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2期

时间:2023-03-08 08:26:23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23年第2


一、重大事件

二、兄弟 11

三、科 13

四、海 19

五、权 21

六、中 21

七、中 22

一、重大事件

(一)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年会召开立足国家战略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开发

1月28日,科技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学术年会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肖培根、张伯礼、朱兆云,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蒋有绪,国医大师金世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上回顾了实验室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与会专家围绕品质评价、体系建立、濒危药材保护、遗传多样性、核心种群保护等13个与实验室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会议指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2013年,2016年正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验收工作。实验室围绕道地药材品质保障与持续利用的关键科技问题,以解决中药资源持续利用的国家战略需求为使命任务,以基础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为核心,已搭建起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国内领先、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道地药材研究基地。实验室系统解读了中药道地性的自然属性、物质属性和药物属性的科学内涵及相互联系,建立药材道地性科学评价体系;率先提出了基于“天地人药合一”的中药材“拟境栽培”生态种植理论,指导中药材种植200万亩;技术支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研究提出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建设,牵头或参与制定中药ISO国际标准10项,道地药材、中药材生态种植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600余项,初步建成从源头到市场的中药材标准体系;创建了分子生药学,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药道地性研究”,建立了道地药材多学科交叉鉴定平台,并首次将DNA分子标记技术鉴定中药材的方法引入《中国药典》;突破中药有效成分合成瓶颈问题,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中药活性成分制剂KH617,获中国及美国药品监管部门许可开展新药临床试验,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会议强调,实验室经历了十年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引领我国中药资源发展的科学中心和高水平创新高地,未来要继续以满足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己任,充分发挥在中医药领域的优势特色,在中药资源保护开发、政府服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保持创新性、先进性和引领性,在服务国家长远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新时代中药资源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二)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中西医优势成人“三高”和青少儿生长迟缓食养指南发布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食养指南(2023年版)》《成人糖尿病食养指南(2023年版)》等4项食养指南,要求各地参照使用并做好科普宣传。

4项食养指南旨在发挥现代营养学和传统食养的中西医优势,体现中西医并重,将食药物质、新食品原料融入合理膳食中,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提供食谱套餐示例和营养健康建议,提升膳食指导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中医对成人高脂血症的认识及分型为6类,指南从因人制宜,辨证施膳、因时制宜,分季调理、因地制宜,合理搭配等方面提出中医食养建议,并提供不同证型食谱示例以及不同证型食养方举例;中医对成人高血压的认识及分型为7类,指南分别提供了辨体施膳的建议,并推荐不同证型食药物质,以及不同证型食养方举例;中医对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的认识及分型为7类,以健脾增食为食养总则,建议根据不同症状,采取不同食养方法,因人因地因时食养,调理脾胃,并提供包括山楂麦芽消食汤在内的9例生长迟缓儿童青少年食养方;中医对成人糖尿病的认识及分型3类,根据不同证型,指南推荐了相应的食药物质,同时提供了包含归参炖母鸡在内的9例成人糖尿病食养方。

国家卫生健康委鼓励居民参考指南推荐内容,结合自身情况,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鼓励基层卫生工作者(包括营养指导人员)结合工作需要及患者实际,参考相关指南进行指导,辅助预防和改善慢性病。

(三)国家医保局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

日前,国家医保局网站公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4004号(医疗卫生类371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发挥中医药优势,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加强中西医不孕不育专家培养,努力减轻不孕不育患者医疗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答复提出,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了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研究相关项目,对照研究部分中医药在治疗女性子宫内膜薄性不孕不育症、男性少弱精症等方面的疗效作用。2021年发布的《不孕不育防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提出,对不孕不育的治疗包括中西医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推进妇幼健康领域中医药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进一步加强妇幼领域中医药工作,为有生育需求的夫妇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妇科和妇幼健康服务机构中医妇科建设,梳理总结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的临床经验,形成不孕病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在全国推广使用等。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将进一步落实推进相关工作,推广《妇女中医医疗技术及中成药用药指导》,组织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用药培训、中医药健康教育,制订推广有关不孕不育治疗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推动中医医院开展不孕不育诊疗服务,在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中,强化中医妇科建设,围绕不孕不育等中医优势病种,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诊疗服务能力。

答复提出,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加强骨干人才培训培养,鼓励西医妇产科临床医师学习中医,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妇科医师多点执业,加大妇幼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国家中医药局评选表彰了7名妇科专业国医大师和4名全国名中医,支持建设了165个妇科专业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0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每年举办70余项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培养不孕不育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余万人次。下一步,将在相关人才培养专项中统筹加强不孕不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到2025年在每省(区、市)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不少于2个传承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培养不少于10名中医药业务骨干。

