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11期

时间:2021-12-06 16:33:59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21年第11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二一年十二月八日

本 期 目 录

一、重大事件. 1

二、兄弟院校. 13

三、科研动态. 14

四、海外资讯. 18

五、权威声音. 19

六、中医药文化. 20

七、中医药产业. 22

一、重大事件

(一)最高人民法院发文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加强中医药古方和中药商业秘密等司法保护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发布,就全面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提出20条措施,围绕科技创新成果、著作权和相关权利、中医药知识产权等9个方面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措施。

《意见》明确,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依法妥善审理涉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推动完善中医药领域发明专利审查规则,促进提升中医药领域专利质量。加强中医药古方、中药商业秘密、道地药材标志、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推动完善涉及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国际国内规则和标准,促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有效衔接。

(二)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召开:中医药行业多个集体和个人获表彰

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1028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开创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新局面。

胡春华向受到表彰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先进集体表示祝贺。他指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近年来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壮大,评价机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才作用日益突出,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胡春华强调,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瞄准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的目标,加快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培养壮大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持续深化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改革,引导鼓励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创新创业,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营造良好环境。希望受到表彰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带头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勇于攀登创新高峰,主动当好年轻人的领路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医药行业多个集体和个人获表彰。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贾振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志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仝小林等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康缘现代中药研究院创新中药研发团队、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制剂创新团队、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创新团队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康复医疗服务试点明年启动:强化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确定北京市等15个省份作为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地区,要求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强化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了试点工作的七项重点任务,分别为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加强康复医疗学科能力建设、加强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培养培训、创新开展康复医疗多学科合作模式、加快推动居家康复医疗服务发展、积极推动康复医疗与其他服务的融合发展、探索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机制。

根据《方案》,本次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地区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15个省份。试点工作目标为探索形成较完善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多元化康复医疗服务模式、有利于康复医疗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有益做法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试点地区的带动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加快推动全国康复医疗服务发展取得实效。

(四)商务部发文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扩大我国中药类产品国际市场规模

近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促进对外交流合作,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对外贸易,扩大我国中药类产品国际市场规模。

《意见》明确了完善城乡药品流通功能、着力提升药品流通能级、稳步发展数字化药品流通等六方面共14条举措。其中提出,支持中药类产品开展海外注册,积极参与国际规划、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扩大我国中药类产品国际市场规模。积极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拓展服务贸易新模式。加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打造道地中药材出口品牌,支持中药材外向型企业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化水平。

根据《意见》,未来5年药品流通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培育形成13家超五千亿元、510家超千亿元的大型数字化、综合性药品流通企业,510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00家左右智能化、特色化、平台化的药品供应链服务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市场总额98%以上;药品零售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市场总额6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70%

(五)《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印发:在全国县级以上公立中医院普遍设立儿科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在全国县级以上公立中医院普遍设立儿科,推进儿童中医保健进社区进家庭,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85%以上。

《计划》明确,开展儿童中医药保健提升行动。加强儿童中医药服务。在全国县级以上公立中医院普遍设立儿科,有条件的地市级以上中医院应当开设儿科病房。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开展儿童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建立儿科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诊体系。加强儿科中医药人才培养,通过师带徒等形式,培训儿科中医药业务骨干。积极推广应用小儿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强化中医药在儿童医疗保健中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批中医儿科特色专科。

《计划》提出,推进儿童中医保健进社区进家庭。鼓励中医医疗机构或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牵头成立妇幼(儿科)中医药联盟,通过项目合作、联合病房、学科帮扶等形式加强合作,积极推进中医优质资源下沉。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85%以上。此外,还将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适宜技术试点。

(六)习近平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五位中医人获道德模范及提名奖

115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上午11时,习近平等来到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全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等走到代表们中间,同大家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参加会见并在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上讲话。他表示,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落实到道德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讲好道德模范的感人故事,学习践行道德模范的高尚精神,加强对道德模范的关心关爱。要深化新时代道德建设,重点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质量和实效,发挥优秀文化化人育人作用,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要加强党的领导,形成道德建设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丁薛祥参加会见,孙春兰参加会见并在会上宣读表彰决定,黄坤明参加会见并主持座谈会。会上,68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其中,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安徽省芜湖市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退休医生张舜华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丽华中医诊所所长朱丽华,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忠德,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伟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张伯礼40余年来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中医药教育与临床一线,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奋战82天,提出中药漫灌治疗方法,贡献出抗疫中国方案的中医药力量。国医济世,德术并彰,他用一次次逆行坚守,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张舜华是新安中医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年少时,她以柔弱的肩膀撑起家庭的希望,侍奉患病父母,照顾两个妹妹。她聪慧孝顺,终得父亲传授祖传医术,成为远近闻名的女大夫。结婚后,她支持爱人在外工作,持家行医一肩担,独自拉扯大5个孩子,常年身后背幼子、胸前挂药箱,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步行出诊,躬身践行自强精进的家风家训。

朱丽华是嘉兴首位盲人中医师,创办丽华中医诊所,服务23万余人,为百名脑瘫患儿做康复治疗,帮助100多名残疾人就业。她30多年来省吃俭用,穿36元两双的鞋,一件白大褂穿10多年不舍得扔,却资助寒门学子587人次。她免费为现役军人服务4000多人次,各类捐款累计450万余元,被当地人称为新乡贤

张忠德深耕中医呼吸疾病、急诊重症救治工作33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他先后奔赴多个抗疫战场,挽救多名重症患者生命,一次次站在抗击疫情最前线。因为医术精湛、医德高超,收到患者感谢信数千封,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德叔

杨伟始终牢记救死扶伤的职业初心,时刻准备用精湛的医术守护患者生命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身先士卒、逆行一线、救死扶伤,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仁心仁术的深刻内涵,被誉为最美逆行者

(七)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出炉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组织制定并印发《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设置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医院中医类人员比例、中医类科室数量及其门诊量等指标做出量化要求。明确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应当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医执业医师占全院医师比例≥10%,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10个,院内中药制剂≥15种。

根据《标准》,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应当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具备涵盖多个专业的独立设置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中西医结合、中医执业医师占全院医师比例≥10%。近3年,年均出院病例≥8万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出院病例≥2万例;年均门诊量≥200万例,其中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年均门诊量≥40万例。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0个,其中中西医结合或中医项目≥2个。

在医疗服务能力方面,《标准》明确,要独立设置并实际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肺病科、心血管病科、风湿病科等中西医结合或中医科室≥10个;近3年,主持制定国家级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指南1项以上,收治并开展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疗服务的病种覆盖疑难危重疾病清单80%以上;已建立院内相关病种中西医结合医疗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开展院内制剂研制工作,院内中药制剂≥15种,化学制剂≥10种。

在教学能力方面,《标准》明确,医院各专业具有教授、副教授≥150名,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教授、副教授≥6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00名,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导师≥5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80名,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导师≥20名。近3年,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达标率达100%

