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医药信息第5期

时间:2019-06-10 10:30:55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9年第5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九年六月八日

本 期 目 录

一、重大事件. 1

二、兄弟院校. 8

三、科研动态. 9

四、海外资讯. 11

五、权威声音. 13

六、中医药文化. 13

七、中医药产业. 15

一、重大事件

(一)传统医学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中医正式进入世界卫生体系

脏腑系统疾病、外感病、八纲证、脏腑证等中医病证,成为国际疾病“通用语言”。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日前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章节。ICD-11包括一个题为“传统医学病证—模块1”的补充章节,将起源于古代中国且当前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其它国家普遍使用的传统医学病证进行分类。专家表示,中医正式进入世界卫生体系,这将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中医药拥有国际“通行证”

国际疾病分类(ICD)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颁布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标准,它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将疾病分门别类,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组合,并以编码的形式来表示其系统性。

“国际疾病分类使得疾病名称标准化、数字化,从而成为医疗、行政管理以及医疗经费控制的重要依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怀琼介绍,作为权威的国际标准,ICD是各国政府在医疗、管理、教学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关于疾病分类的规范性标准,是卫生健康领域国际间交流的基础标准之一,更是世卫组织对全球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评价以及进行国家和国际间统计的通用标准。一些国际会议文章交流、杂志在涉及到疾病的诊断时,要求提供疾病的国际编码,甚至病人转诊时医院提供的病历摘要也被要求填写ICD的疾病编码。

传统医学一直缺少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导致传统医药的相关服务信息、资源状况等处于“信息孤岛”状态。项目主要负责人,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与评价中心主任窦丹波教授说,ICD第十一次修订之前,传统医学一直未被列入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框架,阻碍了传统医药在全球的推广,也使国际疾病分类系统缺失了传统医药的卫生统计信息。传统医药纳入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将改变这一格局。

张怀琼认为,传统医学一直被排除在国际疾病分类体系之外,缺少国际标准化的统计口径,无法用规范和符合世卫组织统计要求的数据,来佐证传统医药在医疗卫生和维护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此次里程碑式成果,使中医药在临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险等领域拥有国际标准化语言的“通行证”,对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步伐具有划时代意义。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ICD-11的正式发布,有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与世界各国医疗卫生体系融合发展,为世界各国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为深远的历史意义。

搭上国际化的“时代列车”

2009年,基于全球范围内中医药越来越大的服务量和市场,世卫组织认识到,在ICD体系中应有符合传统医学需求的分类代码体系,由此提出在第十一次修订中增加传统医学章节,启动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

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建立在现代西医体系之上,如完全照搬运用在中医学领域,就难免削足适履,不利于发挥中医药自身优势。经反复权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是难得机遇,一定要搭上这列国际化时代列车。在目录制订中,尽量保持中医的独特性,不与ICD体系框架发生冲突,以我为主,确保我国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应有地位,维护中医药核心利益,让传统医学为世界人民造福。

2009年,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现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承担了项目管理,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严世芸教授等领衔的项目审评专家团队36人,以及术语、信息、标准、分类等各技术领域专家组若干,整个项目全国近百名专家参与。项目研究历时近10年,中国专家组建立了“病、证内容模板和病证分类框架”。这一框架构建不仅反映了中医理论体系特点,符合中医病证内容,同时也兼顾相关国家传统医学内容。传统医学章节共有具体疾病名150条、证候196条。

张怀琼透露,在确定首个入选ICD体系的传统医学时,我国的中医药曾面临其他传统医学的激烈竞争。鉴于我国的方案最符合中医药临床和理论体系,得到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国专家的认可,并获得WHO的采纳,最终在竞争中胜出。此次通过的ICD第十一版传统医学部分内容,就是中国方案。

中医药成为商业保险的“新宠”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计划202211日起生效。张伯礼认为,中医病证在现代医学疾病分类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医疗效和安全性证据被接受的前提,也是中医被世界接受的基础。

