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医药信息第11期

时间:2018-12-12 09:59:05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8年第11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本 期 目 录

一、重大事件. 1

二、兄弟院校. 7

三、科研动态. 8

四、海外资讯. 12

五、权威声音. 15

六、中医药文化. 16

七、中医药产业. 21

一、重大事件

(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对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处方来源、临床定位、证候诊断、临床试验基本研究思路等方面提出要求,为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开展和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性指导。

《指导原则》强调了证候类中药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所必须的前提条件,例如处方应具有充分的人用基础,并在前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较为规范的临床观察提示该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鉴于目前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开发和药效学研究仍有一定局限性,故证候类中药新药的前期人用数据在证据等级上要优先于单纯的动物实验。

《指导原则》建议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设计目前可以采取单纯中医证候研究模式、中医病证结合研究模式和以证统病研究模式,鼓励研制者可以根据品种特点自行选择适合的临床研究路径。

《指导原则》丰富了证候疗效评价的指标,将其分为五大类:一是以目标症状或体征消失率/复常率,或临床控制率为疗效评价指标;二是患者报告结局指标,将患者“自评”与医生“他评”相结合;三是采用能够反映证候疗效的客观应答指标进行疗效评价;四是采用公认具有普适性或特异性的生存质量或生活能力、适应能力等量表,或采用基于科学原则所开发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工具进行疗效评价;五是采用反映疾病的结局指标或替代指标进行疗效评价。

(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监测方案》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监测方案》,并制定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监测指标表》。

《监测指标表》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任务监测共181个指标,包括切实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监测指标70个、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监测指标21个、扎实推进中医药继承监测指标15个、着力推进中医药创新监测指标14个、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监测指标32个、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监测指标12个、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监测指标17个。第二部分保障措施监测共51个指标。

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国家机关相关部门、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各部门及国家相关统计制度报表。

《方案》同时对任务分工与数据报送、统计时段与上报时间、工作要求等作了详细说明。

(三)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优化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准入服务的通知》

1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优化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准入服务的通知》,其中明确,在县级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执业的临床医师,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确因工作需要,经批准和备案,可申请同一类别最多3个专业进行注册。

《通知》还强调,要持续深化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协同推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应用,实行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等事项网上办理;进一步理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审批”,最大限度压缩审批时限,避免“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全面清理各类审批材料和证明事项,凡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不再提交验资证明等。

为优化审批条件,《通知》明确,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优化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登记,完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逐步实现营利性医疗机构床位数由投资主体自主决定。

监管方面,《通知》要求,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准入和退出管理机制;深化拓展“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建立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制度、黑名单制度。

(四)国务院发布《2018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

近日,国务院发布《2018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其中明确,推动做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保护制度建设工作,加强古代经典名方类中药制剂知识产权保护,推动中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

《推进计划》明确了此项工作的任务分工,指出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

中医药传统知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中国古代科学瑰宝,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核心要素。如何建立一个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并行,又相互补充的制度,解决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不能保护中药炮制技术和名医名方、验方特殊疗效的“弊端”,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的重要性并作出相关部署。中医药法明确要求,国家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强调,要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推进计划》再次强调推动做好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保护制度建设工作等,体现了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师邓勇和中国政法大学敖丽丹曾撰文指出,专利制度保护经典名方的局限性。文章指出,受专利保护的中医药经典名方客体主要包括:该经典名方制成药品的有效提取化合物;该经典名方制成药品的有效提取部位;经典名方的原料组成和制造方法。专利制度保护经典名方有一定局限性,如中药不如西药那样成分清晰,很多中医药经典名方作用机理解释不清,专利审查难以获得通过。

《推进计划》的实施将有望改善这一现象。《推进计划》明确要求加强古代经典名方类中药制剂知识产权保护,并强调要完善新药创制等科技重大专项管理工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长效工作机制。

(五)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印发2018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印发2018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计划制定、修订6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涉及食品产品标准、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标准等,阿胶及其制品、燕窝及其制品在列。

2018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明确,阿胶及其制品的产品标准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中国保健协会制定。燕窝及其制品的产品标准由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等5家单位制定。

《通知》要求,标准起草应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实际需要,可参考相关国际标准和风险评估结果。要深入调查研究,确保标准文本严谨,指标设置科学、合理。

(六)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强调要加强药学部门建设,落实《二、三级综合医院药学部门基本标准(试行)》和《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坚持公立医院药房的公益性,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企业托管药房。

