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时间:2010-04-07 00:00:0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0年第3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0年四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3

三、兄弟院校··················5

四、科研成果··················6

五、海外资讯··················10

六、权威声音··················18

七、重大事件··················21

一、医药政策

(一)包括中药注射剂在内1600多个药品今年标准提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2月25日表示,今年要开展1676个药品标准的提高工作,重点是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包括民族药及中药注射剂等高风险品种的标准提高工作。

张伟表示,今年拟将标准提高工作列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十二五”规划,争取中央财政的继续支持,每年计划完成1000到2000个品种的标准提高,利用5-6年时间全面提升我国药品质量标准水平。

(二)2010年中医医政工作

3月6日,全国中医医政工作会在贵阳落幕,会议总结了2009年的医政工作,并在新的起点上对2010年的工作进行部署:①参与实施医改各项重点任务;②继续做好应对突发公卫事件和重大疾病防治;③大力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④扎实推进社区中医药工作;⑤加强中医医院管理和内涵建设;⑥建设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⑦积极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⑧完善中医民族医人员准入制度;⑨做好民族医与中西医结合工作;⑩加强民间医药工作。

(三)医疗机构不得主动为入学就业人员检测乙肝

日前,卫生部发布了加强乙肝项目检测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在接受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等委托,提供入学、就业体检服务时,不得对受检者开展乙肝项目检测等一系列规定。对违反规定的个人或医疗机构,将依照《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通知指出,医疗机构在开展职工体检等健康体检时,如果不是受检者本人要求,不得主动提供乙肝项目检测;凡受检者本人要求进行乙肝项目检测的,有关体检报告应当密封,并交受检者本人或其指定的人员。对于需要评价受检者肝脏功能的,应当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简称转氨酶)项目。

此外,对于确需在入学、就业体检时检测乙肝项目的职业,应由行业主管部门申请,经卫生部核准后方可开展检测。在诊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因医学目的进行乙肝相关项目检测的,应当在检测前让患者知情同意,并加强对有关检测结果报告单的管理,保护患者隐私。

(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今年拟安排资助经费95亿元,对健康领域资助力度将加大

从3月23日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六届三次全委会上获悉,截至3月19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期,共接收全国各类申请114955项,同比增长17.5%。其中于2009年新组建的医学科学部已接收各类申报30314项,位居各专业部门首位。

据介绍,医学科学部受理的资助项目包括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围生医学/新生儿、内分泌系统/代谢和营养支持、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康复医学、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检验医学、法医学、地方病学/职业病学、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物学和药理学等31个项目。而有关人口与健康领域所涉及的人体细胞、组织、器官,以及系统形态、结构、功能及免疫、生殖、发育、衰老和干细胞、组织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仍属生命科学部受理范畴。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介绍,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全国各类项目20343项,金额约70亿元。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拟安排年度资助经费95亿元,并将相应加大对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及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投入,还将加大对健康领域的资助力度。

二、高等教育

(一)高校本科立足新兴产业设专业

教育部日前发出通知,我国拟针对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国家决定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校本科教育阶段设立相关专业。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这些产业“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有着“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有关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师资队伍、实验条件等实际情况,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

通知规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的领域包括:①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清洁煤技术、核能技术,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新能源汽车等。②信息网络产业。传感网、物联网技术。③新材料产业。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④农业和医药产业。转基因育种技术,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⑤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

(二)教育部为高校学风“建章”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其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有关章程。

根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章程》,学风建设委员会是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内设的专门委员会,是全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风气等建设的指导和咨询机构。

学风建设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包括:贯彻落实国家和教育部学风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拟定高等学校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的基本准则等文件;受教育部委托对高等学校有影响的学术不端行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完成教育部科技委交办的其他与学风建设有关的工作。

(三)34所高校可招英语授课本科临床医学留学生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0/2011学年度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的高等学校名单及招生计划表》显示,今年共有首都医科大学等34所高校获准进行相关招生。教育部要求,未列入名单的学校不得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来华留学生。

教育部强调,列入名单的学校必须设立针对不同国别的招生标准,保证招生质量。各校实际招生数不得超过计划数,否则,超额招收的学生毕业时将难以获得学历证书。未列入名单的学校可招收使用汉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

(四)教育部发出今年首次预警通知:加强学校突发公卫事件防控

教育部近日就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发出2010年的首次预警通知,要求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措施,特别要加强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报告工作,认真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生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生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

通知要求,要做好结核病及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手足口病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学校要加强与卫生部门的疫情信息沟通,做到传染病病人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疗。通知同时还对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病提出了防控的要点。

通知强调,要做好学校食品及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要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日常监督检查和安全防范,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做好供水设施及饮水设备的清洁、消毒工作,确保学生饮用水卫生安全。

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学校集中开展一次春季传染病预防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兄弟院校

