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医药信息第12期

时间:2010-01-06 00:00:0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09年第12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0年一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4

三、兄弟院校··················6

四、科研成果··················10

五、海外资讯··················14

六、权威声音··················21

七、重大事件··················22

一、医药政策

(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出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要以发展中医药基本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以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继承创新为根本,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产生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及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内经学、伤寒学、金匮要略等48个重点学科和323家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名录,并对目标管理、组织管理、运行管理、经费管理、检查评估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以上文件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网站www.satcm.gov.cn)。

(二)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启动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2月24日联合发出通知,宣布将于2009年至2011年联合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现启动申报工作。项目将力争形成若干个年产值1亿元的中药新品种;使每种药材新增野生变家种生产基地3000亩以上,缓解由于野生药材资源紧缺导致用药价格升高的问题。

据悉,该专项重点支持治疗常见病、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品种的产业化,优质原料药材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先进技术的综合示范应用三大领域。具体内容包括:支持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肝病、病毒性感冒、妇科慢性疾病及胃肠道疾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制造技术先进且成熟、市场潜力大的创新中成药产品的产业化;择优支持15种左右以野生抚育技术、人工繁育技术等为支撑的紧缺、用量大的珍稀濒危、高附加值野生药材规模化野生变家种家养、抚育基地建设;择优支持10种左右为中成药大品种配套的主要栽培或养殖原料药材规范化基地的建设;择优支持5种左右优质特色中药饮片的规范化生产和过程控制技术应用示范;择优支持10家左右企业进行中成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技术示范。

(三)卫生部拟建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针对近期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因手术安全核查失误而引发的医疗事件,卫生部近日组织专家,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讨论稿)》和《手术安全核查表》进行研讨和修订。卫生部医政司相关人员表示,经过修订和征求意见,卫生部将于近期正式发文,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作为一项医疗核心制度向全国推开。

此次《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讨论稿)》和《手术安全核查表》是卫生部委托中国医院协会起草的,规定了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的3个环节。讨论稿规定,手术患者应配戴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手术安全核查表》由麻醉医师主持并填写;无麻醉医师参加的手术,则由术者主持并填写。核查三方要对患者身份、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手术部位与标示等内容共同确认。《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归入病案中保管。

(四)《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评估细则》征求意见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2月9日印发的《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评估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在科室设置上,应将中医临床科室作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中医病床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每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和0.4名护士;三级医院中医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开中医门诊不少于2个。

在中医药服务水平方面,征求意见稿要求,示范单位的门诊、病房等诊疗工作能够开展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不少于4种中医药服务。中医临床科室门诊日均诊疗人次占全院门诊诊疗人次比例不少于5%,全院日均中药处方占全部处方比例不少于10%,中医临床科室门诊日均中药饮片处方数占本科室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不少于70%,全院中药处方合格率不低于90%。要建立并完善中医临床科室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诊制度以及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西医临床科室。申请中医会诊的西医临床科室占全院西医临床科室的比例不低于80%,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含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推拿等)的临床科室占全院临床科室的比例不低于90%。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示范单位全院医护人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应不低于80%。

(五)《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近日公布

近日召开的《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编委会全体会议透露,《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将于近日公布。《应用指南(基层部分)》采用“以病带药”的方式,针对基层常见病、多发病提出具体的用药方案,以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规范使用基本药物。

据编委会专家介绍,《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所涉及的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种类,是由20多个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调查汇总而来,基本覆盖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诊疗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针对每类疾病,《应用指南》提供了疾病概述、诊断要点、药物治疗、注意事项4个部分内容,其中“药物治疗”部分对治疗疾病可供使用的基本药物的用法用量、疗程等作了详细的介绍。

(六)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确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2月24日公布该局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名单,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基础理论等323个学科榜上有名。

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新一轮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点,其所在单位均为三级以上医疗机构或省级以上教育、科研机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就此发布了指导意见及管理办法,提出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要明确本学科学术发展的目标和3个-5个研究方向,并体现研究方向的系列研究项目。要制定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并有效付诸实施;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应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学位点建设以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相结合,在统一目标下综合集成。学科建设以5年为周期,实行优胜劣汰。

二、高等教育

(一)《中国教育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教育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

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和主要人口大国的比较,在53个国家中,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第29位,比10年前提升了17位,是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在目前比较薄弱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会有大幅提升,教育竞争力进入前10名是有可能的。

目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优势体现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劣势包括: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际有差距,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仍需提高。

(二)“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联合招聘月”举办

为积极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充分发挥高校在指导毕业生就业中的主导作用,更有力地促进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和交流,最大限度帮助2010届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教育部于2009年12月1日至31日举办“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联合招聘月”。

活动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和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承办,以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www.ncss.org.cn〉为主会场,各省份及各高校就业网站设分会场,各类招聘信息在招聘月期间将以网络招聘会形式发布,供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浏览查询和联系,并充分利用先进视频技术,为招、应聘双方提供方便服务。

