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7-8期

时间:2013-09-10 00:00:0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3年第7-8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三年九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4

三、兄弟院校··················5

四、科研成果··················6

五、海外资讯··················8

六、权威声音··················11

七、重大事件··················11

、中医药文化···············12

一、医药政策

(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发展健康服务业重在增加供给,加快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

李克强总理8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会议强调,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会议指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重点在增加供给,核心要确保质量,关键靠改革创新。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健康服务业仅占GDP的5%左右,而美国2009年已达到17.6%。这表明,在保证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正迫切期待多元化的健康服务供给,我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具备巨大潜力。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这无疑成为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的重大利好。

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明确了四项主要任务。

一要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境外资本依法依规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加快落实对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社保定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使社会力量成为健康服务业的“劲旅”。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业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二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养老机构的转诊与合作机制。发展社区、农村健康养老服务。

三要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支持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以政府购买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医疗保障经办服务,使面向全民的“健康网”更加牢固。

四要培育相关支撑产业,加快医疗、药品、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壮大健康服务人才队伍,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康复治疗师等从业人员。

(二)新版《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印发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3版)》,以指导专科开展建设与管理工作,增强专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作为专科“十二五”中期评估和终末评审验收的依据。

就重点专科基本条件,《要求》指出,重点专科科室名称须符合相关文件规定,专科病房床位数须≥60张或高于本院临床科室平均床位数,并按相关要求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

《要求》分别在人才队伍、医疗水平、服务能力、科研教学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要求》强调,专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70%,具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比例≥30%,具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例≥30%。《要求》还分别对专科负责人、专科学术带头人、专科学术继承人、专科技术骨干做了规范。

《要求》指出,积极应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结合医院本专科有效的中医技术和方法,对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进行优化完善,并按相关要求对本专科各优势病种进行临床疗效总结分析;专科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专科病房中医综合治疗人次占专科总治疗人次的比例≥50%,专科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3种,门诊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中药制剂)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65%,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35%;专科门诊中医治疗率≥75%,病房中医治疗率≥60%;专科优势病种中医辨证论治准确率≥95%,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率达到100%等。

《要求》强调,专科门诊量高于本区域中医类三级医院同专科平均水平,出院人数须高于本区域中医类三级医院同专科平均水平;优势病种出院人数须占所在科室出院人数的比例≥60%;区域外患者比例≥30%;专科病床使用率≥90%。

(三)中央投入54亿七成多用于基层,175所县中医院获中央投入28亿元平均每所1500多万元,金额与规模为历年最多

记者近日从2013年全国中医药厅局长座谈会上获悉,今年中央财政给中医药总投入54亿元,其中175所县级中医院获28亿元建设资金,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约10.8亿元,这两项基层中医药建设项目的投入约占总投入的71.8%。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透露,今年中央投入28亿元用于175所县级中医院建设,占所有县级医院建设项目数的72.5%,投资额占县级医院建设总投入的73.48%。平均每所县级中医院可获中央投入1584万元。投资力度不仅高于2012年的18.8亿元和110所县中医院的规模,也为历年来最多一年。

此外,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资金共18亿元,其中60%用于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其余用于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市县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人才能力培训、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及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建设等项目。

县级中医院建设资金28亿元,中央转移支付中医药项目资金18亿元,再加上中央部门预算资金8亿元,共54亿元。

二、高等教育

(一)教育部党组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党组决定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简称“三爱”)教育。

(二)教育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复查和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通知》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已陆续进校报到。教育部日前发出了《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新生复查和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高等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和学籍管理规定,认真核实新生入学资格,及时发现并处理冒名顶替考试和入学、高考移民、中介欺诈招生等行为,严禁将未经省级招生部门审核录取的学生留在学校学习,杜绝任何学籍学历遗留隐患。

《通知》强调,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查超计划招生、降低标准违规指名录取学生行为,对违规或非法渠道获得录取资格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对违规招生的高等学校,视情节给予限制招生、暂停招生等处罚。对违规录取的学生,一经查实,坚决取消其入学资格或学籍,一律不予学籍电子注册。对违规工作人员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并对有关领导实行问责。

《通知》要求,高等学校要严格按照经省级招生部门核准的录取名册和报到入学新生名单,及时进行学籍电子注册。普通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同一学习时段只注册一个学籍,严防重姓名重身份证号重复注册。根据新的征兵办法,及时做好入伍新生保留入学资格工作。

三、兄弟院校

(一)长春中医药大学:成吉林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

经两年建设,长春中医药大学近日被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吉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近年来,该省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启动了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010年,长春中医药大学被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

近几年来,长春中医药大学按照基地建设标准,以打造中医药文化校园,争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为目标,在文化理念、文化阵地、文化活动、文化人物等几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建设了龙湾、日月双子座、三才轩、四象城、五行宫、六君子居、七星百草园、八卦广场、九宫等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阵地,编印了《魅力校园——长春中医药大学印象》《中医的旗帜——国医大师任继学纪念文集》、《净月潭浦——长春中医大校园文学作品选》等文化书籍,形成了融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校园文化。该校还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展示窗口,接受来自国内外公众的参观考察,弘扬了中医药文化。

在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基础上,吉林省还将支持长春中医药大学积极申报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物馆被命名省科普教育基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日前被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省教育厅联合命名为“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

据悉,该校正在建设中的中医药博物馆,总面积5000多平方米,由中国医学史展厅、龙江医学史展厅、校史展厅、中药标本展厅、科普文化体验厅五部分组成,以中医药为主题,以陈列和展览为核心,以互动与体验为特色,并借助现代化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管理。该博物馆是在校学生选修课、第二课堂等科普教育拓展课程教学实践基地,也是来自全球各地留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体验的重要场所,还是国家汉办中医药文化研修与体验基地。博物馆建成后将向公众开放,向社会普及推广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

(三)安徽中医药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安徽中医药大学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医学、中药学2个学科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将于明年招收首批博士生。

该校中医学拥有新安医学及其特色治法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医证候规范化及其实质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研究以及腧穴效应特异性及针灸临床应用研究等研究方向,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脑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重大疑难病症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中药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依托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设有安徽道地中药及复方的药理研究、中药资源品种与质量研究、安徽道地中药的加工与开发研究等研究方向,为安徽省乃至全国中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作出贡献。

安徽中医药大学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标志着该校已经形成了“本、硕、博”完整的多层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综合竞争力和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医学、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取得,也填补了安徽高等教育中医药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空白。

(四)甘肃中医学院: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甘肃中医学院近日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该院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评审,将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

该校作为甘肃省唯一的省属医学类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全省培养中医药类高级人才的主要任务。今年国务院学位委会员组织专家对该校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进行验收,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立项建设授权学科通过了学科评审。

四、科研成果

(一)贵州首个中药现代化国家课题通过验收

贵州省科技厅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近日对该省中药现代化领域首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8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进行了课题验收。

2010年,该省“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8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分为“半夏、何首乌、续断、头花蓼4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和“淫羊藿、白及、金钗石斛、杠板归4种药材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两个子课题,项目实施从2010到2012年12月。

据了解,由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半夏、何首乌、续断、头花蓼4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课题共制定了种子种苗质量标准12个,申请专利14项,建立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近2万亩,带动农户创收3526.50万元,并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五方协作的成果转化新模式;由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承担的“淫羊藿、白及、金钗石斛、杠板归4种药材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共制定了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8个,申请专利12项,初步建立杠板归修复石漠化技术体系。

据介绍,“半夏何首乌、金钗石斛等八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和野生保护抚育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对提升贵州半夏、何首乌、续断、头花蓼、淫羊藿、白及、金钗石斛和杠板归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络病学成血管病变防治研究显学

7月14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国中西医学会血管脉络病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在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出席。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秘书长白玉良,陈灏珠、陈可冀、陈凯先、高润霖、吴以岭等院士领衔的国内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专家就血管病变性疾病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