(一)天津中医药大学技能实训教学成示范

教育部、财政部日前公布了2009年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评审结果。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这是该校继获批国家级针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后,第二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二)长春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校互培学生

3月22日,安徽中医学院与长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所中医药高校正式签署交流培养学生约定书。根据约定,从今年9月起,三校将互派20名中医学大二本科生到对方高校相应专业进行一年的交流学习。此举是安徽省首次与外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也打破了全国中医院校之间联合培养的瓶颈。

据三校约定,从今年秋季开始从各自学校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到另外两校学习,具体先由中医专业先行,逐步推广到中药、药学、护理等专业,一般为二年级学生,数量可据实商定。学习交流期限暂定为一年,即第二学年在对方学习,按对方教学计划,完成理论、实验(实践)或实习等学习任务,与对方同年级学生一起编班管理。

安徽中医学院副院长彭代银表示,互派学生联合培养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创新举措,有利于实现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体验校外学习经历,感受不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地域特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探索高校发展之路,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成功道路。

(三)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低碳农业研究中心

依托农业与生物学院、环境学院、生命学院、机动学院、建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能源研究院等在碳汇碳贸易方面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和资源优势,上海交大低碳农业研究中心日前挂牌成立。

该中心将建成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农业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低碳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成为政府和企业低碳农业发展咨询机构,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思维。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碳汇农业理论和经营技术、基于节能减排增汇的农业耕作技术、大棚温室节能减排途径和方法、碳汇林业理论和经营技术、低碳农业规划,以及低碳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机制。

四、科研成果

(一)一中药论文入选“200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日前公布“200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名单,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韩晶岩教授的论文入选。入选论文题目为“丹参主要成分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靶器官损伤改善作用”。

该论文系统分析了丹参及其主要成分改善再灌注引起的多脏器损伤的机制,提出了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多环节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可能和进一步研究思路。论文于2008年5月发表,当年被引用12次,截至2009年被引用23次。

200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是按论文创新性、期刊水平、是否属于研究前沿热点、论文合作强度、论文文献类型和参考文献情况、论文即年被引用情况等指标客观评选出来的。入选的论文代表了我国科技论文发展的领先水平。

(二)通心络研究受美国关注:美国权威杂志首次发表复方中药疗效研究论文

3月7日,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易损斑块防治进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透露,《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论文近日在《美国生理杂志•心脏循环生理》上发表。该杂志编辑部配发评论指出:“关于通心络稳定斑块的研究,通过检测血液和动脉壁的变化,为今后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张运表示,关于复方中药研究的论文在西方主流医学杂志上发表非常少见,“这是关于中药复方药物疗效研究的论文在美国医学权威专业杂志上首次发表”。

该论文根据张运院士主持的相关实验研究撰写。实验数据表明,通心络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统性炎症,增加斑块的稳定性,防止其破裂。

(三)美国《血液》杂志发表我学者文章:亚砷酸治白血病高效低毒

在今年3月初出版的国际著名杂志《血液》(Blood)上,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周晋教授等人的一项课题《单一应用亚砷酸治疗初发性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以英文形式全文发表。该研究表明,单用亚砷酸可使患儿M3型白血病病情完全缓解率显著提高,与目前公认的维甲酸联合蒽环类抗生素方案疗效相当,且不存在明显的慢性砷中毒及继发肿瘤的风险。这一临床课题的完成,为古老的中药砷剂增添了新的内涵和风采。

砷剂是传统中药砒霜的主要有效成分,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毒和致癌物,但作为药物应用已有2400多年历史。此项研究结果表明,单用亚砷酸治疗初发性儿童M3型白血病患者,具有高效低毒及不易耐药的优势,其疗效等同于经典的维甲酸联合蒽环类抗生素的化疗方案。

(四)《新中国六十年中医图书总目》出版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历时5年编纂而成的大型中医文献检索工具书《新中国六十年中医图书总目》,日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收录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各地出版的中医图书37572种,是迄今为止收录数量最大、收集范围最广的一部中医图书目录,填补了我国当代中医书目编纂的空白。全书共计400万余字,内容纵贯古今,既收录流传至今的经典古代医籍,也收录现代中医药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还特别收录用汉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著述的民族医药书籍,丰富翔实,数据准确可靠,著录严谨明晰,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检索实用价值,是中医药以及民族医药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

(五)清华大学博士生《细胞》发表论文:阐述果蝇短期记忆遗忘机理,开创对遗忘的分子机理探索先河

近日,《细胞》杂志刊载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的题为《果蝇遗忘受小G蛋白Rac调控》的论文,介绍了在短期记忆遗忘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该项研究由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毅教授研究组完成。钟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利用果蝇模型理解学习记忆的机理。他在清华的实验室组建于2001年,已有的工作在解析果蝇长时程记忆的分子机制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机理研究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