(三)我国国际科技论文高校占八成:发表数居世界第二,引用居世界第九

11月27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对社会公布。统计结果表明,过去一年,我国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数量继续增长,稳居世界第二位;论文的国际影响力也在继续上升,论文引用居世界第九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一位。

据统计结果发布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介绍,高等院校仍然是我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的主力军。2008年,我国高等院校共发表国际科技论文204999篇,占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数的85.35%。2008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校依次是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四)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高校占四成

12月2日,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发布,新当选院士共有48名。其中来自高校的新院士有20名,所占比例为41.7%,高于研究院所、厂矿企业及管理部门。来自台湾的一位新院士是云林科技大学的杨永斌,6位外籍院士中5位为美国籍,1位为英国籍。

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规定,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这一次增选后,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56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

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为56.2岁,其中60岁(含)以下的占新当选人数的三分之二;50岁(含)以下的14人,占新当选人数的近三成;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41岁。本届新院士的年龄结构比起上一届明显年轻化,平均年龄首次低于60岁。

(五)高校新当选的1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安民(四川大学)、罗俊(华中科技大学)、郑晓静(女)(兰州大学)、陈小明(中山大学)、周其林(南开大学)、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涂永强(兰州大学)、尚永丰(北京大学)、侯凡凡(女)(南方医科大学)、隋森芳(清华大学)、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莫宣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陶澍(北京大学)、许宁生(中山大学)、怀进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起峰(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王光谦(清华大学)、王锡凡(西安交通大学)、申长雨(郑州大学)。

(六)俄罗斯《导报》日前刊文称:中国建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

“211工程”自1995年启动以来,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85工程”自启动以来,重点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部分高校已经初步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俄罗斯《导报》12月9日刊文说,中国政府提出并逐步实施建立世界级研究型大学的任务,使中国大学在近10年中走过了惊人的路程,俄罗斯可从中吸取经验。

经验一:为了发展研究型大学,必须从一开始就将其引上正轨。

经验二:一方面,大学集中一个大校园可以激发学生相互学习的兴趣,让师生把精力集中在学业和研究上;另一方面,把大学设在城市里可以实现与城市社会经济生活的双赢。

经验三:中国有目的地支持一些实力强的高校建成研究型大学的计划,合理地分配了财力和人力。

三、兄弟院校

(一)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论文登上《自然》分刊

12月7日,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在其生物技术分刊《Nature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领衔、华南理工大学主要参与的合作研究论文《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在论文中,我国科研人员阐述了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的重大进展——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种群特异甚至个体独有的DNA序列和功能基因,并首次提出了“人类泛基因组”的概念。

令人们感到惊奇的是,这一研究成果的并列第一作者罗锐邦和另一名署名作者金鑫,分别是华南理工大学在读大三和大四的本科生,同属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基因组科学创新班学生。

(二)辽宁中医药大学再增一所附院

近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正式挂牌,成为辽宁省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该院前身为沈铁分局直属医院。2004年9月,在国家深化国企改革背景中,属地移交,由原沈阳铁路局苏家屯医院变更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分院。五年来,医院以“人才立院、创新强院、服务兴院”为发展战略,强化医院管理,突出中医药优势特色,医院发生了巨大转变。今年10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独立建制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研究员荣获中国药学发展奖突出成就奖

近日,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在湖南长沙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刘建勋研究员荣获中国药学发展奖突出成就奖,成为继肖培根、李连达、姜廷良等著名中医药专家之后我国中医药界的又一位获此殊荣者。

刘建勋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效学研究与评价重点研究室主任。他从事药理学、中药学研究30余年,研究和创建了多种心脑血管病动物模型,搭建了我国一流的心脑血管药物药效学评价平台。他提出和建立了用中药化学、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相互关联法对中药及药效物质基础进行研究的模式,并应用于中药新药研发及国际合作,得到国际广泛认可。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疾病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的概念,并完整地建立了研究思路与方法,使药物药效学研究更接近临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刘建勋先后承担863、973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获得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四)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第八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

11月27-29日,第八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肺系疾病)高级研修班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行。研修班邀请了11名海内外专家,共有来自港澳台以及世界各地的400多名中医药工作者参加学习。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金匮要略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4年建立临床基地以来,尤其突出重视经典与经方的临床运用。据悉,该研修班是由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为仲景学说理论传播搭建的平台,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继续教育品牌项目

(五)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获奖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主持完成的天津市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项目“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日前获得2009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在国内率先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手段,证实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明显优势,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一针刺疗法的机理,为“醒脑开窍”针刺法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针刺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对制订针刺治疗脑梗死循证指南具有重要意义。

(六)安徽中医学院全面推进糖尿病研究

12月2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为组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为副组长的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专家组开始对安徽中医学院进行考察认证,考察该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病种糖尿病研究型门诊。

自该院糖尿病研究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病种后,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省内协作网络也已形成。糖尿病辨证论治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已在临床诊疗中进行研究应用;糖尿病研究型门诊、研究型病房工作在探索与实践中稳步进行;通过招标设立的25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院内课题也在同步进行。

(七)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

近日,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正式通过国家教育部中医学专业试点认证专家组评估认证。