传统医学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还需更长时间。窦丹波表示,尽管中医等传统医学病证已经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但在其中所占比例还很小,只有不到国内的10%,有待不断完善、扩充。

中医药走出去多年,依然无法摆脱的尴尬是“名不副实”,大量存在于民间和非医疗机构,只是“补充、替代”疗法的形象,无法进入当地主流医学的统计体系。世卫组织将有关传统医学的补充章节纳入国际疾病分类,使人们第一次能够统计传统医学服务和就医情况,测量其形式、频率、有效性、安全性、质量、结果及费用,并可以与主流医学和研究进行对比。

张怀琼认为,通过ICD这一全球广泛运用的权威卫生信息统计平台,将有更充分的数据来反映各国巨大的传统医药服务市场和服务能力。

费用低廉、能治西医治不了的病,未来中医药将成为商业保险的“新宠”。据悉,目前各国广泛基于ICD疾病分类体系,制定医疗保险付费标准,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的制定,为传统医学进入医疗保险体系奠定基础。窦丹波表示,越来越多境外人士在中国境内接受中医药服务,中国境内也有对不同层次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世卫组织传统医学疾病分类体系作为境内外商业保险用于保险付费的标准,将更好推动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发展。

(二)国医大师段富津逝世

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二届国医大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段富津,因病于201953日逝世,享年89岁。

段富津从黑龙江中医学院(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筹建之初便开始在该校任教。60余载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他首创“药力判定公式”,解决了方剂配伍理论中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一代方宗”。

(三)国家药监局启动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

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决定启动实施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确定首批九个重点研究项目,其中包括以中医临床为导向的中药安全评价研究。

首批启动的九个行动计划项目分别为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技术评价与监管体系研究、纳米类药物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控制研究、以中医临床为导向的中药安全评价研究、上市后药品的安全性监测和评价方法研究、药械组合产品技术评价研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安全有效性评价研究、医疗器械新材料监管科学研究、真实世界数据用于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化妆品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国家药监局拟通过监管工具、标准、方法等系列创新,经过3-5年的努力,制定一批监管政策、审评技术规范指南、检查检验评价技术、技术标准等,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药品创新、质量、效率的突出性问题,加快实现药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全国医院上报数据统计分析指标集(试行)》发布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全国医院上报数据统计分析指标集(试行)》,建立医院上报数据的标准化分析指标体系,对每项具体指标的统计方法进行规范,对医院门诊中药服务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明确。

指标集提出,统计医院开展门诊中药服务的相关指标,包括中医治未病服务人次数、使用中药饮片的门诊人数占比、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占比等3个指标。其中,中医治未病服务人次数为年内某地区中医治未病科、中医治未病中心的门诊服务人次数之和;使用中药饮片的门诊人数占比为使用中药饮片的门诊人数占同类机构门诊人数的比例;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占比为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数(以挂号人次计)占门诊人次数的比例。

指标集分为医疗服务、医疗质量安全、医疗效率、用药管理等十个部分。

(五)《中医药-金银花》ISO国际标准发布

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中医药-金银花》国际标准(ISO 21317:2019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onicera japonica flower)。

该标准由临沂大学主持,山东平邑县金银花果茶管理办公室、上海上药华宇药业有限公司参与制定。研究团队历时3年,遵循ISO国际标准编制规则,在市场贸易需求的基础上,主要从原药材质量、检测指标与方法、包装、存储、运输要求等方面开展标准制定工作,为金银花的国际贸易提供了统一的质量与安全标准。

金银花作为大品种的传统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保健和临床医疗。《中医药-金银花》国际标准的发布将有助于确保金银花药材的质量与安全,对金银花药材和相关产品国际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做好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的通知》发布

教育部日前印发《做好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招生培养工作的通知》明确,2019年中央财政支持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订单定向免费五年制本科医学生共计6700人,其中中医、蒙医、藏医和傣医医学生分别为1449556030人。