(六)我国成功克隆到将植物脂肪转化为糖类的基因,用这种基因指导合成蛋白有望帮助人类减肥

日前从浙江林学院获悉,一种对减肥具有良好作用的物质最近被该校植物学科郑炳松教授发现。

据悉,郑炳松在进行油料植物以及生物质能源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种子含油量较多的拟南芥、油菜等植物中存在一种还未被人类发现的基因,这种基因具有将脂肪转化为糖类、并最终在呼吸代谢中实现分解的作用。

郑炳松从2004年开始在瑞典、法国等多个国家从事植物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在对含有一定油量的拟南芥种子进行研究过程中,他发现种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中的油转变成了糖并用于呼吸与生长,而油菜等不少油料作物中也有这种情况,最终他成功地从拟南芥中克隆到了控制这一功能的基因。

目前,郑炳松已开始将克隆到的基因应用到小白鼠、小白兔身上进行减肥实验,希望能够开发出一种由这种基因合成的蛋白质药物,肥胖者只需注射或服用这种药物就可达到减肥目的。

(七)我国科学家破解“血型检测技术”百年难题:人类血液红细胞实现了长期保存

人类在血型检测中遇到的百年难题,终于破解。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人ABO血型纳米磁珠检测技术与试剂开发”,在理论、技术与工艺三方面获得突破,解决了红细胞不能长期保存的国际性难题,并将结束我国血型检测长期以来只能测定一半血型的局面。3月24日,这一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人血型检测技术与试剂,通过了吉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项目负责人、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主任、长春博德生物技术公司总经理李勇说:“红细胞抗原是人血型检测不可缺少的试剂,但其制备困难,特别是不能长期保存。‘人ABO血型纳米磁珠检测技术与试剂开发’采用现代纳米磁珠技术与免疫学完美结合,将红细胞膜包被于免疫磁珠表面,应用于临床常规检测,如反定型、抗体检测、稀有抗原保存等;制备的红细胞膜免疫磁珠大小均一,检测过程中不需要离心,技术简单,分离速度快、无毒性、生物相容性极好,并且制造成本低廉,利于试剂的标准化。特别是‘细胞膜抗原免疫磁珠’使红细胞膜抗原成为永生,可以长期保存,从而解决了红细胞不能长期保存的国际性难题。”李勇还说:“红细胞的某些抗原不能提纯,在溶血后,抗原性消失,利用该技术不需提纯红细胞抗原,但可以完全保存这些抗原的抗原性,特别是稀有抗原。”

据悉,该技术已获得国际专利。“ABO血型反定型试剂盒(磁珠法)”亦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该反定型检测试剂,可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及一份标本的多项检测;目前该反定型检测试剂为冻干试剂,利于保存和运输。

“人ABO血型纳米磁珠检测技术与试剂开发”,是科技部2006年批准立项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三年来得到国家和省创新基金支持。

(八)我国医学专家攻克难题:提高小肠疾病诊断准确率

美国《消化内镜杂志》与德国《内镜杂志》分别刊登了仁济医院消化科专家在小肠内镜检查与诊治方面取得的两项突破性研究成果。据介绍,该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解决了此前国际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小肠内镜检查与诊治的有效率。

据知,仁济医院内镜中心专家戈之铮教授等进行了大样本对照研究,并通过实时监控,发现对胃排空延长者使用传统胃镜干预将胶囊内镜直接送入十二指肠,在不影响胶囊内镜的图像质量及小肠转运时间的基础上将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提高至83.8%,并且在国际上首次证实通过准确提高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完成率而最终提高了对小肠疾病的诊断率。据知,诊断成功率从未加干预时的41.7%提高至60.0%。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的《消化内镜杂志》

专家表示,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内镜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但是,如何准确选择双气囊内镜(口腔和肛门)的进镜方式至关重要,将彻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只需一次检查即发现可疑病灶,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减少操作相关并发症和降低费用。而长期以来尚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

为此,戈之铮教授等又在国际上首创通过时间指数临界值准确区分需要经口和经肛双气囊小肠镜检查途径,其准确性达100%。这一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德国的《内镜杂志》上。

有关人士表示,上述二项“双镜”联合诊断小肠疾病成果的发表在国内外内镜界产生深远影响,解决了两项小肠内镜检查中最为关键的世界级难题,大大提高了小肠疾病的检查成功率和诊断率。

(九)我国启动大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破译糖尿病密码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与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3月2日共同宣布:启动“中国Ⅱ型糖尿病研究项目”,以期破译糖尿病易感基因密码,探索综合生活方式强化干预对代谢综合症患者心血管事件预防作用机制。

由赛诺菲-安万特公司提供2000万人民币支持的此次启动该项目,包括基因研究和生活方式强化干预两部分。基因部分将有12,000名糖尿病患者和对比人群参与,其目标是为研发Ⅱ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药物提供指导。“代谢综合症5年生活方式强化干预研究”计划入组7,000名代谢综合征患者,以了解综合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对心血管事件预后效果为方向。