中医学专业是安徽中医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同时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在50年的中医学教育教学中,安徽中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理论教学和临床技能培养并重并举,确保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特别在教学中,该校注重发挥安徽深厚的中医药底蕴,加强对地域医学——新安医学的研究和传承,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并运用在教学中,推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术思想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上具有坚定中医信念、继承和弘扬新安医学传统的鲜明特色。

(八)山西中医学院开展班级联系人工作

近日,山西中医学院的各班级的班会与以往不同,除了政治辅导员老师外,又多了张新面孔。这就是学院为全校73个学生班级配备的66名处级干部和64名高职称教师联系人。这些联系人深入到学生班级中为学生作报告、讲经验、谈体会,为学生学习生活把脉会诊、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

(九)长春中医药大学评选终身教授

为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褒奖在学科建设中贡献卓著、造诣精深的专家,长春中医药大学日前建立了中医药学科终身教授职务聘任制度,并开展了中医药终身教授评选,刘淑莹、南征、黄永生等三位同志被聘为首批终身教授。

此次终身教授评选是学校进一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挖掘老专家学术作用的体现。入选的教授为该校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中药专家。

(十)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师资培训班开班

12月19日-20日,由教育部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的“全国中医基础理论(含内经)师资培训班”在成都举办。

培训班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吴以岭,《中医基础理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山东中医药大学孙广任教授,《内经》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长春中医药大学苏颖教授等8位专家为来自全国25所院校的50余位中青年教师做了学术报告,介绍了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经验,并与中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心得的交流。

(十一)北京师范大学搭建辅导员成长平台

身份认同感是辅导员走向专业化的基础,除了做好日常事务工作之外,北师大的辅导员还要给学生上课。目前,由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的心理健康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形势政策课程已经覆盖到2006、2007、2009级3个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让辅导员有了成就感。

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走向专业化的保证,学校通过设立课题,开展研究,鼓励专职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并给予每年5万元的经费支持,努力提升辅导员的学术研究水平。截至目前,辅导员已累计在各类期刊报纸上发表文章200余篇。

针对辅导员不断要求进步的需求,北师大以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为依托,为辅导员开展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举办“心理辅导博士高级研修班”等,为辅导员的学习和发展搭建平台,并在明确辅导员职责的前提下,建立了辅导员岗位津贴制度。

四、科研成果

(一)《中医眼科学名词术语》标准通过审定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审定通过了《中医眼科学名词术语》标准,并提交国家标准委员会审定批准后颁布。

《中医眼科学名词术语》规范研究是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中医术语规范”项目之一,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组织全国有关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形成标准初稿,经过近一年时间,反复修改最终完成送审稿,确保其权威性和广泛性。

(二)针灸远距离取穴原理可望得到科学揭示

12月26日,973计划项目“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启动实施,在针灸研究领域,经脉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联系的问题将得到较好解决,针灸临床循经远距离取穴可望取得充分的科学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国家973计划中医专项专家组组长李振吉、国医大师邓铁涛、该项目专家组顾问石学敏等出席启动会。

该项目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该校许能贵教授为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天津、成都、山东、湖南、安徽、湖北、浙江、福建等高等中医院校以及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全国12家单位共同承担。

(三)维生素C可促进成体细胞重编程

在第12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发布了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日前在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即维生素C可促进成体细胞重编程。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个成果的核心在于,维生素C可以大大提高从成体细胞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效率。以前是每1万至10万个成体细胞,才能有一个细胞转化为多能干细胞,而加入维生素C后,这个效率可以提高至10%。

(四)我国科学家发现麻风病易感基因

山东省政府12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等单位,采用国际最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对11400名麻风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研究,发现了7个麻风病的易感基因,并证明在中国不同民族中对麻风病具有共同的易感基因。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当日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五)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被发现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吴际教授主持的成年哺乳动物雌性生殖干细胞的发现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入选近日揭晓的、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评选的200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该研究相关论文已于今年5月刊登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吴际教授等经过不懈探究,首次发现和分离出生后小鼠(包括成年小鼠)卵巢中雌性生殖干细胞,经摸索培养得到能长期自我更新的生殖干细胞株并鉴定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然后将此细胞移植于不孕小鼠体内,并证实能产生新的卵母细胞,使这些小鼠与雄性交配后生出正常后代。

(六)我国专家提出肿瘤复发新学说:化疗损伤DNA会使普通肿瘤细胞变为肿瘤干细胞

日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带领的科研团队首次提出肿瘤干细胞新的“起源”说,认为部分肿瘤化疗所引起的DNA损伤会促进普通肿瘤细胞演变成肿瘤干细胞。这一可能对肿瘤治疗策略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美国《生物化学杂志》上。

(七)国人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研究获重要进展

中国人Ⅱ型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最近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历经多年探索,锁定了导致Ⅱ型糖尿病的一个新基因——一氧化氮合成酶1转接蛋白(NOS1AP)基因。“研究表明,该基因位点的遗传缺陷可使得中国人Ⅱ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上升1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科研人员有关这一发现的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糖尿病权威刊物《糖尿病学》杂志上。

