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6期

时间:2013-06-27 00:00:0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3年第6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三年七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4

三、兄弟院校··················6

四、科研成果··················8

五、海外资讯··················12

六、权威声音··················14

七、重大事件··················15

、中医药文化···············16

一、医药政策

(一)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大流行性流感风险管理:世界卫生组织临时指导文件》

世界卫生组织10日发布大流行性流感最新指导文件。新指导文件简化了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体系,强调风险评估和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方法,并提高了其成员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相应行动的灵活性。

据介绍,最新修订的《大流行性流感风险管理:世界卫生组织临时指导文件》吸取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及其他相关情况的经验教训,并取代2009年出台的《大流行性流感的防范和应对:世界卫生组织指导文件》。

新指导文件对大流行性流感各阶段的设定进行了修改,从之前的6级简化为现行的4大阶段:流行间期阶段、警戒阶段、大流行阶段和过渡阶段。世卫组织特别顾问戴维•哈珀称,当前,H7N9禽流感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均处在警戒阶段,根据新文件的定义,在该阶段一种流感病毒的新亚型导致了人体感染。

(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国务院办公厅6月18日印发《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规定》明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起草卫生和计划生育、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草案,拟订政策规划,制定部门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指导制定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纳入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其他事项中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管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按照规定,国家卫生计生委设21个内设机构,机关行政编制545名,比改革前均有所减少。取消了5项职责,下放了5项职责。其中取消了全国计划生育家庭妇女创业之星、全国十佳自强女孩评选等达标、评比、评估和相关检查活动。此前港、澳、台投资者在内地设置独资医院需要经过原卫生部审批,今后这项职责将下放省级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

规定明确,国家卫生计生委整合了3项职责,包括将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的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划入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组织制定药品法典的职责,划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确定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和制定检验规范的职责,划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了4项职责,部门间职责更加明晰。

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项系统工程。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多方听取意见,审慎研究。具体管理体制问题不在本次“三定”范围内,将另行规定。在管理体制明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继续承担新农合管理职责。目前,新农合制度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惠及8亿多农民,2012年参合率达到98%。

(三)国家中医药局召开中医药发展战略座谈会,凝聚共识——把发展中医药纳入国家战略

6月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中医药发展战略座谈会,与会代表认为,发展中医药应纳入国家战略进行顶层设计,明确管理主体,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医药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作出更大贡献。

(四)国家中医药局召开全国中医护理工作会议:力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不够之短

“目前已印发1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到2015年底,将印发100个中医护理方案,形成以病种为抓手、以特色为核心、临床适用性较强的中医护理技术指南。”6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全国中医护理工作会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出席会议并讲话。

目前,我国中医医疗机构有注册护士20.5万人。到2012年底,全国中医类医院系统接受中医知识技能培训的护理人员数占注册护士数的比例达到了77%。全国约有1780家中医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数量达到病房总数50%以上者占57%。全国中医类医院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项目数平均达到10.4种,一周病房中医护理技术治疗人次占一周出院人次比例平均达到58%。但仍有很多中医医院的床护比至今还未达到1:0.4的要求。

(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起草《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征求意见稿),并向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征求意见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主要涉及中医药基本知识、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防治、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常识等五部分内容,其中既有中医药对生命、自然、健康的基本认识和哲学思想,又有包括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运动养生和体质、四季、情志、饮食疗法在内的常见养生保健方法,还介绍了中医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治疗知识,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的中医药保健及特色中医药疗法等知识,对各省市尤其是基层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和中医药知识普及工作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等教育

(一)2013年高考招生,逐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

2013年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实施后,全国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将比去年增加8.6%,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部署和要求,5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今年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新增的本科招生计划主要用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大、农村考生多的中西部省份,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二)“最难就业季”

2013年,全国共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今夏也因此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三)64所高校试点医学硕士培养改革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首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名单,北京大学等64所高校入围。

试点内容主要是结合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建立,支持有条件的省(市)和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的综合改革试点,提升临床专业研究生质量,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两部门要求,各试点高校要制订试点实施方案,落实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和具体措施。

三、兄弟院校

(一)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成立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

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以东莞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为主要载体,计划搭建中医药转化医学协同创新、现代中药产业协同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医药健康产业集群等平台,并打造成中医药协同创新的示范区和国内发展水平最高的中医药技术创新、人才和产业化高地。

(二)南京中医药大学:获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日前,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段金廒牵头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成为首批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单位。

南京中医药大学本次获批立项的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依托于该校中药学学科,旨在通过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实现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互补交融,加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围绕中药资源产业化和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科学问题和制约瓶颈进行协同攻关、集成突破,为中药行业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三)温州医科大学:办孔子学院在泰国推广中医

2013年亚洲地区孔子学院联席会议近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大会以“亚洲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温州医科大学参与创办的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凭借其实施的“中医文化推广项目”,在全亚洲90余所孔子学院中脱颖而出,被推荐为本次大会5个优秀案例之一。

近年来,温州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国际化教育和中医专业优势,在开展汉语教学及常规文化活动基础上,积极引入中华传统医学文化,成为泰国唯一一家以中医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大会上,关于中医文化项目的推广方案赢得200余名专家及代表的赞赏,并得到孔子学院总部的肯定。

温州医科大学与温州大学、泰国东方大学合作建设的东方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6年,于2009年揭牌运营。几年间,东方大学孔子学院不仅多次派遣中医专家赴清迈大学、帕尧大学等高校推广中医文化、养生知识和临床技能,还组织全球首创的“中华养生之旅——中医文化赴华夏令营”等项目,使泰国多所大学师生及当地民众切身感受中医文化的理念和疗效,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的影响力。目前,中医在泰国民间和大学校园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也吸引了更多人申请学习汉语和中医课程。

