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医药信息第11期

时间:2009-12-07 00:00:0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09年第11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0九年十二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3

三、兄弟院校··················6

四、科研成果··················8

五、海外资讯··················11

六、权威声音··················15

七、重大事件··················17

一、医药政策

(一)中医药行业启动特有职业资格认定

中医刮痧师、中药调剂员、中药材种植员、中药炮制与配制工、中药检验员等多种过去缺乏规范的中医药相关职业,如今统归中医药行业管理并成立专门部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姜在?告诉记者,“这对提高中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规范行业秩序,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繁荣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部委联合发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提出逐步提高中医诊疗服务价格

11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意见》要求逐步取消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成,但对中药饮片加价率标准将适当放宽,逐步提高中医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手术、护理等项目价格。“保护和扶持中医药发展”被列为《意见》的基本原则内容之一。

(三)2008年度医院SCI收录医学论文排名出炉

11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364篇论文数成为SCI收录论文最多的国内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分别为第二名、第三名。在SCI收录医学论文的高校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以645篇论文数夺冠。

在今年公布的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榜单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SCI、《医学索引》(MEDLINE)两项的排名均为第一,收录数量分别为364篇和571篇。SCI收录论文数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附属协和医院,论文数量分别为272篇和252篇。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排名第四和第五。在MEDLINE收录论文排名中,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解放军总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论文数量分别为307篇和299篇。

在每个学科领域内,按年度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画一条线,高于均线的论文被称为“表现不俗”论文。2008年,我国“表现不俗”的论文总数为1.06万篇。在医院“表现不俗”论文排名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31篇位居第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分列第二、第三位。

在公布的2008年度中国最具影响的100篇国际学术论文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的两篇论文入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国疾控中心上海寄生虫病所、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三院各有1篇论文入选。

此外,解放军总医院在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和国内论文总数这两项排名中,均列第一位。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北京协和医院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内论文总数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二、高等教育

(一)袁贵仁任教育部部长

10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10月31日经表决决定,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公布了这一决定。

(二)第十一届“挑战杯”竞赛闭幕清华北航赢得“挑战杯”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学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10月31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前闭幕。

本届竞赛共有内地432所高校的1106件作品、港澳地区15所大学的66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经过竞赛评审委员会细致严格的评审,北航《基于倾转动力系统的可自由起降验证机》等29件作品获得特等奖,另有100件作品获得一等奖,283件作品获得二等奖,747件作品获得三等奖。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赢得“挑战杯”。

决赛期间,举办了参赛作品展览展示、创新高层系列论坛、国际大学生创新交流营等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

(三)新中国6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四大转折:①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我国开始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②实现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工作重点的转移,是教育地位作用的提升,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道路。③实现教育为计划经济服务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转变。这是教育体制的转型和创新,我国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④实现教育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这是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教育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这个转变仍在继续进行之中。

一条主线: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开辟和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

(四)我国硕士培养结构调整的重大开端

2010年国家一次性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3.8万名专业硕士,实行全日制培养。“增加招收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是为了应对当前就业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且是要通过一定的增量,促进完成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国务院学位办负责人如是说。

我国正式设立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1年。目前,国内共设置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法律硕士、翻译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我国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40多万人。2008年,专业学位的在读人数已超过10万人。今年,除少数目前不适宜应届毕业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其他专业学位面向应届毕业生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

(五)我国现有19个专业学位及培养目标

1.法律硕士

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等方面需要的法律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2.教育博士、硕士

面向基础教育教学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干部;

3.工程硕士

工矿企业等工程建设实际部门需要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4.建筑学硕士、学士

面向建筑行业需要的建筑师;

5.临床医学博士、硕士

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临床技能的中高级临床医生;

6.工商管理硕士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企业管理人才;

7.农业推广硕士

适应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需要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8.兽医博士、硕士

动物医疗、动物检疫、动物保护、畜牧生产等领域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9.公共管理硕士

面向政府、非政府公共机构的管理人才;

10.口腔医学博士、硕士

具有较强临床技能的中高级口腔医生;