大会主席吴以岭介绍,围绕血管病变防治规律研究趋向整体系统发展趋势,中医“络病证治”体系在血管病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价值进一步凸显。近年来,以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临床科研,在心脑血管、糖尿病、肿瘤、流感、神经肌病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中医络病学新学科已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络病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基于微血管病变性疾病的营卫“由络以通、交会化生”研究先后纳入国家973计划项目。还开展了一系列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的临床循证研究,最新成果是关于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循证研究论文,今年6月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

目前还启动了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博、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收缩性心功能不全等多项临床循证研究,体现了脉络学说指导临床血管性疾病的科学价值。

(三)《四部医典曼唐详解》编译出版发行

由青海省藏医药研究院牵头,青海省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联合承担的《四部医典曼唐详解》通过专家评审。

《四部医典曼唐详解》全书6卷,16开本,藏汉两种文字,450万字,80幅大图,6487幅小图,内容涉及藏医药学的起源、历史源流、藏医药理论、临床治疗、药物方剂、炮制加工、天文历算等,是迄今国内外首次对藏医学奠基之作《四部医典曼唐》进行全面、系统、深入、详细、准确的注释和编译出版工程。

《四部医典曼唐详解》编委会先后赴10多个国家和五省藏区及内蒙古、新疆、北京等地,收集到100多部古籍文献和473幅曼唐,选择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四部医典曼唐》作为底本,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四部医典曼唐》为参照本进行了研究。项目主要按照《四部医典》架构体系,对80幅曼唐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采用先进的电子图像处理系统对其进行了科学分解、梳理与编排,并对分解的6487幅小图进行了藏文注释及汉译。

“曼唐”是将藏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内容用绘画形式再现的重要表现形式,“曼”意为医药,“唐”即唐卡意为挂图,“曼唐”就是指医学挂图。

五、海外资讯

(一)英国:生物机体中共存的感染存在竞争关系

英国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野生小鼠机体中共存的感染彼此间存在互相竞争的关系,当通过药物治疗这些小鼠体内一种类型的寄生虫感染时,其机体内的其他感染则会趋于恶化。这一发现提醒医生,在对易感病人或有多种感染的病人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更加审慎。

该项研究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和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他们选取野生小鼠为实验对象,因为这种小鼠的体内通常会同时感染多种寄生虫。在为期数周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除通过药物治疗小鼠肠道内的一种寄生虫感染外,同时还对小鼠体内其他肠道寄生虫的情况进行监测。结果他们发现,药物治疗使得作为治疗目标的寄生虫水平有所降低,但同时小鼠肠道内的其他寄生虫数量则明显增多。

研究人员称,这一结果表明,小鼠机体中共存的这些感染彼此间存在互相竞争的关系,治疗一种感染或许会使得其他感染建立更稳定的防御屏障,从而引起不同疾病的发生。

“这一研究表明,治疗一种疾病可能会对其他疾病产生意料不到的影响,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对人体或家畜进行类似治疗的影响。”利物浦大学的安迪•芬顿博士说。

爱丁堡大学的艾米•彼得森博士则指出,在自然界中,鲜见有感染会自发产生,而新研究则首次表明,对一种感染的治疗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其他类型疾病。因此,如何对那些易感人群或已受多种病菌感染的病人进行药物治疗,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二)日本:研究发现抑制乳腺癌基因

乳腺癌是女性最易患的癌症之一。近日,日本研究机构发现了抑制乳腺癌扩散的基因。该研究成果将有助研制治疗乳腺癌药物。

日本大阪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抑制乳腺癌细胞向周围扩散转移的基因。大阪大学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共同研究发现,如果能开发出使这些基因增加的药物,就可以控制癌症发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乳腺癌居日本女性易患癌症首位。乳腺癌细胞具有“浸透力”,能在血管和淋巴节中广泛扩散,并在肺和肝脏等器官增殖形成肿瘤。虽然最初出现癌变的乳腺可以治疗,但是20%~30%的患者癌细胞转移到了其他脏器。

2006年,该研究小组发现了遗传基因“Monad”。小组用该基因制成的蛋白质非常受人瞩目。研究小组在对乳腺“Monad基因”测定时发现,癌症向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数量,是未发生转移患者的一半左右。并且,研究人员对浸润力强的乳腺癌细胞植入这种遗传基因后,发现癌细胞浸透力丧失。该遗传基因蛋白质阻碍了癌细胞产生浸透力的蛋白质合成。

研究认为,即使不能马上研制出治疗药物,但调查遗传基因“Monad”的量,作为诊断癌细胞发生浸透和转移记号使用,也可以使患者的可选择治疗方式增加。

(三)英国: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发布

历尽风波的中国食品到底安全程度几何?恐怕在不少国人心目中,国产食品早已贴上了质量没有保障、安全问题严重的标签。其实换个角度再看,中国的食品安全水平远没有想象得不堪,甚至领先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

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简称EIU)近日发布《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该指数包括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等3方面27个定性和定量指标。报告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官方数据,通过动态基准模型综合评估107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现状,并给出总排名和分类排名。

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继续占据排名的前25%,美国、挪威、法国分列前三位。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其中:食品价格承受力排名47,食品供应能力排名41,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排名43。

食品安全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报告将中国列入良好表现一档,并将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归为中国得分较高的7个指标之一予以特别提示。而另一发展中人口大国印度排名则在70位,远落后于中国。

从附表中不难看出,指数排名与各国人均GDP构成非常强烈的正相关关系。相对于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食品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此外,报告指出,希腊成为排名下降最多的发达国家(下降6位),主要原因就是受累于经济不景气(GDP下跌20%),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食品安全保障脱离不开经济基础。

城市化提高新兴经济体的食品安全水平。报告特别指出,中国目前正在推动形成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这也有望成为提升中国食品安全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的重要契机。

(四)日本: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相关蛋白质被发现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近发现一种蛋白质与白介素-6过剩产生有关,如果能阻碍这种蛋白质发挥作用,就有望抑制白介素-6失调,进而对因这种细胞因子异常而导致的类风湿关节炎进行更有效的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障碍导致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的一种慢性炎症。而白介素-6被认为是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致炎症细胞因子,其过量产生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大阪大学和京都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Arid5a的蛋白质与白介素-6的过剩产生有关。他们发现,Arid5a蛋白质在细胞内会与信使RNA结合。信使RNA携带遗传信息,通常刚刚产生的信使RNA容易被酶破坏,但是Arid5a能阻碍分解酶发挥作用,从而导致白介素-6过量合成。

大阪大学教授岸本忠三说,这一发现有望促进开发出廉价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

六、权威声音

(一)把中医药放在国家高度谋划发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 王国强)

6月30日,以“大中医、大健康、大战略”为主题的首届岐黄论坛在京举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在讲话中指出,要把中医药放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群众利益的战略高度去谋划、去发展,并提出了振兴中医药发展战略要把握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

(二)始终把中西医放在同等位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陈竺)

在首届岐黄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指出,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加快传承创新促中医药学术进步、加快中医药立法使中医药发展有法可依。

七、重大事件

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海外发展

8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表示,中方重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作用,愿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共同帮助非洲国家开展疾病防治和卫生体系建设 ,为促进全球卫生事业、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中国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我们将迎难而上,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等问题,致力于实现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不断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陈冯富珍表示,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赞赏中国医改取得阶段性成就。在不到5年时间里,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95%的中国人口,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中国政府高效防控H7N9禽流感疫情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世界卫生组织非常重视中国在多边领域的重要作用,相信中国将为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愿同中方加强合作,积极支持中国政府改善民生、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努力,共同推进全球卫生事业。