该研究项目主要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称,“由于遗传背景不同,人群中存在对Ⅱ型糖尿病相对易感人群,在同等条件下,他们更容易患Ⅱ型糖尿病”。深入探索影响糖尿病遗传易感基因,认识其发病机理,对临床发现早期糖尿病高危人群、推动早预防、早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她表示,将通过该研究建立综合性的行为干预技术和评价系统,为疾病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五、海外资讯

(一)法国孔子学院中医课程受欢迎

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中医课程班日前正式启动,20多名学员走进孔子学院教室,学习中医汉语、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

参加本期中医培训班的学员大部分是医生、按摩师或康复师,他们希望通过中医的学习,把中医理论和技术运用到日常治疗中。

孔子学院在普瓦图夏朗特大区中心医院开设了“医院高管中文班”,学习中文过程中,学员们对中国文化和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大区中心医院积极争取中医在法国的合法化,正在筹建中医科室。

另外,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正在编写法语版的“中医汉语”,近期将在法国出版和发行。

(二)一种酶缺失可致心脏病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收集到的最新数据,证实了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在心脏细胞正常生长及调控心脏功能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该蛋白的缺失,将导致转基因小鼠出现心脏疾病甚至死亡。相关研究报告将刊登在近日出版的《生物化学》杂志上。

钙调神经磷酸酶在维持心血管系统结构及正常心脏的功能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小鼠心脏中的钙调神经磷酸酶与正常的心肌收缩、心跳频率和心脏活动的维持均具有直接关联。研究小组表示,小鼠体内钙调神经磷酸酶的严重缺乏可引发心律不齐、心脏“故障”或是死亡。科学家同时还发现了一种新的“前馈”(feed-forward)机制,由钙直接激活的钙调神经磷酸酶可有效增多心脏内控制钙蛋白的基因表达。

论文的第一作者马乔里•玛耶特博士表示,虽然此次研究是以小鼠作为研究对象,但其对未来开发出针对心脏病人诊断和治疗的新途径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关于钙调神经磷酸酶的研究,对探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正常心血管功能的调节机制等均有重要意义。

(三)多国科研人员对人类肠道细菌进行基因普查

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研究报告说,国际科研团队联手对人类肠道中的细菌进行了一次“基因普查”,发现这些细菌整体拥有比人类自身大得多的基因组,相关结果有助于对肠道疾病进行研究和治疗。

欧盟资助的“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进行了这项迄今最大的肠道细菌基因研究。结果发现,肠道细菌共有300多万个基因,远远超出人类自身的两万多个基因。据介绍,这些基因分属1000多种不同的细菌,每个人的肠道中都有其中至少100多种细菌。

肠道中许多细菌是有益的,它们帮助人体处理复杂的化合物,还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维生素,因此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与身体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本次研究将有助于对肠道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据介绍,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了本次研究中的基因测序等工作。

(四)艾滋病病毒可藏身骨髓

艾滋病病毒一般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但美国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研究中发现,艾滋病病毒可在骨髓中藏匿,并伺机造成新的感染。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本周出版的英国期刊《自然•医学》上报告说,他们在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骨髓中发现了艾滋病病毒,这一发现为今后更有效地治疗艾滋病提供了新途径。

报告指出,藏匿于骨髓的艾滋病病毒处于“休眠”状态,一旦“苏醒”过来便会进入血细胞并重新活跃起来,进而感染、破坏其他血细胞。目前科研人员正在开发新疗法,以便杀死藏匿于骨髓的艾滋病病毒。

(五)人类疼痛基因被发现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3月8日报道,剑桥大学杰弗里•伍兹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对578名患有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他们与患有坐骨神经痛、背痛、肚子痛等慢性疼痛病的患者具有同一条基因——SCN9A。

随后,该小组又给186名健康妇女做了检查,发现具有SCN9A基因的女性对疼痛更敏感。小组成员认为,在SCN9A基因指导下合成的蛋白质承载着痛觉的传输,这种蛋白质在痛觉神经末段的浓度极高,当疼痛来袭的时候能够增大,刺激神经向大脑发送电子信号,然后人们才能感觉到疼痛。

该发现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基因疗法可能让饱受慢性疼痛折磨的病人彻底摆脱痛苦。如果“疼痛阀门”能够被人类控制,我们将彻底战胜疼痛。

(六)研究发现维生素D是免疫细胞“司令员”

新一期英国《自然•免疫学》杂志刊登报告说,维生素D不仅是身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免疫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免疫细胞T细胞对异物发动攻击的“司令员”。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报告说,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具有识别并攻击细菌和病毒等异物的功能,但它平时并不处于“战斗状态”,需要得到一个“攻击信号”才能完成从不活跃状态到活跃状态的转换。维生素D就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司令员”的角色。这次的研究发现,如果没有维生素D,T细胞就算探测到异物也不会采取行动,依然处于不活跃状态。

