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医药信息第4期

时间:2014-04-28 09:25:5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4期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0一四年五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2

三、兄弟院校···························4

四、科研成果···························4

五、海外资讯···························7

六、权威声音···························10

七、重大事件···························12

八、中医药文化···························14

一、医药政策

(一)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将划定规范红线

4月20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称国家卫计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在深圳透露,国家卫计委正会同国资委,研究选择公立医院和国有企事业成为医院改制的试点单位,在总结地方试点的基础上,今年会拿出一个原则性的指导意见。

2013年9月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曾明确将有两个配套文件,分别涉及公立医院资源丰富地区的公立医院改制问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医院如何改制的问题。梁万年此番表态,两份文件进一步激发了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

不过,社会资本以何种形式进入医疗行业,如何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医疗格局,尚没有现成的答案。

梁万年是在21世纪经济报道参与的深圳“2014医疗投融资论坛”上作如上表述,“混合所有制能走多远”是论坛焦点议题。梁认为:“鼓励社会资本办医不等于放任,政府希望在全国划定一条红线,使公立医院改制规范有序进行。”

(二)北京将成立中医药政策研究中心

日前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获悉,该局将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北京市中医药政策研究中心。

该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北京市中医药行业有关发展状况的调研和数据收集;开展对国家中医药政策的研究和落实;开展北京市中医药政策、地方性法律法规修制定的调查和研究;承担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委托的其他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中心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内设机构,办公场所所需经费和人员配置由该校自行解决。

二、高等教育

(一)《中医文化传播学》教材出版

日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发起组织编写的全国第一本中医药文化传播类教材《中医文化传播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中心主任毛嘉陵任主编。中医药高校、中医药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10多位专家参加编写。该教材被列为中国科协、教育部“高校科普创作与传播试点项目”和北京中医药文化传播重点研究室项目。

《中医文化传播学》的出版,填补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方面教材建设空白,还将成为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工作者必备的知识读本和实用性工作指南。

(二)国家支持中西部医学定向生培养

4月1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通知,今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订单定向免费教育5年制医学生共计5610人,专业为临床医学、中医学、蒙医学、藏医学和维医学。免费医学生订单定向招生计划纳入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规模。报考免费医学定向招生计划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考试,实行单列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

根据通知,承担免费医学生培养任务的高校将在不增加各专业原招生规模的基础上,调整招生结构,并单列编制免费医学生订单定向招生计划。从专业分布上看,此次招收的5610名免费医学定向生中,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最多,达到4330人。从地区分布上看,贵州、四川、河南、甘肃、新疆等省(区)的名额相对较多,均在400人以上。

通知提出,免费医学生定向招生计划原则上只招收农村生源,在符合投档要求的考生范围内,优先录取定岗单位所在县生源;生源不足时,未完成计划的可在院校所在同批次补征志愿时重新公布剩余计划,并按补征的考生志愿及录取要求,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直至完成计划。学生录取后、获得入学通知书前,须与培养学校和有关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

(三)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成立

全球首个医学慕课教育联盟——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3月29日在京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向大会发来的视频讲话中提出,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在线课程开放模式,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广泛共享。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要充分践行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做好与在校医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兼顾毕业后医学教育与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需要。

据了解,慕课即英文MOOC的音译,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缩写。它将社交服务、在线学习、大数据分析和移动互联等理念融于一体,致力于提供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此次成立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由全国高等医学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全国近200家医学院校、行业学会、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加盟单位基本涵盖国内所有医药院校。首批课程计划于年内上线。

三、兄弟院校

广州中医药大学:实施“创新强校工程”

4月3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第五届教代会暨第八届工代会第四次会议,要求全校师生以“协同创新”引领“创新强校”,全面深化学校各项改革、强化管理,抓好落实。

会议要求全校师生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教师主人翁作用,从我做起,以“协调创新”引领“创新强校”,推进学校建设和发展。同时,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切实维护教职工根本利益,加强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四、科研成果

(一)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机制领域获重要发现

刚刚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课题组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与功能调控方面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发现一种选择性表达于人树突状细胞中的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lncRNA),通过与细胞浆内信号转导蛋白分子直接作用的新方式调控了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与抗原提呈功能。

