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医药信息第2期

时间:2015-05-05 22:13:32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5年第2 期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九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6

三、兄弟院校……………………………………………………10

四、科研成果……………………………………………………12

五、海外资讯……………………………………………………17

六、权威声音……………………………………………………18

七、重大事件……………………………………………………19

八、中医药文化…………………………………………………20

一、医药政策

(一)浙江磐安启动健康养生产业行动

日前,浙江省磐安县开展健康养生产业行动,培育提升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全面启动“江南药镇”建设,打造长三角重要的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将生态、物产等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用好“中国药材之乡”金名片,抢抓浙江省振兴历史经典产业、建设特色小镇的机遇,全力以赴推进“江南药镇”项目,以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中医康复理疗、休闲养生旅游为主体打造完整产业链,抢占全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高地,推进生态养老项目建设,提升健康宜居产业品牌。

磐安是“中国药材之乡”,境内的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天然中药材宝库”,有野生中药材品种1219种。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二)天津成立首家中医医疗联合体

日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天津市和平区区政府签署协议,共建天津市首家中医医疗联合体。

该医疗联合体包括天津中医一附院、和平区中医医院及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8家医疗机构,将共同探索以政府为主导、三级综合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机构帮扶社区的合作新模式。

该医疗联合体开展的新合作模式主要包括:

一是建立双向转诊机制。首诊在社区,如遇疑难杂症可快速转诊到大医院,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相应承接大医院治疗后的康复性等治疗。

二是发挥中医一附院技术优势,拓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项目,推动和平区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重点专科专病建设。

三是拓展中医人才培养渠道。发挥中医一附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作用,定向培养中医专业应届毕业生。

四是建立继续教育基地。和平区中、初级中医技术人员定期到中医一附院进行订制式培训,为社区医生提供专业的继续教育和短期进修学习支持。

五是建立保障机制。和平区制定年度医疗任务、总体考核评估,并做好经费及政策保障。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将率先派出一批中医高水平医生到和平区基层机构坐诊,将中医资源从大医院引向基层。(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三)吉林启动2016年健康养老服务项目调查

吉林省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谋划2016年健康养老服务工程项目调查的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区认真谋划好2016年健康养老服务项目。

《通知》明确健康养老服务项目调查范围,其中,健康服务体系方面,包括主要依靠中医、民族医开展诊疗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和门诊部、诊所,从事肿瘤、心血管等专门病种诊疗的专科医院,提供综合性康复、长期医疗护理及针对老年病患开展诊疗等服务的康复医院、护理医院、老年病医院,开展健康体检、中医养生保健、健康评估、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健康服务新型业态,为社区、乡镇、农村提供基本诊疗服务的门诊部(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

养老服务体系方面,包括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健康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失能、半失能老人为主,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的老年养护院等专业养老服务设施,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

《通知》要求,各部门、各地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做好项目谋划的同时,切实做好项目的推进落实工作。重大工程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举措,国家将随时跟踪调度实施进度情况。(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四)云南财政投两千万元建中医重点专科

云南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近日联合组织评审,确定宣威市中医院糖尿病等20个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每个重点专科补助100万元,总计2000万元,建设周期为3年。

该省卫生计生委中医传承发展处负责人姜旭介绍,省财政厅自2013年开始对中医重点专科项目给予资助,目前已投资5000万元支持建设了40个专科。该省自2000年开展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后,取得了明显成效,建成了以针灸(推拿)、肛肠、骨伤、老年病、脾胃病、风湿病、妇科等为代表的中医重点专科群,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省卫生计生委要求,各专科要严格按照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标准要求开展建设,建设期满后,将会同省财政厅对项目建设进行评审和验收。(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五)广西全面推进中医壮瑶医药发展

日前,广西2015年全区中医药壮瑶医药工作会议提出九项重点任务,充分挖掘中医药“五种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全面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 “六位一体”协调发展。

坚持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确保“十二五”末每万人口中医民族医床位4.5张等核心指标的完成。确保实现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87%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7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力争中医药服务覆盖率居西部省(区)前列。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市、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中医药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中医药管理人员。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中医药深度参与医改。全面推进县级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今年要覆盖所有的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启动后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按进货价销售,不得再实行加价销售,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步实施医保支付政策。探索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及符合中医医院特点的绩效评价机制和人事薪酬制度,完善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的医保、新农合政策。

突出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开展自治区级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工作和“一体化诊疗服务”,实施中医综合治疗。加强二级中医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高整体服务和管理水平。重点推进自治区壮医医院建设,强化中医“名科”建设。结合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建设以及民间特色诊疗技术,挖掘整理符合中医壮瑶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等理论和实践特点的疗效评价方法,向全区推广。

坚持内联外合,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民族医药健康服务业行动计划,探索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工作,加快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业发展。推广应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加强对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的规范和指导。探索“治未病”在妇幼保健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模式和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名医”和重点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第三届国医大师后备人选培养工作,规范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管理。开展第三批广西名中医评审工作,努力营造名医辈出氛围。

坚持创新驱动,提高中医药科研能力。整合医教产学研多方力量,协同创新,开展以中医药民族医药优势病种为核心的临床研究,建立广西民间中医药壮瑶医药数据库。配合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科技等部门打造壮瑶名药,制订和发布《壮医病症名称规范》等行业规范。加快广西药用植物园主园区建设,依托西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提升科研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中医药法制化。做好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考试、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考试考核工作。做好中医(瑶医)医师资格考试试点的筹备工作。完善中医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变更、校验制度,进一步规范中医医民族医机构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诊疗行为。

坚持文化宣传,促进公民健康素养和国际合作。深化“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提升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建设,巩固桂港、桂台交流合作成果,拓宽合作领域。联合商务等相关部门推进广西在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工作。

坚持“一岗双责”,强化中医行业作风建设。落实主体责任,履行“一岗双责”。狠抓廉洁教育常态化,打牢廉洁从政、廉洁从医的思想基础。狠抓“四风”改进,树立行业良好形象。(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六)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所史陈列馆成立

4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史陈列馆暨陆广莘纪念室在京揭牌,中医辨证方法理论与临床高峰论坛同期举办。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60周年、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建所3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首次活动,国医大师路志正、李今庸、晁恩祥、王琦、李士懋、吕景山,及朱良春、颜德馨、周仲瑛、刘志明的弟子和传人到会,进行学术交流与互动。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表示,研究中医理论,要遵循中医发展规律,要从临床实践及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中提炼中医诊疗规律,升华中医理论,不断传承,勇于创新,促进中医药学不断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前身为1980年卫生部批准设立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1985年成立该所。截至去年,该所已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33部,获部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8项,与坦桑尼亚、美国等10余个国家建立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作为该所杰出人才代表,国医大师陆广莘开拓了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从哲学和方法论的高度把中医学学术思想扼要地归纳为“循生生之道,助生生之气,用生生之具,谋生生之效”,从理论、方法、工具、疗效等方面系统阐明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健康医学本质。陆广莘纪念室展示了他的读书笔记和书籍等,记录了他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一生的历程。

活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李振吉等出席。(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七)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成立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4月19日在京成立,学会将运用现代医学、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高新技术,围绕老年人口健康需求,研究、探索老年健康与医学发展的规律及应对衰老、亚健康与疾病防治的对策。会议提议将每年的4月19日定为“老年医学日”。

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凝聚医药卫生工作者和社会力量,推动老年医学学科体系建设和科技进步,学术研究和健康服务发展,为积极应对社会老龄化作出积极贡献。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同期举办,部分专家学者从政策、学术、产业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二、高等教育

(一)清华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3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中关村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创投机构和创业者代表对创新创业的意见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我校校长邱勇出席座谈会,并作了题为“教育支撑创新创业”的发言。

刘延东指出,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已成为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动力,也是释放人才红利与实现个人梦想的重要契合点。她表示,要抓住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适应创新创业主体大众化趋势,大力发展技术转移转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完善场地、网络、资金、人才等扶持政策,支持众创空间等降低成本、良性发展,为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创新创业的管理与服务,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为市场主体松绑加力。有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等资源集聚优势,促进创新创业要素自由流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努力做优做强做大,打造大众创业创新的发展新引擎。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加大创业扶持力度,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帮助更多青年创业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宣传先进典型和创业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邱勇介绍了清华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他表示,创业是一个长期过程,创业人才也需要长期培养,大学教育要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形成推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创业成功取决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全面素质开展创新创业融合教育是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邱勇强调,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突出强调对社会开放、对世界开放,打造可持续、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同时,创业是一项社会工程,创业教育也要面向全社会,大学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日前,我校与教育部有关领导沟通后,向国内高校发出了倡议书,提议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并郑重征集首批共同发起单位。倡议书中说,创新创业教育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清华倡议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发起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与兄弟高校及社会各界一道,共同引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方法,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共享教育资源和创新创业支持性资源,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有特色和富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推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国际交流,努力培养造就创新创业卓越人才,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转型作出更大的贡献。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已在我校蓬勃开展。1998年,我校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团中央1999年将其推广为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同年清华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近年来,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力提升证书项目”,重点打造了创意为主的“兴趣团队”、创新为主的“创客空间”和创业为主的“x-lab”等“三创”平台。2013年学校开始面向社会举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和全球创客马拉松等系列活动。今年3月24日,学校新开通了“中国创业学院”频道,推出系列创业在线课程,目前已有两门课上线,选课人次已突破2万人,其中校外选课人数占91%,今年还将陆续上线20多门创业在线课程。(摘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二)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成立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礼学中心日前成立。孔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永捷介绍,中心旨在推动礼学走出书斋,将礼仪及其精神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形成一套适合公众生活且可供公众选择的礼仪方案,重建现代礼乐生活方式。中心以“弘扬礼乐传统,复我礼仪之邦”为目标,将在礼制史、礼学与儒家核心义理、礼学典籍的整理以及如何在当代制礼作乐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大众推介文明礼仪。