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说明,可以通过调节体内维生素D含量来控制免疫反应。

(七)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治疗肾炎新方法

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开发出治疗肾炎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包裹药物,通过毛细血管直接送达患部,其疗效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确认。

日本东京大学日前发表公报说,这种向患部直接送入药物的方法,在肾病治疗领域尚属首次使用。虽然使用小RNA(核糖核酸)分子可以治疗肾炎,但如果将小RNA分子直接注入血液,其效果一两分钟后就将丧失。

为此,研究人员利用高分子材料包裹住小RNA分子,然后通过毛细血管将药物送到患部。在利用老鼠进行的实验中,病鼠的肾脏组织功能经这种方法治疗后出现了改善。

这一成果已刊登在《美国肾脏学会临床杂志》网络版上。

(八)美国科学家找到让癌细胞衰老死亡方法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杀死癌细胞的新分子路径,这种方法不是利用有毒性很大的药物,而是采用分子途径,迫使癌细胞衰老、死亡。

由于癌细胞会不断分裂,而且不会经历正常的衰老过程,因此会不断扩散、生长。但是对老鼠进行的一项试验显示,限制这一路径中一个被称作Skp2的基因的活性,可导致癌细胞进入衰老过程,开始停止分裂,能有效阻止肿瘤继续增长。哈佛大学医学院把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他表示,这项研究或许会为人们提供一种对抗癌症的新方法。

为了这项研究,哈佛大学的这些科学家利用患上前列腺癌的转基因老鼠进行试验。他们减弱了其中一些老鼠体内的Skp2基因的活性。当这些老鼠长到6个月大时,他们发现,那些Skp2基因不活跃的老鼠,体内形成的肿瘤明显更小。他们对从Skp2基因不活跃的老鼠的淋巴腺和前列腺里获得的组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很多细胞已经开始衰老,他们还发现,这些老鼠体内癌细胞的分裂速度更慢一些。但他们并没在Skp2基因功能正常的老鼠身上发现上述现象。

当他们给实验室培养的人类前列腺癌细胞施加Skp2基因阻滞药物时,也得到了类似结果。该科研组表示,这个衰老路径显然只跟癌细胞有关,跟其他细胞没有任何联系,这说明它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癌症。潘多尔菲和同事们写道,利用药物减小这种基因的活性,会为预防和治疗癌症提供一种“全新的‘提前衰老(pro-senescence)’疗法”。

(九)德国科学家研制新药既抗血栓又不影响凝血

德国研究人员23日报告说,他们找到了既能抑制血栓形成又不影响凝血功能的新药,有望改善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迄今,治疗中风和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会影响人体凝血功能,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伤口流血不止等症状。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伯恩哈德?尼斯万特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在新闻公报中称,他们的新发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德国研究人员从血吸虫“骚扰锥蝽”身上提取出蛋白质Infestin-4,然后把这种蛋白质与人类蛋白质相结合,得到一种名为rHA-Infestin-4的新物质。动物实验显示,这种新物质能够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不会影响人体凝血功能。

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最新一期《循环》杂志的网络版上。研究人员计划下一步对这种新药进行人体临床试验。

(十)美国科学家研究确认多效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再生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科学家日前通过实验确认,多效生长因子可促进造血干细胞扩张和再生。这项成果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有关论文已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表示,对需要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而言,脐带血是普遍的造血干细胞来源,但脐带血中的干细胞数量通常比较有限,因此开发出能快速促进脐带血干细胞生长的方法就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将多效生长因子注入骨髓生长因受到辐射而被抑制的实验鼠体内,后者的骨髓干细胞生长速度与未注射多效生长因子的实验鼠相比提高了10倍。在实验室培养皿中,多效生长因子还被确认可促进人类脐带血干细胞的生长。研究人员还证实,多效生长因子不会导致实验鼠出现癌变。

研究人员说,这项成果将来有望使更广泛的人群受益于脐带血移植,更重要的是,对正在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而言,利用多效生长因子进行的治疗或许具有加速患者血液和免疫系统恢复的潜力。不过他们也表示,在利用这项成果进行临床治疗前,还需要进行更多动物实验。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进一步开展实验,以验证多效生长因子是否也对普通干细胞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十一)老鼠实验证实:断耳可重新长出,该技术或可应用于人类器官再生