八、中医药文化

(一)中药诗

1.鳖 甲

团鱼怪状实堪憎,无耳谁知有眼凭。

痨热骨间皆使去,?瘕腹内不容生。

鳖脂烧却情相感,蚊药投来力可胜。

肉冷难消休嗜食,制将醋便味尤增。

按:鳖甲味咸寒无毒,入肝经。《图经》曰:鳖,生丹阳池泽,今处处有之。以岳州、沅江,其甲有九肋者为胜,以其得阳数也。《淮南子》曰:鳖无耳,以目听,名曰神守。全禀天地至阴之气,故其味咸平无毒。润下作咸,象水明矣。本乎地者亲下,益阴何疑?甲主消散者,以其味兼乎平,平亦辛也。咸能软坚,辛能走散,故《本经》主?瘕坚积寒热,去痞疾、息肉、阴蚀、痔核、恶肉。《别录》疗温疟者,以疟必暑邪为病。《管子》云:鳖畏蚊,生鳖遇蚊叮则死,老鳖得蚊煮而烂。熏蚊者,复用鳖甲,物性相报复,如是哉。仲景鳖甲煎丸,治疟母之要药。得牛膝、当归,佐以橘皮、何首乌、知母、麦门冬,治久疟。同知母、石膏、麦门冬、贝母、竹叶,治温疟热甚、渴甚;无肺热病者加人参;若疟发热甚渴甚,又寒甚汗多,发时指甲黯,状若欲死,并加桂枝,有神;去桂枝,治瘅疟良。得青蒿、麦门冬、五味子、地黄、枸杞、牛膝,治骨蒸劳热;甚则加银柴胡、地骨皮、胡黄连。无肝热者忌服,醋炙黄用。肉凉血补阴,以生姜沙糖作羹食,不用盐酱治疟痢。脾虚者大忌。

2.防 己

防己休言汉木同,汉多驱水木驱风。

便通何虑肠多热,足健能教气尽融。

谁道膀胱尤有湿,自夸疮癣更无虫。

大寒大苦应难用,善用须知亦有功。

按:防己味苦辛性寒无毒,入膀胱经。图经曰:防己,生汉中川谷,今黔中亦有之。但汉中出者,破之纹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类。它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汉者主水气,木者理风邪。得土中阳气,而兼感乎秋之燥气以生。性燥而不淳,善走下行,长于除湿。十二经有湿,壅塞不通,及下注脚气,及膀胱积热,非此药不可。乃行经之仙药,疗风水要药。下部湿热药中亦必以二术、茯苓、黄柏、甘草、萆?、木瓜、石斛、薏苡仁等补益之药为主,而以防己为使。治皮水?肿,按之没指,不恶风,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三两,水一升,煎半升,日二服。治风水恶风,汗出身重,脉浮,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己一两,黄芪二两二钱半,白术七钱半,炙甘草半两,锉散,每服五钱,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药。然其性悍,其气猛,能走窜决防,大苦大寒,能伤胃气。凡胃虚、阴虚、自汗、盗汗、口苦、舌干,肾虚小水不利,及胎前产后血虚,虽有下焦湿热,慎毋用之。

3.干 葛

萋萋葛叶夏初浓,?给精粗两可共。

酒毒热蒸能尽解,妊娠生用岂相容。

上行能令头痛好,下陷何愁血痢凶。

若是阳明邪未入,莫教引贼破城墉。

按:干葛味甘平无毒,入胃经。《图经》曰:葛根,生汶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楸叶而青,七月着花似豌豆花,不结实。根形如手臂,紫黑色。五月五日午时采根,曝干。以入土深者为佳,今人多以作粉食之,甚益人。禀天地清阳发生之气,辛甘性平,轻扬升发。入阴阳经,能鼓胃气上行,生津止渴。兼入脾经,开腠发汗,解肌退热。其汁寒凉,专理天行时疫,且止热毒吐衄。其粉甘冷,善解酒后烦热,更利二便燥结。花能醒酒不醉,壳能治痢实肠,诚阳明圣药也。生用能堕胎,蒸熟化酒毒。同升麻,入升阳散火,升阳除湿,升阳益胃,清暑益气,补中益气等汤用。葛根汤,治阳明胃经温病,邪热头痛,发渴烦闷,鼻干不得眠;如渴甚,呕甚,则加石膏、麦门冬、知母、竹叶。葛根升麻汤,治斑疹初发,点粒未形。同一切补肾益精药作丸饵,则起阴,令人有子。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五劳七伤,上盛下虚之人,暑月虽有脾胃病,不宜服。

4.附 子

斩关大将逞雄才,正坐丹砂附子煨。

上下中焦皆可统,风寒湿气总能该。

冷虚自可消阴去,辛热还教益火来。

五脏若无真涸冷,休将猛药惹非灾。

按:附子味辛甘热有毒,入肝肾二经。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而兼得乎天之热气,故其气味皆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味俱厚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以此诸病,皆由风寒湿三邪客之所致也。性走而不守,得甘草则性缓,得肉桂则补命门。虞抟曰:禀雄壮之质,有斩关之能,引补气药,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以驱在表之风邪;引温暖药,以除在里之寒湿。得生干姜、桂枝,主伤寒直中阴经,温中散寒而能出汗。佐人参,兼肉桂、五味子,则补命门相火不足,回阳有神。得人参、肉桂,治元气虚人暴寒之气入腹,腹痛作泄,完谷不化,小水不禁。张元素云: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又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其性刚猛,为剽悍之将。非大虚寒之症,不可轻用。孕妇勿用。

5.槐 花

槐花采蕊须陈久,染就娇黄色更鲜。

便利管教红即止,痔消更使力俱安。

阴囊湿痒枝堪主,疥癣疔疽叶可痊。

气降血行槐角好,堕胎何虑产犹难。

按:槐花味苦酸寒无毒,入肝大肠二经。禀天地阴凝之气,凉血清肝。除下焦湿热之邪,祛风疗痔。《图经》曰:槐实,生河南平泽,今处处有之。其木有极高大者。四月、五月开黄花,六月、七月结实,七月七日采嫩实,捣取汁作煎,十月采老实入药。皮、根采无时。今医家用槐者最多。春采嫩枝,洗疮痔核并阴囊湿痒良。煅为黑灰以揩齿去虫。烧青枝取沥以涂癣。取花之陈久者,筛末饮服以治下血。折取嫩房角作汤以当茗,主头风,明目,补脑。煮白皮汁以治口齿及下血。木上耳,取末服方寸匕,治大便血及五痔,脱肛等。皆常用有殊效者。《衍义》曰:槐花,今染家亦用。收时折其未开花,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黄滓,渗漉为饼,染色更鲜明。花色黄质轻,能入手足阳明血分。凉而带散,故治肠风痔漏之外,又能治痈疽毒疮,皮肤风湿等证。张文仲疗肠痔方:槐树上耳捣末,米饮服方寸匕,日三。又槐白皮一担,锉,以水煮令浓,脱衣入水中坐,冷更易,不过三用,虫出止。《子母秘录》日月未足而欲产者:槐树东枝,令孕妇手把,即易产。

6.芦 荟

草形木质辨须真,芦荟消疳力最神。

象胆比来当实苦,树脂滴出采尤新。

去将湿热虫堪杀,点入清凉目可明。

犹记当年刘禹锡,癣方传自楚州人。

按:芦荟味苦寒无毒,入心肝脾三经。《图经》曰:芦荟,出波斯国,今唯广州有来者。其木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采之不拘时月。俗呼为象胆,以其味苦而云耳。主热风烦闷,胸膈间热气,明目镇心,小儿癫痫惊风,善疗五疳,能杀三虫,及痔病疮瘘,解巴豆毒。禀天地阴寒之气,故其味苦,其气寒,其性无毒。寒能除热,苦能泄热燥湿,苦能杀虫,至苦至寒,故为除热杀虫之要药。时珍曰:芦荟,乃厥阴经药也,其功专于杀虫清热。以上诸病,皆热与虫所生故也。同厚朴、橘红、甘草、青黛、芜荑、百草霜、旋覆花,为末,以砂仁汤吞,治小儿诸疳。一岁一分,甚效。《卫生易简方》治脾疳:与使君子等分,为末。每服一二钱,米饮调下。李?:用以主小儿诸疳热。甄权:单用杀疳蛔,及吹鼻杀脑疳,除鼻痒。唐刘禹锡《传信方》云:予少年曾患癣,初在颈项间,后延上左耳,遂成湿疮浸淫。用斑蝥、狗胆、桃根诸药,徒令蜇?,其疮转盛。偶于楚州,卖药人教用芦荟一两,炙甘草半两,研末,先以温浆水洗癣,拭净敷之,立干便瘥。真神奇也。