11.公共卫生硕士

从事卫生检验检疫防疫等公共卫生领域实际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12.军事硕士

军队中(高)级指挥军官;

13.会计硕士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专门人才;

14.体育硕士

能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15.艺术硕士

从事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艺术创作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

16.风景园林硕士

从事风景园林相关行业设计、建设、保护和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17.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育教学的专门人才;18.翻译硕士

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19.社会工作硕士

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六)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举行

11月21日,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启动仪式暨2009年百所高校昆山行产业科技人才合作洽谈会在江苏省昆山市举行。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据悉,此次大赛自今年11月启动,将分预选、初赛、复赛、决赛4个阶段,在明年4月至5月举行全国总决赛。昆山市政府将为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提供100万元的奖励资金。

此次大赛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等教育司、科学技术司等为指导单位,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

(七)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

●2010年地方“特岗计划”力争全国中小学补充教师总规模达30万人以上

●会同商务部门积极推动实现服务外包企业吸纳20万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在对新建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估中加大就业状况指标的权重

三、兄弟院校

(一)南京中医药大学面向农村培养中医人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江苏省农村中医药服务需求出发,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面向农村培养中医人才。

学校在原有中医大专班的基础上,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健康为目标,开设农村中医大专班,调整、课程结构,改革培养方法,并实行统一招生,定向培养。中西医主要课程在中医基础学科、西医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加上农村保健、急救、康复(包括城镇社区)课程的学习。

(二)天津中医药大学在非洲举办药用植物培训班

11月2日,由教育部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承办的第七期“非洲药用植物研究和开发高级培训班”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开班。培训班将为来自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等5个非洲国家的22名学员进行为期两周的药用植物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天然植物药化学、仪器分析、药剂学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具备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植物新药研制与开发的高级科技人才。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经典医著教学模式

200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四大经典”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这个团队具有悠久的历史,既有老一代众多功底深厚、享誉中外的国医泰斗,亦有全国著名中医药学者,历经5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已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学术梯队,活跃在教学、临床、科研第一线。

《黄帝内经》以课堂教学为主,配以直观的实验教学;《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教学则灵活选用病案讨论以及探索式、体验式、竞赛式等教学方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讨论式教学,积极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发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领悟原著精髓,发挥其教学主体的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清华大学复建国学研究院

因有“国学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执教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就了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创办不过4年,70名毕业生中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就有50人,因为各种原因,研究院在在1929年停办。

日前,清华大学复建国学研究院。

据介绍,复建的国学研究院为校属、跨院系的研究机构,将秉承老清华国学研究院的精神,接续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人文研究的传统,参与新时期以来清华文科的恢复振兴,办成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文化研究中心。

国学研究院将深入中华文化的研究,着重围绕中国哲学、中国史学、中国美学与文学、世界汉学等进行多维度的研究,国内外的教授、访问学者、博士后可自带研究经费,也可以申请研究院的课题。

(五)扬州大学七举措换来高就业率

就业率与各项考评挂钩、分年级实施职业生涯指导、就业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广建就业实习基地、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帮扶、完善制度建设,落实经费投入。

(六)北京大学成立重症医学系

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近日成立。据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学系主任安友仲教授介绍,重症医学贵在重“症”,精在懂“病”;联合兄弟学科,实践“病症兼治”。该学系成立后将规范学科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发挥北大集团(22家附属、教学医院)优势,开展临床研究。

(七)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揭牌仪式暨学术顾问聘请仪式日前举行。国医大师裘沛然教授任中心名誉主任,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严世芸教授任主任。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核心,整合基础医学院、文献研究所、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等部门资源,共享上海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人才条件,聘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顶级专家参与建设。

四、科研成果

(一)中医药两“国标”首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日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表彰2008年度“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获奖项目。其中,中医药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和《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20348-2006)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这也是中医药领域首次获此殊荣的标准。