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负责免疫系统有效地感知与识别入侵的外源病原体,及时启动免疫应答以清除病原体。目前,世界医学界与生物高技术领域高度重视DC分化发育与功能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以期研发出更加高效的抗癌抗感染疫苗与药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与国家重大专项资助下,曹雪涛院士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王品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有关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用基因芯片和深度测序技术,分析了lncRNA在人体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非成熟、成熟DC过程中的表达谱变化,首次发现了一个选择性存在于人体DC的lncRNA,并将这尚未知道功能的新lncRNA命名为“树突状细胞长链非编码RNA”(lnc-DC)。研究发现,存在于DC细胞浆中的lnc-DC,能够通过直接结合信号转导蛋白分子并调控其磷酸化状态的方式,发挥其维持与促进人体DC激活免疫应答的能力。

曹雪涛院士认为,这一发现将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机制,并将促进抗癌、抗感染新型高效疫苗的研发。同时,该课题组提出的lncRNA作用新模式,即直接结合细胞浆内的信号转导蛋白分子,进而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功能,为lncRNA未来研究提出了重要方向。

(二)发现白血病新抑癌基因

我国学者近期发现一个新的白血病抑癌基因SETD2,其功能异常时,与多种不同致癌基因在白血病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这一发现为白血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国际期刊《自然·遗传》上发表。

该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程涛教授、竺晓凡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王前飞研究员等率领的多个团队合作完成。研究人员对一名患有MLL白血病(混合谱系白血病)患者及其正常同卵双胞胎的血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罕见的功能性MLL-NRIP3致癌基因和H3K36三甲基化的组蛋白甲基转移酶SETD2的遗传突变。

据了解,MLL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婴儿白血病中占七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占10%以上。突变谱分析提示,SETD2在人类急性白血病中功能失活,可能起肿瘤抑制作用;在含有其他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时,敲低SETD2能增强白血病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而促进白血病发生和发展;药物抑制mTOR信号通路,能抑制SETD2敲低的白血病细胞增殖。此次研究表明,SETD2是白血病的新抑癌基因,而且SETD2-H3K36me3通路的功能被破坏是白血病发生发展的一种新的表观遗传机制。

(三)卵巢癌靶向治疗有新递送系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上海市妇科肿瘤重点实验室狄文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靶向顺铂纳米海藻酸钠脂质体递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卵巢癌纳米靶向治疗中疗效显著。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刊物《生物材料》上。

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目前,卵巢癌的治疗主要依靠彻底的肿瘤细胞减灭术和以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但由于化疗药物缺乏选择性,且具有毒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往往也杀死正常细胞,导致患者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如何提高卵巢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开发新的肿瘤靶向治疗化疗方案已成为业内追寻的目标。

该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王云飞在狄文的指导下,首先利用天然多糖海藻酸钠与顺铂的配位偶联形成一种交联物,然后应用薄膜分散超声法和化学修饰偶联,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靶向顺铂纳米海藻酸钠脂质体递送系统,有效解决了顺铂溶解性低、不易装载等问题,实现了对顺铂的高效包裹和对卵巢癌组织的特异性靶向。

狄文说,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新生血管的生成,在发展卵巢癌靶向抗血管生成治疗方面,科研人员将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包埋在表面修饰有新生血管靶向多肽的高分子材料中,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抗血管生成纳米粒,有效解决了TNP-470水中溶解度极低和不稳定的问题。该多肽仅对靶向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有作用,可避免杀伤正常细胞。

(四)发现白细胞抗原新基因

安徽省合肥市血液中心输血研究室发现的一个HLA(人类白细胞抗原)新基因,近日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1517902。

2013年年末,该实验室在进行中华骨髓库高分辨检测时,发现1例疑似新基因,经过大量实验和基因序列比对,证实为新基因。

据介绍,HLA配型是骨髓及器官移植的必要前提。HLA配型越接近,移植的排斥反应发生率越低,移植器官的存活期越长。发现和鉴定HLA新基因,是当前国际上HLA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科技竞争热点。此次发现的新基因填补了国际上HLA-B*1517902序列的空白。

(五)发现治疗帕金森病天然产物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吴方课题组和药学院张卫东课题组,从西双版纳特有植物中发现了可治疗帕金森疾病的天然产物。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化学生物学》杂志上。

