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时间:2010-03-05 00:00:0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0年第1-2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0年三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4

三、兄弟院校··················9

四、科研成果··················10

五、海外资讯··················13

六、权威声音··················17

七、重大事件··················19

一、医药政策

(一)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统筹配置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落实中医药扶持政策,对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

(二)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明确今年申报要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和 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专家组日前共同召开2010年973计划中医理论专项申报工作说明会,就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常见病针灸治疗机制及理论、中药“十八反”配伍理论关键科学问题、中医健康状态认知理论等今年将开展的四方面研究提出具体申报要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要求:项目申报要围绕中医药临床急需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深刻理解和认真把握重要支持方向的导向,解决制约中医学术发展的重大问题;项目申报要从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坚持中医理论的整体性,同时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手段和方法;项目申报单位要在客观评估自身实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审慎申报,在每个申报方向上,同一单位只准申报1项;项目申报鼓励强强联合,优势团队协作,真正集全国之力,攻关中医理论基本问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重点学科和三级实验室的研究条件和作用;要求专家顾问组、专项专家组积极支持并指导申报工作,项目申报过程中有关问题要及时和专家顾问组、专项专家组联系,加强各申报单位的沟通,加强与相关学术团体的协作,加强专项的顶层设计和目标导向。

(三)2010年中医药工作要点

1.积极参与实施医改各项重点任务

(1)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认真研究制定有利于提供和使用中医药服务的优惠政策。

(2)按照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认真做好中药基本药物配备和使用管理以及各省(区、市)增补中药品种的遴选工作。

(3)在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继续组织实施县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医药条件建设。

(4)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中医药内容。

(5)积极稳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试点。

2.加强和改善中医医疗与预防保健服务

(6)巩固发展城乡基层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印发实施《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1年)》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指南》。

(7)继续做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工作。

(8)努力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9)加强和改进中医医疗机构中药服务管理。

(10)组织实施中医诊疗设备促进工程。

(11)继续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3.切实做好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工作

(12)大力促进中西医结合。

(13)印发实施《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1年)》。 4.加强中医药科技支撑体系和能力建设

(14)认真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

(15)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机制。

(16)加大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

(17)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5.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

(18)继续做好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和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开展中期检查。

(19)继续推进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建立重点学科共享管理平台。

(20)加强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6.努力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水平

(21)研究制定中医药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协调有关部门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

(22)认真做好“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总结和深化工作。

(23)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

(24)加强中医药新闻宣传工作。

7.推进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25)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法制建设。

(26)加快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步伐。

(27)加强中医药监督工作。

8.继续深化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

(28)制定实施新时期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长期规划。

(29)推动中医药对外文化交流,组织好中医药海外文化巡展系列活动。

(30)进一步推动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9.科学编制中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

(31)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全面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开展重大问题的研究,确定“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及项目需求。

(32)加强重大项目的设计和筛选论证工作,加强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中医药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和各地总体规划重点支持项目。

10.全面加强中医药队伍自身建设

(33)大力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34)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35)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服务型机关、和谐团队活动。

二、高等教育

(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8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2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包括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2项,包括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2项;授予7名外籍科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注:以上关于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统计均不含国防专用项目)

(二)温家宝主持召开座谈会征求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

1月11日至2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就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2008年8月底,我国启动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并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采取开放式办法,广纳群言、广集众智,反复论证,数十次易稿,形成了纲要初稿。为了进一步听取意见,温家宝总理决定邀请各方面代表到中南海座谈。

温家宝强调,制定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必须坚持以下几点:①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②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③努力促进教育公平;④大力倡导教育家办学。

(三)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

1.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1)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3)积极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4)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的新格局。

(5)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6)着力推进素质教育。

(7)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9)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0)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12)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13)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14)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

(1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6)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17)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18)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19)重视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20)统筹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及试点。

(21)改革义务教育体制。

(22)改革职业教育体制。

(23)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24)改革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25)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26)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27)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4.进一步转变职能,树立良好作风

(28)坚持科学调研、科学决策、科学执政。

(29)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

(30)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和学风建设。

(31)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32)切实加强教育部机关建设。

(四)《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等讨论修订

“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日前在成都召开。会议对《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战略》等进行讨论修订。

