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9期

时间:2013-09-27 00:00:0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3年第9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三年十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3

三、兄弟院校··················6

四、科研成果··················6

五、海外资讯··················12

六、权威声音··················16

七、重大事件··················18

、中医药文化···············21

一、医药政策

(一)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通知》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乡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养老保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相关政策。

《通知》要求各地加快制订并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提高乡村医生养老待遇,确保其养老金收入不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将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统一管理。

《通知》提出,要切实保障乡村医生待遇,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各地应当采取先预拨、后结算的方式发放乡村医生补助,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将补助经费的80%以上按月拨付乡村医生,余额经考核后发放,不得挪用、截留。

《通知》强调,乡村医生准入管理要严格依法进行,在村卫生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

(二)中医药知识普及定出量化指标

9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新闻通气会通报说,“十二五”期间,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率乡村要达到80%,社区要达到85%,家庭要达到80%。

通气会通报说,推进中医药进农村、社区、家庭,要充分利用各级广播网络、各种传播媒体及集市等,举办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或讲座,培训乡村医生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的传播技能与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立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栏,设立社区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开展群众性中华传统中医健身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将中医药文化科普读物送进家庭。同时,按照“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的部署,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对虚假中医药广告的打击力度。

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已遴选出143名国家级科普专家、1000余名省级科普专家。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16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累计总接待量已超过100万人次;到“十二五”末,基地的数量将达到50个。

二、高等教育

(一)2013"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内地28所大学上榜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了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列出的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中,中国内地共有28所大学上榜,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所大学进入世界前200名。

2013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结果显示:美英大学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哈佛大学连续11年蝉联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位列第2至第10名。

在欧洲大陆地区,排名最高的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位列世界第20位,是“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以来第一所跻身世界前20的欧洲大陆地区的大学。亚洲地区的大学中表现最好的是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分别排名第21名和第26名。

今年,我国内地入围世界500强的大学共有28所,总数与2012年持平,但是上榜大学的名次相比去年整体有所上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5所学校位列世界前200名(100名后不分具体名次,以上5所学校都在150~200名范围内),其中复旦大学是首次进入世界前200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3所学校排在第201~300名;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8所学校排在第301~400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12所学校排在第401~500名。

从排名指标来看,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国际论文总量已经普遍达到或超过同档次大学的平均水平,部分学校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多,若干所学校在高被引科学家指标上已经取得突破,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大学在国际学术大师和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等指标上与世界百强大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发布的2013年“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和“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显示,占据各领域和各学科榜单前列的仍然是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剑桥等美英名校。

在“世界大学学科领域排名”中,北京大学位列理科领域排名的世界百强,清华大学等7所学校入围工科领域排名世界百强,中国农业大学成为内地第一所进入生命科学与农学领域排名世界前200名的大学,北京大学是内地唯一一所进入社科领域排名世界前200名的大学。

在“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的数学、化学、计算机三个学科进入世界百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均进入了化学和计算机两个学科的世界百强,上海交通大学入围数学和计算机两个学科的世界百强。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入围化学学科世界百强,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数学学科的世界百强。在经济学/商学学科排名中,今年我国内地没有大学能够进入世界百强。

据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于2003年首次发布,至今已连续发布了11年。排名以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主要指标,包括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的折合数、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教师的折合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家数、在《Nature》和《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折合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论文数、师均学术表现等。“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采用的都是可以验证的第三方客观数据,排名的目的、方法、数据来源等内容都公布在排名网站(http://www.shanghairanking.com)上,每所大学都可以通过与其它大学的数据比较对排名的结果进行核查。

(二)中医师承教育

中医古代教育大致可分为官办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官办学校教育起源很早,据考证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亦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其等级相当于中央医科大学,在培养中医人才、制定行业规范、确立学科地位及中医药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本质更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在整个中医教育史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杰出医家来,而师承教育则与此不同。

师承教育,亦可称为私学教育,在中医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方式主要包括家传、师带徒、私淑等。

所谓家传,父子亲人,代代相传,多不对外,通过自身不断积累理论和经验,成为世医之家,保证了其医术的稳定性和独特性,古人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可见古人对世医的重视程度,但若是子孙后代缺乏医学天赋和素养的话,便很可能让家传医术消亡。

师带徒模式则显得开放和灵活些,比如被称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受学于易水学派鼻祖张元素,侍师多年,尽得其传,并在学术上重视脾胃,善调脾胃,创立了著名的中医流派——补土派。在其老年时,精心挑选了罗天益为徒,后来罗天益果不负其重望,成了颇负盛名的医学家。有人赞之曰:“东垣老人医中仙,得君门下为单传。振枯起怯人生脉,倒生回死居十全。方今草野无遗贤,姓名已达玉?前。病黎报君为一赋,欲使思邈相周旋。”

私淑,则是指学者未能亲自受某医之业,但通过阅读其著作、与其门人交流等途径承传其学术而尊之为师,这种方式更为开放和简便,所以在古代很普遍,特别是一些读书人,仕途失意,多是通过自学医书来掌握医学知识的,其中不乏名家大家。如攻邪派代表医家张从正就私淑河间学派刘完素,治病宗其辛凉解表等法,又发展了以寒凉攻邪为特点的攻邪学说,二人都名列金元四大家之中。又如,清代名医何梦瑶,推崇王肯堂,在王肯堂巨著《证治准绳》的基础上,浓缩凝练出名著《医碥》,简明实用而不失本源,为后世所称道。

当然,中医师承教育具有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直观、易于领会等优点,但也存在教学内容局限、片面,思想保守,不利交流等问题。晚清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逐渐渗入,中医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医师承教育也饱受非议。穷则思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兴办中医院校,编订中医教材,有力地促进中医人才的培养。建国以来,院校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传统的师承教育因卫生制度、经济效益等诸多原因,正在不断地萎缩,大量的名老中医和民间中医的学术经验因之而消亡殆尽。对中医院校教育模式的质疑也不断增多。究其本源,是现代中医院校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中医淡化、弱化和西化的倾向,对中医医德和实践技能的教育不足,使得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信心、不会看病。

百年大业,教育为本;中医发展,人才为先。医学以临床为本,中医临床又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施行,偏重临床技能培养的师承教育和偏重综合理论学习的院校教育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互补关系,妥善处理好这层关系,通过“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途径,在中医从业人员中推行师承教育,在中医院校教育中结合师承模式,应更有利于提升中医从业人员和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和中医思维,更能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三、兄弟院校

(一)湖南中医药大学:迎最“高龄”学生

“他一进寝室就开始搞卫生。他说自己比同学大太多了,理应多做点事。”这是42岁的崔胜强上大学的第一天。

这位来自湖南益阳的“高龄”大学新生激动而充满憧憬:寒窗苦读,终于考上了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而他进入大学后也获知,这次与他一起入校的新生中,最小的年龄仅15岁,自己大了足足27岁,年龄差创了学校纪录。

“我1991年高中毕业之后就去广州打工,但心中一直有个大学梦,20多年来一直没有放弃。”此时距离崔胜强第一次高考已经过了22年。“复习是从零开始的,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来复习。”

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崔胜强说:“想学医来自母亲的影响。我小时候没去过医院,有感冒什么的母亲拿艾叶、金银花什么的给我们用,民间方子很好。来读大学就想学完整点、系统些,学好后给乡亲们看病。”

(二)安徽中医药大学:试水青年教师导师制

9月11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举行青年教师拜师仪式,在中医临床学院试水青年教师“导师制”。首批聘请了包括该校校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新安王氏医学传人王键教授在内的5名中医专家作为导师,同时,遴选了15名学历高、潜力大的青年教师跟师学习。

此举旨在通过聘请具有深厚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作为导师,充分发挥其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治病救人的本领,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中医学术精华。

四、科研成果

(一)健脾单元疗法治类风湿疗效显著

日前,由安徽省中医院刘健教授主持的省科技攻关项目“中医健脾单元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外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通过专家验收,专家认为,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外病变成果显著。

课题组通过对3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认为“健脾单元疗法”在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的同时,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提高其心功能;显著升高RA患者肺功能参数,改善RA患者肺通气功能;显著提高RA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调节促红素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健脾单元疗法组在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身整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心肺功能及贫血,调节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抑制免疫炎症反应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该法应用前景广阔。

“健脾单元疗法”包括新安医学特色制剂新风胶囊、中医寒热辨证论治、中药外敷等3种疗法。该研究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及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二)流感病毒“追踪器”

从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获悉,由广州医科大学和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领先研制出携带荧光素酶的重组流感病毒IAV-luc。该“荧光流感病毒”感染实验动物后,可通过一个特殊的成像仪观测到实验动物体内不同区域发出荧光,从而判断病毒的感染、播散情况,相当于给流感病毒安装了“定位追踪器”。该研究论文于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文章并列第一作者、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潘蔚绮博士表示,传统的病毒感染研究通常需要提取动物鼻胛、肺部等病毒易感组织,进行研磨、匀浆、滴定等一系列流程,不仅需要使用大量动物,且需要10天左右时间,费时费力。此次科研人员利用流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克服流感病毒基因组容量小、兼容性差等困难,成功研制出可发光的重组流感病毒,可以在活的动物体内,通过检测发光情况,实时得出病毒感染情况,从而对同一动物体内的病毒感染进行连续、实时的动态监测,具有操作简单、结果直观、灵敏度高等特点。

潘蔚绮表示,该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找到了为流感病毒安装荧光的方法。虽然此次重组流感病毒IAV-luc的病毒毒株来自于实验室常用的较为安全的流感病毒,但未来对于季节性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等,也可以以此方法作为基础,研制出不同类型的“发光病毒”,从而进行病毒致病机理等问题的研究。也有研究人员表示,该“荧光流感病毒”在评估抗流感药物及流感疫苗的效果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阻碍脑中风后神经干细胞再生的“元凶”

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赵冰樵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经3年多艰苦攻关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人脑内一种名叫“caspase-3”的分子,一旦被激活,不仅在人脑卒中发生初期起“细胞杀手”的作用,且在恢复期继续起“破坏作用”。

据悉,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对脑中风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世界医学界临床上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业内人士表示,该成果不但对临床上如何促进脑卒中后的神经再生,而且对开发既保护脑损伤,又促进脑损伤后功能重塑的新型治疗药物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赵冰樵表示,研究团队从“Caspase-3在脑卒中后为何被激活?”这一命题入手,经3年多研究发现,原来被称为“细胞杀手”的caspase-3是脑内神经干细胞再生的重要抑制分子,也是一种导致正常细胞死亡的关键执行因子。

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证实,使用药物可以抑制caspase-3的活性,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干细胞的再生,并可加快新生神经干细胞向成熟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的转化,从而协助脑损伤后的功能修复。

复旦大学12日透露,目前该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著名学术期刊《干细胞》(StemCells)杂志上,引起世界医学界关注。

(四)可降解支架植入术完成

9月9日,我国首位接受完全可降解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康复出院。据介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带领团队,历时6年自主研发了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这种支架的材料能够在人体内完全降解。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监督下,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审查,9月5日启动临床试验,葛均波成功完成该例支架植入术。

葛均波说,科学研究发现,冠脉支架并不需在身体里装一辈子,而是有“服役”周期的。支架在介入冠状动脉6个月后,便已完成使命,可以“功成身退”让血管恢复其原来的面貌。但是传统的金属支架由于材料不可降解,即便完成了任务,也要和心脏相伴一生。传统金属支架终身待在体内,有时反而会刺激血管产生炎症反应,甚至产生支架内血栓而危及生命。