多巴脱羧酶是治疗帕金森疾病的药物靶点蛋白,近30年来未再有具生物活性的新型特异抑制剂被发现。吴方课题组和张卫东课题组通过构建新型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从西双版纳特有的卫矛属植物Euonymus glabraRoxb中得到一种结构全新的天然产物,该产物可在体外和细胞水平抑制多巴脱羧酶的活力。据介绍,新发现的新型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多巴胺二倍体结构,为多巴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研究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

(六)研制出可防御H7N9禽流感的疫苗

中国内地与香港都有多人感染H7N9禽流感,香港大学研究团队表示,成功研制出可以防御H7N9甲型禽流感等病毒的疫苗。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团队1日表示,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学者合作,成功研制出新型甲型流感疫苗。经接种过的小鼠,可以防御包括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在内的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这项研究结果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

五、海外资讯

(一)英国:卫生大臣称“若证实中药有效,可考虑纳入英全民医保”

4月2日,英国卫生大臣杰里米·亨特表示,如果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中医药对患者有益,则中医药有可能被纳入英国全民医疗保险(NHS)系统。他表示,医疗部门可以考虑将中医与西医相融合。

亨特日前在议会回答保守党议员提问时说,“我发现,最重要的是以科学证据为准,如果中医疗效有确凿证据,我们应当予以考虑;如果没有,我们就不应在这上面花钱。”

中医包括中草药、针灸和推拿等。NHS网站称,全国卫生与临床学会建议针灸只用于治疗背痛,这个建议是有科学依据的。纳入NHS的意思是患者可以享受免费诊治。

英国医疗保健业监管机构去年8月曾发布声明,提醒消費者在使用中药时务必谨慎。

英国卫生部一名高级官员去年12月邀请英国中医药行业要人参加一个独立的中医药从业者工作小組,就中医药在英国的前途展开评估并向政府提供意见和建议。

(二)美国:首家中医孔子学院开幕

经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美国佐治亚瑞金斯大学合作举办的中医孔子学院,近日在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市正式落成。这是由国家汉办支持的全球第四所中医孔子学院,是在美洲开设的第一所中医孔子学院。

开幕仪式前,佐治亚瑞金斯大学两个校区同时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中医、中国文化、中文特色活动,包括太极拳教学表演、针灸演示、功夫表演等,佐治亚瑞金斯大学的师生及当地社区群众参与了文化周各项活动。学院落成前一天,中美10多位专家通过讲座交流了中医药临床和学术问题,比较中西文化差异。

(三)英国:发现卵子用以识别精子的蛋白

英国研究人员16日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动物实验中首次发现了卵子表面用于识别精子的蛋白。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新的不育症治疗方法及避孕手段。

精子和卵子要结合成受精卵,首先需要“识别”对方,这一任务主要由位于精子和卵子表面的蛋白质来完成。2005年,日本研究人员发现了精子表面用于识别卵子的蛋白,并根据日本结婚圣地出云的名字将其命名为出云1。

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先在实验室中培养出了出云1蛋白,并通过动物实验鉴别卵细胞表面与之“配对”的蛋白。结果他们成功找到了一种能与出云1蛋白相互作用、启动受精过程的蛋白,并用罗马神话中婚姻保护神朱诺的名字为其命名。

为进一步确定朱诺蛋白的功能和作用,研究人员移除了实验鼠卵细胞表面的这种蛋白。结果雌性实验鼠在缺失这种蛋白后,卵细胞无法与功能健全的精子结合,失去受孕能力。此前研究表明,精子表面缺失出云1蛋白的实验鼠也无生育能力,这说明这两种蛋白质的结合对受精卵形成过程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卵子受精后仅30至40分钟左右,其表面的朱诺蛋白就会迅速消失,从而丧失了识别其他精子的能力,这可以防止卵子与多个精子相结合,从而起到保护受精卵的作用。

(四)国际研究小组:首次利用成人皮肤细胞克隆出干细胞

国际权威刊物《细胞》杂志的子刊《细胞—干细胞》网络版近日发表了一项有争议的研究成果: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实验室中首次利用成人皮肤细胞克隆出干细胞,朝着培养患者特异性细胞系用以治疗从心脏病到失明的各类疾病迈进了一步,但这项进展也可能重启有关克隆人的伦理讨论。

