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10期

时间:2021-12-06 16:25:36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21年第10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二一年十一月八日


本 期 目 录

一、重大事件. 1

二、兄弟院校. 13

三、科研动态. 14

四、海外资讯. 18

五、权威声音. 19

六、中医药文化. 20

七、中医药产业. 22

一、重大事件

(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

《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医疗保障政策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改革协同化程度明显提升。

《规划》提出,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支持商业保险机构与中医药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开发中医治未病等保险产品。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医疗、疾病、康复、照护、生育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逐步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

为持续优化医疗保障支付机制,《规划》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中药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发布中医优势病种,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完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医保支付政策。深化门诊支付方式改革,规范门诊付费基本单元,逐步形成以服务能力、服务项目、服务量为基础的支付方式。引导合理就医,促进基层首诊。

《规划》明确,优化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中的作用,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支持儿科、老年医学科、精神心理科和康复、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发展。鼓励日间手术、多学科诊疗、无痛诊疗等医疗服务发展。

(二)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创新团队

1010日,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建设推进会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黄璐琦出席会议。

余艳红传达学习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强调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中医药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需求,全方位谋划中医药人才工作,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措施,着力打造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

余艳红指出,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党组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工作,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紧紧抓住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两个关键,组织实施了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是岐黄工程的重要项目,作为解决中医药领域重大关键问题的重要举措,对提升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做大做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余艳红强调,这次首批遴选的15个中医药创新团队都是优中选优,在中医药相关领域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和代表性,各团队带头人、项目相关建设单位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牢牢把握项目定位,强化项目实施的顶层设计,聚焦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整合行业内外资源和力量,加快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创新团队,破解一批中医药领域难点问题。要促进项目成果产出,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以问题解决带动成果产出,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要强化项目协同协作,抓好跨学科、跨专业人才组织领导,提升大兵团作战组织能力,特别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抓好项目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建立考核评估和淘汰机制,努力把创新团队项目打造成为示范项目。

秦怀金主持会议。项目遴选专家委员会召集人黄璐琦介绍了项目遴选及团队组成情况。遴选专家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尔丹介绍了项目重点建设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等团队带头人分别介绍了项目建设进展情况。

(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黄河名医中医药发展计划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纲要》在第十二章第二节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中明确,综合展示黄河流域在农田水利、天文历法、治河技术、建筑营造、中医中药、藏医藏药、传统工艺等领域的文化成就,推动融入现实生活。

《纲要》在第十三章第一节提高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中提出,健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按照人口规模、辐射区域和疫情防控压力,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完善沿黄省市县三级重症监护病区(ICU)救治设施体系,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充分发挥黄河流域中医药传统和特色优势,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疫情防控机制。

《纲要》在第十三章第二节加快教育医疗事业发展中指出,设立黄河流域高原病、地方病防治中心。实施黄河名医中医药发展计划,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四)《中医药行业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印发:提升中医药行业治理法治化水平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行业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行业法治素养和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普法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法社会知晓度明显提升,依法发展意识显著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执业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全行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规划》提出7项主要任务,突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突出宣传宪法,突出宣传民法典,深入学习宣传与推动中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及深化中医药行业依法治理。

《规划》强调,要着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实效性,在立法、执法过程中开展实时普法。把普法融入立法过程,在法律法规制定、修改过程中,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扩大社会参与。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解读法律有关问题,回应社会关切。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精准普法,加强中医药行业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纳入国家工作人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的必训内容,在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课程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加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法治宣传教育,在新上岗人员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纳入医药卫生和中医药法律知识,深入开展在岗人员的法律知识学习,加大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法用法的考核评价。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创新普法方式,创新普法内容,提高普法质量,形成法治需求与普法供给之间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加大音视频普法内容供给,注重短视频在普法中的运用。拓展普法网络平台,以互联网思维和全媒体视角深耕智慧普法,发挥中国中医”“中医药党建等平台优势,形成多级互动传播。创新普法方法手段,坚持效果导向,建设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媒体法治传播体系,使互联网变成普法创新发展的最大增量。

(五)国家卫生健康委发文:探索中医药特色技术在近视防控中的运用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的通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工作方案(第二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更新版)》(以下简称《方案》《指南》)同步印发。

《方案》提出,开展近视防控知识和关键适宜技术研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健康教育、科研等方面作用,探索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法在近视防控中的运用。

在科学诊疗与矫治方面,《指南》明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制定实施中西医一体化综合矫正方案,推广应用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法。

(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中药配方颗粒可纳入医保报销

10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117号提案答复的函》(下称《答复函》),明确各省级医保部门可将部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支付范围,并参照乙类管理。

《答复函》指出,根据《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要求,中药饮片品种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各省级医保部门可综合考虑临床需要、基金支付能力和价格等因素,经专家评审后将与中药饮片对应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支付范围,并参照乙类管理。国家医疗保障局将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强化医保支付管理,合理提升患者用药保障水平。

此前,山东等地曾试点将部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在国家层面,中药配方颗粒尚未被纳入医保报销的范围。

《答复函》指出,本着制定最严谨标准的要求,已组织国家药典委员会在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生产企业试点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研究积累的企业、科研机构提出的研究数据、药品标准草案,新颁布了160个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这些标准涉及约三分之一的常用中药材。后续,国家药监局还将组织制定其他临床常用的中药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

