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医药信息第7-8期

时间:2016-10-31 15:49:51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6年第7-8期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一六年九月十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1

二、兄弟院校……………………………………………………3

三、科研成果……………………………………………………5

四、海外资讯……………………………………………………8

五、权威声音……………………………………………………10

重大事件……………………………………………………11

七、中医药文化…………………………………………………11

八、中医药产业…………………………………………………16

一、医药政策

(一)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8月8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重点部署疾病防控、康复养老、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

在中医药现代化方面,《规划》指出,要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药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规划》指出,要提高艾滋病、乙肝、肺结核临床治疗方案有效性,形成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

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研究方面,《规划》指出,要加强在农业、人口健康、水治理、荒漠化与盐渍化治理、环境污染监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和地质灾害监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遗产保护等重大公益性科技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推动在中医药、民族医药等领域开展生物资源联合开发、健康服务推广。

(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

8月11日,《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明确了今后五年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学术水平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为建设健康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规划是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制《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并充分征求了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意见后发布的。

规划提出,“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到2020年,中医医院将达到4867所,中医总诊疗人次数将达到13.49亿人次,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将达到69.48万人,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823亿元,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95.06万人。

《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共提出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突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到2020年,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提供的中医服务量力争达到20%,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0%。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促进中西医结合工作,促进民族医药发展,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二是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形成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协同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30%的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治未病服务,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5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推动建设一批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中医养生保健基地。

三是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编纂《中华医藏》。建立传统知识名录数据库与保护挖掘平台,形成我国传统知识保护体系。开展中医药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研究。推动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含民族医药基地)。建立3-5个国际传统医药科研合作平台,推进8-10项高水平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同时,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

五是弘扬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推动20-30个中医药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争取1-2个中医药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或“世界记忆名录”。

六是推进中药保护和发展。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中药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立覆盖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区的资源监测网络。依托现有资源,探索建立道地中药材认证制度。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

七是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与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市场作用,推动旅游业与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初步构建起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体系。

八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中医药法》颁布实施,推进中药品种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建立完善中医药政策体系。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重点开展中医基础通用标准、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的制定、推广与应用。加快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

九是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制定并实施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建设20-30个集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文化传播及产业等功能为一体的海外中医药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机构在境内外设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

二、兄弟院校

(一)国家中医药局与云南省签约共建云南中医学院

7月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云南省政府在昆明签署协议,共建云南中医学院。签字仪式前,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陈豪会见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

王国强表示,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希望云南继续发挥好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认真履行好协议,在理念、资金、人才、项目等方面给予云南大力支持,合力共建云南中医学院,助力云南中医药事业发展。

李纪恒说,希望以此次协议签署为契机,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加大对云南中医药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合作共建区域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加强指导帮助,积极支持云南推进医改各项工作,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二)河南中医药大学助力科技创新转化

6月30日,国医大师唐祖宣,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叶祖光,美国西奈山医学院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78级校友李秀敏三位中医药界知名专家,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工作会议上,展开关于河南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的权威对话,就河南中医药大学与本土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合作进行探讨。

会上,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许二平、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景亮、美国西奈山医学院李秀敏教授签订三方合作意向书,共同就过敏、免疫等领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揭牌

7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并见证“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揭牌仪式,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和俄罗斯圣彼得堡水务集团董事长菲利克斯为中心揭牌,标志俄罗斯第一所获得俄法律认可的中医院建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圣彼得堡中医中心是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俄罗斯水务集团、巴甫洛夫第一医科大学、俄联邦西北医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国家彼得罗夫肿瘤科学院合作的中医药走进俄罗斯的重点项目,得到中俄两国政府、教育、医疗、科研、文化机构和企业大力支持。项目旨在搭建中医药在俄医教研合作平台,发挥中医药独特的诊疗优势,惠及俄罗斯人民健康,增进两国间友好交流,实现“中医走出去”战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俄罗斯的突破。

(四)上海交大全球首门英文版中医药“慕课”课程受青睐

近日,上海交大慕课推进办公室、药学院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联合打造“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带来彭崇胜副教授的全球首门英文版中医药慕课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Culture》)。