中心成立仪式上,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就礼学研究及重建礼乐生活方式进行了研讨。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认为,现代生活中,弘扬礼乐精神可以经国序民、教化正俗、培养人格、礼乐善心。清华大学哲学系钱逊教授指出,礼可以调节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建适应我们需要的、完整的礼仪体系十分必要。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说,中国文化的复兴要求我们重塑中华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摘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三)高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被纳入高招体系

“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是北京教育领域推出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计划紧密契合国家和北京市发展建设需求,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水平人才,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良性联动,全面提高大学生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计划包括“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实培计划”三个子项目,重点推进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为北京市属高校学生到在京中央高校和海外境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到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拓宽了渠道。

据了解,“双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市属高校每年将输送2000名左右优秀学生,按照“3+1”、“1+2+1”式等培养机制,到20余所中央高校的110个优势专业中,进行为期2至3年的中长期访学;同时,每年遴选部分学生,输送到在京中央高校开设的、北京社会急需的专业中,开展为期1年的短期访学,或者修习辅修专业。入选“双培计划”的学生,访学期间将在中央高校住宿,进行插班式学习,享受和中央高校本校学生同等的学习生活待遇。

入选“双培计划”的学生,学籍仍保留在高考(课程)进入的市属高校。学生的培养方案由市属高校和中央高校共同制定,授课教师也是来自双方高校,所以学生仍然在使用原来所在高校的教育资源。学生在访学期满后将回到市属高校继续大四年级的学业,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符合学校规定者,获得学籍所在学校的学历学位证书。所以,学生进入“双培计划”并不意味着脱离了原来所在的高校。

“外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市属高校每年将输送部分学生到海外境外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市教委将建立若干个北京高等教育“外培计划海(境)外基地”,接收市属高校学生访学;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市属高校积极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健全学生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不断拓宽学生在海外境外学习的渠道。入选“外培计划”的学生,在海外境外高校访学期间的学费由政府专项经费支持,同时提供一次往返旅费,对于符合相关规定的贫困家庭学生,学校还将给予生活补助。

“实培计划”是以提高学生实习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新举措。市属高校将每年遴选一批优秀学生,进入院士工作室、教授实验室、科研创新团队、工程中心,接受科研创新训练;继续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全面建设并开放高校与社会各界共建的优秀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接收若干名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中接受培训;每年派遣一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进入科研院所学习和参与科学研究。

“交叉”是这项计划的一大特色。把市属高校的学生送到在京中央高校、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学习,送到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实践,这个培养过程要求学校有交叉、专业有交叉、资源有交叉,要使学生真正走出学籍所在高校的限制,有机会进入更多的学校学习生活,有途径选修更多的优秀专业课程,有条件利用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把北京地区高校甚至部分海外境外高校作为自己的大校园、大课堂、大训练场,这样才能达到交叉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双培计划”的中长期访学项目和“外培计划”的大部分名额都将列入北京市属高校高考招生计划,面向北京生源,分配到各区县,并适度向远郊区县倾斜;其他部分将采取在校内学生中遴选的方式,适度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学生倾斜。

2015年,“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招生就将嵌入高考招生体系,具体招生简章即将公布,北京地区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填报该项志愿,他考入北京市属高校后,仍然有机会进入优秀的在京中央高校学习2至3年。专业方向是在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根据专家充分论证,遴选出来的热门专业和优势专业。专业课程内容也充分体现科学性、前瞻性、时效性、实用性,要保证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大部分名额将纳入北京地区高考招生计划分配到各个区县,适度向远郊区县倾斜,形成北京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有效联动,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入选计划后,学生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相关规定,交纳学籍所在学校的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没有额外费用。如果学习和生活确实不能适应,经学校审核同意后,仍可回到学籍所在学校学习。学业合格者,可获得学籍所在学校的学历学位。(摘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四)上海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筹)揭牌成立

近日,上海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揭牌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院士、国家基金委副主任高瑞平研究员等出席。

据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罗宏杰介绍,上海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院首批成员单位包括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材料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7家协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院各单位将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制和机制,吸纳国内外优质资源,聚焦材料的重大应用与发现,在材料基因数据库、集成计算与软件开发、高通量材料制备与表征、服役与失效机理、及产业化探索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基地建设布局方面开展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加快研发速度、降低研发成本,以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于国家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建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材料基因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教授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科院院士、上海大学张统一教授任研究院院长。

该研究院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钢研总院干勇教授担任;张统一教授和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沈学础研究员分别担任副主任。委员包括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江东亮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丁文江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褚君浩院士、复旦大学许宁生院士、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所薛群基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徐志磊院士、中科院物理所陈立泉院士、清华大学王崇愚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所崔俊芝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高瑞平副主任等16人。(摘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五)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启动

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主编副主编会议近日在京召开,围绕教学大纲和编译要求等深入研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等出席。

会上,李振吉表示,世界中医学教育快速发展,各国中医学教育急需具有学术权威的规范教材。编译“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是对《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等标准的具体落实。张伯礼指出,编译工作应注重中医学专业内涵的表达,知识跨语言、文化的传播,版式体例的优选等关键环节。王笑频认为,核心课程教材的编译,应利用好世界卫生组织、ISO等国际组织平台,致力于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定、参与国际中医药发展秩序的重建等,使中医学教育能登堂入室,推动世界中医药的大发展。

会议由世界中联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联合主办。(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三、兄弟院校

(一)天津医科大学成功研制胰腺癌纳米载体药物

日前,“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个体化诊疗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市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胰腺肿瘤科郝继辉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胰腺癌纳米载体药物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据悉,课题组设计的新型多层混合型纳米载体,实现了分层载带三种有效成分,填补了同时携带多种药物的纳米载体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技术空白,肿瘤靶向性获大幅提高,且药物效果提升的同时毒性降低。该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胰腺癌是临床上恶性程度最高的癌症,5年生存率低于5%,堪称“癌中之王”。对于胰腺癌,目前外科手术是唯一可能的根治手段,但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仅有20%的患者在就诊时有手术机会,大多数患者由于远处转移和局部进展只能接受姑息化疗,化疗药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远期生存。

郝继辉教授介绍,目前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胰腺癌的治疗领域仍没有纳米载体药物出现。因此,他带领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课题组和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课题组合作,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多层磷脂—聚合物混合型纳米载体,从而实现了分层载带FOLFIRINOX化疗方案中的三种有效治疗成分(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填补了同时携带多种药物的纳米载体在胰腺癌治疗中的技术空白。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胰腺癌患者面临着无药可治和无药可选的境地。”郝继辉教授说,2011年在国际权威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中提出的FOLFIRINOX方案第一次将转移性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提高到了11.1个月(对照组为6.8个月),客观反映率由9%提升到38%,然而,在后续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该方案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腹泻,特别是约1/3接受该方案的患者出现严重的乏力,影响日常生活。“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武器,FOLFIRINOX方案却是一把双刃剑,其强烈的副作用使医生们无法真正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

为了优化FOLFIRINOX方案,郝继辉教授率领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多层磷脂—聚合物混合型纳米载体,实现了三种有效治疗成分的分层包载。这种纳米载体明显提高了药物在体内循环中的半衰期;同时,被动靶向富集在肿瘤部位并识别胰腺癌细胞高度表达的整合素受体,从而肿瘤靶向性相较于对照组提高了10倍。更重要的是,由于药物的肿瘤靶向性提高,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明显减少。

“多药联合是肿瘤治疗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以往的纳米药物都只是一种药物的改进,而这种新型纳米载体的设计,拓展了纳米技术在多药联合的化疗方案中的应用。”郝继辉教授表示,在目前的胰腺癌治疗中,FOLFIRINOX方案是最有前景的化疗方案,创新的纳米载体技术实现了这种方案的降毒增效,解决了胰腺癌治疗中的一大难题,下一步将深入研究这种纳米药物的规模化合成以及生物效应,以早日实现这种纳米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更多的胰腺癌患者带来光明。

(摘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二)重庆将建中医药学院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近日在市卫生计生委调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时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建设,努力建设一所本科建制、规模适度的中医药学院,更好推动重庆中医药事业发展。