《答复函》还指出,中药配方颗粒经过了长期、广泛的临床使用。根据已有的临床观察和医生、患者的感受,中药配方颗粒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配伍使用后在临床显示了一定疗效和使用方便、调配灵活的优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按照《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有关要求,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或明确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使用方面的政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和临床疗效,不断加强中药配方颗粒规范管理,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相关制度,营造更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七)庆祝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召开:启航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新征程

1010日,庆祝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主题为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 启航中国医学新征程,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战略开展探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发表视频致辞,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斌,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等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

陈竺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40周年表示祝贺,他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在于传承精华,生命力在于创新,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汲取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疗体系、科研模式、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要运用科学方法,总结和评估中西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效果,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希望学会搭建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团结更多人才团队投身到中西医结合事业中来,形成更多医学科技成果,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委托,李斌代为宣读了马晓伟的书面致辞。致辞中,马晓伟表示,希望学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团结广大中西医结合医学科技工作者,钻研医学技术,加强学术交流,弘扬医德医风,积极推动振兴发展中医药,为促进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增进中国人民健康福祉贡献智慧和力量。

徐延豪指出,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实现创新突破。要不断强化对中医、西医科技工作者的团结引领,弘扬科学精神,繁荣学术交流,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风尚;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服务人民健康;奖掖后学,培育青年人才;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学会在中医药事业和医学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支撑健康中国建设。

余艳红指出,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增强做好中西医结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发展中西医结合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措施,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广范围推进中西医结合。要坚持以疗效为核心,促进中西医两种医学优势叠加,聚焦重点病症,开展中西医临床攻关,探讨理论本质,揭示防治原则,阐明作用机理,实现治疗优势的融合,临床疗效的提高和诊疗规范的创立。要坚持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营造中西医并重的良好氛围,深入推广在新冠肺炎救治中形成的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独特优势,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支持中西医互学互鉴,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医学优秀成果,说清楚讲明白中医药的疗效。

黄璐琦表示,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逐步实现资源共享、良性互动,一大批杰出人才和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涌现出来,为中西医结合学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双方将继续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为中西医结合事业贡献更大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会要搭建更加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让更多人才投身中西医结合事业,不断拓宽中西医结合的深度和广度。

会上,张伯礼、高福、张学敏、陈薇四位院士作主旨报告。同时,与会院士围绕如何创建中西医结合诊疗学基础研究新范式开展探讨,与会中青年学者以多学科交叉、多知识融合,中西医结合系统创新为主题进行交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有关负责同志,国医大师、中西医结合学界有关专家学者共计430余人参会。

(八)《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提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提升计划》),提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

《提升计划》明确,要推广中医药服务。妇产科、儿科积极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建立中西医协作诊疗制度。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全面开展中医药服务,做优做强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专科,逐步提高门诊中医药服务占比,鼓励有条件的妇幼保健院营养餐厅提供药膳、营养餐等服务,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达到90%70%

(九)三部门发文提升肿瘤诊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置肿瘤科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要求中医医院积极推广肿瘤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模式。

《计划》指出,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置肿瘤科,开展肿瘤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完善肿瘤诊疗服务体系,要统筹辖区内肿瘤诊疗资源,明确中医医院等机构的功能定位,形成技术指导、上下联通、分级诊疗、分工协作、中西医协同的服务机制。

《计划》明确,落实指南规范和临床路径,要根据肿瘤病理分型、分期、分级、分子生物学特征,综合患者基本情况、治疗经过等,科学合理选择手术、化疗、中医药等治疗方式,制订完善细化可操作的具体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实施规范诊疗;推行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完善相关诊疗制度流程,强调多学科联合、中西医并重,提高临床决策水平。

(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印发: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新需求相匹配,上下联动、区域协同、医防融合、中西医并重、优质高效的公立医院体系,为落实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为建设高水平公立医院网络,《行动》要求,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在十四五时期围绕重大疾病、医学前沿、平台专科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含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含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含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设置和管理工作,新建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项目建设,促进中医医院特色发展,发挥中西医协同引领作用。

《行动》明确,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诊疗需求为导向,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百千万工程,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加强特色专科、平台专科、薄弱专科建设,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提升中医内涵和疗效,为开展先进医疗技术、高难度手术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提供支撑。

在建设高质量人才队伍方面,《行动》提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行动》提出,实施患者体验提升行动。建立健全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多学科诊疗、日间医疗服务、合理用药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管理等医疗服务领域十项制度,中医医院深入实施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行动,医疗服务指标持续改善。

(十一)三部门发文提升肿瘤诊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置肿瘤科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要求中医医院积极推广肿瘤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模式。

《计划》指出,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设置肿瘤科,开展肿瘤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完善肿瘤诊疗服务体系,要统筹辖区内肿瘤诊疗资源,明确中医医院等机构的功能定位,形成技术指导、上下联通、分级诊疗、分工协作、中西医协同的服务机制。

《计划》明确,落实指南规范和临床路径,要根据肿瘤病理分型、分期、分级、分子生物学特征,综合患者基本情况、治疗经过等,科学合理选择手术、化疗、中医药等治疗方式,制订完善细化可操作的具体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实施规范诊疗;推行单病种、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完善相关诊疗制度流程,强调多学科联合、中西医并重,提高临床决策水平。

(十二)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调查结果公布: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超20%

10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布会公布:十三五期间,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水平保持高位,2020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0.69%,较十三五初期增长近8个百分点,公众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理解认同不断加深,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药维护健康的比例不断增加。