《腧穴名称与定位》是在原国家标准《经穴定位》基础上进行修订并于2006年颁布实施,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完成,该标准规范了人体腧穴体表定位的方法和362个经穴、46个经外奇穴的名称和定位,在针灸教学、科研、医疗、出版及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于2006年颁布实施,主要起草单位是辽宁中医药大学,该标准界定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预防、治则、五运六气等术语,统一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名称与定义。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是标准化领域的全国性奖项,奖励对象为具有重大创新的核心技术,以及被国际组织采纳的关键技术,并且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或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能够形成生产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准项目。

(二)让精品课程资源实现高效共享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获悉,由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组编制的《精品课程与资源共享信息技术规范》,已经通过了第二轮次的专家论证,近期将在各省和有关高校开展试用。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并设立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据了解,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已收录全国高校各级各类精品课程1.1万多门,国外开放课程近3000门,累计发布教学资源超过50万条,收录教材2万多种,拥有来自1000多所不同高校的教师会员近10万人,目前已形成国内覆盖学科专业最完整、课程资源数量最大的教学资源库,并初步建成了适合优质教育资源存储、检索、服务运行的支撑环境和共享服务平台。

(三)中国首颗人工心脏预计明年面世

在第四届健康与发展论坛上,中山哈特人工心脏试验室负责人象天工向记者透露,中国第一个完整人工心脏将于明年在中山诞生。“高性能的血泵是制造完整人工心脏的核心技术,随着我们攻克这一技术难题,完整的人工心脏将很快问世”。

(四)宫颈癌快查技术研发成功

由中国学者领衔完成的宫颈癌快速筛查方法——careHPV检测技术,已完成首次临床终点评价试验研究。该技术能准确检测90%的宫颈癌癌前病变或癌,而且仅需最简单的设备,基层医务人员也能操作。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对这一技术进行资格预审。

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了解到,该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教授率其多学科研究团队,与流行病学、妇科肿瘤、细胞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一起,在比尔/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下,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历经5年多时间,完成了该技术的研发及首次临床终点评价试验研究。

据悉,该研究论文已于2008年发表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第九卷第十期上。目前,乔友林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正在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前瞻性研究。

(五)“973”计划肿瘤干细胞项目启动从“种子”切入探索癌症发生发展机制

国家“973”计划肿瘤干细胞项目近日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正式启动。据悉,该项目以新近发现的侵袭性肿瘤干细胞CSCs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探讨恶性肿瘤“种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从全新的角度揭示恶性肿瘤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机制,为实现肿瘤的早诊早治提供新的科技支撑。

该项目由第三军医大学牵头,北京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香港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

(六)科研人员发现促进肝癌生长转移相关基因

在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的共同资助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谢东研究组发现了促进肝癌生长和转移的相关基因“EphrinA2”及其相关分子机制,这一研究论文已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Hepatology》上。

研究人员通过对EphrinA2基因进行表达和RNA干扰两方面的实验发现,这个基因能通过抑制肝癌细胞在体内的凋亡,从而提高肝癌细胞在小鼠的致瘤性及远端转移的能力。受这个基因调控的蛋白激酶的活化及其引发的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抑制肝癌细胞的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七)我科学家揭示治疗老年痴呆症“靶点”

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许华曦、张云武教授课题组一项研究表明,存在于小鼠中的一种名为Rps23rl的基因蛋白可以抑制与老年痴呆症发病密切相关的生化过程。

11月12日,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刊登在美国《神经》(Neuron)杂志上。该杂志由《细胞》(Cell)杂志出版社出版,与《细胞》杂志是“姐妹”刊,被认为是国际神经生物学领域中的顶尖杂志。

(八)华东师大成功构建转基因“聪明大鼠”, NR2B使大鼠会学能记

华东师大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及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与美国乔治亚医科大学的研究者联合成功构建了转基因聪明大鼠,进一步证实了NR2B基因在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NR2B亚基在学习记忆中作用的普遍性。该项成果《NR2B转基因大鼠的记忆能力和突触可塑性提高》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杂志上。有关专家称,这将对脑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对改善人脑的学习记忆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九)我国开展新一代抗癌光敏剂研究应用