美国科学家发现,关闭了耳朵遭受重创的老鼠的p21基因后,老鼠能够重新长出耳朵。研究人员表示,该方法可能也适用于人类,或许某一天,人类也能够实现断肢再生。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美国费城威斯达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很早就知道,p21基因对40多种与DNA复制和细胞分裂有关的基因有干扰作用,它会阻碍生物体伤患处的治愈过程。因此,关闭p21基因可以恢复某些动物重新长出新的身体组织的能力。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关闭了耳朵受损的老鼠的p21基因,结果发现老鼠重新长出了耳朵。但与典型的哺乳动物通过结疤治愈伤口不同,p21基因关闭后,老鼠耳朵伤口周围刚开始会产生一堆名为“芽基”的细胞,这些细胞并不发展成单一的结疤组织,而是聚集起来继续分化,每个细胞朝不同的组织类型发展,如骨骼、肌肉、神经等,最终形成新的身体组织。

该研究的负责人、威斯达学院的艾伦?赫柏-凯兹认为,新研究明确地证明,身体组织的再生与控制细胞的分裂相关。尽管这项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从理论上来说,这个过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或许某一天,我们仅通过关闭p21基因就可加速人类身体组织的治愈过程,重新长出被截断了的四肢、受损的背部甚至遭受重创的大脑,而且副作用更少。

(十二)科学家在毛囊中发现“皮肤干细胞之母”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3月1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毛囊中找到了“皮肤干细胞之母”,即那些可分化成不同皮肤细胞的干细胞。这些干细胞有望用于修复受损的皮肤或者进行皮肤培植,从而造福那些需要进行皮肤移植的患者。

皮肤细胞有三种:毛囊细胞、皮脂腺细胞以及处于前两者之间、被称作毛囊间表皮的组织细胞,而干细胞则是原生细胞,能够发育成人体所有的细胞。科学家认为,应该有不同的干细胞分别发育成皮肤中相对应的各种细胞,但不知道这些不同的干细胞又源自何物。

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乌德勒支医学中心的科学家汉斯•克莱弗斯和瑞典的研究人员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表明,一组存在于毛囊中、能够表达Lgr6基因的干细胞就是原始的表皮干细胞。这种特殊干细胞能够很快修复实验鼠受伤的皮肤并促进新的皮肤细胞生长,是“所有皮肤干细胞之母”。

目前,科学家使用严重烧伤病人自身的皮肤细胞组织在实验室中培植出新皮肤,但是,得到的新皮肤往往非常敏感、干燥,而且也没有毛发,看起来很不自然。克莱弗斯说,人体中也有类似的“皮肤干细胞之母”,在长时间的伤口修复中,这些干细胞会产生出新的表皮以及毛发。他表示:“在产生新的皮肤细胞方面,这些干细胞远远好于我们迄今为止所了解的皮肤细胞。”

克莱弗斯说,他们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将是了解如何从人体的皮肤细胞中分离出Lrg6细胞,这可能还需要两三年时间。

(十三)日本用iPS细胞培育出肠组织

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教授中岛祥介率领的研究小组10日宣布,他们通过小鼠实验,成功地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出肠组织。

研究人员称,这在全世界尚属首次,这将有助于人们弄清很难治疗的炎症性肠疾病和先天性肠运动异常等机理,并开发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研究小组首先将实验鼠的iPS细胞悬浮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经过3周,最终有10%左右的iPS细胞发育成一段直径约2毫米、长约5毫米的管状组织。这段组织拥有与肠道一样的由黏膜、肌肉和神经细胞等组成的层状构造,并且每20秒会发生一次肠道特有的蠕动。

研究人员表示,小肠比其他器官的排异反应更强烈,很难移植。但是利用本人的iPS细胞培育小肠,就很容易移植成功。研究人员也表示,此次只是利用小鼠进行的实验,应用于人类还有很大的困难。

(十四)日本用ips细胞育出鼠听神经祖细胞

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源自老鼠皮肤的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培育出听神经祖细胞,专家认为这将有助于治疗因听神经数量减少导致听力障碍的患者。

京都大学的两位教授伊藤寿一和山中伸弥率领一个研究小组对利用老鼠皮肤细胞制造的iPS细胞进行培养,得到了听神经祖细胞。此后,他们将听神经祖细胞移植入一只新生幼鼠的内耳耳蜗。

一个月以后,移植的多数细胞不断发育成熟,进而构成了螺旋神经节。而螺旋神经节这种听神经的减少或消失会导致听力障碍。

这个研究小组此前曾利用胚胎干细胞成功培育出听神经祖细胞,并将其移植给听神经受损的老鼠,改善了老鼠的部分听力。iPS细胞可利用患者本人的体细胞来培养,能避免排异反应和伦理问题。因此日本专家认为,上述成果有助于治疗因听神经数量减少导致听力障碍的患者。

此次实验还表明,来源不同的iPS细胞有的会发育成肿瘤细胞,因此上述研究小组将今后的重要课题确定为选出合适的iPS细胞,并将其准确地培养成神经祖细胞。

(十五)日本发现控制造血干细胞分化基因

日本千叶大学教授岩间厚志率领的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缺失基因“Bmi1”会影响造血干细胞生成血液细胞。

