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医药信息第5期

时间:2014-06-06 10:01:24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5期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0一四年六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2

三、兄弟院校········································3

四、科研成果········································6

五、海外资讯········································13

六、权威声音·········································17

七、重大事件·········································18

八、中医药文化……………………………………………………20

一、医药政策

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局下发《关于在卫生计生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意见》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在卫生计生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强调:

●各地要在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中,加强省级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指导市级卫计部门设置专门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在县级卫计部门配备专职人员或指定专人管理中医药工作。

●在编制实施卫生计生发展综合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时,要将中医药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

●卫生计生部门在研究有关工作、制定有关政策文件时,要统筹兼顾中医药工作,考虑中医药的特点和规律,要有中医药管理部门的人员参加,充分听取中医药系统的意见。

二、高等教育

(一)我国20多所高校将联合发起成立"信用教育联盟"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财经大学联合我国二十多所高校20日在京发起成立“信用教育联盟”,旨在普及信用理念、传播信用知识、研究信用规律、培养信用人才。

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表示,构建新型国际评级体系的最大障碍是信用知识体系的空白和信用教育缺失使人们难以解除西方评级意识形态的束缚,难以统一改革思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对信用教育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要求创新一个有效解决方案。

据介绍,信用联盟的任务包括:研究信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形成体现这一规律的思想理论体系;研究人类信用与评级的实践成果,构建应用型信用知识体系,原创信用评级系列教材;面向全球发展培养“信用学者”,建立一支有志于进行信用思想理论和信用知识体系创新研究的学者队伍;创新信用教育模式,集合国内外优势教育资源,在短期内形成全球释放效应的信用知识传播效果。

发起单位在发表的《北京宣言》中表示,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信用扩张所导致的社会生产力快速提升已使得中国成为可与发达国家相匹配的信用经济体。填补社会信用知识空白、形成创新的信用经济体系,不仅关系到中国这个未来世界最大信用经济体的安全发展,也将影响中国能否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据了解,信用教育联盟将用6个月时间完成筹备,2014年11月正式成立。

(二)教育部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4月28日从广东省教育厅获悉,日前,教育部正式致函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合作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办学者为深圳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依法进行管理。

教育部批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设置的首批本科专业为: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2014年开始招生。一期阶段(2014-2017年)在校生规模为3300人,二期阶段(2018-2021年)为6200人,三期阶段(2022-2025年)为11000人。

教育部规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收学生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应当纳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符合相关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并参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和合作办学协议颁发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对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教育,学校可依照以上条例、规定和协议,按照香港中文大学同类项目在香港地区招生标准自主招生录取,并颁发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证书。

三、兄弟院校

(一)南京中医药大学:打造志愿服务育人平台

日前,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志愿者协会联合对2013年度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及个人进行表彰,南京中医药大学收获多个奖项。

教师朱毅被评为“江苏省十佳青年志愿者”,教师谈献和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贡献奖”,学生虞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教师郑贵宝,学生杨倩、张贺彬被评为“江苏省大型赛会、抗震救灾优秀青年志愿者”,“传粹”养生功法传播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经贸管理学院自强社获“江苏省青年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奖”。

南京中医药大学致力打造“以中医药专业特色为核心,多元化品质服务为辐射”的志愿服务立体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涵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应急救助等多个领域,包括农民健康百村工程、关爱民工子弟行动、家庭护理急救、社区养生等志愿服务品牌和团队。一批批志愿者走进乡村、社区、敬老院、孤儿院、工地等,为基层民众提供帮助。近年学校先后有7人获国家级各类志愿服务表彰。

(二)安徽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研发基地揭牌

日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研发基地在亳州安徽济人医药集团揭牌,双方将在提升亳州中药产业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储备科技创新人才、加快中药特色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中药产业链与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的有效对接。同日,“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实践基地”也在济人集团正式挂牌。

该校于2001年在济人集团建立了“中药研究开发基地”,并选派专家对公司产业链进行全程指导;2005年建立“药学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广泛的科技、教学合作。

(三)江西中医药大学:举行科技协同创新大会,产学研合作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5月17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举行科技协同创新大会,并与江西省抚州市人民政府、香港浸会大学及中国医药集团、太极集团、贵州百灵企业集团等13家医药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在建校55周年之际,树立起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中医药产业科技协同创新的又一里程碑。

根据合作协议,江西中医药大学与抚州市将建立市校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利用科技资源优势,支持抚州中药材种植、产品开发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中医药技术检测平台,共同在抚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设立中医药技术研发平台,并提高当地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

江西中医药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的校校合作将围绕中医药教学科研展开,立足各自学科优势深化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中医药临床与科研实践基地,共同培养优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

与13家医药企业的校企合作则涉及新药、专利等科研成果转让、制药产业关键技术与保健品合作开发、医药专业人才培养及科技合作与人才交流等项目。

其中,江西中医药大学将与中国医药集团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开发江西中药材资源,通过提升中药材的科技含量和精深加工水平,整合科研资源建立药品研发中心,推进江西省医药技术成果转化,打造江西医药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此外,与太极集团的合作将针对国家和市场需求共同研发新药品种,打造全国医药研发核心平台,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重大科技项目进行联合开发。与仁和集团则将合作开展以热敏灸疗法为主的中医诊疗技术和文化的推广、应用,共同进行热敏灸疗法与理论研究人才的培养与培训。

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积极探索实践产学结合、研学结合、研产结合、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闯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特色的办学之路。

(四)辽宁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术语学学科

5月13日,辽宁中医药大学召开中医术语学学科暨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中医术语学学科、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研究中心。

会上,作为学科学术带头人、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李德新教授以“创建中医术语学学科的构想”为题,从学科建设角度,对学科定位、学科内涵及外延、研究方向、建设任务及社会需要等方面作报告。报告中提出,中医术语学学科是国内首创,适应重大社会需求而建设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原创性、独立性的特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将重点围绕研究方向展开科学研究、注重人才培养及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的工作,力争建立全国中医药术语信息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的特色学科。

