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时间:2023-04-10 08:30:04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23年第3


一、重大事件

二、兄弟

三、科

四、海

五、权

六、中

七、中

一、重大事件

(一)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印发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部署了8项重点工程以及26个建设项目,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明确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方面,《方案》提出中医药服务体系“扬优强弱补短”建设,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综合统计体系建设等项目。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提供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在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方面,《方案》提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创新建设,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等项目。建立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健全中西医临床协同体系,提升中西医协同攻关水平,“宜中则中、宜西则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方面,《方案》提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中医药科技重点项目研究,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项目。重点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布局一批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传承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在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方面,《方案》提出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人才平台建设计划等项目。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

在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方面,《方案》提出中药材种业质量提升,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中成药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等项目。围绕中药种植、生产、使用全过程,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促进中药材种业发展,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种植,提升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方面,《方案》提出,重点支持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实现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方面,《方案》提出中医药开放发展平台建设,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医药国际贸易促进计划,中医药国际抗疫合作计划等项目。重点支持中医药产学研用开放发展,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传播、应用与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点工程方面,《方案》提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医保、医疗、医药联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点建设等项目。提出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为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探索途径、积累经验。

《方案》指出,要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宣传解读,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中医药古籍整理类图书专题阅评报告出炉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发布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共6种中医药古籍整理类图书专题的阅评报告,肯定图书出版质量,明确编校质量及内容质量达到古籍整理的规范和要求。

中医药典籍是蕴藏、保存、传播中医药文化遗产的知识载体。报告指出,两家出版社精选传世底本,通过严禁校勘、严格复原及规范化整理,最大程度还原了古籍特征,提供规范精品。同时,在沿袭原书体例基础上,在条文后自加分注、方论,突出了古籍的临证指导价值,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临床工作,展现了古籍的实用性。此外,为满足读者需求,两家出版社均采用简约实用的装帧设计,纸张选用暖色调轻便材质,实现字迹复原的同时保证了清晰度及辨识度,阅读体验舒适,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参与阅评的6种中医药古籍整理类图书包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3种,分别是《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温病条辨》;中医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3种,分别是《证因方论集要》《金匮要略》和《脉学三书》。

(三)“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训基地”建设申报启动

近日,中国中药协会启动首批“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训基地”建设申报工作,印发《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训基地建设工作方案》,计划在全国建设5-10个“青少年中医药文化科训基地”,为开展青少年中医药核心素养培训、实践和评价工作服务。

《方案》明确了申报单位资质,并提出要具备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能够对基地主题等相关科训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推广和应用;具有特色主题相关的资源和产品,中医药特色突出,互联互动,并能适时更新等专业资源要求。

根据《方案》,科训基地应促进青少年中医药知识教育向中医药素养教育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解读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前所未有,中医药为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展现出新气象,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中医药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中医药基础差、底子薄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历史欠账多;二是在重大项目与平台建设上还存在明显短板弱项,传承和创新能力都亟待加强;三是中医药特色优势与多元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活力与潜力亟待激发。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举措,必将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注入强劲动力。

二、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作为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在总结“十三五”建设成效、经验基础上,通过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计划到2025年,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三、《实施方案》与《“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区别联系是什么?

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与实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均是“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规划侧重解决“干什么”,重大工程侧重解决“怎么干”。重大工程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重点工作和重要保障,规划是实施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两者相互支撑、有机统一,既有效联动又各有侧重,在制定实施的过程中,力求做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高度一致,目标要求、工作举措相互协同,组织实施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力争实现投入产出效果、效益最好,协力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四、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有哪些重要举措?

按照《实施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着力推动建立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具体来说,一是突出特色优势,打造中医药服务新高地。实施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推动优质中医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建设优势特色明显的中医医院,做强一批中医优势科室,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二是建设基地队伍,提升中医医院应急能力。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等建设。打造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提升中医医院应急与救治能力。三是补齐短板,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加强中医医师配备,在中医馆提供中医治未病、医疗和康复服务,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即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

五、加强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发挥中医药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和重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实施方案》提出了中医治未病能力建设。一是推动若干地级市开展区域中医治未病中心试点建设,发挥区域龙头带动作用,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和作用的政策机制,指导区域内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健全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二是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紧密结合,实施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促进项目,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妇幼健康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试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妇女儿童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中的独特作用,为妇女儿童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六、加强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老龄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慢性病、重大疑难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实施方案》提出了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一是通过开展一批省级老年中医药健康(治未病)中心建设,探索完善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模式,提升临床、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科学研究、健康管理等能力。二是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提升,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深度融合,增加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供给。同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鼓励在健康养老服务中更好地运用中医药理念和技术方法,更好地将中医药融入养老全过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

七、加强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建设有哪些重要举措?

各行业的管理决策都离不开统计数据的坚强支撑,部门统计制度建设是行业合法获得统计数据的前提和保障。长期以来,中医药统计工作相对薄弱,缺乏综合性中医药统计制度、专业的统计机构和完善的统计调查体系,同时,中医药机构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标准不统一,新兴信息技术与中医药业务融合不够,难以通过统计数据“摸清家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行业的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为加强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统计工作,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于2022年4月12日获得国家统计局批准实施,标志着中医药行业首个综合性统计制度正式建立。为保障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顺利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了《中医药统计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以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综合统计体系建设项目为抓手,强化中医药统计业务支撑机构建设,加强统计与信息化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搭建国家级和省级两级中医药综合统计平台,健全中医药综合统计体系,全面推动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建设。同时,推动新兴信息技术与中医药业务融合,加强智慧中医医院、智能中医医共体等试点应用和标准研究,提升中医医疗机构便民惠民能力。

八、加强中西医协同有哪些重要举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开展中西医协同发展高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目标是推广武汉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在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等定点救治医院探索形成的“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从技术水平高、科研实力强、发展潜力足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开展遴选申报,通过开展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使之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人才队伍培养中心、医疗模式推广中心,辐射带动区域整体医疗水平提升,在区域乃至全国发挥“旗舰”引领作用。“旗舰”科室聚焦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和传染病,致力于建设成为区域乃至全国本专业领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辐射带动中西医结合医疗水平提高。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建设,以提高临床疗效为重点,遴选一批项目单位开展中西医联合攻关,形成独具特色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

九、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有哪些重要举措?

中医药振兴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需要科技创新体系提供保障。近年来,国家支持建设了一批中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等,形成了国家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群。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等对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进行重点支持,在中医药防治重大慢性病、传染病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开发了一批现代中药产品和中医诊疗设备。

“十四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进一步加快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项目布局,推进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传承发展好中医药。一是跨领域、跨行业整合资源,通过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开展中医药交叉学科研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说明白中医药疗效,讲清楚中医药作用原理。二是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等国家科技专项,支持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临床研究、机制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中药共性技术研究,提高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支持开展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提升中医药技术装备水平、产业创新能力及产业化水平。

十、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有哪些重要举措?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学术和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坚实支撑和宝贵资源。一些中医药重大科技突破,都源自中医药古籍的启示。屠呦呦从东晋时期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得到启迪,发现了青蒿素,从而挽救了全球数百万名疟疾患者生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中医药古籍保护、研究与利用的重大工程和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的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机构逐渐健全,研究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医藏》项目正稳步推进,第一批成果即将推出。