五年时间,由,由,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愈发显著。

在社区,晨练的群众打起了八段锦;在校园,越来越多稚嫩的小手捧起中药,成了小中医迷;在医院,中医适宜技术备受患者青睐,中药香飘满了诊室……调查表明,十三五期间,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阅读率、信任率总体上稳中有升,行动率连年上升且增长幅度最大,反映出随着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的有力推进,公众不仅认识到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对自身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逐年提高,其中2020年涨幅最大,提升至20.69%。这一年,中医药人奔赴抗疫一线,中西医结合协同救治患者,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全程深度参与和广泛宣传,让信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五个维度均呈现较为明显增长趋势,中医药基本理念、中医药公众适宜方法增幅最大,反映出公众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及知识储备日益增加,也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中医药。

发布会上还公布了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普及渠道、普及方式和普及场所等的调查结果。电视仍是公众获取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第一渠道,新媒体类大众媒体阅读率呈现强势增长,公众更倾向于通过咨询专业医疗机构获取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医疗服务机构是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主要场所,工作单位及学校普及率提升最为显著。

针对调查结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工作力度,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丰富中医药文化活动,支持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创新传播载体和形式,为公众提供科学、权威、综合、便捷的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对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发挥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单位等在中医药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推动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单位、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巩固基层中医药文化传播阵地。

(十三)24部门制定《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做大做强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为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商务部等24个部门制定了《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阐明了十四五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了展望。《规划》明确要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康发展,提出鼓励中药产品开展海外注册,做大做强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等具体举措。

《规划》将中医药服务贸易作为特色服务贸易,纳入优化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章节。提出要加强传统医学领域的政策法规、人员资质、产品注册、市场准入、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境外消费者来华接受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文化体验,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鼓励中药产品开展海外注册。

完善服务贸易区域布局章节中,《规划》对多个地区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在长三角地区,完善中医药服务等优势领域布局;在中部地区,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培育中医药等服务领域竞争新优势;在西部地区,强化西部开放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中医药等服务贸易发展;在东北地区,推动与东北亚各国在中医药等领域开展服务贸易合作。

《规划》在相关专栏中部署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在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专栏中提出要做大做强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在服务贸易丝路行动专栏中,提出要着力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加强在中医药、疫苗研发、传染病防控等领域合作。

(十四)教育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推动中医药院校强化中医经典和医古文教学

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074号(教育类185号)提案答复的函》(以下简称《答复》),回应委员关切的延长中医院校学制、教学内容中突出中医经典等话题。答复称,将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落实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优化中医药课程教材体系,推动中医药院校强化中医经典和医古文教学。

针对适度延长中医院校学制的建议,《答复》称,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化医教协同,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开展“5+3”一体化中医人才培养,推动中医学长学制教育改革,有力地提升了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已有22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了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招生,6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了中医学九年制人才培养改革试点,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院校的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调整中西医学课程学时比例的建议,《答复》称,从对全国53所开设本科中医学专业的院校调研情况看,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总学时平均为2803学时,其中中医类课程1228学时,占比44%;西医类课程776学时,占比28%。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的中医类课程与西医类课程的教学学时比例为6:4,中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了中医的主体地位。

针对教学内容要突出中医经典的建议,《答复》称,重视和加强中医经典理论与著作的学习,是中医教育新时代贯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的具体实践。近年来,教育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医药院校将中医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在教学内容中突出中医经典。

针对强化医古文基础的建议,《答复》称,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医古文教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种途径为单独成课,主要学习医古文基本理论和运用原则。另一种是将医古文相关知识融入到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中,结合中医经典条文进行医古文应用的教学,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医古文来理解中医经典,学习中医知识,强化中医思维。据调研,全国24所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院校中有22所开设了医古文课程,其中20所院校将医古文作为中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最高学时数72学时,最低学时数36学时,平均设置学时数为60学时。目前,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研究落实有关政策和办法。

《答复》称,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有关文件,进一步优化中医药课程教材体系,推动中医药院校强化中医经典和医古文教学,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开展“5+3”一体化中医人才培养和中医学长学制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支持中医药院校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教育服务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二、兄弟院校

(一)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精选导读》出版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庆其等主编的《黄帝内经精选导读》由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全面而又精辟地阐释了《黄帝内经》对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的基本认识,深入浅出地解读了《黄帝内经》具有的医学和文化双重价值。

《黄帝内经》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汇聚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62篇,内容十分丰富,除了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心理、生物等许多学科内容。

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指导下,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陈晓教授领衔,集聚《黄帝内经》研究领域多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的一支专业化编写团队,编写出版了《黄帝内经精选导读》一书。该书以经典钩玄开篇,扼要介绍《黄帝内经》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思维方式、时代价值。后设不治已病治未病”“人与天地相参”“阴阳五行,天地之道”“脏藏于内,象现于外”“人身三宝精气神”“生病起于过用”“诊病之要,四诊合参”“治病必求于本”“病为本,工为标等九章。每章精选《黄帝内经》重要章句,解读经旨,阐发医义,演绎其治身”“治国的文化价值,并注明章句出典,译释其经义。

该书的出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中医药学知识、养护健康和生命、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二)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校区揭牌

1019日,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校区揭牌。

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校区位于洛阳伊滨区职教园内,规划设计在校生人数6000名,总建筑面积20.4万平方米。近日校区迎来399名新生,其中中医骨伤专业100名,针灸推拿专业299名。