7.麝 香

麝香飞窜更轻浮,味触休将大蒜投。

管取痈疽脓尽出,却教瓜果积难留。

辟邪投鬼真难得,入骨穿筋不自由。

久带透关成异疾,虚人孕妇更担忧。

按:麝香味辛温无毒。麝食柏叶、香草及蛇虫,其香在脐,为诸香之冠。凡香皆生于草木,而麝香独出于精血,香之神异者也。香者,天地之正气,故能辟恶而杀毒。走窜飞扬,内透骨窍脏腑,外彻皮肉及筋。其性能射,故善穿透开散。透入骨髓,于经络无所不入。逐心窍凝痰,而治惊痫;祛募原邪气,以治温疟。而魇寐之症,当熟寐之顷,心气闭塞而成。麝香之香气最盛,令闭者不闭,塞者不塞,则无此患矣。同犀角、牛黄、琥珀、龙齿、远志、丹砂、铅丹、金箔、菖蒲、真珠、茯神、天竺黄,治心气虚怯,惊邪癫痫;或梦寐纷纭,鬼交鬼疰,及小儿急惊,大人中恶等证。同白及、白蔹、红白药子、雄黄、乌鸡骨煅、乳香、没药、冰片,为末,敷一切痈疽疔肿,有神。《济生方》中风不省:麝香二钱,研末,入清油二两,和匀,灌之即苏。又方:食诸果成积伤脾,作胀气急,用麝香一钱,生桂末一两,饭和丸,绿豆大。大人十五丸,小儿七丸,白汤下。盖果得麝即落,木得桂即枯故也。然辛香之剂,必能耗损真元。孕妇不宜佩带,劳怯人亦忌之。忌大蒜。患癞久带,其香透关,令人成异疾。

8.黄 檗

檗木无如产蜀中,误书黄柏俗难通。

光生眼内全消黑,血下肠间尽去红。

龙火泻来阳不元,肺金滋却水能充。

酒调蜜渍盐还润,肿毒疮疡尽可攻。

按:黄柏味苦寒无毒,入肾经。《图经》曰:柏木,黄柏也。生汉中山谷及永昌,今处处有之,以蜀中者为佳。木高数丈,叶类茱萸及椿、楸叶,经冬不凋。皮外白,里深黄色。根如松下茯苓作结块。五月、六月采皮,去皱粗,曝干用。时珍曰:檗木名义未详。《本经》言檗木及根,不言檗皮,岂古时木与皮通用乎?俗作黄柏者,省写之谬也。禀至阴之气,而得清寒之性,其味苦,其气寒,其性无毒,为足少阴肾经药。主五脏肠胃中结热,统凉三焦。肃清龙雷之火,滋濡肾水之枯。疏小便癃结,驱下焦湿肿。凡目赤耳鸣,口疮消渴,血痢吐衄,肠风,腰膝痿软者,咸资其用。以柴胡引之,入胆;以黄连、葛根、升麻引之则入肠胃及太阴脾经,治湿热滞下。佐牛膝、枸杞、地黄、五味子、鳖甲、青蒿,则益阴除热。佐甘菊、枸杞、地黄、蒺藜、女贞实,则益精明目。得猪胆汁、水银粉,则主诸热疮有虫,久不合口。得铅丹,则生肌止痛。生用降实火;酒制治阴火上炎;盐制治下焦之火;姜制治中焦痰火;姜汁炒黑治湿热;盐酒炒黑治虚火;阴虚火盛,面赤戴阳,附子汁制。

9.天南星

毒具南星烈性乘,入将牛胆性偏谐。

遍敷疮癣须精选,专治风痰可速差。

防堕胎儿通血脉,喜除麻痹展筋骸。

人非西北真风中,辛燥休投免挂怀。

按:天南星味苦辛温有毒,入肝脾二经。《图经》曰:生平泽,处处有之。二月生苗,似荷梗,茎高一尺以来。叶如??,两枝相抱。五月开花似蛇头,黄色。七月结子作穗似石榴子,红色。根似芋而圆,二月、八月采根。即《本经》之虎掌也,以叶取象,则名虎掌,根类取名,故名南星。得火金之气,故其味苦辛。火金相搏,故性烈而有毒。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入手太阴经。为风寒郁于肺家,以致风痰壅盛之要药也。主风痰麻痹,眩晕,口噤身强,筋脉拘缓,口眼肿斜,坚积痈疽,利水去湿,散血堕胎。味辛而散,故能治风散血;气温而燥,故能胜湿除涎;性紧而毒,故能攻坚拔毒。凡诸风口噤,需为要药。得防风则不麻,火炮则毒性缓,得牛胆则不燥,且胆有益肝胆之功。得姜、桂、附,主破伤风口噤身强。得牛胆、皂角、川乌、茯神、牛黄、天竺黄、丹砂,治惊痫,加天麻治一切风痰壅盛。同半夏捣细末,入降真香末,敷金疮折伤瘀血。同桂枝、干姜、甘草、细辛,治西北边人真中风,风痰猝壅僵仆。味既辛苦,气复大温而燥烈,非西北人真中风者,勿用。

10.菟丝子

附木累累见兔丝,女萝有注在毛诗。

蜜调只可宜丸子,酒煮还教作饼丝。

益气绝伤无断处,坚筋阳事有强时。

肾家得力无过此,久服欣看面若脂。

按:菟丝子味辛甘平无毒,入肾经。图经曰:菟丝子,生朝鲜川泽田野,今近京亦有之,以冤句者为胜。夏生苗,如丝综蔓延草木之上。或云无根,假气而生。六、七月结实,极细,如蚕子,土黄色。九月收采,曝干。得酒良。时珍曰:《毛诗》注女萝即菟丝。《吴普本草》菟丝一名松萝。禀春末夏初之气以生,凝乎地之冲气以成,感秋之气而实。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为补脾肾肝三经要药。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治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消渴热中。久服去面?,悦颜色。君莲实、山药、人参,能实脾止泄嗜食;加五味子、肉豆蔻、砂仁,能治肾泄。同五味子、沙苑蒺藜、覆盆子、莲须、山茱萸、巴戟天、车前子、没食子、枸杞子,能益脾肾,固精种子。同甘菊花、沙苑蒺藜、甘枸杞子、熟地黄、羚羊角、谷精草、决明子,能明目。君术、人参、牛膝、胡麻仁,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气虚瞳子无神者,以麦门冬佐之,蜜丸服效。九月采实曝干,凡用以温水淘去沙,酒浸一宿,曝干捣之,不尽者再浸捣,须臾悉作饼,焙干用。

11.王不留行

血脉疏通病速疗,行虽王命不能留。

妊娠艰涩须臾下,鼻衄淋漓顷刻收。

军士敷来疮可疗,妇人服了乳常流。

竹头木屑钻肌肉,非此谁能把刺抽。

按:王不留行味苦平无毒,入大肠经。图经曰:王不留行,生泰山山谷,今江浙及并河近处皆有之。苗茎俱青,高七、八寸以来。根黄色,如荠根。叶尖如小匙头,亦有似槐叶者。四月开花,黄紫色,随茎而生,如松子状,又似猪蓝花。五月内采苗茎,晒干用。俗间亦谓之剪金草。时珍曰:此物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禀土金火之气以生,能走血分,乃阳明冲任之药。治风毒,通血脉。除风痹内塞,止心烦鼻衄。主金疮止血逐痛,治女科催产调经。利小便,下乳汁。俗有“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之语,可见其性行而不住也。同漏芦、贝母、鲮鲤甲、青皮、没药、山慈菇、山豆根、瓜蒌根,治乳岩,乳痈。同鲮鲤甲、白芷、通草、猪蹄汁,煮服下乳。为末,和蟾酥,治疔疮,酒服取汗。《千金方》有王不留行汤,治痈疽,?乳,月蚀,白秃,及面上疮,去虫止痛。王不留行、东南桃枝、东行吴茱萸根皮各五两,蛇床子一升,牡荆子、苦竹叶、刺蒺藜子各三升,大麻子一升,以水二斗半,煮水一斗,频频洗之。《梅师方》竹木针刺,在肉中不出,疼痛:以王不留行为末,熟水调服方寸匕,兼以根敷,即出。