据介绍,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由高分子聚乳酸类材料构建雷帕霉素药物释放平台,植入体内2年-3年内完全降解吸收。其设计理念是,支架植入后的一段时间内,对狭窄的冠脉血管进行机械性支撑,同时释放出药物,防止再狭窄,之后支架即缓慢降解并完全被组织吸收,血管结构以及舒缩功能完全恢复至自然状态。

(五)肝癌治疗潜在靶点

双向特异磷酸酶DUSP21是人类肝癌的一个潜在治疗靶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学系统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韩泽广教授、邓庆博士领衔的课题组完成的一项研究得出上述结论。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肝脏学》杂志上。

一些肿瘤/睾丸抗原(CT抗原)被认为是一类理想的肿瘤治疗靶标,正常情况下,这些抗原基因主要在睾丸表达,在其他正常组织不表达或表达水平较低,而在肿瘤发生发展时,这些抗原基因也会表达出来,有些CT抗原基因对肿瘤细胞生存具有重要作用。但哪些CT抗原基因能作为肝癌治疗靶标尚不清楚。

韩泽广、邓庆等科研人员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人类基因表达谱进行大规模分析,筛选出人类X染色体上的179个基因为潜在CT抗原基因,然后针对这179个CT抗原基因开展大规模RNA干扰实验,观察这些基因对肝癌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179个CT抗原基因中,只有9个基因对维持肝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其中,只有DUSP21编码酶类分子为双向特异磷酸酶,适合作为抗癌靶标。

科研人员继续对DUSP21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该基因在33%的肝癌患者体内高表达,抑制DUSP21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肝癌细胞体内致瘤性,给予腺病毒介导的RNAi以及胶原和siRNA混合物干扰内源性DUSP21时,可显著抑制小鼠体内的异种移植肝癌肿瘤。

(六)“封锁”H5N1病毒抗体

9月23日从南京医科大学获悉,该校与江苏省疾控中心合作,从人的淋巴细胞中克隆出基因,通过再造,制备出针对H5N1禽流感的“全人源中和抗体”。制成药物可把患者体内的病毒“封住”,预防和治疗人传染H5N1禽流感。该成果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H是血凝素(HA),N是神经氨酸酶(NA)。”南京医科大学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冯振卿教授介绍说,HA就好比病毒手中的“钥匙”,病毒以此来打开及入侵人和动物的细胞。最近研究发现,“钥匙”蛋白上存在几个极少变化的区域,这个发现为开发适用性广的抗体带来了希望。让抗体和这些区域结合,就相当于把“钥匙”封住,就能够阻止病毒发挥威力。因为“钥匙”处在病毒表面,是抗体药物进攻的绝佳的“靶标”。

有了“靶标”,“武器从哪儿来?”冯振卿介绍,淋巴细胞在肌体内负责“保卫工作”,它们能记住疫苗中的病毒“罪犯”的特征,还会生产少量专门对付这种“罪犯”的“武器”——抗体。但是,当病毒感染肌体时,“武器”就不够用了,就要借助人工合成抗体“武器”。

团队把精力集中在致病性最强的H5N1型病毒上,通过克隆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的基因组,人为合成各种动物来源的H5N1病毒株的HA蛋白,最终发现1个抗体能够广泛中和各种动物来源的病毒。

这种抗体可以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大量生产。足够量的抗体可以制备成药物,注射到人的体内,中和病毒,治疗疾病。由于其“全人源”的特点,药物使用中不会发生排异反应,更加安全、有效。

(七)肥胖调控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陈雁研究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并阐明了一个能够调节机体肥胖的关键分子。近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内分泌学》。

在研究员陈雁的指导下,博士生王玲娣等深入研究了在细胞内高尔基体特异定位蛋白质PAQR3的基因缺失对高脂饮食诱导小鼠发生肥胖、肝脏脂肪变性和胰岛素抵抗等改变的影响。

研究发现,PAQR3基因缺失的小鼠可以抵抗高脂饮食诱导产生的肥胖和肝脏脂肪变性,并伴随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信号传导的改善。PAQR3缺失的小鼠的能量消耗和基础活动也有一定增强,同时,PAQR3的缺失可以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瘦素抵抗。在下丘脑中,PAQR3过表达能抑制瘦素信号;反之,PAQR3降低则促进瘦素信号。因此,这一研究表明,PAQR3在肥胖、能量代谢以及瘦素信号的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学功能。

此前,陈雁研究组围绕PAQR3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曾发现PAQR3能够招募一系列关键信号分子,调控多个关键的细胞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的发生以及胰岛素敏感性的调控。

此外,由于PAQR3属于孕酮和脂联素受体(PAQR)家族的一员,与脂联素受体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该团队曾推测PAQR3可能参与了肥胖以及能量平衡的调节过程。

(八)Ⅱ型糖尿病或有治疗新靶点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赫荣乔团队发现了核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或有助于找到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相关研究成果9月20日发表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该病因患者的血糖过高,单糖从尿中排出,使尿呈甜味而得名。目前,业界对体内广泛存在的核糖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少有研究。

上述研究团队发现,核糖能够迅速与蛋白质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形成具有强烈细胞毒性的糖基化终末产物,进而引起细胞(包括神经细胞)死亡。在给小鼠注射核糖时,血葡萄糖浓度有所降低,但是糖基化血清蛋白和人糖基终末化产物均显著升高,说明核糖浓度的升高更容易使机体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产生人糖基终末化产物,从而造成危害。

该实验同时对明确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的30名患者和30名同龄健康人的尿核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Ⅱ型糖尿病组不仅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尿核糖浓度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该现象提示,Ⅱ型糖尿病不但葡萄糖代谢异常,同时核糖代谢也发生了异常。

业内专家认为,该研究在Ⅱ型糖尿病的机制研究方面另辟蹊径,在经过大规模样本的调查验证后,或可改变检测糖尿病标记物,并将其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九)酒精成瘾机制

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徐富强课题组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直观地揭示了酒精作为能源物质直接参与大脑的代谢过程,部分解释了酒精成瘾机制。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据论文第一作者、课题组成员、副研究员王杰介绍,进入体内的酒精,约10%通过呼吸和体液被排出体外,其余90%经过肝脏转化为醋酸盐,成为可被利用的能源物质。近年来,在人体和动物上的研究表明,长期饮酒或酒精成瘾可明显地降低大脑葡萄糖的代谢速率。但大脑能否利用酒精及其代谢物作为能源物质、大脑内醋酸盐类的来源等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与美国耶鲁大学核磁共振研究中心合作,利用磁共振可见的分子探针跟踪酒精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行为。通过自主研发设计的酒精蒸气室设备,研究人员为大鼠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酒精蒸气环境,建立了一个长期“酗酒”的动物模型,进而对长期“饮酒”大鼠的大脑代谢行为进行了观测。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连续三周的“酗酒”训练,大鼠大脑内醋酸盐类物质的代谢结果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酒精的代谢速率却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尤其是在大脑皮层。

“酒精代谢速率的提高,是部分取代了葡萄糖作为能源,还是生理病理导致葡萄糖的代谢速率降低,还是兼而有之,目前还在研究中。”王杰认为,相对于其他的能源物质,酒精在胶质细胞内参与代谢行为的比例明显升高,这些研究结果从能量代谢的角度为研究酒精成瘾的发病机理提供了生物化学基础,为研发抗酒精成瘾药物提供了新角度。

(十)首次鉴别出人体肠道中1093个耐药基因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国际上首次鉴别出人体肠道中的1093个耐药基因,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摘要)。

(十一)治疗难治复发白血病新方案

近日,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魏旭东的论文《CHAG预激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刊登在《白血病•淋巴瘤》上,该期杂志还刊登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著名白血病专家梅尔•韦茨勒教授的评论。

难治复发白血病是血液科医师面临的一大国际性难题,治疗方案有标准方案和预激方案。据魏旭东介绍,CAG预激方案由日本学者创造,C、A、G分别代表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两者为两种小剂量化疗药物。在此基础上,魏旭东团队加进了中国特有的化疗药物高三尖杉酯碱,用了5年时间,在国际上独创了CHAG方案。

这种治疗方案应用3种小剂量化疗药物持续给药,同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使白血病细胞对化疗药物的作用更加敏感,从而增强化疗药物的功效和针对性。与CAG方案相比,这种方案的疗效明显提高。

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十余家医院5年的研究和应用表明,该方案确实提高了疗效,使得难治复发白血病再次缓解率达80%,并已经救治了上百例患者。

五、海外资讯

(一)奥地利:首次培养“迷你人脑”

奥地利等国科研人员利用人类干细胞,首次在实验室中培养出具有人类大脑一些特有组成部分的“类脑器官”,又称“迷你人脑”。据路透社报道,“迷你人脑”有助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发育过程,也有助确定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

“迷你人脑”培养始于人体干细胞,研究人员利用特别搭配的多种营养物质,促使干细胞生长并组成复杂结构,以此培养出可以形成脑和神经系统的神经外胚层。神经外胚层组织碎片被放置在一个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在有氧气循环和养分供给的环境下逐渐形成“类脑器官”。

“迷你人脑”尽管大小仅4毫米,结构细密程度难以与发育完成的人脑相比,却拥有能够放电的神经元和多种脑神经组织。

人类大脑形成始于一些结构相对简单的组织,却能迅速发育成自然界已知最为复杂的结构之一,其中具体过程对科学界而言仍属未知。就人工培养真正人脑的前景,科研人员承认仍前路漫漫。

(二)英国:禁售+外资围剿,中药面临双重危机

一股做空中药的风潮在海外愈演愈烈。

重拳再次来自英国。继英国药品管理局提醒警惕中药毒性风险后,该局近日又表示,计划从明年初起全面禁止中成药在英国的销售。据悉,该局已通知各中医学会和一些较大的中药店公司,要求上报中成药的库存数量。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药出口英国的规模很小,但若英国开了先例,欧盟其他国家很有可能以此效仿,对我国中成药的出口造成影响。

据统计,2012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24.99亿美元,同比增长7.19%。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介绍,中药类产品进口额涨幅却增加达22.04%,延续了近年来年均20%~30%的涨幅,相比之下,中成药国际出口面临困难,再度出现300万美元逆差。

目前,欧盟是世界上最大植物药市场,也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但2012年我对欧盟出口额仅为1034万美元,同比下降22%,创五年来对欧盟出口中成药的新低。在欧盟国家中,英国对中成药出口的管理又是最为严格的,近年来一直在压缩该国中药市场的规模。2012年我国对英国出口中成药162万美元,同比下降69.81%。

(三)西班牙:首次在活体内诱导出干细胞,未来有望用于人体受损器官修复

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应用于再生医疗是目前全球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但此前,iPS细胞只能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制成。西班牙研究人员最新报告称,他们首次在活体动物体内直接诱导出了iPS细胞。

研究负责人、西班牙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的曼努埃尔•塞拉诺说,对这项技术进行改进后,未来有望在人体受损器官内直接诱导出干细胞,用于修复受损部位,其效果应该比从外界植入干细胞的修复效果更好。

研究小组11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介绍了实验过程。他们直接将4种诱导因子注入实验鼠体内,结果发现这些因子同样可在老鼠活体体细胞中完成“重新编程”工作,将体细胞转化成干细胞。

实验显示,老鼠的肾脏、肠胃及胰腺细胞均可被直接诱导成干细胞,并且比培养皿中制成的干细胞更接近胚胎干细胞。

不过实验同时发现,这一新技术目前还具有明显副作用,部分实验鼠体内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畸胎瘤”的肿瘤,研究人员尚不清楚其发生机制。

iPS细胞是体细胞经诱导因子处理后转化成的干细胞,它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类似的功能,可分化发育成多种组织和器官,同时规避了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和法律障碍,应用前景广阔。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学教授克里斯•梅森评价说,这一新成果令人鼓舞,但在临床试验之前,研究人员必须将每一个操作步骤控制得更加精准严格,避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其他副作用。