“十四五”期间,将围绕“保护好”“研究好”“利用好”这一目标,深入开展中医药古籍的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把蕴藏在古籍里的精华挖出来,使赋存在古籍中的知识用起来。一是立足“保护好”,依托国家中医药行业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开展濒危中医药典籍登记造册、修复和扫描等工作,使破损古籍得到有效保护,加快中医药古籍保护及利用能力提升;二是强化“研究好”,在高质量整理出版中医药古籍的基础上,推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挖掘,建立中医药古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平台和中医药知识服务系统,打造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服务应用产品,实现传统中医药古籍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三是瞄准“利用好”,加强古籍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国家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囊括众多的古籍数字资源、各种中医药专题知识库、智能检索应用平台、融媒体网上典籍博物馆等,可为公众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中医药知识、信息服务,有效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十一、“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未来会对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亲切关怀下成立的。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中医科学院已成为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屠呦呦研究员相继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国中医科学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求,组建中医医疗队第一时间进驻武汉,开展救治和临床科学研究。进入新时期,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建设好中国中医科学院,发挥龙头作用,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党和国家更是持续关注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发展,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专致贺信;李克强总理做出批示。2019年10月,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大会上明确要求“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实施好科技创新工程”。

《实施方案》提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通过优化科技发展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人才强院计划,集中力量,统筹谋划,将中国中医科学院建设成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制高点、中医药服务的示范点和中医药高端人才的摇篮,对加快突破中医药传承创新瓶颈,探索形成中医药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原创科技优势,提升创新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的主要目的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初步建立了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相互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了一批中医药人才培养平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力争通过工程实施,培养和造就一批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拔尖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基本满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岐黄工程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平台建设计划。

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在职在岗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构建高层次人才梯队,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包括岐黄学者、中医药创新团队、青年岐黄学者、中医药优秀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人及中药、中医护理、中医药康复、中医药管理等骨干人才。

基层人才培养计划,主要面向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人员,培养一批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才,扩大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提升服务能力,更好满足群众就近接受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包括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等。

人才平台建设计划,主要依托现有的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推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不断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能力,包括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中医药重点学科、传承工作室等建设项目。

十三、促进中药质量提升有哪些重要举措?

中药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中药质量呈现出逐年提升、稳步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实施方案》提出开展“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建设,结合当前中药质量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需求,针对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强化源头管理、全程管理、协同管理,凝聚各部门职能优势,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一是加快中药材种业发展,支持中药种质资源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良种繁育水平提升,加快优质种子种苗大规模推广应用;通过提升中药资源监测能力,进一步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保障。二是促进中药材科学规范种植,建设一批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珍稀濒危中药材人工繁育基地,构建中药材全过程追溯体系,进一步规范中药材田间管理,优化生产布局,加强供应保障,促进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三是深化对中药炮制理论技术挖掘,通过建设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优化饮片标准规范,进一步阐释中药炮制机理,加强质量保障,更好保障临床疗效。四是对中成药开展从安全性、质量标准、生产工业、疗效等多个纬度的综合评价,进一步促进中成药精准用药。

十四、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有什么考虑、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医药事业同样需要筑牢文化根基,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实施方案》明确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有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精髓,开展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研究,挖掘阐释并推广普及名医名家、医籍名方等中医药文化经典元素;二是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体验场馆、知识角,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促进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打造中医药文化精品,支持创作高质量的中医药图书、纪录片、影视剧以及各类新媒体产品,打造有代表性的中医药文化节目和中医药动漫产品,提升文化影响力;四是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持中医药博物馆体系建设,搭建中医药文化展示的高水平窗口。

十五、建设中医药开放发展平台有何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中医药融入国际医学体系的步伐逐渐加快,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医药国际深度合作基础已经形成。特别是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筛选出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有效抗疫中药方剂,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疗效得到实践检验。同时,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疫情防控,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中医药是维护人类健康福祉的有力手段和载体,但是中医药服务人类卫生健康潜能尚需深挖,中医药健康国内国际循环有待通畅,中医药促进民心相通能力有待加强。在国内外搭建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等系列中医药开放发展平台,推进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提升、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推进中医药参与国际抗疫合作,有助于推动政府间多、双边交流与合作,在医疗、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等领域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改善中医药海外发展的环境,提升中医药海外认可度和接受度,有利于中医药更好地参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为保护我国和当地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十六、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思路和考虑是什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部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制定了《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并积极推进示范区遴选工作。2021年12月,五部门联合批复同意7省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并召开示范区建设推进会,正式启动示范区创建。

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旨在构建国家统筹、地方先行的改革工作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中医药政策体系、法规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标准体系为重点,破解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在全国打造一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生动实践和改革探索。

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决策咨询、成果推广、督促指导等机制,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督促指导,加大支持力度,与地方共同努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助力深化中医药改革。

(五)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赵乐际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3月10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习近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当这一选举结果宣布时,全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会议同时选举赵乐际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选举韩正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上午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韩正、蔡奇、丁薛祥、李希等出席会议。

会议应出席代表2977人,出席2952人,缺席25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会议由大会执行主席、主席团常务主席李干杰主持。大会执行主席王君正、王蒙徽、许勤、沈晓明、周祖翼、郑建闽、梁言顺、喻云林、蓝佛安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席就座。

会议首先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大会要求,国务院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确保完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任务。

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

与会代表经过表决,通过了由35名代表组成的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施小琳、林鸿为总监票人。

9时27分,选举正式开始。监票人首先对设置在会场的28个电子票箱、电子选举系统进行了检查。接着,工作人员开始分发选票。4张不同颜色的选举票分发到每一位代表手中。选举票用国家通用文字和7种少数民族文字印制。

随后,代表们开始写票。会场后区设有秘密写票处。

根据选举和决定任命的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进行等额选举。

9时51分,总监票人、监票人首先投票。之后,代表们开始投票。投票结束后,总监票人报告了发出和收回选票的情况,选举有效。

工作人员宣读计票结果。

计票结果显示,在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选举中,习近平均获得全部2952张赞成票。全场起立,报以热烈掌声。

主持人宣布:

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向代表们鞠躬致意,全体代表用长时间热烈的掌声向习近平表达敬意。站在身旁的栗战书、李强分别同习近平握手,向他表示祝贺。

当主持人宣布习近平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时,会场上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习近平又一次向代表们鞠躬致意。

随后,主持人依次宣布:

赵乐际同志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韩正同志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李鸿忠、王东明、肖捷、郑建邦、丁仲礼、郝明金、蔡达峰、何维、武维华、铁凝、彭清华、张庆伟、洛桑江村、雪克来提·扎克尔同志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刘奇同志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

每一项选举结果宣布时,现场都响起热烈掌声。

在掌声中,新当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起身,向代表们鞠躬致意。随后,他走向习近平,两人亲切握手,习近平向他表示祝贺。赵乐际又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握手,相互致意。

在掌声中,新当选的国家副主席韩正起身,向代表们鞠躬致意。随后,他走向习近平,两人亲切握手,习近平向他表示祝贺。韩正又同王岐山同志握手,相互致意。

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关于宪法宣誓的组织办法,全体会议各项议程进行完毕后,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宪法宣誓仪式。

11时7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号手现场奏响宣誓号角。

12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礼兵,分两列从会场后方正步行进至主席台前伫立。

全体起立。主席台上,3名礼兵迈着正步护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入场,并将宪法放置于宣誓台上。

在军乐团伴奏下,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随后,工作人员宣布:现在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习近平宣誓。

伴随着主席出场号角,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从主席台座席起身,健步走到宣誓台前站立。

主席台后幕正中,国徽高悬,熠熠生辉。现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见证这一神圣时刻。

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庄严宣誓。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人民大会堂。

宣誓结束后,习近平向全场鞠躬致意。现场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随后,新当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新当选的国家副主席韩正分别进行宪法宣誓,新当选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进行了集体宣誓。

(六)国家中医药局发文加强中医馆中医阁建设指导基层中医馆中医阁有了建设标准

近日,为贯彻落实《“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并印发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标准(试行)》《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标准(试行)》(上述文件全文见二版),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和中医阁建设指导,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中医馆建设标准》与《中医阁建设标准》分别规范了中医馆与中医阁及相应中药房设置。中医馆使用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设3个及以上中医诊室(含治未病室),2个及以上中医治疗室等;中药房在中医馆内独立设置,使用面积不低于40平方米,中药饮片品种数不少于300种,设置煎药室提供煎药服务等。中医阁使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至少设有1个中医诊室和1个中医治疗室等;中药房中药饮片品种数不少于80种,或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签订中药饮片调剂代煎配送协议,配备中成药品种不少于30种等。