据《华盛顿邮报》和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由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的罗伯特·兰扎带领的研究团队使用了与克隆“多利羊”类似的体细胞核转移技术。他们先对捐赠的未受精卵细胞进行重编程,移除了它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用来自成人供体的DNA取而代之;然后用电流刺激的方式使细胞分裂和繁殖。由此获得的细胞便拥有与成人供体相同的DNA。

人类干细胞首次克隆成功是在去年,当时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和俄勒冈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使用的是来自婴儿的捐赠细胞。而新研究使用的细胞则由两位成年男性提供,一位35岁,另一位75岁。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研究干细胞的副教授保罗·内普夫勒称,新成果“令人兴奋、意义重大而且技术上具有说服力”。他表示:“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干细胞可以用来制造几乎任何类型的细胞,并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植回人体。”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强调了这项技术用于开发新疗法的前景。虽然该研究从技术上涉及到早期胚胎,但其意图并不是要让它们发育成为人。当然,在理论上,这项技术可能是克隆一个与供体具有相同基因组成的婴儿的第一步。这就是生物伦理学家所谓的“双重用途困境”,即一种研究既可以被用于不良目的,又可能被用来造福人类。

主导去年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研究的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胚胎细胞和基因治疗中心主任舒赫拉特·米塔利波夫强调,这项新研究并不涉及受精胚胎。他说:“胚胎研究总是会招致反对,但其潜在的利益是巨大的。”

不过,这项技术还远称不上完美。研究团队尝试着克隆了39次,但只有两次获得了胚胎。起初他们也没办法让细胞繁殖,最后发现,需要等待两个小时才能诱导细胞成功繁殖。但研究人员表示,利用这项技术来培育患者特异性干细胞是可能的,并且患者的年龄不受限制。

(五)爱尔兰:白介素-18有望治疗黄斑变性眼病

爱尔兰研究人员2日在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有望用来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这是治疗老年人常见眼病“重大突破”。

爱尔兰三一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白细胞介素-18可有效抑制视网膜下方异常的血管增生,从而保护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视力。此外,白细胞介素-18可无创注射到实验鼠眼中,这也代表着黄斑变性治疗的一个重大进步。

研究报告第一作者萨拉·多伊尔说:“小剂量的白细胞介素-18不仅没有对视网膜产生副作用,还抑制了异常的血管增生。”

黄斑变性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引起失明的主要是湿性黄斑变性。研究人员说,目前对湿性黄斑变性的治疗侧重于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性,而白细胞介素-18则可起到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身生长的作用,因此其功效持续时间可能会更长。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开展新疗法的临床试验。

六、权威声音

(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根植在中国人内心”(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

1.中国五千年没有断流的文化不能丢掉了,要有文化自信;我们业已形成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不能走偏了,要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荷兰期间,习近平在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的私人午宴上讲到肩负的历史重任时说

2.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传入中国,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也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3月27日,巴黎,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

3.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月28日,柏林,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4.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

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

——3月29日,柏林,习近平在会见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时说

5.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4月1日,布鲁日,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据人民日报报道整理)

(二)医学教育缺乏决策层面的科学协调(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 柯杨)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在4月3日举行的中英医学教育国际论坛上指出,我国医学教育缺乏系统决策层面的宏观管理与科学协调。

柯杨说,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重要的专业学科并未开设,或是定位不当;投资经费不足;缺乏有效的资格认证和评估机制;缺乏统一的保证质量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太多样化,且定位不当;教育模式陈旧,内容与方法均过时;缺乏人文关怀、团队协作、国际视野、人际沟通技巧等能力的培养;高校合并,忽略了医学教育的一体化和完整性等。

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巡视员梁国雄透露,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近期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使院校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毕业后教育得到普及,继续教育实现全覆盖。

七、重大事件

(一)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填补中药标准化缺失“短板”

去年,美国药典会将丹参的标准作为中药进入美国药典的典范,这也是我国科学家制定的第一个进入美国药典的中药标准品种。这项研究成果就来自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实验室主任果德安领导团队起草并制定了丹参的标准。