20189月,河南中医药大学与洛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中医管理局、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签订协议,合作建设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最终确定学校名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洛阳校区。

(三)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班再迎新弟子

1027日,浙江中医药大学何任班”15位新弟子逐一向导师拜师,开启了一对一的中医跟师学习。

何任班以浙江中医药大学创始人之一、首届国医大师何任的名字命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中医经典的传承,充分利用名医院、名科室和名大师等优质资源,强调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实行群师带群徒模式,让学生们早跟师、跟名师,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学知识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浙派中医传承者。

(四)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中辩书院

1027日,中辩书院揭牌仪式暨毛嘉陵校友与金匮基金会捐建中医药传播项目仪式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图书馆举行。

中辩书院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友、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毛嘉陵发起创办,书院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主要开展中医药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医药学术传承、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学术交流、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等工作。

中辩书院的名字源自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社团组织中医学与辩证法研究组及《中医学与辩证法》杂志。揭牌仪式上,《中医学与辩证法》杂志第39届主编李光烨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希望同学们依托中辩书院的平台,博采众长,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术研究中,牢记书院建立的初衷,为校园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科研动态

(一)第三届痰瘀互结基础与临床学术交流会召开

925-26日,第三届痰瘀互结基础与临床学术交流会暨国医大师朱良春从痰瘀互结论治疑难杂症专题学术交流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

会上,国医大师王琦院士、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胡镜清、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主任医师史载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科主任方邦江等专家围绕中医药疗效评价、痰瘀互结理论的临床应用等内容做专题学术报告。

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主办。会议设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分论坛。《朱良春从痰瘀论治复杂疑难病》新书发布仪式和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发布仪式同期举办。

(二)7项中医药领域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602项国家标准和1项国家标准修改单的公告,其中包含7项中医药领域国家标准。

7项中医药领域国家标准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2021)、《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皮肤科 中药蒸气浴》(GB/Z 40666-2021)、《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皮肤科 中药离子喷雾》(GB/Z 40667-2021)、《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皮肤科 中药面膜》(GB/Z 40668-2021)、《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外科 挂线法》(GB/Z 40669-2021)、《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编制规则》(GB/T 40670-2021)、《中医技术操作规范 外科 结扎法》(GB/Z 40671-2021),实施日期均为20211011日。

(三)《自然》杂志刊发研究成果:为中医针灸提供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

近日,《自然》杂志刊发由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马秋富团队以及复旦大学教授王彦青、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教授景向红团队合作开展的研究成果,为针灸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

针灸治疗疾病的核心机理之一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的部位(穴位)来远程调节机体功能,由于针刺不同穴位对机体不同部位或不同脏器有特殊的作用,临床实践证明穴位有相对特异性。现代解剖学研究尚未明确经络特异性结构基础的存在,但揭示了针刺刺激的远程效应可以通过躯体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来实现。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类PROKR2-Cre标记的背根神经节(DRG)感觉神经元,它在低强度针刺刺激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根据此类神经的躯体分布特点,可以预测在不同部位低强度电针刺激抗炎的效果。

研究表明,对于针刺刺激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存在躯体部位的选择性和穴位特异性。这种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与PROKR2神经纤维的部位特异性分布有关。此外,针刺强度、深度等都是影响穴位特异性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发现充实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临床优化针刺刺激参数,诱发不同自主神经反射,从而治疗特定的疾病(如炎症风暴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四、海外资讯

(一)2021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在广西巴马举办

1012~1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在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举办。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李彬出席论坛并作开幕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部长桑迪亚加·乌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卫生部部长本芬·彭玛莱西,泰王国卫生部副部长索蓬·梅暾作视频致辞。

张旭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关系源远流长。新冠肺炎疫情对包括中国和东盟各国在内的世界旅游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中国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证明,传统中医药对抗击新冠肺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彬表示,广西高度重视传统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已逐步构建起以传统医药、休闲养老、健康旅游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医疗、运动和食品产业联动发展的“3+3”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产业体系。希望与东盟继续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共同推进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合力推动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黄璐琦表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东盟与中国仍保持良好合作,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其中传统医药是经济复苏的储备力量和强心针。传统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中医药作为中国亮丽的国际名片和健康使者,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巴马健康旅游的概念已深入人心,要继续做好传统医药与健康旅游的大文章,推动务实合作走深走实,让健康旅游提振全球经济复苏信心,擘画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合作发展的新蓝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清华大学医学院健康中国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周生来、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等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作主旨发言。来自东盟各国卫生、旅游主管部门高官,部分东盟国家驻华使领馆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相关负责同志,中国相关省市卫生、旅游主管部门代表,中国和东盟健康旅游领域的专家等约250位嘉宾以线下或线上的形式出席论坛。

(二)中医课程首次进入法国高校课程体系

近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东部医学院联合开设的《中医气功健康防病》选修课完成授课,总共60学时的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对课程满意率达98%。这是中医课程首次进入法国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

课程主讲老师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李洁介绍,该选修课内容包括中医理论知识、中医疗法概论、中医功法演练以及临床病案分析,旨在通过教授中医功法等中医药特色养生、治疗方法,引导法国医学生了解中医药,进一步传播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目前,第二期课程即将上线。法国里昂第一大学东部医学院教授热尔曼表示,第二期选修课将增加学员名额,同时尝试以小组形式加强实践课程,把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功法引入法国医学生的课堂。