同时明确,中医馆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含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占本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5%,且主执业机构在本机构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不少于5名,中药饮片调剂人员不少于2名;应每年选派至少1人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或参加县级以上中医药师承项目,至少有1名上级医院高级职称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到中医馆定期坐诊指导,每周不少于1次。中医阁所在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乡村医生。

《中医馆建设标准》针对中医医疗和康复服务、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分别要求,要能够提供中药饮片和6类10项以上中医医疗技术服务,至少培育1个中医优势专科(专病)等;规范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不低于国家基本要求,所有家庭医生团队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包等。《中医阁建设标准》针对中医医疗服务,要求能够提供中药饮片服务和4类6项以上中医医疗技术,配备不少于5种中医诊疗和康复设备等。

《中医馆建设标准》《中医阁建设标准》分别对中医馆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出要求。中医馆要设置中医药文化宣传展示区,使用面积不低于45平方米等;接入并规范使用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确保与属地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融合联通,实现中医电子病历、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中医远程教育、中医远程会诊、治未病功能等。中医阁要设置中医药文化宣传橱窗、中医药文化墙等;加强信息化建设,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中医药服务效率和质量。

《中医馆建设标准》还要求建立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将中医药基本医疗、健康管理服务、适宜技术、师承项目和中药处方点评等纳入人员年度工作目标和绩效考核内容,考核分值占比不低于15%等。

(七)多项中医药工作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行动有关工作落实落地,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工负责多项中医药相关工作。

《工作要点》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继续开展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等健康科普,普及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针对新冠病毒感染、心血管、脑病、肿瘤、神志病、肺病、内分泌、康复等中医诊疗具有优势的专科专病,开展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提升专科临床疗效。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深入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工作要点》提出,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以202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全国科技活动周为载体,结合卫生健康节日纪念日,持续推进健康科普行动;开展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开展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健康专项等活动。

根据《工作要点》,国家中医药局还参与继续开展“好家风健康行”家庭健康主题推进活动,举办2023年中国家庭健康大会。

(八)2023《政府工作报告》涉及中医药工作有修改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这个报告。报告共分“过去一年和五年工作回顾”和“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两个部分,涉及中医药工作的修改有两处。一是在总结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时,“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后增加“惠及民生”表述;二是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在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成就时,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和努力普及健康中国行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优化老年人等群体就医服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惠及民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50元提高到84元。

在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报告提出,当前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已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要在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全面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防控工作,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重点做好老年人、儿童、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提升疫情监测水平,推进疫苗迭代升级和新药研制,切实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守护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

(九)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开始申报

日前,财政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发布《关于组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的通知》,试点项目申报工作启动。

根据《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择优选择1个地市进行申报,含计划单列市的省如申报计划单列市,在此基础上可增加1个申报名额,计划单列市由所在省统一组织申报。中央财政支持项目通过竞争性评审方式公开择优确定,每个项目中央财政补助不超过2亿元(其中10%的资金专门作为绩效奖补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申报项目实施期限为三年。

《通知》明确,试点项目应结合本地实际,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针对重点领域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一揽子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方便群众看中医的改革措施,并大力推动改革实践,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通知》明确,试点项目主要聚焦以下方面:一是加快促进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传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中医药技术,支持鼓励中医药科研创新。二是加快促进中医药人才发展。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培育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服务水平。三是加快促进中医药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推动中医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创新中药药事管理模式。四是加快促进中医药管理体系创新。健全地方中医药管理体系,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公立中医医院预算和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项目申报,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制、统筹协调和项目组织实施。各地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强化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可承受范围内合理确定项目体量,科学设定项目总体绩效目标和分年度绩效目标,落实投入责任,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要严格把控绩效目标编报质量,按规定细化、完善绩效目标。

(十)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处方药转为非处方药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柴黄口服液和阿胶胶囊由处方药转换为非处方药,品种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一并发布。

非处方药说明书范本明确了两种药品的禁忌及注意事项等。柴黄口服液糖尿病患者禁用,对药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等;阿胶胶囊对药品及所含成份过敏者禁用等。

根据公告,相关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需在今年9月7日前,依据有关规定就修订说明书事项向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并将说明书修订的内容及时通知相关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等单位。

(十一)三部门联合发文中西医结合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到2025年,基本建立稳定的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机制,实现“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

《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村级巡诊服务。对县域内服务人口少、服务需求较小、不适宜配置固定村医的行政村等,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组织乡镇卫生院开展村级巡诊服务,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乡镇卫生院能力薄弱、难以开展巡诊服务的,由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疾控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县级医疗机构提供巡诊服务。承担巡诊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可组建由临床类别医师、中医类别医师、护士、公共卫生人员、辅助科室人员参与的巡诊团队。巡诊时间要相对固定,原则上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半天。

《意见》明确,面向乡村两级做好派驻服务。对服务人口多、服务需求较大、短期内招不到合格村医且邻(联)村服务难以覆盖的地区(行政村),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组织乡镇卫生院选派合格的医务人员开展村级派驻服务。村级派驻服务人员原则上每周在村卫生室工作时间不少于5日,每日不少于半天,在同一个行政村至少连续服务半年。对县域内卫生人力不足、服务能力较弱的乡镇卫生院,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结合县域医共体建设,指定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选派医务人员开展乡级派驻服务,省、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及中医药主管部门指派所属医疗机构给予补充支持。

《意见》还明确了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内容,村级巡诊和派驻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等,并承担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职责。同时要求,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疾控主管部门要为开展派驻和巡诊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配置必要的药品和设备,为有需求的医疗机构配置巡诊(巡回医疗)车。

(十二)新版中医诊所基本标准公布

3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诊所基本标准(2023年版)》,明确中医诊所的诊疗科目限于中医科、民族医学科,中医药治疗率应为100%。

《标准》提出,中医诊所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提供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诊所。配备中医(专长)医师的,应在诊疗科目下明确中医(专长)医师的执业范围。诊所需至少具有1名执业医师,符合条件为具有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后在医疗机构中执业满5年,或者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经注册依法执业。若诊所开展中药饮片调剂活动,至少有1名中药专业技术人员。

《标准》明确,若开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注射剂、穴位注射等存在一定医疗安全风险的技术,应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诊所需具有国家统一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制定诊所人员岗位职责。还需具备门诊电子病历系统,与所在地诊所信息化监管平台对接。

(十三)健身气功管理办法征求意见鼓励学校开展八段锦等功法教学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健身气功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办法》提出,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等群团组织,开展健身气功活动。鼓励学校开展八段锦等多种形式的功法教学、课余锻炼、竞赛等活动。

《办法》明确,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和规范发展健身气功产业,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健身气功产业,开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健身气功产品,提供健身气功服务。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及体育科研机构开展健身气功相关研究,培养支撑健身气功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十四)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东深圳举行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3月22日,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东深圳开幕。大会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向大会致贺信。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余艳红致辞全文见二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

陈竺在贺信中指出,中医药有独特思维优势与简便验廉的实践经验,其与西医药协同互补,在三年抗疫中为护佑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等中医理念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型的趋势高度契合;作为文化名片,中医药可连接中外,能有效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余艳红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四个必须”的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建成,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制度供给前所未有,中医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独特优势,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推进“四个建立健全”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她强调,加快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让中医药服务供给水平高起来,把做大做强特色优势放在首要位置,遴选发布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适宜技术、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大力推进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攻关。要让中医药多元价值活起来,着眼于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能,释放中医药的绿色产业属性,不断提升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显示度。要让中医药事业产业强起来,既要完善服务体系,建强人才队伍,促进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创新、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要让中医药保障体系立起来,加快形成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管理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统计体系,建设好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紧紧依靠改革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推向深入。