(四)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专家库启动申报

2月7日,《关于开展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专家库申报工作的通知》发布,面向中医药行业及相关行业专家进行征选。

该专家库覆盖科研专家、临床专家、产业专家、管理专家、财务专家、科普专家、国合专家,征选专家应当长期从事中医药及相关专业科研、临床、国际交流和中医药产业相关工作,具有中医药健康科普宣传和传播实践经验。其中科研专家专业主要覆盖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和少数民族医药等学科,以及其他相关交叉学科。专家需在相关专业领域工作10年以上,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在行业内有突出表现的青年学者或专家可适当放宽条件。

专家库主要工作为参与中心承接的国家级、省级等各级项目(课题)的咨询论证以及项目立项、考核、验收等评审工作;参与中心各类项目(课题)的咨询论证及项目立项、考核、验收等评审工作;参与中心及合作单位组织的活动。全年可随时进行申报。

据悉,为助力中医药科技和人才体系建设,推动更多各行业优秀专家参与到中心各项目的设计规划、管理评价等工作中,完成各项重点任务,经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于2022年7月决定组建专家库。

(五)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加速推进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对医疗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纲要》提出,优化中药审评机制,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

《纲要》要求,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药品和疫苗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临床急需和罕见病治疗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提速,提高药品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能力,优化中药审评机制,加速推进化学原料药、中药技术研发和质量标准升级,提升仿制药与原研药、专利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制定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互联互通标准,加大监测力度,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直接上市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

《纲要》还指出,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逐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强化科技标准支撑和物资质量保障。

(六)《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发布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支持中医医院加入或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深化中西医结合。

《方案》明确,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在内部由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构成,牵头医院原则上是地市级、区级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含中医类医院。要深化中西医结合,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新格局。支持中医医院加入或牵头组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发展中医药特色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服务,鼓励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中医适宜技术,促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

《方案》还指出,省级和试点城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会同中医药、疾病预防控制主管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医疗资源的统筹,科学规划网格,有力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

(七)加快完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审评证据体系《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7月1日施行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专门规定》共11章82条,与新修订《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机衔接,充分吸纳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成熟经验,明确中药人用经验的合理应用以及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研制原则、技术要求、注册分类等,进一步落实加快推进完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三结合”)的中药审评证据体系,加强了对中药研制的指导。

《专门规定》提出,中药新药研制应当注重体现中医药原创思维及整体观,鼓励运用传统中药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药。支持研制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医疗机构配制的中药制剂等具有丰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中药新药。应当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应当符合中医药理论。中药注册审评,采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综合评价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中药的疗效评价应当结合中医药临床治疗特点,确定与中药临床定位相适应、体现其作用特点和优势的疗效结局指标。鼓励将真实世界研究、新型生物标志物、替代终点决策、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研发、适应性设计、富集设计等用于中药疗效评价。

《专门规定》明确中药注册分类、研发路径和模式,并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上市申请、临床定位清晰且具有明显临床价值的中药新药等注册申请提出简化审批、优先审批、附条件审批、特别审批的相应规定。

《专门规定》重视人用经验证据的合理应用,明确中药人用经验的具体内涵,作为支持中药安全性、有效性证据的合规性和药学研究要求,以及人用经验证据支持注册申请的情形等,同时引入真实世界证据作为支持产品上市的依据,明确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应用人用经验的情形。如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或者中医临床经验方、来源于医疗机构制剂的中药新药满足相关条件且可通过人用经验初步确定功能主治、适用人群、给药方案和临床获益等的,可不开展非临床有效性研究。来源于临床实践的中药新药,人用经验能在临床定位、适用人群筛选、疗程探索、剂量探索等方面提供研究、支持证据的,可不开展II期临床试验。

《专门规定》明确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等相应注册管理规定。在中药创新药方面,鼓励根据中医临床实践,探索采用基于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序贯联合用药的方式开展中药创新药临床试验及疗效评价;明确中药复方组方要求,新药材及其制剂、提取物及其制剂研究基本原则和要求等。在中药改良型新药方面,明确改良型新药研发的基本原则,并针对改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功能主治、改变工艺或辅料等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收、利用明显改变等改良型新药情形,分别提出研制要求。针对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明确了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的注册管理总体要求、研制基本要求、审评模式,以及该类制剂上市后的研究要求。针对同名同方药明确了同名同方药的研制基本原则,规定了对照同名同方药的选择要求,以及同名同方药开展临床试验以及豁免临床试验的条件。

《专门规定》还根据中药特点对上市后变更、药品注册标准、药品名称和说明书等提出具体规定。

(八)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项目公示

2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部门公示了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和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建议名单,根据名单,12家医院入选试点单位,50家医院入选试点项目建设单位。

此次公示的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包括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项目建设单位包括天津市南开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50家医院。