(二)国老与甘草

在我国,甘草作为药物使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有很多别名,美草、密甘、密草、粉草、甜草、甜根子等,这些别名都与甘草的性状有关,很好理解。然而甘草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别名,叫国老。这个别名要从南朝时候说起。

南朝有一个名医,叫陶弘景。他不仅是著名的医药学家,还是有名的道士,思想家,文学家。他从小聪明过人,学识渊博,早年便入宫为官。在他36岁时,因想回归大自然,过田园生活。便辞官入茅山隐居。其间,他不时收到梁武帝让人传来的国家时事动态,为朝庭出谋划策,被人称为“山中宰相”。同时,他还编撰书稿,写炼丹笔记,也经常给人治病。

他治疗的病人很多,各种各样的病人,几乎张张药方中都少不了一味甘草。有不懂医道的病人问陶弘景,说:“陶大人啊,为什么你给人治病,每副药里都有甘草呢?难道甘草能治百病吗?”陶弘景笑了,说:“我研究《神农本草经》多年,甘草可是一味不可或缺的好药啊。它本身性情甘平补益,又能缓能急。入药方中对一些性情猛烈或懒缓的药物,可以起到监之、制之、敛之、促之的作用。在不同的药方中,可为君为臣,可为佐为使,能调和众药,使其更好发挥药效。在药的王国里,往小里说,甘草是和事佬。往大里说,甘草是国之药老。它发挥的作用就像一个国家的国老一样。我这样说,你可明白为什么我十方九甘草了吧?”病人连连点头称是。从此,人们爱把甘草称作国老。

现代医学对甘草的研究已经发现,甘草中含有的化学成份多达上百种,对人体有很多功效,能治疗或辅助治疗很多疾病。如肝胆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抗炎抗感染,调节免疫功能等等,它不愧为众药之王,国之药老。古人称甘草为国老,非常贴切。

(三)苏东坡:自酿自饮著《酒经》

中国历代文人骚客有关酒的诗词吟咏,虽然豪饮放歌者众,但自酿自饮,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酒文化有着独特贡献的,当属宋代文学家苏东坡。

苏东坡曾写过一篇著名的《酒经》,叙述了酿酒的工艺流程和具体方法,是宋代酒文化的珍贵史料。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称《酒经》是“耐咀嚼而真味隽永”的歌赋。在这篇实用性很强的制酒论文中,苏东坡述说了酒曲的制作,酿酒原料曲、米、水的用量和比例。将酿酒的过程分为酒之萌、酒之正、酒之少劲、酒之成的程序。苏东坡认为:酒的质量的好坏,除了酒曲的精良外,关键在于投米时要以舌为权衡,屡尝而增损,才能酿出“醇而丰”的优质酒。因此,严格掌握投米日期,三日投米,九日三投,15日后就要且尝且沥。酿出的酒方有“刚和柔力,严而不猛”的品性。《酒经》是他以歌赋的形式写的酿酒专论。从科普的角度说,它是一篇文学与科技融汇一体的佳作,后人将其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相提并论。

苏东坡精于酿酒工艺理论,也勤于酿酒实践,堪称“壶翁”。他的诗文中,多有这方面的记载和吟唱。“稻垂麦仰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看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诗中描绘的是宋代颇为流行的名叫“真一”的蜜酒。苏东坡写了酿真一酒所需的稻麦、泉水、器具和饮用后面有红晕,气血通畅,犹如春风入腹的酣畅感受。宋代的中医文化很发达,酒文化中的药酒,集药和酒于一体,成为具有传统特色的保健饮料。苏东坡就曾用中药天门冬酿酒。诗曰:“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奇芬。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在东坡雪堂里,诗人且沥且尝,自得其乐。酒香与诗情勃发,令人陶醉不已,沉浸于自我创作的劳动喜悦之中。天门冬酒养阴清热,润肺滋肾,是养生保健的佳酿。苏东坡还曾呤诗:“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屠苏酒也是一种药酒。按照中华民族的习俗,在除夕夜饮之,唐床时流行很广。

苏东坡酿酒、饮酒,也提倡节酒。主张微醺即止,饮之有度。这是他不同于其它文人墨客的饮酒观。他曾说:“吾饮酒至少,常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苏东坡爱酒也不酗酒,浅斟轻酌,是他饮酒养生的经验,有着医疗保健的科学内涵。从中医的角度说,酒有“行气血,舒经脉“的药理作用。但是,过量饮服,不但无益,致使性情昏躁、神志迷乱,反而有害。兼通医学的苏东坡从医学张胧那里,得知中药枳实子可以醒酒。便推荐给诗朋酒友。苏东坡还常煮菜羹来解酒。“烂煮菜羹斟桂醑”便是他饮酒生活的实录。据《东坡杂记》载,他常“夜半饮后,辄撷菜煮之。”认为新鲜菜羹“味含土膏,气饱风露”,健脾和胃而利尿,视为解酒消食的佐餐佳肴。

苏东坡酿酒有《酒经》,饮酒有诗赋,爱酒有节制,解酒有良方,对中国的酒文化有着杰出的贡献。

(四)苏东坡的品茶之道

苏东坡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无论是为官为民,闲暇之余,必去当地寺庙与方丈一同品茶论道。在民间就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初到杭州为官的苏东坡去金山寺游玩。该寺方丈有一习惯,就是面对身份、地位不同的来宾,常以“敬香茶”(上等茶)、“敬茶”(中等茶)、“茶”(三等茶)三种呼语暗示侍者沏泡不同的茶招待之。东坡跨进寺门,方丈见他衣着普通,以为俗客,便淡淡地说了声“坐”,对小和尚喊“茶”。稍事寒暄,方丈感到对方谈吐不凡,非等闲之辈,便起身引入厢房,说道:“请坐”,随即吩咐:“敬茶”;再经深谈,方知来客正是赫赫有名的大文豪苏轼,方丈急忙将他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招呼小沙弥“敬香茶”。临别时,方丈乞字留念,苏学士挥毫直书,题下一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满面愧色,有苦难言。

苏东坡在其佳作《望江南》词中就有“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之语。他一生沉浮宦海,辗转四方,到过南方许多产茶区,耳濡目染,不但对茶叶功用和饮茶方法很精通,而且对茶树栽培及茶叶加工也在行,堪称一位品茶高手。他还巧妙地引茶入诗、入词、入文,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茶文化遗产。“从来佳茗似佳人”,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即出自《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在该诗中,苏东坡既赞曰“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又誉称“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用拟人化手法将“佳茗”之妙尽托而出。后来,有人将“从来佳茗似佳人”拿去和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中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相配,组成对联,悬挂于杭州藕香居茶室。此联自然天成,富有情趣,实属上品。

品茶之妙,贵在清永。东坡守维扬,于石塔寺试茶有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就写的是那清和妙永的饮茶氛围。在《叶嘉传》里,苏东坡更把茶誉为“清白之士”,谓其“不喜城邑,惟乐山居”,“风味德馨,为世所贵”,对茶之品性的赞美中深深地寄寓着对君子人格的褒扬。

品茶非俗事,雅士爱清茶,难怪前人说:“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屠?《考?余事》据《春渚纪闻》卷六载,一次,东坡先生与黄山谷、张文潜等人共餐,“既食骨?儿血羹,客有须薄茶者,因就取所碾龙团,遍啜坐人。或曰,使龙茶能言,当须称屈。先生抚掌久之曰:‘是亦可为一题。’因援笔戏作律赋一首,以俾荐血羹龙团称屈为韵。山谷击节称泳,不能已。”“龙团”乃宋时名茶,《事物纪原》卷九引《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何以要为之叫屈呢?就因品茶贵“清”而忌“荤肴杂陈”( 冯正卿《?茶笺》),一染腥膻,辄不能辨味也。