从在无锡召开的“中国红豆杉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了解到,江苏红豆集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已开始进行新一代抗癌光敏剂的提取应用研究,将直接从红豆杉中提取叶绿素—a,来合成生产抗癌光敏剂。这项科研成果最快将于明年就可进入临床试验。

五、海外资讯

(一)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即将生效

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2011年4月30日将正式生效,即2011年4月30日起,除非获得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执照,欧洲目前市场销售的所有草药产品将被禁止。

《指令》规定,传统草药申请与注册要求提供证据证明该产品有30年的安全药用史,包括在欧共体内至少有15年的使用史。该标准应用于欧洲所有草药产品市场的交易和销售。所有传统草药的生产商和销售商必须按照欧洲标准获得生产商执照和批发商执照和/或批发商(进口)执照,且获得生产商执照需要满足欧洲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认可标准。申请注册及生产、经销执照费用昂贵,直接威胁以天然手工及草药小工业为主的中草药生产商/供应商的利益。

(二)英国针灸、草药、中医从业人员立法

2009年8月,英国卫生部颁发了关乎整个中医、针灸、草药及其它补充替代医疗行业发展方向的“针灸草药中医立法公众咨询草案”,并展开为期3个月的公众咨询。这是英国首次以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大卫生机构联合颁发的立法草案,根据对产品、人及场所/供应商的安全提出24个咨询问题。

(三)日本研发细胞核移植术可令老化卵子重新受孕

据美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日本科学家近日在实验中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大龄妇女受损卵子细胞的修复。

科学家认为,如果能够将大龄妇女卵子细胞的细胞核注入到年轻妇女健康的细胞质中,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实现对大龄妇女异常卵子细胞的修复,不仅仅可以提高卵子细胞的成活率,而且还可以排除多种遗传病所引发的各种隐患。

日本北九州市圣母医院科学家田中笃等人在实验中正是通过这种“细胞核移植”技术实现二合一“混卵”的目标,让大龄妇女异常卵子细胞重新焕发活力。

(四)德国发现“混合系白血病”致病机理

德国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从基因角度揭示了一种名为“混合系白血病”(MLL)的小儿急性白血病致病机理,为治疗这种病带来新希望。

研究人员发现,引起“混合系白血病”的异常融合蛋白能够“挟持”一类基因调控物质,导致HOXA基因和MEIS1基因异常表达。在胚胎干细胞向造血细胞分化过程中,上述两种基因的表达本应受到抑制,以使造血细胞分化成熟,但受异常融合蛋白的影响,这些基因却始终进行表达,影响造血细胞分化,从而导致白血病。

研究人员说,对上述致病机理的理解帮助他们找到了一些能抑制异常融合蛋白的化学制剂。目前研究人员正对这些制剂进行试验,以确认其治疗混合系白血病的效果。

(五)德国、美国研究识别出帕金森氏症的易感基因

德国赫蒂临床脑研究所11月16日宣布,德国和美国联合进行的大范围基因组相关性研究已确认,两个基因发生突变是帕金森氏症的重要致病因素。该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研究帕金森氏症的病理,寻找新的防治方法。

研究人员先后对两组共计5074名帕金森氏症患者和8551名健康人的DNA样本进行了调查,两组研究均证实,SNCA基因和MAPT基因发生突变与帕金森氏症有关。

这项研究成果已于16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络版上。

(六)英国开发新药物可抑制小细胞肺癌细胞

11月11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药物,能够杀死致命的小细胞肺癌(SCLC)的肿瘤细胞,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癌症研究》杂志上。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肺癌小组负责癌症研究的迈克尔•赛克尔教授领导的团队在老鼠身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一种名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的生长激素在SCLC癌细胞快速扩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新药物可阻断这种激素的作用。这种药物通过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且让癌细胞自我破坏来取得治疗效果。接受实验的老鼠中有一半以上完全打败了肿瘤,而且没有出现任何副作用。