7月7日,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新加坡等11个国家18所U21联盟大学的65名外国学生来到交大植物园,通过“翻转课堂”进行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零距离感受中华医药传统文化,体验“中国故事”的魅力。

(五)打破围墙 五校学子携手体验中医

7月12日到15日,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发起举办的“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2016中医拔尖创新人才暑期夏令营”在京举行。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南京五地中医药大学选拔9年制或其他长学制学生参加,同学们参观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参加第三学期课程学习、参观中医药博物馆,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蓬勃活力。此前5校曾签署“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协议,此次活动正是落实合作协议的举措之一,旨在资源共享,学生交流,共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六)贵阳中医学院获批国家中药临床试验资格

日前,由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担的“国家药物(中药)临床试验机构建设”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该项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具有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新增专业10个:中医呼吸、中医消化、中医神经内科、中医肾病、中医妇科、中医皮肤、中医耳鼻喉、中医眼科、中医肝胆外科、中医泌尿外科。完成了临床试验项目42项,其中6项新药临床研究项目获得国家食药监督管理总局中药新药批件,7项新医疗器械临床研究获得批件。

三、科研成果

(一)新技术使针灸内脏调节机制更直观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张栋研究员率团队应用活体荧光成像技术,使得针灸效应更为直观化,这种新方法为研究针灸治疗机制提供新思路,该项研究日前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所属的《科学报告》上。

该团队应用自主创建的激光散斑内脏血流成像方法和活体吲哚菁绿肝脏荧光成像方法,对电针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进行直观图像显示并研究相关机制。研究发现,电针治疗后,肝脏血流灌注显著增加,吲哚菁绿在肝脏的清除明显加快,肝脏组织中舒血管活性物增多,缩血管活性物减少,转氨酶水平有所降低。揭示了电针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在于调节肝脏血管功能,促进微循环灌注和改善肝细胞功能。

该研究中创建的新的图像方法,直观显示了电针效应,并将在肝脏生理研究和病理诊断中具有实用价值。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获良效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作为国家葡萄膜炎诊疗中心,由该院院长毕宏生带领研究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建了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葡萄膜炎的体系,探索出治疗葡萄膜炎的新途径,首次研究制订了规范的葡萄膜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和评价体系,经国内多中心临床验证,取得良好效果,并作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在全国推广应用。

该研究团队创建葡萄膜炎“经枢、标本、脏腑”结合的“六纲”辨证体系;建立葡萄膜炎“清火柔肝明目”治疗体系;研发了规范的葡萄膜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及评价体系。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该诊疗方案可快速缓解患者眼红、眼疼、畏光症状,改善患者视力,患者的KP、房水闪辉转阴,明显提高了治愈率;能迅速缓解症状,提高视力,治愈率由79.8%提高到92.5%,尤其对于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依从性和显著的治疗优势;同时,降低了复发率:总体复发率由37.4%降低到16.8%;显著降低了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激素使用量降低31.2%,减少了激素的用量,中枢兴奋副作用减少了23.68%,消化系统副作用减少了22.18%,骨质疏松减少了13.94%,向心性肥胖减少16.06%,高血压减少了22.21%,高血糖减少了14.06%,缩短患者住院时间3天,每天减少费用332.36元。

(三)红斑狼疮10个新基因被发现

由中日友好医院、安徽医科大学、伦敦国王学院与香港大学共同开展的多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全基因组meta分析研究近日取得成果,不仅发现了10个新的易感基因或位点,同时揭示了该病在人群间患病率不同的遗传学基础,为进一步探讨疾病病因和研究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7月11日,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该课题组历时3年,开展了多人群大样本量GWAS-meta分析研究,发现了10个新的红斑狼疮易感位点,并验证出目前大多数已报道的易感位点在中国人群和欧洲人群中均存在风险变异。同时,研究对目前已知的易感位点进行了精细定位研究,初步确定了不同易感位点中的潜在致病变异。红斑狼疮在不同人群间的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欧洲人群、美洲人群、亚洲人群、非洲人群发病率递增,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该研究通过整合目前已知SLE易感位点,结合千人基因组数据进行不同人群遗传风险度评分(GRS),发现GRS与人群患病率成正比,首次从遗传学角度解释了人群间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