《意见》指出,要加快药学服务模式转变,加强药师队伍建设,探索构建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药学服务体系。有条件的可以探索建立区域性处方审核中心。鼓励各地在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合理设置药学人员服务收费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补偿药学服务必需成本。

在推进分级诊疗建设方面,《意见》明确,要统筹分级诊疗整体推进,加强药品供应目录衔接。促进药学服务向基层下沉,鼓励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商医保部门制定出台慢性病长期处方管理政策,对评估后符合要求的慢性病患者,一次可开具12周以内相关药品,但首次长期处方必须在实体医疗机构开具。

《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互联网+药学服务”健康发展。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文件要求,按照相关规定,加强电子处方规范管理,实行线上线下统一监管。探索提供互联网和远程药学服务,并推进医院“智慧药房”建设。

(七)第九届同德国际学术周中韩日传统医学学术交流会召开

1026日,第九届同德国际学术周中韩日传统医学学术交流会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会议以“传统医学文献的保护与利用”为主题,专家呼吁保护传统医学文献,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盛增秀从建立新学科、打造中医新诊疗技术和研制开发新药等三方面作报告,认为博大精深的古医籍是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源泉。

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首席研究员、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朱建平引征大量数字,梳理朝鲜巨著《东医宝鉴》中丹溪学派医著的引用情况,指出丹溪创立的核心学说和主要经验,已被17世纪的朝鲜医学接纳、吸收并融合,带领大家重温了中医药学在国外本土化的历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梁永宣以亲身体验,从汉方与民众生活,普通民众、汉方组织机构及医生对汉方的认识和应用等多角度向与会人员介绍了日本汉方医药的近况。

韩国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权五敏介绍了韩国古医学文献数据库的建立、文本挖掘和知识推理系统。

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客座研究员永濑伊织博士作为文献考证专家,长期研究日本丹溪康赖的《医心方》,发现日本《医心方》对复原葛洪《肘后方》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也备受专业人士关注。

会议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主办,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支持。来自中日韩三国的80位医史文献和传统医学研究者参会。

(八)国家药监局修订两种中成药说明书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决定修订追风透骨制剂(胶囊剂、片剂、丸剂)和蒲地蓝消炎制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处方药说明书。

通告要求,追风透骨胶囊(片)说明书中应增加警示语:本品含制川乌、制草乌、制天南星;追风透骨丸说明书中,应在【不良反应】项中增加消化系统、皮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全身性反应等内容。蒲地蓝消炎制剂(片剂、胶囊剂、口服液)说明书中应标注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应包括孕妇、过敏体质者、脾胃虚寒者慎用。

公告指出,上述注射剂的生产企业应当对新增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开展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使用和安全性问题的宣传培训,指导医师合理用药。

(九)西红花质量等级团体标准实施

1115日,《西红花质量等级》团体标准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发布会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马双成介绍,《西红花质量等级》是行业内首个以“质量等级”区分药材饮片“商品规格”的标准。该标准规定了西红花的性状、浸出物、含量测定、质量等级划分和检验方法,增加了苦番红花素、西红花苷I、西红花苷Ⅱ的含量作为西红花等级标准的划分依据。

该标准由中国中药协会组织相关单位共同制定,已于2018720日发布,于20181020日实施。

(十)浙江建国内首个省属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

日前,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在杭州揭牌。这标志着国内首个省属中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正式成立。

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是经省政府批准,由浙江省国际贸易集团在整合现有中医药健康产业资源的基础上组建的省级中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发展平台,于201811月挂牌成立,注册资本20亿元,业务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等领域,成员企业10余家。

会上,浙江省国贸集团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浙江省中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与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和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十一)中国“藏医药浴法”成功申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会1128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2010年“中医针灸”申遗成功后,包含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又一次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会中国参会代表团团长张旭在致辞中表示,“藏医药浴法”是中国藏族民众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该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作为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遗产项目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起居饮馔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传说、史诗、戏剧、绘画、雕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既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丰富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随着“藏医药浴法”的列入,我国共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其中32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7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1个项目入选优秀实践名册。这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履约能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对于增强社区、群体和个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兄弟院校