(四)日本:发现“迟发性”白血病致病基因

日本研究人员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某个基因与遭受辐射很长时间后才会发病的“迟发性”白血病有关。这将有助于对遭受辐射者进行健康管理,并对白血病进行早期预防、发现和治疗。

在遭受核辐射和在放射线治疗中遭受大量辐射后,有些人经过很长时间才会出现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亲历者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患者。广岛大学教授稻叶俊哉等人发现,很多患者的7号染色体异常,并锁定7号染色体上负责调整细胞分裂的一对“Samd9L”基因可能是致病原因。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获得这种基因异常的实验鼠,并与正常实验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健康的实验鼠在出生25个月后,因白血病和MDS而死亡的比率只有约7%,而缺乏一个“Samd9L”基因和缺乏一对该基因的实验鼠,这一数字则分别是53%和60%。

不过,这些缺乏一个或一对“Samd9L”基因的实验鼠在一年之内都没有出现死亡,而且也几乎未患其他恶性肿瘤。稻叶俊哉说,虽然该基因比其他基因致癌的能力弱,但却能带来长期影响。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癌细胞》杂志网络版上。

(五)德国:发现能“永葆青春”的微生物

德国科研人员近日发现了一种通过分裂繁殖而使自己“永葆青春”的微生物。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可以为研究衰老的病理机制提供更多线索。

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日前发表公报说,这种名为“亚硝酸对粟酒裂殖酵母”的酵母菌,可以在不利环境下通过特殊的分裂繁殖使自己避免衰老。

微生物通过自身分裂来繁殖。通常情况下,分裂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平均分得母细胞的细胞物质。如果母细胞的细胞物质老化受损,那么这种损害会平均分摊到两个子细胞内。亚硝酸对粟酒裂殖酵母的正常裂殖也是如此。

但是亚硝酸对粟酒裂殖酵母还有一种特殊的裂殖方式。如果在有化学毒物或受热的不利环境下,它会将细胞物质不平均地分配,将老化受损的细胞物质集中到一个子细胞中,而另一个子细胞集中了更年轻、未受损的细胞物质。

这样,“老”的子细胞会很快死亡,而“年轻态”的子细胞因为细胞物质未受损,即便在不利环境下也能生存较长时间和繁殖。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特殊的裂殖机制为研究人体某些不易衰老的细胞类型,如生殖细胞、干细胞和癌症细胞,提供了可能性。

(六)英国:发现可抑制艾滋病病毒扩散的新基因

英国伦敦国王大学最新发布新闻公告称,该校研究人员领导的一研究小组发现了一种可抑制艾滋病病毒(HIV)扩散的新基因MX2。研究人员称,这一基因作用的发现将为开发更有效、更小毒性的艾滋病治疗方法开辟道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新闻公告称,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确认MX2在抑制艾滋病病毒方面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对该基因的作用进行了检验。研究小组将艾滋病病毒引入两个不同的细胞系以观察MX2的效果。在其中一个细胞系中,MX2表达完好,而另一个细胞系中,MX2处于沉默状态。研究人员发现,在MX2处于沉默状态时,艾滋病病毒会进行复制和扩散,而在MX2充分表达时,艾滋病病毒无法进行复制,也不会有新的病毒产生。

虽然依靠现今的治疗手段,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可以存活更长的时间,但药物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和长期使用药物所产生的耐药性问题都是不小的麻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来调动人体的自然防护机制变得十分重要,而MX2将可能成为一个关键角色。”马利姆指出,“科学家可以开发具有MX2类似作用的分子,也可以开发能够激活MX2的药物,这两个途径都具有可行性。”

六、权威声音

(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有优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据《人民日报》报道 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传染病防治工作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展开专题询问。张德江委员长主持会议,受国务院委托,有关部委负责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谈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问题,陈蔚文委员提问,“政府计划采取哪些具体措施发挥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中应有的作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回答,“我认为,中医药有3个方面的优势应该引起重视。第一,中医药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确实有疗效。第二,中医强调治未病,预防为主。第三,价格低廉,有利于降低卫生成本,降低医疗费用。”

(二)“中医走向世界是各国人民之福”(甘肃省卫生厅厅长 刘维忠)

9月7日,由复旦大学主办、甘肃省卫生厅协办的西部发展高峰论坛医学分论坛在兰州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和甘肃的专家学者围绕“西部中医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探讨。

在医学论坛上,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以“中医走向世界是各国人民之福”为主题和与会嘉宾分享了对中西医学的观点。

刘维忠说,“如果形象地比喻说,中医就像是望远镜,远远看方向正确,局部不清,是模糊的整体;西医是放大镜,虽然局部清晰,但整体不清,西医也有很多独到的地方,这也是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

(三)“重视鲜中药临床使用”(中医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的学术传承人之一、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 邓丙戌)

9月6日举办的赵炳南学术思想高级研修班、陈彤云美容中医高级研修班及皮肤亚健康高级研修班上,中医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的学术传承人之一、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邓丙戌呼吁,应更重视应用鲜药这一皮肤病中医外治方法。

外治鲜药是指用新鲜植物或动物的整体或部分组织,或取其汁液经加工处理制成的外用药。邓丙戌在会上介绍赵炳南在临床中应用鲜药外治皮肤病经验。“继承和发扬这种‘简便验廉’的特色疗法可开拓皮肤病外治的临床思路,提高临床疗效,方便患者,节省医疗经费,充分利用资源。”

(四)“学中医药典籍必当‘善入善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古籍领导小组成员、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主任委员 余瀛鳌)

●学习中医药学,必先打好学术理论的基础,而其中必读的学术临床典籍和医古文,又是学术奠基不可或缺的“入门之钥”。在学习时,应当注意一词多义、字词的古籍本义、病名诠释、医著书名涵义等问题,重点学习、运用典籍中的实质内容。

●读中医古书,必当“善入善出”。所谓“善入”,就是要钻进去,力求穷极学理;所谓“善出”,就是要出得来,能够联系实际,用书本知识指导临床、科研与教学。同时,注意“四不要”:一是不要遇难而退;二是不要神秘玄化,防止以辞害义;三是不要主观臆测;四是不要生搬硬套。

(五)中医为中华文化腾飞之翼(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 许嘉璐)

9月13日,中医养生论坛在北京国子监举行,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许嘉璐,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主任、党组书记崔占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等领导及国内外中医药、儒、道、佛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北京部分高校硕、博士生等180人参与论坛系列活动。

许嘉璐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医药最全面、最系统、最具体、最切身地体现了中华文化。要振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要走出去,需要一体和两翼。机身是儒释道的伦理、哲学,其中的学理也只能是社会上极少数人感兴趣和掌握,要想最大限度让人们认识它,只靠学理或者靠学术文章是不行的,它还需要两翼才能起飞。中华文化的翅膀有很多,如书画、餐饮、服饰、节日、民俗等,但最重要的翅膀是中医和茶道。因此,中国文化院和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要联手让这两个翅膀大起来、硬起来。要想中华文化得到传承,要想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须重点地依托这两个翅膀。

七、重大事件

(一)《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发行:中药新增75个成方制剂

9月6日召开的《中国药典》2010年版第二增补本发行工作会议上获悉,《第二增补本》新增中药品种75个(成方制剂),增加了中药注射剂重金属及有害物质残留量的限量要求,修订了中药材及饮片的二氧化硫残留量的限量值。《第二增补本》本月出版,今年12月1日起执行。

《第二增补本》中,在中药方面,对于注射剂增加了重金属及有害物质残留量的限量要求,修订了中药材及饮片的二氧化硫残留量的限量值;对炽灼残渣检查法、黄曲霉毒素测定法、鞣质含量测定法等进行了修订和完善;附录中新增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鉴别药材,农药残留量测定法对于有机氯类农药残留新增了检查方法。

(二)国家中医药局将开展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十五”以来国家及省级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开展登记工作。申请备案的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数据文件要在10月31日前报送至科技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委托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信息管理和信息平台建设,保障科技成果登记工作顺利进行。此外,中医药科技成果登记工作按属地化原则进行,由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统一报送,中国中医科学院独立组织报送,军队单位统一由总后卫生部医疗管理局组织报送。

(三)《中医杂志》入选“百强科技期刊”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的“百强报刊”评选活动结果近日发布,《中医杂志》入选“百强科技期刊”。

从今年年初开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百强报刊”推荐活动。此次活动经过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中央报刊主管单位推荐,总局组织有关专家严格评审,确定了百强报纸、百强社科期刊及百强科技期刊推荐名单,并进行公示。最终有99家报纸、100家社科期刊和100家科技期刊入选。

《中医杂志》创办于1955年,始终把握正确的出版方向,以传承中医药文化、打造高水平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发扬中医特色、以中医学术为本、推动中医现代研究的发展、提高为主、兼顾普及的办刊方针,以较高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获得业内专家和读者的高度认可,并多次获得各级主管部门授予的各种奖励和荣誉。

2013年百强科技期刊推荐名单

1) 科学通报 21)地震学报 41)中国皮革 61)金属学报 81)浙江大学学报(英文)A辑

2) 植物学报(英文) 22)中国中药杂志 42)中国标准化 62)新农业 82)中国水稻科学

3) 物理学报 23)仪器仪表学报 43)工业建筑 63)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83)中国药理学通报

4) 遗传学报(英文) 24)纳米研究(英文) 44)中国地质 64)铸造 84)金属矿山

5) 地球物理学报 25)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65)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85)保健与生活

6)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 26)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 46)中国科学基金(中文版) 66)管理科学 86)农村百事通

7) 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英文) 27)中国农业科学 47)劳动保护 67)中国药理学报 87)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8) 计算数学(英文) 28)中医杂志 48)稀有金属(英文) 68)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 88)中国机械工程

9) 自动化学报 29)食品科学 49) 中国煤炭 69) 化学学报 89)数学物理学报(英文)

10)软件学报 30)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 50) 环境保护 70)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0)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1)中国科学:化学(英文) 31)中国艾滋病性病 51)电视技术 71)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91)长江蔬菜

12)中国物理 B(英文) 32)中国水产科学 52)中国国家地理 72)无机材料学报 92)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13)中华医学杂志(英文) 33)气象学报 53)车主之友 73)低压电器 93)科学启蒙

14)地质学报 34)IT经理世界 54)舰船知识 74)印染 94)农村新技术

15)作物学报 35)煤炭科学技术 55)中草药 75)中国激光 95)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

16)机械工程学报 36)金属热处理 56)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76)大众医学 96)天然气工业

17)中华儿科杂志 37)现代制造 57) 中国给水排水 77)家庭用药 97)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18) 化工学报 38)中国蔬菜 58)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78)土壤圈(英文) 98)西北植物学报

19)药学学报 39)交通建设与管理 59)新型炭材料 79)电力系统自动化 99)中国公路学报

20)林业科学 40)暖通空调 60)日用化学品科学 80)中国天然药物 100)解放军医学杂志

(四)首套国家级数字医学教材开编

从9月22日在京召开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主编人会议上获悉,首套国家级数字医学教材于当日正式启动编写。据悉,全套数字医学教材共包括53门课程,预计最晚将于2014年年底前正式出版上线。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教授等多位医学教育专家呼吁,加快数字医学教材建设。