标准化战略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是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标志性体现。开展中医药术语的标准化研究是保留中医历史的需要,是继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的需要,是中医药行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推动继承创新、促进学术进步的有效途径,是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与发展的战略举措。辽宁中医药大学将以此研究为龙头,建立全国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研究示范基地,不断加大投入,使之成为全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示范,带动整个中医行业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五)50位名中医受聘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

日前,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聘任仪式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举行,包括国医大师周仲瑛、朱良春在内的5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受聘为该校博士生导师。

自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以来,南京中医药大学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完善招录机制,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优化师承教育,为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有效促进了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诊治技巧的传承。师承工作不仅是对南京中医药大学现行中医药研究生教育模式有益补充,更是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的良好助力。

(六)天津大学:将建立研究生导师招生年度审核制

天津大学日前出台多项措施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该校将淡化研究生导师资格终身制,建立导师招生资格的年度审核制,由院级学术组织根据年度招生需要确定导师招生资格。同时,将导师招生资格与职称“脱钩”,实现导师资格向导师岗位的转变。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天津大学把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作为改革突破口,将构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培养体系,使两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有侧重。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建立“3I”培养体系,即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优化、以国际化为特征的培养模式改革、以多学科交叉为牵引的学术平台搭建,通过科教结合,培养以“国际竞争力”为牵引的“知识更新力和学术创新力”,核心是“学术创新力”的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建立“4C”培养体系,即分类指导的培养模式、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协同培养的实践平台、内涵引领的保障机制,通过产学结合,培养以“职业胜任力”为牵引的“知识迁移力和实践创新力”,核心是“实践创新力”的培养。

此外,在研究生投入机制上,天津大学将实现研究生助学金全员覆盖,在国家、学校、导师三部分构成的助学金中,由导师提供的助研经费只设下限,上不封顶,根据研究生助研情况而定。学业奖学金也将覆盖大部分研究生。

(七)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办校园开放日活动

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首次校园开放日活动,来自全市30多所中学即将参加2014年高考的考生和家长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齐聚一堂,近距离体验中医药院校氛围,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除向考生及家长介绍学校相关情况及2014年招生政策外,活动还专门安排了来自中医、中药、康复及营养学科的专家分别介绍了各自的专业特色,同时安排学生志愿者陪同考生和家长参观了该校中医药博物馆和百草园等,让他们更为全面地了解进校后的学习与生活。

四、科研成果

(一)人参种子种苗国际标准颁布

记者从5月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主办的人参国际标准座谈会上获悉,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共同承担制定的中药第一个ISO国际标准“人参种子种苗国际标准”4月22日正式颁布,人参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工作进入新阶段。

与会代表回顾了5年来标准从立项到颁布的过程,提出未来要重点选择具有共同兴趣、易达成共识、能够打破壁垒、促进民族企业发展的项目申报国际标准。

据悉,为促进我国人参产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联合与人参相关的生产企业、科研教育等机构,成立了人参国际标准科技联盟,致力于推动国内人参相关标准的完善,积极推动人参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并将建立人参国际标准化基地,跟踪研究国内外人参市场发展和标准技术趋势动态,组织开展中药企业人才、技术和有关专业培训。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名誉主任李大宁提出,要以人参种子种苗国际标准颁布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产研学结合工作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继续推进人参国际标准制定;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海外机构和专家的沟通合作;调研评估人参地方和行业标准,制定战略规划,特别要适应我国人参道地产区和骨干企业发展需求。

会上推举李大宁担任该联盟理事长,推举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药资源中心主任黄璐琦为常务副理事长。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国际合作司,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益盛药业,吉林紫鑫药业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出席了座谈会。

(二)西藏《四部医典大详解》获中国藏学研究最高奖

“《四部医典大详解》为藏医学、藏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也为广大藏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一部具有很高收藏价值和易于研读、传授和学习的著作”,西藏《四部医典大详》日前获得第三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对该著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西藏藏医学院院长尼玛次仁21日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据尼玛次仁介绍,西藏《四部医典大详解》是由已故著名藏医学家、西藏藏医学院原院长、藏医学院教授措如·才朗所著。1997年西藏藏医学院组织专门力量,历时5年多时间,对措如·才朗在从事藏医实践和教学70多年时间中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理论成果、读书笔记等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了《四部医典大详解》一书,并于2003年7月完成了首发。

《四部医典大详解》共计6卷,近300万字,200多张图片,其内容包括四部医典详解,补充历代古方,200多张动、植物药材和古代外科器械图片等,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

(三)发现抑制慢性疼痛的镇痛新靶点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王永祥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首次发现脊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可对慢性疼痛产生有效镇痛作用,这一受体成为治疗慢性疼痛的新潜在性镇痛靶点分子。

慢性疼痛除了人们熟知的头疼、牙疼,还包括炎症痛、肿瘤癌症痛、神经源性痛、糖尿病疼痛和腰背痛等。这一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基金资助下开展,成果主要内容发表在近期的国际神经科学权威杂志《神经科学杂志》上。

实验数据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对肿瘤癌症、糖尿病等疼痛抑制率达60-90%。对GLP-1受体激动剂在不同慢性疼痛模型中的作用效力进行比较,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持续性疼痛最有效,依次优于对付神经结扎引起的神经源性疼痛、骨癌引起的机械痛、炎性疼痛、糖尿病疼痛,对于抑制急性疼痛最无效。

王永祥教授通过实验首次发现,GLP-1受体的特异性表达于脊髓中的小胶质细胞中,炎症刺激、周围神经损伤、糖尿病都会引起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数量增加,且GLP-1受体随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增加而增加。