在科研能力方面,《标准》要求,科技平台应至少满足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级研究机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的一项。近3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0项,其中中西医结合、中医专业≥30项。

在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方面,《标准》明确,要在全国开展至少2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危重疾病防治网络建设,覆盖医院≥200家。与医院、高校开展疾病防治研究合作,合作单位≥500家。

(八)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稳妥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等建设工作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重点支持建设反映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国家级重点专题博物馆,稳妥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等改扩建工作。

规划提出,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立足国情,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落实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推进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根据需要开展一批中小博物馆扩建项目,支持西部地区、边境地区博物馆建设。稳妥推进故宫博物馆北院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通州和怀柔分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建设和河南博物院、秦始皇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等改建扩建工作。

(九)国家规范中药配方颗粒临床使用

为促进医疗机构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合理规范使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配方颗粒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要求,各级卫生健康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医疗机构中药配方颗粒临床使用管理工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进一步细化中药配方颗粒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措施,确保中药饮片的主体地位;要加强行风管理,将杜绝统方、收受回扣等措施及落实情况纳入医院巡查重点内容。

《通知》提出,医疗机构经审批或备案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方可使用中药配方颗粒,能开具中药饮片处方的医师和乡村医生方可开具中药配方颗粒处方。医生在开具中药配方颗粒处方前应当告知患者,保障患者知情权、选择权。医疗机构要建立中药配方颗粒处方点评制度,发现疑似不良反应的应当及时报告,促进中药配方颗粒规范合理应用。  

今年2月,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2021年第22号)》,自2021111日起施行。

(十)教育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鼓励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师承班

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170号(教育类205号)提案答复的函》,对《关于中医院校举办以师承教育为主的高徒班的提案》进行答复。答复称,中医师承教育是保证中医药学术与临床经验传承的最重要途径,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师承班,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答复指出,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遵循中医人才培养规律,发挥中医师承教育优势,推动中医药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实践现代中医师承教育新模式,加强中医高级人才培养。将师承教育与本科院校教育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据统计,目前全国25所中医药院校中已有17所中医药院校开设了近30个实验班、教改班,采取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医药人才培养,创新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跟师学习、注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人才培养模式等。

答复明确,将师承培养方式融入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推动师承教育与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鼓励引导高校根据中医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特点,将师承教育与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机结合。目前,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研究落实在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按程序支持符合条件的继承人以医古文代替外语作为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考试科目的有关政策。

答复提出,引导中医药院校推进早跟师、早临床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明确师承指导教师,增加跟师学习时间。推进师承教育人才培养专项建设,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近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项目,吸引、鼓励名老中医药专家和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药专家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中医药骨干人才。

(十一)《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1116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下称《决议》)公布。

《决议》指出,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党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及时推动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决议》指出,二〇二〇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周密部署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举全国之力实施规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

党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十二)国家卫生健康委规范食药物质目录管理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下称《规定》),明确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以下简称食药物质)的定义范围,强调安全性评价程序和要求,并要求对新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规定》明确,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物质应当符合有传统上作为食品食用的习惯,已经列入《中国药典》,安全性评估未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符合中药材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等要求。

食药物质目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和公布,实施动态管理。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结合本辖区情况,向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修订或增补食药物质目录的建议,应提供物质的基本信息、传统作为食品的证明材料(证明已有30年以上作为食品食用的历史)以及安全性评估资料等。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技术机构对地方扩增或调整食药物质目录的建议材料进行技术审查,结合各方意见、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等提出综合审评意见和建议。

为做好对新纳入目录物质的跟踪管理,《规定》要求对新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的物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时报告发现的不良反应等信息。

(十三)中医药行业新增3位院士:田金洲、朱兆云、肖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118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分别选举产生6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田金洲、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朱兆云、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肖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继2019年仝小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琦、刘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中医药行业再添3位院士。

附此次新增的3位院士的基本情况:

田金洲,中医脑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岐黄学者。他是董建华院士和王永炎院士的学术传承人,从事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及失眠等脑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成绩突出。探索了复方中药从脑微循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途径,挖掘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药治疗理论和方法,研制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的系列中国标准。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7项,主编著作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朱兆云,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38年来,她扎根云南边疆,脚踏实地探索民族药发展路径。坚持应用基础研究与新药开发并重,带领团队对我国低纬高原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药资源实施首次系统研究的重大工程,为民族药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示范。开展资源调研,主编专著622卷,鉴定确证收载4392种药物。发掘民族药资源,以第一发明人创制5个国家新药并成功上市。建设通过国家认证的5个平台及其团队,提升民族药资源研发水平。以第一完成人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奖项。

肖伟,江苏康缘现代中药研究院院长,中药制药过程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成药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他是我国制药工程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13项,在新药创制、生产过程质控、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奖项。

(十四)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推广三明市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经验: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三明市分级诊疗和医疗联合体建设经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介绍三明市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的主要经验,提出推广三明市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经验重点任务,明确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

《通知》总结了三明市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的7条经验,其中包含注重发挥中医药作用。三明市加强中医药工作整体设计,始终与三明医改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加强沟通协调。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发挥市级中医院龙头带动作用,做强县级中医服务网络,实现基层中医馆全覆盖。加大中医药扶持引导,专门设立中医辨证论治费、中药饮片药事服务费、提高中医诊疗服务项目价格,实行中药饮片80%医保报销及24个中医非药物疗法医保零起付线报销政策。

《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规范医联体建设和管理,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联体,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诊所(含中医诊所)以自愿为原则加入医联体。

(十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意见将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要求及一揽子举措。

《意见》的一大亮点在于,提出通过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来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并对中医药工作提出要求:一是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老年人健康管理和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二是积极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的作用。

《意见》还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开展协议合作,进一步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提供医疗救治、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8.7%,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十六)多部门联合推动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普及中医适宜技术促进母乳喂养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提出要挖掘和传承中医药促进母乳喂养的独特优势,普及中医适宜技术,促进母乳喂养。

《行动计划》围绕宣传教育、服务链条、政策制度、行业监管等方面提出19条举措,要求到2025年,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全国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以上,医疗机构设立母乳喂养咨询门诊或孕产营养门诊的比例不断提高。

《行动计划》还明确了加强行业监管,打击危害母乳喂养违法违规行为。医疗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向孕产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推荐母乳代用品。严禁母乳代用品生产经营单位在医疗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推销宣传。医疗机构及其人员不得为推销宣传母乳代用品或相关产品的人员提供条件和场所。

(十七)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聚焦中医:围绕加大中医药资源的发掘和保护协商议政(汪洋主持)