《通知》明确,免费定向本科医学生只招收农村学生,报考学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报考免费医学定向招生计划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高考,实行单列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只招收农村生源,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生源不足时,未完成的计划通过补征志愿方式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直至完成计划。

《通知》显示,免费定向本科医学生录取后、获得入学通知书前,须与培养高校和定向就业所在地的县级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签署定向培养和就业协议。

(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中医类机构、床位及人员数均较2017年有明显提升。在推进实施中医诊所备案制的背景下,中医类机构数增幅最为明显,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0738个,较2017年增加6495个,其中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增加6125个。

机构方面,至2018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0738个,含中医类医院4939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55757个,中医类研究机构42个,机构总数较2017年增加6495个。其中,医院增加373个,门诊部及诊所增加6125个。

床位方面,至2018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123.4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102.2万张,占82.8%。与2017年相比,中医类床位增加9.9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增加7.0万张。9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7.2%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7.0%的乡镇卫生院、6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从业人员方面,至2018年末,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71.5万人,较2017年增加5.1万人,增长7.7%。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57.5万人,中药师(士)12.4万人。两类人员较上年均有所增加。

2018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10.7亿人次,较2017年增加0.5亿人次,增长5.2%。其中中医类医院6.3亿人次,占58.8%;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1.8亿人次,占16.6%;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2.6亿人次,占24.5%。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3584.7万人,较2017年增加293.7万人,增长8.9%。其中中医类医院3041万人,占84.8%;中医类门诊部0.7万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542.9万人,占15.1%

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疾病防控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人口发展、妇幼卫生与健康老龄化工作稳步推进,中医药服务工作得到加强,综合监督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7年的76.7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6/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6.8‰下降到6.1‰。

(八)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开展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开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在医联体内部考核时要坚持中西医并重。

实施方案着眼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提出将试点城市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由医联体统筹网格内医疗资源,为网格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和疾病诊疗等服务。其中明确要求,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

在保障机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继续按照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等补偿政策和政府投入方式,安排对医联体各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资金;加强综合绩效考核,在医联体内部考核时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确保按中医医院特点和实际考核中医医院。

实施方案还细化了工作目标:到2019年底,100个试点城市全面启动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与管理,每个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到2020年,100个试点城市形成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医联体建设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县级中医医院作用的发挥也受到多地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山西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县域综合医改中医药工作的意见》明确,县中医医院与县人民医院在县级医疗集团内享有同等地位,确保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中医医院只强不弱;吉林在2019年中医药工作要点中提出中医医院全部参与区域中医医联体建设。

(九)“互联网+中医”发展论坛聚焦中医药信息化发展

51日,“互联网+中医”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以“传承·创新·发展”为主题,邀请医疗卫生领域及互联网企业机构的专家,围绕如何全面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驱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带来更为便利的医疗服务等话题进行探讨。

论坛上,专家指出,在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智慧医院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智慧医院建设,要明确内涵,构建完善智慧医院建设与评估体系,建立智慧医疗集团建设,推动智慧医院服务向院外延伸,同时注重临床应用与评估,保护患者隐私。

在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围绕“互联网如何为县市医疗机构赋能”展开对话,分析基层医院需求,聚焦县市级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互联网+中医”应用。

(十)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

427日,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第六届世界中联急症专委会学术年会及第六届国际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大会筹备会上,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成立,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是中国医院协会委托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组织的全国性专科联盟,其中专设了中医急诊专科医联体。世界中联急症专业委员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方邦江教授任主席,会上为27家副主席单位授牌。方邦江介绍了世界中联急症专业委员会2019年工作进展和计划推进情况,指出随着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不断取得重大成果,还要不断整理挖掘经方和名老中医诊疗急危重症的经验,研讨挖掘中成药在治疗危急重症上的价值。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甘肃、新疆等中医药院校和全国多家医院的中医、中西医急诊专家到会,研讨交流了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现状和经验。