八、中医药文化

(一)中药诗

1.威灵仙

铁脚威灵仙足尊,辛温主治入风门。

水痰不患留心底,痹湿何愁痛足跟。

好酒生姜须共饮,面汤苦茗不同吞。

君巢自号嵩阳子,作传从教细品论。

按:威灵仙味苦温无毒,入膀胱经。时珍曰: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其根每年旁引,年深转茂。一根丛须数百条,长者二尺许。初时黄黑色,干则深黑,俗称铁脚威灵仙以此。感春夏之气,故其味苦,其气温,其性无毒,升也,阳也。入足太阳经,行十二经络。主诸风湿冷,通五脏,去腹内瘕滞,腰膝冷痛,及治伤损。春为风木之化,故主诸风,而为风药之宣导,善走者也。腹内冷滞多由于寒湿,心膈痰水乃停于上中二焦也,风能胜湿,湿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脓恶水,靡不由湿所成,腰膝冷疼亦缘湿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风除湿,病随去矣。去芦酒洗,忌茗面汤。《简便方》治脚气入腹,胀闷喘急:用末二钱,酒下,痛减一分,则药亦减一分。《千金方》治腰脚诸痛:用末,空心温酒服一钱,逐日以微利为度。唐正元中,嵩阳子周君巢作《威灵仙传》云:先时,商州有人重病,足不履地者数十年,良医殚技莫能疗,所亲置之道旁,以求救者,遇一新罗僧见之,告曰:此疾一药可活,但不知此土有否?因为之入山求索,果得,乃威灵仙也。使服之,数日能步履。其后山人邓思齐知之,遂传其事。

2.? 莶

?莶五月采来鲜,丸进奇方有表传。

湿去四肢无走注,风除遍体少缠绵。

除邪元气还堪补,助力残年复可延。

依法若能亲久服,不愁须发更皤然。

按:?莶味苦寒有小毒,入肝肾二经。颂曰:?莶处处有之。春生苗,叶似芥叶而狭长,文粗。茎高二、三尺。秋初有花如菊,秋末结实,颇似鹤虱。夏采叶,曝干用。感少阳生发之气以生,故其味苦寒,不应有毒。阳草也,甚益元气。治肾肝风气,疗四肢麻痹。祛筋骨冷痛之风,腰膝无力之湿。解风湿诸疮,金疮恶疮。敷蜘蚕诸伤,虎咬犬伤。乃入血分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凡痿痹瘫痪等疾,由肝肾虚而风湿内袭者,悉可用也。?莶,如法修事:一斤入漆叶四两,亦以蜜酒润过,九蒸九晒,蜜和丸如梧子大。每五钱,空心饥时白汤吞,日三服。治紫云风、烂麻风,有神。《奉敕宣付医院详录》载益州张泳《进?莶表》云:此草金棱银线,素茎紫?,对节而生,颇同苍耳。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清明,积至千服,髭须乌黑,筋力轻健,效验多端。

3.青箱子

青箱名义最纷纭,状似鸡冠野有分。

明目不愁子苦冷,杀虫更喜叶清芬。

依稀年老还童子,仿佛花黄爱细君。

师号青牛常服此,寿延百岁世传需。

按:青箱子即老少年子,味苦微寒,无毒。又名草蒿(《本经》)、萋蒿(《本经》)、昆仑草(《唐本》)、野鸡冠(《纲目》)、鸡冠苋(《纲目》)、子名草决明(《本经》)。时珍曰:青葙名义未详。胡麻叶亦名青?,此草又多生于胡麻地中,与之同名,岂以其相似而然耶?青蒿,亦名草蒿,其功相似,而名亦相同,何哉?其子明目,与决明子同功,故有草决明之名。其花、叶似鸡冠,嫩苗似苋,故谓之鸡冠苋。结黑子于深秋,得金水相生之化,以养肝木,故子治唇口青。肝气得其生化,故今时又用以明目。入肝经,能散厥阴经中血脉之风热。主邪气,皮肤风热湿痒,杀三虫疥虫,恶疮痔蚀。镇肝脏,坚骨筋,益脑髓,明耳目。古人用其茎叶,以为燥湿、清热、杀虫之用。盖苦寒滑利之品,最善理湿清热,而疏泄厥阴,是以专清血分。怪症:眼见似有虫飞,以手捉之则无,此肝经病也。用青葙子合玄明粉、羌活、枣仁为末,水送下。三国志云:《魏略》:初平中有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年如五、六十者,人或识之,谓其已百岁有余尔。

4.琥 珀

一望江珠喜陆离,魄依死虎有谁知。

拾将芥草真称异,花自枫津果擅奇。

明目翳膜无复障,安神鬼魅敢相随。

圣朝碎枕分军士,散血金疮尽可医。

按:琥珀味甘平无毒,入心肺脾小肠四经。一名江珠。时珍曰: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海药》云:是海松木中津液,初若桃胶,后乃凝结。《地理志》云:林邑多琥珀,实松脂所化耳。此说为胜。以布拭热,或手心磨热,吸得芥草者,方为真也。感土木之气而兼火化,故其味甘平,无毒而色赤。阳中微阴,降也。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破?瘕气块,疗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等。

正以其阳明之物,又消瘀血,故主以上诸病也。若作敷药,能止血,生肌,愈金疮。宋高祖时,宁州贡琥珀枕,碎以赐军士敷金疮,其一证也。得没药、乳香、延胡索、干漆、鳖甲为散,治产后血晕有神。和大黄、鳖甲作散子,酒下方寸匕,下妇人腹内恶血。同鳖甲、京三棱各一两,没药、延胡索各半两,大黄六铢,熬捣为散,空心酒服三钱,治妇人?瘕气块,及产后血晕闷绝,儿枕痛甚。虚极者,减大黄。同人爪、珍珠、玛瑙、珊瑚,除目翳赤障。得丹砂、犀角、羚羊角、天竺黄、远志、茯神,镇惊主诸痫。

(二)京万红的由来

“京万红”原来是治疗水、火烫伤软膏的一个品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从药品名称、注册商标到企业名称等方面相统一的方面实现了飞跃的跨越,打造了以生产京万红软膏为龙头的“京万红药业”。那么,“京万红”这一名称是怎样演变的?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援越战争中,没有一种治疗炮火烧伤的高效药物,于是卫生部在全国制药企业中进行筛选,最终选择天津对烫伤药进行立项研发。天津中药研究所的专家和达仁堂制药厂(当年称工农兵药厂)的科研人员分析研究我国传统医学对于烧伤、疮疡、刀伤、外伤、创面溃疡等症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民间验方的整理,在“黄连解毒膏”的基础上,精选各种名贵地道药材,研制、开发出了可以用于战争炮火的烧烫伤药,并分别命名为“烫伤一号”、“烫伤二号”、“烫伤三号”,作为援越物资出口越南,在治疗炮火烫伤大显神威,为保护我军受伤官兵发挥了巨大作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国内,经天津市一中心医院临床数十例疗效观察,对其加以改进,使得该药组方更加完善,并于1970年6月3日正式,被天津市卫生局革命委员会批复生产,命名为“烫伤油膏”,为便于出口,树立独立品牌,于不久后更名为“京万红烫伤膏”。

这个名称的由来很富有时代色彩,由于该产品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研制和生产,当时的科研人员,取“亚非拉万众心向北京,祖国山河一片红”之意,将该产品取名为“京万红”。又因“京万红”三个字远观与“东方红”相似,名字一出受到大家一致推崇。产品包装由香港设计并沿用至今。

京万红软膏由地榆、栀子、大黄、乳香、没药、穿山甲、当归、冰片等纯中药组成,具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用于治疗水火烫伤、疮疡肿痛等症。

经过多年的实践,京万红在临床上还可外用治疗多种疾病,对治疗毛囊炎、带状疱疹、老年性阴道炎、脚癣、肛裂、结肠炎、痤疮、褥疮、鼻前庭炎、尿布性皮炎、口腔溃疡、糖尿病足等症,均有较好疗效,还可用于蚊虫叮咬。临床经皮肤用药急性毒性试验,无异常、无毒副反应及致敏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三)傅青主巧对对联

明末清初,名医傅青主不仅医术高明,其文学造诣也很高。一日,有位老中医慕名来访,傅氏设宴招待,酒过三巡,这位老中医起身浏览药架上的药物后,信口说道:“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傅氏笑着回答:“女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止迷散。”老中医拉开中药抽斗说道:“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傅氏尾随而至:“何首乌架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老先生听完,知傅氏医文符实,名不虚传,乃拍案叫绝。傍晚宴毕送客上路,傅氏说道:“生地变熟地望常合欢”,老中医拉着傅氏的手,依依不舍:“望月乘夜明定来夜交”。

(四)虫茶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茶蛀虫,此装茶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蛀屑+主治,耳出汁……”等文。清代《城步县乡土志》卷五中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虫茶’”。

同时,虫茶还是一种很好的医药保健饮料,据记载,虫茶具有清热、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对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较好疗效。经常饮用虫茶,能止渴提神、降压利尿、健脾养胃、帮助消化、顺气化痰、解毒消肿等。此外,虫茶除了具有一般茶叶所含的鞣质和各种维生素外,还含有昆虫激素和止血物质,人们常用它来治疗腹泻、鼻衄、牙龈出血和痔疮便血,久服对预防高血压、心脏病有较好的作用。

在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们饮食虫茶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一种说法,清代乾隆年间,湘西南城步苗民因不满封建统治揭竿而起,朝廷派兵前来镇压,将苗民围赶入了深山。这样一来,苗民只能依靠采野菜摘茶叶等充饥。不料,这年野菜因干旱而枯死,茶叶全被山虫啃噬一光,剩下的只是遍地虫屎渣。饥不择食的苗民便将这种虫屎渣撮来冲水喝,发觉其味道不赖。于是日后就“改弦易辙”,干脆喝起了这种所谓的“茶”,并命其为“虫茶”。后来,长安城的官员们知道了,为了向皇上献媚争宠,便下令当地百姓大制虫茶,用树皮做成精致漂亮的包装盒,外裱红纸,作为珍品每年向朝廷进贡,虫茶便又成为了“贡茶”。

(五)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其实“艾”就是“爱”。艾灸时,感觉温暖舒适通畅,如果说“杏”是中医之花,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

艾灸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医术之一,历时几千年。艾灸疗法主要是以艾为载体,《本草从新》中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诸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疗法是将艾绒点燃,施于体表穴位上,通过热力和药力的能量输入,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调动经脉、温通气血、去湿逐寒、扶正祛邪,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庄子》和《孟子》中也有“越人熏之以艾”和“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由此可见,艾灸疗法从古至今都是治病救命、健康养生的首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意思是说:“点燃艾绒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以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

古人一般是把艾绒捏成小窝头状,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甚至数百壮,这是最传统艾灸疗法,其弊端在于温度无法控制、操作繁琐、耗时费力等等。但经过我国行医者几千年的探索、总结和改良后,如今最常用的灸法是直接灸,是将点燃的艾条倒插在艾灸盒里,炙烤在穴位上;或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穴位上,再运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等各种手法来提升艾灸的治疗效果。此方法操作简单省力。