王曦表示,广东地处岭南,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资源丰富,民间素有信中医、服中药的传统,发展中医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广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心支持下,加快推进中医药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中医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医药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医药强省和健康广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广东将认真学习借鉴各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将本次大会精神运用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同各兄弟省区市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健康中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秦怀金在主旨报告中全面回顾了新时代中医药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分析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阐述“十四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他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既是发展的任务也是发展的动力,中医药系统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苦练内功、奋发有为,把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时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为健康中国建设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中医药力量。

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副司长孙志诚,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副司长顾金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司副司长李茂忠,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分别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广东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等作报告。

(十五)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发挥中医药重要作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在多个方面对中医药工作提出要求,明确到2025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资源配置和服务均衡性逐步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和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中西医发展更加协调,有序就医和诊疗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在加强分工合作,促进分级诊疗,推进体系整合化方面,《意见》提出,要发挥中医药重要作用。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康复、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应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中医传染病临床救治和科研体系,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打造中医药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深入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有条件的中医医院牵头建设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能力现代化方面,《意见》提出,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强化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临床专科和管理能力建设,发展急诊科、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精神科、老年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学科。

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动力,推进治理科学化方面,《意见》提出,按规定落实政府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加大对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倾斜力度。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

二、兄弟院校

(一)云南中医药大学召开芳香疗法学术交流会

近日,芳香疗法学术交流会在云南中医药大学召开。芳香疗法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回归自然疗法,综合性考虑到人体生理和心灵深处的需求,中医芳香疗法和西医芳香疗法两者在理论渊源、使用过程等方面均具相关性,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

会上,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研究员赵昕介绍了“香雪圣德芬气溶胶治理体系方案”。该方案不同于传统的消毒概念,而是一种动态的空气质量监测与净化策略,能在空气中筑起有效的防控屏障,保障民众在公共空间以及生活中的呼吸健康。该方案对中医芳香疗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契机。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熊磊介绍了学校团队在中医芳香疗法领域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她指出,云南芳香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有天然的资源优势、研发优势和市场优势。在芳香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深度合作,促进成果转化,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推动产业发展。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杨子峰表示,目前的中医芳香疗法研究方法毋庸置疑。未来还需以现代动物模型、宏观基因组学等先进方法开展研究,在国内外获得广泛认可后再回归临床,指导临床规范合理应用,更好地推动芳香疗法的发展。

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辉表示,传统的消杀产品不能长期使用。使用植物抗菌空气净化系统,能够阻断病毒在空气中传播,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公司将聚集相关领域专家、技术、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公司的管理运营优势,联合学校及云南中宜本草科技有限公司等有关企业,以云南特色芳香中药材和效验方为基础,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共同研制阻断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传播的芳香中药气溶胶治理产品,实现成果转化,服务临床及大众。

以本次交流会为契机,云南中医药大学将充分发挥资源人才、科技等方面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

(二)陕西省中医药医教研联合体成立

近日,陕西省中医药医教研联合体在陕西中医药大学成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及西安市中医医院共同签署联合体成立协议。会议提出,陕西省中医药医教研联合体的成立对于提升陕西中医药学科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陕西中医药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论坛同期举办。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专家作报告。

(三)天津中医药大学与蓟州区人民医院共建临床学院

日前,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共建临床学院签约仪式暨医学教育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举行。

签约仪式上,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蓟州区委副书记、区长张建宇,蓟州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志友分别致辞,回顾院校合作历程,展示合作成果,期待双方不断推进各领域的务实合作。

高秀梅与蓟州区委书记贺亦农共同为临床学院揭牌,双方代表签署了《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共建临床学院合作协议》和《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与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后合作协议》。同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安宁疗护志愿者实训基地、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所也在活动上揭牌。

揭牌仪式之后,医学教育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召开,来自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专家们进行交流发言,共商高水平临床医学教学建设。

三、科研动态

(一)中药治疗甲型流感再添新证据热炎宁合剂治疗甲流作用确切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崔晓兰教授团队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药物警戒》上发表热炎宁合剂治疗甲型流感的研究成果,证实热炎宁合剂治疗甲流作用确切。该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为中医药治疗甲流提供了新证据。

崔晓兰教授团队研究结果表明,热炎宁合剂对流感病毒H1N1/FM1所致小鼠肺部感染具有显著的治疗和保护作用,并可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热炎宁合剂对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大小鼠肺炎、咽炎感染具有显著治疗和保护作用,可减轻肺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死亡率,延长生存时间,改善大鼠咽部组织病变,在临床使用剂量下,治疗病毒感染及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效果分别与达菲、阿莫西林相当。该成果为研发广谱防治细菌病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药制剂提供了方法学参考,同时也为流感病毒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3月10日,热炎宁合剂纳入《陕西省2023年流感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用于成人和儿童流感的治疗; 3月13日,热炎宁合剂纳入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2023年春季成人流行性感冒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热炎宁合剂由蒲公英、虎杖、北败酱、半枝莲4味中药组成,组方以清热解毒为主。其中,蒲公英可清热解毒、消肿、促进疮疡消散;虎杖有祛风利湿、散瘀定痛、止咳化痰的功效,《药性论》中记载其“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本草正义》记录北败酱“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半枝莲有清热解毒、化瘀利尿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组方中4味中药含有大黄蒽醌、咖啡酸、黄酮等化学成分,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炎等作用,可提高机体防御能力,促进血液循环,契合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病机和西医病理特点。

(二)首届本草考古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推进中医药学与考古学交叉融合

3月18日,首届本草考古学术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等出席会议。

会上,黄璐琦作了题为《中医药文物研究科研基地:历程与规划》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医药文物研究科研基地的建设方案。基地将围绕本草考古研究、医药器具研究、出土医药文献研究三大研究方向,以摸清我国中医药文物家底、揭示中国古代医药文明、促进中医药学与考古学的交叉融合为目标,为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黄璐琦强调,要通过本草考古这把钥匙、让中医药的历史“活”起来。在本草学与考古学的交叉融合中,探索人类与药物的相互关系、揭示人类发现和利用药物的历史和规律、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厘清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解答中医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要科学问题、阐释人类医药文化的发展与进程,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教授彭华胜围绕“道地药材源流的本草考古研究”项目工作规划做汇报。该项目拟通过系统调查我国考古出土的本土药材文物、外来药材文物及宫廷药材文物,基本摸清我国药材文物现状;通过构建药材文物与相关史料的关系,复原药材文物的时空信息;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种质溯源技术体系,完成4种代表性道地药材的种质溯源研究;通过建立古代道地药材产区溯源技术体系,完成10种清代道地药材的产区溯源研究。构建起道地药材研究的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二重证据研究体系,组建一支多学科协同的道地药材本草考古创新研究团队,构建道地药材种质与产区多层级溯源研究平台,为道地药材传承与发展提供依据。项目指导专家委员会对该项目四个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案、实施计划等进行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围绕本草学与考古学应该如何交叉、融合的问题,香港大学教授钱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唐自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谢涛等分别以《龙脑香、婆律国与古代南海香药贸易》《获取古代植物遗存的植物考古方法》《锶同位素溯源:从骨骸到本草》《天回医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等为题作报告。

(三)《中医药行业发展蓝皮书》发布

3月22日,在广东深圳举办的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开幕式上,《中医药行业发展蓝皮书(2022年)》发布。《蓝皮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行业专家、学者编撰出版,邀请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孙光荣担任顾问。