实验检测还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激动小胶质细胞上的GLP-1受体,小胶质细胞释放内啡肽,通过小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突触继而作用于神经元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

值得欣喜的是,这一镇痛新靶点,不仅自身不耐受,还与吗啡无交叉耐受。目前研究成果已申请国家专利,有望在将来催生安全有效、无耐受性、方便使用的新型抗慢性疼痛药物,造福广大慢性疼痛患者。

(四)加剧大肠癌进展关键细胞现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建教授团队和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严俊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人体肿瘤组织内T17细胞数量的多少,和大肠癌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T17细胞数量越多,大肠癌患者预后越差。该研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刊登在最新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免疫》上。

研究显示,慢性炎症是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持续存在的慢性炎症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存活,促进肿瘤血管新生,促进免疫抑制,诱导肿瘤细胞二次突变等,加剧肿瘤进展。T细胞是一类分布于外周血及黏膜组织的T淋巴细胞。作为癌症组织中炎症细胞的一种,它是机体抵御感染、抗肿瘤形成的重要天然免疫细胞。

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伍品介绍,科研团队对百余例人大肠癌新鲜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检测,发现大肠癌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7明显升高,且主要来源于T17细胞。进一步研究显示,大肠癌组织上皮完整性破坏所导致的肠道细菌及其产物侵入肿瘤组织,可激活一种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诱导一种名叫T17的细胞极化和异常增高。在T17细胞的作用下,另外一种免疫抑制细胞(MDSC)会在肿瘤组织聚集,并促进其增殖和存活,由此形成了免疫抑制微环境,进而导致肿瘤进展。

(五)发现乳癌转移奥秘,揭示乳癌治疗新靶点

肿瘤细胞就像一颗种子,要生根发芽就需要合适的土壤。研究首次揭示了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乳腺癌细胞比普通癌细胞更具有激活巨噬细胞(肿瘤生长“土壤”中数量最多的炎症细胞)的优势。

乳腺癌远处转移,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肿瘤细胞是如何发生远处转移的?这一奥秘已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宋尔卫教授团队破解。记者昨天获悉,该项研究成果在本月出版的国际肿瘤学顶级杂志CANCER CELL杂志上发表,首次破解了“乳腺癌‘种子’如何破土而出”的难题。

大约有30%~40%的乳腺癌病人会出现远处转移。据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副主任刘强教授介绍,在乳腺癌各种亚型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三阴”乳腺癌发生脑、肺、肝和骨转移的比例分别为20%、40%、20%、10%。

“肿瘤细胞就像一颗种子,要生根发芽就需要合适的‘土壤’,也就是肿瘤微环境。”宋尔卫表示,“上皮—间质转化”是乳腺癌细胞发生转移的关键步骤,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作为肿瘤生长的“土壤”中数量最多的炎症细胞,也对肿瘤转移有重要调控作用。

为了解上述两者的关系,经过五年的研究,宋尔卫教授、刘强教授、苏士成博士等组成的团队,通过建立乳腺癌细胞株和人原代巨噬细胞共培养模型,首次揭示了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乳腺癌细胞比普通癌细胞更具有激活巨噬细胞的优势。

乳腺癌的“种子”既受“土壤”影响,也可反过来影响其生长的“土壤”,形成促进肿瘤转移的恶性循环。刘强指出,研究揭示,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乳腺癌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GM-CSF以及大量肿瘤代谢产物乳酸,共同激活巨噬细胞,使得原本应杀灭肿瘤的巨噬细胞反而变成肿瘤生长的“帮凶”。

研究还发现,通过降低细胞因子GM-CSF或趋化因子CCL18的功能,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研究对乳腺癌新型靶向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尤其是对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均不敏感的三阴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六)科学家发现结直肠癌发病新机制

中国科学家发现结直肠癌发病新机制。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张令强课题组通过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揭示泛素连接酶Smurf1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并且导致病人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子。谢萍、张明华、何珊等研究人员通过对336例病人的结直肠癌样本分析发现,泛素类蛋白通路的修饰酶体系在结直肠癌中也呈现高表达,它们与Smurf1协同作用,促进了对抑癌蛋白的快速降解,从而解释了Smurf1为何具有促癌功能。

世界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5月13日晚在线发表了这一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贺福初告诉记者,这项研究的另一个科学意义在于,此前学术界揭示的这种连接酶均为锌指类型,而Smurf1则属于全新类型的连接酶,两者作用机制不同,并且Smurf1所代表的模式从酵母到哺乳动物都是保守存在的。这为深入理解类泛素化修饰的生物学意义与作用机理开启了新的思路。

结直肠癌是中国常见疾病,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居癌症发病率的第三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结肠癌比例亦逐渐增多,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结直肠癌发病隐匿,早期很难发现,中晚期患者较多,常常危及生命。目前,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靶向药物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选择。

据张令强研究员介绍,此项成果有助于临床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判断。此外,他们正在研发的抑制剂有望用于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研发Smurf1酶活性的小分子抑制物也将可能成为新的抗肿瘤药物。

《自然-通讯》是英国自然出版集团于2010年新发行的一种综合性学术期刊,2012年位列全球同类期刊第三。张令强课题组隶属于贺福初院士领衔的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他们刚刚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和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七)首次发现染色质左手双螺旋高级结构

61年前,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信息如何传递这个“生命之谜”。中国科学家25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基因组“生命信息载体”的第二种双螺旋结构,即利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技术,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30纳米染色质的高清晰三维左手双螺旋高级结构。

