医药)健康管理。支持中医(蒙医)医院开展“中医药+慢病管理”健康服务模式试点。同时,实施中医(蒙医)治未病干预方案“20+X”推广计划,在实施好国家发布的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基础上,自治区再制定推广一批中医(蒙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各级中医(蒙医)医院每年要开展中医药(蒙医药)进农村牧区、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现场开展义诊和养生保健技术指导。到2025年,公民中医药(蒙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5%,中医药(蒙医药)科普知识知晓率达到90%。

《通知》提出,推进中医药(蒙医药)进校园活动,开展中医(蒙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在中医(蒙医)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使用耳穴压丸、中药(蒙药)熏蒸、按揉穴位等中医(蒙医)适宜技术,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行早防早控。

为保证活动有效开展,全区各地召开活动启动会,并将有关工作及指标纳入本地区健康内蒙古行动考核体系,督促执行,引导医疗机构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


二0二三年一月八日  


上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1期

下一条:2022年中医药信息第1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