《蓝皮书》包括总报告、政策环境篇、中医医疗篇、中医药人力资源与教育篇、中医药科技创新篇、中药产业篇、中医药健康产业篇、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传播篇、中医药促进乡村振兴篇、中医药信息化篇、中医药国际交流篇、附录共12大板块40篇报告。

《蓝皮书》聚合行业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近两年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现状及成绩。《蓝皮书》显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医药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稳步上升。202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及隶属于卫生部门的中医类研究机构)达到77336个,与2020年的72355个相比,增加了4981个,增幅为6.9%。其中,中医类医院5715个,比上年同期增长4.3%;中医类门诊部3840个,比上年同期增长8.5%;中医类诊所67743个,比上年同期增长7%。同时,中医药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人数超160万人,全国中医类医院人数超139.4万人,全国基层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近19.6万人。

此外,《蓝皮书》显示,在中药产业方面,国内中药材产量保持平稳增长趋势,2021年全国中药材产量约为487.50万吨;国内中药材市场成交额由2016年的1228.99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664.83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中药材及饮片18.65万吨,出口额为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7.87%。在中药工业领域,2021年,中药工业总营收达到6919亿元,同比增长12.39%;利润总额达1004.5亿元,同比增长37.02%,其中,中成药利润额同比增长23.28%,中药饮片全年营收达到2057亿元,利润额同比增长106.89%。

《蓝皮书》总结了国家对新时代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安排,展示了中医药行业发展新态势,展望了中医药事业重点推进的工作,观点鲜明,数据真实,来源可溯,为政府部门及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企业等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医药科普工作的意见》建设中国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

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医药科普工作的意见》,要求持续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打造中医药科普活动品牌,进一步调动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学会科普创作与传播能力,推动学会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意见》明确了履行科普工作的重要使命、发挥中医药价值引领作用、强化科普责任意识、打造中医药科普品牌、搭建科普融媒体平台、提升科普阵地建设水平、加强科普队伍能力建设、加大激励表扬力度、加强科普研究等9项主要任务。

《意见》要求,持续开展科学普及,大力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创新科普服务模式,为中医药行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把科普融入学术交流和智库建设,构建品牌、平台、队伍、专项、奖励、阵地“六位一体”的高质量学会科普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学会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和动员优势,打造中医药科普活动品牌。召开中国中医药健康科普文化传播大会,建设“中国中医药科普标准知识库”,发布《中国中医药年度科普报告》,举办中医药科普沙龙,开展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系列活动。

《意见》提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大医精诚”“仁医仁术”医德医风,着力宣传优秀中医药工作者成长经历与成就;进一步明确学会所属科普基地、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及相关分支机构的科普职责,科学制定科普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学会官网、各大平台官号、中医药科普沙龙等资源,联合媒体机构,创新传播途径,建设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平台;组织中医药工作者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活动,利用“科普中国”平台,形成中医药科普矩阵效应;加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基地”“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名家科普工作室”“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等。

在队伍能力建设方面,《意见》指出,要组织开展科普相关培训和交流,团结优秀青年科学家参与学会科普工作,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推动相关单位将科普工作纳入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及人才评价体系。

(五)清华大学教授李稍主编,融合信息科技、生物网络、中西医药创新研究成果《网络药理学》新书发布

近日,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研讨会暨《网络药理学》新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办。该书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李稍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对网络药理学的核心内容、研究工具和方法、代表成果以及基于部分中成药、中成药—疾病的网络药理学实践流程进行了系统梳理。

网络药理学是融合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网络科学等学科,从系统层次和生物网络整体出发,解析药物与治疗对象之间的分子关联,揭示药物的系统性药理机制,从而指导新药研发和临床诊疗,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兴学科。

2007年,李稍首先提出了基于生物网络的中药方剂研究框架。“为从系统的角度探究中西医药的生物学基础,我们提出了‘网络靶标’的概念,是指在生物网络的层次上系统地建立药物和疾病的机制性关联,阐释药物通过多靶标在生物网络上的作用关系、形成整体调节效应的理论,网络靶标已经成为网络药理学的核心理论。”李稍表示,在中药研究中,网络靶标理论有可能解释中药的众多成分如何在生物网络上相互协作,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机理。

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表示,对于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现有科学研究范式难以揭示其本质规律,亟待建立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在生命科学领域,通过医工融合,建立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科学技术体系,才有可能揭示人体信息网络化的复杂巨系统。网络药理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范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从宏微观结合的角度,阐释了他对网络药理学的思考。李衍达说,中西医要继续发展,必须要寻找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道路。在李衍达看来,关系推断算法是破解宏微观难题的有效方法,能打开人体复杂系统分析的突破口,对研究更大范围的社会、金融、军事问题都具有指导意义。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认为,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理念与中医学的整体论思想不谋而合,是用科学原理解读中医药学的有力的科技武器。

此前,《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SCM0061-2021)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使得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工作有了参考规范。指南系中医药领域第一个正式制定的关于新兴学科的国际标准,对于推动基于“网络靶标-系统调节”的研发模式成为更严谨、更科学、更普适的研究模式,推动网络药理学更规范地开展计算、实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也入选了中华中医药学会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四、海外资讯

(一)于文明会见白俄罗斯卫生部部长皮涅维奇

2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会见白俄罗斯卫生部部长皮涅维奇,双方就中白中医药合作交换意见。

于文明表示,中白建交30年来,随着两国关系不断提质升级,中医药领域合作也扎实推进。去年,两国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关于建立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推动中医药在白高质量发展。中方愿同白方加强中医药深度合作,使中白中医药成果不断惠及两国民众,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皮涅维奇表示,中白两国有很深的合作友谊和经验,白通过调整中医药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认可中医师资质和中医药相关学历,中医药企业入驻中白工业园,中医药在白发展取得新进展。下一步,白希望中方继续指导支持,深化中医药合作,争取实现中药本地化生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和中国中药协会负责同志陪同会见。

(二)中国白俄罗斯联合声明中强调两国在中白工业园开展中医药合作

日前,新华社全文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发展两国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其中明确提出,双方强调在中白工业园开展中医药合作项目的重要性,包括吸引中医药领域相关新入园企业等机构参与合作。

据悉,中白工业园是白俄罗斯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也是中白两国元首亲自推动、两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带一路”合作项目。截至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07家,协议投资额超过13.3亿美元,其中已有超过8.2亿美元投入园区的建设开发。企业涉及机械制造、电动车辆和电气设备、医疗产品和设备(药品)、大数据存储和处理及综合物流等领域。中白工业园十分重视医药医疗产业,特别是中医药的发展,已聚集医药医疗企业20家。白俄罗斯法律专门为发展医药医疗产业制定了便利措施。2021年3月,园区迎来了第一个中医药产业项目。

(三)中国与希腊高校共建中医特色孔子学院

近日,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签约仪式在希腊雅典举行。

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西阿提卡大学共建西阿提卡大学孔子学院,旨在进一步拓展中医药传播的新路径,为国外民众认识、了解中国传统医学、传统文化打开新的窗口。孔子学院将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专业特色与学科优势,开展中文教育及中医药领域的教育科研文化合作。未来,两校还将建设中医门诊,在提供临床实习场所的同时,满足当地民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把西阿提卡大学孔子学院打造成希腊第一所深具中医药特色的孔子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与希腊西阿提卡大学自2016年起建立友好合作交流关系,201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海外首家“太极健康中心”在西阿提卡大学挂牌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先后共派出6位教师赴希腊教授太极拳、导引等,深受希腊民众欢迎。

(四)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举办中医推广活动

3月17日,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针灸教学团队在校园内举办中医推广活动,展示拔罐、针灸等传统中医技法,并举行中医知识问答竞赛和健身气功八段锦表演。