目前,该市还没有独立的中医药学院,为了推动学院筹建工作,该市卫生计生委、中医管理局做了大量调研,并充分采纳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参事的意见。下一步,该市将完善筹建工作方案,成立筹建领导小组,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重庆市中医药学院。(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三)长春中医药大学博硕医疗服务团志愿下社区

近日,长春中医药大学博硕医疗服务团深入社区、山乡为群众开展健康知识宣讲、志愿义诊服务、义务家教、空巢老人陪护等义务服务。居民将博硕医疗服务团当作社区居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孩子们的学习榜样,老年朋友的贴心人。

去年以来,博硕医疗服务团走进社区义诊活动300余次、走进农村以及偏远山区义诊和医疗卫生知识宣传活动20余次,组织医药卫生知识宣讲活动50余次,累计服务万余人次。(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四)北京大学将办国学与国医班

北京大学将开办“北京大学国学与国医班”。该班将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李四龙,国医大师孙光荣、王琦,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中医医史学家李经纬,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等国内国学、国医领域顶尖专家学者,讲授《周易本义》、《四书》、《道德经》、《金刚经》等儒释道国学经典及《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国医十三经”经典课程。

“中医药教育要重视对传统经典的传承。”楼宇烈提出,“应探索将国学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真理与中医传统培养人才的方法相结合,培养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才。”

该班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与北京博爱堂中医药研究所联合举办,“凡热爱并有志于中医药学、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者均可报名。”北京博爱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国学与国医班班主任李俊峰表示:“中医药学应当与哲学和国学相结合,方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发展。”

首期国学与国医班预计于6月7日在北京大学开班,总课时30天,课时周期14个月,每月集中授课2~3天,参加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由北京大学颁发《北京大学国学与国医班结业证书》。(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四、科研成果

(一)中国科研人员揭示肿瘤代谢新机制

3日从中科大获悉,科研人员发现在营养匮乏条件下,肿瘤代谢异常的新机制,癌基因cMyc诱发的丝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激活对于癌症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悉,该项研究是由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张华凤课题组、高平课题组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课题组以及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唐慧儒课题组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上。

临床研究表明,实体肿瘤多处于营养匮乏的恶劣微环境中,但是其适应这种环境进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癌基因cMyc是一种恶性肿瘤的标志性蛋白,它可以调节人类10%-15%与细胞周期、发育、凋亡、代谢相关的基因。丝氨酸是哺乳动物体内的非必须氨基酸,在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cMyc与其关系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科研人员通过将肿瘤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糖或谷氨酰胺这两种肿瘤细胞生长所必需的重要能源物质去除,让肿瘤细胞“挨饿”,发现这些营养压力条件可以激活丝氨酸合成途径。分子水平研究发现,营养压力条件下这种代谢的转换,即丝氨酸合成途径的激活,是由癌基因cMyc诱发的。进一步在代谢水平及通过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检测表明,cMyc及其调控的磷酸丝氨酸磷酸化酶——这一丝氨酸代谢的限速酶,可以通过调控氧化还原平衡、细胞周期以及核苷酸的合成来支持肿瘤细胞在营养匮乏条件下的存活。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小鼠体内注入肿瘤细胞成瘤实验及肝癌临床样本分析证明,磷酸丝氨酸磷酸化酶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正相关性,暗示cMyc激活的丝氨酸合成途径和磷酸丝氨酸磷酸化酶与癌症形成之间有潜在的因果关系。

专家称,这项研究不仅在分子机制水平揭示了营养压力条件下丝氨酸合成途径的激活与cMyc的关系,而且为临床肝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摘自健康报)

(二)中国研究员破解病原菌抗药谜团

病原菌为何产生“抗药性”?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正式对外发布消息,该研究所近日破解了“病原菌抗药谜团”——细菌在抗生素长期使用下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抗菌药物和化疗》上。

该项研究揭示了细菌中携带的质粒在不同抗生素使用条件下,通过基因重组的方式不断获得新的耐药基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抵御抗生素的杀灭。“该项研究将帮助临床有针对性地选择用药,从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提供重要借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细菌病研究创新团队张万江博士说。

哈兽研动物细菌病研究创新团队张万江博士以大肠杆菌作为实验对象,经研究发现,当细菌含有一个敏感质粒或者携带少数耐药基因的质粒,长期与其他含有多重耐药质粒的细菌共存时,在临床反复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极易发生质粒间耐药基因的重组和交换现象,同一质粒在不同的抗生素反复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的进化。

研究表明,在以青霉素为主的β-内酰胺类药物应用较多时,大肠杆菌携带的cfr耐药基因阳性质粒,通过基因重组将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片段整合到自身质粒序列,形成“超级细菌”。这种细菌足以抵御临床上10种以上的药物作用,由它而起的感染不仅延长了疾病的治疗周期,还增加了治疗成本。(摘自健康报)

(三)中国科学家发现一个新的猪瘟病毒受体

新华网哈尔滨4月16日电(记者范迎春、闫睿)一种名为“层粘连蛋白受体”新的猪瘟病毒受体,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发现,可针对此细胞受体设计特异性抗病毒策略。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著名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

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增进对猪瘟病毒复制机理的认识。还可利用已发现的细胞受体,重构适合病毒生长繁殖的细胞系,有效提高猪瘟疫苗的生产效率,对猪瘟疫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猪瘟是威胁养猪业的重大疾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入必须申报的动物疫病名录。在中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制规划》中,被列为5种优先防治的一类动物疫病之一。

据了解,病毒的细胞受体是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门户”,对于病毒感染至关重要。阻止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的结合,即可阻断病毒对机体的入侵和感染。(摘自健康报)

(四)中国科研人员揭示肿瘤代谢新机制

科研人员发现在营养匮乏条件下,肿瘤代谢异常的新机制,癌基因cMyc诱发的丝氨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激活对于癌症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悉,该项研究是由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张华凤课题组、高平课题组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宋立兵课题组以及中科院武汉物数所唐慧儒课题组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上。

临床研究表明,实体肿瘤多处于营养匮乏的恶劣微环境中,但是其适应这种环境进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癌基因cMyc是一种恶性肿瘤的标志性蛋白,它可以调节人类10%-15%与细胞周期、发育、凋亡、代谢相关的基因。丝氨酸是哺乳动物体内的非必须氨基酸,在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cMyc与其关系以及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

科研人员通过将肿瘤细胞培养过程中的糖或谷氨酰胺这两种肿瘤细胞生长所必需的重要能源物质去除,让肿瘤细胞“挨饿”,发现这些营养压力条件可以激活丝氨酸合成途径。分子水平研究发现,营养压力条件下这种代谢的转换,即丝氨酸合成途径的激活,是由癌基因cMyc诱发的。进一步在代谢水平及通过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检测表明,cMyc及其调控的磷酸丝氨酸磷酸化酶——这一丝氨酸代谢的限速酶,可以通过调控氧化还原平衡、细胞周期以及核苷酸的合成来支持肿瘤细胞在营养匮乏条件下的存活。

最后,研究人员通过小鼠体内注入肿瘤细胞成瘤实验及肝癌临床样本分析证明,磷酸丝氨酸磷酸化酶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正相关性,暗示cMyc激活的丝氨酸合成途径和磷酸丝氨酸磷酸化酶与癌症形成之间有潜在的因果关系。

专家称,这项研究不仅在分子机制水平揭示了营养压力条件下丝氨酸合成途径的激活与cMyc的关系,而且为临床肝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摘自健康报)

(五)研究发现吃红肉可能增加恶化肠道环境细菌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医科大学、奥本多夫医院、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联合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本研究从物种、功能及生态群落上展示了肠道微生物与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的关联特征,对结直肠腺瘤、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潜在影响力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红肉的摄入量与造成肠道环境的恶化的细菌(MLG)正相关,而水果、蔬菜的摄取量与这类细菌则是负相关,这为从肠道微生物的角度解释红肉、蔬菜及水果的摄入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提供了可能的解释。(摘自健康报)

(六)科研人员发现中国南方人群更不容易得乙肝

继在体外实验发现人肝细胞的一种胆汁酸受体(NTCP)是乙肝病毒的受体后,中山大学王一鸣、高志良教授课题组进一步体内证实NTCP是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受体。研究还发现中国南方人群中普遍存在这一受体的变异基因,具有更强的抵抗乙肝病毒感染的作用。

据悉,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的重大疾病。在这一疾病中,乙肝病毒必须要进入人的肝细胞,才能造成持续性感染及肝细胞的损害,故乙肝病毒的肝细胞受体,是病毒进入肝细胞的关键步骤,也是攻克乙肝的重要靶点。这一受体是全球科学界找寻了约半个世纪的难题。

2012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教授的课题组在体外实验中发现NTCP是乙肝病毒的受体后,引起全球科学界高度关注。该研究表明,肝脏胆酸转运蛋白(NTCP)是一个强有力的乙肝细胞受体候选者。NTCP是由SLC10A1基因编码,其能够将胆汁酸输送到肠肝循环中的肝细胞内。尤其是,体外研究表明SLC10A1基因的p.Ser267Phe变异导致了乙肝病毒受体功能的丧失。