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依托单位,建立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这也是国家设立的第一批工程实验室之一。简而言之,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就是建立我国中成药质量控制技术和标准体系。

长久以来,缺乏能得到国际公认的质控方法体系,被认为是中药难以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果德安指出,这些年来实验室正在建立一套科学的中药炮制规范体系,平均每年完成10个左右中药饮片的炮制研究规范。他们同时研发了适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质量控制技术,建立了符合中药复杂体系特点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目前,实验室已经建成了包括中药标准品生产、中药指纹图谱、中药标准制定和中药指纹图谱鉴定技术平台在内的四个研发技术平台。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拥有5000个以上中药单体化合物的样品库。”果德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二)国家医学考试服务平台试运行

从2月27日举行的2014年医师资格考试工作会议上获悉,为更好地服务考生,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考试服务平台的考生注册和考试报名功能目前已开通试运行。

在新平台上,考生可以对个人信息进行注册和日常维护,在考试网上报名期间,通过简短的信息确认即可完成报名工作,既减轻了集中报名期间的网络压力,也避免了重复填报信息。此外,这一平台将用于统一管理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举办的各种考试报名、信息查询、考生服务及考生的诚信记录等,实现一次注册、终身使用的账号管理。

八、中医药文化

(一)中医药历史人物有了标准像

日前,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标准肖像绘制工程第一阶段工作结题会”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17幅工笔重彩肖像画和8幅石刻像画通过评审验收。目前,第二阶段绘制工作已经启动,争取明年年中全部完成70幅作品。

来自中医药界、历史服饰界、美术界的钱超尘、李一、王振瑞、赵连赏等专家一致认为,第一阶段完成的工笔重彩画像、石刻像的人体形象及特征、道具、背景、服饰、造型等均按照医史文献的记载、人物所处的朝代、身份、创作概述进行了创作。以上作品通过验收,可以作为中医药史代表人物的原型定格像、标准像。

该工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立项,北京博爱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起筹划并执行,是以纪念中国中医药发展史历代代表人物为目的的肖像创作工程,拟以70幅大型工笔人物画作品完整表现中医药发展史的全过程。

2010年7月,工程项目组在服饰历史研究、历代名医传记等多方面进行严谨、细致地研究,组织中医药界、历史服饰界、美术界、国学界等各领域多位权威专家学者,从原始奠基、学术原创、开创流派、历史影响等4个角度,从五千年中医药发展史中选取了70位代表人物展现其光辉形象、纪念其伟大事迹。

截至2013年6月,工程先后完成了《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历史服饰研究报告》《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人体描述》《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代表人物人物传记》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

(二)又像棉花又像绒

健康话题

飞絮,是蒲公英的繁殖方式,絮中的种子就是这样被吹到东、吹到西,落地生根,来年就能长出新的小苗来。这种飞絮,在植物学上被叫作“头状花序”,它还是具有预报天气作用的“晴雨表”:天晴时,它是张开的;天阴下雨时,它很快就闭合了。这是植物自卫的表现,以保护它的花粉不被雨水冲走。

多姿蒲公英

蒲公英的名字极多,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中药大辞典》中一下子就收录了28个。这与它分布广泛、各地叫法不同有关,如河南叫它黄花苗,湖北叫它狗乳草,江苏叫它古古丁,云南叫它婆婆丁,四川叫它黄花三七,贵州叫它双英卜地,陕西叫它凫公英等。这些名字大都是根据它的形态、花色、生长环境、功用等特点确定的,一般都比较形象。如它的花形如金簪头,就有了“金簪草”的名字;花为金黄色,又有了“黄花郎”的称谓;紧贴地面而生,人称“地丁”;功能通乳,叫它“奶汁草”。它“至贱而有大功”(《本草新编》),为老百姓所常用,故还以“仆”名之,“仆公英”、“仆公罂”等是也。有传说把它与“蒲”姓连在一起,说是古时一位姓蒲的老翁用它治愈了一位少妇的乳痈病。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就把“蒲公”发现的这种“黄英”叫作“蒲公英”了。历代本草中确实有不少蒲公英治疗乳痈的记载,如《唐本草》说它,“主妇人乳痈肿”。《本草正义》说它,“治乳痈乳疖”。《医林纂要》说它,“通乳汁”。《本草衍义补遗》《梅师集验方》中还都收有用蒲公英治疗乳痈的经验方,外用、内服都有效验。传说与书载,孰先孰后,很难考证它们的关系了。