十三届全国政协第57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于1126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他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守正创新,遵循科学规律,协同做好中医药资源发掘和保护工作,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10位政协委员和特邀代表在会上发言,100多位委员在全国政协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大家认为,当前中医药发展迎来了重要机遇,但仍面临科研创新动力不足、人才瓶颈制约明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等突出问题。委员们建议,要做好中医药古籍的梳理、保护和挖掘,加强民间验方、秘方和技法的征集和抢救,建立中医药古籍数字资源库,解决中医药资源底数不清、保护不力、利用不够等问题。要加大科研投入,搭建创新平台,推动中医药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让中医药疗效讲得清、机理说得明。要着力把好中药材质量关,引导企业加强中药材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通过完善标准、全过程追溯、诚信体系建设等措施,提高种植与流通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要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物审评审批机制,对源自古籍经典名方且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中药制剂优化审批环节,鼓励中医药研发和应用。要完善中医药服务定价机制,适当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支持针灸、正骨、特色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要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规划,坚持和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加强国药大师、中药炮制和制剂名师等特殊人才培养,健全人才评价和专利激励机制。要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合作,构建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医药诊疗标准,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

二、兄弟院校

(一)福建永安与福建中医药大学探索地校共建新模式

近日,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与福建中医药大学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在三明市永安总医院举行,共同探索地校、院校合作共建新模式。

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将围绕医学人才培养、疾病防治、健康养老、产学研用等领域加强合作,通过合作共建,促进教学科研与临床应用方面紧密结合,提升三明市永安总医院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育能力,争创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形成在区域内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高地,福建中医药大学还将积极扶持永安市中医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支持其创建三级乙等中医院,推动永安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永安市是福建省首批也是目前三明市唯一的全国健康促进县(区),与国内高水平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是永安市加快落实三明医改六大工程,推动医改走深走实的具体举措。

(二)上海中药膏方特色制剂传承工作室揭牌——彰显海派中药炮制技术特色

近日,上海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中药膏方特色制剂传承工作室揭牌。

“‘中药膏方特色制剂传承工作室的创建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举措。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介绍,工作室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特色诊疗优势,集聚沪上产学研医优质资源,让膏方这一中医特色传统制剂彰显海派制药技术特色,传承守正、推陈出新。

上海中医药大学炮制教研室主任董志颖表示,将以工作室落成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技术传承和药品质量提升,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把中药膏方特色制剂传承工作室打造成示范基地,指导行业标准的优化。

当日,岳阳膏方新楼启用,开炉制膏。100口紫铜锅开炉,经过6个多小时浸泡的第一批膏方药材入锅煎煮,药工在热气腾腾的火炉边不断搅拌,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

据介绍,岳阳膏方新楼一楼为岳阳膏方制作基地,二楼为中药膏方特色制剂传承工作室和海派中医膏方文化展厅,民众可零距离了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中医膏方熬制技艺。

(三)成都中医药大学举办中医妇科教育教学论坛

为庆祝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65周年,传承国医大师刘敏如妇科学术经验,成都中医药大学近日举办2021年中医妇科教育教学论坛暨首届中医妇科学生临床能力竞赛。

在专题讲座和座谈交流环节,刘敏如以《成都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妇科学科建设史》为题,介绍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学科的建设历史,强调了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和临床技能培养两项工作的重要性;中医妇科专家谭万信以《学习和传承中医药的体会》为题分享学习经验,强调要做到学而思、思而成,重视科研和创新。该校2018刘敏如班学生代表、中医妇科教研室青年教师代表等与刘敏如面对面座谈交流。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万德光,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曾芳,妇科专家傅春华、张庆文、吴克明等专家和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四)白山市政府与长春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市校共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白山医院

1119日,吉林省白山市政府与长春中医药大学举行市校共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白山医院签约仪式暨附属白山医院揭牌仪式。双方以医院建设为支点,进一步提升白山市中医药服务能力。

白山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是吉林省长辽梅通白敦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产业原料和健康产品生产基地,发展中医药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春中医药大学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为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此次合作,双方将全面履行合作协议,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倾斜,推进医疗服务、科学研究等水平和能力提升,把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白山医院做大做强,将其打造为中医健康服务的窗口,并努力使之成为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的中医医疗中心和科教中心。

三、科研动态

(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上,与会院士围绕如何创建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研究新范式建言献策——与时俱进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

近日,在庆祝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指出,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把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什么有效的原因回答清楚,是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核心内涵、发展目标与方向。在大会举办的院士圆桌论坛上,与会院士以如何创建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研究新范式为主题展开探讨。

临床证实疗效,科学探寻机理

如今,中西医结合发展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用新思路深入开展和拓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指出,要按照公理性、可自洽性和可验证性的要求去构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体系与科学技术体系,去攻克更多现代科学难以解决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认为,中西医结合需要走先证实疗效,再探寻机理的路子。以三药三方之一的血必净注射液为例,临床发现该药物对感染性疾病是有效的,在重症新冠肺炎的救治中,血必净注射液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通过对该药物的现代科学研究,我们发现它的作用靶点与新冠病毒的一个关键靶点重合,进一步证实了临床疗效。张伯礼表示,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将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也会丰富现代医学的内涵,这无疑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致力于络病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主持参与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曾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我们研究络病,不仅运用中医理论,还通过解剖学研究,提出血管脉络病。中医和西医是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两种医学体系,要中西结合构建新的理论,提出新的证据,作出循证医学的评价。吴以岭提出。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治,中医中药功不可没。但在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分析领域,仅用传统的中医方法很难实现。我们要同现代技术、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进行结合,与时俱进地对中医药理论、药效机制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表示,希望能够建立国家中西医结合重点实验室,将中医经典名方中药物代谢、药理药效机制研究清楚,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方法将经典名方有效成分和组成进一步优化。

探索更多元的评价体系

我第一次接触中医药研究,是做连花清瘟的药物评价。结合亲身实践经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认为,中医是整体的、系统的,若采用纯粹的西方研究模式,用单一指标评价中药的疗效,无疑是有所欠缺的。中医药科研应该要有更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提出,中医所提倡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都是非常先进的思想,这些思想落地的关键就是研究范式的改变,这其中既包括研究方法、方案,也包含评价体系。中药研究需要结合多种研究范式,从实践出发探索机制,把研究方法、研究途径和评价体系相结合,找到中西医的结合点,实现更多突破。

虽然我是一名西医,但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接触中医。其实不论中西医,把病治好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曾经,科学界无法解释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机理,但这并不影响其拯救无数人的生命。同样的,当前中医领域还有很多目前科学技术未能验证的内容,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真实世界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用这些证据来解读中医的有效性。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表示,中西医结合研究也要借鉴现代医学的经验,如按照疾病特点建立评价体系及数据库等。

循证医学研究是否适用于中医研究?如何建立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陈香美表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将凝聚院士专家智慧,打造更加规范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体系,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