(四)新成果为IgA肾病精准治疗打基础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为主体,联合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英国诺丁汉大学及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一项包含3105例样本的研究中,发现了α-防御素(α-defensin)基因拷贝数变异与IgA肾病密切相关,并指出这种遗传变异未来也许可以作为IgA肾病早期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标。该研究成果于6月29日在《科学》杂志子刊《转化医学》杂志全文发表。中山大学余学清教授和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刘建军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五)判断生物年龄可用IgG糖基化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糖基组学课题组在王嵬教授的带领下,利用国产的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仪,经多次实验,首次证实IgG糖基化水平是用于中国人群生物年龄预测的一个有前景的生物标记物。此次血浆IgGN-糖基化水平在“生物年龄”和“实际年龄”领域的研究成果近日被Medicine杂志接收并于本月发表。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发现血浆IgG糖基化水平与“生物年龄”及“身份证年龄”之间的关联,从而验证综合糖基化指标能否作为预测“生物年龄”的潜在生物标记物。课题组成员收集了中国汉族人群的多项人口学信息、生化及血液学检查指标,同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血浆IgG的N-糖基谱型,包括分支水平、半乳糖基化水平、岩藻糖基化水平和唾液酸化水平,对糖基化水平与年龄进行了关联分析。此研究阐明了多种IgGN-糖基化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模式,并建立了基于糖基化水平的年龄预测模型。研究还发现由此模型得出的年龄预测值与多个应用于临床生物衰老及炎性疾病检测的指标密切相关。所有这些结果表明,IgGN-糖基化水平作为一种早期检测和筛查衰老及炎性疾病的生物标记物有着巨大的潜力。这种糖基化水平的变化受环境和遗传的双重影响,具有个体特异性,对体内炎症反应的变化十分敏感,且在短期内(3-6个月)较稳定,进而能够反映机体的动态健康状况。

四、海外资讯

(一)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成立


(二)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成立

澳大利亚中医学会和澳洲全国中医药协会日前在悉尼合并为澳大利亚中医药学会(CMASA)。目前,该学会是澳大利亚华人团体中最大的中医药学会,会员超过1600人。

学会行政总裁韦国庆表示,2016年起学会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共同组建“中澳中医传承与推广中心”,进一步提高双方的教育、临床和学术研究水准,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三)英国:他汀类降脂药可降低癌症死亡率

欧洲心脏病学会意大利佛罗伦萨年会上宣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一些癌症患者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可显著提高癌症生存几率。

新研究中,英国阿斯顿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保罗•卡特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近100万名癌症患者展开了为期14年的跟踪研究。研究从2000年1月开始,一直持续至2013年3月。研究人员对癌症患者的癌症类型、高血脂等临床数据,以及英国国家统计局的人口死亡数据展开了对比分析。参试癌症患者包括:肺癌近8000例、乳腺癌5500例、前列腺癌4600例,肠癌4500例。研究人员在调节了年龄、性别、民族及其他常见死亡原因等因素之后发现,与不服用立普妥(Lipitor)和可定(Crestor)等他汀类降脂药的癌症患者相比,服用此类药物的癌症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具体包括:肺癌死亡率降低22%,乳腺癌死亡率降低43%,前列腺癌死亡率降低47%,肠癌死亡率降低30%。

(四)英国:视力差增加孤独抑郁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眼科》刊登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即便是轻微视力丧失也可能会导致孤独、抑郁和糟糕的整体健康。

新研究中,伦敦大学学院朱格奴•拉希教授及其研究小组对112300名40-74岁的参试者的相关数据展开了分析。其中许多人患有白内障、青光眼或黄斑变性等视力问题。结果发现,与普通人群相比,患有轻度视力问题的参试者自诉健康差的比率高出12%,其抑郁症、焦虑症和其他精神健康问题的发病率高出14%。

拉希教授表示,即使是不影响驾驶的轻微视力障碍也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身体活动水平、社交生活,增加跌倒等家庭事故风险,进而严重降低生活质量,给日常生活带来长期不良影响。这项新研究结果表明,照顾老年人,首先应该关心其视力问题。发现白内障等视力问题应及时治疗。视力越好,生活质量才可能得到提高。