(九)聚焦前沿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在京举行

2月19-20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专家创新大讲堂在京举行。这是专家创新大讲堂开办以来首次聚焦中医药主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汤涛,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主持开幕式。

余艳红表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部署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坚持开放包容,紧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充分展示中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创新智慧,汇聚创新力量,促进学科交叉,着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凝聚起共同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大讲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重大成果、重要进展、重大策略和重要举措,开展高端学术交流,展示学术研究进展与成果,旨在启发专家学者和青年人才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战略性、前瞻性思考,助力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分别作题为《中药资源创新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工程科学艺术添翼助力中医中药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构与时代发展》的特邀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肖培根、石学敏、吴以岭、刘良、田金洲、肖伟等21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医疗服务创新与体系建设、中医药经典传承与发展、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药质量提升与产业发展、中医药疫病防治等6个主题作专题报告。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同志,部分院士、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代表,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中药企业负责同志,岐黄学者、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青年岐黄学者、创新骨干人才、西学中骨干人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及继承人以及博士后等专家人才代表,共2万余人通过现场和云端分会场参加。

(十)文旅部:依托传统医药非遗发展康养旅游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提出要依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康养旅游。

《通知》明确,要找准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让游客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体会中国人顺应时节、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理念和独特智慧。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要将旅游空间作为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向国外游客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

(十一)兽用中药注册补充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加强兽用中药新药研制与注册管理

近日,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印发关于公开征求《兽用中药注册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规定》提出,遵循中兽医药研究规律,加强兽用中药新药研制与注册管理。

在研制方面,《规定》指出,兽用中药新药研制应当注重体现中兽医药原创思维及整体观,鼓励运用传统兽用中药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兽用中药。支持研制基于中兽医经典名方、经验方的具有丰富中兽医临床实践经验的中药新药;支持研制对动物具有促生长和系统性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等的中药新药,鼓励应用新兴科学和技术研究阐释中药的作用机理。

《规定》提出,兽用中药新药研制应当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重视临床获益与风险评估,发挥中兽医药防病治病、促生长等独特优势和作用,注重满足尚未满足的动物临床需求。兽用中药的疗效评价应当结合中兽医药临床治疗特点,确定与中药临床定位相适应、体现其作用特点和优势的疗效结局指标。

《规定》提出,兽用中药新药研制应当符合中兽医药理论,在中兽医药理论指导下合理组方,拟定功能、主治病证、适用动物、剂量、疗程、疗效特点和用药宜忌。鼓励在中兽医临床实践中观察疾病进展、证候转化、症状变化、药后反应等规律,为兽用中药新药研制提供中兽医药理论的支持证据。兽用中药处方来源于经典名方或者中兽医临床经验方,可不开展非临床有效性研究。

(十二)奋力开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3年全国中医药局长会议召开

2月25日,2023年全国中医药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及2022年中医药工作,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受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党组书记马晓伟委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宣读马晓伟讲话,余艳红在会上发表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作工作报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王志勇、闫树江、秦怀金、黄璐琦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医药系统抢抓机遇、团结奋进,推动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全局性变化。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规划,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打通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推出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改革举措,制度框架和治理机制基本完备。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特色优势充分彰显,筛选出“三药三方”等有效方药,不断完善覆盖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扎实推进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中医药人才工作纳入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布局,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专家评估会,评估会报告肯定了中医药救治新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医药为保障人民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度不断提升,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机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特别是过去一年,中医药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在疫情防控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上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切实做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阶段性目标的落地落实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

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对未来五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开展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医药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新征程中医药工作肩负的历史使命,切实把中医药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放在健康中国建设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去推进,切实增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历史主动。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医药现代化是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医药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要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系统观念全盘抓落实,深化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提升全系统干部工作能力和本领,发扬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会议强调,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奋进之年。中医药系统要统筹实施重大政策、规划和工程,全面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慎终如始抓好新阶段疫情防控中医药工作,加快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协同救治能力,协调做好中药供应保障,满足群众用药需求。建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名医堂工程、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旗舰”科室等建设。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把一系列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见到实效。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疗效研究阐释,推进中药创新与发展,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加快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医药力量。

会上,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东、海南、青海等9个省市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各部门、直属各单位负责同志,中国中医科学院二级院所主要负责同志等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卫生健康委分管中医药工作负责同志,部分中医药高校、中医医院、中医药科研所、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负责同志等在视频分会场参加会议

二、兄弟院校

(一)天津宁河区政府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提升地方中医诊疗服务水平

日前,天津市宁河区政府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运用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教学、科研技术优势,培养中医人才,推动宁河区中医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

据悉,双方将围绕医疗、产业、生态、教育、文化等合作领域,通过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招生就业“零距离”对接机制、企事业高级人才队伍培训体系等方式,探索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共赢的新路径,提升双方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能力,助力天津“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市”建设。