中药蒲公英

作为治病的药物,它的清热解毒作用,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常把它用于对乳腺炎、腮腺炎、扁桃体炎、急性结膜炎、疮痈、肿毒等的防治,单味熬水代茶或鲜品捣碎敷贴都有奇效。《本草新编》认为:“蒲公英虽非各经之药,而各经之火,见蒲公英而尽伏,即蒲公英能消各经之火,亦无不可也”。一些典籍还认为它有利尿散结的作用,把它用于尿路感染、瘰疬、胆结石等的治疗。李时珍认为它有“乌须发,壮筋骨”的功能,还亲自把它制成了“擦牙乌须还少丹”,足见对它的重用。这与越王用它固牙齿、壮筋骨、生肾水、强躯体的传说相吻合,有待于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揭开这个谜。

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蒲公英四季都在你的脚下,不妨采一把试试:嫩苗是大人的菜,黄花是孩子的“伞”,全草是治病的药。

(三)《西游记》中的药名诗词

小说《西游记》在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有一首唐三藏抒发情怀的诗。其诗曰: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伏苓、防己、竹沥、茴香等九味。虽然中药药的功能与诗的内容无关。但这些药名却揭示了《西游记》的情节,颇值玩味。“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大西天即天竺的大雷音寺取“大乘经”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排驾亲自为御弟三藏饯行,并与众官送出长安关外;“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徒弟;马兜铃正是唐三藏师徒与小白龙马一起“乘危远迈杖策孤征”,匆匆赶路的形象和声音;“茯苓”是指西天如来佛祖;“防己”“竹沥”指唐僧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像新采的竹茎,经火炙后沥出的澄清汁液;“茴香”谐音回乡,指取经成功返回唐朝。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从近二千味的中药药名中,选择了能表达小说内容的几味,藉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巧妙地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拍案叫绝。

在第二十八回里,吴承恩还用药名写了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对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抵抗的情景:

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

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

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个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激烈拼杀和猎户残亡的战斗场面。

(四)益智聪耳石菖蒲

石菖蒲,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生长于山涧泉流附近或泉流的水石间。其以根茎入药,石菖蒲被前人视为“不假日色,不资寸土,不记春秋”的奇异植物,其叶“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能够“忍苦寒,安淡泊,与清泉为伍,不待泥土而生”。古代文献记载,菖蒲以“一寸九节者良”,故又有“九节菖蒲”之称。

石菖蒲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宋代的苏轼有不少赞美石菖蒲的诗句,如“碧玉碗盛红玛瑙,青盆水养石菖蒲”。“斓斑碎石养菖蒲,一勺清泉半石盂。”宋代的许棐也有《石菖蒲》诗:“一碧生涯水石滨,缕缕细雨瘦精神,前身恐是巢由辈,怕著人间半点尘。”赞美石菖蒲的高洁。明代的戚龙渊则写诗赞美石菖蒲的坚贞自守,诗曰:“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自恨立根无寸土,受人滴水也难消。”诗人陆游对石菖蒲更倍加青睐,陆游曾和表妹唐婉相爱并结为夫妻。婚后不久,唐婉就患了尿频症,一昼夜多达20多次,把唐婉折磨得日不安,夜不宁,身体一天天消瘦,非常痛苦。一日,名医郑樵来到陆游家中,他见到唐婉身体消瘦,开了处方,将石菖蒲、黄连各等分,研末过筛,每天早晚各以黄酒冲服6克。唐婉服了3天,病竟痊愈了。陆游十分感激郑樵,挥毫写下《石菖蒲》诗:“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提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

石菖蒲的药用价值,历代本草多有记述。如《神农本草经》记载:“菖蒲,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中医学认为,石菖蒲有养心利窍,聪耳明目,健脑益智,化湿开胃等功效。常服本品,藉其芳香清芬之气,而能疏畅气机,使清阳上升,九窍通灵,以聪耳明目,开心益智。

(五)女贞子

药材来源

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江苏等地。以粒大、饱满、色灰黑、质坚实者为佳。别名异名有冬青、蜡树(通称)、爆格蚤(河北、江苏、福建、广西、云南、四川),女贞实,冬青子,白蜡树子,鼠梓子。