(五)美国:饮酒过量直接导致七种癌

美国权威科学杂志《成瘾》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最新流行病学证据分析表明,过量饮酒与身体7大癌症存在因果关联,具体包括:口咽癌、喉癌、食管癌、肝癌、结肠癌、直肠癌及女性乳房癌。这项新研究认为过量饮酒会直接导致癌症。两者之间的关联比过去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强。

新研究发现,饮酒与癌症之间的关联性受到饮酒量的影响,至少当饮酒量降低时,癌症风险会得到部分逆转。癌症风险最大的是饮酒量最大人群。而少量至适度饮酒也会带来相当大的负担。新研究还发现,目前掌握的证据表明,适度饮酒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科学证据并不强。

(六)美国:高盐饮食增加肾病患者心脏病风险

《美国医学会杂志》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高盐饮食会增加慢性肾病患者心脏病发作或中风风险。

新研究中,美国杜兰大学研究员何江博士(音译)及其研究小组对美国7个地区近3800名慢性肾病患者食盐摄入量及心脏病风险展开了对比研究。2003年研究开始时,参试者接受尿样检测,随后两年参试者每年接受一次尿检。之后,参试者接受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直到2013年。虽然研究结果尚未证实高盐饮食与肾病患者心脏病风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新研究的确发现,高盐饮食组(每日食盐摄入量位居前25%)参试患者罹患主要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更高。比如,超过23%的高盐饮食组患者罹患心脏衰竭。在食盐摄入量最低的参试患者中,这个比例仅为13%。高盐饮食组患者和低盐饮食组患者心脏病发作比率风别为11%和8%。两组患者中风发病率分别为6%和3%。

五、权威声音

“艰辛困厄挡不住矢志圣心,创制灵丹宁可行以身试药。两千味中药,数百次实验,你用坚毅把疟疾踩在脚下,位居诺贝尔奖之列;一甲子光阴,数十项佳绩,你用精诚屹立科研典范,毕生进取尽写中国精神。”

6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先进典型发布厅第一期发布活动举行,向全社会发布了屠呦呦、万少华、范天勇、姚尚龙、郭璐萍5位医疗卫生战线楷模的事迹,号召全国卫生计生工作者向先进典型学习。这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的颁奖词。

“要加强中医临床思辨方法论研究,注重讲道传道。”

6月25-26日中医临床思辨论坛及李士懋传承研讨会召开,北京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屠志涛表示临床思辨方法是中医学术发展的动力源。

“我们应以提高疗效和保障安全为导向,整合现代科技方法,加强对成分、组分以及复方中药的开发,为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源头创新。”、

7月16日,在广州举办的国家中医药发展会议(珠江会议)第二十届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说,应坚持中医原创思维,发挥中医药特色诊疗优势。以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实现重大创新和突破。

“精准医学对中医药学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医药学一直有这个理念,我们应瞄准一个方向,使其应用与现代科学结合,发扬中医药精准医学优势,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7月23日,在以“加强学术引领,推动传承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岐黄论坛上,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新药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凯先如提出精准医学可启示中医药创新发展。

“中医将立足传统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传承与发展的中医现代化,同时将以中医为纲,西医为目,探索构建人类新医学——和谐医学。”

第四届岐黄论坛上,对外经贸大学中华文化国际发展中心主任李伯淳提出以中医为纲西医为目探索构建新医学。

“借助大数据平台和数字信息化分析技术,中医证候得以量化;同样,作为中医证候判断和疗效评价基础的检验医学,也可以依托大数据平台,运用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标准,结合中医辨证特色,对其进行综合性标准化评估。”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表示全国的中医药信息数据中心已经在建立过程中。

“对于一名医生来说,最好的研究项目不在实验室,而在诊室;最大的研究成果不在证书上,而在患者的身上;最优秀的论文不在杂志上,而在患者的心里。”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中医院院长、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李佃贵提出,应把论文写在临床上。

六、重大事件

(一)第二届世界无创医学大会举行

第二届世界无创医学大会6月25-26日在京举行,旨在为人类医学发展提出新方向,即无创速效、无毒环保;团结中医界、西医界和生物电医学界以及民间医学工作者,开展无创医学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这是世界无创医学研究院、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养生与长寿专业委员会和北京神康康复医院于2015年联合发起世界无创医学大会的又一次学术会议。