宁河区委书记白凤祥介绍,依托宁河区“一海一城、两区两带”发展布局,还将筹划建设中医药产业基地,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培育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注册落地,推动中药新药研发生产、中医药智能关键设备制造推广、中医器械研发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发展;借助宁河区在中药材种植与炮制、生物医药、医疗康养等方面产业发展及特色资源,依托校方学科专业建设,合作共建多学科人才实训基地;打造“登药山、观药展、品药茶、食药膳”的中医文化旅游体系。

天津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刘革生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学校科学研究、临床诊疗、成果转化等方面优势,与宁河区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交流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发展。

(二)粤澳高校联合培养护理人才深化中医药合作

2月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启动“粤澳联合培养护理骨干项目”,旨在汇集粤澳两地优质护理教育资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该项目将举办“老龄照护高级研修班”证书课程,内容包括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护、安宁疗护以及相关护理科研和实践等,学员为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多个科室的30名护理人员。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表示,项目旨在汇集粤澳两地优质护理教育资源,深化中医药及养老服务领域合作,共同推动护理学科高质量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护理和卫生保健服务。澳门镜湖护理学院院长尹一桥表示,期待依托该项目进一步加强粤澳两地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交流合作。

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澳门高校及中医药社团广泛开展合作。201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澳门镜湖护理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开展教师进修及学生互换项目,两校合作持续深化,组建粤港澳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联盟、老年护理联盟等多个专业联盟,并开展各类粤澳护理学术交流活动。

(三)云南临沧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2月6日,云南省临沧市党政代表团在昆明与云南中医药大学开展座谈交流,双方就全面拓展中医药合作领域、全力推进临沧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主持座谈会。

云南省临沧市委副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杨宇表示,希望学校能在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民族医药特色打造、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临沧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邱勇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中医药文化传播、助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与临沧市人民政府开展深度合作,为临沧的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共同为云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作出贡献。

校长丁中涛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学位点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开放等方面对学校总体情况作了介绍。他表示,希望双方在以往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着力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少数民族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科研动态

(一)《中医药科技查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发布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牵头组织制定的《中医药科技查新技术规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

该标准界定了中医药科技查新的基本术语,规定了中医药科技查新的原则、资质、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要求,给出了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撰写方法与格式。

该标准适用于中医药科技查新机构及中医药科技查新人员从事的科技查新工作,也为查新委托人及其他查新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是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行业科技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减少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增强科技投资效益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客观评价依据。

据了解,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市等中医药科研立项、杰出人才及科技成果评定、课题评审、硕博学位论文审查等提供高质量科技文献检索与查新评价服务。检索中心还承担着分中心的业务指导及人员培训工作。为加强对中医药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规范查新技术,明确查新责任和行为,保证查新工作质量,确保查新的公正性、准确性、独立性和客观性,维护查新工作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

(二)清华大学李梢团队成果被世卫组织COVID-19临床管理指南引用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显著改善关节痛等症状

2022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COVID-19临床管理:动态指南(Clinical management of COVID-19: living guideline)”中,纳入清华大学李梢教授团队从临床队列中西医观察分析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感染导致关节痛的研究作为支撑证据,该研究结果表明,与西药治疗相比,中西医联合治疗对冠状病毒感染早期的症状组合关节痛和肌痛等有显著改善。

WHO指南中指出,“COVID-19后遗症中的关节痛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关节的炎性疼痛,可能是钝痛、剧痛、刺痛、射击痛、灼痛、跳痛或酸痛(不包括肋软骨炎引起的胸痛和机械性疼痛,例如俯卧位引起的肩痛或下背痛)。关节痛可能突然出现或缓慢发至病情恶化,强度从轻度到重度不等。关节痛可能发生在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发作后,膝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最常受影响,与疾病严重程度与多关节痛的可能性相关”。李梢团队研究成果作为该部分内容的支撑证据被纳入。

该项临床研究主要借鉴了中医整体思维和中医整体观察方法,对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症状以及患者结局和中西医治疗效果进行了全面观察和信息分析。研究从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纳入了123例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患者,一组患者接受了利巴韦林等西药治疗,另一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药治疗,研究对两组患者每日进行临床表现观察,评估体征和症状的发展及其与结局的可能关系,同时评估了两种治疗方案下体征/症状组合与结局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表明,关节痛和肌痛等症状在冠状病毒感染早期即可明显出现,并且与病情加重显著相关。与西药治疗相比,中西医联合治疗对感染早期的症状组合关节痛和肌痛等有显著改善。该研究为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管理与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国际期刊发表乳腺癌相关研究成果阐明人参皂苷Rg3抗三阴性乳腺癌机制