据约翰内斯堡大学补充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针灸专业负责人胡紫景介绍,自2020年首次开设针灸课以来,针灸已成为该校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此次举办中医推广活动,旨在进一步向广大师生和民众介绍中医知识和中国文化,推动两国医学知识交流互鉴。

该校针灸专业学生塔斯尼姆·帕特尔表示,学习中医丰富了她对生命科学的认识,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南非学生对中医产生兴趣。

据悉,约翰内斯堡大学是南非唯一一所提供针灸专业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的高校,该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生可直接注册为针灸医师。

(五)黄璐琦会见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校长葛班尼

3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会见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校长葛班尼一行,就中澳中医药合作进行了会谈。

黄璐琦对葛班尼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和西悉尼大学在中医药领域合作取得的进展给予肯定。他表示,近年来,中医药发展进入新阶段,特别是经过三年疫情防控,我国形成了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的中国方案,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专家评估会报告肯定了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中澳中医药合作也取得新进展,两校的合作就是最好的体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机构和西悉尼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开展高质量合作。

葛班尼介绍,在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基础上,西悉尼大学建立了较完善的中医药临床试验、教学、科研和医疗服务平台。西悉尼大学希望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指导支持其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

(六)世界传统药产业和科技标准联盟在深成立

在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际,3月20日,世界传统药产业和科技标准联盟成立大会暨国际中试车间签约仪式在广东深圳举行。

该联盟由中国内地、香港,以及俄罗斯,日本,巴基斯坦,加拿大,蒙古,泰国,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传统药协会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推进国际传统药关于人才、资本、知识、技术等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联盟内以传统药产业合作为基础,推动产、学、研、用、商相互协同,并制定细分领域标准,实现联盟内标准相互认证认可。同时,联盟致力于推动世界传统药的标准融通,学习交流世界各地关于传统药的保护办法,促进传统药的开发及可持续利用,加快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据介绍,光明国际中医药港香港中式车间已正式投入运营,已突破“卡脖子”高端制备技术,将黄龙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制备成黄龙滴丸,能达到过胃溶解外层、过小肠溶解中层、到达大肠时释放并定植菌群的精准靶向治疗效果,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其余国际中试车间已按签约各国企业产品制备工艺需求进行建设,并将在近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七)甘肃定西与东盟加强中医药产业合作

3月21日,2023年甘肃(定西)中医药产业国际招商洽谈会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召开。活动现场,甘肃省贸促会与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定西市7个中医药产业项目成功签约,签约总金额达11.99亿元。

本次活动由甘肃省商务厅、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定西市政府和甘肃省贸促会共同主办,采取“线上线下”和“以会带展”方式,在陇西县设主会场,在中国澳门、新西兰设立分会场。主要包括产业推介、合作签约、实地考察、对接交流和经贸洽谈等内容,邀请13个国家的使领馆及商协会代表、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企业家代表、11个省市贸促机构代表以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192家中医药企业参会。

传统医药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甘肃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以当归、党参为代表的甘肃道地药材、一批甘肃中成药出口到世界35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深受亚洲市场的欢迎。定西市是中国道地中药材主产区,中药材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2022年,定西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425亿元,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3%,农民从中医药产业中获得收入已占到人均纯收入的20.5%。定西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将始终把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市的“核心招牌”和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对这次洽谈会上签约的项目,给予更加优惠、更加便利、更加高效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以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筑巢引凤”。

五、权威声音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 2月27日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调研中医药工作,了解中医药参与新冠疫情防治、中医重大疾病诊疗、特色技术推广、中药创新应用等情况,与医务人员深入交流,充分肯定医院坚持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守正创新、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服务人民健康、推动中医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设立国家中医药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搜集散落民间的中医药文物、文献,对面临损毁的文物文献进行抢救式修复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建议。

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旅游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深度融合。

——两会期间,华佗五禽戏第58代传人、全国人大代表陈静带来《关于支持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建议》,针对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中医药+旅游”融合不够、旅游资源的市场化不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加强中医对重大老年医学问题的研究,打造中医老年医学高地。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建议

以创新模式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两会期间,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建议。

加强中医药海外跨文化传播研究

——两会期间,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徐兰宾建议。

实施道地药材地方政府专卖制度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建议。

推进中医药全球发展的国际标准研制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涤建议。

将中医药产业链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支柱产业,将有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两会期间,农工民主党中央今年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交《关于加强黄河流域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的提案》。

加大传统医药类非遗传承保护力度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十分关注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并提出相关建议。

设立生物医药制造重大专项,支持智能制药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建议。

加强药食同源产品创新开发与宣传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建议。

筹建中医药类国家实验室中医药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中医药领域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实现中医药科技创新重大需求的基础和保障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建议。

优化本博一体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机制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就推进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药供给能力水平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在广东调研中医药工作时强调。

以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为抓手扎实推进中医临床人才队伍建设

——近日,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第一期中医药经典理论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开班式时指出


六、中医药文化

(一)广西培养中药壮瑶药食养食疗应用人才

2月2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在南宁举办了中药壮瑶药药食同源技术规范及推广业务培训班,培养食养食疗应用人才,来自医疗机构、企业等单位800余人参加。

培训班上,广西中医药管理局规划产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广西中药资源丰富,在发布的“桂十味”和31味区域特色药材中,药食同源品种占比近60%。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加入。针对药膳跨学科的特点和市场化的需求,对药膳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又不能忽略烹饪制作技巧,提倡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医药类高职院校、短训等方式培训药食同源产业人才,以产业赋能助推广西药膳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药膳操作交流及展示区,桂林市中医医院药膳制作医护团队制作了四道中医养生药膳,与会人员纷纷驻足欣赏和品尝。

桂林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唐刚健表示,近年来,医院大力推进食疗药膳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推出一大批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壮瑶医药药膳产品,并举办一系列药膳大赛,积极传承药膳文化。下一步,医院将继续做好药膳推广工作,让更多人学药膳、懂药膳、食药膳,达到创新膳食、服务健康的目的。

(二)“点菜式”培训助推大兴安岭中药材产业发展

2月23-24日,按照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部署,黑龙江省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中心通过“线上主会场+线下分会场”的方式,举办了为期2天的“点菜式”大兴安岭专场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

本次培训设1个主会场和11个分会场,由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卫生健康委汇总当地中药材种植户的培训需求,以“点菜”方式选择培训内容,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增强,带动更多的种植户实现增收致富。

培训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孟祥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王臣等分别以《五味子栽培技术》《柴胡栽培技术》《黄芪栽培技术》《桔梗栽培技术》等为题,围绕这4个品种的道地沿革、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以及产地初加工等方面作系统讲解,并针对各品种的特点及栽培中存在的问题等与学员们进行现场交流。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欣欣以《“十四五”期间大兴安岭地区中药材产业质量提升的策略》为题,围绕大兴安岭地区中药材产业基础和现状、种质资源保护、发展重点和方向及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做分享,并就保护基地建设、林下栽培、追溯体系建设等内容与学员们进行互动交流。

培训结束,学员表示要将学习内容合理地运用到实际中去,持续提升中药材质量,助推大兴安岭地区中药材产业步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三)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北京专题会议举办专家共论中华文明与生命健康之道

近日,爱不落下·第二届生命健康文化高峰论坛暨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北京专题会议在京举办。

论坛以“中华文明与生命健康之道”为主题,设置了主题演讲、学者共谈等板块,推选产生了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肿瘤研究所所长贾立军等五位“生命健康文化大使”,同时发布了“生命健康文化”十大好书推荐榜,《整合医学—理论与实践》(1-19卷)、《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等十部作品上榜。

主题演讲环节,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分析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机理,总结了中医药的救治经验。针对核酸转阴后恢复期患者,张伯礼院士团队提出“早期康复、综合康复、自我康复”的理念,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西医做健康评估,中医促进康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深度讲解了“疫后医学发展的思考”,介绍了整合医学近些年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可喜进展。“学者共谈”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与生命健康之道”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沿革、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向观众分享中华文明的智慧与生命健康文化的理念。