宋代盛行“斗茶”之风。“斗茶”又称“茗战,顾名思义就是比赛茶之优劣。据《江邻几杂志》载:“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水用惠山泉,苏茶小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斗茶大约始于五代,起初在福建建安一带流行,苏辙诗“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和子瞻煎茶》),说的即是该地斗茶。宋以来,斗茶之风渐渐北移,很快便风靡全国,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莫不以此为赏心乐事。斗茶实为我国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有很强的技巧性又有极浓的趣味性,故而尤得文人雅士喜爱。宋代品茶、斗茶风貌,从苏轼当年在一首小词中描写可窥一斑,词曰:“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看分香饼,黄金缕,密云龙。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院静,略从容。”(《行香子•茶词》)上阕写斗茶过程,下阕道胜后快感,那份爽快,那份惬意,直到今天仍在感染者读者。尤须一提的是,坡公既言酒阑时“高兴无穷”,又说斗茶后“两袖清风”,用对比手法将饮酒、品茶两种不同欢愉皆抒写得细腻、逼真、动人。

总之,苏东坡精于茶道,元代《农书》作者王祯就赞其已将烹茶之法“尽之矣”。纵观东坡诗人和古人笔记,此语信非虚矣。

(五)夏日炎热竹影卓竹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成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是中国古今所有君子精神和气质的集中体现。

炎炎夏日,竹以亭亭玉立、苍翠俨然的姿态登上了人们的舞台,人们钻进竹林,吮吸着她淡淡的清香,静听者她在风中簌簌的声音,凝视着她在阳光下疏朗的影子,让人心旷神怡。

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竹荪、竹蛋等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竹叶酿的酒芳香美味;用竹制成的乐器也非常多,如笙、笛、筝、箫等等,不胜枚举;竹凉席、竹筷、竹笠、竹椅、竹床等竹制用品要有尽有;就连竹沫、竹头等,也被拿来燃烧,发挥光和热。竹为人类奉献全部,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

竹子药用功不可没:鲜竹叶有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之功,竹叶卷心(第一竹叶芯)清心火,除烦之功较佳,能治疗舌尖红,口疮尿赤;竹茹(竹子刮去青皮后内瓤制成形似刨花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渴的功效,能治疗肺热咳嗽,痰热心烦不寐,胃热呕吐,妊娠恶阻;竹沥(竹秆内烤出的水),可以清热豁痰,定惊利窍,用于中风,惊痫癫狂,肺热顽痰胶结难咳者;天竺黄(竹秆内分泌液干涸凝结而成形似胶体的块状物),有清热化痰,清心定惊之效,用于小儿惊风,热病神昏的治疗。瞧竹这一家子,均能清热除烦。

夏季,若能来点竹叶大麦茶,既解渴,又减肥,还能解郁除烦,让你心情舒畅。一份好心情是最好的保养品,一份平和的心态是最好的疗伤剂。整天抑郁烦恼,只会增加你额头的皱纹或者罹患各种疾病,所谓病由心生。有竹子的呵护,加上一份好心情拥有的平和的心态,你也会焕发光彩,成为最美丽和拥有幸福感的女人。

在北周文学家庚信《春日离合》诗中:“田家足闲暇,士友暂流连。三春竹叶酒,一曲昆鸟鸡弦”。可见早在1500年以前,竹叶青酒已名噪于世。其具有润肝健体、和胃消食、除烦的功能,对高血压、冠心病和关节炎有一定的疗效。在著名小说《金瓶梅》中“一杯竹叶穿肠过,两朵桃花脸上来”,下肚青青竹叶酒,透出红桃花,真正酒者,媚药也!夏日的午后,阳光洒进竹林里,古筝伴着竹叶青酒,酒穿筋入骨,享受“兰羞荐俎,竹酒澄芳”,让你荡气回肠。

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已有:“竹生花,其年便枯”。竹子开花,凄凄凉凉,悲悲切切,她的到来让人惋惜,让人哀叹,因为她意味着竹子的凋亡。竹子开花似女人花,需要一辈子来积累,来沉淀,来修生养性,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位知性女人,坚贞、虚心进取、高风亮节、独立自强的女人。

(六)七夕民俗话养生,女儿乞巧为哪般

8月13日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一年一度七月七,年年牛郎会织女,人们明明知道它是传说,但还是借重它的含义,因为夫妻关系是人生中的“重头戏”。

民俗渊源

七月初七,是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这个传说在周代的《诗经》中就有,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形成了故事轮廓,后来故事情节不断丰富,成了爱情永恒和婚姻美满的楷模,并且出现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是“七夕”之夜在妇女中进行的,有卜巧、赛巧和食巧果等内容,总称“乞巧”。

“卜巧”就是通过占卜的手段了解自己的巧拙,方法很多,如当晚在针线盒中放入1只蜘蛛,次日看谁的蜘蛛丝织得最密;把做针线活的小工具混在大饺子里,看谁能摸得到等。

“赛巧”就是在月光下穿针,看谁穿得快。祖咏有《七夕》诗说:“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食巧果”就是吃祭祀牛郎织女后的小食品,有寻常的时鲜水果,也有用面粉专门制作的飞禽走兽之类的供品。

后来,乞巧活动的内容也有了变化,不断注入乞聪明、乞富贵、乞婚姻美满等新的意义。

婚姻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原始社会的多种婚姻形式到“一夫一妻制”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古代,婚姻有三层含义:一指嫁娶的形式;二指夫妻间的关系;三指姻亲关系。它原作“昏因”,源于我国古代婚礼在晚上进行的习俗,后从女而为“婚姻”,把音和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结婚后男方被称为“夫”,女方被称为“妇”,夫妇、夫妻就是婚姻的基本产物。“夫”本是对男性的统称,后来被作为特权赐予了“丈夫”;“妇”有卑下之意,《说文解字》中“妇,服也”的解释说得清楚,后来它被强行加给了“妻子”。就文意理解,它一开始就“法定”了男女间“夫唱妻随”的不平等关系。

我国自古崇尚婚姻稳定、夫妻白头到老,古代婚俗中就包括有“结发”、“合髻”等形式,以致使“结发”成为“患难夫妻”的代称。曹植的“与君初定情,结发恩义深”、杜甫的“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孔雀东南飞》中的“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等诗句,都是对这种传统关系的歌颂。

养生之道

就与健康的关系而言,夫妻关系和谐,人的心境就好,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就能保持稳定状态,机体的抗病能力就强大,健康和长寿自然就能常伴他们左右。相反地,如果天天争吵或打闹,这种恶劣环境造成的大脑细胞的损伤、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的失调、新陈代谢规律的紊乱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了,这被叫做“精神自杀”。

中医所说的“气是杀人贼”中的“气”,就这样夺去了人生的愉快、身体的健康,也葬送了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因此,要提倡夫妻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互帮互助、互慰互励,建立起和睦平等的新型夫妻关系,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携手缔造幸福的人生之路。

人们羡慕神话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之会,“金秋玉露一相逢”;更应该珍惜现实夫妻生活中的朝朝暮暮,“交颈鸳鸯恩爱深”。

河灯照亮鹊桥人

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区的情侣们要在这天夜里放河灯,说是“为牛郎织女会面照明”。

民俗渊源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媒体称为是“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及幸福爱情;人们还要放河灯照亮鹊仙桥上的牛郎织女。

有意思的是做河灯的材料竟然是西瓜皮,这有什么说法吗?