近日,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霍介格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生物材料研究》(Biomaterials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基于温敏水凝胶包封人参皂苷纳米粒与阿霉素递药系统结合PD-L1的抗肿瘤研究》的研究性论文(影响因子为15.863)。该研究详细阐明了人参皂苷Rg3调节肿瘤微环境抗乳腺癌的机制,为促进“冷肿瘤”向“热肿瘤”转变,重塑免疫微环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对临床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具有重要价值。

众所周知,乳腺癌新发病例数量大,占据女性恶性肿瘤发病首位,死亡病例数多,位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总数的第5位。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NBC)在多种乳腺癌亚型中,以3种特征性受体表达阴性的特点成为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晚期三阴性乳腺癌5年的生存率仅有14%。

医学上,根据对常规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将肿瘤分为“冷肿瘤”和“热肿瘤”。三阴性乳腺癌存在较低的免疫原性以及抑制性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对常规的免疫疗法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如何促进这个“冷肿瘤”向“热肿瘤”转变,重塑免疫微环境成了医学难题。

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3是临床广泛应用的抗肿瘤制剂,有较好的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但是水溶性低、靶向性差、渗透性差,限制了药效的发挥。“为了克服以上缺陷,团队利用壳聚糖和穿膜肽共聚物包载人参皂苷Rg3,自制备纳米粒提高其水溶性和靶向线粒体的能力,增加了Rg3对肿瘤深部的渗透,这也是此项研究的创新之处。”霍介格介绍。

为了进一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输送效率,课题组利用温敏水凝胶递药系统协同递送人参皂苷Rg3纳米粒、阿霉素和PD-L1抗体,呈现出良好的药物缓释、渗透、线粒体靶向性以及抗肿瘤效果,实现了高效、精准的药物递送。

“此项研究是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手段的一种突破,目前实验验证切实有效。这就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救治提供了新希望,也为中药抗肿瘤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霍介格表示,下一步,团队将进一步加强临床与基础的协作,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研究,以期该疗法能早日走向临床,服务患者,以减少病痛,延长生存率,提升幸福感。

(四)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成果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机制被揭示

2月13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针灸研究中心许能贵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重要机制,首次证实电针刺激廉泉穴能有效治疗中风后的吞咽障碍。

许能贵教授团队从多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针灸在治疗吞咽障碍上有独特优势,临床中,对位于舌骨上方凹陷处廉泉穴的电刺激常被用来治疗吞咽障碍。然而,此前这种通过对外周穴位的刺激治疗吞咽障碍的机制并不明晰。

该研究解析了M1-PBN-NTS神经环路在电针廉泉穴调控吞咽功能中的重要作用,首次揭示了电针刺激廉泉穴治疗吞咽障碍现代神经生物学机制,为说明白、讲清楚针灸疗效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团队首先利用跨多突触的病毒神经示踪技术在初级运动皮层(M1)中发现了一簇兴奋性神经元,并通过化学遗传技术验证了调控这类兴奋性神经元可以调节参与吞咽行为的重要肌肉下颌舌骨肌的活动。

研究发现,M1的局灶性缺血能模拟中风后吞咽障碍(PSD)病理,这种功能障碍可以通过电针刺激廉泉穴来治疗,并且依赖于对侧M1的兴奋性神经元的激活。此外,通过神经示踪结合光遗传、化学遗传、在体多通道记录等技术验证了存在由M1到孤束核(NTS)的直接和间接突触投射,且M1可调节臂旁核(PBN)和孤束核(NTS)中的神经元。光遗传调控M1能诱导的吞咽肌电反应,且M1对PBN和NTS的激活调节也是电针改善PSD后吞咽功能所必需的。

(五)我国学者首创基于舌象的胃癌诊断与筛查新技术《柳叶刀》子刊刊发中医诊断胃癌研究成果

日前,我国基于舌象的胃癌诊疗新技术研究成果“基于舌象的胃癌机器学习诊断工具开发: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队列研究”在《柳叶刀》子刊《电子临床医学》上发表。该项研究由浙江省肿瘤医院程向东教授团队与西湖大学人工智能与生物医学影像实验室负责人杨林教授团队合作,表明基于舌象的诊断技术可以作为胃癌稳定的诊断工具,而舌象和血液肿瘤指标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单独舌象的诊断价值。

目前,胃癌的诊断和筛查仍依赖胃镜检查,但由于其侵入性、高成本和需要专业内镜医生,胃镜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此外,由于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疾病标志物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超过60%的患者在诊断时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因此,迫切需要新的胃癌诊断或筛查方法来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改善该人群的预后。四诊合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瑰宝,而其中的舌诊是四诊中最为直观和常用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舌象和舌苔的变化与口腔、舌苔微生物群密切相关,而口腔微生物与胃炎、肝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相关。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从国内10个中心招募了937名胃癌患者和1911名非胃癌参与者(健康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应用AI深度学习的方法,建立了3种完全不同的诊断模型,以评估舌象在胃癌诊断中的作用。此外,从另外7个中心招募了294名胃癌患者和521名非胃癌参与者进行独立外部验证。