(八)世界首台新一代组合型人工肝研制成功

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获悉,国家863计划和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世界首台“新一代人源细胞组合型生物人工肝”近日在该院研制成功,并获得9项国家专利。目前,该项目已成功生产出首台新型生物人工肝样机,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珠江医院肝胆二科高毅表示,“预计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这种机器就能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成为真正的‘救命机器’”,高毅表示,一个容量约3升的生物反应器约能培养10的9次方至10的10次方个肝细胞,可供一位病人接受至少3至5天时间的治疗,消耗费用约1至2万元。

(九)我国科学家完成世界首部藏羚羊基因组序列图谱,为破译慢性高原病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12月25日,由青海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发起并承担的藏羚羊基因组序列图谱在青海大学医学院宣告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绘制完成的高原濒危物种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中国科学家对全球基因组科学的又一重大贡献。

“藏羚羊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完成,将为破译慢性高原病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高原居民尤其是青藏高原藏族等世居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HapMap)计划协作组中国协调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表示。

青海大学副校长、国际高原医学会常务理事兼项目负责人格日力介绍,完成基因组序列图谱是藏羚羊基因组研究计划的第一步,这项成果为开展基因组水平上的各项高原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起点和平台,提升了中国在高原医学、物种进化、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在此基础上,他们将开展一系列基因组水平上的探索和研究,如识别基因组上的功能元件,解读其全部遗传信息,探索藏羚羊作为一个物种的进化能力和适应严酷环境能力的基因组基础。

(十)自体表皮移植治白癜风有疗效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采用自体表皮移植术治疗稳定型白癜风患者370余名,均取得良好疗效。经1年-5年随访,无复发和术后并发症。

据该院皮肤性病科主任邹先彪博士介绍,自体表皮移植术运用负压吸引原理,将两个多孔吸盘分别置于白斑皮肤和准备移植的正常皮肤上,吸盘通过管子与一台能够产生负压的装置相连。通过30千帕—60千帕的负压,使皮肤的表皮与真皮分离开来,这一过程称为“发疱”。经过30分钟—90分钟的发疱,水疱变得丰满后,先用剪刀剪去白斑处水疱表皮,然后再将正常肤色部位的水疱表皮剪下来,像贴邮票一样平整地覆盖在已剪去表皮的白斑裸露面,用创可贴和纱布加压包扎固定。一周内创口应避免沾水、污染和过多的局部活动。大约两周后,移植的表皮即可成活。3个月~6个月后,移植的表皮颜色逐渐加深并恢复到基本正常颜色。

(十一)浙江大学教授发现生物换壳分子“开关”

“金蝉脱壳”是人们熟知的一种生命现象,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都有这种换壳的本领。教育部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唐睿康带领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这种“换壳”过程是受一个“开关”控制的:在“关”的信号下,矿物在体内储存并为新壳准备,而当“开”的信号一出现,新壳就快速生成。这一发现为科学家进一步研究仿生控制功能提供了一个样本,让生物材料的制备变得更加可控。

课题组选取了日常环境中常见的甲壳动物—卷甲虫(俗称“西瓜虫”)作为生物模型。他们对处于换壳时期的卷甲虫进行了研究,发现富含酸性氨基酸如天冬氨酸的蛋白质是另一个关键的信号。在它的作用下,卷甲虫立即启动换壳过程,促使处于准备状态的矿物质前体迅速走向“稳定状态”从而形成新壳,在自然状态下,这个过程在短短的数小时之内完成。

“事实上,镁离子和酸性蛋白质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物界中‘开关’”。唐睿康解释说,镁离子是一个“关”的信号,暂时关闭了结晶过程,延长了碳酸钙非结晶状态;而酸性蛋白是一个“开”的信号,它的出现结束了矿物的非结晶状态,促发了矿物质的迅速结晶。

(十二)可降解镁合金心血管支架动物植入实验成功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的生物医用材料与器件课题组,通过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成功完成了可降解镁合金心血管支架的动物植入实验研究。

可降解镁合金心血管支架是完全不同于目前临床应用的316L不锈钢支架和Co-Cr-Mo合金支架的新一代可降解心血管支架。镁合金支架在植入初期可对病变血管产生支撑作用,防止病变血管发生负性重构。随着病变血管周围环境的改善及血管结构重塑的完成,血管壁内的镁合金支架可缓慢腐蚀,直至完全降解,从而可以避免在植入后期,支架对血管壁的刺激而导致的内膜增生及再狭窄发生。镁合金支架的降解性能除对普通心血管病人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外,对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的婴儿、青少年等尤其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十三)华东师范大学生科院发现前列腺肿瘤生长克星

华东师范大学生科院生命医学研究所刘明耀课题组最近又在国际癌症研究权威杂志《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上发表一篇题为《11-羰基-β-乙酰乳香酸通过干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介导的血管新生效应,抑制人前列腺肿瘤生长》的学术论文,再次揭示了植物药单体化合物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的巨大潜力。论文第一作者逄秀凤博士是首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之一。