养生之道

西瓜皮爽口又治病

西瓜皮的用途很多。“放河灯”也是其用处之一,把瓜皮灯放于河中漂流,利用了它的浮力,又避开了风吹,红光闪烁,星星点点,煞是好看。

西瓜皮的主要成分是蜡质、糖分、灰分和其他一些营养素,鲜嫩的西瓜皮能做出花色品种多样的美味佳肴。

把西瓜皮盐渍、糖浸而成的瓜皮小菜,味甜质脆,清爽利口;用它配青椒丝清炒,味道鲜美,使人胃口顿开;用它配肉类炒食或炖食,荤素搭配,相得益彰。

西瓜皮还可以作为防治疾病的药物。除了“西瓜皮”这个名字外,一些医籍上还有“西瓜翠”、“西瓜青”、“西瓜翠衣”的称谓。它入药的部分是西瓜的最外层表皮,就是西瓜皮中去掉上述说的可食部分后的“废物”。它气微味淡,是清热、解暑、止渴、利小便的佳品,常用于对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的治疗。《丹溪心法》中有用西瓜皮烧灰“治口疮甚者”的记载;《摄生众妙方》中有用它与盐、酒调制治“闪挫腰痛,不能屈伸”的医案;《本草汇言》中有用它烧灰塞填牙缝,治牙痛的验案。现代研究认为它是理想的利尿药,对肾炎水肿、糖尿病、黄疸的治疗有效,同时还有解酒的作用。有临床报道用西瓜皮加鲜白茅根,水煎内服治疗肾炎浮肿的,疗效颇佳。

西瓜更为夏令佳果

说到瓜皮,不能不联想到甘甜可口的西瓜。它含的营养素非常全面,几乎囊括人体需要的各种养分,而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最高。夏秋之季,它是人们极爱的消暑之品。中医称它为“天然白虎汤”,极言其清热祛暑之功力。关于其药用,李时珍总结出它具有“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治.血痢,解酒毒”的功效。对中暑引起的昏厥、肾炎引起的少尿、高血压引起的眩晕、血虚引起的脱发、脾虚引起的厌食、肾虚引起的劳损等,均有效果。

(七)关于燕窝的旧证新考

燕窝素有“东方珍品,稀世名药”之誉,多数人认识燕窝,但又未必完全明了燕窝的“故事”。

燕窝是热带、亚热带海鸟金丝燕建在海岛悬崖绝壁上的巢穴,印尼、马来群岛、我国海南岛和南海诸岛是燕窝的常见产地。金丝燕在造窝时从口腔里分泌出胶质唾液,经海风吹干形成半透明、浅黄色物质。金丝燕吐出的唾液和着纤细的海藻或植物纤维、身上的绒羽毛做成的巢穴附着于峭壁岩洞上,呈半月形,形状大小好像人的耳朵,外围整齐、内部粗糙如丝瓜网络,两端角状(燕窝脚),以色白晶莹有弹性为上品。中国人食用燕窝约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表,史书载唐代的商队和郑和下西洋皆以瓷器换珍品燕窝以朝贡皇帝,由于来源稀缺,以前的宫廷燕窝消费以北京、天津卫的御膳为代表,而近代的燕窝销量则以岭南一带、粤港台地区的民间消费为主。

燕窝作为药食俱佳的珍品,十余年来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坎坷路,皆因市场炒作、商业利益驱使、谬传与误解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燕窝成为达官贵人的送礼佳品、港台明星的驻颜补药、富绅商贾的宴请佳肴,在南中国广为流传,当时需求量甚大。市场上开始有伪充品层出不穷。

按照燕窝的质地、清洁度和外观,一般可分三个级别:官燕属上品,因过去只进贡官府而称官燕,杂质较少,色泽微黄光亮,呈丝瓜络样,加水后变软,吸水膨胀约7-8倍,称“发头”;毛燕次之,杂质较官燕多,颜色与亮度较暗,“发头”较差,价值与价格亦稍低;草燕为上三类中级别最低者,多为燕窝被采走后燕子第二次筑巢者,含有较多的杂质,需经漂洗拣去杂质等处理过程,价钱亦最便宜。燕窝中有一种为所附红色岩石壁渗出的红色物渗润,通体均成暗红色,称“血燕”或“红燕”,产量很少,是燕窝中珍品,而少数燕窝中有血丝,或为燕子二次筑巢所致,天然血燕产量稀少。

本世纪初,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伴随燕窝消费民间化,使燕窝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各种造假掺伪加工品大行其道,造假物有猪浮皮、动物皮、银耳、鱼鳔、琼脂甚至塑料等,并加入了有害有毒物质,出现了大量的染色血燕,扰乱和破坏了燕窝市场,部分民众害怕买到伪充品而不敢服用燕窝;其中又有人谬传“燕窝含有激素、激素致癌,癌症病人不能服燕窝。”一时间,把燕窝从天上打落地下。

国人服用燕窝有上千年历史,方书记载始于《本草逢原》,谓“能使金水相生,肾气上滋于肺”。《本草求真》谓“入肺生气,入肾滋水,入胃补中”。现已明了燕窝的主要成分为水溶性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钙、磷、铁等,多种氨基酸如赖氨酸、胱氨酸、精氨酸,独特的生物活性分子如活性蛋白质、胶原质、表皮生长因子等。香港中文大学关培生、江润祥教授著《燕窝考》,分析燕窝所含蛋白质有大量生物活性蛋白分子和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滋补强壮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燕窝中含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多肽类激素——表皮生长因子(EGF),人体多种体液中存在EGF,能促进细胞分化,可使皮肤光滑有弹性,加速手术创口愈合和放射性皮炎愈合,促进人体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裂,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此外,从燕窝水提物中得到一种粘病毒血凝反应抑制剂,有抗病毒作用,燕窝唾液酸又有抗炎作用。

综合历代方书和民间应用燕窝的临床疗效和经验,燕窝的功效主要应用于三方面:一、广泛用于肺病的保健和治疗。燕窝色白质轻入肺,滋阴祛痰,从古至今治肺系疾病的经典疗法多为含有燕窝的单方或复方。《本草从新》谓燕窝“大补肺阴,化痰止嗽,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痨瘵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不能清肃下行者,用此皆可治之”。国人疾病谱中呼吸系统感染和慢阻肺病患众多,对其中的老年体虚者,燕窝有较好的滋补强壮作用;二、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当前癌症的发病和治疗状况十分严峻,约7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治疗的终极指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适宜多种措施参与,燕窝可以在综合治疗中发挥较好的辅助作用,最早收载燕窝的《本经逢原》作者张璐盛赞为“食品中之最驯良者”,燕窝治疗癌症宜适量长时间作为食物调养,有补虚强壮、扶正祛邪的功效,对癌症微创和介入性手术有促进创口愈合和身体康复的作用,对癌症放疗的放射性损害和骨髓抑制有补血和修复效果,对癌症的化疗(包括肺癌等的靶向治疗等)有健脾养胃的疗效。《本草纲目拾遗》亦记载用燕窝炖牛奶治噎嗝反胃、饮食难下、大便燥结者;三、用于身体虚弱的滋补强壮及多种慢性病的食物调养。明清以来,燕窝一直是宫廷皇家的滋补要药,《红楼梦》记载用燕窝疗虚达17次,我国人口结构逐渐进入老龄化,肿瘤的发病亦日趋老龄化,燕窝尤其适应老年患者的食疗。笔者自用、临床使用燕窝多年,颇有感悟。古代和今人疗病补虚,皆选用纯品燕窝炖服,而市场上名目繁多的燕窝保健品则不宜选用,因其质量不可控,恐有鱼目混珠之虞。

当前在“治癌灵丹”灵芝“冬虫夏草”价压黄金的发热中,认识和了解燕窝,使患者和民众的需求有多种选择,是构思拙作的目的。

(八)从马王堆出土竹笥看古代饮食养生文化

竹笥是由竹篾编织而成的盛物箱子,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48个竹笥,里边装满了五花八门的随葬物品。根据竹笥外边拴着的竹简标注统计,48个竹笥中装有食品类30笥,中草药及其植物茎类8笥,衣物及丝织品6笥,模型明器类4笥。由此可见,所有随葬品中食品类占到了62.5%,真正体现和突出了“民以食为天”这一特点。从30个食品竹笥所装食物来判断,西汉时期的主副食品异常丰富,主食有稻、麦、黍、栗、大豆、赤豆、麻子等谷物;副食有梨、梅、杨梅等果品,有东葵、芥菜、竹笋、姜、藕等蔬菜,还有牛、羊、猪、狗、兔等肉食品,可谓五谷杂粮一应俱全。出土的食品竹笥反映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饮食智慧,这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摄食养生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医一直重视摄食养生,《黄帝内经》中总结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膳食配制原则。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当以“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合理搭配,才能充分补充人体气血精微,保障人体健康长寿。这种饮食搭配从马王堆出土的竹笥所盛放的食品中亦能窥见一斑。有人生三宝之称的“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而饮食所形成的水谷精微正是人体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亦是人体宗气的化生之本。那么,我们如何实现合理膳食,从而起到聚精养气的作用呢?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即“五谷为养长寿命,五果为助健脾胃,五畜为益丰肌肉,五菜为充足营养”。