至此,中国科学家已完成了从体外至病人的乙肝病毒受体的研究,成功发现这一受体。由于乙肝病毒和丁型肝病毒性肝炎(丁肝)肝病毒共用同一受体,这一受体也是丁肝病毒的肝细胞受体。

在对乙肝病人的研究中,王一鸣和高志良教授的课题组还在乙肝病人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南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这一受体的变异基因p.Ser267Phe,具有使携带者有更强的抵抗乙肝病毒感染的作用。仅这一变异就防止了约13%的乙肝病人的出现。这一变异同时还有防止慢性乙肝相关肝衰竭的作用。这为彻底治疗乙肝的新药研发,提供了药物靶点及前期研究基础。(摘自健康报)

(七)中国科学家破译首个现代蛙类基因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亚平及其合作者已成功破译高山倭蛙基因组。这是世界上首次破译现代蛙类基因组,为两栖动物进化研究提供新线索。

两栖动物代表着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这一转变的过渡类群,对于研究脊椎动物的进化模式极为关键。尽管目前已知两栖动物有7000多个物种,但科学家此前仅对热带爪蟾进行基因测定。由于热带爪蟾属于古老蛙类,无法充分代表两栖动物,人们对两栖动物基因组特性的认识受到制约。

“我们首次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比较了两栖动物内部的替换速率和重排速率,通过对蛙类基因组的测序和比较分析,对两栖动物的进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课题组成员、来自华大基因国家基因库的研究人员熊子军说。

高山倭蛙系青藏高原的土著物种。它们普遍身长三四厘米,背部皮肤粗糙,大多呈橄榄灰色。研究人员将其与热带爪蟾的基因组进行对比后发现,高山倭蛙拥有更强大的基因组,其基因组序列约为2.3Gb,比热带爪蟾多出0.8Gb。此外,两者的分歧时间大约在2.66亿年之前,但因两物种染色体间重排少,说明蛙类基因组具有相对较慢的进化速率。

“高山倭蛙基因组的破译,使我们进一步确认了更多的人类、鸟类、甚至蛙类基因组中的染色体断裂和融合区域。”熊子军说。

据介绍,四足动物已有3.6亿年的进化史,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染色体断裂和融合事件,发现人的染色体间重排最剧烈,鸡和两栖动物染色体间重排相对较少,这意味着恒温动物的进化速率高于冷血动物。

值得一提的是,高山倭蛙生活在海拔2850—4700米的地方,科学家此次还发现了其特有的三类抗菌肽,其中一类AP01583已被证实在氧化应激和应对病原微生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抗菌肽可能是高山倭蛙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一项“法宝”。(摘自健康报)

(八)全基因组筛查试管婴儿诞生

黄女士在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经剖宫产诞下一名健康男婴,体重3400克,婴儿各项身体指标正常,这是上海市首例胚胎植入前经全基因组筛查的试管婴儿。

2014年,婚后2年未孕的黄女士和丈夫来到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就诊,检查发现,黄女士的丈夫患有严重弱精,且染色体平衡易位。如采取常规的试管婴儿技术,极易因胎儿染色体异常而导致流产。为怀上健康的宝宝,黄女士和丈夫决定选择目前国际先进的植入前胚胎遗传学筛查技术(PGS)。经促排卵、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受精和胚胎培养,最终获得了5枚优质的囊胚。经检测,其中3枚基因组完全正常。医院与家属沟通后,将其中2枚胚胎成功移植进黄女士子宫内,并顺利妊娠。

据了解,PGS技术可在胚胎植入着床前,利用单核苷酸基因芯片技术,对早期胚胎全部的23条染色体结构、数量等进行检测和筛查,通过比对来分析胚胎是否有遗传物质异常。该技术不但扩大了染色体检测范围,也可避免和降低出生缺陷风险,确保植入母体的胚胎是健康的。

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集爱中心主任孙晓溪教授说,PGS技术可在单细胞水平,对全部染色体的整套基因组序列进行扫描,适用的人群更广泛,可事先剔除异常胚胎,极大地提高染色体异常、不明原因反复自然流产、男性严重少弱精子症等人群妊娠成功的几率,降低流产率和出生缺陷。(摘自健康报)

五、海外资讯

(一)瘦素水平升高与肥胖老年人的抑郁症密切相关

一项最新的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人过度肥胖与抑郁症状之间相关性中,瘦素水平升高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Amy M. Goss教授指出,“抑郁症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尤其是肥胖老年人。但是,抑郁症与脂肪过多之间联系的潜在生理机制还不清楚。大量研究显示,内脏脂肪与抑郁症密切相关,因此,有人认为源于内脏脂肪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而这个问题在老年人中尤为严重,因为这个人群常常携带大量的内脏脂肪。”

为了调查老年人抑郁症状与总脂肪含量、腹内脂肪组织、炎症指标、以及瘦素水平之间的关系,Goss教授及其同事对164例年龄>65老年人进行评估。Goss教授等采用流行病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评估抑郁症状,利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量身体组成,利用磁共振成像检查(MRI)评估脂肪分布,并留取空腹血液标本测量瘦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研究发现,与男性受试者相比,女性受试者的瘦素和hsCRP水平、以及CES–D评分显著升高。然而,与女性受试者相比,男性受试者的腹内脂肪组织与瘦体重显著增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有瘦素水平与CES–D评分呈正相关,且与性别和其他所有的研究测量指标无关。

Goss教授等总结道,瘦素水平升高可能从某种程度上介导了老年人过度肥胖与抑郁症状发生之间相关性。与老年男性相比,老年女性瘦素和hsCRP水平升高更为明显,提示处于更强的促炎状态,这或有助于解释老年人群中抑郁症状的性别差异。

Goss教授同时也指出,这项研究的一个关键局限性在于其横断面设计,基于这项研究,我们无法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但是,这项研究有助于引导我们进一步设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验证该如何改善老年肥胖患者的抑郁症状。(摘自健康报)

(二)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有限

发表于《JAMA Neurology》(doi:10.1001/jamaneurol.2014.4829)的一项横断面分析研究显示,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志物,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1-42水平与脑内β-淀粉样蛋白florbetapir F-18 PET成像之间的相关性有限。

研究者报告称,PET扫描和脑脊液(CSF)样本采集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超过30天。CSF β-淀粉样蛋白1-42水平与florbetapir PET扫描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在中间范围内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最强。与CSF β-淀粉样蛋白1-42水平相比,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亚量表评分较高的区域中florbetapir扫描标准摄取值比率的范围更大,这说明florbetapir PET扫描可以更好地预测患者的认知功能。此外,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会显著改变这两个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纵向CSF β-淀粉样蛋白1-42水平与标准摄取值比率之间没有相关性。

研究者总结道:“上述研究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我们了解如何解读CSF β-淀粉样蛋白1-42水平和florbetapir PETβ-淀粉样蛋白指标以辅助诊断,还有助于我们理解β-淀粉样蛋白发生淀粉样变性的机制。”(摘自健康报)

(三)日本研究报告显示:基因与近视证实有关联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吉村长久率领的研究小组报告说,他们对约1000名高度近视的日本人进行基因分析,发现约32%的患者体内的WNT7B基因出现变异,该基因关系到视网膜血管的形成。

研究小组认为,这个基因产生的WNT7B蛋白质与近视的发病过程有关。检测发现,实验鼠出现近视状态后,其角膜和视网膜上的WNT7B蛋白质增多。

研究小组准备继续对这个基因变异引起近视的原理进行研究,希望据此开发出预防和治疗近视的方法。

除了生活方式,遗传也被认为是近视的重要原因。迄今人们已发现多个基因与近视有关,但是一直没有完善的预防方法,也不清楚发病的详细机制。(摘自健康报)

(四)美研究发现肠道好会降低患乳腺癌风险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保持肠道肉有益微生物的多样性,有益于保护女性乳房健康,尤其对绝经后女性的作用更明显,会降低其患乳腺癌的风险。

除了支持消化功能,肠道内的微生物会影响女性身体对雌激素的加工和处理,健康的肠道能使雌激素的代谢物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詹姆斯·哥得特博士指出:“对于肠道内微生物表现出多样化的女性来说,她们的肠道内会留有更多有益的雌激素代谢物。这一生理模式表明,她们比肠道内微生物缺乏多样性的女性患上乳腺癌的风险要低。”

研究者认为,此结论可能会对女性的乳房保健提供新的思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认识到保持肠道健康的重要睦。(摘自健康报)

(五)下一场互联网革命:数字医疗

位于柏林、久负盛名的夫朗禾费研究所开发了一套名为MyRehab的应用系统,可以让病人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整套系统包括一部特殊摄像机、一台电视机和一条装有多个感应器的胸带。一个虚拟人物通过系统指导病人进行锻炼,纠正其动作。系统还允许医生和治疗师通过互联网视频连接,与病人实时交流。

MyRehab是诸多新研发的医疗应用之一,许多人相信,它们将掀起下一场互联网革命:医疗保健数字化。继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交流、移动、购物方式之后,医疗将成为下一个方向。