据了解,乳香酸是传统中药乳香的有效活性成分,提取于卡氏乳香树的橡胶脂中,而AKBA是乳香酸的结构衍生物。卡氏乳香树广泛分布于热带区域,在我国的海南省、台湾南部、广东南部、广西南部及云南南部等地区都有种植。一直以来,乳香酸就被视为一种抗炎药,用于治疗关节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该项研究揭示了乳香酸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这一崭新的功能和机理,提示了AKBA这一类化合物有可能成为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五、海外资讯

(一)英国研究揭示脸色红润看上去更健康的依据

脸色常常可以反映人的健康状况。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们比较倾向于认为脸色红润的人更健康。研究人员还解释了这一倾向背后的科学根据。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日前进行一项肤色调查,他们选择54名白种人,要求他们利用电脑软件调整数码图片中白种人脸部颜色,让图片中的人看起来更健康。结果发现,受调查者都选择添加玫瑰色,提升透明度,让皮肤看起来红润有光泽。这说明他们认为如果脸色更具红色,就会显得更健康。

研究人员解释说,脸色红润常常是因为脸部皮肤毛细血管中血液和氧气含量充足,这说明此人有良好的心肺功能。而一些吸烟的人或有心脏病的人的脸部毛细血管较少,他们脸上的血色自然也较少。

(二)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墨尔本召开

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12月5日-6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700余名中医药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的现代化与飞跃”主题,就中医理论、临床研究、中药研究、针灸临床和科研等,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据悉,墨尔本所在的维多利亚州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立法将中医纳入当地主流医学体系的地方。同时,自2012年7月1日起,中医还将被正式纳入澳洲全国医疗行业注册和审核计划管理,从而使中医成为澳洲全国认可的一种医疗方式。

本次会议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承办。

(三)德国科学家发现免疫细胞“作息”有规律

德国沙里泰医学院日前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在一天中有自己的“作息”规律。医生可根据这种规律,在一天中药效最佳且副作用最低时让风湿或哮喘患者服药。

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是身体中的“守卫细胞”,能够认出引发炎症和发烧等生理反应的细菌内毒素的结构,进而分解和吞噬它们。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技术,用荧光素酶为实验鼠的脾脏、淋巴结和腹膜的巨噬细胞基因做标记,观察受内毒素刺激后巨噬细胞分泌物TNF-a和IL-6的情况。

研究人员发现,插入荧光素酶的巨噬细胞的亮度在一天中随时间波动,这表明巨噬细胞每天的基因活动有特定节奏,并不依赖动物体内系统性的糖皮质激素和脾脏细胞的周期性波动,而且其不同基因的每天活跃时间也不尽相同。

研究人员说,根据巨噬细胞的这种“作息”规律,风湿和哮喘等患者的病痛也会波动。医生可据此针对病情,确定药效最佳且副作用最小的服药时间。

(四)美国研究发现帮助艾滋病病毒复制的基因

美国研究人员6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帮助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传播和复制的基因,这项成果将有望应用于开发治疗艾滋病的新药或疫苗。

研究人员介绍说,他们发现的基因位于艾滋病病毒核糖核酸基因序列中,与人体内的tRNALys基因非常相似。正是由于这一基因的存在,艾滋病病毒才能在人体内以更高的效率复制。

负责这项研究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罗伯特•班巴拉等人6日在英国《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文章指出,确定这一基因的来源可为艾滋病病毒起源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五)加拿大研究出艾滋病新疗法

据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网站报道,该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艾滋病治疗方法首次临床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研究人员称,该疗法可能比目前流行的鸡尾酒疗法更有效,前景光明。

报道称,该疗法作为一种免疫疗法,可针对不同病人量身定制,通过注射疫苗,“引导”免疫系统对抗感染者体内的特定艾滋病病毒。在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该疗法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结合使用,效果良好。第二阶段临床试验目前正在加拿大8个不同地点进行。研究者称,比起目前流行的抗逆转录病毒“鸡尾酒”疗法,这种疗法需要的注射量更少,产生的毒性持续时间更短。

(六)汉方药被排除出日本医保体系

日本共同社12月2日报道,日本政府行政刷新会议的预算甄别工作组日前计划将汉方药排除于公共医疗保险的适用对象之外,这意味着自1976年以来一直作为医保药品的日式中药在日本可能成为自费药,个人购药成本将提高10倍。部分医生及服用中药的患者1日前往厚生劳动省,提交了有27万人签名的请愿书,要求继续使日式中药适用保险。

(七)德国发现两种基因变异增加心绞痛风险

德国莱布尼茨动脉硬化症研究所24日报告说,一项国际研究已确认有两种基因变异会导致患心绞痛的风险提高近一倍。

这家研究所与英国牛津大学等欧洲研究机构的专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查了3000多名志愿者的2000多种可能与心绞痛有关的基因,这些志愿者和他们的至少一名兄弟姐妹均患有心绞痛。而心绞痛常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有关。