(四)长春中医药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建设项目

近日,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正式发布。长春中医药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将获得中央预算专项投资1亿元及按照6:4的比例配套的地方政府资金。

长春中医药大学本次入选的项目是中医药创新实践训练中心,将建设创实大厦。该大厦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8亿元。中医药创新实践训练中心计划今年9月份开工,2015年投入使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创新实践训练中心的建成,将成为中医药以及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训练的实践平台,成为本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科技竞赛、科技创新和成果展示、孵化的平台,将进一步增强该校的办学实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将重点支持建设中西部24个省(市、区)的100所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工程,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高校均为实力较强的省属重点高校。“工程”从2012年开始,由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组织实施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省属重点大学,仅“十二五”期间,中央将安排专项建设资金100亿,各校将获中央预算专项投资1亿元,并要求地方政府按照6:4的比例配套。

(五)广州中医药大学:聘学生当校长助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近日举行学生校长助理聘任仪式,3名在校学生从校长手中接受了聘书。

从在校学生中聘任校长助理,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进一步贯彻“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的体现。学生校长助理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纽带。该校要求学生校长助理树立服务意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广泛收集同学们意见向学校反映,及时向同学传递上级及学校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同时做到学习、助理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六)南方医科大学:首开名老中医传承班

今年起,报考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将有机会成为陈宝田、罗仁等名老中医的嫡传弟子。6月17日,该校举办受聘仪式,20位名老中医成为该校首批名老中医传承班导师。

南方医科大学今年首次开设中医药专业名老中医传承班,从中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遴选出20%~30%左右组成,将加强中医经典、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中医临床能力、提高临床实际经验。学生每年考核一次,不合格的学生进入中医学专业普通班学习;毕业综合考核不合格的学生按中医学专业普通班要求毕业。

四、科研成果

(一)“天河二号”成全球最快计算机

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计算速度是之前世界第一的2倍。

(二)鸭免疫禽流感遗传基因,有助防控禽流感

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日前在网上发布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和他的研究团队所做的“鸭基因组与禽流感”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了鸭基因组的全序列,并找出了令鸭子对禽流感产生免疫反应的遗传基因,此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水禽的免疫保护机制。

(三)治疗脑中风新方法最新发现与创新

复旦大学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科学家发现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调节性T细胞,可有效治疗脑中风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神经科学领域权威期刊《神经病学年报》上。

陈俊海外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在免疫细胞释放的有害物质中,有一种平时含量很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是在脑损伤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后大量产生的。它通过血循环进入脑卒中病灶,进一步破坏血脑屏障,从而加重脑损伤。该团队创新性地运用异体免疫细胞移植方法,把体内免疫调节性T细胞含量逐步提高,当达到10倍以上时,脑卒中后脑损伤症状奇迹般地明显减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也显著减缓。该研究进一步证实,免疫调节性T细胞是通过抑制缺血损伤后外周中性粒细胞释放“基质金属蛋白酶-9”,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

根据陈俊团队的新研究发现,免疫调节性T细胞治疗法如果与“重组tPA”联合使用,可有效减少溶栓导致的脑出血并发症。该研究显示,免疫调节性T细胞输入延迟至中风发作24小时之后,依然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四)抑郁症发生新机制

日前,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高天明和朱心红教授领衔的团队采用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技术手段,发现星形胶质细胞ATP释放减少可以导致动物出现抑郁样行为,外源性给予ATP或内源性激活星形胶质细胞促进ATP释放,可在一周内快速逆转动物的抑郁样行为,由此表明星形胶质细胞ATP释放异常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环节,从而为筛选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提供了新靶点。该研究论文在最新一期医学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

此次科研人员确定了ATP是星形胶质细胞调节成年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一个关键因子。他们发现,大脑中ATP水平较低的小鼠对于社会竞争失败敏感。当给予这些小鼠ATP时,发现可诱导其快速的抗抑郁样效应。此外,研究人员证实缺失肌醇1,4,5-三磷酸2型受体以及转基因阻断胶质囊泡释放过程,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ATP释放缺陷,引起抑郁样行为,而给予ATP则可逆转动物的抑郁样行为。进一步研究显示,利用表达外源性Gq G蛋白偶联受体的转基因小鼠,特异地刺激星形胶质细胞释放内源性ATP可诱导抑郁小鼠模型抗抑郁样效应。

(五)双氢青蒿素增溶技术研究获突破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张继稳课题组科研人员近日在双氢青蒿素增溶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该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药物分析杂志》上。

双氢青蒿素是我国基于青蒿素研发的药物,在疟疾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疟疾治疗报告中推荐使用的药物之一。此前,已出现疟原虫对双氢青蒿素产生耐药性的报道,加之双氢青蒿素稳定性差、水溶性低,可能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更容易产生耐药。因此,改善双氢青蒿素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张继稳率领下,上海药物研究所王丹、李海燕等科研人员,提出了同时改善双氢青蒿素水溶性和稳定性的对策,筛选出显著增加双氢青蒿素水溶性的环糊精与磷脂复合体系。双氢青蒿素与上述辅料制成三元给药系统后,其水溶性和溶液稳定性显著提高。

在研究中,科研人员还通过分子模拟技术和固态表征方法,证明了三元复合物的形成,并对双氢青蒿素、环糊精和磷脂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提出三者之间存在的疏水作用、氢键等分子间作用力,是同时增加双氢青蒿素水溶性和稳定性的内在机制。

(六)蛋白质部分降解新机制被揭示,为癌症治疗提供潜在药物靶点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赵允研究组、张雷研究组在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Chi-chung Hui进行合作研究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种新的蛋白质部分降解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学术期刊《发育细胞》。

据介绍,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作为一个重要的调控机制参与了细胞内的多种生命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蛋白质本身会被加上一种叫做泛素的小分子修饰,形成泛素链,从而作为标签被蛋白酶体识别降解。