研究人员对实验鼠进行基因操作,使其失去基因“Bmi1”。结果实验鼠本来应该生成红细胞或白细胞的造血干细胞,只生成了特定的淋巴细胞。

研究人员认为,没有“Bmi1”基因,造血干细胞中平时不发生作用的其他基因开始发挥作用,导致造血干细胞失去多功能性,只生成了淋巴细胞。他们由此判断,“Bmi1”对于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种血液细胞是必不可少的。

(十六)日本科学家发现增加心肌细胞方法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福田惠一和助教下地显一郎近日发现,一种名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物质可以帮助心肌细胞大量增殖。

老鼠胎儿在发育初期,心肌细胞会迅速增殖。福田对在母鼠子宫中发育了10天的老鼠胎儿进行了专门研究。他发现,这一时期老鼠胎儿体内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数量增加,于是猜测这种因子与心肌细胞增殖相关。

为了证明这一猜测,福田利用胚胎干细胞技术培育出了猴子的心肌细胞,然后加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结果猴子心肌细胞的数量增加了数十倍。这一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细胞•干细胞》杂志上。

此前,科学家已经发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刺激骨髓产生大量白细胞,用于治疗由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福田指出,这次的成果可能会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一步推向再生医疗的前台。

(十七)英国发现乳腺癌化疗效果的基因秘密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个基因与乳腺癌化疗的效果有关,因此可通过基因测试来帮助确定患者是否适合化疗。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欧洲乳腺癌研讨会上报告说,他们回顾了多项关于乳腺癌的研究成果,发现名为CEP17的基因与化疗效果有明显关系。对那些携带该基因的患者来说,化疗效果明显。

研究人员说,由于现有技术能较方便地检测基因CEP17,这项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乳腺癌患者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利用基因检测确定癌症治疗方案近来成为医学发展趋势。

(十八)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活体肝脏移植新方法

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新的活体肝脏移植方法,可大大减轻肝脏提供者的身体负担。

肝脏移植是指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切除患者已经失去功能的病肝,然后把一个有活力的健康肝脏植入患者体内的过程。在活体肝脏移植手术中,通常要切下肝脏提供者半个肝脏,因此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日本研究人员开发的新方法是在实施活体肝脏移植手术过程中,从肝病患者骨髓中提取间质干细胞,注入已切取的供移植用肝脏的血管内,然后再移植到患者体内。研究人员说,间质肝细胞具有促进肝脏再生的功能,因此所需移植的肝脏不需要像过去那么大。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活体肝脏移植手术,一般只需要切取肝脏提供者三分之一左右的肝脏,大大减轻他们的身体负担。

研究人员利用这种方法对老鼠和猪等动物进行了实验,获得了成功。

六、权威声音

(一)在40年内根除艾滋病(南非流行病模拟与分析中心主任 布莱恩•威廉姆斯)

在近日举行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南非流行病模拟与分析中心主任布莱恩•威廉姆斯表示,通过测试每一个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并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治疗,可在5年后阻止所有新的感染发生,并在40年内彻底根除艾滋病这个全球“顽疾”。

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大幅降低人类血液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浓度,另外,除了保护人们免受艾滋病病毒侵袭之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还能降低个体的传染性,即艾滋病患者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他人的能力。

研究人员正打算对生活在南非艾滋病高发地区的数千人进行临床试验。威廉姆斯表示,如果研究结果证明可靠,他们将在美国一些艾滋病肆虐的地区进行同样的试验。英国《泰晤士报》指出,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也计划在纽约和华盛顿进行类似的试验。

(二)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 陈凯先)

“我建议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院”,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凯先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我国医学事业特有的优势和亮点,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必须努力推动中西医结合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真正将中西医结合的方针落到实处。

“试办中西医结合医学院”早在1980年卫生部召开的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就已提出,但我国现有西医高等院校100多所,中医高等院校近30所,却仍没有一所中西医结合高等教育机构。建议新建或改建一、二所中西医结合医学院。

(三)设中西医结合为一级学科(全国政协委员 温建民)

针对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名称和分类划分层次不统一的现状,全国政协委员温建民日前建议将中西医结合医学设为一级学科,下设12个二级学科。

据统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245所。有7所中医药大学和部分西医大学举办七年制中西医结合方向专业,有6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创办了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但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设置混乱,已影响到该学科进一步发展。

具体表现在: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名称和分类划分层次不统一,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将“中西医结合”划分为一级学科,下设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二级学科;而《GB/T 13745-1992< 学科分类与代码>》,将“中西医结合医学”设为“中医学与中药学”下的二级学科。不仅学科名称不统一,学科的分类划分层次也不统一。