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在会上通报2008-2009年度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制订《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战略》、《中医学本科专业规范》和暨南大学、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认证试点等工作的进行情况。

(五)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成立

由民进中央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建的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1月26日下午在北师大举行成立大会。作为一个开放性、实体性、高层次的政策研究机构与参政议政平台,研究院的成立也开创了民主党派与知名高校合作的新模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向大会致贺信。

(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公布

记者1月19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协近日联合公布了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共有806人入选。

据了解,这806人当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40名,博士后118人,博士生导师293名,留学回国人员170人,许多人选是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或主要负责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是一项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于1995年正式启动实施,其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其中第一层次是上百名能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技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第二层次是上千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保持学科优势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是上万名在各学科领域里有较高学术造诣、成绩显著、起骨干或核心作用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据介绍,从1995年至今,“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共遴选出7批国家级人选4113名。

(七)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七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近日,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认定了7家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别是:大庆石油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八)摘8项国家科技大奖 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浙江“重中之重学科”成教科研主力军

据浙江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师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浙江省政府决定在省属本科院校中开展“重中之重学科”建设,省政府每年投入1亿元,连续4年,重点建设20个学科(每个学科每年500万元)。“重中之重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人财物等方面的优势,既是重大科研项目承担以及成果转化基地,也是高校集聚尖端人才的金字招牌,并逐渐成为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主力军。

(九)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1/3获奖者来自高校

北京1月13日讯,100名青年才俊今天在京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殊荣,他们均不到40周岁,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孙伟锋等4位获奖者最为年轻,不到32岁。百名获奖者中有1/3来自高校。

中国青年科技奖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设立,面向全国不超过40周岁的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获奖人数不超过100名。该奖项是1987年由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的。目前,该奖项共评选了11届,共有1088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和1个集体获奖。

据统计,该奖项获奖者中有26人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人担任大学校长、副校长,80多人担任科研院所负责人,20多人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职务。

三、兄弟院校

(一)吴以岭受聘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等单位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日前共同举办“吴以岭教授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座谈会暨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授聘仪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成惠、校长吴勉华为吴以岭颁发聘书。

(二)南开大学学生处分不再一背终身

只要在处分期间内表现良好,处分期满便可以“重新做人”。南开大学日前在全国高校内率先推出“处分期间”制度,为警告、记过等各项学生处分设定了具体期限,让学生处分不再一背终身。

南开大学新设置的“处分期间制”参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中规定公务员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当然,学校在参照这一规定的精神时,也考虑了学生在校修业年限和教育教学的特殊情况。

(三)论文数量和质量未达标:华南理工大学百余博士推迟毕业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举行2010年春季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115名博士在仪式上获颁“迟到”的学位证书。这个来之不易的证书,对他们不仅意味着达到了国家关于授予博士学位的有关标准,也意味着通过了华南理工严格的培养质量关。

(四)浙江林学院网上选课制度给学生选择权:96门公选课不受欢迎被叫停

据悉,浙江林学院本次共有96门课程,因为选报学生过少,下学期被迫停止开设。浙江林学院学生网上选课程制度从6年前开始实施,2007年学校专门出台《浙江林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规定选课学生过少的课程实行停止开设制度。以往,也有部分课程因为选课学生过少而停开,然而数量一直不多。近几年,选修课程已经从几年前的100多门增加到数百门,学生可选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也导致越来越多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面临停开,今年更是高达96门课程。

四、科研成果

(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中医药十项成果获奖,为近十年获奖数量最多

1月11日,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医药(民族医药)10项成果获奖,获奖数量为近十年来最多的一次。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9项。

在获奖项目中,以《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凸显了我国对中医药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的变化;《复杂性疾病维医病证及其方药的一体化研究》、《开郁清热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等获奖研究成果突出反映了国家对中医药临床科研的重视以及我国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快速发展。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人工种植龙胆等药用植物斑枯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原名称:人工种植药用植物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王喜军,曹洪欣,孙海峰,孙晖,马伟,王富龙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中国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与利用——肖培根,陈士林,张本刚,魏建和,周庆年,缪剑华,陈伟平,张昭,杨世林,李学兰