无创医学是中医学、西医学、生物电医学以及其他医学之间的桥梁,包括中医、西医、生物电医学和其他自然医学中的非药物、非手术技术,如中医的中药、推拿、按摩、气功、拔罐、熏蒸、辟谷等,西医的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物理检测技术以及生物电医学的神康技术等等。

(二)9部门联合打击涉医违法犯罪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9部门制定了《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6年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1年的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专项行动分为工作部署、集中整治、总结评估3个阶段,为期1年。《行动方案》要求,对殴打医务人员、严重扰乱医院秩序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对非法携带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的,一经发现一律依法予以行政拘留。人民检察院对伤医案件及时受理,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判,对于社会影响恶劣的,依法从严惩处,判决结果依法公开。组织开展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全国医疗机构安全大检查。严格执行《刑法修正案(九)》,使打击涉医违法犯罪法治化、常态化。

为部署落实《行动方案》,7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4部门联合召开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视频会议。会上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集中开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形成强大声势。各地要对社会影响大、后果严重的案件进行逐件督办,逐件通报。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三)第三届月犁传统中医奖颁奖

7月10日,“第三届月犁传统中医奖”在北京举行颁奖典礼,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为27位中医一一颁奖。27位获奖者是陈彤云、费开扬、柴嵩岩、薛伯寿、李维贤、吴作君、王应麟、李俊龙、沙凤桐、王志钧、李致重、刘晓光、樊正伦、哈刚、王晓莲、冯胜芳、冯建春、万德新、干千、刘志明、支楠、关庆维、王心远、翟立珂、林飏、王雷、孔令言。

王国强向获奖的各位专家表示祝贺,同时表示,当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我们一定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面对并克服各种困难、挫折,切实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月犁传统中医奖”由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主办,以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生前提出的“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为宗旨,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医德高尚、医道精湛、医理纯正、医术高明的中医师。

(四)环太军演举行中医专场交流

近日,正在参加“环太平洋-2016”演习的和平方舟海上医院举行中医专场医学交流,中国海军医务人员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印度等9个国家的33名外军同行就中医诊疗进行交流,并体验了针刺、艾灸等中医传统疗法。交流现场,和平方舟海上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腰向颖介绍了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技法展示环节,多国军队医务人员主动提出要体验中医疗法。美国海军陆战队曼迪上尉说,中医诊疗在美军中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和平方舟海上医院院长孙涛介绍,越来越多外国海军注重中医技术在战伤救护中的运用,这次演习的主办方主动提出要在中国医院船上举行中医专场交流。

(五)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推进会召开

为贯彻落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推动中药产业技术优化,增加中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切实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水平,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7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召开项目推进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出席会议并讲话。王志勇强调,中药标准化是一个涵盖技术、管理、政策和法规的规范建设工程,是中医药继承创新的重要任务,更是突破中药产业发展瓶颈、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保障中医疗效和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聚焦中药产业发展方向,以中药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为目标,推动中医、中药协同发展,创新驱动中药产业总体提质增效,既是当务之急,更是责任所在。要上下联动、统筹协调,遵循中药产业发展规律,积极调动中药企业自主创新热情,充分发挥行业和领域专家作用,做好项目监督和管理,确保项目实效。

(六)第四届岐黄论坛召开

7月23日,以“加强学术引领,推动传承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岐黄论坛在京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出席开幕式并指出,牢牢把握创新这一动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围绕如何“加强学术引领,推动传承创新”,王国强提出四点要求:一要牢牢把握传承这一根本,夯实中医药创新基础,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引领学术发展;二要牢牢把握创新这一动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强化引领创新、强化协同创新、强化供给创新,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发挥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产品和技术;三要牢牢把握引领这一使命,提升学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活动的指导、监督与服务,稳步提高中医药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活跃学术思想、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生产、推出原创成果的重要作用;四要牢牢把握科普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要把科学普及放到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七)中医药获3项标准创新贡献奖