研究团队通过对AI诊断模型进行溯源,发现3种AI诊断模型均关注舌面,并应用概率来判断胃癌,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型对舌象的区分,随着概率逐步增加,舌苔逐步增厚,红舌和青紫舌比例逐步增多,胃癌舌苔多表现为黄厚腻苔或者白腻苔,这与中医胃癌病机不谋而合。研究团队还比较了基于舌象的诊断技术与现有8种血液肿瘤指标对胃癌的诊断价值差异,研究表明,基于舌象的诊断技术可以作为胃癌稳定的诊断工具,且诊断价值明显优于现有8种血液肿瘤指标的联合,而舌象和血液肿瘤指标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单独舌象的诊断价值。

该研究首创了基于舌象的胃癌诊断与筛查新技术,并自主研发了“便携式舌象采集分析仪”,申请了相关专利8项,正在推动其转化应用。此外,该研究建立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并溯源阐述了中医舌诊理论及“舌为脾之外候,舌苔由胃气熏蒸而成”等理论的科学性,为推动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应用作出前沿探索。

(六)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行揭榜覆盖610家中医医院26个中医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同召开《2022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报告》发布会暨学科(专科)建设经验交流会。会上发布了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综合排名榜单(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位居前三甲),以及中医心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脾胃病学等26个学科(专科)排行榜,覆盖610家公立三级中医医院。

2022年,在保持评价指标体系总体稳定的基础上,评价方案与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和完善。目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学术平台、专家团队、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科技奖励、成果产出等6个一级指标及23个二级指标。所有评价数据均来源于权威数据库或官方机构,真实、准确,且可通过公开途径获取、核查。

浏览排名榜单,可以清晰地看出哪家中医院在哪个学科(专科)领域具有优势。相比于2021年度发布的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2022年新增综合排名榜单,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哪家中医院整体学术影响力最具有优势。同时,榜单中新增中医男科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周围血管病学、中医康复学及中医推拿学五个学科(专科)。

26个学科(专科)排行榜中,占据榜首次数最多的中医院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4次)、广东省中医院(4次)、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3次),多次上榜前三甲的中医院分别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次)、广东省中医院(8次)以及江苏省中医院(8次)。

开展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旨在建立和健全中医药学术影响力评价长效机制,客观了解各医疗机构中医药相关学科(专科)学术发展现状,以评价促发展。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工作将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评价结果计划每年公布,将进一步突出战略性、实效性、导向性、科学性、准确性、长效性,以推动中医学科(专科)建设稳步持续发展。

(七)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发布

2月25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发布会在京召开。“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荆银固表方等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研究取得新进展”“中法国际合作临床研究——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蛋白尿获得高质量证据”“循证方法支撑针灸临床研究取得新进展”“中医药治疗克罗恩病等慢性难治性疾病获得新证据”“单细胞组学、靶点‘钩钓’等新技术助力中药功效科学内涵阐释”“青蒿原植物黄花蒿首个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图谱破解”“首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苓桂术甘颗粒)获批上市”“学术研究助力‘三结合’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构建”“首个中国大陆药物肝损伤不良反应调查报告发布”“中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优势特色及作用机制阐述取得新进展”十项学术进展入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2022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突出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荆银固表方等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研究取得新进展”等均是中医药通过规范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疗效,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典范;二是注重学术研究支撑行业发展。“首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苓桂术甘颗粒)获批上市”等突出学术进展支撑行业发展,解决行业面临的瓶颈问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中的应用。“青蒿原植物黄花蒿首个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图谱破解”等,都是新技术新方法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对“单细胞组学、靶点‘钩钓’等新技术助力中药功效科学内涵阐释”“首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苓桂术甘颗粒)获批上市”等几项学术进展进行了详细的学术点评,阐明了各项进展对引领中医药学术发展和推动行业进步的价值及意义。陈凯先表示,每年度的学术进展是中医药学术研究的“指南针”和“风向标”。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表示,积极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结合,对于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中医药学会评选发布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并以此为基础举办系列沙龙,是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能够充分展示中医药领域最新最有价值科研成果,引导中医药研究的创新方向,激励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社会公众关心理解中医药发展。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介绍,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的遴选旨在定期梳理总结中医药研究成果,动态呈现中医药学术进展,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学术引领作用。2022年度遴选工作坚持“四个面向”,破除“四唯”,突出解决临床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引领行业发展,体现探索性与前瞻性、创新性与突破性,聚焦中医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规律、新发现、新方法、新产品、新理论。