女贞子可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

传说故事

从前有个善良的姑娘叫贞子,嫁给一个老实的农夫。两人都没了爹娘,同病相怜,十分恩爱地过日子,哪知婚后不到三个月,丈夫便被抓去当兵,任凭贞子哭闹求情,丈夫还是一步三回头地被强行带走了。

丈夫一去就是3年,音信全无。贞子一人整日里哭泣不已,总盼着丈夫能早日归来。可是有一天,同村一个当兵的逃了回来,带来她丈夫已战死的噩耗。贞子当即昏死过去。乡亲们把她救过来后,她还是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寻死觅活。最后有个邻家二姐劝慰她,说那捎来的信也许不真,才使她勉强挺过来了,但这一打击却让她本来羸瘦的身体更加虚弱,这样过了半年,她最终病倒了。

临死前,贞子睁开眼拉着二姐的手说:“好姐姐,我没父母没儿女,求你给我办件事。”二姐含泪点头。“我死后,在我坟前栽棵冬青树吧。万一他活着回来,这树就证明我永远不变的心意。”她死后二姐按她的遗言做了,几年后冬青枝繁叶茂。后来有一天,贞子的丈夫回来了。二姐把贞子生前的情形讲了,并带他到坟前,他扑在坟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洒遍了冬青树。但他因伤心过度,患上了浑身烦热、头晕目眩的病。

或许受了泪水的淋洒,贞子坟前的冬青树不久竟开花了,还结了许多豆粒大的果子。乡亲们都很惊奇这树能开花结果,议论纷纷,有的说树成仙了,吃了果子人也能成仙;有的说贞子死后成了仙等等。贞子的丈夫听了也不知真假:“我吃了果子如果成仙当然好,如果不能成仙而是中毒死了,还可以和爱妻见面。”于是摘下果子就吃,可吃了几天,他没成仙,也没见到贞子,病却慢慢好了。就这样,冬青树的果子药性被发现,它能补阴益肝肾,人们纷纷拿种子去栽,并给取名叫“女贞子”。

(六)清明踏青调身心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清明节正当早春三月,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也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节踏青习俗,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古时的妇女平日不可随便出游,趁此机会到郊外领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也是一件美事。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七)清明节蹴鞠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体育游戏。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种运动形式,有人认为就是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是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据说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的。

蹴鞠大概起源于战国时代,《史记》曾记载战国时山东临淄一带就流行蹴鞠。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诗就描绘了寒食节蹴鞠的习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蹴鞠”比赛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白打就是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

至于“蹴鞠”的叫法,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淳于意以一个医生的视角,记录下了第一位因迷恋足球而丧生的球迷。当时,项处因病来到临淄求医。淳于意嘱咐他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动,否则会吐血身亡,但是项处不听吩咐,仍然外出蹴鞠,结果出现了冒冷汗、吐血等症状。到第二天傍晚,项处就死了。这是为足球而死的第一案例。而且还第一次使用了“蹴鞠”这个名称。从这以后,两千年来中国古代的这项运动,就一直被称为“蹴鞠”。

后来,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随着现代足球的发展,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被现代足球所取代。有关史籍上“蹴鞠”活动的记载,就越来越少啦。最近在发源地山东淄博,喜欢蹴鞠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

(八)寒食东风御柳斜

清明节的前一天,也是个祭拜的节日,称为“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天不能生火,要吃冷食。不管其象征的意义如何,其健康学意义又是值得商榷的。

关于寒食节的寓意,大体有两种说法:一是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说,最早见于《后汉书·周举传》。书中说:“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裳。”介子推在晋文公生存困苦、流亡在外期间忠心侍主,晋文公复国后介子推却携老母隐居绵山,招之不出。晋文公无奈,只好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他却坚死不出,抱木而亡。晋文公遂封绵山为“介山”,并下令在全国禁火,以示悼念。另一种是对火星崇拜说。清明时节正好是火星所主,人们“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这种说法《周礼》中已有记述,并且基本上是官方行为。事实上,春季阳生风疾,是易失火的季节,人们把这一现象归结于火星的行为虽欠科学,却具有加强防火教育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就只讲其实际内容吃冷食、禁火,而不纠其源于何说了。唐宋之后,禁火逐渐变成一种形式,每年清明节皇帝赐新的火种给近臣,代表着权威和恩宠。唐代诗人韩拥在《寒食》诗中说的“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反映了这种习俗。