互联网一众巨头公司如谷歌等,纷纷瞄准这一领域,开展大规模投资。美国今年预计对涉足医疗保健的初创企业投资43.8亿美元。市场不再局限于一些精巧的小玩意儿,如保健腕带、蓝牙牙刷等。新应用专注于真正的医疗保健,从生孩子到治疗癌症等。

眼下,德国许多公司正利用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尤其是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推动数字化医疗的进步。智能手机上已有数以千计的健康保健相关应用。比如,有的用于测量血压,有的分析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有的可以检测孤独症……一款名叫“线索”的应用声称能预测女性下一个排卵期,以便进行生育安排。还有一款应用声称能通过扫描照片发现一种罕见的眼癌征兆。

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将改变医患关系

在线医疗的新时代正在到来,将为医生和病人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伦理问题:一旦出事,谁来负责?数字化服务将使治疗变得更加透明,还是让病人陷入数据海洋从而更加困惑?而眼下最迫切的问题恐怕是:在线服务费用由病人支付,还是纳入保险体系,由保险公司全部或部分承担?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将改变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传统关系。

以皮肤检测应用Klara为例,病人用智能手机拍摄两张皮疹或肝斑照片,上传后回答若干问题。两天之内,病人将收到回复,医生会给出一个临时诊断,严重的话,比如怀疑患有皮肤癌,则要求病人在两周之内找专科医生复诊。这款应用售价29欧元,已被下载13.5万次。

Klara的研发者西蒙·波尔茨说,公司已成功为98%的照片做出诊断。他相信,公司未来很大一部分收入将来自德国境外。目前,来自海外的问诊图片大约占20%。至今,保险公司尚未为Klara用户提供补偿。

当被问及是否有一天运算法则将取代医生问诊时,波尔茨表示无法预测。但他相信,很快,医生就可以在家里利用平板电脑对病人进行远程诊断了。

至于伦理问题,根据目前的职业指引规定,医生不能纯粹通过“打印材料或社交媒体”进行诊断,也就是说,虚拟诊断不能替代当面诊断。对此,Klara采用“医疗意见”这样意义模糊的表述来规避可能引起的麻烦。

弗兰兹-约瑟夫·巴特曼是德国北部城市弗伦斯堡“医生总会”的一名外科医生,他认为现阶段采取措施制止技术公司提供虚拟问诊服务完全没有必要。周围有那么多优秀的医生,相信很少有人会“放弃当面问诊而选择智能手机”。

新一代患者已经出现

也许,巴特曼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新一代患者已经出现。他们在博客中讨论疑难病症,将X光片上传到Instagram社交网站,在“脸谱”上组建医疗讨论群等,这些早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而且,大量医生在调查中表示,他们曾通过网络查找特定病例资料,从而避免了误诊。

为了适应新型问诊关系,一些初创企业致力于为医生打造舒适的网络办公室,位于吕贝克的Patientus便是这样一家企业。它开发的应用软件有点类似Skype,但功能要强大得多。创始人尼古拉斯·舒尔威茨原打算当一名医生,但最终就职于一家医疗保险公司。他惊讶地发现市场上竟然没有一个专门的医疗保健视频会议系统,于是于2011年开始研发。

舒尔威茨说,医务人员每月支付100欧元,即可利用公司平台进行网络问诊,这对于吸收新病人非常有效。“当然,你也可以拿起话筒为病人提供咨询,但能看到彼此显然感觉很不一样。”Patientus平台搭建的虚拟问诊空间相当逼真,甚至有候诊室,病人在咨询之前必须在此等候。平台还为病人提供体检服务,病人可以不必车马劳顿,医生也能随时随地办公。

柏林一家初创企业正在研发一款新应用,试图打造一个虚拟私人医生,能一天24小时提供服务。如果这一模式受欢迎,那么运算法则将很快替代医生问诊,至少是部分替代。

未来优良的医疗服务将携手互联网

在医药领域,进行大量数据分析并非什么新鲜事。IBM超级计算机“沃森”能在3秒钟内搜索2亿页学术论文,为某个特殊病例寻找所需信息。“由于计算机的超强能力,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只为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其他人则不必忍受侵入性治疗所产生的强烈副作用,”“医生总会”的巴特曼说。

但是,智能手机持续收集有关数据真的能让病人更加健康吗?弗伦斯堡大学医生乔瓦尼·马约对此表示怀疑。他说,随机获取的数据常常作用有限,“一名优秀的医生只收集少量但正确的数据”。

诚然,从医学角度来说,那些统计行走步数、测量心跳、监测卡路里燃烧量的健身腕带和智能手表等确实没有多大意义,但今天的智能手机,功能已今非昔比,而且价格合理。它们能监测血糖水平,加一枚小小芯片可以充当脉搏血氧计,加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附件可以测心电图。

“任何心脏病患者都会非常小心哪怕最微小的心脏不适,但你不希望总是叫救护车,”新创企业Cardiogo创始人、心脏病专家延斯·贝尔曼说。而支付1975欧元年费成为Cardiogo会员后,患者可以得到一款迷你心脏测试仪,小得足以揣进裤兜。这样,无论你身处何地,都可以随时做心脏检测,并即时把结果传给心脏病医生。

医生接到患者发来的心电图后,可以迅速调阅其医疗记录做出分析判断。如有必要,还可将病人资料提供给现场医务人员。会员每年享有两次免费呼叫服务,之后每次服务收取95欧元。

萨那公司旗下有几十家连锁医院,遍布德国全境。董事会成员马库斯·穆舍尼希被视为德国医疗初创企业界的思想领袖,曾建立联合会支持数字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他说:“我毫不怀疑,未来优良的医疗服务将携手互联网。”在线服务更为便宜,且覆盖面更广。他强调,令数字医疗势不可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病人需要它。”(摘自健康报)

(六)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饮食因素主要集中在酒精、鱼类和糖

美国科罗拉多州斯诺马斯——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的Karen H. Costenbader博士称,目前强度最高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适度饮酒和摄入鱼类具有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而甜味苏打饮料与RA风险增加相关。

Costenbader博士在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举办的冬季风湿病学研讨会上说:“如今,甜味软饮料是美国人饮食中主要的糖分来源。过去30年里,这类饮料的消耗量呈天文数字般增加。”

Costenbader博士及其同事开展的一项研究以及其他几项研究一致表明,作为美国人爱吃甜食的后果之一,肥胖是一个较强的RA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者对护士健康研究(NHS)和NHS II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的将近22万名妇女进行了追踪随访。在470万人-年的随访期内,55岁前确诊为RA的妇女与这个年龄没有患上RA的妇女相比,超重的几率增加了45%,肥胖的几率增加了65%。这种相关性在血清阳性RA患者中更加明显。此外,研究者还针对肥胖的累积年数(类似于吸烟的包年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了明显的剂量效应证据,累积肥胖10年与55岁前患RA的风险增加37%相关(Ann. Rheum. Dis. 2014;73:1914-22)。

上述结果与梅奥诊所开展的一项回顾性人群研究的结果相吻合。梅奥诊所的研究者发现,肥胖史与RA发病风险增加24%相关。通过计算,美国1985~2007年RA的发病率急剧上升,而52%的增幅都是肥胖造成的(Arthritis Care Res. 2013;65:71-7)。

Costenbader博士说,目前尚不清楚肥胖导致RA风险增加的潜在机制。炎症很可能是介导因素之一。内脏脂肪会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引起C反应蛋白、TNF-α以及其他全身性炎症的生物标志物水平上升。

吃鱼对于预防RA的重要性在多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者对1,889例瑞典RA患者和2,145例对照者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即使每个月只吃1~3次油性鱼,也能使RA的发病风险降低20%(Epidemiology 2009;20:896-901)。

Costenbader博士及其同事近期开展的另一项分析(尚未发表)也证实了瑞典研究的结果。同样以NHS和NHS II纳入的妇女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发现与从不吃鱼的人相比,每个月至少吃1次鱼与RA风险降低28%相关。

鉴于吃鱼降低RA风险、肥胖增加RA风险的研究证据已经足够强,类风湿性关节炎个性化风险预估(PRE-RA)家庭研究已经将这两个行为因素考虑在内。这是一项正在进行的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由Costenbader博士以及布莱根妇女医院的其他研究者负责实施。

PRE-RA家庭研究以RA患者的一级亲属为研究对象,在让他们暴露于在线个性化风险预估工具和教育计划之后评估其改变RA相关行为的意愿。风险预估工具纳入的4个行为因素包括:吸烟、超重、鱼类摄入少以及口腔卫生差。

Costenbader博士说,就降低RA风险而言,饮酒的“最佳剂量”是每天5.0~9.9 g,相当于0.5~1个单位(1个单位约等于355 ml啤酒、150 ml葡萄酒或45 ml白酒)(Arthritis Rheumatol. 2014;66:1998-2005)。

Costenbader博士及其同事发现,每天饮酒超过1个单位的妇女患血清阳性RA的风险增加了63%(Am. J. Clin. Nutr. 2014;100:959-67)。

许多其他饮食因素,包括咖啡、茶、红肉、蛋白质、维生素、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以及地中海饮食模式,也都先后进行过评估,但没有发现这些因素与RA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摘自健康报)