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法国里昂第一大学自2016年起开始合作,先后联合举办医学人文合作论坛、三国四校医学人文暑期学校。2018~201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太极健康中心两次派出团队到访里昂第一大学,为医学院师生开设中医药相关课程及讲座。

五、权威声音

“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重要阵地,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打造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环境’。”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调研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时强调。

“要把优秀传统理念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起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集成推广生物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和模式,协同规范抗菌药物使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9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方便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109日,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在省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讲话时强调。

“科学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筛选或改良出针对性更强的方药,积极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10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19日到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调研,了解新冠病毒药物临床试验、审评服务等情况,并召开相关企业和专家座谈会,听取药物研发工作的意见建议时强调。

六、中医药文化

(一)首届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开幕:彰显中医优势,推进世界文明互鉴

927日,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之首届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在山东曲阜开幕,本次论坛以中医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旨在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医药文化活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黄璐琦表示,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联手应对挑战,需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谋求共同的未来。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为推动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的品牌活动,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更是为海内外专家学者构建了开展对话合作、交流互鉴的高水平平台。要借此平台,筑牢交流合作的共同基础,不断提升中医药国际化水平。

黄璐琦指出,要不断加强对中医药疗效与机理的现代化阐释,不断拓宽中医药国际化视野,推进中医药在国际范围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要构建文化传播的合作平台,深入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不断增强世界民众对中医药和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可。要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打造合作抗疫的强劲引擎,继续通过政府和民间途径同有需求的国家和民众分享中医药抗疫的经验做法,建立有效合作机制,支持中药类产品的海外注册,扩大中医药的使用范围,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凝聚起团结抗疫的磅礴力量,为最终战胜疫情、造福世界民众作出更大贡献。

论坛上,黄璐琦作了以《中医药与中华文明》为题的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国医大师李佃贵等专家出席并作主题报告。论坛由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主办,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宁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来自海内外的5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与银川市西夏区第三小学共同签署了《结对协议书》,并为该校学生赠送了《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惠敏以走进中医为题开展讲座。

按照《结对协议书》,该院将以结对共建的形式与银川市西夏区第三小学展开协作,首批选派18名中医药专家,采用每周一课的方式,与学校共同开发中医药学知识系列课程,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青少年学习生活。

(三)2021年广西中医药健康文化主题活动举办

日前,中医中药中国行—2021年广西(河池·巴马)中医药健康文化主题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文化广场举行。

活动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民众健康素养为主题,现场设有中医药文艺表演、中医药成就展、中医药健康咨询与义诊、中医药特色产品展示、中药材种植基地宣传展示、科普资料发放等区域。在义诊区域,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专家团队为群众提供义诊及咨询服务,并展示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法。在中医药特色产品展示区,工作人员向群众介绍多家医院的院内制剂以及中药饮片标本、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创产品等,并指导群众制作防流感香囊和益气清瘟香囊,深受群众欢迎。活动中,专家们共为1000余名群众开展诊疗。

(四)第十三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开幕:让中医药服务更符合百姓需求

1022日,第十四届北京中医药文化宣传周暨第十三届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在北京地坛公园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文化节开幕。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经理武东等出席开幕式。

此次活动以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健康服务为主题,以健康服务 民族医药 国际传播为宗旨。屠志涛表示,地坛中医药健康文化节一直以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健康生活为核心,通过普及中医药知识、推广中医药保健技能、展示中医药健康服务链条等方式,提高市民对中医药的认知度,加强中医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此次文化节更加突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特点,让中医药服务更加符合百姓需求。

开幕式上发布了2016~2020年北京市中医药文化素养调查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162020年,北京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对中医药健康知识的理解力、中医药理念、中医药常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掌握程度不断加深,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普及率、阅读率和信任率均超过94%,行动率较五年前提升6个百分点,5万多人次的中小学生选修中医药实践课,中医药文化正融入北京百姓生活。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遴选的传统医学特色技法三传五链项目同期发布。入选项目包括汉族的中医拨筋疗法、藏族的藏医药浴法、蒙古族的蒙医整骨术等6个民族的传统医学特色技法。

七、中医药产业

(一)湖南开展中医药海外传播行动:2025年中医药对外贸易额达400亿元

近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委外事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商务厅、省药监局、省侨联联合印发《湖南省中医药海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湖南中医药海外传播行动正式启动。

《方案》提出,到2025年,湖南拟创建2~3家海外中医药中心、6~8个海外中医医疗保健机构、1个国内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1家国家级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5~7个中药产品在海外注册上市,中医药对外贸易额达400亿元。全省中医药对外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湖南中医药品牌在海外初步树立,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对外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服务供给进一步丰富,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科研合作更加密切,文化传播更加深入,学术交流更加频繁,人才培养更加多元,中医药价值得到海外传播地区民众更广泛认可。

《方案》明确了七项重点任务,分别是健全完善海外中医药合作机制、实施中医药中非援助项目、实施海外中医药医疗服务项目、实施海外中医药学术合作项目、实施海外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实施中医药对外贸易项目、实施海外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其中,《方案》指出实施中医药中非援助项目,要夯实援非中医药服务平台,加强中国-津巴布韦中医药中心等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充分利用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和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势,推动更多湘产中成药在非洲国家和地区注册上市,提升湖湘中医药海外影响力。

实施海外中医药医疗服务项目,要办好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集团迪拜医院、中国-巴基斯坦中医药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等海外中医药机构,结合不同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创新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提供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融入相关国家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