(二)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两项中医药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创建及应用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两项中医药研究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创建及应用项目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的商洪才等人完成。该项目聚焦临床疗效优势难以客观评价、精准呈现这一问题,创建了群体个体证据相融合的中医药循证研究四证方法学体系。该项目在建立产证规范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个体精准诊疗特色内核,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关键算法,创建了循证目标成就评量、中医药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医核心证候集、医患共建平行病历等适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系列方法与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并开展实践,有效促进了循证规范与中医特色之间的融合。该项目覆盖了中医药高质量证据从产生到应用的全链条,包括规范产证、精准辨证、高效用证-验证等环节,有助于优质证据高效转化为临床生产力

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由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泰合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刘昌孝等人完成。该项目致力于解决中药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构建出中药创新研发的理论、科学模式和关键技术。该项目以药代为切入点和核心环节,关联中药复杂体系化学物质组及其生物效应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并建立物质-药代-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创新研发系统创新模式,建立了涵盖新药的成药性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评价-产业化转化-上市后临床价值的深入挖掘以及先进制造全过程的中药创新研发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并应用于指导中药新药研发和上市后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研究。该项目利用建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平台,为全国近百家单位完成了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国际化注册,其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中药新药辐射全国24个省市,新药近3年累计销售额超300亿元。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授予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三)国际知名期刊刊登中药研究新成果:揭示女贞子有效成分抗肿瘤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Therapy-Oncolytics(《分子治疗——肿瘤学》)刊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研究员陈文连、贾立军团队研究成果——《齐墩果酸通过阻断嘌呤补救合成而发挥抗肿瘤活性》,该研究从代谢调控角度,解析了中药女贞子有效成分齐墩果酸抗肿瘤的分子机制。

该研究利用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证实了中药女贞子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的抗肿瘤活性及其安全性。研究团队运用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齐墩果酸可快速改变肿瘤细胞的代谢谱,并在短时间内选择性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1活性,上调胞内的活性氧簇,激活能量感受器激酶AMPK、抑制促癌信号蛋白mTORC1,激活自噬/溶酶体降解通路,降解嘌呤补救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从而下调嘌呤补救合成通路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和恶性增殖。研究团队还通过对3个肺癌患者队列和1个乳腺癌患者队列的验证性研究证明,患者肿瘤组织中的嘌呤补救合成活性被显著激活。同时发现,肿瘤组织中增强的嘌呤补救合成活性与患者的总生存呈负相关,也即指征患者预后不良。这些结果提示,嘌呤补救合成通路是肿瘤治疗的潜在新靶点。

研究揭示了中药活性成分齐墩果酸发挥抗肿瘤活性的下游关键代谢靶点为嘌呤补救合成通路,阐明了齐墩果酸调控该代谢靶点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还提示,齐墩果酸可能适用于治疗那些具有高水平嘌呤补救合成活性的肿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规培住院医师刘丹和助理研究员金星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陈文连和贾立军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四)《浙派中医丛书》发布

近日,《浙派中医丛书》第一辑、《医学纲目》影印本新书发布会近日在浙江杭州召开。

《浙派中医丛书》第一辑,主要包括丹溪学派创始人朱丹溪的《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和朱丹溪嫡传弟子作品,以及永嘉医派、宁波宋氏妇科、绍派伤寒、钱塘医派等浙派中医医家代表作等。此次影印出版的《医学纲目》(明建阳刻本)由明代医家、朱丹溪弟子楼英所著,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浙派中医文化品牌,实施浙派中医传承创新工程,编纂浙派中医系列丛书。丛书编撰工作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牵头,被列为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支持。

(五)两项中医诊断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发布

1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国际标准中医诊断名词术语第一部分:舌诊中医诊断名词术语第二部分:脉诊。这两项标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市健康辨识与评估重点实验室王忆勤教授团队主导制定。这是ISO/TC249首次出版中医诊断学术语标准,为国际范围内规范和统一中医诊断学名词术语提供了重要依据。

王忆勤带领团队研究人员,于20161月向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递交了标准提案,20183月正式立项,共有来自中国、美国、韩国、加拿大、捷克、匈牙利、加纳等国家的七个提名专家与项目团队共同制定标准。在多国专家的努力之下,历时3年余,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协调统一了大量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共识。

标准文本中增加了典型舌图像作为术语的辅助定义,为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制定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标准文本中有英文、拼音、繁简汉字、日文名、韩文名等,极大地扩展了标准的适用性。

王忆勤团队是国内外最早开展中医四诊检测系统研发、中医四诊信息融合辨证模型研究的团队之一,在中医诊断客观化、规范化以及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六)中西医结合防治胃癌前病变有了临床指南

近日,《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在《胃肠病学》杂志正式发表。该指南定位于胃癌前病变(胃黏膜异型增生)及其背景病变(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前移包括不确定性异型增生、Hp感染,向后延伸至早癌和高级别异型增生内镜治疗后,内容涉及内镜、病理、监测、疗效评价等多方面。

作为指南指定牵头人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胃癌前病变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强调胃镜和病理诊断的规范性,重视疗效评价和长期监测中靶向监测、靶向活检的运用,引入黏膜定标活检技术以保证前后活检的一致性。他强调,临床干预应定位于高风险人群,开展多项高质量RCT研究,针对关键技术和中药复方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唐旭东团队2016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发表的《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一文被欧盟共识MAPSII引用,提升了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唐旭东介绍,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尽早发现并治疗胃癌前变化(胃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过去数十年,中西医针对幽门螺杆菌(Hp)诊治,萎缩、肠化生风险预测,胃癌前病变干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诊断标准、胃镜和病理诊断、高风险人群识别、干预定位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尽管Hp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2015年)、《胃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处理共识》(MAPS I/II) (2012/2019)、《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等相继发布,体现了消化领域对胃癌前病变规范化诊治的高度重视,但并没有专门的胃癌前病变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共识和指南。

唐旭东认为,《中国整合胃癌前病变临床管理指南》立足于诊疗实际,吸纳国内外最新的成果和共识,对于上述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地剖析;在诊断、监测、治疗等防治全流程进行中西医整合,是一个高质量的多学科专病管理指南。

该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道肿瘤协作组、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道早癌协作组、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消化病理学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5个学会(学组)共同制定,目标是实现胃癌前病变的早诊早治疗,实现有效的胃癌二级预防。

四、海外资讯

(一)第三届全球大学生中医药国际化征文比赛举办:青年学子探讨中医药国际化

近日,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处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以岭连花杯第三届全球大学生中医药国际化征文决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征文比赛于今年4月启动,吸引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踊跃参赛。经过初审和复赛的激烈角逐,共有48位选手晋级决赛。决赛中,选手们围绕中医药海外立法、中医药标准化建设、海外针灸学术研究、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等主题,依次进行线上答辩,首都医科大学任静、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嫣然获一等奖。

目前,全球大学生中医药国际化征文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规模和影响力逐年扩大,活动覆盖近30个国家,累计近800人参赛,激发了各国中医药青年学子学习交流的热情。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研习班开班