近日,国家标准委网站发布通知,公布2016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结果,中医药领域在项目、人物、组织三个方面均有斩获。“地理标志产品吉林长白山人参”获项目二等奖;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获标准突出贡献奖;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获得组织奖。

据悉,该奖项为中国标准领域最权威奖项,旨在鼓励创新,调动标准化工作者积极性,分设标准项目奖、组织奖和个人奖。

(八)全国中医精品课程论坛评出“十大好课”

日前,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医精品课程论坛暨国医大师李士懋学术思想传承高级研修班在河北涿鹿召开。论坛评选出平脉辨证学派讲座等十项精品课程,为全国中医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份期待已久的“推荐榜单”。

首届全国中医精品课程论坛的获奖课程包括,国医大师李士懋传承工作室创作的平脉辨证学派讲座、 姚梅龄六经表证讲座、 熊继柏疑难病讲座、 冯世纶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肖相如特异性方证用伤寒、李赛美伤寒论专题讲座、王三虎经方肿瘤讲座、 赵杰伤寒金匮讲座、高建忠东垣学说讲座、郑卫东全息易象针灸讲座等十项。

(九)中医流派首次亮相联合国总部

8月24-26日,“2016中医流派国际发展论坛”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中医流派首次在联合国总部亮相。联合国DPI/NGO非政府组织委员会主席Bruce Knotss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王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贺振泉及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人张宝玉等,围绕“中医影响世界,健康成就未来”探讨如何进一步弘扬发展中医文化,传统中医如何走向世界等议题。

该论坛是2016“一带一路”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峰论坛的分论坛,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ECOSO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发展基金会(WDF)、中国长城学会(CGWS)等5家机构联合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与华医流派集团联合承办。

七、中医药文化

(一)《中医专家大讲堂》推广中医养生之道

近日,由北京弘医书院与《人民政协报》联合推出中医科普专栏文章集结《中医专家大讲堂》,立足于中医科普报道,秉持“生动、严谨、活泼”的风格,实现中医理论的现代化语言解读和传播,让中医知识、典故由晦涩难懂变为通俗易读。

该书专栏汇聚了王玉川、颜正华、王琦、聂惠民、裴永清等数十位中医药界知名专家对中医防治病知识和理论的通俗介绍,例如“谁是健康的主宰”“当抑郁症来敲门”“你的睡眠都去哪儿了”等文章,均令人耳目一新。

(二)《健康中国-国民健康研究》首发

7月16日,红旗出版社在京举行《健康中国-国民健康研究》图书首发新闻发布会。该书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健康问题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成果为基础,全面阐述大健康观念,强调要把“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模式,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的医养强生模式,把战略重点从卫生转到养生上。

(三)《百年中医史》发行

历时3年,凝聚80余位中医药史研究专家心血的《百年中医史》于7月22日举行发布会,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百年中医史研究”项目组成果之一,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250余万字,彩色、黑白图片390余幅,在翔实史料基础上,以时间为轴线,以事件为节点,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1912-2015年国内外中医药各领域事业发展和学术进步。

(四)中医典故:“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知名度较高的一副对联,许多中药厂和中药店都在醒目位置挂着此对联,旨在说明人诚药真,不欺人,不自欺。

官药局自宋经元到明,但从明朝中期开始式微——宁波乐氏第二十六世乐良才在明朝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时到北京行街串巷、行医卖药,后经乐良才之子乐廷松(二十七世)、二十八世乐怀育,到二十九世乐显扬在1644年清军入关时当上太医院吏目,乐家就此步入宫廷为皇室治病。乐显扬“喜读方书,善辨药材疑似”,认为“古方……修合未工,品味不正,不能应症。”遂于(康熙八年)1669年开办“同仁堂药室”。其子乐凤鸣(三十世)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剞劂成书《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收录古方、宫廷秘方、家传秘方、历代秘方362种”。在序言中提出“遵肘后、辨地产,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意识——这幅名联即诞生于此,成为同行开铺做药的共同道德标准,延传至今。

(五)广东拍摄首部中医药动画长剧《本草药灵》

8月19日,中国首部中医药题材动画片《本草药灵》新闻发布会暨产业合作签约仪式在广东省东莞市举行。《本草药灵》项目已列入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扶持项目、广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国家广电总局动漫“中国风”项目。