2.开郁清热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仝小林,周水平,连凤梅,刘喜明,常柏,甄仲,朱永宏,焦拥政,李敏,董柳

3.当归提取物治疗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研究——吕圭源,陈素红,潘智敏,陈建真,葛卫红,宋玉良,李万里,石森林,陈子江,俞巧仙

4.复杂性疾病维医病证及其方药的一体化研究(原名称:基于现代理论和技术的复杂性疾病维医病证及其方药的一体化研究)——哈木拉提•吾甫尔,阿不都热依木•玉苏甫,斯拉甫•艾白,努尔买买提,迪丽娜尔•马合木提,季志红,李风森,茹仙古丽,库热西,阿地里江

5.旋提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及应用——朱立国,孙树椿,于杰,张清,李金学,冯敏山,高景华,罗杰,高云,李俊杰

6.基于中医药特点的中药体内外药效物质组生物/化学集成表征新方法(原名称: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新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李萍,王广基,郝海平,齐炼文,杨中林,李会军,闻晓东,周建良,陈君

7.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应用研究——吴以岭,浦介麟,曹克将,杨新春,邹建刚,郭利平,田书彦,张健,杜彦侠,吴相锋

8.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蔡光先,杨永华,张水寒,黄江波,杨瑛,唐正平,王实强,秦裕辉,王宇红,李跃辉

9.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刘保延,姚乃礼,王映辉,李平,谢阳谷,徐浩,倪青,高颖,周雪忠,胡镜清

(二)2010年版《中国药典》全面发行

1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2010年版《中国药典》发行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加大宣传、发行工作力度,使《中国药典》深入人心、发挥应有作用,推动我国药品标准稳步提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浈在会上强调,《中国药典》是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可控、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而制定的药品法典,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最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药品标准。重视《中国药典》就是重视药品标准、重视药品质量。每一次新颁布的《中国药典》,既是我国药品标准最新研究水平的体现,也是我国医药科技和监管工作水平的重要体现。要发挥好《中国药典》提升药品标准的作用,把《中国药典》宣传、发行工作作为标准执行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

记者了解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目前已全面发行。

(三)首个防治甲流儿科中药申请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日前受理了葵花药业提交的“一种防治H1N1病毒的儿科用中药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这是该局受理的首个防治甲流病毒儿科中药的专利申请。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下发了专利申请号。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和北京市中医医院,对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进行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初步结果显示:此药对甲流或流感患者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改善明显。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防治病毒性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对该口服液治疗FM1流感病毒(即H1N1流感病毒)小鼠肺炎作用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对FM1流感病毒抑制作用明显,并呈明显量效关系。

(四)糖尿病中药新药芪蛭降糖片上市

中国中医科学院近日宣布,该院历时15年研制的治疗糖尿病新药——芪蛭降糖片目前正式投产,并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主要用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中药新药。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药是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林兰创立的“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已临床应用20余年的院内制剂“降糖通脉宁”基础上研制的,对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型的糖尿病及血管并发症具有满意的效果,适用于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下肢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多种病变,是有效控制糖尿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药品。

(五)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

2009年12月30日,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648项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成果获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位列获奖总数前10位。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每3年评选一次,是教育部为表彰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海外资讯

(一)欧洲科学家报告两种基因变异增加心绞痛风险

德国莱布尼茨动脉硬化症研究所报告说,一项国际研究已确认有两种基因变异会导致患心绞痛的风险提高近一倍。

这家研究所与英国牛津大学等欧洲研究机构的专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查了3000多名志愿者的2000多种可能与心绞痛有关的基因,这些志愿者和他们的至少一名兄弟姐妹均患有心绞痛。而心绞痛常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有关。

专家们对比研究了上述基因检查结果和健康者的基因,结果确认有3种易感基因与心绞痛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人员随后又仔细分析其中一种名为LPA的易感基因,最终确认LPA基因区有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是易患心绞痛的重要因素。