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朱平团队、李国红团队和许瑞明团队合作完成的这项研究论文发表在4月2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被评审人评价为“解决了一个困扰科学界30余年的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问题”,“在理解染色质如何装配这个问题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有200多种不同细胞,这些细胞从单个受精卵细胞发育分化而来,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它们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却大相径庭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与‘生命信息载体’——染色质的动态结构变化及调控机制紧密相关。”李国红说,但数十年来,染色质的三维空间结构始终是科学界的一个“黑箱”。生命体发育过程中每一个细胞的“命运”是如何决定的,以及人体的衰老、肿瘤等疾病的发生与染色质结构的变化和失调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的研究都因为缺乏染色质的高级精细结构信息而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据介绍,人体的一根DNA“绳子”长度约2米,要安放在直径只有几个微米的细胞核里,必须以某种方式“折叠”起来。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个过程是分4步完成的,对应着染色质的四级结构:第一级结构是核小体;第二级结构是核小体螺旋化形成30纳米染色质纤维;30纳米染色质再进一步折叠成更为复杂的染色质高级结构,即超螺旋体;超螺旋体进一步折叠就形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染色体。

此前,研究人员仅于1997年解析出了核小体的高精度结构,对多个核小体以何种方式装配形成30纳米染色质高级结构则一直没有答案。李国红、朱平等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建立了一套染色质体外重建和结构分析平台,利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技术,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30纳米染色质的高清晰三维结构。

“我们发现30纳米染色质纤维以4个核小体为结构单元,各单元之间通过相互扭曲折叠形成一个左手双螺旋高级结构。同时,我们也首次明确了连接组蛋白H1在30纳米染色质纤维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朱平说。

专家表示,这项突破性成果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对于理解个体的衰老和发育异常,如肿瘤、糖尿病、精神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复杂疾病的发生发展等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将为探讨重要疾病的治疗及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八)中美科学家找到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中美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4月28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多株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的中和抗体。

这是国际上首次报告发现抗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类蛋白,能在某些病毒侵入细胞之前与该病毒结合,阻止其黏附、感染细胞,相当于把病毒“中和”掉。

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和王新泉教授带领的团队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上报告说,他们首先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新型冠状病毒与其人类受体蛋白DPP4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利用正常人的非免疫抗体库,像“钓鱼”一样筛选出两株中和抗体MERS-4和MERS-27。这两株中和抗体经过验证,可以有效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与其细胞受体DPP4的相互结合。

美国戴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研究团队利用类似方法,鉴别出7株中和抗体,其中一株抗体3B11表现出了最高的中和活性,被认为最有医学应用潜力。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对比两项研究,张林琦对新华社记者说,他们发现的两个抗体具有明显的相互协同作用,即联合使用可以大大加强抗病毒效果,从而提高抗病毒的活性和广谱性,对可能变异的病毒保持高效抑制活性。而另一项研究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联合使用的效果不详。

张林琦说,他们将尽快展开动物和人体试验,现已开始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和香港大学的科学家讨论相应的试验方案。

新型冠状病毒2012年9月在沙特被发现,它与非典病毒(SARS)同属冠状病毒。其感染者多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问题并伴有急性肾衰竭。新型冠状病毒致死率目前超过50%,远高于10年前SARS流行期间大约10%的致死率。人们对这种病毒仍知之甚少。

五、海外资讯

(一)法国:致肌营养不良症重要基因被发现

法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一个与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有关联的重要基因,这将有助于研发治疗这种疾病的新疗法。

法国某研究小组日前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如果切除一个名为FAT1的基因,小鼠面部肌肉和局部肩部肌肉就会发育不正常,成年后肌肉也会过早萎缩。此外,该基因被切除的小鼠还会表现出视网膜血管异常和内耳畸形。这些症状与人类患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症状极为相似。

研究人员深入研究后发现,面肩胛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在胎儿阶段FAT1基因的表达程度就显著低于正常人,出生后这种基因发生变异的几率也较正常人高。

研究人员指出,FAT1基因在导致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多种基因机制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可针对该基因研发治疗这种疾病的新方法。

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症是由4号染色体异常导致的一种肌营养不良症,症状主要表现为脸、肩和上臂肌力减退以及肌肉萎缩。

(二)日本:将临床应用人造视网膜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教授瓶井资弘等人近日开始了一项人造视网膜的临床试验,该试验需要向接近失明的患者眼内植入电极。据称,接受试验的第一例患者的视力恢复到了能够辨别物体形状的程度。研究团队预定在6月实施第二例手术。在确认安全性与治疗效果后,计划在2018年得到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的基础上,投入实际临床应用。

据报道,这项临床试验的对象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症”患者。在患者眼球后侧植入电极,对仍存活的视网膜细胞等施加电刺激。

人造视网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安装在眼镜上的摄像头拍摄影像,通过可挂于腰上的装置将影像转变为电信号。该信号再通过耳后的装置传至已植入的电极,并借助对视网膜的刺激将视觉信号转达至大脑,最终形成视觉。人造视网膜目前在美德等国已投入临床应用。

研究团队1月末将人造视网膜植入了第一例患者眼中。手术前该患者仅能识别明暗,但在术后,患者不仅能够抓住眼前的长棒,还能识别出长棒运动的方向。在2015~2016年度,大阪大学计划与企业以及其他大学合作,以10~15位患者为对象,开展正式的临床试验。

视网膜色素变性症会导致视觉细胞减少。日本国内约有1万人以上的患者。人造视网膜无法使接近失明的患者恢复到正常人的视力,但至少能改善至识别物体形状等,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变得方便。

(三)日本:研发出大量培养干细胞新法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能发育成多种细胞和组织,在再生医疗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却面临难以大量生产和培养成本高等难题。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小组开发出一种新方法,有望实现批量生产。

研究人员曾发现,利用培养皿增殖iPS细胞时,每个培养皿中新生的iPS细胞数量很有限。如果在底部很深的容器中加入培养液,该细胞又会沉到容器底部,也很难增殖。假如为了不让细胞下沉而搅拌培养液,又会损伤细胞。此外,这种细胞的团块变大后,营养物质还可能无法到达其内部,也会导致细胞死亡。