除了蛋白质的完全降解,人们发现有部分蛋白会通过泛素化—蛋白酶体系统发生部分降解,生成一种具有生物学功能的截短形式的蛋白质片段。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Ci/Gli家族的一类蛋白质,它们作为一种直接结合DNA的转录因子发挥作用,调节与癌症密切相关的Hedgehog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近年来,人们对于Ci/Gli蛋白的部分降解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蛋白酶体选择实现部分降解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

在研究员赵允、张雷的指导下,博士生张召等利用果蝇这种模式生物对Ci/Gli蛋白的部分降解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Cul1-Slimb能在Ci蛋白上特异地形成一种K11连接形式的泛素链,这与传统的K48连接形式泛素链介导的降解是不同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er94/p97蛋白复合物作为一种ATP水解酶也特异性参与了Ci蛋白的部分降解。Ter94/p97蛋白复合物能识别K11连接形式的泛素链,将K11泛素化的Ci选择投递至蛋白酶体,发生部分降解。

业内专家表示,该发现首次揭示Ter94/p97和K11连接形式的泛素链在蛋白质部分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Gli异常激活所导致的癌症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靶点。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中国科学院的经费支持。

(七)发现甲型流感重症易感基因

北京佑安医院与英国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合作研究获得了突破性重大发现:人体第11号染色体的某个基因位点与人群感染甲型流感后易产生重症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杂志上,这一重大发现对预测流感重症易感人群具有重大意义。

此基因位点称作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基因。它的遗传变异体有三种类型,分别是CC型、CT型和TT型,其中CC基因型与人群中重症甲型流感密切相关。这项研究的牵头人、北京佑安医院院长李宁教授表示:“这种基因型在欧美白种人群中很罕见,而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较为常见。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流行时,在具有肺炎、呼吸或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中,69%的人带有这种易感基因。而在轻症患者中,只有25%的人携带此基因型。统计分析显示:CC基因型与CT和TT基因型相比,发生严重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的风险增加了6倍。更重要的是,由于该基因型在我国汉族人群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导致中国人发生严重流感症候的群体风险度高达54.3%。因此,这种基因型可能影响流感在我国人群中的危重状况”。

北京佑安医院“海聚人才”、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董涛教授说:“这一基因改变并不会让人们患流感的可能性增加,而是说相对其他人,具有这种遗传易感基因型的人患流感后出现重症的几率会明显增高,因此这一人群应更积极地预防流感,同时一旦感染应更早接受诊治。”

(八)丙肝病毒表达蛋白结构首次揭示,有助于研发丙肝新药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人员,近日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宿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蛋白——p7的精细空间结构,同时揭示p7通道离子转运和药物抑制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6月5日发表在世界顶尖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

p7蛋白是一个介于丙型肝炎病毒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之间的小蛋白,也是丙肝病毒基因表达的唯一离子通道蛋白,对病毒颗粒的组装、成熟乃至释放必不可少。突变和完全删除p7,可使丙肝病毒不产生感染性。然而,以p7为靶点的丙肝药物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测定p7的蛋白结构十分困难。

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兵、哈佛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系周界文教授的共同领衔下,科研人员利用最新的核磁共振(NMR)技术解析p7蛋白及其药物结合位点的结构,揭示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六聚体装配模式,宛如一朵特别的雪花。这也是目前使用核磁共振技术解析出的最大的离子通道结构。

据了解,许多病毒借助于整合膜蛋白和跨膜分子完成离子运输,帮助实现各种病毒入侵和成熟步骤。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全细胞通道记录方法进行功能研究,首次揭示出p7通道离子转运和药物抑制的机理。科研人员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研制出新一代的丙肝治疗手段。

五、海外资讯

(一)瑞士:发现一种影响听觉的蛋白

瑞士洛桑联邦工学院科研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一种能影响听觉的蛋白。

各个神经元之间有上千个触点——突触,突触负责保证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人类目前发现的大脑负责听觉区域中的最大突触形状酷似花萼,1893年由德国神经学家黑尔德发现。因为有这种花萼型突触,听觉信息可在几分之一毫秒内得到处理,信息处理速度远快于大多数其他神经回路。

研究人员利用实验鼠神经元开展的实验发现,如果让一种“骨形态发生蛋白”发挥作用,神经元上的这种花萼型突触就会膨胀变大,加快听觉信息处理速度。如果不让这种蛋白发挥作用,神经元上就会出现众多小突触,使听觉信息处理速度减慢。

(二)法国:最新发现致肌营养不良症重要基因

法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个与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有关联的重要基因,这将有助于研发治疗这种疾病的新疗法。

法国某研究小组日前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如果切除一个名为FAT1的基因,小鼠面部肌肉和局部肩部肌肉就会发育不正常,成年后肌肉也会过早萎缩。此外,该基因被切除的小鼠还会表现出视网膜血管异常和内耳畸形。这些症状与人类患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症状极为相似。

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后发现,面肩胛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在胎儿阶段FAT1基因的表达程度就显著低于正常人,出生后这种基因发生变异的几率也较正常人高。

研究人员指出,FAT1基因在导致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多种基因机制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可以针对这个基因研发治疗这种疾病的新方法。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是由4号染色体异常导致的一种肌营养不良症,症状主要表现为脸、肩和上臂肌力减退以及肌肉萎缩。

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新一期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卷》月刊上。

(三)日本:新型磁贴能有效杀死癌细胞

鳞状细胞癌属于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一种,可发生于较多的组织和器官,90%以上的食道癌、80%以上的宫颈癌和30%以上的肺癌属于鳞状细胞癌。