(七)美国发现两种抗体对抗艾滋病病毒的机制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了两种强力抗体——2F5和4E10阻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机制。该发现为研制新的、更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指出了一个新方向。相关研究刊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这两种抗体十分罕见,属于广效性中和抗体,它们能够阻断若干不同的HIV毒株。HIV有其致命的薄弱之处,即所谓的病毒外层包膜近侧区。在这一区域靠近病毒包膜的一部分外蛋白质层,会在细胞融合和感染过程中短暂开放,从而使病毒有几分钟的时间暴露在抗体面前。而这两种抗体正是利用这个机会与病毒绑定,从而阻断HIV。

他们基于这些发现而设计出的新型疫苗,目前已开始进行动物试验。

(八)以色列科学家发现一种只杀癌细胞化学物质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萨克勒医学院生物化学家科恩•阿蒙教授发现一种只杀死癌细胞而不对健康组织造成伤害的化学物质,用这种物质研发的药物能有效治疗乳腺癌。研究人员认为,这或许是今后研发其他抗癌新药的关键。

实验中,研究人员向雌性实验鼠体内注射了几种癌变组织,包括乳腺癌细胞和这种化学物质,结果这些物质终止了癌细胞和健康细胞的分裂过程。令人兴奋的是,健康细胞在12小时内均恢复了正常,而癌细胞则再也无法恢复。

阿蒙教授表示,这种物质显然激活了癌细胞中的一种机制,使其在48小时至72小时内死亡。虽然其中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这一发现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九)美国利用人胚胎干细胞成功治疗颈脊髓损伤实验鼠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9日发布公报称,该校研究人员利用人类胚胎干细胞使颈脊髓损伤的实验鼠恢复了运动能力。这一疗法将来有望在临床上用于治疗人体颈脊髓损伤。

这项研究成果9日公布在美国《干细胞》杂志电子版上。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颈脊髓损伤的大鼠分为两组,一组体内注入人胚胎干细胞,另一组未注入。一周后观察发现,前一组大鼠的运动能力恢复到正常大鼠的97%;而对照组大鼠的运动能力仅为正常大鼠的38%。

实验结果还显示,人胚胎干细胞不但能促进大鼠体内形成一种名为髓磷脂的物质,加快神经冲动的传递,而且能够阻止大鼠组织死亡,促进神经元再生。

(十)美国科学家绘出人体细菌分布图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一个研究小组成功绘制出人体细菌群落分布图,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重要帮助。这一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特快》杂志。

(十一)美国研制出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可绕开免疫系统杀死肿瘤细胞

据英国《泰晤士报》11月5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可有效避开身体的免疫系统进行药物递送以杀死肿瘤细胞。

该项技术由位于美国BIND生物科学公司所研发。这种名为BIND 014的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通过将药物包裹在一个“特别制造的传送包内”来解决药物传送中的3大难题:如何确保治疗性分子到达体内正确位置、如何在数天内缓慢地释放药物以及如何保证免疫系统不将其视作外来之物而加以破坏。

BIND 014的直径仅为人类头发丝的千分之一,大约100纳米,由4部分组成。首先是一个负载——一种普通的化疗药物多西他塞(Docetaxel)。多西他塞分子被包裹在一个可降解的塑料聚乳酸制品中,聚乳酸会在进入人体后的几天之内缓慢分解,因此,该药物也会慢慢释放出来,这意味着,注射一次纳米粒子,效用可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接着,科学家用聚乙二醇将这个装满了药物的“子弹头”包裹起来,从而将纳米粒子隐藏起来,以免被身体的免疫系统如抗体和巨噬细胞发现并攻击。该纳米粒子的最后一层为“智能”靶向系统——包含特殊的酶和靶向配体,该系统会同前列腺癌细胞中的分子前列腺特异膜抗原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些纳米粒子在释放出药物前集结在肿瘤处。

(十二)新化合物可杀死白血病癌细胞

据英国《每日邮报》11月3日报道,科学家称,一种新的化合物PBOX-15能够杀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而对健康的细胞没有影响,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癌症研究》杂志上。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和意大利锡耶纳大学的研究人员在55个病人提供的样本上测试了PBOX-15。研究表明,PBOX-15甚至能够杀死成年CLL患者体内的癌细胞,这种癌细胞对目前的治疗方法有抵抗力。