京都大学专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期刊《干细胞报告》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在着手解决上述问题时发现,如果将食品添加剂中作为增稠剂使用的“结冷胶”加入培养液,iPS细胞就不会下沉。假如再同时使用另一种名为“甲基纤维素”的食品添加剂,则能使长大的细胞团块间出现缝隙,不易粘在一起。这样,iPS细胞就不会因其细胞团块内部缺乏营养而死亡。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提高细胞培养效率,还降低了培养成本。

测试结果显示,在装有200毫升培养液的容器中,能够获得相当于20个直径10厘米的培养皿所获得的iPS细胞。这些干细胞的质量非常高,拥有发育为其他细胞的能力。此外,研究小组还确认,利用这种方法培育胚胎干细胞也能取得类似的积极效果。

研究小组指出,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并增大容器、增加培养液,就有望实现iPS细胞的批量生产。因此,他们准备与企业合作,在3年内开发出利用大型容器培养iPS细胞的技术。

(四)英国:科学家发现与白血病有关肿瘤干细胞

英国研究人员及其国际同行近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与一种白血病有关的肿瘤干细胞。这类细胞是支撑肿瘤细胞生存和扩散的“罪魁祸首”,识别出它们有助于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肿瘤干细胞理论认为,在肿瘤及癌症中,总有一小部分细胞像干细胞那样在促使肿瘤细胞增殖、转移。近年来,研究人员曾先后发现了与前列腺癌等癌症有关的肿瘤干细胞。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和瑞典等国同行在美国新一期《癌细胞》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一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这类恶性血液疾病经常会发展成急性髓系白血病。

研究人员持续观察了这些患者骨髓中的恶性细胞,并通过基因手段识别出最先出现致癌突变并将其传播的一组细胞。这些细胞具有使肿瘤扩散的能力,其特性与肿瘤干细胞吻合。

研究人员指出,与此前研究相比,新研究着眼于肿瘤干细胞的起源和发展,并通过基因追踪来识别这些细胞,应该具有相当的可靠性。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牛津大学研究人员彼得·沃尔说,发现肿瘤干细胞就好比找到了杂草的草根,只有消灭这些细胞,才能“斩草除根”,将肿瘤和癌症彻底遏制。不过这项研究只是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开发专门药物尚需时日。

(五)英国、美国:科学家利用脊髓刺激使瘫痪上肢重获抓握能力

英美研究人员在瑞士新一期《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利用电脑作为媒介,重建了受损大脑神经与脊髓之间的信息传递通路,使上肢瘫痪的猴子重新获得抓握能力。

中风或脊髓损伤会使大脑指令信息向躯体传递的通路受阻,导致运动能力受损甚至瘫痪,而恢复运动能力往往需要漫长且艰苦的康复理疗过程。对脊髓进行模拟脑电波信号的电刺激,使躯体能重新接收运动指令,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最新进行的动物实验中,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尝试将猴子大脑中的主要运动皮质区与电脑相连,再将电脑与其颈髓灰质相连,建立起大脑指令与脊髓间的通路。电脑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接收并模拟脑电波信号,并将其实时转化成电刺激传递到脊髓。

研究人员首先训练猴子学会抓握并拉动一个弹簧手柄,然后利用药物麻痹猴子的上肢,使其暂时失去运动能力,但大脑保持清醒。在给猴子接通这一电脑装置后,它又能重新支配上肢完成之前学会的动作。

参与研究的安德鲁·杰克逊说,大脑或脊髓受损问题的核心就是大脑指令无法向躯体传递,通过辅助设备重建这一连接可帮助恢复运动能力。下一步他们将研发可植入体内的小型装置,充当这种信息传递媒介。不过这种技术距离临床应用尚有距离。

(六)美国:研究发现一种分子能直接剪断DNA摧毁癌细胞

日前,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由海洋细菌产生的物质能够通过破坏DNA的方式杀灭癌细胞,新发现为低剂量化疗药物的研发铺平了道路。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11日出版的《自然·化学》杂志上。

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3日(北京时间)报道称,这种物质名为lomaiviticin A,先前已经被证明能杀死培养皿中的人类肿瘤细胞,但十几年来其作用机制一直未能揭晓。在一系列实验中,耶鲁大学的科学家赛斯·赫尔佐、彼得·雷泽和同事们发现这种物质能通过蚀刻、切割并最终破坏癌细胞的DNA,阻断其复制过程的方式杀灭癌细胞。

赫尔佐说,DNA是不少抗癌药物的目标,而直接破坏癌细胞的DNA链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是很少有抗癌药物能够直接剪断DNA。一种深海细菌产生的lomaiviticin A具备这种能力,它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化疗药物,且小剂量使用即可奏效。

这种物质包含两个二氮芴(能决定物质化学性质的功能团),能密切参与DNA裂解的整个过程,同时剪断标准的DNA结构。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lomaiviticin A比作一把剪刀,而DNA则是你想要修剪掉的两根缠绕在一起的葡萄藤。正如要剪断两根葡萄藤一样,其在与DNA作用时,能够在一个点上同时剪断DNA的两条链。

这种深海细菌还能产生另外两种相关物质lomaiviticin C和kinamycin C,但这两种物质都只含有一个二氮芴,无法完成对DNA的切割。

赫尔佐说:“虽然我们目前还不清楚lomaiviticin A与DNA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相互作用,以及究竟是什么最终导致了DNA的断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那就是在摧毁癌细胞的DNA上,该物质具有强大的能力。”

他补充说:“此前近6年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它的这种能力,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运用合成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来解决了一个用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显示了跨学科研究的巨大威力。”

六、权威声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基因(摘自习近平总书记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二)“慢病不慢”防治很重要(陈可冀院士)

5月18日,“陈可冀院士学术思想系列之四: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座谈会”在京举行。