五谷即粳米、小豆、小麦、大豆、黄黍等,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而对于惯食精制或加工食品的现代人来说,五谷杂粮已然成为一种食材的调剂和点缀。中医认为“五谷最养脾,天生万物,独厚五谷”,事实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几乎都存在于五谷杂粮之中,如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尤其纤维素不但可以预防便秘、肠癌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生,还因其热量低、饱腹感强、可延缓肠胃排空而成为防治肥胖的天然屏障。五谷不光作为食物,还可以入药用来防治疾病。譬如,粳米入药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而小豆则可清热解毒、消暑除烦、利水消肿;小麦更有“五谷之贵”的美誉,被《黄帝内经》称为“心之谷”,其养心安神、滋阴生津,对于女性更年期调养大有裨益。

五果即桃、李、杏、栗、枣等,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来源,其中的维生素、纤维素、有机酸、矿物质等对人体健康甚为重要,对某些疾病亦有一定食疗作用。素有“仙品”、“寿果”之称的桃可谓一身是宝,桃味甘微酸,性温,具有敛肺止汗、活血消积等功效,常被人们用作治疗虚劳咳嗽、高血压动脉硬化者的佐食;桃肉中含铁量较高,可防治因缺铁引起的贫血。桃仁提取物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并对肝硬化、肝纤维化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桃仁中所含苦杏苷的水解产物还对癌细胞有协同破坏作用。桃花中含有萘酚,能除水气、消肿满;桃花亦能导泻而对肠壁无刺激作用。栗子则是老年人的保健佳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可有效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还能防治骨质疏松、腰腿酸软、筋骨疼痛等,有效延缓人体衰老。

五畜即牛、羊、豕(猪)、鸡、犬等,是人体优质蛋白质的供应者,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并能供给铁、铜、锌等微量元素。较之英美等发达国家,我国居民更偏向于素食为主,其膳食中的脂肪能量存在不足,因此适当增加肉食当有益处。狗肉味甘咸,性温热,具有安五脏、暖腰膝、益肾壮阳、补益胃气的作用,现代研究还发现狗肉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人体消化吸收。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品竹笥中发现,用于记载各种肉羹的竹简有29枚,尤其以狗肉羹最多。稻米熬粥后加入狗肉末制成狗肉羹,是汉代人特别喜爱的食品。此外,各种肘子亦是竹笥所藏肉类食物当中的重头戏,西汉人对猪肘、牛肘、羊肘、狗肘都很喜欢。而今肉类食物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加上其特有的适口性和咀嚼性,亦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材,并具有防癌抗癌作用。蔬菜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可以减少或阻止胆固醇等物质的吸收;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铁、钙、磷等,能满足人体各时期生长发育需要;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有利于维持和加强机体功能。民谚有“白菜豆腐保平安”的说法,看似平凡廉价的大白菜,因富含维生素C、钙质以及纤维素,可以增进食欲、通肠排便、消除瘀血,起到预防痔疮的作用,并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大白菜中还含有微量元素钼,能阻断致癌物质亚硝酸,还另含一种能帮助分解雌激素的酶,可减少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大白菜的根、茎、叶、籽都可入药治病,譬如白菜根茎单独煮水外洗就是治疗冻疮的妙招。

药食同源,凡膳皆药,“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配制充分展示了合理膳食的妙处,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懂得吃、学会吃,坚持养生摄食的习惯,小食物往往能够吃出大功效。“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早在1400多年前药王孙思邈通过《备急千金方》告诉人们,正常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如果不懂得采取适宜的方式摄食,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或寿命。现代医学研究同样指出,合理膳食是健康“四大基石”中的第一基石。正所谓“民以食为天”,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笥,我们可以了解2000多年前饮食养生的大致面貌。

(九)气功的产生与发展

气功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长期与各种病痛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至今已有四五千年悠久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事业作出了特殊贡献。

气功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

根据文献记载:相传在四千多年之前的唐尧时代,我国中原地区,曾经洪水泛滥成灾,历时很久,我们的祖先普遍出现了肌肤肿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等症状,为了减轻病痛,他们根据平时积累的经验,选用“某些舞蹈”的动作,作为舒筋壮骨、通利血脉、强身健体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秦•吕不韦《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陶唐(尧号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由此可见,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或者更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采用“某些舞蹈”,即近似现代气功动功的某些动作,来养生保健,强身健体。因此,中国古代气功可能产生于古代“某些舞蹈”动作。

根据出土文物:舞蹈纹彩陶盆,是20世纪70年代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属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家窑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经测定距今约五千年左右,现在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内。此彩陶盆高28.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2厘米,绘有黑色舞蹈图画共三组,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侧各 有一斜道,似为发辫,动作摆向一致,每组外侧的人,手臂画为二道,可能反映空着的两臂,而且舞蹈动作较大又频繁。人体下的三道,接着地面的二竖道,表示两腿,而下腹体侧的一道,可能是装饰的东西。舞蹈整个画面,人物突出,神态逼真,据考证,此彩陶盆是现存反映古代气功的最早实物。因此,更进一步证实中国古代气功可能产生于古代“某些舞蹈”动作。

气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古代气功流传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发展很快,出现了多种练功的方法和理论,主要有道家、儒家、释家、医学、武术和俗家六大门派,对后来传统气功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道家气功: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在代表著作《道德经》中写有:“虚其心,实其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内容,除了反映老子的哲学观点,也讲述了练功的方法。庄子在《刻意篇》中专讲古代气功的内容,如“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所举彭祖,相传是殷商时人,享寿800岁(当时60天为1岁,800岁相当于现在130多岁),为长寿代表人物。道家气功的特是:主张清静无为,重视养生,运用“吐纳”、“导引”、“守神”的方法进行练功。其代表功法是华山十二睡功,彭祖导引法,内丹术等。

儒家气功:儒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又一大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代表著作《论语》中写有:“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可能是孔子的一种练功体会。孟子对儒家修身养性也十分重视,他有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反映了孟子练习气功的切身体会。孔子有一位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向孔子报告自己创编“坐忘”的练功体会,引起了孔子极大兴趣,并在儒家学派中推广。所谓“坐忘”,就是在静坐时,要求做到忘掉一切,甚至连自己的肉体也不知存在的程度,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气功中静功的起始。儒家气功的特点是:以静坐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其代表功法是坐忘、心斋等。

释家气功:又称为佛家气功,佛教是我国东汉初年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派别,佛教始祖——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国国王的长子,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终年80岁。释家气功的特点是:运用“戒、定、慧”等禅修方法,使精神止于一境,进而引发无漏的智慧。其代表功法是天台宗的止观法;禅宗的禅定法、易筋经;密宗的三密瑜伽法等。

医学气功:指把气功作为治病强身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总结了我国古代五种医疗方法,即砭石、毒药、灸、九针和导引按跷,其中导引按跷就是古代气功。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和“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说明我国古代医学气功的目的主要是保健防病。而在《素问•奇病篇》中指出“息积”的病症,治疗必须“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说明有的病症采用导引和药物结合治疗效果更好。又在《素问•遗篇剌法论》中更明确指出:“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说明有的病症可单独采用古代气功进行治疗。医学气功的代表功法是华佗的五禽戏和陶弘景的六字诀等。

武术气功:武术是中国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运动项目,据考证也起源于“舞”。武术气功吸取了道家气功、儒家气功和释家气功的功法之长,配以套路而成。武术气功的特点是:强调动作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以外炼筋骨皮为主,达到竞赛表演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其代表功法是太极拳、少林功等。

俗家气功:又称民间气功,自古以来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绝招,其特点是动作简单,容易掌握,流传广泛,比较安全,强身健体,效果显著。其代表功法是八段锦、保健功等。

电子版请登陆http://library.zcmu.edu.cn直接访问

上一条: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9期

下一条: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