参与该研究的专家指出,新发现的两种变异可导致患心绞痛的风险分别是正常者的1.7倍和1.92倍。兼有这两种基因变异的人患心绞痛的风险会是正常者的2.57倍。

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二)法国减价发现:病毒“抱团”侵袭机体效率高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一些病毒能够“抱团”聚集在一起,形成类似细菌生物膜的复杂结构,这种结构可大大提高病毒在机体内的传播效率。

巴斯德研究所的专家发现,Ⅰ型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侵入细胞后,部分留在细胞表面的这种病毒会与同类病毒组合,形成一种类似生物膜的结构。这是一种富含糖分的病毒聚合物,其合成由病毒基因控制,并利用细胞分泌的特殊物质实现。

研究人员介绍说,在已发现的这种病毒生物膜上,有一种类似保护涂层的物质,由于有了这层保护物质,又处于“抱团”状态,Ⅰ型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在细胞之间的传播效率远远高于自由状态的单个病毒。研究人员发现,消除受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生物膜后,这种病毒在机体内的传播能力降低了80%,这说明组成生物膜形式对这种病毒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现在正试图确定是否其他病毒也能组合成“抱团”结构。如果发现这种“抱团”结构普遍有利于病毒传播,那么消灭此类结构将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医学研究和治疗方向。

(三)英国研究人员绘出“超级细菌”传播路线图

英国研究人员在1月2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通过检测基因的变化,他们绘制出“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各大洲间的传播路线图。

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报告说,利用新一代基因检测技术,可以对细菌基因组进行完整的分析,并根据基因变异情况得出各地细菌间的家族谱系图。研究人员发现,1997年葡萄牙暴发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疫情是从巴西传播过来的。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病菌,但如果它发生变异而对抗生素甲氧西林产生耐药性,其引起的感染就难以治疗。因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被称为“超级细菌”。上世纪60年代在英国首次发现了这种“超级细菌”。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造成不少患者死亡。

(四)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阻断丙肝病毒复制方法

美国科学家日前找到一种阻断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方法,这有可能为治疗丙肝找到新途径。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网站上报告说,他们通过试管试验合成的一种蛋白质能够生成阻止丙肝病毒聚集或复制的化合物,从而破坏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人工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干扰病毒特有的机制来发挥作用,据此开发出的新药物可能对人体的毒性较小。

研究人员还表示,他们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距临床试验还有一段距离。(五)英国专家警告治糖尿病勿走极端

为分析死亡率与血糖水平之间的联系,英国加的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过去20年间近4.8万名50岁以上、正在接受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研究发现,血糖水平最高和最低的患者,其死亡风险都有所增加,前者增加死亡风险79%,后者增加52%。而死亡风险最低的则是那些血糖水平居中的患者。

研究人员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报告说,与服用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等口服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人死亡风险要高出49%。

研究结果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最好方法,或许是坚持服用口服药以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并辅以适度的节食和运动。医生应尽量让他们的病人长期坚持此类疗法,持续时间越长对病人越有利。

(六)澳大利亚中药行业联合会成立

澳大利亚第一家中药行业联合会1月29日在悉尼成立。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医药管理局官员麦克•史密斯在仪式上说,澳大利亚中药行业联合会的成立,使中药行业执业者可以通过这一有代表性的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沟通,对联邦政府医药管理局在制定草药销售、应用、卫生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澳大利亚中药行业联合会会长马安阳说,由于澳中两国对中药毒性的认知有差异,有效中药成分在澳大利亚时常被禁用或不被承认,这给同行业者带来极大困扰,并影响了中医疗效的发挥。成立联合会是希望通过沟通对话、科学论证等手段,促进澳大利亚政府相关部门更加有效地实行管理,以促进中药行业健康发展,保证中医用药达到最佳效果。

(七)欧洲议会举办首场中医讲座

2月2日,为期3天的“中国新年走进欧洲议会”活动在欧洲议会办公大厦拉开帷幕。作为这一活动的开篇之作和欧洲议会历史上首次中医讲座,题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讲座格外引人注目。

来自欧洲议会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100余人听了讲座。主讲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李峰教授简要介绍了中医的养生理论和实践经验,持续1小时的讲座不时被掌声打断。