目前治疗这种癌症主要依靠手术、放疗和化疗。近年来,利用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对加热更脆弱的特性,通过加热来杀灭癌细胞的肿瘤热疗法受到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化疗和热疗只能分别使用,很难实现同一时间、同一病灶的精密控制。

物质和材料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用温度敏感型高分子、磁性纳米粒子和化疗药物,制作出直径约500纳米的纤维,然后用这种纤维制成能直接贴于患部的网格状薄贴片。向抗癌贴施加磁场后纤维会发热,其中的温度敏感型高分子发生收缩,从而释放出化疗药物。

研究小组发现,将这种磁贴放在皮肤癌的培养细胞上,每天施加磁场5分钟,两天后癌细胞只剩下19%。而单独使用化疗药物或加热,则癌细胞分别剩下26%和69%。

(四)日本:骨细胞新发现有助治疗白血病

骨细胞是成熟骨组织中的主要细胞,对骨吸收和骨形成都起作用,是维持成熟骨新陈代谢的主要细胞。日本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骨细胞不仅形成骨骼,还控制着骨髓内造血干细胞的活动。

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法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时,先要向健康人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使骨髓内的造血干细胞流到血液中,然后从血液中采集干细胞,再移植给患者。

日本冈山大学和神户大学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如果使实验鼠的骨细胞减少,即使给它们注射G-CSF,也几乎没有造血干细胞流到血液中。因此,骨细胞控制着造血干细胞的活动。

研究小组发现,骨细胞管理着成骨细胞的功能,由于成骨细胞负责将造血干细胞留在骨髓内,注射G-CSF后,骨细胞的管理能力削弱,造血干细胞更容易流到血液中。成骨细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细胞,负责骨基质的合成、分泌和矿化。

相关论文刊登在新一期《细胞•干细胞》杂志上。研究小组指出,在白血病治疗中,部分造血干细胞提供者接受G-CSF注射后,会感觉骨骼疼痛,但是一直未弄清其中的原因,今后将进一步探索骨细胞的功能。

(五)美国:大病来临的六个征兆

三位来自美国佐治亚州的医学博士最近出版了《你身体的红灯发出警报》的修订本,介绍身体生病之前会出现哪些前兆。其中六种转瞬即逝的症状,需要格外注意,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第一,胳膊、腿麻木、刺痛,精神紊乱、晕眩,说话打颤、语无伦次。

第二,胸部疼痛或不适,胳膊、两颚、颈部疼痛,突发冷汗、极度虚弱、恶心、呕吐、晕眩或者气短。

第三,腿肚子酸痛、胸痛、气短、咳血。

第四,尿血但无痛感。

第五,哮喘不好也不坏。

第六,抑郁和自杀念头。

六、权威声音

(一)中医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原主席,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 许嘉璐)

我之所以对中医药感兴趣并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时常常以中医药为例,是因为在我看来,它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唯物辩证,以人为本,尊重区别,外内结合(外在证候与内在变化),防患未然,随机适应,方式丰富;中医绝不是单纯的医学,借用西方对科学的并不那么科学的分类言之,它是哲学、心理学、天文气象、环境科学、动植矿物等等的综合学科。

(二)易经是中医思维的源头(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院院长。著名国学专家、中医文化学家,“国学养生”与“国学管理”首倡者。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医家第十五代传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之长子,幼承家训,学习医儒,后随师修习易道禅。20世纪90年代首创“易道主干”说,以“易”融贯儒道佛医,主编我国第一部《易学大辞典》和《易经应用大百科》。近年来致力于传播中华国学、构建精神家园。2011年捐资100万发起设立“张其成国学基金”)

●儒家讲中庸,道家讲中道,佛家讲中观,医家讲中和。《易》为体,医为用。《易经》讲的是天地变化的大规律,而《内经》讲的是身心变化的大规律。医具《易》之理,《易》得医之用。所以学中医的人不懂《易》,很难成为一个大医。

●中医哲学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生命本体论,第二个问题是思维方式。生命观从本体来讲就是气一元论,也叫气本论。中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是象数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说明气本论的,方法论和本体论是一体不二的。我把中医象数思维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

●气是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象”,这个“象”必须要细分,分出两个就是阴阳,分出五个就是五行,分出八个就是八卦,还可以继续分。二、五、八就是“数”。“象”如果没有“数”的规定性就没有应用价值了。现在有人说要废除五行,保留阴阳,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五行就是阴阳,阴阳就是五行。阴阳是五行的整合,五行是阴阳的细分。废了五行也就是废了阴阳。

●在近百年来的中医发展史中,中医的科学性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只要学界仍然无法明确区分中医与西医所属的不同科学范式,中医的教学、科研、实践、管理就不可避免地继续朝着“中医现代科学化”或“中医西医化”方向发展。只有就两种科学的区分达成共识,中医才能一劳永逸地辩护学科范式的自主性与特殊性,才有可能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按照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走向现代化。

七、重大事件

(一)世界中医药网络联盟成立“世界中医药网”上线运行

6月2日,首届世界中医药互联网大会上,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组织发起的世界中医药网络联盟成立,该联盟是自愿结成的国际网站组织,旨在通过各国(地区)中医药网站互联互动,实现全球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中医药机构和学术团体之间相互了解,加强与世界其他医药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发展。大会同期,由世界中联主办的世界中医药网正式上线运行。

(二)第三届973中医理论专题专家组成立

6月14日,由15位科学家组成的第三届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题专家组正式成立,这标志着973中医理论专题研究进入新阶段。

中国中医药国际合作中心李振吉任组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院士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研究员分任副组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科技部副部长陈小娅出席会议并为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

973计划自2005年设立中医理论专题以来,围绕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的主线,在中医、中药和针灸三大领域9年间共立项支持了28个项目。

(三)同仁堂等九中药品牌抽检产品超七成含农药残留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6月24日下午,环保部组织的《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在北京发布,结果显示,包括同仁堂、胡庆余堂、云南白药等在内的9个著名品牌的65个中药材样品中,多达48个样品含有农药残留。胡庆余堂通过中国之声独家回应:在中药材生产环节绝不可能存在农药添加行为。“药中药”是否存在,从何而来?