本届论坛由北京图书订货会组委会与北京市中医药文史研究会联合主办,北京博爱堂中医药研究所、北京如学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协办。中医影响世界论坛自2008年成立以来,共举办了26届会议及活动,已成为研讨医学、文化、健康领域的重要阵地。

、中医药产业

(一)王志勇赴浙江省调研中医药工作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志勇带队赴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院等单位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调研中医药工作。

王志勇强调,要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高质量落实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各项任务,把中医药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放在健康中国建设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去推进,切实增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主动。

调研期间,王志勇听取了浙江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中医药支付方式改革、中医药科研创新等工作情况汇报,分别到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实地调研并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专科建设、学科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情况,听取相关意见建议。

王志勇指出,中医院建设要坚持自信自强,以贯彻落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努力做大做强优势专科,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要促进中药创新能力提升,大力推进具有人用经验的名老中医经验方、院内制剂,特别是儿童用中药向新药转化,高水平推进中药标准化建设,提高中药质量,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他强调,要强化使命担当,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研究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王志勇一行还看望慰问了国医大师葛琳仪和全国名中医王坤根、陈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主要负责同志等陪同调研。

(二)浙江发布中医药数字健康场景应用示范项目

日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布2023年中医药数字健康场景应用示范项目,“名老中医数字孪生机器人在医联体单位中的推广应用”“数字化社区中医小屋的构建及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等14个项目入选。

据介绍,发布该项目旨在加快推进浙江卫生健康现代化先行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打造中医药强省科技高地。浙江各地各单位将加快启动推进项目建设,不断迭代升级应用,强化项目的示范辐射,使示范项目取得实效。

(三)山西五寨推动中医药康养文旅深度融合

3月1日-3日,山西省五寨县两会召开,该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借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帮扶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康养、文旅、居住、医疗、护理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强县建设。

2022年,五寨县启动中医药强县建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帮扶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山西省中医院专家开展驻点帮扶,县中医院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五寨县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康养旅游基地建成投运,成功举办山西五寨夏季康养峰会暨中医药文化研讨会,营造了良好的中医药发展氛围。

2023年,五寨县将持续推进中医药强县建设,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抓好道地中药材、药用菊花产业基地建设,发展中药产品、饮品、功能食品加工,加快袋泡茶、菊花露、艾草艾绒生产线建设;推进中医药康养基地、五寨沟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推广一批中医药保健产品,提升“康养五寨”“夏养五寨”“美食五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江苏确定192个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品种

近日,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和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使用管理的通知》,确定192个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品种纳入《江苏省第一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品种目录》,允许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按品种调剂,并从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工作机制、使用范围、质控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中药制剂调剂使用的相关要求。

首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品种包括复方蛇床子洗剂、热痹消颗粒、和胃胶囊、桑杏合剂、川杏清肺糖浆等192个效果好、价格优、应用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

通知明确,目录内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可以在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或者与调出方有医联体、医共体、医疗集团、专科联盟、对口支援、托管等关系的医疗机构中调剂使用。调剂使用审批由原来的按批次审批,简化为按品种一年内只审批一次,进一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

通知要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调剂双方应加强中药制剂调剂质量控制管理,强化不良反应监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中药制剂调出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中药制剂质量管理和追溯体系,对调入医疗机构相关的临床医师和药学人员开展中药制剂临床使用知识培训和用药指导;中药制剂调入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中药制剂说明书要求,加强储存保管和合理应用,不得超范围、超期限使用,并定期对调入中药制剂的疗效、安全等使用情况开展评估。

(五)陕西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新药转化研讨会举办

近日,陕西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新药转化研讨会举办。

参会专家围绕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现状及问题、院内制剂遴选与转化方案、人用经验收集方案等进行深入研讨,并解读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新药转化相关政策,对中药“人用经验”的真实世界研究设计要点和案例进行分享。

会议认为,院内制剂有较长的临床应用历史,疗效和安全性均有可靠保证,是中药新药研发的源头活水,在中药创新药研发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要重视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工作,开展摸底调研,梳理出成熟的院内制剂,为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进行新药转化搭好台子,促进陕西省新药转化工作高质量发展,为陕西中医药强省事业贡献创新力量。

下一步,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将利用“医研校企”平台,采用多种措施加快推动陕西省中药新药研发与转化。

(六)2023年北京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推动首都中医药率先实现现代化

近日,2023年北京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部署2023年北京中医药重点工作,要以率先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深化改革创新、优化服务供给、加快内涵提升、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科技引领、促进产业振兴,着力推动首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开设“症状门诊”;推动建设10个有中医药特色的急危重症临床基地;建设1个市级中医康复中心和10个市级中西医结合特色康复医院。

会议要求,要启动全行业中医药医药创新联盟,试点实施重大项目“揭榜挂帅”模式;启动中医药三成(理念形成、设施建成、行为养成)示范社区创建行动,开展新时代“赤脚医生”试点,结合重点专科下基层升级四大工程,在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症状门诊”;推动医工、医理、医文跨界融合,试点开展新医科建设示范基地,实现医教协同新格局;联合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启动中医药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护航行动,推进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中医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开展中医临床硕博士基层成长活动,培育实用型中医药基层人才,试点建设中医药硕博士工作站,打造名老中医基层经验推广点和青年中医基层成长学习点等。

会议提出,北京将围绕疾病防治、中药种植、健康旅游、康养融合等工作,实施中医药产业全链条促进工程;建立健全北京中医药创新服贸体系,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加快紧缺型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中医药技术技能培养;开展中医药海外传播行动,打造中医药外宣素材库,建立中医药海外传播基地;开展燕赵医学研究,围绕永定河、大运河、中轴线、长安街等标志性区域,形成若干中医药文化带和文化圈等。抓好新阶段疫情防控中医药工作,全面提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协同救治能力,加强中医疫病救治人才培养和储备;启动中医药急危重症救治能力补短板专项,推动建设10个有中医药特色的急危重症临床基地;推动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建设,启动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项目;启动北京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普惠工程,形成并发布一套中医药健康养老技术目录;建设1个市级中医康复中心和10个市级中西医结合特色康复医院,加强基层中医药康复技术培训等。

会议还要求,开展中医药行业净网行动、中医非药物疗法规范化治理行动,推动建立西学中分级分类管理机制,试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人员第三方的培训机制;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全面落实《北京市中医药条例》并开展实施评估工作,宣传贯彻中医药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中医药传承发展,支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站转化为中医门诊部、诊所,加速实现商业保险与中医服务相结合,推进中医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

(七)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形成中医(蒙医)医防融合新模式

近日,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工作会议在呼和浩特市召开,会议分别通报了2022年度振兴中医药(蒙医药)行动推进任务完成情况、三级公立中医(蒙医)医院绩效考核重点指标完成情况、中央和自治区财政项目资金执行情况,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区中医药(蒙医药)系统紧紧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强化“三个支撑”,努力完成“四大任务”,用好了“五大抓手”,守住了“六条底线”,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全区中医药(蒙医药)高质量发展呈现稳中求进、进中向好的良好局面,老百姓的中医药(蒙医药)医疗服务需求更有保障。

会议要求,2023年全区中医药(蒙医药)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在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党组的领导下,细化各项目标任务,强化特色优势、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健全体系机制,提升能力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做好中(蒙)西医结合,弘扬优秀文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断开创中医药(蒙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加强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数据中心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中医(蒙医)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和平台,面向医联体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建设“三位一体”的智慧中医(蒙医)医院,推动三级中医(蒙医)医院全部建设互联网医院,努力提升中医药(蒙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开展“方便看中医(蒙医),放心用中药(蒙药)”活动,推进患者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预约诊疗、门诊住院一体化服务,形成公立中医(蒙医)医防融合新模式。建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机制,对接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前沿科技,聚焦重大突发疾病,有效解决中医药(蒙医药)的“卡脖子”问题。