近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班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开班。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在开班仪式上介绍了研习班的开设背景和目标任务。开班仪式后,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陈红专以《中医药与世界医学的发展》为题作讲座,围绕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中医药在当代的地位和作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趋势、中医药国际化等内容,介绍中医药的发展和在促进民众健康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本次研习班为期三周,研习班通过线上授课形式开展名医名师讲座、虚拟医院参观、功法学习及学员交流,助力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

研习班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承办,英国、美国、荷兰、法国、比利时、瑞士、匈牙利、巴西、日本等15个国家及地区的近百名与会者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加开班仪式。

(三)世卫组织将帮助西太平洋区域国家发展传统医学

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获悉,近日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委员会第72次会议,通过《传统与补充医学》决议,批准了《西太区利用传统和补充医学增进健康福祉的区域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世卫组织将向西太区成员国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各国制定政策,增加对传统和补充医学的长期投资,指导各国将传统和补充医学作为优先领域发展。

《框架协议》指出,传统和补充医学在西太平洋地区得到了广泛实践,在一些国家,传统和补充医学已经成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协议》阐明了传统和补充医学在应对慢性病、人口老龄化以及突发卫生事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基于此,《框架协议》提出了4项战略行动,分别为:在国家政策中定义和促进传统和补充医学;强化传统和补充医学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机制;提高传统和补充医学服务的覆盖率和公平性;促进传统和补充医学服务的政策制定、科研和创新。

据介绍,这是时隔10年,传统医学再次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委员会正式议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代表张文开在会上作视频发言。

世界针联1998年与世界卫生组织建立正式关系,为世卫组织传统医学战略及针灸相关标准、技术文件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四)世界中医药非遗发展论坛举办:中医药国际发展前景广阔

近日,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世界中医药非遗发展论坛在浙江省温州市举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会专家探讨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论坛上,与会专家分享了海外推广中医药的经验。全欧洲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拉蒙·玛丽亚·卡尔杜克表示,欧洲不少国家通过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提高了中医药在该国的使用率和全民健康覆盖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热敏灸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弗雷德里科·卡瓦略以葡萄牙为例,介绍了欧洲各国对中医药的监管模式和方法,并表示希望以葡萄牙为桥头堡,将中医药的精髓引入欧洲。

此次论坛还开设纪念陈无择诞辰900周年专题演讲,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瓯越中医药文化和三因学说对温州医疗实践的影响,为挖掘温州中医药文化资源献智献策,共同擦亮三因学说这块金字招牌。

(五)百余种东盟传统药物亮相玉林药博会

日前,第十四届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下称玉博会)、第十二届中国(玉林)中医药博览会(下称药博会)成果发布会召开。本次玉博会、药博会吸引了3200家药企参展,1.8万名采购商参会,90多万人次的客商、市民观展,有效促进了供需对接,提高了展示展销成效。

药博会设置了全国知名药企及产品展、东盟传统药物展、桂十味玉林道地药材及区域特色药材展(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展)、中国南方药都中药材种植业·乡村振兴展、香料展等展区。在东盟传统药物展区,来自泰国、新加坡、老挝等国的100余种知名药材和成药首次集中向公众展示。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遴选确定的桂十味道地药材首次亮相药博会。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等广西四大中医药科研机构参展,宣传科技转化成果等内容。

在此前举办的玉博会、药博会开幕式上,玉林市委书记莫桦介绍,玉博会、药博会的举办逐步走出了一条专、精、新、特的发展之路,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成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玉林对外开放合作的亮丽名片。玉林市将全力做好融入两湾、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大文章,加快推动制造业赶超、轻工业振兴、商贸流通业提升,着力培育内燃机、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不锈钢精深加工、铜基材精深加工、低压电器五大制造业产业链,以及水暖五金、黑白家电、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板材家具、中医药六大轻工业产业链,努力打造两湾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广西轻工业产业城、桂东南最大商贸中心城市。

五、权威声音

“将中医药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齐抓共管促进中医药发展。”

——近日,海南省副省长王路出席省中医药厅际联席会议2021年全体会议时强调。

“中医药要和信息学科、人文学科多结合,培育大项目,扩充发展空间。”

——近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建湖南省委主委赖明勇到湖南中医药大学调研时指出。

“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发扬革命加拼命精神,加快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11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第二届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高峰论坛时强调。

“把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设成中医医学高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科研成果转化高地。”

——112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有关中医医院关于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会议时强调。

六、中医药文化

(一)山东临沂第五届中医药文化节举办:共谋临沂医养健康产业发展

近日,山东省临沂市第五届中医药文化节暨百家医养企业进沂蒙活动举办,活动旨在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提升医养健康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

会议提出,临沂坚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引领,以健康临沂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绿色沂蒙山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全力做优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康养圣地、生态沂蒙特色品牌。

开幕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王国玮等进行专题演讲。山东临沂市中医药发展联盟成立揭牌,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与临沂市医养健康产业研究院战略合作等10个医药健康产业项目现场签约。中医药文化节组织中医专家开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养生知识宣讲、体质辨识、义诊、中医适宜技术体验等活动,还举办了中医中药乡村行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

(二)2021无锡健康文化大会暨江苏省中医药宣传月无锡专场活动让百姓认识中医药、了解中医药、体验中医药——中医药吸粉无数

老人适度锻炼有益健康,但有的人喜欢把脚抬得过高,弯腰过低,甚至撞树健身,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近日,在2021无锡健康文化大会暨江苏省中医药宣传月无锡专场活动上,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张亚峰的义诊桌前一大早便排起了队,他耐心地解答着市民们的疑问。

那什么样的运动适合我们?”68岁的王阿姨问道。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是老人常见的两种退行性疾病,一些强度较大的肢体活动容易造成老人摔伤、扭伤。我们推荐较为舒缓的健身方式,比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张亚峰说。

1023~24日,无锡市卫生健康委派出中医专家团队来到活动现场,为市民提供家门口的义诊服务。早晨8点不到,不少诊台前就有市民带着病历报告前来咨询,医生们仔细为患者解释病情,并贴心地嘱咐着注意事项。

活动现场,不仅中医名家义诊深受市民欢迎,中医药非遗文化和文创产品展示、中医八段锦教学也吸粉无数。左脚向左开步,两掌向上交叉于胸前……”台上,无锡市中医医院的医务人员表演八段锦,台下,不少市民一招一式地认真学习,打得有模有样。此外,中医药科普知识问答环节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自活动之日起,无锡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江苏省中医药条例》普法宣传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活动。据悉,近年来,无锡市致力于打造具有无锡特色的健康文化,该活动已成为无锡卫生健康领域的健康惠民服务品牌之一。