《类经图翼》中记载的:“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是指灸法中的隔物灸。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隔”不一样的东西,形成大不相同的效果。例如隔蒜灸能清热、解毒、杀虫、消炎;隔姜灸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止痛;隔盐灸能温中散寒、扶阳固脱;隔附子饼灸能温肾壮阳等。根据现代科学实验证实:隔物灸对人体的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生殖、泌尿和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功能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艾灸疗法不仅能治病,还能健身延寿。明都穆的《都公谈纂》里记载着这样一件趣闻:永乐年间,嘉兴人金晟任刑部主事。一次讨贼中,官府捕到强盗多人。令金感到惊奇的是:强盗的头目竟是一位“年百八二十五岁”的寿星,此人看上去却毫无老态,而“面如童子”。金初不信,于是拟文派人到犯人原籍调查取证,结果无误。金于是亲审该盗首,“问其以致寿之故”。犯人说:少时居荆山时,听一异人告之:常以草灸其脐,令人多寿。于是自己长期操行此术,“遂知至此耳”。就连《扁鹊心书》中也说过:“人无治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六)洁白的曼陀罗花

曼陀罗,就是传说中神医华佗创制的“麻沸散”中的主药,这麻沸散啊,大概就是最早的麻醉剂,弄上一包儿,拿米酒送服,能让人暂时失去知觉,任凭您是拿刀儿拉还是拿剪子铰,这不是我在这儿浑说吓唬您,《后汉书》上,就是这么写的,不信你就看原文:“若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由此看来,“麻沸散”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即能让人的意识暂时消失,呈现出一种浅麻醉状态。但不幸的是,华佗的著作没有传下来,这“麻沸散”里到底用了什么药材,就只能靠后人们去猜了。但猜也不能瞎猜不是?华佗是北方人,祖籍就在今天的安徽亳州,他的行踪范围,大部分都在北方,用的药自然多是北方之物,而北方草药中具有此种功能的毕竟不多,于是乎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一种植物上,就是这曼陀罗。

曼陀罗又叫洋金花,是茄子、西红柿的本家儿亲戚,属茄科。它的药用部分花,主要的作用就是麻醉,历代医书都这么说,宋朝的《扁鹊心书》中说,如宋难以忍受针灸的痛苦,怎么办呢?吃了曼陀罗花制成的药,就昏睡过去不知道疼啦;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里说,拿热酒送服曼陀罗花等制成的药,不消多,只用二钱,就能令人昏昏欲醉,此时是割疮也好,火灸也好,都不觉得疼。

(七)从《吕氏春秋》看古代养生文化

《吕氏春秋》对于人的认识,提出了“贵生”、“重生”的思想。《吕览》云:“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贵生”,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养生”。如何“养生”《吕览》云:“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病无由至矣”、“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并提出了几种养身的方法:

养精、去邪。“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是“精气郁”的结果。“精气”要“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就是说,人要永远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身心各方面的机能才能旺盛。调节机体平衡,身体的抵抗力才能增强,自然就不生疾病而得以健康长寿。

平静、顺性。“利身平静,胜天顺性,顺性则聪明寿长,平静则业进乐乡”。人能保持平心静气,顺性豁达,就能使生理和心理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得情、适欲。“欲有情,情有节”。每个人都有正常的情与欲,这是生理心理的正常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是“得其情”,如果过分贪欲,超出了正常范围,即“亏情”,必然会致疾病甚至“亡败”。“故圣人必先适欲。”适欲就是节欲。做到这点,对身心健康有百利而无一害。

自制、去害。人对于“声色滋味”都有欲望,适当则有利,过之则大害。所以要“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耳目口鼻,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这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自制,同样是“养生”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去害”,即消除一切不利于健康长寿的内外因素,诸如不良的心理、饮食、气候环境等。心理情绪凡“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都是“生害”的因素,必须去之。

食时、有节。书中在“去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饮食之道”。首先要“食无强厚,味无以烈”,这就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其次要“食能以时”,即按时饮食,“身必无灾”。再是“无饥无饱”,“饮必小咽”。如此才能使五脏六腑功能不致受到伤害。此外,还应注意饮食时的心理情绪和姿态,要“百节虞欢”,要“和精端容”,即心平气和端庄正直。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道理。

常运、勤动。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人的生命,“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人不锻炼、不运动,必然导致肌体退化,五脏六腑功能紊乱,疾病自然就乘虚而入。动,可以说是健康长寿的根本。

《吕氏春秋》还认为,对于疾病重在预防和养生保健,疾病自去。如果有病,应积极求医,切不可迷信“卜筮祷祠”,这样不仅不能治病,反而是“以汤止沸,沸愈不止”,“疾病愈来”。

《吕氏春秋》是一部古代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是先秦杂家的代表作。就养生思想而论,它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内容最丰富的。其思想体系不仅承袭了道、儒两家的内容,也旁采了墨、法等家之说。全书计一百六十篇,涉及到养生内容者,约五十篇之多,可见当时对养生文化的重视。

(八)枕上片时春梦中

洞庭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唐•岑参

诗词赏析

岑参的诗是说梦的,但也说出了梦——枕头——睡眠——健康的关系。因为梦与人的心理状态、与睡眠环境密不可分,而睡眠环境中就包含着枕头的质量、高度和使用枕头的方法等问题。这里,梦是包括睡眠活动在内的广义概念。也可以说,枕头关系着人的睡眠。科学家们认为,“没有睡眠就没有生命,不会睡眠就不会工作”。睡眠对人来说又如此要紧,枕头也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枕头,是睡眠的伴侣,能枕出健康,也能枕出疾病。

健康话题

枕头的种类很多,有原始的石头枕、木头枕、麦草枕、谷壳枕,也有现代的丝棉枕、海绵枕、羽绒枕、冲气枕等,不一而论。近几年出现的各种新型枕头,常常与“高科技”联系在一起,什么能促进睡眠的电极导入枕头、具有醒脑开窍功能的香味枕头、可以保持头部温暖的电子枕头、有利于头部通风的通风枕头、会提醒人们及时起床的定时枕头等,五花八门。有厂家研究生产出一种磁枕,据说有比较理想的安眠效果。其实,中医早把枕头与健康联系在一起了,他们把具有不同功能的药物如蚕矢、绿豆皮、玉石等作为枕料或枕蕊,以用于对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和对身体的保健。

枕头高低有度

有人以为,枕头好坏皆行,有无皆可,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殊不知,许多疾病正是不合适的枕头枕出来的。就枕头的高低而论,保持枕头的一定高度对保证睡眠质量、保证人的身体健康都是具有直接作用的。民谚有“长寿三寸,无忧四寸”之说,意思是说,要想长寿,经常枕三寸(9厘米)高的枕头;要想睡得舒服,经常枕四寸(12厘米)高的枕头。实验证明,枕6~9厘米高的枕头睡眠时,脑电图最早出现平稳的休息波形,表示大脑顺利进入平稳的睡眠状态,获得的睡眠质量也最高。也就是说,6~9厘米高的枕头是比较合理的选择。当然,不同体格的人也有一定差别,有专家总结出这样的公式,以供人们参考:枕高(厘米)=两肩之宽÷3-2。大体上说,仰卧时枕头约高1拳,侧卧时1拳加2指,形状呈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看来,民间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枕三寸高的枕头,确与睡眠——长寿,有密切关系;枕四寸高的枕头以获得舒服感的说法,可能与古人“高枕无忧”的认识有关。

高枕岂能无忧

高枕真的无忧吗?这只能说是一种局限的说法,或者说是一种对人使用枕头过程中产生的暂时感觉的形容。如果长期使用比较高的枕头,颈部的骨骼就会出现形态上的改变。把颈部固定在前屈位,一方面可能造成肩酸、头痛等不适症状,一方面还会造成颈部动脉血液受阻,引起脑缺氧,最终导致脑细胞的损伤。那么是不是说,枕头枕得越低越好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有研究证实,枕头过高、过低都会引起颈椎的病理性改变,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枕头过高,会造成颈椎中段的损伤;过低,会造成颈椎下段的损伤。人在年轻时,颈椎间的韧带、关节囊和筋膜代偿能力较强,就是使用了高度不适宜的枕头,一般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有关组织的代偿功能逐渐减弱,枕头高度不适造成的慢性损伤就慢慢表现出来了,轻则睡起之后没有轻松感,或时感头昏、头痛、颈肩背痛、上肢酸困;重则还会出现眩晕、心悸、胸闷等症状。经常发生“落枕”现象,是颈椎病的一个信号,是颈椎周围韧带松弛、关节稳定性失衡出现的恶果。如不及时纠正,这种小范围的关节错位会不断顺着颈椎向下扩展,使腰背部骶棘肌、腰生理前凸、椎间关节、髓核、背部软组织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乃至累及整个脊椎,出现椎间盘突出或椎体骨质增生,导致腰腿痛、弯腰困难、下肢麻木,甚至肢体活动受限等病态。最常见的是腰腿痛,它长期治疗不愈,甚至会折磨人的一生。人的骨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前者主要表现在人的年轻时期,后者主要表现在人的年老时期。当其可塑性占主导地位时,因枕头高度不适造成了错误的定位,当其稳定性占主导地位时想纠正它,相对就比较困难了。一旦戴上了颈椎病甚或腰椎病的帽子,再想摘掉它是十分不易的。

(九)随手摘来的美味

苋菜又叫米苋,为苋科一年生植物,我国自古有之。野生者多为绿色,养植上市者多为红色或红绿杂色。 苋菜富含多种营养素,所含营养价值高。

野生苋菜散生、长于背阴处者,叶子较薄、鲜嫩,适合做汤或拌食;生于向阳之处、成片生长者常高大健壮,叶片肥厚,适合炒食或做馅儿。苋菜可以凉拌、热炒、做馅儿、入汤等,均很好吃。根据个人经验,介绍两款苋菜吃法:1、凉拌。取较嫩苋菜,最好是春天初生者。洗净、水焯后挤干水分,剁碎;另将豆腐干切成碎末,二者按1:1比例,加味精、盐、香油拌匀即可,其味道不亚于江南四鲜之一的马兰头。日常亦可以醋、蒜、花椒油拌食,美味且清热祛暑。2、做馅。夏日取叶片肥厚的苋菜,水焯后剁碎,与事先加葱姜末、黄酒等调好的肉馅搅拌均匀,可做饺子、包子、菜团的馅。做素馅时配虾皮、粉丝、鸡蛋、腐乳等也别有风味。苋菜没有特殊异味,几乎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苋菜亦可入药,具有解毒清热、凉血止血、抗菌止泻、消炎消肿、通利小便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苋菜甘、冷利、无毒,具有补气除热,利小肠,治初痢等功用。故民间又有“长寿菜”之美称。民间验方,以鲜苋菜适量,捣汁或水煎浓缩,酌加白糖或蜂蜜调味服,治咽喉肿痛。用干苋菜炒黄研粉,加适量红糖开水冲服,可治痢疾、腹痛。鲜苋菜叶捣烂加蜂蜜敷于患处,可治疮疖肿毒及溃疡久不收口。《本草图经》记载其可治血痢。《随息居饮食谱》:“苋通九窍。其实主青盲。明目,而苋字从见。”可见苋多用于热证、实证,若证属虚寒则当慎用。

(十)绽放的百合花

百合洁白无瑕,纯洁而高贵,它的品性古往今来都备受称赞。

百合生长在温带地区,它喜温向阳,是充满朝气之花。它花瓣质地厚而有光泽,花资雅致,鳞茎亭亭玉立,宛若一位古典美女清新脱俗,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不禁惹人喜爱。“接叶有多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仰。”梁宣帝的这首诗似乎让你我在顷刻之间看到了一簇簇含苞待放的百合,它们静静的开着,是那么地端庄、淡雅、高贵、迷人。

百合不仅外表娟秀,还是营养保健的佳品。在百合花盛开的季节采摘几朵做一份糯米百合甜杏粥(甜杏仁10克,百合15克,糯米50克洗净同煮即可)美味又养颜。除此之外还可用其烹调一份百合炒芹菜,不仅有白绿相间的清脆芳香,配几颗干海椒,绿白衬红还能增进食欲,同时还有防血压高的作用。