专家们对比研究了上述基因检查结果和健康者的基因,结果确认有3种易感基因与心绞痛有很强的相关性。研究人员随后又仔细分析其中一种名为LPA的易感基因,最终确认LPA基因区有两种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异是易患心绞痛的重要因素。

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八)美国科学家发现记忆形成机理

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发现大脑形成记忆的机理。人们早就知道,神经元相接的地方——突触是大脑的信息交换和储存的关键。但是研究人员表示,现在他们已经弄明白突触这个地方的分子是如何加强记忆的。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神经元》杂志上,它或许有助于研发治疗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药物。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科学家现在表示,他们在实验室通过老鼠进行的试验显示,只有当RNA(从细胞核和其他细胞里收集遗传信息的分子)开启后,巩固记忆所需的蛋白质才会产生。在不需要时,RNA会被一种“安静”分子麻痹,这种分子本身也包含蛋白质。当外来信号传进来,例如当一个人看到有趣的事情或者经历特殊体验时,安静分子片段和RNA会被释放出来。

(九)日本研究发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神经组织的机制

日本研究人员在12月22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过附着神经细胞表面的突起,进而感染神经组织。

来自日本大阪大学和神户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别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人体培养细胞进行实验。结果发现,两种病毒都是将本身表面的突起附着在培养细胞表面名为MAG的神经突起上,然后把自身的基因送入宿主细胞进而增殖。

研究人员通过本次实验还证实,如果用抗体阻碍病毒突起和神经突起的结合,病毒就难以感染神经组织。这项研究有助于开发防止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新方法。

(十)美国研究发现注射干细胞可修复心肌损伤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心脏病发作后的10天内对患者进行干细胞静脉注射可以修复受损的心脏组织,这一成果有助于开发治疗心脏病新方法。

美国迈阿密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称,他们把从成人骨髓中提取的间质干细胞注射进发生心肌梗塞不到10天的患者体内。这些间质干细胞随着静脉血流进入心脏,并最终到达受损部位。

负责这项研究的黑尔介绍说,间质干细胞在心肌组织“扎根”后,会清除受损区域的受伤组织,从而提高心肌的搏动能力。间质干细胞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的心肌组织生长。黑尔说,这种疗法已在53名患者身上取得良好效果,但尚不能最终判定此种疗法有效。

(十一)美国研究者发明快速检测癌症的纳米传感器

美国科研人员日前研发出一种可快速检测癌症的纳米传感器。这种仪器能在更短时间内发现癌症的早期迹象,从而为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研人员12月13日发表公报说,他们研发的这种仪器可以从病人的血液中找到前列腺癌、乳腺癌和其他癌症的生物标记,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其检测结果更加准确,而且成本不高。生物标记是监测及追踪癌症发展的重要工具。

研究报告的撰稿人、参与研究的马克•里德介绍说,这种仪器操作方便,医生只需从病人手指上取一点血,便可很快完成检测,整个过程只需20分钟。

这份研究报告已刊登在英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网络版上。

(十二)德国研究发现褪黑素能预防皮肤癌

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的基尔大学医院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褪黑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能明显减少紫外线照射造成的人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损伤,从而有助于预防皮肤癌。

基尔大学医院12月15日发表公报说,研究人员利用细胞样本进行实验证实,褪黑素的抗氧化效果比维生素E和维生素C要强得多,能够有效抵消人体内可致癌的自由基的有害作用。

领导这项研究的托比亚斯•菲舍尔博士表示,虽然有关实验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褪黑素将被用于皮肤癌预防。他说,可以将含有褪黑素成分的物质制成膏状产品涂抹在皮肤上,通过抑制自由基的形成,使基底细胞癌这种常见的皮肤癌无法产生,同时还能抑制皮肤老化。此外,褪黑素还能抑制恶性黑色素瘤的生成。

(十三)美国科学家发现可杀灭结核杆菌的化合物

据最近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用某种化合物(oxathiazol-2-one)能够有选择地抑制分枝杆菌蛋白酶体,对于瞄准这种非复制状态非常有用,这意味着新的方法能够在发展中国家抗击这种最普遍的传染病。

(十四)法国发现新的巨型病毒

法国研究人员日前在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变形虫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巨型病毒,并为其取名“马赛病毒”(Marseillevirus)。

艾克斯-马赛大学传染病和热带病研究小组的负责人迪迪埃•拉乌尔9日向媒体介绍了这种巨型病毒。他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病毒,其基因组构成与其他种类的病毒差别很大。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它与其他寄居在阿米巴变形虫体内的微生物进行过基因交换,这些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其他巨型病毒。据介绍,“马赛病毒”直径约为250毫微米,其基因组包含36.8万个碱基对。

该研究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十五)美国发现与糖尿病有关的基因

美国科研人员最近发现,人体中的一种基因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发现有望为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找到新方法。

美国得克萨斯农作物生命研究所科研人员在12月份的《生物化学》上报告说,代谢炎症是导致糖尿病或使其恶化的主要“元凶”。他们发现,一种名为PFKFB3的基因正是人体新陈代谢的“调节器”,它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认为,增加营养可以激活这种基因,从而可以起到预防或遏制糖尿病发展的作用。为此,研究人员正在与营养学家合作,以确定是通过改变饮食还是通过服用补充剂来向这种基因提供营养,从而获得更有效的防治效果。