(七)澳发明更精准基因测序技术助快诊血癌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其精度大大高于现有方法。它就像一台倍数更高的显微镜,可用于对基因组进行精细研究,并帮助快速诊断血癌(即白血病)。

这项技术被称为“捕获测序”,由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加文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发,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方法学》杂志上。

新南威尔士大学日前发布的公告称,该技术可以精确测量样本中多个特定基因的活跃程度,即使活跃程度非常低也能检测出来。这种敏感性使它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很有应用前景。

人体基因组中除了约2万个负责制造蛋白质的基因,还有大量不制造蛋白质的“非编码基因”,它们在人体发育、大脑功能等许多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很多这类基因的活跃程度很低,往往只在少数细胞里发挥作用,很难对其进行详细研究。

“捕获测序”技术能以更高精度分析基因组,类似于用像素更高的数码相机去拍照片,可以更好地呈现当前测序技术难以探查到的细节,帮助深入了解非编码基因。

该技术还能用于血癌等疾病的快速检测。不同基因结合而成的“融合基因”被认为与部分癌症有关,已知与血癌有关的融合基因就有约200个。当前检查技术只能一个个地检测融合基因,而“捕获测序”能同时寻找上述全部200个基因,大大加快诊断速度,为救治患者争取时间。(摘自健康报)

(七)美国研究发现鱼类素食能防肠癌

都说吃太多肉不好,可是纯素饮食又会缺乏营养,那该怎么吃呢?如今,“素食”也分很多种,比如不吃肉,但吃鱼虾、鸡蛋和奶制品的普通素食,与动物沾边的食物一概不吃的“纯素食”,另外就是“鱼类素食”——不吃肉,只吃鱼和菜。

这些饮食方法哪一种更健康?也许普通人很难确定。不过美国洛马林达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与正常饮食者相比,“鱼类素食”者患肠癌的风险低43%,普通素食者低22%,纯素食者低16%,偶尔素食者低8%。

喝酒、吃红肉或加工肉类、吸烟及超重是引发肠癌的四大风险因素。研究人员说,不吃红肉是令素食者患肠癌风险低的原因之一,不过这也许还与他们大量食用各种蔬菜有关。(摘自健康报)

(八)母乳喂养相关性肠道菌群变化可预防儿童过敏

休斯敦——底特律亨利福特医疗集团(Henry Ford Health System,HFHS)的流行病学专家Christine Cole Johnson博士在本届美国过敏哮喘免疫学会年会上发表了一项母婴队列研究结果,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可一定程度影响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从而保护其不受过敏性疾病侵害。Johnson博士曾描述了母体与已知过敏反应相关的婴儿出生特征间的相关性,并检测和分析了婴儿粪便中细菌属性差异。

Johnson博士及其同事使用密歇根韦恩郡健康、环境、过敏和哮喘纵向研究(WHEALS)的数据,对研究中收集到的298例婴儿粪便样本(1月龄和6月龄各收集一次)进行观察分析。研究者同时还收集了婴儿家中的灰尘样本,获得其医疗记录,并对家庭成员进行随访(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 [dx.doi.org/10.1016/j.jaci.2014.12.1443])。

研究发现,家中饲养宠物、母亲分娩前的体质量指数(BMI)、分娩方式、房屋烟雾暴露状况、婚姻状况、收入、种族和母亲受教育程度均被认为与婴儿不同肠道细菌属性有显著相关性。“至少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一直试图证明与儿童哮喘和过敏相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与婴儿肠道微生物相关,” Johnson博士说。“不论是1月龄还是6月龄收集的粪便样本,这些因素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她同时指出,婴儿肠道微生物(环境)是在出生后第一年内迅速建立的。

但在1月龄和6月龄,母乳喂养被视为影响肠道细菌组成的主导因素。在6月龄时,母乳喂养婴儿的肠道细菌主要是双歧杆菌,但其他细菌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毛螺科菌,而在非母乳喂养婴儿的肠道这一情况也同样突出。

在使用相同队列研究数据以探讨是否母乳喂养对肠道细菌组成的影响与4岁时过敏症状间的相关性研究中,底特律亨利福特医疗集团的Alexandra R. Sitarik女士报告到,接受母乳喂养的1月龄婴儿在4岁时出现宠物相关类过敏症状的风险显著较低(P =0.028)(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5 [dx.doi.org/10.1016/j.jaci.2014.12.1444])。

Sitarik女士报告到,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宠物相关类过敏症状都与肠道微生物组成显著相关(分别P<0 p="0.023)。</p">

109种细菌与既母乳喂养又出现宠物相关类过敏症状显著相关,且有71%细菌与母乳喂养呈负相关但与宠物相关类过敏症状呈正相关。

研究人员发现,母乳喂养可抑制风险增加的细菌亚组中,细菌主要组成为毛螺科菌。Sitarik女士解释道,毛螺科菌是常见的成人肠道定植菌,随着年龄增长相对增加,“我们认为也许母乳喂养正是在防止肠道微生物过早地转为到成年状态而起到保护作用”。(摘自健康报)

(九)美研究发现中药成分有望治愈埃博拉

美国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中草药提取成分汉防己碱是埃博拉病毒“克星”,有望在今后两到五年内用于治疗埃博拉感染疾病。

研究成果26日发布于美国《科学》杂志。研究人员说,实验发现,汉防己碱有效抑制了埃博拉病毒对培养皿中人体白细胞的侵蚀,且显著提高了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实验老鼠存活率。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细胞,埃博拉致病机理一大要点就在于免疫力破坏。

研究人员认为,汉防己碱作用在于阻断了埃博拉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关键性“双孔通道”。埃博拉病毒与宿主体内细胞受体结合进行胞饮作用后,开始生命周期。一旦入侵开始,埃博拉病毒会移动到细胞的核内体和溶酶体处,使自身含有独特糖蛋白的包膜分解,以便和细胞膜内壁的蛋白物融合释放病毒核衣壳,开始基因转录复制繁殖。

核内体为囊泡结构,为细胞外物质进入细胞内提供了运载途径,其运载受“双孔通道”控制。研究人员发现,汉防己碱能够阻隔“通道”,从而“锁住”埃博拉病毒。

研究负责人、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病毒学家罗伯特·戴维说:“病毒被困在囊泡内,无法逃脱。运送路线从而改变,病毒最终被杀死。这终止了传播。”

“当我们用老鼠做实验时,这一药物抑制了病毒的复制,让绝大多数老鼠存活。”戴维说,“研究进展令我们兴奋不已。”

埃博拉病毒是迄今发现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病毒由体液接触传播,传播速度快,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主要症状为高烧、头痛、腹泻、呕吐和出血等。

博拉疫情2013年年底暴发以来,已经在西非三个重灾区国家致死超过9500人。迄今,市面上尚没有获得批准使用的埃博拉药物和疫苗。

就最新研究成果,戴维表示,研究团队现在“谨慎乐观”。“我们仍需要进行更多研究去证实这一结论。”戴维说。

研究人员接下来的试验包括灵长类动物测试和人体临床测试。戴维估计,汉防己碱疗法可望于两到五年内用于埃博拉疾病治疗。

参与研究的德国弗赖堡大学微生物学家诺贝特·克拉格波尔形容,汉防己碱是抑制埃博拉病毒传染的“最有希望”药物。不过,《科学》杂志配发的另一篇评论文章泼冷水说,汉防己碱研究并不能表明“一个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近在眼前”,原因包括尚未在更能说明疗效的恒河猴中进行测试,而且给实验鼠所用的剂量当被用于人体中时可能有毒等。(摘自健康报)

(十)日本研究发现一种可遏制癌细胞转移的基因

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的美国在线科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人体内一种基因拥有遏制癌细胞转移的功能,这将有助于弄清癌细胞转移的机制并开发出新药。

该校研究生院教授今川正良率领的研究小组注意到,一种名为“fad104”的基因与细胞移动等有关,因此通过实验调查了其是否与癌细胞的转移有关。该基因能促进脂肪细胞分化,在肺的形成过程中,还对II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以及骨骼的形成等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小组发现,癌细胞会借助血管等在体内移动。研究人员对人类恶性黑色素瘤的癌细胞进行处理,减弱了其中“fad104”基因的功能后发现,癌细胞更容易进入实验鼠的血管。相反,如果强化癌细胞中“fad104”基因的功能,并将这种癌细胞注射到实验鼠尾部,癌细胞向肺部的转移则急剧减少。

研究小组指出,这一发现促进了对癌细胞转移分子机制的认识,并有助于推动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摘自健康报)

(十一)牙髓干细胞能促受损神经再生

日本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从人类牙髓干细胞分化而来的两种蛋白质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再生。研究人员将这两种蛋白质注射到脊髓受损的大鼠体内后,大鼠恢复了步行功能。

牙髓位于牙齿内部的牙髓腔内,主要包含神经、血管等组织,而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则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

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由牙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的两种蛋白质具有促进神经再生的效力。在将这两种蛋白质注射到大鼠脊髓受损部位1个月后,原本后肢瘫痪的大鼠能够行走了。