(一)安徽中医药大学:推进中医导引进校园

日前,安徽中医药大学携手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导引教学团队在校园内推广中医导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易筋经导引法传承人严蔚冰从中医导引的源流发展讲起,列举历代名家大医对中医导引学的认知,勉励广大学子学习经典、苦练内功,当好新时代的中医接班人。安徽中医药大学百余名师生跟随严蔚冰习练导引法。

今后,两校将增强交流,推动两校易筋经导引传习社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二)河南中医药大学:中韩专家研讨中医方证和新药创制

近日,第8次全国中医方证研究和新药创制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专家们交流中医方证和新药创制经验和成果,探讨中医方证和证候中的关键疑难问题,并特邀韩国专家介绍细胞信号传导研究成果和信号传导技术运用,开拓中医方证研究思路,探讨分子生物学在中医方证研究中的运用。

会议设信号传导和技术、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新药创制5个专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2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医院的100余名教授、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中医方证研究和新药创制相关问题。

(三)上海中医药大学:聘王寅任兼职教授

近日,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健康生活方式理事会副主席王寅受聘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专家、兼职教授。

在聘任仪式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院长王键介绍了学院发展概况和王寅的学术成就。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向王寅颁发了聘书,王寅向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捐赠了个人著作。聘任仪式后,王寅还为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研修班学员作了题为《<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的学术报告。

王寅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黄帝内经》研究,先后主编出版了《智慧解读黄帝内经》《道解黄帝内经》《科学解读黄帝内经》等著作。

(四)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体育局携手提升体育医务保障水平

近日,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了第三轮医疗援体合作签约仪式,探索上海中医学与现代竞技体育融合发展,将有效提升上海竞技体育备战工作的医务保障水平。

援体的医生们和运动员、教练员同吃同住,在治疗过程中向运动员讲解专业知识,并定期与队医、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研讨,分享先进的理念和安全有效的中医特色疗法,为上海运动员在伦敦和里约两届奥运会以及辽宁和天津两届全运会取得好成绩保驾护航。

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始于2012年,在6年时间、两轮合作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5家医院,先后组建了17支医疗援体小分队,有超过7.6万余人次的运动员接受援体医疗服务。

三、科研动态

() 中医药百科全书研究论文在国际期刊发表

日前,有关中医药自主知识产权在线开源数据库——中医药百科全书(ETCM)的研究论文已在国际著名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ETCM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研究员带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资源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药学院等单位共同合作打造的中医药数据平台。

ETCM作为开放共享的整合数据平台,将403味中草药、3962首中药成方制剂、7274个草药成分、2266个已验证的或预测的药物靶点、3027种相关疾病等信息有机整合。其中,有关中草药的数据包括性味归经、资源分布、鉴别图片,以及化学成分等信息;有关中药成方制剂的数据包括方剂名称、类型、组成、服用剂量、中医证候、含量限度等信息,并提供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外部链接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从文献系统收集403味中草药的7274个成分信息(成分名称、分子式、分子量、二维结构等),并提供与国际知名公共数据库(ChEMBLPubChem等)外部链接查询;靶点信息和疾病信息来自国际权威生物信息数据库,可以提供从疾病靶标和药物靶标反向查找中药成分、中草药和中药方剂,促进中西医的融合发展。

ETCM作为一个智能化数据平台,嵌合了物理化学性质、成药性评价、靶标预测等多种权威算法,以及药物靶标和疾病靶标相关功能和通路的系统分析功能,提供从“中草药→方剂→成分→靶标基因→功能/通路→疾病”之间的交叉检索、多维智能化网络构建和可视化,全面解析中药复杂系统与机体分子网络之间相互作用关系。ETCM将为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中药质量控制、中药作用原理揭示、中药新药研发,尤其是现代药物组合发现和优化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基础和分析平台。

ETCM作为一个开源数据生态社区,将开源技术、数据生态理念与中医药数据资源相融合,将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中医药临床和科研优势团队免费开发共享。

(二)北大在蛋白酶体全原子动力学分析取得突破

1112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学院定量生物学中心毛有东课题组在《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ryo-EM structures and dynamics of substrate-engaged human 26S proteasome(《底物结合的人源26S蛋白酶体的冷冻电镜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据介绍,这是《自然》上发表的系统性的、优于3.6埃分辨率水平实验研究超大复合蛋白质机器的动力学过程和原理的第一篇论文,标志着冷冻电镜的发展终于开始进入期待已久的全原子动力学分析的新时代,被审稿人誉为相关领域的“里程碑”。