(十六)美国等科学家发现保护肝细胞的蛋白质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日本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有助于防止肝损伤的蛋白质开关,其作用范围包括炎症、纤维化和癌症。研究人员称,对这种名为TAK1的蛋白的研究将有助于开创肝病及肝癌治疗的新局面。相关论文刊登在12月14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网站上。

负责该研究的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医学院教授大卫•布伦纳称,TAK1似乎是肝功能一个主调节器。了解其在肝病以及肝癌中作用,或许有助于制定出新的治疗策略。

TAK1是一种激酶,在细胞的信号传导及其复杂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家们已经知道,TAK1能激活两种特定的蛋白:NF-kappaB和JNK。在肝脏的免疫、炎症、编程性细胞死亡以及癌变过程中均能发现这两种蛋白的存在,它们的分工恰好相反:NF-kappaB负责保护健康肝细胞、防止癌细胞发展;JNK则会促进细胞死亡并导致癌症。但对于其激活开关TAK1的作用却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描述。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肝细胞TAK1基因缺失的小鼠模型。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在TAK1基因缺失的年轻动物个体中,肝细胞死亡率较高。研究人员解释称,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肝脏会加速细胞的生产,以弥补损失,而过多的肝细胞就会造成炎症和纤维化并最终导致肝损伤和癌症。

日本大阪大学医学博士关亦鸿(Ekihiro Seki)表示,该研究第一次阐明了TAK1在癌症发展中的作用,并称在其他器官的癌症中TAK1或许也发挥着类似的作用,对TAK1的研究将为肝病及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十七)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与肺癌有关基因

意大利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一种基因变异与肺癌有关。

据当地媒体报道,意大利米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NOTCH的基因变异与肺癌有关,原因在于负责控制这一基因的Numb蛋白质对其丧失了控制力。研究表明,33%肺癌患者体内的NOTCH基因都发生了变异。

研究人员下一步将开展临床试验,研究对NOTCH基因进行干预后的治疗效果。

(十八)法国首次用人类干细胞制造出表皮

法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利用人类干细胞制造出了一块完整的表皮,该成果可缩短重度烧伤患者等待皮肤移植手术的时间,减小感染的几率,从而挽救病人生命。科学家希望这种干细胞疗法未来可成为重度烧伤患者和遗传性皮肤病患者的替代疗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11月份的英国《柳叶刀》杂志上。

此项研究由法国I-STEM研究所负责,该所主要使用干细胞来开发再生疗法。所长马克•佩先斯基称,人类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和分化为机体各种细胞的多能性。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首先从人类皮肤干细胞中提取出了角质生成细胞,它可以使皮肤不断更新;然后,研究人员分别在体外和生物体上对分离出来的角质生成细胞重组形成功能性表皮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测试;接下来,在细胞生物学和药理学方法的支持下,研究人员在体外成功地利用角质生成细胞重建出了一块表皮,并将获得的表皮移植到实验小鼠背部的伤口上。移植后12周,小鼠移植表皮的局部皮肤区域完全恢复正常。

(十九)英国首个人眼干细胞疗法帮助失明患者重见光明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科学家开发的先驱性干细胞治疗方法,已经使那些受到永久性失明威胁的人恢复了视力。这项技术大大改善了那些因伤或者疾病导致失明的人的生活质量。该技术的步骤是,先从患者“健康的眼”里取出少量干细胞,在实验室里进行培养,然后把它们植入到受损的眼睛里。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干细胞》杂志上,医生已经利用这项技术给8名一只眼患有角膜缘干细胞缺陷的人进行治疗,这些人的另一只眼足以为移植提供充足的干细胞。除此以外,研究人员还在双眼都受损的患者身上进行试验。

(二十)英国基因分析发现乳腺癌可分多种类型

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根据基因分析,乳腺癌可分为多种类型。研究人员认为,对不同类型乳腺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通过对乳腺癌基因的对照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乳腺癌具有独特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损伤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显示出一种特定的癌症亚型的特征。

研究人员斯特拉顿说,根据基因分析,乳腺癌至少分为三四类,每一类型从预后到治疗反应都各不相同。

斯特拉顿等人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六、权威声音

(一)坚持自身规律揭示中医药科学内涵(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12月14日,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2009年度交流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强伯勤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卫生部原副部长佘靖等出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强调,中医理论基础研究要在坚持中医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中医药理论科学内涵。

(二)治疗肝癌中西医可互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教授)

在第二军医大学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近日举办的“肝癌中西医综合治疗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吴孟超教授指出,肝癌是全身性的疾病,肝脏本身病变只是局部表现,西医注重局部,中医强调整体,两者结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吴孟超院士指出,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中医已经不再是辅助治疗,而是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通过多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肝癌的疗效,这一点是肯定的

(三)制定中医药人文社科发展规划(弘扬中华文化与推进中医药发展理论研讨会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第二次会议与会专家)