(八)2023年贵州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实施中医药“六个一”行动

日前,2023年贵州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总结了近年来贵州中医药工作成绩,安排部署2023年及今后五年重点任务。

会议指出,近年来,贵州省中医药深度全程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药发展人才基础不断夯实,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稳步发展,交出了统筹疫情防控和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贵州答卷”。

会议强调,2023年,贵州省将落实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统筹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高质量融合,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作出中医药贡献。重点实施“打好一场攻坚战、构筑一个体系、彰显一宗特色、推动一项改革、强化一大支撑、抓实一轮检查”的“六个一”行动。要抢抓中医药产业发展机遇,树牢大抓产业意识,聚力打造“黔地灵药”品牌,竭力推动落实《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要抢抓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点、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重点实验室、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馆等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农村30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坚持公立中医院姓“公”姓“中”,树牢中医思维,突出中医药特色,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和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中医药综合改革,积极探索突破性强、推广性强的贵州改革经验。抢抓人才发展机遇,深入开展“中医药双百千万行动”,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中医药发展根基。抓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追踪问效,以督查促发展、以检查提质量。

(九)天津三部门发文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培训“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和全科医生

近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人社局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市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中医药人才梯队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国医堂、配备中医医师。

《实施方案》要求,鼓励各区加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力度,开展传承人才培养。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和西学中培训班,培训一批“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和全科医生。

《实施方案》要求,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建设一批“中医药+X”和“X+中医药”课程群,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中医药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推进西医学习中医。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招生规模。遴选建设天津市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基地,大力培养西学中人才。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开展卓越中西医临床培养改革。开展天津市西学中高级人才研修项目,面向综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培养一批西学中骨干人才。

(十)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粤港医疗机构中医药联盟成立

3月22日,在广东深圳召开的中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粤港医疗机构中医药联盟正式成立。

联盟由广东省粤港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调配使用标准化科研项目组、深圳市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和香港特区以及广州、东莞、惠州、深圳等地医疗机构发起成立,旨在推动区域中药院内制剂共享、建立中药饮片代煎代配药事服务全流程追溯体系、促进粤港中药标准融合发展、创新区域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截至目前,该联盟签约单位包括广东省粤港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调配使用标准化科研项目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祈福医院、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东莞市中医院、惠州市中医院、深圳市中医药传承发展研究院、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平乐骨伤科医院(坪山区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和香港和顺堂50余家连锁门诊。

粤港医疗机构中医药联盟的成立,是广东和香港多年努力的结果。近年来,光明区以光明国际中医药港的建设为抓手推进光明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试点一批促进人才、资本、知识、技术等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措施,持续打造国际传统药高地。《深圳市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2021-2025年)》《深圳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支持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建设粤港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中心,争取先行先试中医药跨境流通、审批认证等绿色通道,实现粤港医疗机构之间院内制剂标准化调剂使用。光明区卫生健康局申报的“广东省粤港医疗机构中药院内制剂调配使用标准化项目”已获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立项。加速推进以区块链+溯源管理为底层服务技术的中医药跨境项目,探索建立中医药跨境流通模式。

香港方面,据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介绍,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已经通过简化的审批流程,在大湾区注册和销售。香港计划在今年注资5亿元,支持基金做策略性主题,委托大型培训、研究、推广,开展更多提升行业能力的项目,进一步推动香港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

(十一)2023年湖南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整体推进国家中医药综改示范区建设

3月27日,2023年湖南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小松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郭子华作工作报告。

会议指出,全省中医药系统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和作用,推动新时代湖湘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全局高度把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目标;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理解发展好中医药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实践要求;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蓄动能。

会议提出,今年全省中医药系统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整体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提高中医药人才支撑和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着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弘扬和海外传播,慎终如始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中医药工作,全面加强中医药系统行风建设。

会议强调,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中医药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把中医药发展放到卫生健康工作全局中一体统筹、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要牢固树立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实干导向,对标对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中医药发展战略部署,制定明确的时间表、施工图,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倒排工期、压茬推进;要始终保持“两个永远在路上”的坚定和执着,一刻不停推进全面从严治,一以贯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之以恒正风肃纪,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行业氛围。

(十二)《辽宁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五大行动”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近日,辽宁省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印发《辽宁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升级行动、杏林人才培养行动、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产业振兴行动和文化传承对外交流行动等五大行动,明确到2025年,全省中医药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升级行动方面,《规划》提出建设中医医疗高地,争创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1-2个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3-5个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推进11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20个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样板基地,10个省级基层优质中医药服务区,200个国医堂(旗舰中医馆)。发展中医治未病与康复服务,到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设立治未病科和康复(医学)科。强化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协同作用,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提高药事管理质量。

在杏林人才培养行动方面,《规划》提出,通过“兴辽英才计划”医学名家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全力支持省局共建辽宁中医药大学,打造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院校和一流学科;推进学校综合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推进中医药师承教育,到2025年,新增25个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0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5-7个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同时,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配置和岗位标准,实现基层中医药人才“县管乡用”,采用灵活的薪资政策,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服务。

在中医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面,《规划》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化中医药科技中心和平台建设,争创1个国家级中医药平台,25个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医药技术创新中心,20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加强“数字中医”建设,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疗系统。到2025年,省、市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基本实现智慧医疗,三级中医医院医联体内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中医馆信息管理平台终端全部联通。

在中医药产业振兴行动方面,《规划》明确推进中药材种植(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挥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发展“一县一业”等方式,提升“辽药六宝”道地药材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壮大本土企业规模,推动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做强15个中药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中药材区域品牌和名牌产品,着力打造“辽宁中药材地标品牌”,全方位、多角度推介中药材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对外交流行动方面,《规划》提出,遴选一批辽派中医传承项目,持续开展“辽派中医”传承脉络的梳理、溯源;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文化推广宣传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建设,加大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力度;发挥区位优势,深耕日韩,辐射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地区,全面开展中医药对外贸易、科研、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十三)《上海市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若干举措》印发将名老中医传承引入本科教育全程

3月28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教委、市人社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若干举措》,围绕构建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完善高效能的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等领域提出深化医教协同、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统筹推进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和评价制度等6方面30项细化措施。

《举措》提出,加强中医经典学科和团队建设,深化中医经典“导学—精读—临床提升”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临床经典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逐步将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纳入本科生、研究生、培训人员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同时探索院校教育和现代师承教育相结合新模式,加强附属医院教学门诊和传统中医科内涵建设,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流派工作室全面引入本科教育全过程。拓宽高层次跨学科人才通过师承学习中医的新路径,探索与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制度有机衔接。

《举措》要求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遴选医疗机构建立西学中基地。持续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全面培训。建立西医学习中医培训体系,组织开展不同层级的西学中培训。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非中医类别医师要做到全员轮训学习中医,提高综合运用中医药和西医药技术的能力。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机构要利用中医科室人员组建西学中培训“讲师团”,逐步做到“能中会西”,其中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单位要做到临床人员中医药培训全覆盖。

《举措》提出依托本市医学高等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重点为郊区培养中医全科医生。中医药高等院校应与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对接协作机制,条件成熟的可挂牌成为大学附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聘请有教学能力的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全科医师承担教学任务,加强支持和考核评估力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级。同时,选拔优秀的社区中医医生至上级医院多点执业,培养全专结合型社区中医医疗骨干人才。

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举措》提出以解决临床重大问题或重大理论创新为目标,突出政产学研用“五力联动”,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打造中医药领域的战略科学家。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0二三年四月八日

上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4期

下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