根据这份《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包括同仁堂、胡庆余堂、云南白药等全国九大中药品牌被抽检的产品中超过七成含有多种农药残留,样品多涵盖消费者日常食用的中药材品种。

八、中医药文化

(一)中药诗:猪苓

猪苓随处长根柯,块黑形如猪屎何。

种在衡山寻便有,气余枫木结尤多。

湿痰淡渗无余疾,淋肿分消去积疴。

津液燥亡能损肾,休教常服眼摩挲。

按:猪苓味甘淡平无毒,入肾膀胱二经。图经曰:猪苓,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句,今蜀州、眉州亦有之。旧说是枫木苓,今则不必枫根下,乃有生土底,皮黑作块似猪粪,故以名之。时珍曰:猪苓亦是木之余气所结,如松之余气结茯苓之义。他木皆有,枫木为多耳。禀戊土之阳气,得风木之阴气以生。气味俱薄,降也,阳中阴也。开腠发汗,利湿行水。与茯苓同,而泄较甚。治肿胀腹痛,除湿热心烦;解淋肿脚气,退妊娠子淋。利小便而消腹肿,息?疟而解毒蛊;止浊带之遗沥,解寒温之大热。分消水肿,淡渗湿痰。利水诸药,无如此快。入五苓散,为除湿之要药。佐白芍药、白茯苓、人参、橘皮、术、泽泻,治水肿之属阳分者。佐白芍药、生地黄、桑寄生、桑根白皮、茯苓、泽泻、琥珀、石斛、薏苡仁、肉桂,治水肿之属阴分者,均为要药。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散汗之。病欲饮水而复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衍义》云: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果欲久服者,更宜详审。

(二)芹香悠远

我国芹菜的栽培历史久远,最少也有2000年。芹与葵有关。葵是什么?不是一心向阳的葵花,而是很古老的一种菜。在中国最早的葵、韭、瓜、壶(瓠)四种蔬菜中,葵就列在带头大哥的地位。在古人的话中,芹是“楚地之葵”。“春水生楚葵,弥望碧无际。”楚地水意充沛,春雨伴着荡漾的江水,水沟旁、湿地上,绿油油一片鲜活漫开来的是芹菜。这般的情景,在诗人徐志摩散文里可以读的到:“水芹菜的全身都充满了一种特异的芳香,在小池塘抑或是小河旁,那一丛丛矮小的植株却有着诱人的景色,伞形细碎的白花,中空有棱的嫩茎……”烟雨迷蒙的天地间,淡淡的芹香弥漫,芬芳如梦,似雨如云。

早年读《红楼梦》,看到元妃省亲时宝玉曾有一联曰“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便有些奇怪,为什么要写“采摘芹菜的人”,后来与人谈话被狠狠嘲笑了一番,方才明白读书不求甚解的劣处。采芹原来是“采《风》采《雅》都恰当,然冠冕中又不失香奁格调”。传说泮水之畔的泮宫曾为鲁国的学宫,学子们幸得高中,要在大成门边的泮池采些芹菜插在帽上到孔庙祭拜。后人就将考中秀才入学宫称“入泮”或“采芹”,并且赠芹以示祝贺。

这种与读书人有着密切关系的芹菜,有人却不喜欢。《列子•杨朱》就记载了美芹之献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认为芹菜这一类的东西是人间美味,便把它献给了乡豪,可乡豪吃了却并不觉得好吃,结果招致了一顿埋怨。真可谓拍马屁拍到了蹄子上。因此,古人在请客之前加上一句“笑纳芹意”以作自谦。《红楼梦》里,甄士隐曾对贾雨村说:“邀兄到敝斋一饮,可不知纳芹意否?”同样的物什,在他心自心的分量是不同的。“野意重殷勤,持以君王献”,杜甫的“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和李白“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也有这样的期待。

芹是很平常的一种青疏。据说,芹菜可以帮助人体减肥。芹菜的茎、叶都可以吃,可以凉拌或炒食,与肉片拌炒或是清炒也各具风味。春天雨水多,芹菜长得梗嫩叶鲜,味道最是香脆。夏日的饭桌上,通常有一道常菜菜——凉拌芹菜。被切成寸许长短、沸水中焯过的它,依旧满目鲜嫩碧绿,清新如小家碧玉,在香干丝、姜丝、蒜蓉、椒丝的陪伴下,绵延不绝香气悠然飘出,令人不禁想起杜甫“饭煮青泥坊底芹”和苏轼“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的诗意。很多青疏入诗入文,读来都有一份新鲜的泥土芬芳。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发现此地盛产芹菜,做菜脆嫩味美。此时穷困潦倒而不失豪迈之风的苏东坡灵感顿现,就想起家乡眉州“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便创《蕲芹春鸠脍》菜肴,取斑鸠胸脯肉配以芹菜,从而留下了一道美味、一段佳话和“霁容天在水,春色柳藏桥”美好的诗句。赊酒食粥的曹雪芹最爱吃雪底(地)芹菜,曾经取苏东坡诗情,写下了“泥芽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烩”和“园父初挑雪底芹”的诗句,以示心情和古人相通,以慰自己无尽的寂寥。

(三)端午节是古代卫生防疫节

端午节不仅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许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中也流行。从2008年起,端午已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目前影响最大的是源于纪念屈原说。但端午节的起源在时间上远早于屈原。端午节的主要民俗大多围绕卫生健身驱毒辟邪,故笔者认为,端午节最早应该是我国古代的卫生防疫节。