12月26日,弘扬中华文化与推进中医药发展理论研讨会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倡议制定《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

倡议书指出,目前我国中医药的科技发展与人文发展不平衡,这种情况直接导致社会对中医药认识模糊,影响了中医药服务现代社会能力的发挥。为此,我国需要全面总结中医药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此次倡议将为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划集思广益,以加快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七、重大事件

(一)中医图书成国礼

近日到土库曼斯坦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带去了非常特别的见面礼──包括中医药书籍的多套中国图书。

国礼图书名单包括《大中华文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药基础知识》、《中国针灸学》等,共1056套、2054册(盘),内容涉及中国历史、哲学、文学、中医药等诸多领域。

胡锦涛表示,赠送这批图书,是为了表达中国人民对土库曼斯坦人民的友好情谊。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则说,将把这些丛书视为最珍贵的礼物,“相信这些书可以让土库曼斯坦人民更加了解中国”。

(二)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启动

12月19日-20日,首届全国方药量效关系与合理应用研讨会暨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会议探讨了方剂药物量效之间的关系,一致认为,合理的药物剂量是取得临床良好疗效的关键。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仝小林介绍,精确合理的大剂量用药对急危重症的病人至关重要。本项目结合实验室和文献研究,继承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总结以人为本体、随证施量的用量规律,形成中医方药剂量理论,为临床合理选择剂量、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研究将选用三个经方葛根芩连汤、大黄附子汤、麻杏石甘汤,分成三组,分别以一两约等于15克、9克、3克这三种大、中、小梯度进行研究,观察其疗效如何。试图探讨原本治疗某种病症的经方在多少剂量的情况下快速起效?有无治疗其他疾病的可能?这并非是一味地大剂量用药,而是要提出更合理、安全用药的科学依据,来证明中医药也能治急症、危重症。

该项目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牵头,联合江西中医学院和北京、上海、天津三地中医药大学以及福州大学共同承担。通过对三个经方的示范研究,在临床量效评价基础上,通过物质基础研究、药效学研究,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构建经方多成分量变及效应的多维量效关系,形成中医方药“剂量阈”、“治疗窗”参数。

(三)曹洪欣获俄罗斯“盖伦奖章”

近日,俄罗斯联邦传统诊断和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卡尔佩耶夫教授在北京向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曹洪欣颁发了俄罗斯自然疗法学会授予的“盖伦奖章”,以表彰他在发展传统医药与促进中俄交流合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克劳迪斯•盖伦是公元2世纪古罗马著名的医生、作家和自然学家,对中世纪欧洲和阿拉伯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俄罗斯自然疗法学会2009年设立了以其命名的奖章,用以表彰自然疗法或天然药领域的杰出人士。今年“盖伦奖章”首次颁发,另一枚奖章授予德国的史密特教授。

(四)江苏隆重表彰国医大师

11月25日,江苏省政府在南京召开江苏省表彰国医大师大会,朱良春、周仲瑛、徐景藩3位“国医大师”被授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副省长何权出席会议并讲话。

(五)国际络病学大会展示络病研究成果

11月26日-29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第五届国际络病学大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00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参会的近300篇论文反映了国内外络病学最新研究进展。

据介绍,“络病理论及其应用”课题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络病学》教材正式应用,全国20余家医学院校开设了络病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全国各省市陆续成立省级络病专业委员会,络病理论指导下的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连花清瘟胶囊药物的广泛应用对推动络病学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六)吴以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以岭,1979年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现为主任医师、教授、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致力于中医络病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被聘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国家863、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编的《络病学》专著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一等奖,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创立络病学研究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初步建立络病证治系统。

近年来,他主持的“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题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出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准字号新药,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在运用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神经肌肉类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治疗等方面成效卓著,取得多项科技成果。

(七)中医首度“护航”南极科考

12月2日,来自江西的中医谢庆斌从北京乘机,正式踏上前往南极科考站的征程,这也是中医首次“护航”南极科考活动。

中国南极考察生物医学项目负责人、南昌大学预防医学研究员余万霰告诉记者,这是世界首次将中医用于南极科考站。届时,南极将出现针灸、拔火罐、推拿、中成药等传统中医的治疗方式。余万霰解释,假如科考队员如果出现骨创伤、腰痛、摔伤、腰肌劳损等病症,运用中医推拿等技术,可以迅速恢复体能。

谢庆斌是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现年33岁,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曾参与多项医疗课题研究,具有中西医结合的特长,此前,谢庆斌还专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西医训练。

(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征集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项目

12月25日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该局近日开始征集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推荐申报截止日期为2010年1月10日。根据推荐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可推荐7项。

对于推荐申报的项目,要求突出项目的重要科学发现、主要技术发明或科技创新内容;所申报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项目其核心技术必须取得知识产权授权。申报自然科学奖的项目核心著作或论文应发表三年以上;申报技术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其整体技术应用应三年以上。

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以上的项目或经科技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目(各地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的科技奖励项目不属此列)。

上一条:2010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下一条:09中医药信息第1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