我国寒食节的主要食品是醴酪(冷大麦粥)、干粥(炒面)、环饼(油炸的馓子)、子推饼(枣糕)等,都是冷冰冰的食物,既缺乏营养,又少含水分,加上乍寒乍暖的季节,长时间食用肯定是对人体有害的。古人对这一问题亦有认识,周举就说过“盛冬去火,残损民命”的话,号召人们恢复温食。曹操则认为,这一习俗对生产、生活和人的健康都有影响,故下达《明罚令》,强令为炊。

(九)惜春爱柳益心身

柳树有很强的生命力,“纵横倒顺,插之皆生” (李时珍)。柳是春天的“使者”,“勾引春风无限情”。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我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与柳树有关的民俗,形成了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始于唐代的“插柳”,本是为驱疫辟邪的,后来又有了装饰的意思。“有意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戴柳”与“插柳”同属清明节风俗,有“留住青春”的意思。

清明日以柳枝点燃新火的习俗更早,周代的著作中已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的话。当时我国取火困难,一旦得到火种,就要加以保护,直到第二年的清明前两天才能灭掉旧火,换取新火,以求吉利。其间,要食用三天寒食。因为春、火同属阳,率先在春天返青的柳枝亦属阳,用柳枝点新火是取其顺应阳气的意思。

柳树既是绿化的好树种,又是治病的良药。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柳树的柳条、柳叶等具有一定药效,用于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牙痛龈肿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柳条 它含的鞣质、水杨酸、碘等,具有杀菌、利胆、止痛等作用,对乙型肝炎、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烧烫伤的治疗都有较好效果。对癌症化疗后白细胞的回升、机体正气的恢复有积极辅助作用。

柳叶 对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疗效比较理想,因为它每千克含碘量高达10毫克,高于海带类食物,是一般食物含量的数千倍,对治疗高血压、乳腺炎、咽喉炎、腮腺炎、脚气等也有较好效果。

柳花 散瘀、止血,常为各种出血证和妇科调经效力。

柳根 祛风除湿,多用于痔、黄水疮、耳脓不出。

柳屑 治皮肤瘙痒、瘾疹、湿气水肿。

柳须 主痹证、四肢拘挛、痈疽疮疥。

柳白皮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对乳痈、牙痛、风湿痛都有作用。现代研究认为它有退热之效,给予了它更广泛的用武之地。

(十)黄庭坚的药名诗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除书法自成一体外,还撰写了大量的诗词,其中有一首《荆州即事药名诗》,借药名抒情,表达了诗人政治迁谪时的无奈和特立独行,宁愿隐居山林而不愿卑躬屈膝的正直情操。全诗分为八段:

四海无远志,一溪甘遂心。

牵牛避洗耳,卧著桂枝阴。

前湖后湖水,初夏半夏凉。

夜阑乡梦破,一雁度衡阳。

千里及归鸿,半天河影东。

家人森户外,笑拥白头翁。

天竺黄卷在,人中白发侵。

客至独扫榻,自然同此心。

垂空青幕六,一一排风开。

石友常思我,预知子能来。

幽涧泉石绿,闭门闻啄木。

运迤胡奴归,车前挂生鹿。

雨如覆盆来,平地没牛膝。

回望无夷陵,天南星斗湿。

使君子百姓,请雨不旋覆。

守田意饱满,高壁挂龙骨。

诗中嵌入了28味中药名,有的是用谐音。这28味药分别是:远志、甘遂、牵牛、桂枝、前胡(湖)、半夏、兰香(阑乡)、千里(光)、人参(森)、白头翁、天竺黄、人中白、自然铜(同)、空青、排风(别名:白英)、常思(别名:呆耳,亦名胡)、预知子、石绿(又称铜绿)车前子、覆盆子、平地木、牛膝、无夷、天南星、使君子、旋覆(花)、守田(又名半夏)、龙骨。

上一条:2014年中医药信息第5期

下一条:2014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