1.端午节并不起源于纪念屈原

端午节的民俗在先秦文献中有广泛记载,例如:西汉《大戴礼记》传《夏小正》谓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夏小正》相传是夏代遗书,因现存文献系由出现于西汉年间的《大戴礼记》收录而传世,又迭经后人辑佚整理,经文与传文混集,引起后人对此书产生年代的质疑。但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结论,《夏小正》中描述的天象物候与夏代在时间上是吻合的;再据《史记•夏本纪》所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则此书最起码在早于屈原200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已经流传。

屈原自己在《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可见《夏小正》记载的五月午日兰汤沐洗的风俗,屈原在世时就已存在。

端午节民俗的出现早于屈原,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早有考证。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了百余条文献资料,论证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图腾祭祀活动,远在屈原之前。

纪念屈原说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此显系后人所编故事。从屈原绝命之作《怀沙》中“滔滔孟夏兮”句推断,屈原投汨罗江的时间似应早于端午日(端午已称“仲夏”),故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说在时间上也有疑问。

《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的活动中,而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又把竞渡划入夏至日的活动,可见这两项活动在那时还没有固定在端午节进行。

人们在端午日纪念一些忠烈人物,似为我国古代较普遍的民俗,纪念的人物也不仅是屈原,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例如《清嘉录》中记吴地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浙江一带则曾盛行在端午节纪念越王勾践,这是早于屈原的人物。屈原之后又有在端午日纪念马援(东汉/广西)曹娥(东汉/浙江)、戚继光(明代/福建)及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浙江)等活动的流行。

端午节虽不起源于屈原,但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人格魅力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把纪念屈原融入到端午节的活动中,无疑丰富了节日的内容,产生了很好的影响。闻一多先生在指出端午节不是源于纪念屈原的同时,也肯定了把端午节与纪念屈原联系起来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意义。他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说:“是谁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

可以明确的是: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某一历史人物而形成的节日,是先有了端午节,后来才有在该节日开展对一些历史英烈人物特别是屈原的纪念活动。

2.端午节主要是为了禳毒避疫

闻一多先生仅依据赛龙舟和吃粽子两项活动考证端午节起于古吴越对龙图腾的祭祀,似欠全面。《夏小正》记载端午日的活动是采药、蓄兰、沐浴,端午节更多的风俗与禳毒避疫有关。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吕氏春秋•仲夏记》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五月五日又是恶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亲田婴打算把他丢弃,因为田婴相信五月五日生的人“将不利其父母”的迷信传说(孟尝君也早于屈原)。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说;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究其原因,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仲夏,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所谓“五毒并出”(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也是容易发生疫厉流行的季节。因此,古人把它看成毒月恶日。选择端午这一天开展卫生防疫活动有一定道理。古人端午节有在屋中贴五毒图的民俗,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寓意将毒虫刺死,除害免灾。

在这期间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静养为原则。《礼记•月令》:“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止声色,节嗜欲。”

(四)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之政府办学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从萌芽到发展、成熟至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医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建立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其基础则是我国古代医学教育中政府办学。

据《唐六典》载,公元443年,刘宋王朝已有初步的医学教育,北魏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设置。隋代更设有“太医署”;署内设有主药、医师、药园师、医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等职。唐代,医学教育在组织机构上,已发展到比较完善的程度。624年,唐政府设立了“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人组成。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也是医疗单位。

宋代重视医药人才的培养,医学教育比唐代更有发展。宋太医局已不兼有医政职能,而专为医学教育机构。宋初,太医局归太常寺管理,于翰林院选拔医学教员,讲授《素问》、《难经》等,但规模很小,水平有限。1060年,规定太医局学生为120人,课程除原有《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和《圣惠方》外,更加入了本草。王安石改革了教育之后,太医局逐渐改观,著名的“三舍法”也推广到医学教育中。

明代设立“太医院”。太医院的学生则是由医家子弟选入,称为“医丁”;同时还从各地的医官、医士中挑选保送到“太医院”考试,合格者选入。

清初,“太医院”内设教习所教授学生。学生来源由医官保送。

下面笔者对历代政府办学的分科、课程、招生规模等进行对比。

分科

我国在唐代已经有了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而且分科方面,也较详细,这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较早的。太医署分科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包括伤科)、咒禁科。

宋代太医局分科有:方脉科、针科、疡科。

元代:大方脉、风科、妇人、小方脉、口齿咽喉、眼科、疮疡、正骨金镞、针灸、祝由。

明代太医院设置13科,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口齿、咽喉、眼科、疮疡、接骨、金镞、针灸、按摩、祝由。

清代的医学分科,曾数度变化,顺治年间为11科,后由于合并或取消而逐渐减少,至同治五年(1866)只剩大方脉、小方脉、口齿咽喉、眼科、外科五科。

学习年限

唐代医科各科学习年限:体疗7年;少小5年;疮肿5年;耳目口齿4年;角法3年。

清初,太医院教习所学生学制为3年,期满经考试合格录取为医士。

课程设置

唐代:必须先学《素问》、《神农本草经》、《脉经》、《甲乙经》等基础课程,然后再分科学习。

宋代:科别分为方脉科、针科和疡科。此三科共同必修课是《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嘉?补注本草》、《千金要方》。方脉科的学习科目是: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以及两门加习课《脉经》和《伤寒论》。针科的学习科目有:针灸、口齿、咽喉、眼、耳,加习《针灸甲乙经》、《龙木论》。疡科学习科目有:疮肿、折伤、金疮、书禁,加习《针灸甲乙经》、《千金翼方》。