(三)浙江宁波观海卫镇举办农民中医药文化节

日前,浙江省宁波市观海卫镇医院举办以弘扬国粹,济世福民为主题的农民中医药文化节。

文化节为期两个月,启动当天,观海卫镇医院的中医师为村民介绍常见中草药的性味、功效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村民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开展冬季养生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深受村民欢迎。

文化节期间,还将开设中医药健康养生大讲堂,开展冬令调补服务等。

近年来,浙江各县(市、区)乡镇行政村纷纷举办形式多样的农民中医药文化节,成为当地将中医药送到田间地头的主要形式。

七、中医药产业

(一)《辽宁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到2025年建设200个国医堂

近日,辽宁省卫生健康委印发《辽宁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中医医疗高地等11项主要任务,助力中医药强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方案》明确,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到2022年,每市建成1所公立中医医院,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到2025年,公立综合医院、妇婴医院、传染病医院全部设置中医科,90%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90%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打造中医医疗高地。支持高水平中医医院争创国家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15~20个省级中医(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充分发挥省中医专科质控中心作用,每个专科质控中心要研究推广8个以上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10项以上中医专科技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25年,每个市级中医医院建设2个以上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设2个以上省级中医特色专科。

《方案》提出,提升中医药康复能力。到2025年,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医学)科并达到建设标准,建设1个国家中医康复中心、1个省级中医康复中心,2~3个中医康复区域中心。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到2025年,二级以上中医院全部设立治未病科,建设2~3个省级治未病中心和培训基地,10个省级治未病服务示范科室。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1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和20个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样板基地,建设10个省级基层优质中医药服务示范区。到2022年,力争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到2025年,建设200个国医堂(旗舰中医馆),8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方案》明确,加强中医门诊和中医诊所建设,以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和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为依托,建立名医堂,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医疗机构。提高疫病防治能力。完善中西医协作应急救治机制,建设国家、省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并达到建设标准。到2025年,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支持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打造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辐射带动全省中西医结合医疗水平整体提升。

《方案》提出,推进医联体建设。鼓励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城市医联体,依托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等高水平中医医院组建专科联盟。加强数字中医建设。到2025年,省、市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基本实现智慧医疗。三级中医医院医联体内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中医馆信息管理平台终端全部联通。

(二)广东省政协主席王荣到广州调研:打造岭南中医药特色品牌

1026日,广东省政协主席王荣率调研组到广东省广州市,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凝聚侨心侨力、促进中医药发展开展调研。

调研组一行到广药集团的生产检测中心和文化陈列展示馆,深入了解板蓝根颗粒、复方丹参片等岭南中药的制作技艺,实地察看中医药产品研发、生产、检测情况。

王荣强调,要切实增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深入挖掘广东中医药的丰厚积淀,切实加强岭南中药基础研究,不断提升中医药产品研发能力,完善中药质量保障体系,打造岭南中医药特色品牌,推动广东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省内各级政协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作用,团结各方面力量、凝聚各方面智慧,协助党委和政府做好凝聚侨心侨力的工作,助力广东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澳门医药卫生系统将新增部门促中医药发展

日前,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完成讨论修改卫生局组织法以及设立药监局两部行政法规草案,要求新增部门促进中医药发展,建议明年11日生效。

修改卫生局组织法的行政法规草案建议,将疾病预防及控制中心设为厅级部门,下设传染病防控处和健康促进处、同时增设中医服务发展厅以配合和规范中医发展策略,促进中医服务在社区的普及应用。

药监局将负责研究、统筹、协调及落实澳门特区药物监督管理范畴,尤其包括中药在内的药事活动、药物注册管理以及药剂专业活动的政策,并推动制定和完善小型医疗器械的注册管理制度及依法进行审批。药监局由一名局长及两名副局长领导,下设五厅六处,人员编制为105人,部分工作人员由卫生局药物事务厅转入。

(四)《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实施中药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重大专项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组织实施22个科技重大专项,其中包含中药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重大专项。

在中药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重大专项中,《规划》明确,将围绕中医药产业,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重点开展湖北高品质道地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可持续利用研究、中药配方颗粒信息化与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创新中药的研发及大品种核心功效评价、基于湖北道地药材的相关研究以及中药大健康产品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等。

为强化生物医药技术研发高端引领,《规划》提出,围绕荆楚药材品牌工程,加强中医药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强湖北特色中草药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加快中药复方精准用药、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仪器与装备研发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开展抗耐药菌中药与新发传染病、抗病毒、儿童用药、戒毒制剂、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研究。发挥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中草药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五)天津市市长廖国勋为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揭牌: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路

1030日,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静海团泊校区正式揭牌。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廖国勋与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出席并共同揭牌。

廖国勋指出,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是天津市首个正式揭牌的海河实验室,在全市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天津市中医药领域人才企业集聚、产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坚实,发展前景广阔。

廖国勋强调,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要以重大科研突破、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平台搭建、重要成果转化为目标,与企业需求和金融机构紧密相连、深度对接,既有从“01”的科研创新,也助力产业实现“1N”的飞跃。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走出一条具有示范借鉴意义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之路。

廖国勋向张伯礼颁发了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主任聘书,并主持召开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首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详细听取实验室前期建设及后期规划情况,研究审议理事会章程、实验室章程等制度文件。

(六)粤港澳中医药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机制建设项目启动:搭建粤港澳青年中医药人才学术交流平台

1030-31日,粤港澳中医药科技高峰论坛暨首届粤港澳青年中医药传承创新研讨会在广东省广州市举办,粤港澳中医药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机制建设项目同期启动,将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不同领域青年中医药人才交流互动。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刘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医大师陈可冀作专题报告,介绍中医药发展前沿动态,分享临床经验和学术感悟,呼吁粤港澳青年中医药科研人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充分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科研水平提高。

会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专家和青年学者开展学术研讨和交流。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粤港澳中医药与免疫疾病研究联合实验室承办。

(七)天津出台医疗保障发展十四五规划:支持有疗效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

日前,天津市医疗保障局发布《天津市医疗保障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按照国家规定的调整权限和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饮片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规划》明确,支持有疗效和成本优势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中医治未病等保险产品。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规划》提出,稳妥有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落实区域卫生规划,按规定落实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责任,并对中医医院给予适当倾斜。按照国家规定的调整权限和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制剂、中药饮片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2025年中医药服务覆盖妇幼全生命周期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印发《自治区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区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到2025年,全区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基本达到90%70%,中医药服务覆盖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

《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将门诊中医药服务占比列为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中医示范科室。到2022年,推广不少于5个中医妇科、儿科专科诊疗方案,推广不少于10个中西医结合妇科、儿科等诊疗方案。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能力建设,指导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完善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促进中西医科室间建立协作关系。

为强化中医药在妇幼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实施方案》提出,组织开展中药熏蒸、小儿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用药培训,到2022年,推广不少于5个妇幼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干预方案,发挥中医药在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生殖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推广针对产后保健、儿童康复等不少于3个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