(二)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加快现代中药转型发展

日前,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现代中药转型发展。

《规划》提出,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云南省在中医药(民族医药)、生物技术药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围绕促进生物技术药物领先发展、加快现代中药转型发展、推动仿制药突破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快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生物技术药、中药民族药及健康产品、化学药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及质量标准提升,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明确,要围绕中药材大品种、特色和珍稀濒危药材品种,开展选育评价、绿色生态标准化种植(养殖)、产地初加工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展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研究和制定,中药饮片趁鲜加工一体化技术开放和示范。围绕中医优势病种,开展以经典名方、经方验方和医疗机构制剂为主要来源的创新中药民族药研发;研发一批中药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围绕药品的临床价值开展中药大品种和独家品种二次开发及再评价研究;开展中药制造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和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进行中药标准化与国际化研究,中医药领域特色医疗器械研发,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等大健康产品开发。

(三)北京将建设中医妇幼名医传承工作室

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发布开展北京市中医妇幼名医传承工作室落户工程的通知,明确实现完善一套妇幼健康领域中西医结合工作机制,培养一批中医妇幼名医学术传承人,树立一种妇幼中医健康理念,形成一种妇幼中医服务文化氛围,打造一批中医妇幼特色服务品牌五个成效

通知明确,中医妇幼名医从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学院校中推荐,且符合具有主任医师技术职称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妇科或儿科专家等条件,部分传承谱系明确或技术特长突出的中医药专家可放宽至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已建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传承室站的妇科、儿科专家可直接申报。工作室建设单位为全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且能够为中医妇幼名医提供专门工作用房,能配备相应工作人员,组建相应传承团队,能制定相关制度并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具备健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和稳定的运行机制等。

通知要求,中医妇幼名医所在单位在保障专家到传承工作室出诊时间的前提下,要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向参与传承工作室建设的专家倾斜。根据通知,工作室建设期为三年,建设期内北京市对工作室资助经费按每年5万元进行拨付。

(四)浙江省八部门联合发文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浙江省中药出口总额达18亿元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学技术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浙江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浙江省中药现代产业体系更趋完善,全省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00万亩,中药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00亿元,中药出口总额达到18亿元。

《实施意见》明确,构建中药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中药领域数字化改革,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产业生态,支持中药生产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推进中药名产业打造,加快布局中药制剂、医疗器械等产业,到2025年,力争杭州培育形成百亿级,金华、绍兴、台州形成50亿级的中药产业集群。加快中药名企培育,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浙产中药产业品牌。大力实施项目招大引强,鼓励支持中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布局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基地建设。

《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打造中药材名产地,推进道地药材生产、良种繁育等基地建设升级,扩大三品一标三无一全品牌基地规模,鼓励发展林下药材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提升中药现代流通服务水平,建立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服务进出口基地。推进中药+”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

《实施意见》提出,构筑中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中药领域科技攻关,加强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的遴选和转化。加快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药领域领军型企业在浙江设立研发中心,加快中药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创新药研发,对获批生产的中药改良型新药以及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适当给予经费支持。提升中药产业质量和标准水平,强化道地资源保护,建立种质资源标准化、数字化共享平台。完善浙产中药标准体系,修订《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制订《浙江省中药配方颗粒管理细则》。强化全流程质量监管,提升中药材和饮片检验能力。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处方、秘方、诊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鼓励名中医经验方开发成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简化名中医经验方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注册和备案管理等,加强中成药全生命周期监督管理。

(五)陕西印发《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

近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提高中药产业发展活力等方面提出28项工作措施,着力破解当前陕西省中医药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若干措施》明确,将实施中医药发展重大工程,其中包含七项具体工程。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建设一批疫病防治类、中药炮制类和鉴定类高水平学科,遴选建设一批重点专业、骨干师资和标准化住培实践技能考核基地(中心)。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省级中医医院组建紧密型医联体、专科专病联盟,市级建设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的重点中医医院,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乡镇创建旗舰基层医疗机构”“旗舰中医馆,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应建设中医堂(中医阁)。实施中医药优质服务工程,探索建设国医大师、各级名中医、岐黄学者等入驻的名医堂执业平台。此外,还将实施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中药材质量提升、中医药开放发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创建工程。

《若干措施》提出,强化中医药院校教育。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疫病课程。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特殊技能等纳入相关专业研究生复试考核内容。推进中医本科生基础课程、临床实践双导师制教育改革,鼓励国医大师、各级名老中医(中药师)参与在校生、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将中医经典理论水平、临床能力、师承教育、医德医风等作为中医医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绩效考核、薪酬奖励的主要依据。

为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若干措施》提出,各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逐步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医药课程列为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和毕业实习内容,增加课程学时。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

(六)《天津市中医药条例》审议通过:将中医药救治纳入突发公卫事件应急机制

日前,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天津市中医药条例》,条例自2021111日起施行。

《条例》在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研与文化传播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条例》明确,天津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津沽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条例》明确,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国医堂。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当配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村卫生室应当配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或者乡村医生。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加强中医康复专科建设,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康复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供中医康复服务。

《条例》规定,支持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鼓励建设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市和区中医药主管部门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增强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政府举办的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应当设置老年病科。市和区民政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条例》指出,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和促进中药资源保护与中药产业发展。鼓励大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保护和发展中药老字号,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中药品牌,促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支持中药生产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推动中药生产工艺和流程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条例》明确,市人民政府应当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支持中医药临床教学、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基地建设。