“老年人多发慢性病,但慢病不慢,防治很重要。”陈可冀指出,我国城市60岁以上人群老年病患病率达53.2%,农村达38.5%。其中,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排在前3位。以高血压为例,成功控制血压的患者只有9%左右。“防治老年病任重而道远。”陈可冀说。

为了推进老年医学发展,在陈可冀的倡议和组织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先后成立了老年医学研究室和老年医学研究所,从中医老年医学文献的整理到老年病的临床、基础研究,均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其学术水平处于我国老年医学领先地位。

与会的数十位专家分别就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老年痴呆治疗及介入后中医药调理等问题,探讨了治疗老年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屠志涛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党委书记何军等出席会议。

此前,“陈可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与“陈可冀北京中医药名医工作室”传承团队已成功举办了3届学术思想座谈会。

七、重大事件

(一)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闭幕:我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获通过

决议确认传统医学和补充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与潜力,要求世卫组织支持各国制定国家政策、标准和法规,加强能力建设,发展传统医学,敦促各成员国实施《世卫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

5月24日,在瑞士日内瓦闭幕的世界卫生组织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并通过了由我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决议确认了传统医学和补充医学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与潜力,要求世卫组织支持各国制定国家政策、标准和法规,加强能力建设,发展传统医学。敦促各成员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调整、采纳和实施《世卫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国传统医学规划或工作计划。

《世卫组织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确定了3项目标:一是建立传统医学信息库,为制定国家政策提供支持;二是加强监管,保证传统医学产品及服务的质量、安全、适当使用和有效性;三是促进传统医学服务的全民覆盖。并确定了今后10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行动。

上述决议由我国今年1月在世卫组织执委会提出,马来西亚、韩国等国联署,并在本次大会审议过程中得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巴西、尼日利亚、印度等31个国家的发言支持。本次决议成果是在全球传统医学不断发展、各国政府进一步关注和重视的背景下取得的。据世卫组织统计,过去10年中,制定传统医学政策的国家由25个增长为69个,制定草药监管法规的国家由65个增长到119个,制定传统医学服务提供者监管法规的国家已达到65个。

出席本届世卫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世界卫生大会又一次通过传统医学决议意义重大,表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各国政府在促进传统医学发展上的共识与行动,并势必推动中医药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进一步发展。

王国强表示,作为传统医学发展大国和本次决议案的发起国,我们要根据《战略》提出的目标,结合中国国情,研究制定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战略;进一步完善发展中医药法律法规和政策机制,积极推进中医药法立法进程;不断提高中医药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全民健康覆盖。同时,更要重视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力度,继续完成好国际疾病分类代码传统医学项目、传统医学临床科研和规范化培训等重点合作项目,积极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相互学习、相互结合,推动传统医学在全球的发展。

近年来,包括中国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在疾病预防和慢性病治疗方面的独特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世卫组织传统与补充医学部主任张奇表示,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要相互补充,西方医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1978年,世卫组织发表关于倡议各国政府将传统医学纳入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阿拉木图宣言》。2009年,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第一次通过由我国主导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敦促各会员国全面发展传统医学。

(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8981家医疗器械企业被警告责令整改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2014年3月15日全国开展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截止4月30日,全国共监督检查生产企业3167家、经营企业41658家、使用单位37431家,警告、责令整改8981家。

自2014年3月15日全国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上下联动,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进行集中整治,营造了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有效惩处了违法违规行为,初步达到了整治和规范市场的目的,医疗器械“五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截止4月30日,全国共核查注册申请真实性品种1943个,监督检查生产企业3167家、经营企业41658家、使用单位37431家,警告、责令整改8981家,责令停产停业163家,撤销证件206张,罚没款572.57余万元,移交公安机关违法案件27件,移交相关部门违法广告2193条、违法网站22个,查处黑窝点45个。

八、中医药文化

(一)曹操赋诗考华佗

相传西汉末年,曹操远征归来,患了头风病,部下向他推荐了名医华佗。曹操召华佗来诊病,事前听说华佗知识渊博,医术不凡,就想出题试试华佗的才华,于是,在帐中赋药名诗一首:“胸中荷花兮,西湖秋英;晴空夜明兮,初入其境;长生不老兮,永世康宁;老娘获利兮,警惕家人;三十除五兮,函悉母病;芒种降雪兮,军营难混;接骨妙医兮,老实忠诚;黑发未白兮,大鹏凌空。”这首诗表面上言辞风雅,壮然隽永,其实隐含十六味中药。

华佗看后,不加思索,脱口而说出这十六味中药。曹操听后,惊叹华佗奇才。华佗针刺治愈曹操的病后,欲留其做自己的侍医。但华佗不允,并言“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多疑的曹操误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下令将华佗杀害。这段传说反映曹操奸诈多疑,但华佗的医药才华可见一斑。曹操赋诗的这十六味中药是:穿心莲、杭菊花、满天星、生地、万年青、千年健、益母草、防己、商陆、当归、麦冬、苦参、续断、厚朴、首乌、远志。

(二)沈约巧赋药名诗

南朝著名文学家沈约自幼家境贫寒,他志向坚定,热爱学习,孜孜不倦,日夜诵读书卷。他的母亲担心他因为太劳累而生出疾病,时常让他少添灯油。他白天所诵读过的文章,晚上就能够背诵,而且精通众多典籍,特别钟情中药,写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药名诗。

今撷取一首如下:“血竭天雄紫石英,前胡巴戟指南星。相思子也忘知母,虞美人兮幸寄生。莺宿全朝当白芷,马牙何日熟黄精。蛇床蝉腿渐阳起,芎药枝头石斛情。”诗句中嵌入19味中药,有的用谐音,这些药名是:血竭、天雄、紫石英、前胡、巴戟、南星、相思子、知母,虞美人(雏罂粟)、寄生、莺宿(罂粟)、白芷,马牙(槟榔)、黄精、蛇床、蝉腿(蜕)、阳起(石)、(川)芎、石斛。