明代太医院教科书主要为《素问》、《难经》、《本草》、《脉经》、《脉诀》以及本专科的重要方书。

清初,太医院学习课程主要为《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以及有关本专科的医书。至乾隆14年(1749)以后,《医宗金鉴》也作为教科书。

招生规模

唐代:624年设太医署,医科:40人;针科:20人;按摩科:15人;咒禁科:10人。

宋代:元丰(公元1078~1085年)中太医局学生分为九科专业学习,名额为300人。大方脉科: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科:20人;疮肿兼折伤科:20人;产科:10人;眼科:20人;口齿兼咽喉:10人;针灸:10人;金疮兼书禁:10人。

虽然我国历代政府都在医学教育上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祖国医学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实际上直到明清时期,医学教育主要仍然是家传及师徒教授。直到1956年政府决定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建立4所中医学院,同时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系或增设中医药课程,从此,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医教育正式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我们目前国内有几十所中医药院校,则是承袭了我国古代政府办学的方式,而北京中医药大学正在尝试将政府办学与师带徒衔接起来,期待有更好的效果。

(五)壶中春秋话葫芦

国人常以“悬壶”来指代医生行医。还记得那个跳入葫芦里的老人吗?他本身便代表了中国医生的形象——医者仁心,以自己为药,救护苍生。这是《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里的故事:“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

这里的“壶”,即“壶卢”,《诗经•七月》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便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葫芦,葫芦为联绵词,是单纯性的双音词,它“义存乎声”,只能因声求义,义“圆”是也。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闻一多先生曾考察了洪水神话与民族,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方大部分民族的先祖起源说都是洪水退后,葫芦里走出的兄妹繁衍了子息。闻一多从文字和语言学的角度进一步考证出人类的始祖伏羲(又叫包羲),女娲(又作女希),二名称实际由葫芦演化而来,这是因为“包”与“匏”通,而“娲”在古代读“瓜”,他认为“伏羲与女娲,名虽有二,义实只一,二人本皆谓葫芦的化身,所不同者,仅性别而已。”

有调查发现,葫芦是远古是一种在新旧大陆都有着古老栽培历史的植物。古人爱好观察大自然,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来源充满了困惑,造字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考察的甲骨文中葫芦和身、孕等字是相像的,这也可以解释,或许葫芦崇拜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生殖崇拜、母体崇拜。民族的葫芦图腾崇拜,也是本初一无所知的古人对大自然深切的敬畏之心。

葫芦是艺术的美,家常生活里常常会悬挂几个小葫芦,既点缀家居环境,也美化心情。科技史考察的葫芦又不仅仅是美丽的艺术品,而是有科学意义的,在古代,葫芦被用来制作武器,至迟在明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据学者调查,我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曾在晚清时期用葫芦制造一种类似手榴弹的火器。

葫芦是盛药的工具,上海中医药博物馆二楼展有大量清朝时期不同材质的盛放药物的药瓶。大多数是象牙和瓷器,如象牙微刻葫芦药瓶、象牙透雕镂空葫芦熏瓶、象牙葫芦药瓶等,造型均为葫芦状。

葫芦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本草从新》里记载:“壶卢,一名匏瓜、俗名葫芦、通利水、消肿胀。甘平滑。利水。治腹胀黄肿。用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十余日见效。”张廷模的《临床中药学》记“葫芦,性味甘平,归肺肾经,功效利水消肿。主治水肿、淋证、黄疸。煎服,15~30克,鲜者加倍。”葫芦花味甘,性平,无毒,可做解毒之药,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葫芦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

葫芦是一个很有文化内涵的器具,在道家看来,它超越了葫芦的本身,是一个宇宙中心的观念,那跳进壶中的老者,你能仅仅说他是跳进了一个葫芦吗?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院徽,正是以葫芦和“葫芦里的药”来代表其中医药的文化内涵,寓意其救世济人的心愿。让我们一起跳入葫芦的心,来看一看这壶内美好的世界吧!

(六)中药药名趣话

我国的中草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形神兼备,文字精练,耐人寻味。

数字排列有序:一支箭、二丑、三七、四花皮、五味子、六股筋、七叶枝花、八角枫、九龙吐珠、十大功劳、百舌鸟、千层塔、万年青。

巧构十二生肖:鼠曲草、牛含水、虎耳草、兔丝子、龙胆草、蛇王藤、马钱子、羊霍叶、猴儿七、鸡冠花、狗脚迹、猪苓。

气味不缺:酸枣仁、甜叶菊、苦参、辣蓼草、咸秋石、香附子、臭椿根。

颜色俱全:红芪、黄连、蓝叶、白芷、黑芝麻、紫苏、青黛、绿衣枳实。

四季分明:春牡丹、夏芍药、秋海棠、冬青子。

方向准确:东人参、南星、西红花、北党。

五行不缺: 金银花、木通、水獭肝、火麻仁、土茯苓。

气象俱全: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丸。

与地理有关:山药、川芎、望江南、河白草、海浮石、洋金花。

与产地有关:川桂枝、川黄柏、川大黄、川贝母;广木香、广郁金、广陈皮;湘莲肉;苏薄荷;浙贝母;建泽泻。

与人名有关:红娘子、白头翁、何首乌、徐长卿。

(七)御医由来

古代皇家享有的特权医疗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御医。御医,有些皇朝称为太医,是古代专门为皇帝及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因此,御医(太医),是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职务称谓之一,专门服务皇帝及宫廷中的家眷。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封建帝国一去不返,御医连同封建帝制早就被历史文献尘封起来,束之高阁了。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大量的影视剧穿越千朝古代,看到御医的影踪。