二、兄弟院校

(一)费开扬向北中医捐赠民国中医文物

日前,首都国医名师费开扬将民国时期中医师考试合格证书、中华国医学会证书及刊登了中医考试榜单的《中医药情报》报纸捐赠给北京中医药大学,丰富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民国医史文物收藏。

该博物馆已在中国医学史展厅设专区,集中展示民国至建国初期的中医师开业证书、中医学校毕业证书、中医杂志和教材等。这些近现代中医文物和史料不仅取得了很好的展示效果和社会效益,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表示,民国中医文物见证了民国中医药的发展,通过这些文物,中医后辈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医药历史。

(二)湖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迪拜分院揭牌

日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迪拜分院正式揭牌。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批外派至迪拜分院的医务人员已经取得阿联酋当地卫生部门及迪拜卫生部门的行医执照,将在迪拜分院开展医疗服务。

20176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始筹建迪拜分院,旨在将中医疗法引入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推广标准化中药产品。分院落地后,将秉承“中西互融,求真求确,普惠大众”的办院宗旨,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手段和中医药方法开展诊疗服务。

(三)河南中医药大学启动“国医帮扶工程”

510日上午,河南中医药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长甲基金”精准扶贫项目——“国医帮扶工程”第一站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启动。

启动仪式上,河南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徐江雁介绍,“国医帮扶工程”由河南中医药大学和长甲集团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通过开展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贫困县基层医务人员培训项目、贫困县医疗精准扶贫项目、贫困县健康宣教项目等,落实“校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行动,提升贫困县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启动仪式后开展义诊活动,河南中医药大学共派出医护人员46人,博士服务团14人参与基层义诊,接受义诊群众1500余人。未来半年内,该项目将陆续走进新县、固始、新蔡、卢氏、内乡等各个站点,切实惠及当地百姓,助力全省脱贫攻坚。

三、科研动态

(一)何首乌肝损伤之谜被破解

日前,国际肝病顶级期刊《Hepatology》(《肝脏病》,IF=14.079)刊登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全军中医药研究所研究员肖小河、副研究员王伽伯团队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周宏灏、欧阳冬生团队合作研究的成果《HLA-B*35:01 Allele is a Potential Biomarker for Predicting Polygonum multiflorum-induced Liver Injury in Humans》(《HLA-B*35:01等位基因是预测何首乌诱导肝损伤易感人群的潜在标志物》),这一研究首次发现了何首乌诱发特异质肝损伤的易感基因HLA-B*35:01

研究证实了何首乌诱导的肝损伤与机体因素特别是免疫相关遗传差异有关。这一发现表明,何首乌仅对极少数特定人群有肝损伤风险,对绝大多数人群是安全的,这为科学制定何首乌及其相关制剂肝损伤风险综合防控对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项研究是我国科学家在中药安全性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

近年来,以肝损伤为代表的中药安全性问题的发生,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安全用药,还给中医药事业发展及其国际化带来不利影响。何首乌是千百年来广泛应用且认为“无毒”的补益类中药,但近年来其肝损伤事件频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肖小河、王伽伯带领科研团队,采用首创的药源性肝损伤因果关系评价“整合证据链法”,精准辨识并特别设计了何首乌肝损伤前瞻性队列和其他药物导致肝损伤病例,将其作为验证样本,并与周宏灏、欧阳冬生的研究团队合作,采用药物基因组学等手段,首次发现HLA-B*35:01等位基因是何首乌肝损伤发生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揭示了何首乌肝损伤发生与机体遗传背景之间的关系。

此前,研究团队结合回顾性和前瞻性病例分析及实验研究,研究证实了何首乌在极少数人群可产生免疫特异质肝损伤、免疫异常活化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且MCP-1VEGFTNF-α等免疫炎症因子高表达为何首乌肝损伤易感人群的主要特征。

上述研究成果科学地破解了何首乌肝损伤之谜,也清晰地表明并非何首乌不安全,而是对极少数特异质人群有肝损伤的风险。这一研究模式和机制假说还成功用于指导补骨脂、淫羊藿等系列传统认为“无毒”中药特异质肝损伤的风险认知与防控。