李峰认为,中医走向世界的关键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中医,才能从心里认同和接受中医。

(八)英国研发出智能“人工胰腺”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研发出一种智能“人工胰腺”,这种装置可以随着人体内血糖浓度的变化自动调整胰岛素的输入量,从而使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柳叶刀》杂志上报告说,这种“人工胰腺”使用的是市面上已有的血糖检测装置和胰岛素泵,但控制它们的是一种新的软件,可以根据监测到的人体血糖浓度实时调整,计算出所需要的胰岛素量,从而实现智能化补充胰岛素。

研究人员对17名患有2型糖尿病的青少年进行了临床测试,结果发现与普通的定时定量补充胰岛素的装置相比,智能“人工胰腺”可以在60%的时间里将血糖浓度控制在正常范围,而普通装置的这一比例仅为40%。

(九)美国研究揭示精子活动奥秘

据国外媒体2月7日报道,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引发精子游动的奥秘,这不仅有助于研发男性避孕药,而且有助于使那些“行动缓慢”的精子变得活跃起来。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科研人员发现,精子长有大量的小毛孔,能够释放质子,使自身的酸碱度变成碱性,从而开始游动。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小组将这些毛孔称为“Hv1质子管道”。研究人员发现,“Hv1质子管道”会在许多不同情况下开启,包括当外界pH值碱性增大时,或者精子接触到内源性大麻素物质时。内源性大麻素物质是一种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中都存在的化学物质,不过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化学物质更集中于女性卵细胞附近。对精子游动促发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研制出更为有效的男性避孕药,或者说给予那些“行动缓慢”的精子以“激励”,促使其“奋勇向前”。

除了有助于研制避孕药以及促进受孕之外,这一研究还能揭示为什么大麻会损害男性的生育能力。内源性大麻素物质同大麻的主要成分非常接近。研究人员推测说,如果男子吸食大麻,大麻中的这一成分会诱骗精子开始游动,在真正需要精子“冲锋陷阵”时,它们已经“筋疲力尽”了。

(十)日本探明“跳跃基因”被抑制机理

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的网络版上发表论文称,他们解开了被称为“跳跃基因”的转位子在胚胎干细胞中受到抑制的详细机理。这项成果有望广泛应用于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和基因载体的研究。

转位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片段,它可以自我复制并在基因序列中四处移动。一些转位子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可诱发基因突变。因此,生物体内存在抑制转位子的机制。通常,这种抑制是通过DNA甲基化来实现的。而在胚胎干细胞中,人们已经发现存在DNA甲基化以外的抑制机理,但详细情况一直未得到解释。

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教授真贝洋一等研究人员在利用实验鼠的胚胎干细胞进行实验时发现,如果阻止一种酶“ESET”发挥作用,那么转位子的一种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在细胞内就会变得异常活跃。与“ESET”正常发挥作用时相比,病毒数量增加到25倍。这说明,“ESET”是控制转位子活跃程度的一种“开关”。

在iPS细胞和基因载体等的研究中,控制特定基因发挥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成果有望广泛应用于iPS细胞和基因载体的研究中。

(十一)蛋白质乙酰化研究新论为治疗肿瘤提供新前景

最新出版的《Science》杂志罕见地同时发表了两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研究人员对乙酰化作用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乙酰化对蛋白质进行修饰以及对代谢通路进行调控的问题,奠定了这项开拓性工作的地位。《Science》评论称,该研究为开发调控代谢的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包括肿瘤在内的新的治疗手段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十二)德国研究人员发现能增加房颤风险的基因

一个由德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21日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会大大增加心房纤颤(房颤)风险的基因。

这项研究由德国慕尼黑大学、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和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医院等50多个机构参与。研究人员对1335名没有其他心脏疾病的所谓孤立性房颤患者和一万多名健康人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发现会明显增加房颤风险的KCNN3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该基因参与影响心脏起搏的一种钾通道的合成。研究人员说,根据这一特点,将来可研发专门对这种钾通道发生作用的新药物,以纠正心脏起搏的失调。此外,研究人员还希望这一成果能帮助预测个人罹患房颤的风险。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络版上。