(三)黑芝麻的传说

黑芝麻入肝、肾、大肠经,具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等功效。经常食用黑芝麻,肌肉得长、气力得加、五脏得补、精血得添、衰老得缓。黑芝麻自古以来被誉为“仙家食品”,上至真命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深知黑芝的养生保健作用。

1.孝感麻糖

相传湖北孝感有一个叫董永的孝子,与下凡的七仙女配成了夫妻,并生有一子名叫董宝。然而王母冷酷无情,最后硬是拆散了这对恩爱夫妻。董宝长大成人后,在预言家鬼谷先生的指点下,遇到了七位仙姑,她们送给他一碗谷子,嘱咐只要每天煮一粒,就可以当作一天的口粮。董宝回家后,把一碗谷子全煮了,结果变成一座饭山把他压在山下,后来饭山上长出一种特殊的稻子。由于是来自天宫的仙种,所以种出来的糯米滋味特别甘美。孝感麻糖就是用这种糯米、黑芝麻和绵白糖为主料,配以桂花、金饯橘饼等,经过12道工艺流程、32个环节制成的,其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孝感麻糖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

2.慈禧与黑芝麻美容粥、益寿膏

慈禧太后十分讲究养生,非常信赖药膳食补,在她身边聚集了很多药膳行业的顶尖人物,其中就有山东著名的药膳大师田中宝。据说,一日慈禧食欲不振,命厨子们做一点新鲜的玩意,其他御医都紧张起来:是燕窝选料不好还是人参成色不对,让老佛爷没有胃口?于是纷纷开始研究怎样能将人参、燕窝、熊掌等做得更好。田中宝心想,这老太太可能是山珍海味吃多了,使得胃口提不起来了,于是他就制作了由芝麻、黄豆组成的养颜,瘦身粥,深得慈禧的喜爱,田中宝也因此被提拔为御厨房管事。

据文献记载,慈禧年轻时有月经病:“心脾气血不足,肝郁不畅,以致荣行之际(指行经)腰胯腿膝酸沉,膳后身倦。”清官御医李德昌用以黑芝麻为主的膏药给慈禧贴敷(为曾任礼部尚书等职务的晚清重臣李鸿藻所制,该药当时无方名,有温肝肾、壮筋骨、通经络的功效),慈禧使用后觉得确实有效,于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将此膏药方名为“益寿膏”,以后则沿用不衰。D3

(四)古代中药招幌胜“酒旗

幌子,原称“望子”,也叫“招旗”,是悬挂在店铺门前的简明易懂、一目了然的经营标志物,目的是让人知晓其所卖商品的形式或服务的内容。

幌子的起源年代今已无从查考,据说其来历主要与气候有关。北方冬天寒冷,从前的店铺既无现在的陈列窗,门窗又没有可供镶嵌的玻璃,大冷天只能紧闭窗门,甚至还要挡上棉布帘子,顾客在外面根本不知道店内的经营内容,商家为了招揽生意故而在门前悬挂起作为经营标志的幌子。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农商类·市招》中说:“有用字兼绘形者,更有不用字、不绘形,直揭其物于门外,或以象形之物代之,以其人多不识字也。如卖酒者悬酒一壶,卖炭者悬炭一支,而面店则悬纸条,鱼店则悬木鱼,俗所谓幌子者是也。”

用幌子招徕顾客,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卖酒的摊贩,仿效统兵作战的将帅,把一面旗子高悬起来,四面八方的酒客望风而来,由此招揽到了更多的生意。当时著名的大思想家韩非把此事记载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有“宋人有沽酒者……为酒甚美,悬帜甚高”云云。可见,春秋时期已有用旗帜为幌子的“酒旗”。

小商小贩可以在市场中坐贾,也可以走街串巷行商。行医虽然是一种特殊的经营活动,同样既可以在乡间野岭之中游走四方行医售药,也可以在民居市井之中设立固定场所坐堂出诊。于是,以买药行医为职事的岐黄业界,也有了反映自己行业特色、各具千秋的幌子。

实物幌

即以实用物直接作为表明行业性质或店家传统的招幌形式,也就是卖什么商品,悬挂什么商品,有的商品过大就用商品的一部分来代替。这种幌子,特别适合于吸引认字不多的顾客,其最大特征是直观效果好和形式变化无穷,因此识别功能也最强。

中药虽有草木、虫兽、金石之分,但其中以草木类居多,故而古代称中药为“本草”。于是,有的药铺就用一束象征草药的干草悬挂在门前作为店幌,还有的直接悬挂龟壳、鹿角、虎骨等名贵药材为幌子,以此彰显气派,并起到了引人注目的宣传效果。宋元时河南洛阳医家于门首悬挂龟壳作为招幌标识。元?孟汉卿《魔合罗·四折》云:“(高山云)我入城时,曾问人来,那人家(赛卢医家)门首吊着个龟盖……门前又有个石船(药碾子)。”清人夏仁虎在《旧京琐记·市肆》中写道:“旧日都门市肆亦颇留心广告之术,特极幼稚耳……雷万春之鹿角胶,门上挂大鹿角……皆是引人注意。他若刀剪铺之王麻子、眼药铺之马应龙则转相仿效,各不下数十字,互称老铺,争执可噱。”尽管清人认为这些幌子“极幼稚”,但这些生动的实物幌子都能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其广告效果应该还是十分明显的。

江湖上还有用动物作幌子,玩蛇耍猴,聚众卖药的。《夷坚志》记载:“临州(今甘肃临洮)有人以弄蛇货药为业。”玩蛇人所卖,常是特效的蛇伤药。上海人相信蛇胆明目,蛇皮能养颜,毒蛇更佳,故时常找寻卖毒蛇商贩。有专取蛇胆者,也有整条买了泡酒的。商贩手中缠的活蛇,便是他的幌子。