据悉,由于《自然》编辑部和审稿人对该论文发表极其重视,该论文从今年911日投稿、审稿到1112日正式Online,仅用两个月时间,以加速出版的形式在线发表。

泛素-蛋白酶体体系(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简称UPS)是细胞内最重要的蛋白质降解通路,对维持生物体内蛋白质的浓度平衡,以及对调控蛋白、错误折叠或受到损伤的蛋白的快速降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了细胞周期、基因表达调控等多种细胞进程,由UPS失常引发的蛋白质新陈代谢异常与众多人类重大疾病直接相关。

尽管上述工作揭示了蛋白酶体的基本架构和内在运动行为,但由于缺乏蛋白酶体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人们对于蛋白酶体如何实现底物降解的原子水平工作机制仍一无所知。此外,尽管冷冻电镜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分析具有动态特征的蛋白复合体结构和平衡态构象,但对其中间态结构和非平衡构象分析的分辨率水平往往局限在46埃或更低,离真正的全原子水平动力学分析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而该论文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解析了人源蛋白酶体26S在降解底物过程中的7种中间态构象的高分辨(2.8~3.6埃)精细原子结构,最好局部分辨率达2.5埃。

据北京大学介绍,这些研究结果为几十年来对蛋白酶体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原子结构和动力学信息,对于理解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降解过程和一系列负责物质输运的ATPase马达分子的一般工作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标志着北大冷冻电镜平台的建设后来居上,在数据采集效率和成像分辨率等各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人体自身脂肪可定制个性化组织植入物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AU)研究人员利用患者自身细胞和其他身体物质,设计出首个完全个性化的身体组织植入物。研究人员称,借助这一技术,未来有望通过一块小型脂肪组织,定制任何类型的组织植入物。

该研究负责人、TAU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中心的塔尔·达沃尔强调,由于使用的细胞和材料均来自患者,植入物不会诱发免疫反应,可确保受损和缺失器官的正确再生。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

目前,在用于再生医学的组织工程方法中,研究人员一般从患者体内分离出细胞,并在生物材料中培养,最后组装成功能性组织。这种方法得到的器官移植进人体后,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身体排斥植入组织。患者一般需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免疫抑制剂本身会危害健康。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从患者身上抽取了一小块脂肪活组织,然后分离出细胞和细胞材料。细胞被重新编程成为诱导多能干细胞,这些诱导多能干细胞有潜力制造出患者体内需要修复的任何细胞或组织;而细胞材料则被加工成个性化的水凝胶。研究人员将得到的干细胞和水凝胶结合,成功设计了个性化的组织样本,并测试了患者对它们的免疫反应。

目前,该团队正在研究用脊髓和心脏植入物让受损的脊髓和梗塞的心脏再生,并已经开始研究人类多巴胺植入物在动物模型中治疗帕金森病的潜力,同时还计划利用患者自身的材料和细胞让包括肠道和眼睛在内的器官再生。

达沃尔总结说:“借助我们的技术,可以设计出任何组织植入物来治疗不同疾病。移植后,可以让患病或受损的器官——比如心脏病发作后的心脏、遭受创伤后或罹患帕金森病的大脑、受伤的脊髓等有效再生。此外,我们还可以为整形外科或化妆品设计不会被身体排斥的脂肪组织植入物。”

(四)蛋白复合物Paf1:携带基因致病的奥秘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龙加福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种影响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蛋白质复合物——Paf1复合物中Paf1-Ctr9亚复合物组装及功能调节的奥秘,为相关肿瘤治疗和药物开发奠定了分子基础。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聚合酶Ⅱ相关因子1复合物被简称为Paf1复合物,其在调控基因转录延伸和染色质修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外,Paf1复合物在细胞周期调控、干细胞多能性维持、DNA修复和信号转导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因此,龙加福团队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剖析”Paf1复合物上。