此外,《条例》还规定,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救治纳入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将中医医疗机构纳入传染病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制定中医药防治方案,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在预防、救治和康复中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医疗机构可以按照本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发布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开展中药预先调剂、集中代煎等防控工作。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将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推进应急设施建设。

(七)上海推动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付费

近日,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支持中医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优化中医服务价格管理,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机制。

《若干措施》明确,优化中医服务价格管理,探索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将符合规定的适宜技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支持应用中医四诊客观化、现代中医药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医疗服务项目。对基于海派中医流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术、国家级和市级名中医临证经验的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法,优先立项,合理定价。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丰富中医特色鲜明、干预效果明确的中医治未病特色医疗项目。

《若干措施》要求,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机制。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中医优势病种,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引导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推动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付费。

(八)福建确定首批中医药文化教育试点学校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近日确定了首批全省中医药文化教育试点学校,永泰县洋中小学等23所学校入选,试点工作开展时间为20219~20227月。

试点学校将在教学中融合中医药文化教育,以讲述中医药人物故事、采药种植、自我保健、科学实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在不增加学校和师生负担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试点学校可依托福建省高校、医疗机构、企业等已建设的药用植物园、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及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开展观摩体验活动,设立中医药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中药材、中草药标本、中药饮片、中药炮制工具和中医药文化挂图等,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和体验中医药文化。

(九)《南宁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2025年中药材销售总额超3.5亿元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南宁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5万亩;中药材销售总额达3.5亿元以上;建成广西定制药园、自治区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0个,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100个,种苗繁育基地10个;转型升级规模以上中药生产企业,全市中药材初加工能力提高到50%以上,实现中药材产业形态现代化、产业过程标准化、产业科技体系化、产业链条完整化、产业融合深度化。

《方案》明确,南宁市将坚持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推进中药材一县一品一品一产战略实施,划定各个品种重点发展区域,优先扶持发展,打造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动态适时调整中药材优先发展品种目录。同时,引导市内外中药材企业、科研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定制药园建设,鼓励支持医疗机构和中药企业采用订单采购等方式建设定制药园,并将定制药园作为其原料供应基地,构建医疗机构+中药企业+种植企业(合作社)的种植机制,打造一批南宁特有的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自治区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和道地药材优势产区。

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方案》指出,充分发挥南宁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动植物资源优势,重点开发以葛根(粉葛)、淮山、铁皮石斛、金银花、八角等药材为主要成分的加工品。依托中药材生产基地,扶持中药材企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销商等主体,采用道地药材的适宜的采收期、采收方法与合理的初加工方法,开展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产地初加工,建立种养+产地初加工+专业化储存的示范基地,提升中草药初加工能力和水平。

此外,南宁市将开展道地药材遴选、认定和培育,培育南宁特有优势中药材品种和特色品牌。依托企业龙头,以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为核心,以道地药材的深度开发、传统名优中成药开发为重点,发展山金银花、隆安砂仁、弄峰山铁皮石斛、广泽牛大力等中药材绿色、生态和有机种植。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加工工艺,规范化生产中药饮片、中成药等传统产品,积极开展以功能饮料为主的饮料、茶叶、功能性食品等延伸性产品研发,打造南宁道地药材品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

(十)《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研发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研发,开展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岭南中药现代化。

《规划》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区建设,优化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发展路径。加快建设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携手打造横琴中药新药技术创新中心。

在生物医药领域方面,《规划》提出,重点瞄准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新型疫苗、现代中药及天然药物等开展研究,加快推进小分子创新药物等品种、化学药物绿色合成工艺、高端制剂等研发,加强高端医疗器械、中医药现代化研发,推进医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促进医学成果转化推广。

《规划》要求,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方法的科学研究;加强重大、疑难、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中医药防治研究;支持以经典名方、中医经方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为主要来源的中药研发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的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装备。围绕岭南中医现代化,系统开展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辨证论治内涵阐释及疗效机制探索等研究,研发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中医药产品、装备、临床指南、技术标准等。

《规划》提出,统筹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布局,在精准医学与干细胞、新药创制、岭南中医药现代化等领域组织实施重点科研攻关,加快建设生物医药重大科研实验平台、特色园区和骨干企业,打造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集聚区,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国内外重大项目成果在广东转化。

(十一)《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2035)》印发:积极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日前,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印发《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要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积极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社区开展慢病管理、个性化健康管理。

《规划》提出,加强中医康复传统技术、方法创新,开发推广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的技术和产品,实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老年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进一步利用气候、森林、温泉、田园、湖河、文化、医药等资源,在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开发森林康养、田园康养、温泉康养、运动员康复基地、中医康养、休闲康养等项目,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健康养生旅游度假区和首选健康养老基地。

《规划》提出,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深度开发,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推进药剂饮片规模化加工,加大老年中药新药开发、保健品开发、重要工程技术、复方中药筛选、中药生产技术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新产品、保健品和高新技术成果。

(十二)深入推广福建三明经验深化医改: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近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深入推广福建省三明市经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实施意见》多项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工负责,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每个省份选择2~3个设区的市开展试点,实行网格化布局管理,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鼓励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充分考虑中医药服务特点,结合实际推进中医药领域薪酬制度改革。

《实施意见》明确,加快推动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加快健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