大鼠脊髓出现损伤后,攻击性的免疫细胞就会集中到受损部位,从而引发炎症。研究人员认为,注射这两种蛋白质能够遏制受损组织的炎症,促进神经再生。

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杂志》网络版上。(摘自健康报)

(十二)日本用ips细胞培养出视神经细胞

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的专家在新一期英国在线科学杂志《科学报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与埼玉大学同行合作,利用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在世界上首次培养出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这一成果将促进研发治疗青光眼导致的视神经障碍和视神经炎等眼病的药物。

ips细胞是体细胞经诱导因子处理后转化而成的干细胞,其功能与胚胎干细胞类似,能发育成多种组织和器官。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是将视网膜获得的信息传递到脑部的细胞。眼球获得的视觉信息会转化成电信号,从视网膜经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延伸出来的轴索传递到脑。由于无法顺利培养出轴索部分,研究人员此前一直未能成功培养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主任医师东范行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特殊的蛋白质,在立体状态下对来自人类皮肤细胞的ips细胞团块进行培养。约1个月后,ips细胞分化出了带有1至2厘米长轴索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基因分析,研究人员确认如此培养得到的细胞能作为神经细胞正常发挥作用,且视觉电信号能在轴索中传递。(摘自健康报)

(十三)瑞典一项新研究发现唇疱疹增加痴呆发病率

瑞典一项新研究发现,唇疱疹会导致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风险翻倍。

由单纯疱疹病毒1型(简称HSV-1)引起的唇疱疹是嘴唇上或嘴唇周围长出的小水疱,可单个或成片出现。

瑞典于默奥大学雨果·罗夫西姆教授及其团队完成了两项实验研究,第一项实验研究中,3432名参试者接受了平均11.3年的随访调查。结果发现,活化疱疹病毒感染会导致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病的风险加倍。第二项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该大学医学生物样本库中涉及的360名老年痴呆症患者确诊前平均9.6年的跟踪调查数据进行了梳理分析。结果发现,携带HSV-1病毒者罹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增加一倍。

罗夫西姆教授分析指出,由于老年人免疫系统较弱,疱疹病毒进入大脑的风险增大,导致老年痴呆症危险进一步增加。其具体机理是,大脑中噬菌斑形成,最终导致大脑细胞凋亡,脑细胞之间的联系中断,因而导致记忆丧失和思考能力下降(老年痴呆症的典型症状)。

罗夫西姆教授表示,这项新研究结果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中医药报》)

(十四)日本制成快检流感病毒装置

日本东京都医学综合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简易检测装置,能在发病12小时内迅速诊断人体是否患流感,其灵敏度比现有同类装置高多倍。

据这份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在线科学杂志《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的报告介绍,目前对流感进行简易诊断多数是利用鼻咽拭取液来检查是否含病毒。原有的检查元件是利用抗体来捕捉病毒,但这种检测方式须等病毒在人体内增殖24小时后才能测出。

研究小组说,新开发的方法是利用带有荧光色素的抗体来捕捉病毒,即使是少量病毒也能发现。研究小组通过对200名流感患者进行测试,确认新技术能在患者发病12小时内就以97%的准确率测出病毒,整个检测过程最长只需约15分钟。由于它能较快发现病毒,医护人员因而能对患者迅速开展治疗。

研究小组表示,他们将争取使这一成果在下个冬季达到实用水平。如果该装置更换抗体的话,还可用于诊断致死率很高的禽流感、登革热和埃博拉等病毒。。(摘自健康报)

(十五)英发现卵子用以识别精子的蛋白

英国研究人员16日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动物实验中首次发现了卵子表面用于识别精子的蛋白。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新的不育症治疗方法及避孕手段。

精子和卵子要结合成受精卵,首先需要“识别”对方,这一任务主要由位于精子和卵子表面的蛋白质来完成。2005年,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了精子表面用于识别卵子的蛋白,并根据日本结婚圣地出云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出云1。

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先在实验室中培养出了出云1蛋白,并通过动物实验鉴别卵细胞表面与之“配对”的蛋白。结果他们成功找到了一种能与出云1蛋白相互作用、启动受精过程的蛋白,并用罗马神话中婚姻保护神朱诺的名字为其命名。

为进一步确定朱诺蛋白的功能和作用,研究人员移除了实验鼠卵细胞表面的这种蛋白。结果雌性实验鼠在缺失这种蛋白后,卵细胞无法与功能健全的精子结合,失去受孕能力。此前研究表明,精子表面缺失出云1蛋白的实验鼠也无生育能力,这说明这两种蛋白质的结合对受精卵形成过程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卵子受精后仅30至40分钟左右,其表面的朱诺蛋白就会迅速消失,从而丧失了识别其他精子的能力,这可以防止卵子与多个精子相结合,从而起到保护受精卵的作用。

领导这项研究的加文·赖特指出,这一发现解决了生物学界长久以来的一个谜题,确认了精子与卵子在“第一次接触”时重要的互动机制,明确这一机制有助于改善不育症治疗,也可帮助开发新的避孕手段。(摘自健康报)

六、权威声音

(一)首届民族医药科技奖评选启动

4月14日,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和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评选活动在京启动。

此次评选是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登记的我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领域的唯一奖项,也是首次针对全国民族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产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进行的一次客观整理和科学性评估与总结。最终评出的奖项将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奖、民族医药传承贡献奖。该评奖活动将采取专家三审盲评和同行评议的原则。(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二)中医民族医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受表彰

4月28日,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京举行。会上,共有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接受表彰,其中包括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朱立国,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院长、教授奥乌力吉等40余名来自中医药、民族医药行业的劳动者。(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七、重大事件

(一)中坦签署备忘录加强传统医药领域合作

4月2日,中国和坦桑尼亚卫生部门官员在达累斯萨拉姆签署两份医疗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加强两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坦桑尼亚卫生与社会福利部部长赛义夫·拉希迪出席签字仪式。

根据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加强在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包括对研究人员、药用农作物专家的培训,以及管理能力建设和传统卫生从业人员培训,以提高坦桑尼亚传统医学水平。

王国强表示,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传统医学教育、科研和传统医药生产等方面的合作,期待此次签署的谅解备忘录能进一步推动中坦双方在卫生和传统医学方面的合作。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二)世界中联创建中俄中医合作示范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举办的“一带一路”中俄中医合作示范项目暨“海外惠侨计划”实施方案研讨会4月9日在京召开。该项目将依托清华大学中俄战略研究所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的合作基础,发挥世界中联国际中医药领域的资源优势,在俄建立中医示范医疗机构;以世界中联国际组织标准规范俄罗斯境内中医医疗行为,在国际上率先形成依据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管理的范例。

世界中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振吉认为,中俄中医合作项目要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是取得合法资质、制定长期规划和研究运营方式,做好俄罗斯医疗政策、法律法规研究,结合中国的政策和战略,做好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他建议尝试研究“俄罗斯方式”,初期依靠政府支持,高层社交,以培训为先导,在当地培养中医药从业人员,适时建立以康复、保健为主要业务的“健康服务中心”,最终实现中医药医疗业务在俄罗斯的合法地位。

在中俄中医合作示范项目的第一阶段,中医教学研究推广示范基地已于2014年12月26日在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揭牌,首期72学时中医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培训班同期举办。项目第二阶段将采用理论与示范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员与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培训中医基础理论、常见病防治、康复保健等内容。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外司副巡视员朱柳透露,2015年“海外惠侨工程”文化中国——中医关怀计划,将派出中华医学义诊团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并在欧盟开放日派团展示中国文化。此外,还将针对美洲、大洋洲、欧洲地区的中医协会负责人举办“海外中医师研修班”。(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八、中医药文化

(一)上海国药展览会:近代第一次中药标本陈列展示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药市之设,并有将所兜售药品摆设出来以吸引购买的惯例与传统,但将药材按照一定的规范与要求制成标本进行陈列展示,以便观瞻及普及者,首推1936年4月在上海举行的“国药展览会”。

1935年11月,陈存仁就任中国医学院总务主任后,就积极筹设药物标本馆。本来打算在设立之初,先举行一次药材展览会。不曾想在1936年新年前后,收到了上海市立植物园请求合作筹备国药展览会的信函,陈存仁马上递呈上海国医公会议决。1936年1月18日召开的临时执行监督委员联席会议,同意“准予合作”(《国医公会会务报告》)。

1936年3月初,“为谋国产药物之改良,并提倡种植,及使社会人士认识药物起见”,上海国医公会作为发起人,联合药材业同业公会、国药业同业公会、参燕业同业公会及上海市立植物园五个团体,联合筹办“上海国药展览会”。成立了由张赞臣、秦伯未、陈存仁(国医公会推定)、董伯伟、陈文铭、费庭华(药材业公会推定)、岑志良、沈和甫、高志文(国药业公会推定)、姚长卿、崔奇峰、蒋儒林(参燕业公会推定)、蒋希益(市立植物园推定)组成的筹备委员会,设立总务组(植物园负责)、征集组与审查组(药材业、国药业、参燕业负责)、宣传组(国医公会负责),分头展开筹备工作(《沪市国医药等五团体联合筹备国药展览会情形》)。