“Paf1复合物由5个蛋白质亚基组成,在RNA聚合酶Ⅱ转录的时候起到辅助功能,并参与染色质中组蛋白的甲基化修饰。”龙加福介绍,5个蛋白质亚基构成的完整复合物在细胞内的转录延伸中发挥功能,其中任意的两个或者多个蛋白质亚基组合在一起被称之为亚复合物。Paf1Ctr9就是Paf1复合物中的两个重要蛋白质亚基,两者的突变会导致癌症等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龙加福团队综合利用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手段及方法,同时解析了人源和酵母源Paf1-Ctr9亚复合物的晶体结构。研究最终发现Paf1-Ctr9亚复合物对于整个Paf1复合物的组装非常重要,揭示了Paf1Ctr9基因突变导致相关肿瘤的分子基础,也揭示了该亚复合物在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和酵母活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解析Paf1-Ctr9亚复合物的晶体结构,就是从原子水平看清了这两个蛋白的精细结构和构象,也为将来定向改造该亚复合物奠定了基础。同时解析人源和酵母源的结构可以对Paf1复合物在转录延伸中的作用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阐明了从酵母等低等真核生物到人等高等哺乳动物的Paf1复合物在转录延伸中的分子机制是相当保守的。”龙加福教授介绍说,这项工作最大的作用是为后续药物靶标的筛选及抗癌小分子药物的设计开发奠定了前期基础,很有可能成为相关癌症病人的福音。

(五)新算法高效预测病毒天然宿主,可助人类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

据美国《科学》杂志4日消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最新人工智能研究报告:科学家借助全新的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更高效地从基因层面预测埃博拉和寨卡等病毒的天然宿主,从而采取措施预防这些病毒传播到人类身上。

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机器学习算法,主要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把这个耗时过程大幅缩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超过500种病毒的基因组信息来训练这个算法,从而让算法学会将病毒基因组中的特征与它们的动物源头一一匹配,进一步预测出哪种病毒来自哪个动物宿主,实验中的准确率令人满意。

研究团队现阶段正开发一个应用程序,可让全球科学家都能提交不同病毒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而利用这个算法快速得出匹配的动物宿主评估结果。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格拉斯哥大学科学家达尼艾尔·斯特赖克尔认为,如果机器算法能够做到利用基因组信息来预测病毒的天然生态,就可帮助相关人员在最快的时间内确定病毒的动物宿主,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早地进行干预,预防病毒传播给人类。

四、海外资讯

(一)第25届万寿论坛关注中医药国际化

在近日举行的第25届万寿论坛暨首届沃德论坛上,来自金砖国家的专业人士和政府官员纷纷表达类似观点,认为中医药产业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将促进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深层理解,通过打造人类健康共同体,使国家间实现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俄罗斯传统和辅助医学协会会长玛利亚·汤姆克维奇说,传统中药能够为整体治疗方案作出贡献。近年俄罗斯一直致力于促进中俄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西班牙虽然不是金砖国家,但对中医药也非常关注。来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企业推广局的专家格拉西亚·罗梅罗介绍,中医药在当地受到很高程度认可。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寻求更广泛的合作,推进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将惠及双方企业和民众,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出席论坛的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秘书长栾建章指出,传统医药蕴含着古老文化智慧,其发展和推广容易取得各国民众的心理认同,其国际化更是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重要手段。

(二)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召开,《罗马宣言》发布

1117日,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周在意大利罗马开幕,发布了《罗马宣言》,并将每年的1011日定为“世界中医药日”。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建中出席大会并表示,中意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出以来,意大利政府积极寻求现代医疗模式和中医药体系的协调与合作,以形成更加科学、完善、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要着力提升中医药人的临床能力,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开展更加广泛、具体的国际医疗合作,进一步推动建立中医药的国际标准和规则。

会上,代表们就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中医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展开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等分别做主题报告。会议同期召开了世界中联第四届三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与第三次监事会。

会议由世界中联主办。3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代表参会。

(三)“一带一路”针灸风采行走进剑桥大学

近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英国站活动走进剑桥大学。多国专家学者就英国中医教育、针灸学术传承、针灸治疗与保健等议题进行研讨。

世界针联主席刘保延表示,针灸在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知、认同、实践和分享,成为各国人民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活动现场设置了中医针灸非遗文化展,详细介绍了中医针灸的早期历史、经络腧穴、诊疗技术、养生保健及现代发展等内容,使观众对中医药及针灸文化的了解更加立体化。

活动由世界针联等单位主办,来自中国、法国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活动。

(四)中医药中俄创新合作联盟成立

近日,俄罗斯中医药从业者招待会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召开,中医药中俄创新合作联盟成立。

中医药中俄创新合作联盟是在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支持下,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长春中医药大学、莫斯科谢切诺夫国立第一医科大学、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图瓦州立大学、俄罗斯(莫斯科)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发展中心以及全俄中医师协会共同发起成立的,首批成员单位共30家,其中中方机构16家,俄方机构14家。