此外,研究成果还将有力推动中药安全性风险管理从过去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为中药安全合理使用以及中药产业健康发展、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等发挥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今后,研究团队将进一步研究HLA-B*35:01等位基因的功能,阐明何首乌肝损伤的分子遗传机制,研制相关检测试剂盒。研究团队提醒公众,不要自行购买和使用何首乌,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疾病需要,合理使用何首乌及相关产品。

(二)中草药基因测序专业智能鉴定仪发布

日前,中草药基因测序专业智能鉴定仪——中草药DNA条形码高通量基因测序一体机(HMBI-G30)在京通过验收。

与传统以经验为主的鉴定手段相比,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中药原植(动)物及其药材和饮片的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微量、便捷、准确等特点。此次发布的测序一体机能够简化繁琐的生物信息流程,准确、快速、稳定鉴定中草药样品。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介绍,研究团队攻克了产业链条上游壁垒,完成硬件仪器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国产化,摆脱我国中草药基因鉴定对国外仪器的依赖。

该仪器由深圳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三)国内首个去壁灵芝孢子粉真实世界研究启动

518日,国内首个去壁灵芝孢子粉真实世界研究项目在寿仙谷A股上市两周年发布会上启动。

该研究旨在为灵芝孢子粉的临床合理用药和深度开发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探索在临床真实环境下灵芝孢子粉用于肿瘤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开辟新思路。该项目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赵田雍领衔。

(四)专家聚焦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

2019中药质量标志物高峰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

论坛上,国内中药质量研究领域的专家围绕“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技术与方法”,探讨中药质量标志物未来发展方向、应用前景,在中药标准和产业应用中的可行性等问题。

“中药质量标志物”概念的提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以及国内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分别就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进展、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生物学研究、基于中药有效性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与质量控制、中药加工的质量标志物研究、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等作学术报告。

(五)四部委认定两家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日前,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委认定并发布《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名单》,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列,依托单位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系中医领域第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17年,四部委启动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报工作,确定试点建设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先期启动心血管疾病和针灸技术领域建设。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面向我国疾病防治需求,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开展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目前,我国已认定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四、海外资讯

(一)内地与香港签署合作协议,将制定系统中药标本收集计划

5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焦红与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在香港特区政府总部签署药物监管及中药标本馆的相关合作协议,加强内地与香港在药物、医疗仪器和中药监管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保障两地市民健康。

陈肇始表示,签署《关于中药标本馆建设、研究与管理的合作协议》后,香港与内地将制定有系统的标本收集计划,完善彼此馆藏。她建议香港与内地加强中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目前,特区政府正积极筹备永久的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其中会设立中药标本馆,收集中药材及其原动植物标本,并开放给公众、业界及国际科研机构使用。

双方还签署了《关于药品监管领域的合作协议》。陈肇始表示,特区政府将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例如引进本地和跨国药企,以香港为基地申请新药注册和引入医疗仪器,并到大湾区发展,惠及两地有需要的病人。

(二)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医讲座

近日,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医讲座活动,受到尼日利亚当地医务工作者、中国文化中心汉语班学员热烈欢迎,中国驻尼日利亚使馆文化参赞兼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李旭大参加活动。

主讲人袁安以“中医导引术”为主题,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介绍并演示导引术这一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并与观众们一起实践导引术。讲座结束后,李旭大带领大家参观“我们的丝路”图片展。现场观众表示,中医讲座和图片展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架起了中尼两国人文领域交流的桥梁,传统文化的分享增进了两国人民友谊。

(三)2019传统医药国际论坛开幕

2019传统医药国际发展论坛515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开幕。论坛以“国际青年中医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作用与定位”为主题,旨在推动传统中医药在葡语国家的发展与推广。

开幕式上,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与佛得角卫生与社会保障部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扩大并深化在传统医药领域合作。