(五)章太炎的中医联和医药诗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思想家和学者,还是一个颇有造诣的中医大家。郑逸梅在《艺林散叶荟编》中说:“有人问章太炎:你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太炎笑答:都不是,我是医学第一。”由此可见章太炎与中医的渊源。

其实,从上世纪20年代初开始,章太炎就已经在不断进行医学活动,直到1936年6月14日他病逝于苏州为止,章太炎于中医之学,精思多悟,深受景仰,时人称其为“国医革新之导师”。章太炎晚年在苏州定居时,曾经受苏州国医学校之聘,任该校名誉校长。章太炎还与当时的中医名家如唐慎坊、江逢治章次公等交往频繁,均有书信来往,相互切磋中医疑难问题。所以在此间,留下了一些中医联和医学诗歌。

中医名家江逢治去世后,章太炎奉上一副挽联,上联是:“医师著录几千人,海上求方,唯夫子初临独逸;”下联是:“汤剂远西无四逆,少阴不治,愿诸公还读伤寒。”此联对江逢治给予了高度评价,还突出了他善于研究的伤寒杂病论。名医恽铁樵,与章太炎交情深厚,患病时,还在章太炎家里住了几个月,恽铁樵逝世后,章太炎不剩伤感,亦作挽联哀悼:“千金方不是奇书,更赴沧溟求启秘;五石散竟成末疾,尚怜甲乙未编经。”近代名医陈善余逝世,章太炎所赠挽联是:“论文在卅载以前,盛德若虚,未就厉乡窥藏史;学医自中工而下,圣儒长往,始知元里有方书。”

章太炎还写下了一些医学诗,特录两首五言诗:其一,《题陈无择三因方五言一律》:“子去近千载,留书为我师,持将空宇读,不共俗工知。大药疑蛇捣,良方岂鬼遗,清天风露恶,何处不相资。”其二,《防疫二首》:“高柳日光赤,飞尘暗度墙,济生无橘井,隐背向藜床,灶上苦新药,阶前抒酢将,何当赴龙窟,一写百金方。”“少壮日以去,员舆存旧人,暴书常苦执,裹药暂宜春,汤暖浮筒桂,盆坚捣细辛,频龄如可度,焉用坐庚申。”

(六)白芍

1.药材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等地。以根粗、坚实、无白心或裂隙者为佳。初载《本经》,从陶弘景开始,分为白芍药、赤芍药两种。

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2.传说故事

《开元天宝遗事》中有个故事,后来经人渲染扩散,说的是芍药因姿色超群而险遭横祸,无论是功是过,她都难逃薄命的结局。

沉香亭,是唐明皇欢宴群臣,与杨氏姐妹纵情游乐的地方。不仅亭榭轩昂,而且终年花草树木非凡。圣上也常常诏命各地园丁到御花园种植,有成者赏,无功者罚。各地养花能手无不终日惴惴。

有个老者名叫宋单父,专养芍药,能将扬州芍药移植北方,色泽更鲜,花朵更大。宋单父也被召人宫中,在沉香亭畔种植芍药,有命须使牡丹开过芍药继之。白天有帝王嫔妃达官贵人游玩,老翁必须回避,只在三更之后才能耘植养护。宋单父日夜辛劳,有明月星辰冷露寒霜作证。可是偏这一年阴阳不和,暖气不动,到了开花季节偏不见蓓蕾萌发,圣上就要加罪了。

芍药仙子们心地是极善良的,况且又夜夜得到宋单父的灌溉之恩,是一定要报答的,阳气不动而要呈芳艳必须要打破常规,于是众花仙议定,大家合力在一天内各开放一株一茎。于是,在次日清晨芍药忽然开放,每一枝头开放两朵,姿态各异,在朝露煦风中皆呈深红色,宫内喧然,明皇、贵妃、文武官员,皆来观赏。正在赞叹不已时,天已正午,芍药突然变得深碧色,如同碧玉般,众人大奇,观者愈多。待到暮色降临,一片片芍药花瓣皆呈深黄色。明月升起了,月光之下,花儿又变成粉白色。随着色泽的变化,香气也各异。时而幽香,时而浓郁,众人如醉如痴。众芍药仙子在一日之内呈芳,自然把沉香亭畔装点得胜过瑶池。众嫔妃在芍药仙子映衬下黯然失色,自然不爽。圣上见此情此景便又嗔怪起来,说定是花妖作怪,有意将芍药刈除并降罪宋单父。

众芍药仙子深感不平,不生蓓蕾有罪,各色呈芳更有罪,真是人间帝王的淫威胜过天上玉帝。为救宋单父,芍药仙子也顾不得理论功过是非了。

这一夜唐明皇与杨贵妃,醉卧华清宫。芍药仙子便连夜赴骊山开放。次日清晨明皇与贵妃宿酒初醒,更是惊异不止,便携手并肩同赏芍药。唐明皇本是风流天子,杨贵妃正是专宠得意之时。明皇便亲折一枝芍药送到贵妃面前,贵妃含笑嗅其香,观其艳。唐明皇见爱妃如此怡悦,便说:“不只是萱草能使人忘忧,芍药的花香色艳更能醒酒”。

自从唐明皇一句话以后,用芍药花香来醒酒的风气便风靡一时,朝野上下,凡有宴饮必定将各色芍药折下,入在海盘之内,摆在餐桌中心。为君王、嫔妃、达官贵人们一笑,芍药便沦到了劫难之中。

人们终日沉浸在传杯把盏、灯红酒绿的欢乐中,却忘了种花的宋单父。这位给人间带来万紫千红辛勤耕耘的老者,只是免于一死,便是最高的奖赏了。

上一条:2014年中医药信息第7-8期

下一条:2014年中医药信息第4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