四、海外资讯

(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传统医学专家大会召开

2月3日,2023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传统医学专家大会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本届大会由印度传统医学部、印度卫生和家庭福利部、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聚焦深化上合组织传统医学合作进行深入探讨。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印度传统医学部秘书瓦迪亚·拉杰什·科特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黄璐琦表示,传统医学在保护上合组织各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发布《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报告》,报告肯定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黄璐琦倡议,上合组织成员国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各国传统医学学术发展和防治能力提升。坚持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充分发挥各国传统医学独特优势和作用。坚持深度合作、同舟共济,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

瓦迪亚·拉杰什·科特查表示,印度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印度政府设立传统医学部,专门管理传统医学服务和应用。印度2017年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通过上合组织平台,与成员国开展了诸多传统医学领域合作。

上合组织成员国和相关国家代表参加会议,围绕“上合组织成员国传统医学在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的现状与实践”“上合组织成员国传统医学的管理、教育、科研、产业和实践方面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交流。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二)中柬联合声明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深化传统医学等卫生领域交流合作

柬埔寨王国首相洪森亲王于2023年2月9日至11日应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亲切会见洪森首相,就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为中柬关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李克强总理同洪森首相举行会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同洪森首相举行会见。双方宣布启动“中柬友好年”系列庆祝活动,将以2023年中柬建交65周年和“中柬友好年”为契机,构建高质量、高水平、高标准的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让中柬“铁杆”友谊这一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代代相传。

根据联合声明,双方同意从政治、产能、农业、能源、安全和人文六大领域入手,打造中柬“钻石六边”合作架构。双方同意深化传统医学等卫生领域交流合作,推进中柬中医药中心建设。双方积极支持两国各种形式的民间交往,推动两国民间组织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和民生项目合作,切实增进民心相通。

(三)援柬中国中医抗疫医疗队获评卫生援外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通报表扬2022年卫生援外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的通知》,对包含援柬埔寨中国中医抗疫医疗队在内的39批中国医疗队、1批中医抗疫医疗队、1批公共卫生专家组和2个管理服务单位予以通报表扬。

据悉,援柬埔寨中国中医抗疫医疗队是在中国国家层面向国外派遣的首支中医援外抗疫医疗团队,医疗队队员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和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柬埔寨考斯玛中柬友好医院组建起中医门诊,采用中国方案治疗当地新冠患者,并提供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一致欢迎。

五、权威声音

进一步加强对中医医院特别是县级中医医院的支持,在财政投入、人才引进、医保支持政策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县级中医医院更好发挥区域中医药龙头作用

——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闫树江带队赴河北省张家口市调研中医药工作,深入张家口市中医院、张北县中医院、张北县油篓沟镇卫生院国医堂等,实地了解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以及春节前后疫情防控情况,听取地方中医药工作情况汇报,并与部分县级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及村医代表座谈交流。

加快推进中医药和现代数字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建设数字中医药,为加快数字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中医药的贡献

——2月6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赴中国联通考察调研时指出

积极推广中医中药,擦亮中国医疗队“金字招牌”,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江西贡献

——2月13日,江西省省长叶建春主持召开第3次省政府常务会议时指出

推进人参在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领域多元化开发利用,推动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

——2月16日,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在长春会见了韩国人参公社社长许喆皓一行时表示

六、中医药文化

(一)首届陕西中医药文创大赛启动

近日,由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首届陕西中医药文创大赛”拉开帷幕。大赛以“岐黄陕耀 创意秦潮”为主题,立足陕西省内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和创新转化,以中医药文化深度融入百姓生活为目标,发挥“跨界融合”优势打造一批陕西中医药文创精品。

据悉,本届大赛设立奖金共十万元,聚焦成果转化,要求参赛作品以中医中药为创作元素,设计具有陕西中医药历史、文化、形象等特点,创意能够传达中医药哲学思想、文化内涵、养生理念,创作风格符合新时代审美,产品及包装融合陕西地域特色。大赛面向全省公开征集,只要热衷于中医药文化、富有好创意,均可以集体或个人名义报名参赛。

大赛作品征集阶段自2月10日-4月5日。初评的入围作品将于4月10日起纳入线上展评,经网络投票、专家复评终评、公示阶段,基于“设计创意”“文化内涵”“实用度”“市场度”“人气值”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最终确定获奖作品及奖项。

(二)首都科普好书分享会推介推拿保健方法

2月10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图书大厦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协办的“2022首都科普好书”《听故事 学推拿》阅读分享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该书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于天源,为读者带来了主题为“推拿让生活更轻松”的分享。