中国驻葡萄牙大使蔡润在致辞中表示,澳门在深化中国与葡语国家间合作,尤其是中葡中医药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平台和支撑作用。目前,葡萄牙有3所理工学院设置了针灸本科课程,民间有多个规模较大的针灸培训机构,还设有以中医为特色的欧洲(葡萄牙)中医药文化体验中心和中葡药食植物资源研究中心等。未来中医药合作有望成为中葡双边合作新的增长点。

此次论坛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

(四)中国与荷兰共建中医药中心

520日,中国(四川)—荷兰经贸合作交流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会上,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成都市健康服务业商会、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生命科学园共同签署了关于合作共建“中国-荷兰中医药中心”框架协议。

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见证了这一协议的签署。彭清华在会上表示,希望同处“一带一路”建设关键节点的四川与荷兰加强合作,不断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进一步加强农业、新兴产业、服务业、经贸、科教、中医药等领域合作。

在荷兰期间,四川中医药代表团考察了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生命科学园运营情况,与莱顿大学医学院、荷兰神州中医大学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洽谈,了解中医在欧洲立法政策和执业条件,商讨如何利用荷兰“欧洲中医药港口”的优势,推动医疗服务、科技研发和中药注册等方面合作。

五、权威声音

“发挥好中医药防病治病独特优势。”

——2019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517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自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以来,卫生健康合作不断深化,中国在沿线国家建立了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了43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国每年为周边国家近3万名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中国中医药团队先后在柬埔寨、科摩罗、多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实施快速清除疟疾方案。”

——摘自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422日发表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中医药内容纳入“一带一路”成果清单。

“中华文明就是在世界文明多元的融汇与冲撞中审视自己,摒弃被历史证明完全过时的东西,吸收一切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创造更新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没有过断裂,也不是跳跃式的发展,而是承接、渐进,它从来不抛弃人类优秀的创造。”

——王永炎强调中医学科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因素完善自身,循证医学、叙事医学已融入中医药临床医学,因此高度重视中医学科人才培养。

六、中医药文化

(一)四川印发《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以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为主线,以实施重点项目为抓手,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打造中医药特色健康文化。

《意见》明确,到2025年,四川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基础更为坚实,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队伍不断壮大,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全面普及,中医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中医药文化素养大幅提高,中医药文化高地基本建成,四川中医药文化整体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意见》提出,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坚持抢救为主、保护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天回医简”等出土医学文献文物为依托,推动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和中医药出土医学文献文物研究中心建设。积极支持青城山道医等具有四川特色中医药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国家、省级非遗目录。建立四川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濒危中医药文化抢救项目库,推进濒危川产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编纂出版四川道地药材志。

在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阐发方面,《意见》明确,实施中医药继承性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西部中医药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培育一批学识渊博、造诣精深、权威主流的研究团队,聘任和引进一批中医药文化高端研究人才,加强四川省中医药文化研究阐发力量。

《意见》强调,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以打造西部中医医疗区域中心为引领,建设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积极培育一批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鼓励各类民间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意见》还提出,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融合创新,探索建设西部大健康科创城。全面加强中医药教育体系建设,编写中医药文化科普读本,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教育。全面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合作,建设“一带一路”西部中医药交流中心,组织开展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等交流活动。

为保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顺利实施,《意见》要求,加大政策保障。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相关支持政策的研究制订与实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加大对濒危中医药文化、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人才培养,实施川派中医药传承人保护计划。

(二)浙江开展中医药护理主题文化活动

57-12日,浙江省中医护理质控中心组织省内80余家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开展“5.12”国际护士节“中医养生护健康,天使之爱伴您行”活动。

活动以“护士智慧与巧手并用”为主题,由护理人员手工制作简便易行的各类适合日常使用的中医药护理养生保健用品用具,在中医院公共区域和社区公共场所向民众展示、演示。活动现场还提供中医体质辨识、中医药养生保健宣教和咨询等服务。

浙江省中医护理质控中心成立5年来,每年组织全省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开展“5.12国际护士节”中医药护理主题文化活动。