联盟成员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姜彤伟说,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俄罗斯影响力显著提升,不仅越来越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和肯定,也逐渐走向普通民众。中俄双方应抓住机遇,加强中医药交流。

(五)“中医关怀计划”服务博茨瓦纳华侨华人

近日,“中医关怀计划”健康咨询活动在博茨瓦纳共和国首都哈博罗内市举行,中医专家为当地华侨华人提供了中医诊疗服务。

“中医关怀计划”是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海外惠侨工程”八项计划之一,旨在服务侨胞,惠及大众,推广中医药。此次到访博茨瓦纳的中医专家有5位,包括骨科、康复科、妇科等,一天内,他们就为近百名在博华侨华人进行了诊疗。

(六)中国-法国中医药中心(塞纳)揭牌

近日,中国-法国中医药中心(塞纳)在法国塞纳市中心医院揭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马建中与法国塞纳市市长弗朗西共同出席仪式。

马建中指出,该中心的建立标志着又一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中医药中心落户法国,将搭建中法两国间医学交流的学术平台,促进中医药与欧洲现代医学的深入融合;搭建中法两国间医学人才交流的互动平台,促进中法两国医务人员密切交流、紧密合作,互学共鉴;搭建中法两国间文化交流的沟通平台,助力中法两国人民民心相通,通过中医药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

中心由世界中联、法国KNP投资管理公司及塞纳市中心医院等机构共同组织筹建,受到中国驻法大使馆、法国塞纳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于今年5月启动建设,引入中医智能诊断治疗体系,开展了多次义诊与文化活动。

五、权威声音

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主席用中医术语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再次提到了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任务,同时强调了产学研结合的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认为,要进一步探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弄清用什么方法结合,怎么结合,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中医人也要自信、自强,勇攀医学高峰,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拓展中医药的未来。

“中西医结合就是用现代医学技术解析中医理论和中药作用靶点,用中医整体观、个体化治疗理念指导现代医学实践,联合中药、西药多层次、多靶点阻断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能够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可量化、能重复、易推广、新的整合医学,从而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认为应创立具有中华民族原创思维的整合医学。

“建议加强中医药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或大科学策划。加强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国家中医药康复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的布局和建设工作,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强调,应启动全球中医药大科学计划,促进中西医融合。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些有意义的事。”

中央宣传部1116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王逸平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中药现代化的奋进者,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向他学习。他与病魔不懈抗争25年,研发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造福2000多万患者,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培养的新一代科学家典范。

六、中医药文化

(一)改革开放40周年中医药大事记:20132015

1.迈出中医药国际标准第一步:ISO颁布首个中医药标准

2014225日上午10点,《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ISO国际标准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广西大厦举行。发布会上,ISO/TC249秘书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沈远东表示,这是首个在传统医药领域内发布的ISO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简称“ISO”,是世界上最大、最具权威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组织。

2009年,我国向ISO提出了成立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申请,并于同年9月在第46届技术管理局大会上获得通过,ISO/TC249即为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代号。

但早在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之前,针灸针国际标准的制定提案就被吃过“闭门羹”。

200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召开加快制定针灸针国际标准工作会议,由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作为起草单位开展具体工作。

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爱民回忆说,“我们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针灸针到底归ISO的哪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提案无门的窘境持续了两年。“两年间,我们一边向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争取国际学会组织标准的制标权,一边向ISO不同技术委员会递交提案,当时在ISO设立的技术委员会中,和针灸针相关的技术委员会都不接收针灸针ISO新工作项目提案,全都退回来了。”

转折点是2008年第31ISO大会,我国正式成为ISO的常任理事国。这一历史性突破为陷入僵局的针灸针标准制定工作带来希望。

2009年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接受的第一个提案就是针灸针国际标准制定。

20115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ISO/TC249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决议成立针灸针ISO标准项目工作组。同年7月针灸针项目提案正式立项。

但万事开头难。由于这是中医药领域的第一个ISO标准,“第一”意味着参与制定标准的工作人员要在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与13国的专家一同完成这项任务。无论是在国际交流、争取支持还是在工作方式、管理协作等方面,都必须摸着石头过河,从经验教训中不断总结规律。