经过一个多月的积极筹备,先后召开7次会议研究讨论有关事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共征集药材145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余种,矿物类300余种,动物类200余种,水产类100余种。包括许多珍贵、稀有的药物,总价值约合十万余元(《沪市国医药界五团体合办国药展览会开幕盛况》)。

1936年4月1日下午2点,上海国药展览会开幕仪式在上海国医公会所主办的中国医学院举行。到会来宾三百余人,大会主席团主席丁仲英致辞说:“吾国药品,多至数千百种,产地既有不同,功效因之迥别,不但常人多未认识,即无名医家,亦多凭医书云云,有未睹庐山真面者,而市上药肆,多数未曾讲究,间或有贪其价廉,未遑论货,甚至以伪乱真,指鹿为马,贻害病家,为祸至烈,无怪乎为醉心欧化者所藉口也。今欲使世人有常识,供医家之研究,此陈列药材原料之举所以兴起也。本会爰向各药号,征集各种道地药品,一物有一物之产地,以其性质与功用,庶使医家得所研究,而普天人民亦得藉以增其知识,认明某药为其形状,不至为不经意之商肆,无意中疏忽,因盲从而贻害也。是以此次陈列,虽不敢谓搜罗完备,而多数已在于此,深望各界人士踊跃参观,俾知我国药品不仅为历史之悠久,实有可以祛病延年、起死回生之妙用。”(《上海市国医药界五团体合办国药展览会开幕之盛况》)

本次国药展览会为期一个月,为了方便上海市民参观,分别在中国医学院、植物园、药材公会三处轮流展出。4月1日~9日,在河南路、靶子路口的中国医学院展览,“每种药材,视其大小、形状,配置特制木盒或玻璃瓶,并分别将其原本、饮片并列一处,使参观者得认识此种药品之本来面目及切成小片时之形状等情形,社会一般人士亦可明了各种药品之功效及普通医药常识”(《沪市国医药界五团体合办国药展览会开幕盛况》)。在中国医学院展出时,“每日到会者,少则百余人,多则四五百人,会期中共约到三千人左右”(《国药展览会之举行》)。

4月11日~19日,在龙华路、新桥路口的市立植物园进行第二期展示。4月21日~29日,在南市咸瓜街豆滩弄药材公会继续展出,“该会为三楼三底大开间式,因药品繁多,不敷布置,乃将中等以下价值之品,置列明堂(上搭玻璃过棚)中临时搭置之木板长条台上,每药一品,装一红木盒,中分二格,左列整个生药,右列经过刀削饮片,盒外附标名硬卡片,说明药名、功用、产地,不注价值及牌号,盖避广告形式也。其贵重药物陈列于甲堂玻璃柜及两旁玻璃橱中,左室陈列大枝体及炮制品,右室陈列粉粒状细料,布置精雅,装潢费颇不赀。综观全部药物,均属拣选上品,多有为内地不及见者。例如:大马宝一只,形如网球,重量两磅半,价值二千余金;大犀角一具,重量两磅,价值两千余金;大羚羊角一对,长及一英尺,柱楞如竹根,重量一磅余,价值千金。其他贵重品,不胜枚举。以类言之,动物以猴枣为最,植物以枷楠香为最,矿物以腰黄为最……右室并陈列陈存仁编《药学大辞典》、日本人岩崎常正著《本草图谱》全部九十五册,以备参观者考证”(《参观上海国药展览会纪》)。

总之,国药展览会办得十分成功,又很有特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参观。时人评论说:“诚为国医界空间未有之创举”(《上海国医药四团体举办国药展览会》),“实开医药历史之新记录”(《参观上海国药展览会纪》)。

中国医学院本想在展览会结束后,建议各团体将全部展品“移送”,“作为药物标本馆之基础。不意植物园首先接洽,药材业公会方面以为尽可配出双份,以另一份赠予”中国医学院,最终成立了药物标本馆,供学生们学习和研究(《药物标本馆成立有期》)。原展品,除价值过高者由“原出品人取回外”,其余的则移交给上海市立植物园,以供长期展览。(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二)杜甫的中草药情缘

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后被人称为“诗圣”,在诗坛上与李白齐名。然而,命运的安排使杜甫一生与中药保持着特殊的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常为生活问题到处奔波。杜甫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大动乱,对人民的疾苦满怀深切的同情,加之自己常年体弱多病,因而以种药来扶贫养身。他困居长安期间,就在庭院里栽种过几十种中草药,“近根开药圃”,“种药扶衰病”。开始时,杜甫的种药技术还不够好,经过不断地摸索和精心侍弄,“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各色药草生长良好,使得诗人大喜过望。“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他在月光下悠然散步,欣赏庭院中百药繁茂、花团锦簇的情景,不禁诗兴大发,吟赞不已。但是,他和当地的种药能手黄四娘相比,还是逊色的。有一次,杜甫在欣赏了黄家的百药园后,极为羡慕,当即赋诗记述了黄四娘家药花盛开的景象:“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由于杜甫长期接触中药,观察中药植物的生长,积累下大量植物学方面的知识,所以他写的有关中药的诗显得格外有生气,一反他诗中常有的那种忧伤的格调。如他吟咏决明:“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咏栀子:“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咏丁香:“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从这些优美的诗句中,我们可看出杜甫对中药怀有的特殊感情。

杜甫不仅种药,而且还会加工炮制中草药,懂得药性、药理,会治常见病、多发病。“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他除了自己身体力行外,还发动妻小晒药制药。公元759年,杜甫因生活所迫移居成都,并在那里营建了草堂一栋。在成都草堂,他广植花树,遍种药草,“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把草堂点缀得繁花斗艳,充满生机。正如他在《小园》诗中说的:“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 可见杜甫种花既为观赏,又为入药治病。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三)春捂秋冻少灾少病

春、秋二季,处于冬夏交替之间、阴阳变化之际,属于阴阳转化的过渡季节:春季,气候乍寒乍暖,阳已升而阴未消;秋天,昼热夜凉,阳始退而阴渐长。此时,如果人的机体调节功能适应了这种变化,就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疾病;反之,就要生病或引起疾病流行。从人类生活的实践看,中医学的认识是非常正确的,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具有关键性意义。

掌握“春捂秋冻”的分寸

中医学以阴阳为刚来认识人体,是把人作为大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对待的。人与天地相应,因此,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无不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应、休戚相关。《黄帝内经》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就是说,是阴阳的运动、变化,促成了气候的寒、凉、温、热,季节的春、夏、秋、冬。

“春捂秋冻”毕竟是一种季节性的防范措施,不能用机械的方法去理解它。“春捂”是有时间性的,总不能穿着棉衣总不脱;“秋冻”要有耐冻的措施,总不能冻得浑身颤抖还不加御寒之物。近些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繁出没在人类生活的周围,过去少见的“暖冬”“暖(热)春”“倒春寒”现象让人们防不胜防,甚至给人一种始料不及的感觉。所以,在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时,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还要说明的是,一年四季是互相联系着的,并不能机械分开,春、夏、秋、冬只是人们为了便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为划分的。许多疾病的发生,不仅是有联系的,而且是多因素的。有些病可能是季节性的,有些病则可能是与上个季节相联系的,如有些春天的病就源于冬天,有些秋天的病是夏天造成的。所以,“春捂秋冻”不是万能的法则,必须注意饮食起居和必要的药物调节,加强四季保健,通过增强人体正气的综合手段,达到保持机体健康的目的。

(四)中草药谚语

中草药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医药工作者。其中一些经验,通过群众口耳相传,形成通俗易懂、流畅的中草药谚语。这些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向人们阐述了中药的生态环境、采收季节、加工炮制、鉴别特征、药用功效、医疗价值等,对于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舍苞中;采集要合理,资源永利用”;“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这些谚语总结了各种中草药采集的最佳时间与最佳地域。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知母好刨,就怕拔毛”“ 春采防风秋采蒿,独活开花质量高”“秋冬采集满山红,立夏玄胡找不到”“知母黄芪随时采,唯有春秋质量高”“悬崖石壁找卷柏,阴湿地方有贯众”“半夏南星溪边长,车前葶苈路边寻”“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 知母不净毛,吞下一把刀”“揍打苍术,火燎升麻”。指出这些中草药采集的最佳时间、地域、鉴别特征与应注意的问题。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提示我们临证不可贸然大量应用细辛,一般不宜超过1钱。

“有毛能止血,有刺善祛风,肿节治跌打,粘潺拔毒功,藤茎黏风湿,中空消水肿,花叶能升散,籽实专下行,麻辣治蛇咬,芳香功止痛,酸涩可收敛,甘味补气雄,苦寒泻火热,辛辣善温中,咸味能软坚,质重能镇静”,这段谚语指出了中药形状、性,味与治疗作用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识得千里光,全家不生疮”;“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经常吃山楂,降脂又降压”;此类谚语甚多,把一味药物的主要功用与价值,描述的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使人容易记忆。(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上一条:2015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下一条:2014年中医药信息第9-10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