中医古病名里有叫百合病的,一是因为“百脉合病”(到处都失调),一是用中药百合做主力药治疗此病神志恍忽、精神不定。周身不安的症状遇上百合,一下子就让人处处安定,周身舒适。《本草经》说百合:“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即是此意。

早在古四世纪我们的先辈们就把它当作药材。“更气两从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就说明了百合对人们的保健作用。药用百合不是百合花瓣,而是百合的肉质鳞叶。中医认识百合,性味甘、微寒,具有养阴润肺、止咳祛痰、清心安神的功效。百合中含有百合苷,还能有效的镇静催眠,养心肺之阴提高睡眠状况,减轻失眠带来的痛苦;除此之外百合中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能有效的帮助机体排毒延缓衰老。

百合还有解郁之功,实际上轻微的“郁”和“郁闷”都是堆积起来的邪气。现代人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增加。忙得起火是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所起的火没有及时消散,那就是“郁”。倘若您时至更年期出现了低热失眠,食欲不振,心烦口渴,神疲乏力等症状,切莫着急以免加重症状。此时不妨闭上双眼试着幻想:自己正身处于一个幽静的山谷,山间的微风轻轻的拂过脸颊,双眼凝望着蔚蓝的天空,视线顺着那一抹阳光来到了山的尽头看到了一株风姿卓越的百合,它随风轻轻的摇摆,似乎在对你微笑,慢慢地您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幽香,那感觉轻松而愉悦,再来一碗百合粥,可以让人忘却所有的烦恼……

百合花,常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引满芳心卷喇叭,两情相悦竞相夸。只缘祝福白头老,吹破管边欣作花。”百合是我国古代新娘手中不可或缺的吉祥花卉,因其种头由百个鳞片相拥而成因此暗喻着新娘和新郎百年好合,百事合意;因其外表高雅纯洁也常常比喻新娘对新郎坚贞不渝,品性纯洁高尚。

百合一种很普通的花,在花的海洋中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玫瑰的绚丽色彩,但它却坚忍不屈,经得住严寒酷暑,更能为人类消郁解愁,释放内心的能量。

(十一)中医启蒙三字经

医之始,本岐黄,五千年,育栋梁;少学医,志昂扬,长悬壶,济四方。

四季篇

人之初,树之苗,欲繁茂,有其招。天人一,形神道,养生法,四时调。

春风起,防感冒,食要清,缓去帽;夏多热,避暑扰,食须净,着轻薄;

秋风劲,常润燥,食喜津,慢加袄;冬多寒,应日照,食当温,衣棉袍。

医理篇

气为元,功能强,天地道,化阴阳;水与火,温与凉,静与动,升与降。

列五行,万物纲,木火土,金水详;配五色,应五方,观五气,察五脏。

脏封官,保家邦,肝拜将,心称王;肺为相,脾管仓,肾作强,最需藏。

津与液,供营养,精化血,气导航。神调摄,脏安康,怒气升,肝失畅;

喜气缓,心欠养;悲气消,肺被殃;忧气结,脾不壮;恐气下,肾难防。

手足经,分阴阳,冲任调,督带忙。

名医篇

忆先贤,多仁孝,济世心,永称道。扁鹊游,民夸好,内妇儿,皆通晓;

汉华佗,手术早,传古今,技艺高;张仲景,医圣号,著伤寒,为师表;

唐药王,孙思邈,重医德,精方药;李时珍,编本草,纲目清,后世宝。

大医多,难细表,明日才,吾辈找。早启蒙,渐通晓,学医理,知奥妙。

体强健,德学韬,扬国粹,我自豪。

起居篇

起居事,规律找,四体勤,养莫娇。逸有度,量力劳,忌熬夜,宜起早;

餐应时,不过饱,五谷养,零食抛;多饮水,蔬果好,慎油腻,糖盐少。

衣适体,随季调,频晒被,枕勿高;常洁齿,勤洗澡,护双目,热泡脚。

善运动,爱思考,少烦忧,戒急躁。琴棋乐,广爱好,游天地,乐陶陶。

善调养,病难扰;勤学业,敬师老。

诊治篇

求病因,首内伤,动气血,乱阴阳;外六淫,疫难挡;不内外,虫兽伤。

四诊法,细思量,望为神,资料详;闻声气,问症状,按周身,切脉象。

学辨证,明八纲,表里定,寒热讲;分虚实,论阴阳,知纲领,治反掌。

药百味,神农尝,通性味,明升降。用兵法,组成方,辨治清,配伍当;

君臣主,佐使良,司攻守,疗效彰。病已成,医坐堂,未病时,最需防。

顺自然,遵法章,得智慧,保健康。

(十二)经变画中的古医药卫生

经变画是用画像来解释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敦煌经变画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佛经内容外,大量的社会生活内容在经变画中得到生动的体现。许多经变画技巧高超,堪称艺术珍品。这些壁画通过一个个经变故事画面,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喜、怒、忧、恐等情志因素的变化,以及所产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运动现象,形象生动,蕴含丰富。

“形象医学”是指“经变画”中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与生活中同疾病作斗争的方式方法形象化的表述。敦煌壁画中经变画的“形象医学”,有近百幅之多,其中30幅已被选入《敦煌中医药学全书》。这些壁画以治病救人、揩齿刷牙、剃头洗浴、气功健身、洒扫庭院、拦护水井、建造厕所、煮沸牛奶等社会医疗卫生的形象画面,再现了古丝绸之路千百年前的民俗生活片断。它与大量的医药文献共同构成了敦煌中医药学的两个基本骨架,从理论到形象,从经文到壁画显示了敦煌中医药学的独特风貌和内涵。

绘于北周296窟北顶东端的《福田经变》壁画,描绘了“广施医药”这一生动场面:两位病人家属搀扶着一个半躺的病人,医生在一旁凝神静气地诊脉,他身后有一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用药臼捣制中药。这可能告诉人们,病人病情较急较重,边诊断边捣药制药,需要迅速救治,这是一份难得的诊病施药的“形象医学”史料。此外,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建造的302石窟,窟顶人字披西坡下端的《福田经变》中,也有治病施药的形象记载。这幅画分为两组,上组画一个病人裸体卧席上,病人家属在两旁各握其左右手,医生正对着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下组画为一个羸弱裸体患者,由家里人扶着坐起,前面有一个医生正在忙着调剂药物,而病人身后站立着一个执药的少女,服侍病人口服。如果说前一幅壁画是描绘医生治疗外伤疾病,或使用外用药物(这与敦煌遗书古医方中大量运用外治法相一致)的话,那么后一幅则是描述口服药治疗内科疾病壁画。这表明古代民间的画师们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形象地表现出行医施药的前景,这些生活细节的生动描绘,形象地记录了当时敦煌和古丝绸之路的医疗卫生等社会生活场面,是十分可贵的。在当时没有其他形象记录手段的情况下,壁画自然是一种理想的形象记录工具。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有了“晨起漱口”的习惯。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柳枝牙刷,人们用制成扫帚状的柳枝牙刷蘸食盐刷牙,因而有“杨柳枝漱齿”之说。敦煌经变画中不少画面形象地记录了这一民间洁齿习俗。如盛唐时开凿的159窟南壁《弥勒经变》“剃度图”中,一个光着上身、脖子上围着围巾的胖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拿着漱口杯,杯内放有柳枝牙刷,右手二指则向口里洒盐,旁边还站立着一位侍者。

从大量经变画中,不但能看到许多反映剃头、洁齿、洗澡等讲究个人卫生的画面,还有为数不少的反映环境卫生的壁画,也非常引人注目。如在水井上架设防杂物、垃圾的围栏,用芨芨草扎制的扫帚打扫庭院、街道、马圈等。在建于隋代的206窟还绘制了一个人在有屋顶的厕所内大便的壁画。这些,对于研究隋唐时代的环境卫生学,都是不可多得的形象资料。

此外,在敦煌经变画中还发现了一些练武功、练气功等强身健体的画面。透过这些经变画,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古代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对医药卫生方面的重视。

(十三)楚楚牵牛花

说起中药黑丑、白丑或二丑,或许多数人只闻有其名,不知是何物。其实,黑白二丑并不“丑”,它是人们夏秋常见的鲜艳美丽的圆叶牵牛花的种子。牵牛花药用价值较高,明代吴宽写诗赞道:“本草载药品,草部见牵牛。薰风篱落间,蔓出甚绸缪。”

宋代诗人汪应辰描述攀援藤本植物牵牛花,让人对其更加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叶细枝柔独立难,谁人抬起傍阑干。一朝引上檐楹去,不许时人眼下看。”牵牛花别名喇叭花、牵牛、朝颜花,为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蔓性缠绕草本花卉。聚伞花序腋生,一朵至数朵,花期6~10月,大都朝开午谢“一日花”。花冠喇叭样,花色鲜艳美丽。蒴果球形,成熟后胞背开裂,种子粒大,黑色或黄白色,寿命很长。宋代文人施清臣赋诗描写牵牛花开美姿:“一泓天水染朱衣,生怕红埃透日飞。急整离离苍玉佩,晓云光里渡河归。”

牵牛花跨进传统名花行列,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不但名见花谱、花志、名著,还被历代许多文人墨客赋诗作文吟咏。宋代徐橘隐诗赞:“红蓼黄花取次秋,篱芭处处碧牵牛。风烟入眼俱成趣,只恨田家岁薄收。”文人梅尧臣描写黎明篱上摘牵牛小景:“楚女雾露中,篱上摘牵牛。花蔓相连延,星宿光未收。”

牵牛花种子为常用中药,黑色者为“黑丑”,米黄色者为“白丑”,二丑为黑白丑的混和物,均含树脂苷、色素、脂肪油、有机酸等成分。牵牛子入药,具有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用于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蛔虫、绦虫病。中医开方多用黑丑,也就是牵牛花的黑色种子,具有泻水利尿之功效,主治水肿腹胀、大小便不利等症。中药黑丑还可除雀斑,方法是将黑丑研成细粉,加入鸡蛋清,于睡前涂抹在患处,第二天清晨用清水洗去,连续使用一星期,就能消除雀斑。特别注意的是,黑丑是有一定小毒,千万不要口服。

“牵牛易斯药,固特取其义。”根据药食同源原理,牵牛花不仅,还可制成具有泻下、利尿、消肿、驱虫等功效。古诗描述牵牛花及嫩叶吃法:“采之一何早,日出颜色休。持置梅卤间,染姜奉盘羞。烂如珊瑚枝,恼翁牙齿柔。齿柔不能食,粱肉坐为雠。”

(十四)中药改良的先行者——牟聘三

中药治病有两大缺憾,一是煎煮麻烦,二是药味苦口。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一些中医药有识之士受西药制作的启发,对中药进行了改良的尝试,辽宁名医牟聘三就是最早进行这种改良的先行者,而且颇有成效。

牟世珍,字聘三,号儒佛,祖籍山东省栖霞县,沈阳人。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幼年随父迁居辽宁法库县,弱冠时拜师学医。刻苦攻读《本草纲目》、《医宗金鉴》二书。三年后行医于法库、开源、铁岭等地,数年后以坐堂医在开源、法库开设药铺。

民国初年,在东北军任军医官,随之声望日隆。后离开军职,于奉天(沈阳)小河沿开设红十字会病院,自任院长,后赴苏联学习西医。钻研西医药理学知识,大胆创新,以酒精等为浸剂,用浸泡、蒸馏等方法,提取中药有效成分,专门研制中药制剂。并在沈阳大南关大什字街设“改良中药店”,以其改良中药制剂为目的。诊疗处方后,按方用量杯配制,病者归家温服,不必煎药,方便了病家。