为此,温建民建议,根据“一个学科只能用一个名称一个代码”的学科分类原则,建议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统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

根据学科分类的科学性、实用性、兼容性、扩延性原则,对同一学科,不应有的被划分为一级学科,有的却划分为二级学科。建议将《GB/T 13745-1992< 学科分类与代码>》,“中西医结合医学”划分为一级学科,并下设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骨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妇产科学、其他学科等12个二级学科。

(四)融合中西医构建新医药学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 吕爱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吕爱平在“两会”期间提案呼吁,构建融合中西医理论的新医药学体系,以促进我国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并有效地降低医疗保健费用和社会成本。

为此,他提出如下建议:①建立相关法律法规,营造新医药学发展的社会环境。②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为新医药学形成政策环境。③优化医学教育,培育新医药学人才。④整合现有医院资源,提高我国新医药学的临床服务能力。⑤组织科学研究,建立我国新医药学的创新理论。

(五)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吉林市华侨医院院长 朱世增)

“中医药院校要缩减西医学时,将外语变为选修课,加强中医经典著作教学”。他认为,要改革中医高等教育,彻底改变中医教学模式西化局面。

他分析,在同样的5年的学习时间里,西医院校的学生只用1/60的时间(约60学时)学习简单的中医知识,而中医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学生却必须用1/3的时间(约1200学时)学习大量的西医知识。

因此他建议,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中医院校的教育体制,缩减西医课程,删减其他不必要的社会公共课,同时将外语变为选修课,以古汉语代之,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力度,摆正中医专业学科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彻底解决中医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六)中药材应列入国家战略性资源(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 李振江)

“避免中药材资源枯竭,拯救和保护中药材已经刻不容缓。”当前中药材大量出口,为他国所用,严重削弱了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中药材遭到掠夺性开采,供需矛盾不断加大。中药材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基础,应立即列入国家战略性资源,给予重点保护。

“中药材大量出口,严重削弱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李振江介绍说,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年需求量约70万吨,其中出口达30万吨左右,出口种类和出口数量呈快速增长势头。大量宝贵的中药材直接出口国外,或者提取后出口,在国外经过简单加工包装,不但占领了国际市场,而且大量返销到我国市场。

李振江建议,应立即将中药材列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按照《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在加强和健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①控制野生资源直接利用,在中药材资源集中区建设保护区,加大保护力度。②大力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进行资金支持,以大型生产企业为龙头,在道地药材产地建立种植基地,进行大范围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保证中药材的可持续供给,确保产品质量安全。③提高中药生产企业准入门槛,鼓励生产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高收率,提高药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七、重大事件

(一)《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3月19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档案局联合在京发布:我国两部中医药古籍《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顺利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为下一步继续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打下了良好基础。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出席新闻通气会。

“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评审委员会”对入选的两部中医药古籍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黄帝内经》理所当然地是一部珍贵的文献,值得被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本草纲目》代表了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科学思想,被认为是该地区科学史领域最重要的参考书目,强烈推荐将这部文献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评选第二批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的文献是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一项主要议题。委员会共收到11个国家和地区的12份(组)申报材料。经严格审核和有关国家、地区代表的陈述,会议采取秘密投票的方式批准8份(组)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澳大利亚、中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5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此次入选的《黄帝内经》版本是1339年由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为当今世界上保存最早、最完好的版本。入选的《本草纲目》1593年金陵版,是迄今中外一切版本的祖本。

王国强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采取切实措施继续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工作,同时在国家档案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完成两部古籍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相关工作。

针对韩国申报《东医宝鉴》成为世界记忆名录的问题,王国强表示,韩国是“申忆”不是“申遗”。申请世界记忆工程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和权力,“世界记忆工程”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文献遗产不再遭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东医宝鉴》是韩国的重要历史文献,我们对于韩国的申报成功是感到高兴的。第一,这说明世界对传统医学的重视,它能够列入到世界记忆目录里去。第二,这也表明韩国政府对传统医学的重视,更重要的一点,《东医宝鉴》在形成过程中参考80多部中医著作,引用了大量中医药的文献,《东医宝鉴》的申报成功对于宣传中医药,宣传传统医学是有益的。

(二)《中医杂志》英文版收入美科学引文索引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主办的《Journ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杂志》英文版)已通过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的严格评估,今年起被列为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来源期刊,成为继《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中国结合医学杂志》)之后,我国第二种进入SCI-E的中医药类期刊。

《中医杂志》英文版创刊于1981年,为当时我国唯一的外文版中医药学术期刊。次年即被Medline(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收录,是Medline收录的第一份国内中医药类期刊,现已发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刊先后创办了《中医杂志》西班牙文版、意大利文版、德语版、葡萄牙语版、法语版、日文版和韩文版,是我国科技期刊中拥有语种版本最多的期刊之一。

上一条:2010年中医药信息第4期

下一条:2010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