工作组召集人黄龙祥后来讲到:“几乎所有的专家都是第一次来做ISO的标准,还需要对相关的规则和程序进行学习、研究,大部分专家因为是第一次合作,还要培养默契,并建立信任,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要共同制定标准,需要克服文化上的差异。”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炀在工作总结中也讲到,“立项后我们就得快速转变身份,从国际立场出发,积极协调各国意见才能让项目顺利推进。”

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共经历了预阶段、提案、准备、委员会讨论、询问、批准、出版7个阶段,项目组收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249个成员国专家的259条意见。

“每一条意见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分析和验证,逐字逐句斟酌。哪怕是一个看似不重要的指标,技术人员都进行了数百次,甚至上千次的试验和反复论证,最终通过数据测试得出指标要求。”徐爱民说。

通过反复试验和论证,201423日《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正式出版,标准制定工作完成。这个时间比ISO规定的36个月的常规时间提早了5个月。该项标准对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材质、直径及长度、硬度与弹性、针尖穿刺力、灭菌、产品包装、标签及储存运输等方面提出了标准化要求。

“有了这项标准,针灸的服务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针灸针的生产从小作坊式变成规模化,未来还可以达到智能化无人生产。同时,国际范围内标准的统一,有利于针灸针的国际贸易,对针灸乃至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都有很大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院长赵宏说。

如今,全球针灸针使用量已经从提案初期约35亿支,迅速增长到目前约60亿支,并且还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迅猛发展的背后,针灸针国际标准制定的贡献不容小觑。

2.青蒿一握救众生: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目前,全球每年仍有约32亿人处于疟原虫所导致的疟疾感染风险中,而在人类抗疟历史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京时间1051730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膺该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19301230日屠呦呦出生时,她的父母从《诗经·小雅·鹿鸣》中择“呦呦”二字,寄托了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开始了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的学习。在大学的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开启了她与中医药事业的缘分。

1959-1962年,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三年的中医学习经历为屠呦呦打开了更广阔的研究天地,她曾在《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一书中撰文说:“40余年来,以中西医结合知识,先后在生药、炮制及化学领域从事中药科研。”

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在中国,60年代和70年代初,也曾大范围暴发疟疾,就在这时,国家“523”任务启动,涵盖疟疾防控的大多领域。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组长。

当时,为寻找新的抗疟药物,美、英、法等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美国为此耗资4.5亿美元筛选了21.4万个化合物,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没有尖端的研究设备和雄厚的研究经费,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就这样开始了中药抗疟的研究过程。19691月到4月间,屠呦呦汇集了2000余方药,整理出640种疟疾单验方集。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把青蒿素作为了突破重点。

然而,中药典籍中多次提到对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在实验中表现得却不理想,对疟疾的抑制率最低时仅有12%

屠呦呦又重新翻看中药典籍,直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了她。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或许是保留青蒿有效成分的关键。她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试验。1971107日,改进提取方法后的第191号样品实验结果显示,抑制率达到了100%

为尽快得到临床验证,屠呦呦和“523”课题组的几位成员以身试药,不断进行实验和改进,终于新一代抗疟药物——青蒿素,诞生了。

20151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确认,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防治疗法等防治措施,自2000年起,避免了600余万人死于疟疾。

“可以说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一项特殊科研工作。这份科研成果、这份荣誉,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会永远记住,历史也将永远铭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会见屠呦呦时曾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屠老师获得诺奖,增强了国人的自信,特别是在科技方面的自信。”


但今年已88岁的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并没有就此止步。屠呦呦曾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咱们不是为得奖而得奖,而是实际拿出一些东西,使青蒿素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要‘做透’青蒿素。”屠呦呦说。目前,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正在为青蒿素做抗疟作用机理研究。有迹象表明,疟原虫会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如何对抗这一现象发生也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家们的研究内容之一。

青蒿素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医药创新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模式。“这不是唯一途径,中医药的发展创新可以有多种途径。现在,国家大力提倡进一步发展中医药,我们一定要把它做得更好。”屠呦呦说。

3.坚定自信发展中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

1955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1971年,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12月,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以来,薪火相传,矢志攻关,引领了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中药等学科进步,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传统医学国家研究中心,在重大疾病防治、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研发出以青蒿素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成果,在中医药科研、教学、技术服务等方面成绩斐然。

2015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批示表示祝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并作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贺信全文如下:

值此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60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为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导中医药发展新实践的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站在历史的方位、民族的高度,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阐述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和现实意义,充分肯定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和突出成绩,对振兴发展中医药,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提出希望和具体要求,在中医药系统引发强烈反响,中医药行业为之振奋,进一步增强了振兴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