牟氏治疾救贫,常采取贫苦人少收费,富贵人多收费的方法,以此周济穷人。又在药店对过开设施诊部,施医舍药,不取分文。当时出现吸鸦片成瘾的病人,他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住院两周,即可戒除,经他治愈者达数百人之多。

牟氏临床医术高超,平素遇危险疑难杂病多应手奏效。一天,名医马二琴患一手水肿,肿胀高出寸许,活动受限,用药无效,经他诊治后,大胆投以十枣汤峻剂,服药奏效,随即病愈。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牟氏无法再经营药店。1936年去天津与友人合资在大沽路从新开设改良中药店,但状况不佳,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牟氏因年迈有病停业。牟氏一生除致力于临床、中药研究外,还著有《救劳辨误》一书,以及《福幼宝筏》、《济阴慈航》、《三法戒烟新书》等书。

(十五)巧用药名寄想思

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医生外出行医,很久也不回家,妻子十分想念,于是就用中药名写了一封信寄给丈夫:“吾念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寄生缠绕他枝,令故国芍药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信中巧妙地嵌入了11味中药名,可谓别出心裁。

其丈夫是个名医,也用中药名巧妙地回了一封信:“香桂枝已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且待苁蓉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还乡,至时有金银相赠也。”回信中也用11味药名说明了一时难以回家的原因,真是妙极了。

(十六)《本草纲目》与石榴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中,与中国文化并驾齐驱的只有中医。从神农尝百草,苍颉造字,直到《黄帝内经》,一部中国文字史,已让中医学独领风骚。有人说:中医是经验主义,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然后靠着师承关系发扬光大。而西医是精密科学,先搞解剖,后搞化验,凭着科学数据走向金字塔。这话不假,但就人体的一个十二条经络,凭着西医的精密仪器就是监测不到,关于阴阳、内病外治、不治已病治未病等内容,更让西医望尘莫及。

对于李时珍在中国药物学上的贡献,历史早有公认,?州山人凤州王世贞在《本草纲目》序中这样写道:“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奇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哉。实情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就是《本草纲目》对石榴养生保健的重要影响。

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前后两次共计18年,此间从西域引进了石榴,到李时珍从明朝嘉靖壬子年(公元1551年)开始编纂《本草纲目》时,已经过去了接近1700年,至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的编纂,中国石榴的栽植面积不断扩大。其间,远隔数千里的山东峄县,云峰寺的香火正浓,在寺院周边栽植的石榴园林已蔚为壮观。据树龄推算,峄城园中园的石榴树大多为这个时期所栽植。

公元1568年的明朝隆庆二年,峄县人氏贾三近,以博学宏词一举成名,高中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后授吏科事中。自此,开始宦海生涯。在历史这个特定的时空内,李时珍和贾三近这一南一北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潜心编纂《本草纲目》,一个于“买田结舍此山西”的“石屋山泉”周边广植石榴。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不朽之药学巨著,其学术成就举世瞩目。该书不仅在我国医药史中璀璨夺目,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中亦占有重要位置。《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中,对石榴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有着详尽的描述。除“释名”、“集解”外,还分“甘石榴”,“酸石榴”、“酸榴皮”、“酸榴东行根”、“榴花”等条目展开。不仅载明了“气味”、“主治”、“发明”、“修治”,还附有新旧药方23个。

在对“安石榴”的“释名”中,时珍曰:榴者瘤也,丹宾垂垂如赘瘤也。博物志云:汉张骞出使西域,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又按涂林《齐民要术》云: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也。若木乃扶桑之名,榴花丹赖似之,故亦有丹若之称。傅玄《榴赋》所谓“灼若旭日栖扶桑”者是矣。笔衡云:五代吴越王钱?改榴为金罂。西阳杂俎言榴甜者名天浆。道家书谓榴为三尸酒,言三尸虫得此果则醉也。故范成大诗云:“玉池咽清肥,三彭迹如扫。”

中医是与时俱进的,在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步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次次地攻难克险、劈荆斩棘,不断地扬弃着自身的理论与技术,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在有着二千多年历史发展的石榴养生研究领域,尽管先贤们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但还有许多崭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攻克,愿我们的石榴养生研究成果能为护佑人类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十七)峄州石榴民俗医用

千余年来,山东省枣庄峄州及周边地区民间即有以石榴入药治病的习俗,至今仍被广泛沿用。

石榴(punica granatum)又名榭榴、安石榴、海石榴、钟石榴、安息榴等,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亚地区,汉代传入我国。全国不少地区均有栽培,尤以新疆、四川、陕西临潼、山东特别是峄州所产石榴最负盛名,且品种繁多,从颜色分大红袍、小红袍、大青皮、小青皮、钢皮、铁皮、白皮石榴等;从榴籽的不同分大马牙、小马牙、冰糖籽、谢花甜、软仁石榴等。其果实千房同膜、万粒如一,红如玛瑙,白如水晶,晶莹剔透,形如珠宝。其味或酸或甘或涩脆。民间常以酸者提神,甘者补脾,涩者厚肠,脆者润肺。石榴不仅在食用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且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尤其是药用价值广泛地被民间所推崇。西晋文学家潘岳赞美其为“九州之奇树,天下之名果”。

中医学对石榴的药用记载,始于《雷公炮炙论》经《别录》到《本草纲目》,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石榴全株是宝,叶、花、皮、根皆可治病。

石榴叶:味辛,微涩,性平偏寒。入肺、胃、大肠经。功能清热泻火、活血止痛、祛风止痒、消食化积、生津止渴、解暑醒神。主治①水痘、疮疖、皮炎:取石榴叶适量煎水,内服、外洗。②跌打损伤:取鲜石榴叶以棒捣粘,敷患处。③饮食积滞:取石榴叶3~5g,温开水浸之作茶饮。④夏季中暑:取鲜石榴嫩枝叶适量,见火后,沸水冲泡作茶饮。

石榴花:味酸、涩,性平,入心经。功能生用活血调经,解毒定痛;焙用收敛止血。主治①月经不调、痛经:取石榴花6g,鸡冠花10g,水煎服。②鼻出血:石榴花研末,吹入鼻孔。③九窍出血:石榴花揉成团塞之。④中耳炎:石榴花焙干加冰片少许,研细,吹入耳内。

石榴皮:味酸、涩,性温,有毒。入肺、大肠、肾经。功能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杀虫驱虫。主治①久痢:陈石榴皮焙干,研末,米汤送服3~5g。②大便下血其人面黄:酸石榴皮,炙研末,每次6g,用茄子枝煎汤服。③脱肛:石榴皮、陈壁土加白矾适量,浓煎熏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托上之。④驱绦虫、蛔虫:石榴皮、槟榔各等份研末,每服6g,每日2次,连用2天。⑤牛皮癣:石榴皮炒炭研末一份,麻油三份,调糊状用毛笔蘸药涂搽患处。

石榴根(皮):味苦、涩,性温,有毒。入肝、胃、大肠经。功能杀虫驱虫,涩肠止泻,澡湿止带。主治①寸白虫:酸石榴根12g,煮汁去渣,加小米作稀粥,空腹服之。②肾结石:石榴树根、金钱草各30g,水煎服。③女子赤白带下:石榴根30g,浓煎服之。④治牙疳、鼻疳、衄血:石榴根皮12g或花6g水煎服。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石榴叶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A、B、C、D和矿物质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能助消化,兴奋神经中枢,抗炎、抗病毒、解除肠道平滑肌痉挛等,故可用于消化不良,肠炎、痢疾及神经衰弱患者。石榴皮和石榴根皮,含有鞣质、树脂、异石榴皮碱、伪石榴皮碱等,能驱虫(尤其石榴皮碱对绦虫有极强的杀伤作用;鲜石榴皮中含有大量的鞣酸、生物碱与鞣酸结合,能加强驱虫效果)、抗菌、抗炎、抗病毒。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流感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可用于驱除肠道寄生虫和各种敏感菌及病毒感染性疾病。

(十八)百水之王—露水

露是常见的气象现象之一。在白露期间,当我们漫步在田间野外,就会感到湿润的气息萦绕身旁,而到了翌日清晨,当我们迎着朝阳舒展心情时,就会观察到花草枝叶间附着一颗颗亮晶晶的小水珠,这就是夜间贴近地面的水蒸气在草木上凝结而成的露水。

早在我国谚语中,已有“白露,露珠遍路”、“露水见晴天”、“旱天无露水”的说法,而经过事实证明,露水的形成需要的条件有三个:晴朗的气候,无风或者微风,潮湿的空气,可见我国劳动人民对露水的了解有多么透彻。

我国是最早发现露水有医疗保健功效的国家之一。明代时,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露水性甘味平,养阴抚阳,滋益肝肾,去诸经之火,愈百病,止消渴,甚为有效。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白花露能止消渴;百花露能令皮肤健好;每天早晨用柏叶露、菖蒲露洗眼睛,能增强视力;韭叶露能治白癜风。

《兰蕙同心录》载:“凡蕙花叶茂而不起蕊,用肥不验,须于大伏中取露浇之,花可立起。”所以,露水在古代就有百水之王的美称,它是“天水”,被人们视为琼浆玉液。民间还流传用“农历八月朔日露水研墨点太阳穴,可止头痛”的说法。直至现在,在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寺上仍保留着一承露盘,那就是以往专门收集露水供皇室御用的。

(十九)八月桂酒香袭人

“吴刚捧出桂花酒”,是传说中“月宫”里的事,中秋赏月之时,人间也要喝桂花酒。

民俗渊源

八月十五喝桂花酒的习俗,有史可考的起源于唐代,有吉祥、祝福、喜庆、团圆的含义。在陕西一些地区,还有中秋节赏桂花的习俗。这一习俗的产生,一与“月宫”中有关桂花的传说有联系,月中有桂花,人间也有桂花,观月中花是虚,看人间桂是实。二与季节有联系,桂花是秋季的主要观赏花卉,香气袭人,节日看桂花自然是赏心悦目之事。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有关“此际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贵巨室,莫不登高楼,临轩观月,或开广茱,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观。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不肯虚度”的描述,正是此情此景的实录。他记录的古人赏月活动中涉及的内容很多,其中就有“丹桂飘香”和“酌酒高歌”的重要情节,把月一桂一酒联系在了一起。

此外,屈原的诗作中曾多次提到过“桂酒”,说明酿桂花酒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那么后世在中秋节这个特定的与桂花相关的环境下喝桂花酒习俗的形成,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平时,桂花酒常作为寿酒,不仅取“酒”与“久”的谐音祝人长寿,而且取“桂”与“贵”的谐音祝人富贵。宋代黄庭坚诗中“欲将何物献寿酒,天上千秋桂一枝”,说的就是这回事。

桂花清香可疗疾

桂花的珍贵之处,莫过于气味芳香,这香味香得清新,香得宜人,且纯浓而持久,秋风一吹,真让人嗅之有熏熏欲醉之感。它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制作香料的利国利民之功,已被广为赞颂,恕不赘言;而它作为药物造福人类健康的贡献也己载入了史册,略说几句。

《本草纲目》说桂花能“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本草汇言》说它能“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陆川本草》说它能“治痰饮喘咳”。《国药的药理学》说它能“治口臭及视觉不明”。新中国成立后编写的《中药大辞典》综括各家之见,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把这些功能概括为“化痰、散瘀。治痰饮喘咳、肠风血痢、疝瘕、牙痛、口臭”。