(十三)德国研究人员发现鼠脑中可修复受损大脑干细胞

德国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25日发表公报说,德国研究人员在成年鼠脑中发现了能修复受损大脑的神经干细胞。

公报说,亥姆霍兹慕尼黑中心和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成年鼠前脑的嗅觉信息编码和处理中心——嗅球时发现,那里有神经干细胞,能不断生成一种被称为“谷氨酸能中间神经元”的神经细胞。研究人员说,这一发现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实验证明,在鼠脑受损伤后,嗅球中的神经干细胞还能为相邻的大脑皮层生成新的“谷氨酸能中间神经元”。这些神经细胞能转移到受损的大脑组织中,并在那里形成成熟的神经细胞,从而使受损大脑得到修复。

这一发现为探寻老年痴呆症等脑部疾病的医治方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研究人员正研究鼠脑损伤自我修复过程在人身上是否也能实现。

有关成果已在新一期英国《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

六、权威声音

(一)要形成合力打击假药(国家卫生部部长 陈竺)

10月23日,国务院13个部门第三次召开打击生产销售假药部际协调联席会议,会议总召集人、卫生部部长陈竺要求各部门形成合力打击假药。

(二)树立科学的中医药人才观


(三)按病种收费可扭转以药养医困局(国家卫生部部长 陈竺)

卫生部长陈竺在11月6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实验血液学学术会议上提出:医院按病种收费可有效扭转以药养医困局。

陈竺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什么是按病种收费,“就像到餐馆点菜,如果你给老板定下一百元的标准配菜,前提是保证营养,肯定能吃饱。但是如果你在老板的推荐下点菜,肯定不知不觉几百元就花掉了”。

(四)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钱学森)

“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21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要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

(五)加强科技创新面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科学技术部部长 万钢)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上作主旨报告时指出,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药将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今后要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为全世界造福。

万钢指出,必须在继承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并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努力完善健全包括中医疾病防治、养生保健、诊疗技术体系和中药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等在内的六大体系,满足时代发展和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今后应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传统医药的发展步伐:开展多学科、跨领域合作,争取突破制约传统医药发展的科学问题;加大科技投入,重新建立新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建立国际多边合作机制,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研究,以推动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应用。

(六)中医医院改革要坚持姓中(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王国强)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全国中医医院院长论坛上强调,中医医院改革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坚持“姓中”。

(七)坚持主体发展 推进自主创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曹洪欣)

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基本思路:坚持中医药主体发展,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为根本,以提高自主创性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人类健康为目标。

(八)中医药人才问题依然严峻、教育问题依然突出、处理好八大关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高思华 )

中医药人才问题依然严峻,教育问题依然突出,处理好八大关系:①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与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关系;②中医学的科学标准与现代医学科学标准的关系;③中医学专业教育与现代医学专业教育的关系;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关系;⑤精英教育与扩大中医学从业人员规模的关系;⑥中医药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⑧中医药知识教育与多学科知识教育的关系。

(九)坚持和发扬传统医学理念(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传统医药国际科技大会暨博览会上提出,传统医学具有整体观念、“治未病”观念、个体化治疗等特点,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缺陷,应该继续坚持和发扬。

(十)高教转型:大学要练好“内功”(南京师范大学校长 宋永忠)

高等教育进入“大提高”阶段,尽管仍然需要政府的引领和推动,但必须由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走向以大学为主体的治理,由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规模发展走向以学术权力为主体的内涵质量提升。

当前的高等教育转型,一方面意味着大学在“大建设”基础上的新发展,另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大学精神的回归。

七、重大事件

(一)胡锦涛为南丁格尔奖章中国获奖者颁奖

中国红十字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10月27日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为第42届南丁格尔奖章中国获奖者颁奖。

今年共有15个国家的28名护理工作者获得本届南丁格尔奖章,其中获此殊荣的中国有六名优秀护理工作者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科护士长刘淑媛,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科护士长张桂英,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住院部护士长潘美儿;四川都江堰向峨乡公立卫生院护士杨秋;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一附院护士长鲜继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总护士长王文珍。