七、中医药产业

(一)民革中央赴江苏调研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

55-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率民革中央调研组前往江苏南京,就“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等课题开展调研。

在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座谈会上,江苏省副省长陈星莺介绍了江苏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表示今后将建立健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管理、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江苏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

万鄂湘在座谈中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他表示,江苏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重镇,特色优势明显,在传承发展中医药方面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民革中央将吸收借鉴与会人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围绕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专题报告,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建言献策。

(二)河北省中药材标准颁布

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印发公告,正式颁布《河北省中药材标准》,自201961日起实施。

《标准》注重质控指标的专属性,检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由前言、品名目次、正文、索引构成。正文部分收载了国家药品标准未收载而河北省内常用到的中药材品种123个。《标准》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编写格式并借鉴其检测方法,建立了显微、薄层色谱等专属性强的鉴别方法。每个品种后的“起草说明”详细地介绍了标准中每个项目制定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附了性状图,显微照片,薄层色谱图,液相、气相色谱图,以更好地指导在研究、生产、经营、检验和监管方面的应用。

《标准》自2014年启动编写,历时4年,通过起草、复核、审稿、校对,最后经编纂委员会审议通过,由河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

(三)第三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暨艾文化产业成果博览会召开

427日,第三届中国艾产业发展大会暨艾文化产业成果博览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

大会以“传承发展艾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共创世界艾乡”为主题,参展企业近200家,展览面积6000多平方米,展览成果涵盖艾草种植、加工、应用等上下游企业近千种不同领域的产品。

“振兴灸法中国行”南阳站活动同期启动。

会上,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局长刘玉斌介绍了《南阳市艾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南阳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艾草产业作为全市大健康产业重点内容进行统筹规划,出台多项相关扶持措施,为艾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吴焕淦、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陈日新等分别以《灸法的传承创新及标准研究的实践与思考》《热敏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技术》为题作学术报告,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及临床经验,介绍艾草、艾灸在防病、治病等领域的优势和特色。

(四)湖北公布首批道地药材优势品种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湖北省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的通知》,确定神农架的综合品种及蕲春蕲艾、英山苍术等10个单品种为湖北省首批道地药材“1+10”优势品种。

通知要求,相关地方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道地药材“一县一品”优势品种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围绕优势品种种子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产地加工等方面,提出具体工作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各地要建立工作推进协调机制,积极落实申报承诺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协同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通知提出,湖北省中医药联席会议各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政策支持。湖北省中医药联席会议办公室对相关部门、相关地方工作开展考核评估,对“一县一品”内容实行动态管理。

(五)沪苏浙皖签署卫生健康一体化合作备忘录,深化中医药创新合作

近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在上海签署卫生健康一体化合作备忘录,提出将深化中医药创新合作,保障和提升长三角居民卫生健康服务水平。

此次卫生健康一体化合作备忘录包含深化中医药创新合作、促进医疗服务均质发展、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等六方面内容,旨在建立更加有效的卫生健康联动发展体制机制,打造标准规范统一、信息互联互通、服务便利有序、医学科技发展的健康长三角。

合作备忘录提出,将在中医流派传承、医疗、教育等领域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挖掘、整理、传承地方特色学术流派,建设中医专科联盟和区域中医专科平台。

合作备忘录指出,将开展医疗、教育、科研合作,探索实践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此外,沪苏浙皖卫生健康委将建立综合执法监督联动协调机制,联合查处跨省市重大违法违规案件。

(六)浙江首个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协会成立

517日,浙江省首个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组建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组织——宁波市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行业协会成立。

该行业协会的发起者之一、宁波国医堂中医门诊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月珍当选首届会长。他介绍,目前宁波市三分之一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已加入该行业协会,协会将在行业自律、行业规范等方面积极作为,并积极开展相关学术交流,为提升宁波中医药的整体水平,提供良好的互动交流学习平台。