试想,将功能如此宜人之花酿为美酒,借赏月之时细细品之,联想月中“仙境”之妙,身临合家团圆之喜,岂不美哉乐哉!从中可见我国古人在创造节日喜庆文化方面表现出的高雅情趣。用桂花蒸馏而成的桂花露能滋身健体,又是治疗药品,以消除咽干、口燥、牙痛、口臭。看来被现代人炒得沸沸扬扬的各种果品饮料,不过是我们祖先发明的翻版。

桂树的根和种子,也都是中药家族的成员。其根,药名“桂树根”,治虚火牙痛、胃痛、筋骨疼痛、风湿麻木;其子,药名“桂树子”,治心区痛、肝区痛、胃脘痛、呕哕不止。

(二十)李时珍夫妇中秋情书留佳话

名医李时珍,不仅医术精湛,而且颇有文才,他和夫人曾在中秋节里用中药名写情书,留下了一段佳话。

有一年,李时珍外出寻访名师学习医术,在外面生活了五个月,一转眼,中秋节到了,李时珍的夫人很思念他,就给他写了一封别致的中药情书:“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草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在这封情书中,槟榔、半夏、当归、使君子、寄生草、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芷、黄连、豆蔻、丁香都是中药。巧妙的是,李时珍的夫人把中药的名字串联起来,表达了自己对夫君李时珍的思念之情。

李时珍的夫人在中秋节用中药名给李时珍写情书时使用的所谓“联缀”是一种写作方法,就是选用同类事物,加以整饰,串联成文。在开拓意境,表达主题方面,联缀的写法新颖别致,独具一格。因为联缀所用的材料必须限于同类,所以有时须借助谐音、双关的手法,如李时珍的夫人在情书中用的“榔”(与“郎”谐音)、“芷”(与“纸”谐音)。

李时珍看了夫人的情书,感慨万千,心中也油然升起对夫人的思念之情,他立刻回信写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

李时珍的情书中写的红娘子、桂枝、菊花、紫菀、常山、滑石、苁蓉、急性子、苍耳子、红花、马勃、杜仲也是中药。李时珍的回信写得文辞纤巧,语意缠绵,倾吐了夫妻间纯真深切的相思之情。有趣的是,李时珍在信中写的“红娘子”这种中药与“妻子”双关,非常别致。

李时珍和夫人的两封情书巧用了二十四味中药名串联成篇,毫不牵强,妙趣天成,读来情趣无限。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若是能变换一下思路和方式,偶尔用一些新鲜的手段去和别人沟通和交流,是非常有情趣的,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十一)吃月饼 化相思

又是一个中秋节来到,这是个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中秋月圆,“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这个节日,也是人们思乡团圆的日子,吃月饼也成了多少年来的“惯例”。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月饼,又有一说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胡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那么,胡饼怎么变成了月饼呢?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二字,从此“月饼”的名称便逐渐流传开来,并广为人民接受。

后来,北宋皇家成员喜欢在中秋节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燕京岁时记•月饼》载:“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亮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苏东坡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曰:“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月饼到处皆有。清代诗人袁景澜的《咏月饼诗》中,有“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等句,从月饼的制作、亲友间互赠月饼到设家宴及赏月,叙述无遗。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的已颇为相近了。

另外,关于中秋节吃月饼又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于是,徐达的义军很快就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月饼,也象征着吉祥、团圆。每逢中秋,皓月当空,阖家团聚,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而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令人情思绵绵。

(二十二)岐黄文化映中秋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人们赋予明月丰厚的文化内涵,中医药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神话传说与中医药

中秋节的神话传说非常丰富。据《淮南子》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汉乐府《董逃行》又记载,月中玉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这些传说中都有中医药的影子,不死之药、飞升之药、蛤蟆丸,都被赋予了神奇的作用,表明了中医药在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他们对中医药的敬畏尊重以及对健康长寿的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玉兔捣药”乃道教掌故之一。在道教中,玉兔常常与金乌相对,表示金丹修炼的阴阳协调。道教素有“重生”之信仰,主张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古代医家的“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医乃道之绪余”的论述,已经表达出医道相通的哲学思想。

习俗中巧妙运用中医药

中秋传统习俗很多,自古有赏月、拜月和祭月等旧俗。在冰轮当空之时,人们对月焚香,祈求月神的护佑。古代巫医并存,先民们的巫祝祭祀鬼神,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间自然有对身体健康的祈愿。这与中医药的目标是一致的。

许多地方还有特殊的中秋风俗。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样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民间有醋熏可以消毒杀菌和预防感冒的说法。当月兔东升时,江苏通东千家万户皆烧斗香,整个通东弥漫在一片典雅柔和的檀香芬芳之中,呈现一种神秘、庄严而又喜乐祥和的色彩;据说檀香行气温中、开胃止痛,能治寒凝气滞、胸痛腹痛、胃痛食少等症。南方一些地区还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故有“照月”的习俗。这些也算是中医药存于在民间俗信文化中的现象吧。

各地独特民俗和食俗

历史上,江西樟树在中秋节有一项民俗活动叫“药王会”,在此时期,各药号老板、师长都到樟树三皇宫为药王拜寿,活动常持续数天,数万人前来集会,这对中医药无疑是一次大规模的宣传。相传中秋是樟树药业终祖葛玄“白日飞升”之日。药祖葛玄在樟树阁皂山洗药炼丹,守药行医,开创了樟帮药业的先河。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樟树也成为海内外中医药界同仁认可的中国药都。

吃中秋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据袁枚《随园食单》记载,月饼内馅多采用植物性原料种子,如核桃仁、杏仁、芝麻仁、瓜子、山楂、莲蓉、红小豆、枣泥等。从中医角度看,它们性温平居多,能强心、镇静、安神、抗衰老、滋皮肤、乌须发。从现代医学看,它们能软化血管防止动脉硬化,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儿童锌缺乏、缺铁贫血;莲子、红小豆、芝麻还能营养心肌、调节血压。

中秋各地还有独特的食俗。广州民间有中秋炒食田螺的习惯,中医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现代医学证实,螺肉所含的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广东、台湾等地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说芋头治癞病,其实中医认为芋头具有益胃宽肠、通便解毒、补中气益肝肾等功效。四川旺苍地区还有中秋吃南瓜的风俗,说“中秋南瓜能补血”,《本草再新》的记载印证了这一点,称南瓜“平肝和胃,通经络,利血脉,滋阴水,治肝风,和血养血,调经理气,兼去诸风”。南京人中秋喜吃桂花鸭,说它是“妙药”和滋补上品,中医认为鸭肉能养阴润燥、和胃生津,桂花鸭汤还能起到美白肌肤、排解体内毒素、润肺止咳的作用。

(二十三)三秋菱歌满街头

每当丹桂飘香,金风送爽,莲蓬已经收获,荷叶老残,惟有菱角在碧绿的菱叶里透出红晕,成熟了。此时的水乡人们便沉醉在菱角的丰收喜悦之中,只见只只采菱小舟在菱塘中荡来荡去,忙碌地采摘新菱。正是“欲采新菱趁晚风,塘西采遍又塘东。满船载得胭脂角,不爱深红爱浅红”。应市的菱角,红若胭脂,绿似翡翠,清香四溢,诱人馋涎,真可谓“绕城菱莲一千顷,三秋菱歌满街头”。成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景。

菱,属菱科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距今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其果实有角,故而俗称菱角,又有菱实、沙角、水菱、水栗等名称。还有“二角菱”、“三角菱”、“四角菱”、“无角菱”之分,颜色有红的、白的、绿的、褐的。菱角名称的由来在《本草纲目》记载:“其叶支散,故字从支;其角棱峭,故谓之菱。”我国南方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下游太湖沿岸是主要产菱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一带出产的菱角,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品种优良。比较有名的有苏州产的红菱,又称“水红菱”,乃菱角中的上品,因其色泽鲜红故名;“无角菱”盛产于浙江嘉兴的南湖,其果实,壳薄、肉厚、味糯而香甜,享有“馄饨菱”之美誉,是菱角中的佼佼者,深受人们的喜爱。

菱角不仅是美果佳蔬,而且“药食同功”。中医学认为:菱角味甘性凉,菱生食能消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则益气健脾,祛疾强身。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称它“食之安中补脏,养神强志,除百病,益精气,耳目聪明,轻身耐老。”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菱有“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之功,蒸暴,和蜜饵之,断谷长生,解丹石毒。鲜者,解伤寒积热,止消渴,射罔毒。捣烂澄粉食,补中延年。”菱角确实是溪、湖、池、塘奉献给人类的一种健身益寿的果蔬佳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菱角对癌细胞的变性及组织增生均有一定的疗效,可作为食道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癌症患者的辅助治疗佳品。

生吃具有清热解暑、生津利尿、促进消化等作用。煮食具有补中益气、驱湿祛寒等作用。蒸吃具有补血、活血、止血等作用。炖吃与各种动物肉同炖,具有大补元气、强筋骨、益髓添精等作用。

(二十四)秋分,平分秋色

位于淮水之南的扬州,秋天很美,二十四桥的风景更是到了极致,“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水映云,云映水,秋水秋云难以辨别,水天交融,实为平分秋色。我想,面对这样的秋天,怎会有“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的伤感,即使你再老气横“秋”,也会融入其中,争着去分一点秋色染身,换种清爽的心情飘在秋风里。

秋分,秋分之时也。秋分是条分界线,初秋在没有感觉中已去,深秋在枫叶渐红里将临。

秋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从天文学的角度上讲,秋分是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此时“昼夜平分”。白天,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夜晚,皓月当空,天高露浓,真可谓是:秋分,秋分,平分秋色。

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时节,清晨乡间的树木草叶上可见到白色的露珠,晶莹剔透;夜间,躲藏在菜园、草丛里的蛐蛐、蚂蚱等秋虫也知道冷了,叫起来格外的低声凄鸣。面对秋分,农民们可以分享秋收的幸福,分享晨露与清风,但绝不会分心。虽然田间的稻谷才刚刚颗粒归仓,然而这些大地之子们一刻也没有停下来,他们拉犁耕田,播种小麦,又开始了新一轮地劳作。

秋分,不仅仅是分享秋色,还要分解“秋之惑”,从“燥”走向“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中医学认为,秋分之时,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转变,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皆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因此,秋季要特别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养精蓄锐,为严寒的来临作准备。我很喜欢这一解说,喜欢在“韬光养晦”中去感受心野的博大与宽广。尘世间,人们有着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与自寻的烦恼,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岁月也就此蹉跎。与其这样,我们不如抽点时间静心“闭关”,追寻一种沉寂、一种反思之后的新生。钟爱秋天,因为只有在经历了落叶知悲秋后,生命才能从凄楚与伤感中振作,才能够获得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尘世的美丽。

秋分,或许就是在平衡成熟收获与悲凉肃杀两种矛盾后得到的一句秋日私语:若是人可以像草木一样,脱去一季的繁荣,是为了再度茂盛,那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把生命储藏,让岁月的年轮刻在心上。然而,生命只有一季,一旦容颜衰退,便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但我们却可以在潮起潮落的人生之途上几度辉煌,只要信念永恒。

秋已分,而心,遗落何处?平分秋色吧,收一份心情,攒一点干劲,蕴一种力量。

(二十五)秋分节气的由来

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有两个意思:一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划分四季,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二是此时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此日“秋分”日,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此日后,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第二候中的“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水始涸”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汉末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

电子版请登陆http://library.zcmu.edu.cn直接访问

上一条: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10期

下一条: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7-8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