《实施方案》要求,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将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人才纳入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加强骨干人才培训培养。在西学中专项单列妇幼或设定一定比例,鼓励西医妇产科和儿科临床医师学习中医。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健康中医药工作的业务指导。到2025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不少于5项。

(九)湖南湘西州人大听取审议落实中医药法情况:建立完善中医药民族医药管理服务体系

近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十五次会议,听取审议湘西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办法》,推进全州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在湘西州的贯彻实施,全面落实国家、省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抢抓机遇,补齐短板,用活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完善中医药民族医药管理服务体系,争取政策,加大队伍建设,民族药研发、生产,制剂备案,医疗保障,流通服务等支持力度,让中医药民族医药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

近年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将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和州绩效评价体系,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州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受众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来势良好。

(十)《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培育具有宁夏道地特色的中药材品牌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推动构建区域化布局、规范化运行、深层次开发、产业化经营的中药材产业体系,提出把中药材产业培育成保障中药质量的基础产业、支撑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强区富民的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方案》提出实施中药材特色品牌培育战略,培育具有宁夏道地特色的中药材品牌,加强宁夏枸杞”“盐池甘草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支持中药材产业规模较大的县(市、区)申报大宗药材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申请驰名商标认定。力争培育20个以上优质药材企业品牌,培育15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打造枸杞之乡”“甘草之乡”“黄芪之乡”“银柴胡之乡”“小茴香之乡,提升宁夏优势特色药材品牌影响力。

《方案》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25年,在三个不同分布特征的中药材产区分别建设药用种质资源保存圃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10个生态种植和林下仿野生种植产业示范基地、57个中药材产地初加工集聚地、510个中药材产业新型研发技术平台,培育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中药材品牌,力争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含枸杞面积),综合产值达到550亿元。

《方案》提出,针对枸杞、甘草、黄芪、银柴胡、小茴香、板蓝根、秦艽、柴胡、党参、红花等重点中药材,开展优良品种繁育研究,制定良种繁育技术、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及栽培技术规范,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监管,推进良种产业化。

(十一)云南财政支持现代中药转型发展:中药品种获临床研究批件最高补助300

近日,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制定了《云南省财政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提出多项补助政策,支持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现代中药转型发展。

新药研发是此次重点支持对象。云南将对新获得临床研究批件或默示许可的中药品种,每个按照临床前研究阶段研发费用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300万元;新获得国家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且在云南实现产业化的,每个品种按照临床研究阶段研发费用的2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措施》也将对院内制剂研发起到鼓励作用。其中明确,对新获批的医疗机构制剂、获备案的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每个品种按研发投入的50%给予最高不超过30万元补助。

中药配方颗粒品种也在此次补助范围内。云南将对新获批国家标准的中药配方颗粒品种,每个品种补助50万元;对在国家药典委员会新完成备案的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每个品种补助3万元。此外,通过药用植物新品种认定,制修订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等也将获得一定资金的补助。

(十二)《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

近日,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发布《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健康医药方面提出,围绕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推进生命科学、中西医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技术融合,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大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研发力度,支撑医药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包括中药民族药新产品研发;中药材质量提升和加工炮制技术,中药独家大品种质量提升、二次开发及新增适应症的研究,名优特色药品质量标准提升与深度开发技术;天然产物药有效成份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中药民族药生产及加工过程中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苗药进入国家药典科技支撑关键技术,中药民族药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替代研究;中药科技评价体系建设,经典名方及民族经验方的收集、整理、研发与创新,中药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类中药及直接口服饮片等新产品开发,药食同源新产品研发。加大中医诊疗装备等医疗器械研发力度。

《规划》还提出,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及装备研发与应用,其中包括果品、菌类、中药材和优质粮油作物的精细化产品研发等。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其中包括面向森林、温泉、中医等康养产业的综合服务云平台技术,基于物联网的个性化康养服务定制技术等。推进公共卫生防控、疾病防治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临床应用,其中包括中医、苗医等特色医疗技术,重大疾病中医药或中西医治疗方案的临床及转化研究。

(十三)《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开展中药复方精准用药关键技术研发

日前,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将实施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开展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研发。

《规划》提出,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现代中药领域,开展中药复方精准用药、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仪器与装备研发等关键技术研发。

《规划》明确,实施湖北中药材品牌工程,推进神农架、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等区域的标准化特色中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建立覆盖中药材主要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推动国际认可的中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中医古方、现代验方与新天然植物药进行大量临床科学研究,支持使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对名优中成药和大品种上市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及产品创制。研发一批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鼓励中药企业向健康养生、保健、康复、养老方向延伸融合发展,促进中药大健康产业链形成。研制满足中药制造特点和需求的中药智能制造技术,推进智能化生产系统和工厂建设,推动中药制造高质量发展。

(十四)《广州市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医疗服务价格适度向中医科倾斜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医疗保障局印发《广州市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提出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支持中医药医疗服务新增项目申报受理等。

在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支持本地中药饮片、医院制剂、民族药增补纳入省医保药品目录,支持本地创新药品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在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方面,《实施方案》要求,在省定价范围内,实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重点体现技术劳务价值,支持适度向护理科、中医科、儿科、老年科、精神科等紧缺学科倾斜。适时启动新增项目审核,支持创新技术、中医药医疗服务新增项目申报受理,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落地。

(十五)中药材助力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

农业农村部近日认定399个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多个中药材特色示范村镇入选。

根据名单,以中药材为特色的示范村镇有: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博野镇杜各庄村、云南省楚雄州双柏县爱尼山乡、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峦庄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博峪镇恰路诺村、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茶埠镇岳家湾村。

此外,一些以食药物质为特色的村镇也在名单之列。如以枸杞为特色的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下西号镇、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东永固村,以百合为特色的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二道村、湖南省湘西州龙山县洗洛镇、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园子岔乡等。

(十六)北京:建设中医精神疾病重点专科

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市财政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加强和改善精神医疗服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发挥中医药防治精神疾病的优势,建设中医精神疾病重点专科,推广中医药心理相关特色技术方法。

《方案》提出,加强精神专科医院中医科建设或中西医结合科建设,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精神病科、中医心理科、心身医学科等精神类临床科室建设。引进精神疾病诊疗领域新技术项目,推广适宜技术,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发挥中医药防治精神疾病的优势,建设中医精神疾病重点专科,推广中医药心理相关特色技术方法。

《方案》要求,依托具有良好资质和声誉的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和多层级实践督导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基地。鼓励精神专科医疗机构针对疑难复杂疾病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吸纳康复、中医、药学等团队参与,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和查房制度。

(十七)浙江省医保局印发《关于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中医门诊辨证论治费并纳入医保

日前,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从落实人才价值、创新中医服务、推进支付改革、支持分级诊疗、推进数字化改革、发展中药产业、提高基金绩效等七个方面,提出医保支持中医药发展的20条具体措施。