六、权威声音

(一)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卫生部部长 陈竺)

1月5日,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作题为《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 全面做好卫生工作 努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国务院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防控、应急处置以及医疗救治和治未病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中医药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中央的高度重视前所未有●各地的推动力度前所未有●群众的信任需求前所未有●国际社会的关注前所未有●业界同仁的团结前所未有

(三)我很服气,我现在推荐中药治甲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 钟南山)

此前我一直对中药治疗甲流是否有效没有表态,现在经过临床循证医学研究,看到北京两个治疗H1N1中药的研究(数据),我很服气。我现在推荐中药治甲流。

(四)“中医是一门成熟科学”(世界著名汉学家、中医教育家,德国慕尼黑大学终身教授 满晰博)

判断一门学科是否科学的主要标准是:1.正面经验:数据和知识以正面经验为基础;2.表述的单义性:由正面经验获得的数据和知识的单义性表述;3.知识的系统化:单义界定的数据和知识的严谨、理性的综合,即系统化。

中医诊断学凭借其自身的方法论,是唯一由人类所设计,易于掌握并完全符合以上3条科学标准的医学诊断方法。这一事实本身就成为“中医是一门成熟科学”的理由。

(五)不断创新中药民族药质控研究(第九届药典委员会第三次委员大会)

第九届药典委员会第三次委员大会暨2010年版《中国药典》编制工作总结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中药和民族药等产品的药品标准提高为近期工作重点,要不断创新中药民族药质量控制研究。

(六)遵循传统医学规律发展中医药教育(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高思华)

作为以提高人类健康指数为宗旨的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应彼此取长补短,而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盲目跟进,更不能比照西医学来改造中医学。

高等中医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必须坚持中医药学科专业的主体和核心地位,如盲目地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就可能丧失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七)高等中医院校应确立特色办学理念


七、重大事件

(一)2009年中医药十大新闻揭晓

1月30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和中国中医药报社共同组织评选的“步长杯”2009年中医药十大新闻在京揭晓。

1.《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成为指导我国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央财政投入47亿元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和加强。

2.中医药全面参与医改,围绕五项重点工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政策措施。

3.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作用,成效显著。单纯中医药治疗轻症患者效果明显,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患者方法有效,全国近2/3患者受益。

4.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首次评选表彰30位“国医大师”。

5.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军营,成为我军卫生史上首次以中医药服务基层官兵为主题的专项活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6.中医药行业启动中医刮痧师、中药调剂员、中药材种植员、中药固体制剂工、中药检验员等5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7.2009年版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更加体现中医药特点,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不再测试西医内容。

8.双黄连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全面启动。

9.建立完善中医药创新科技体系,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确定。10项中医药科技成果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为十年来最多。

10.由我国发起促成的《传统医学决议》获世界卫生大会通过,我国与东盟10国就传统医药合作发表《南宁宣言》,以我国标准为基础的首部中医学教育国际组织标准发布,彰显我国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中的引领地位。

(二)2009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中药防治甲流上榜

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以及读者参与评选的“2009国际十大科技新闻”12月28日正式揭晓,其中,中药防治甲流发挥独特优势榜上有名。

2009年3月,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墨西哥出现,并迅速蔓延全球。中药在甲流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而连花清瘟胶囊则成为我国首个与达菲对照进行循证医学研究的药物,实验证明其治疗甲流疗效确切。

(三)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建设单位确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确定了中日友好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41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临床基地)建设单位,旨在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特色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推进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各有关部门根据相关管理办法、建设标准和要求,指导和督促各建设单位尽快落实各项保障条件,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并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时督促检查和推进,使之真正成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中医药临床救治的重要力量,成为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四)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专委会成立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专家委员会。王永炎担任组长,张伯礼、刘保延、晁恩祥、王融冰为副组长,专家委员会共65人。

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为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咨询和建议;指导、参与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的研究制定;进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医疗和科研重大项目的宏观指导和论证;组织有关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并对相关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对各地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临床基地建设工作提供业务咨询和技术指导。

电子版请登陆http://www.zjtsg.cn直接访问

上一条:2010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下一条:09中医药信息第1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