御医究竟产生于何时如今很难说得清楚。不过,医生最早的确是出现在皇宫里的。因为民间最早也有医生的身影,但是,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证实,民间的医生最早并不叫做医生,而是叫做祭祀,或叫巫祀,开始多为部落首领兼任,他(她)们主要负责部落或宗族的祭祀,是被民间视为有特别“法术”、“与神相通之人”;他(她)们在主要负责部落或宗族祭祀的同时,顺便掌握一些“神草神药”知识以及民间偏方单方,往往以神灵的名义,常常“法术”,配以“灵丹妙药”、“祖传秘方”为人们治病疗疾,所以,这些民间略懂医术之人最早被人们称之为“巫医”,其医术被称之为“巫术”。而比较规范一点的医生应当说最早还是出现在皇宫里的。后来皇宫里有了医生这一职务之后,为了与民间医生相区别,便有了御医和民间医生的称谓。

夏商周时代,有关医事的记载很少。从现存的资料中看,医生首先出现在宫廷中。在西周之前,医生都是为帝王服务的御医;到了东周春秋以后,一些民间医生才开始产生;战国时期,可以看到有关太医、太医令的一些记载,从而才对宫廷御医和民间医生有了一个初步明确的划分。因缺乏可靠的资料证实,尚难确认秦时就有太医一职的设置。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西汉时已有太医的设置。这算是御医正式的记载了。

虽说都古代专门为皇帝及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但是,皇帝礼贤下士,特殊时期或危机时刻,比如皇亲国戚、老臣重臣或宫女生命垂危之际,会命御医救命或者医治重疾。也有将御医赠予重要的功劳勋著的大臣,短期或者永久贴身保健治疗。比如,晚清一品经略督臣傅振邦,曾连连解围边疆吃紧战事,救国朝于危难。由于其阵前督战腕部受重伤后,同时还在肩负国家重任,皇帝便赐御医专门负责他的伤病及健康。后来另赐御厨,与御医共同负责治疗和保健工作。

(八)夏至九九歌

1.湖北•禹王庙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2.北方大部分地区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衣衫汗湿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3.南方大部分地区

一九二九,扇子勿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出汗如出浴;

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

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九)上池斋

上池斋,距今已有292年历史,是百年老字号中药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江苏泰州兴化市昭阳镇东城外大街十号。

1.上池之水

神医华佗到广陵(扬州)为太守治病,开的药方需要用“上池之水”煎药,于是华佗便带着徒弟吴普四处寻找,终于在江苏兴化城找到了上池泉眼,把太守的病治好了。到了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迁居兴化的扬州人方石川就在这口上池神井旁开了药店。

民间还相传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生病,慕名派人到兴化礼请名医赵海仙,赵海仙开了一副药方,指名到上池斋买药,并再三叮嘱,交上池斋煎药,用冰块包好带到武汉。来人在上池斋买全药材后觉得没有必要在上池斋煎,到武汉后才煎药,张之洞服后不见好转。后来张之洞知道了这回事,再派人到兴化,特地取了“上池神井”的水,煎药带回,结果一剂而愈。他书写了“上苑风和芝草秀,池塘日暖杏花香”的楹联送给上池斋药店,可惜原匾在文革间被毁了,现在店中的这对楹联是“兴化四子”之一宗德超的墨迹。

“上池”之名出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上池之水究竟是怎样的水呢?司马迁留了一个悬念,上池斋又设了一个谜?

“上池之水”未沾及地面之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半天河》中认为上池水即“半天河”。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下品》称“此竹篱头水及空树穴中水也”。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说:“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现行中医药院校教材注释为:“未沾及地面的水,如草木上的露水等。”

上池之水口中津液?“上”,首也,“池”,口腔也,“水”,唾液也,“上池之水”为“口中之津液”。道教上清派著作《上清黄庭内景经》将人体中部的丹田或胆称为中池。后人发挥,舌下为上池(华池),胆为中池,小腹胞为下池。苏东坡有一首诗云:“细嚼兼收上池水,徐?还成沧海珠”,讲的是苏东坡创立的一种食疗妙法,即将芡实煮熟后,一枚一枚地细细嚼咽,每天10~20粒,持之以恒,长年不辍。其中包含了古代气功中的一节动功——咽津,能滋润脏腑,补益脑髓,促进消化,防治口舌炎症。而成书于元末明初,收入《道藏》的《法海遗珠•卷七》也有云:“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自然其液流通满口,甘津香美,所谓甘露也,上池水也。”

2.药效之水

上池之水之神奇,并不在于其沾未沾及地面,如李时珍等人所言的“半天河”;也不在于其有功,如苏东坡的口中津液。重要的是这水要适合药方发挥出最好疗效,这种能够帮助药方发挥最佳药效的水才是上池之水——这也是赵海仙给张之洞看病特意关照“交上池斋煎药”的本意。

古人在炮制药材、修合丸散膏丹汤液等各类药物时,必以至诚至信之心。用水,更分有天水、地水、山岩溪泉之水,均根据药物宜忌分别选用。不仅精选上品药材,讲究用水用火,甚至还要选良辰吉日设立神案,高香巨烛、虔诚祝祷,郑重其事,然后成药。

3.文化精髓

上池斋药店,前店后厂总共不到300平方米,却能够延续几百年不衰。如果说刚开始是因为一个上池神井而兴盛,倒也说得过去,若说就是这个原因而能够发展至今,未免有点牵强,因为兴化城中大大小小这样的井有若干。这当中必有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上池斋”所包含着的文化精髓。选上池之水不仅需要诚信、耐心,还需要责任和勇敢,正如当年寻找上池神井一样,没有那份责任与勇敢,没有那种诚信和耐心,偌大的广陵郡何以找到兴化?

上池斋传承了“当归方寸地,独活人世间”济世惠人的优良传统,其内至今扔悬挂着“本斋拣选药料遵古炮制发兑”12个鎏金大字。

电子版请登陆http://library.zcmu.edu.cn直接访问

上一条: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7-8期

下一条: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