(二)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举行

11月17日,第三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在广西梧州市开幕,来自各地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员,以“继承创新,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贯彻落实医改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重点围绕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充分交流,凝聚共识,成为2009年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道盛景。

(三)浙江中医药大学喜庆五十华诞

10月31日,浙江中医药大学迎来五十华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桑国卫致贺。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及教育部等发去贺信。

(四)中医文化学列入国家二级重点培育学科

在10月30日福州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了解到,中医文化学已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

在会上,新当选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表示,今后要在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研究、中医药地域文化发掘与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机构文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做突破性研究。国家中医药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王国辰介绍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近期的工作计划。中医药文献专家钱超尘、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等做报告。

(五)首届中医药博士后论坛在京举行

11月2日-3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博士后论坛在北京举行,100多名博士后人员汇聚一堂,就中医药科研领域最新进展和成果进行交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

于文明强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培养、使用和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博士后制度在促进学科交叉、科技创新,在形成灵活的选人和用人机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李连达,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吕爱平作了学术报告,36位博士后人员进行了学术交流。

中医药行业自1995年开始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已有18家相继开展中医药博士后培养工作。据悉,全国中医药博士后论坛将每两年举办一次。

(六)12项名老中医研究课题中期检查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中期检查会日前在吉林省召开,检查组专家对东北三省12项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评审。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由137个子课题组成,以有独到学术思想、临床疗效突出的名老中医为对象,研究提炼他们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采集其临床诊疗信息、诊治的典型病历,分析挖掘其取得疗效的规律;探索建立个体化诊疗的疗效评价方法和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方法。

(七)曹洪欣获何梁何利奖

11月10日,200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在京颁奖,中国中医科学院曹洪欣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他也成为继唐由之、王永炎、石学敏、陈可冀、张伯礼之后我国中医药界第六位获奖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共有46位获奖者分获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曹洪欣,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和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传承人。2005年和2006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承担863、973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提出了病毒性心肌炎“大气下陷”病机学说,创立“益气升陷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总显效率为76.1%。

何梁何利基金会由何善衡、梁?琚、何添、利国伟四位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共同捐资4亿港元于1994年创立,旨在奖励为祖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公民,该奖素以评选严谨、公平、公正、公开著称。

(八)第三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颁发

11月11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广州颁发了第三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以及西班牙人拉蒙•玛丽亚•卡尔杜克、葡萄牙人蔡宝德分获团体奖和个人奖。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为获奖者颁奖。

西班牙欧洲中医基金会副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监事会主席拉蒙•玛丽亚•卡尔杜克,在西班牙开设了第一所中医高等学校及多家中医诊所。葡萄牙针灸及相关学科协会主席、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蔡宝德,在葡萄牙开办了22家直营的中医专业诊所,在里斯本创办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欧洲分校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的国内高校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中医药本科学历教育的学校。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目前在央视中文、英语等4个国际频道向140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海外用户总数超过一亿户。

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组织评审,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际奖项,以表彰在推动中医药学与世界各种医药学交流和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

(九)世界针联七届会员大会召开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针灸学术大会近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大厦举行。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会上当选为世界针联名誉主席,邓良月连任主席。

本届会议由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共同举办,由法国国家针灸传统医学学会(CFA-MTC)和欧洲中医药发展促进协会(APEMEC)联合承办。共有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代表参加,是近几年来国际针灸界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

本届学术大会共收到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论文175篇,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就针灸治疗过敏、疼痛,针灸减肥,针灸临床安全有效性以及针灸新技术新成果等专题进行了为期3天的交流。

(十)国家流感中心成为世卫组织流感研究合作中心

由于在全球流感防控中的出色表现与过硬技术实力,中国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流感中心日前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考核评估,成为WHOCC(WHO流感参比和研究合作中心)。这是WHO在全球流感防控领域的第5个WHOCC,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首个WHOCC。

上一条:09中医药信息第12期

下一条:09中医药信息第9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