(十三)《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

近日,《中共淄博市委 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发布,提出进一步健全淄博市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普及中医药文化,积极发展中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特色优势,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健康淄博建设。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成集预防保健、中医诊疗、中医药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全面拓展中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全市人人享有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

在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提升市级中医医疗机构综合服务和区域带动能力,建立贯通市、县(区)、镇(街道)的中医药专科医联体,建设智慧中医药服务平台,推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全市均衡布局。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2022年所有区县中医医院均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国家推荐标准。十四五期间,全市中医医疗机构争创10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成员专科。统筹县域优势中医药资源,着力打造基层中医药优势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每个区县建成2个以上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中心。巩固提升市、县(区)、镇(街道)医疗机构扁鹊国医堂建设成果。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推进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2021年年底市、县(区)所有中医医疗机构依托省市互联网+医疗健康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全面开展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

在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方面,《实施意见》明确,健全中医药科研机制。建立中医药产学研联盟,开展中医药协同创新研究,在科技研发、关键技术装备等重大专项中提高中医药科研项目比例。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创立一批淄博市独有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建设中药制剂技术、中医药先进设备研发平台,到2025年建成1家市级中医临床研究中心,加快推进中医临床病例观察研究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通过省市中医药科研立项达到100项。

在打造中医药产业高地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道地药材,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等规范化种植。十四五期间,全市建设3处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2处符合现代物流体系标准的中药材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中药工业,分类建立全市中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库。培育中医药产业集群,建设发展规模化生产加工基地,开展新型中药饮片试点研究。推进中医药跨界融合发展。加强中医药与康养、文化、旅游、生态保护等领域协同发展,打造10处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基地。选择适宜中药植物品种,加快布局鲁中山区、黄河滩区中药经济林建设,充分发挥生态保护作用。

在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方面,《实施意见》明确,实施高层次人才筑峰计划。十四五期间,争创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10个,中医学术流派工作室2个,培养学科带头人5人。按有关规定积极遴选推荐优秀人才申报泰山系列人才工程。建设全市重点中医临床专科集群6个,培育优秀学科骨干100名。推进西学中临床教育培训工作,深入开展中医药类五级师承教育,遴选100名优秀带教老师建立市级师承工作室200个,培养中西医年轻医师骨干300名。畅通基层中医药人才招聘渠道,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特岗制度,支持各类退休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返聘上岗,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健全中医药人才使用与评价激励机制。

在弘扬齐鲁中医药文化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加大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整理力度。深入开展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施传统中医药技法保护工程,建立中医药活态传承机制。加大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力度。加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拓展一带一路中医药服务国际市场,打造淄博中医药服务出口国际品牌。

(十四)《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医疗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印发: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蒙医药)服务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医疗保障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提出加大中医药(蒙医药)发展支持力度,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蒙医药)服务。

《规划》提出,支持中医(蒙医)医疗机构发展,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蒙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协议管理范围。鼓励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蒙医药)服务,将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中医药(蒙医药)服务及符合条件的中医(蒙医)院内制剂、中药(蒙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探索符合中医药(蒙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十五)《云南省十四五药品安全规划》印发:建立完善中药饮片追溯体系

近日,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云南省十四五药品安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促进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新型中药饮片高质量发展,加大中药饮片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完善中药饮片追溯体系。

《规划》明确,要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云南省药品、疫苗、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新型中药饮片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快云南省中药材、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地方标准,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中药配方颗粒省级标准制定,引导中药、民族药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以傣药彝药等民族药为重点领域的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项目等项目实施,不断提升云南民族药品种质量标准评价和研发能力。

《规划》提出,探索创新人才引进渠道,补充临床医学、中医药等紧缺专业审评人才,优化专业结构,组建中药注册审评审批专家团队,扩充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力量。加强药品生产环节监管,加大中药饮片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完善中药饮片追溯体系。进一步制修订全省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标准及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推动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省际互认。加大中药、民族药材标准研究,提升民族药质量标准,助推民族药高质量发展。支持中药传承和创新,协同推动泛珠区域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云南省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十六)三省一市共谋长三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

1021日,长三角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专家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邬惊雷,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顾洪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建光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林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王广基,国医大师孙光荣、刘嘉湘等围绕长三角中医药事业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主持会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对长三角地区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方向和要求。希望长三角地区针对中医药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政策研究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区域和政策优势,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起到探索先路、示范引领的作用。

邬惊雷表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致力于打造长三角健康共同体,长三角健康数字化建设、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等多项工作有序推进,要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长三角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和独特优势,积极构建中医药区域创新共同体。

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启动长三角中医优势病种质控提升行动、长三角中医药大学特色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和长三角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将围绕中医质控管理、重点专科合作、中西医汇聚创新、人才培养、中医药健康旅游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一体化合作。

会议明确,三省一市将共建中医重点专科合作平台,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为重点,围绕肿瘤、肝病、糖尿病、脉管病等疾病组建系列重点专科联盟。在长三角中医优势病种质控提升行动中,将首批启动中医肛肠、中医骨伤、中医脑病、急诊(脓毒血症)四个试点优势病种,推动长三角中医医疗质量精细化、规范化、同质化管理。会上,来自三省一市的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签署《长三角中医药大学特色创新人才联盟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医药大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合作,通过建立中医药教育高端智库、推动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优质师资共享、整合优质临床资源等举措,加快形成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起到示范效应。长三角中医药产教融合联盟的成立也将进一步促进长三角地区形成中医药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为壮大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智力支持。


上一条: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11期

下一条: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9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