20173月,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城市以后,宁波市研究出台了《宁波市开展社会办中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优化社会举办中医政策,提出社会办中医非禁即入,取消数量和地点等限制,同时还鼓励医务人员双向流动,实行一视同仁社保定点政策,出台社会办中医奖励政策等。

(七)产学研紧密融合服务江西中医药强省建设

519日,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暨江西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大会在江西南昌举办。江西省副省长孙菊生出席并致辞。

孙菊生指出,中医药是江西的特色优势,面对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江西中医药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希望江西中医药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学校创新发展能力,大力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江西中医药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增强服务社会的贡献力。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左铮云表示,围绕中医药强省战略,学校将继续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务实合作。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同期举办。与会专家表示,深化中医药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中医药教育及服务国际化,创新教育医疗健康服务业态,打造新兴产业链,可成为中医药高等院校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建议编织一个由中药企业、中医药高等院校及其他大学、相关科研院所相互连接的网络,以多方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建中医药行业科研发源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和成果转化孵化平台。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与会专家建议,应对照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和人民健康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大批医教研领域的高素质高水平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大批中医药基层人才,培养大批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医养结合、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八)广西出台首个港澳台人才引进专项计划

5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下发《关于征集2019年度“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工作岗位的通知》,标志着“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迈出关键性一步,广西引进港澳台人才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实施指南(试行)》中指出,将首批支持中医药、新材料、物联网等广西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

“港澳台英才聚桂计划”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地方出台的首个三地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广西通过接收港澳台三地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到桂开展科研工作,以丰富和充实广西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并为港澳台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更多的科研平台与更广阔的创新空间,进一步推动三地与广西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共赢发展。

(九)浙江发布首批13个“浙产名药”

518日,经自主申报、专家评议、社会公示等程序,杭州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的强力枇杷露等13个品种被列入浙江省2019首批“浙产名药”宣传推介目录并向社会公布。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肖鲁伟在当天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发布“浙产名药”一方面是为了向百姓和临床医生推荐真正的浙产好药,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浙产名药”的宣传推介,打响“浙产名药”品牌,推动浙江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据悉,为体现权威性和公信力,此次“浙产名药”评选活动设置了较高门槛,要求必须为浙江省医药企业生产的中药成品药(中成药、中药类注射剂、中药提取物和道地中药饮片),同时须具备注册地及主要产地在浙江省内的医药企业、已取得商标权、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等条件。“通过多道严格的程序精选出最具浙江特色、最具代表性和最能体现浙江中医药优势的这13个品种,是名副其实的浙江好药。”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邵元昌说。

活动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联合主办,中国中药协会、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负责人出席新闻发布会。

(十)打造中医药海外发展“香港模式”

“作为中西文化交汇地,香港会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并配合稳健的医疗系统,打造中医药海外发展的‘香港模式’,为中医药‘走出去’作出贡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524日出席北京同仁堂2019年首都国企开放日时,作出上述表述。

林郑月娥说,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养生瑰宝,一直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担当重要角色,成效获得国际社会肯定。香港回归祖国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医药行业也焕然一新,在香港基层医疗体系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香港特区政府于1998年通过实施《中医药条例》,为中成药设立注册制度,至今行之有效,确保在香港销售的中成药符合安全性、品质性及成效性的要求。近年政府积极推行中成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致力提升本港的中成药质量水平。

林郑月娥表示,过去一年是香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行政长官2018年施政报告》宣布将资助特定的中医药服务并将其纳入本港医疗系统。香港正积极筹备第一家中医医院,预期在2024年落成启用;也会继续投放资源资助中医门诊服务和中西医协作住院服务。此外,香港卫生署正积极筹备兴建永久的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大楼,包括建立世界级水平的数字化中药标本馆,以期成为中药科研及检测的国际权威。特区政府又于去年成立了五亿元中医药发展基金,务求提升中医药界整体水平。

林郑月娥表示,特区政府会加强与国家有关机构的联系合作。香港食物及卫生局日前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署了合作协议,在香港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和中药监管、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上一条:2019年中医药信息第6期

下一条:2019年中医药信息第4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