会上,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李梓廉表示,《本草药灵》计划拍摄1000集,开启了中医药文化新的传播形式。以动画片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不仅形式新颖别致,而且趣味性强,中医药科普知识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亲近感,更有利于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本草药灵》的问世填补了中医药动画片的空白。

八、中医药产业

(一)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示范基地挂牌

近日,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示范基地在北京彭胜医院挂牌。这是由中国疼痛康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产学研投融资联盟和北京彭胜医院共同合作,将疼痛诊疗新技术强强合作的又一举措,将促进我国三叉神经痛及头面部疼痛康复等学科建设和诊疗水平取得跨越式新发展。

联盟还以“一带一路”工作路线为指导,将新技术、新项目与西亚、中东等国家建立战略合作,帮助当地医院建立疼痛康复科,传播新技术及设备。

(二)中华中医药学会与固生堂建基层国医馆

6月29-30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固生堂中医连锁集团承办的“基层中医药发展与中医药人才传承培养研讨会”召开,在北京和天津分别启动基层国医馆建设。天津启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原司长桑滨生指出,在基层中医平台化发展上,要把创新贯穿于中医药工作的全过程,着眼于“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总要求,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中华中医药学会与固生堂于2015年共同签署了中医师传承培养合作协议,达成共建国医馆的战略合作,国医馆将中医院校教育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结合起来,除了北京和天津,中华中医药学会与固生堂还在成都等地共建国医馆,助力基层中医的发展以及人才传承培养。为更好促进中华中医药学会与固生堂共建国医馆的落地和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还成立专家委员会助力国医馆建设,与会专家围绕“基层中医药发展与中医药人才传承培养”展开研讨。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曹正逵、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以及京津两地的中医药专家参与研讨。

(三)广东中医药健康旅游受海内外民众追捧

近日,广东多家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基地发现,随着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和对中医药保健的青睐,运用中药、食疗和刮痧等中医手段调理身体的民众增多,同时也吸引大批来自欧美和东南亚地区的民众,“组团”体验中医魅力。内地消费转型升级,民众在追求“健康”和“颜值”方面也更舍得花费。2016年5月,广东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挖掘岭南药膳养生文化内涵,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体系,重点培育一批以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体检和南药种植加工为主题的旅游企业。“截至目前,广东已有中医药养生旅游示范基地40家,并形成18条中医药养生文化旅游线路。”广东省旅游协会副秘书长周志红称,不少企业开发出具有综合健康检测、温泉疗养、中医理疗、自然养生功法等为一体的旅游项目。

(四)山东青岛市首届“三伏养生节”启幕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首届“三伏养生节”启幕,第十二个养生保健宣传月活动同步举行。今年活动的主题是“讲好中医故事 传播中医声音”“治未病”与冬病夏治。活动将向市民宣传健康教育知识特别是冬病夏治的方法、食疗方、单验方、艾灸法以及常见病的夏治疗法。

启动仪式现场设立了义诊区、中医体质量化辨识与调养指导、养生保健展演区、中药真伪优劣鉴别和知名中药制剂展示区、中医药有奖谜语竞猜活动、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走进文化长廊 感知中医药”、科普宣传区。

(五)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启动

近日,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项目。

此次创建工作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包括自愿申报、联合推荐、专家评审、审核发布等程序,两局将联合成立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标准制订、遴选评审、建设验收、业务指导等。3年建设期满后,由专家委员会进行验收,认定“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对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实施动态监测,规范管理。

(六)浙江拟打造鸣鹤国药养生旅游小镇

近日,浙江省旅游局局长王文娟赴浙江慈溪鸣鹤调研,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徐伟伟等参加调研。调研后,该省旅游局、省中医药管理局与慈溪市政府达成共识,将重点支持慈溪打造鸣鹤国药养生旅游小镇,加快中医药与旅游产业融合。鹤古镇先后孕育了神州第一药号北京同仁堂、东南第一药号温州叶同仁、湖州第一药号慕韩斋等。2009年以来当地投入3亿元建设国药小镇,打造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品牌,2014年被确定为浙江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上一条:2016年中医药信息第9期

下一条:2016年中医药信息第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