根据《实施意见》,浙江将进一步落实人才价值,设立中医门诊辨证论治费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国医名师、省级名中医收费标准分别为300元、200元、100元、50元。名中医个人临床经验方法可以直接通过其所在医疗机构向医保部门申报新增服务价格项目。优先将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国医名师、省级名中医等名医团队入驻的医疗机构纳入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实施意见》明确,创新中医服务,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新增中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受理审核工作,落实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作用。

在推进支付改革方面,《实施意见》提出,积极引导中医医疗机构使用中医药,全面实行住院DRGs(按疾病诊断分组)支付改革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比例与医保支付挂钩的正向激励机制。对中医医疗康复等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实行按床日付费。对同病同效的中医治疗病例给予西医治疗病组相近的支付标准。

《实施意见》要求,支持分级诊疗。支持以县级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医共体建设。医保报销比例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鼓励基层医院开展慢病中医治疗。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医保准入的便捷性。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中内设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促进互联网+中医药发展。

《实施意见》强调,发展中药产业,探索中药优质优价形成机制。及时将符合规定的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省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明确医疗机构执行国家规定的中药饮片加成政策。提高基金绩效,促进中医药服务健康规范发展。将中医医疗机构、科室以及医务人员诚信经营和规范行医情况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建立医保基金支付与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机制。

(十八)安徽萧县发文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打造居民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

日前,安徽萧县综合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推动全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提出力争2022年底基本建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治理高效、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打造居民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医保保障政策;支持本地中药品牌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做优做强中药产业。

《方案》提出,加强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提供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推进县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到2022年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促进医教研协调发展,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提高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应积极创建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基层示范中医馆创建。

《方案》要求,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作用,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和治未病服务能力。加强针灸、推拿、骨伤、肛肠、妇科、儿科、皮肤科、脑病、肺病、康复等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建设2个市级重点专科,创建1十四五省级中医重点专科,争创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发挥县中医院医共体牵头医院作用及专业优势,向基层推广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22年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县中医院建设市级区域中医康复中心,健全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康复服务网络,提升社区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加强传统医学康复技术的挖掘应用,打造皖北乃至淮海经济区中医药特色康复品牌。

《方案》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鼓励公立中医医院以品牌、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多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康复、医养结合、老年护理和特需医疗服务等中医机构。鼓励将设置重复、功能单一的医院改建为中西医结合医院或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引导企业研发适老型中医药诊疗设备和健康管理产品。提高中医药信息化水平,扩大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在基层的应用推广。支持皇藏峪森林公园、萧艾、香茶菜(王二嫂子)等道地药材基地创建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方案》要求,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鼓励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各级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科)建设,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建立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治未病健康保障模式。

(十九)沪苏浙皖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

日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联合印发《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7项重点任务,提出将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为重点,围绕相关疾病组建重点专科联盟,共建中医重点专科合作平台。

《方案》提出,打造中医质控一体化管理平台。建立长三角中医质控一体化管理协调机制。制订出台系列一体化质控标准及优势病种质控管理方案,试点开展协同一致的专业培训及质控评价。围绕中医病案、药事管理等重点领域及中医肛肠、骨伤、脑病等优势病种,加快推进临床服务、质控管理、疗效评价等相关信息采集和研究总结,以临床研究带动专科专病诊疗信息互通共享。

《方案》明确,共建中医重点专科合作平台。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为重点,围绕肿瘤、心脑血管、肝病、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组建系列重点专科联盟。着重强化整体观指导下的疾病治疗、预防、康复能力,推进临床诊疗、疗效评价、人才培养一体化,建立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科研协作机制,共同形成循证证据。建设长三角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平台,整合四地优势集中协同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性研究。联合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争取在防治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广泛推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

为搭建中医药人才培养共享平台,《方案》提出,建立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长三角一体化协同机制,深化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改革。建立长三角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联盟,联合开展高水平研究、教材开发和案例库建设,启动培训资源共享机制建设,开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源和流派传承教育资源。

在中医流派传承创新方面,《方案》提出,开展区域中医流派调查,形成长三角中医流派调查报告和长三角中医流派分布地图,推动区域内中医流派传承与互鉴。整合长三角名中医优质资源,建设跨区域名中医工作室及基层名中医工作室(站),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骨干人才。同时,推动长三角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网络体系建设,跨区域协同培育并研制包括中药质量及中医临床服务、重大疾病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在内的,系列具有长三角区域优势、可在全国推广并符合国际需求的中医药标准体系。

《方案》还对打造一体化中医药健康旅游集散平台等工作进行部署,要求沪苏浙皖四地提出探索建立标准统一、协调推进的行业管理机制,聚焦支付方式改革、中药饮片优质优价等问题,建立政策研究协同机制,协同探索突破。

(二十)重庆市中医药戒毒研究中心揭牌

1123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重庆市中医管理局)与重庆市司法局委员会,重庆市中医院与重庆市戒毒管理局分别签署中医药戒毒工作合作协议,并为共建的重庆市中医药戒毒研究中心揭牌。

根据协议,重庆市中医药戒毒经验方将转为院内制剂,并纳入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自愿戒毒的指导用药;根据戒毒人员医疗需求和中医院特色专长,开展中医药戒毒相关研究,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分享中医药戒毒研究成果;支持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立的医疗机构参加由公立医院牵头组建的医联体,鼓励中医医务人员赴强制隔离戒毒所驻所开展医疗服务;组建重庆市中医药戒毒专家团,开展中医药戒毒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将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医务人员纳入培训范围,并争取5年内实现培训全覆盖。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邓莉表示,要积极发挥中医药自身的特色优势,加强部门合作和团队协作,不断提升中医药戒毒医疗水平和科研能力,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努力探索并构建一套具有重庆特色和示范意义的中医药戒毒模式,为推动中医药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二十一)《广东省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若干措施》印发:建立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标准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提出建立岭南道地药材等级质量标准,推动中药饮片及制剂生产等企业建立覆盖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促进岭南中药守正创新。

《若干措施》明确,提升标准管理能力。健全广东省中药地方标准体系,开展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制修订,开展中药饮片标准化研究和临床应用,完善医疗机构制剂标准和制定规范。优化中药审评审批机制。重视循证医学应用,鼓励开展中药真实世界科学研究,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建立人用经验证据体系。建立完善简化港澳已上市的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工作质量保证体系,支持港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引入中药人用经验证据用于中成药内地注册上市。建立岭南道地药材等级质量标准,推动中药饮片及制剂生产等企业建立覆盖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促进岭南中药守正创新。

《若干措施》提出,推动粤港澳中成药质量控制标准研究及药理毒理研究工作,促进粤港澳三地中成药上市流通标准对接。打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创新孵化平台。优化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路径,共同打造粤港澳生物医药产业合作创新区域。


上一条: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下一条: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10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