(二)北京海淀区举办首届校园中医药文化节

近日,北京市海淀区首届校园中医药文化节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举行。

活动现场,海淀区台头小学,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进修实验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西山学校被授予“北京市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校”铜牌。第二批17所试点学校代表接受了药用植物种子赠送。

本次活动旨在落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关于“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项目的整体部署及工作要求。海淀区从2016年开始试点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等9所中小学成为第一批试点学校。目前,海淀区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整合优质资源,搭建起了聚合相关政府部门管理合力,凝聚优质科研、医疗、教育资源的工作平台,为试点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支持和相关服务;注重顶层设计,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开设一门中医药文化校本/选修特色课程,种植一个校园百草园,打造一个中医药文化图书角,组织一次中医药文化体验之旅,培养一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师资队伍;初步建立科普及实践基地,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5家单位逐渐建设成为该区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和进校园实践基地;逐步扩大学校范围,将青龙桥学区所有学校整体纳入海淀区第二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学校,目前纳入学校达27所,其中小学13所、中学14所,到2020年,争取在50所大、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

七、中医药产业

(一)重庆垫江:实施中医药发展工程

日前,重庆市垫江县印发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病有所医”专项实施方案,提出将实施中医药发展工程。力争到2020年,建成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1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50个。

方案要求,实施中医药发展工程,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健全中医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体系;启动乡村振兴之中医药发展战略,加强县中医院建设,扶持引导社会办中医医院和中医诊所发展;巩固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医堂、中医馆建设,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前列。

方案明确,继续开展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加强县级、市级名中医培养。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中医重点学科1个、中医重点(特色)专科4个;建成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1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50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率达100%,中医类执业医师占医师比例达30%以上。

(二)山西: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落成

为满足国内大健康产业的火爆市场需求,进一步扩能增效,传承与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多元化、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模式,近日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打造的集中药生产、中药科普、中医养生、田园休闲等多个功能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区落成。

在风景秀丽的凤凰山下,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拔地而起,游客们将在这里体验药膳养生餐厅,品尝传统中医药美食;入住温泉养生度假酒店或者特色养生客栈;游广誉远历史文化博物馆,参观传统中医药生产主题展。这种跨产业模式商业运作与深度互动,可吸引旅游者及中医药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前来观光旅游和学术研究。

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不是一个单纯的中医药生产园区,它更是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地。在开业的前一天,1000名年轻人在广誉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内上了一节生动的中医药课——搓制定坤丹大蜜丸,该活动成功创下“最大的传统中医药课” 的全新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落成仪式上,山西广誉远中医药研究院也正式揭牌。山西广誉远中医药研究院将由国医大师及其弟子挂帅。广誉远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为载体,为中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上海:拟建成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近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8-2035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人人享有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

《规划》明确了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化中医治未病和健康服务发展等8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出,深入推进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实现中医药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的全覆盖;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新建突出中医药健康养老理念的护理院、疗养院,探索设立中医特色医养结合机构;适应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培养,建立健全中医药非学历、继续教育制度和体系,建立各级、各类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含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岗位培训标准;打造“海上中医”“雷氏”“神象”等一批中医药品牌。

在保障措施中,《规划》明确,加大市、区两级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资金投入政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供给。

(四)天津:实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工程

近日,天津市政府印发《天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实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工程,推动一批创新中药的临床研究和产业化,简化中成药出口报关程序,鼓励中药企业进行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与国内外龙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

在中成药方面,《计划》提出推动现代中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一批现代中药领域高水平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挖掘经典名方,开发复方、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中药新药;在中药饮片方面,《计划》明确建设30个初加工基地,涉及40个中药材品类,完成45个单品种加工工艺方案,制定20个单品种初加工内控标准;在国际化方面,鼓励中药企业参与国际认证及注册,简化中成药出口报关手续,加快出口通关速度,对老字号中成药给予通关便利。

(五)北京:发布中医药文化旅游标准

近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召开了《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设施和服务要求》标准发布及宣贯培训会。

该标准是全国首个中医药文化旅游相关标准,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共同制定,已列为北京市地方标准。标准适用于非医疗服务类的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规定了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的基本要求、特色设施与服务要求、管理要求等内容。

 

上一条:2018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下一条:2018年中医药信息第10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