在现场,于天源与读者们分享了家庭头部按摩调养神志、改善睡眠的方法,小儿捏积调理脾胃、增强体质的方法以及家庭调理脾胃、促进胃肠功能的方法,并现场与读者互动演示操作方法,解答读者关心的健康问题,尤其针对新冠病毒感染恢复期居家中医药调理的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鼓励大家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三)吉林辽源举办读中医经典大赛

2月19日,吉林省辽源市举办第二届读中医经典大赛,旨在弘扬中医药文化,强化读经典学原著,培养一批真爱中医、真学中医、真懂中医、真用中医的中医临床人才。

大赛题目分为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医案分析四部分。题目内容均出自《中医经典必读释义》《温病学》《伤寒论选读》《内经选读》《金匮要略》等。200余名选手参赛,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前十名选手予以表彰。

、中医药产业

(一)浙江中医药发展指数连续三年增长

近日,浙江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2021年度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指数比上年增长3.05%,连续3年保持增长态势。

《报告》主要通过设立中医药发展指数和均衡指数,以“三图三榜两指数”的形式,从服务能力、创新动力、产业发展、文化影响、发展环境五个维度,对全省各地中医药发展现状、地区差异、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评价,有效促进中医药综合监管整体智治能力的提升,推进中医药领域数字化改革和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医药均衡发展。

《报告》显示,2021年全省中医药发展指数为78.60,比上年增长3.05%,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金华市、湖州市位列设区市发展指数排名前列。综合分析显示,浙江省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彰显,全社会的关注度、人民群众的认可度显著提升。一是中医药服务供给持续优化,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2021年全省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比上年增长5.87%,中医类医院门诊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数、使用中药饮片出院人数比上年分别增长41.30%、19.14%。二是中医药创新能力日益提升,人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省建设各类中医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科研等中医药创新平台稳步推进。三是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提速,规模集聚效应不断凸显。2021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实现“三增”,中药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42.32亿元,同比增长44.17%。四是中医药文化传播广泛深入,弘扬中医氛围不断充盈。中医药文化不断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绍派伤寒、桐君中药文化、朱丹溪中医药文化3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五是中医药政策举措更加完善,综合改革示范不断形成。

(二)吉林多措并举推动中医护理传承发展

近日,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吉林省护理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包括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护理传承和发展在内的7项重点任务,明确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深入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提高中医护理科研创新能力。

《规划》提出,规范中医护理常规、方案、技术操作标准,开展中医护理适宜技术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规范操作,推进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同质化进程。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进行辨证施护,为患者提供整体的中医特色护理,努力提高中医护理技术水平和护理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

《规划》明确,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积极推动中医护理门诊的建设,拓展中医护理服务范围和能力,大力宣传和推广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促进中医护理的观念和技术深入社区、深入家庭、深入人心。

《规划》提出,加强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发展中医护理教育和中医治疗专科护士培训,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中医护理培训,优化中医护理人员的质构层次,形成适合中医护理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规划》明确,搭建中西医结合护理科研创新平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研究,推动中医护理发展,切实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

《规划》还明确,到2025年,全省注册护士总数不低于11万,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护士队伍数量,特别是从事老年护理、儿科护理、中医护理、社区护理、传染病护理(公共卫生)、安宁疗护工作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护士数量。

(三)21项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浙江省级非遗目录

日前,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公布了110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何氏妇科、詹氏中医骨伤疗法、陆氏伤科、马氏中医妇科、周氏堂骨伤膏贴疗法、永嘉陈氏蛇伤疗法、苏吴氏骨伤疗法、安吉濮氏骨伤疗法、马桥朱氏中医妇科等21项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

《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水平建设文化强省、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浙江五部门印发《高质量推进中医药“走出去”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浙派中医”国际化

日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高质量推进中医药“走出去”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实施高质量对外合作重大项目10个,建设国家级合作基地10个,与浙江建立中医药合作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50个,培养海外中医药国际人才2500人,开展海外中医药服务与交流咨询10万人次,将浙江打造成为高质量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示范窗口和我国中医药对外开放新机制的金名片。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政府间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政策沟通,协调中医学历认可、中医医师资格认定、中药产品市场准入等重大问题;深化国际组织交流协作。搭建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平台,推动“浙派中医”国际化,支持浙江中医药学会设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浙派中医分会。加强中医药标准建设,对接国际标准化组织,合作研究制定针灸、推拿、康复等中医药国际标准;鼓励民间自主交流。建立海外中医药交流机制,鼓励在海外建立中医药博物馆(文化馆),举办大型中医药文化展览、义诊、健康讲座和科普宣传活动,支持何氏妇科等浙江著名中医学术流派在国外设立工作站,扩大“浙派中医”学术流派影响力。

《行动计划》提出,建设高水平中医药海外中心,谋划新建中医药海外中心1-2 个,每年派遣5-10名中医专家赴中心开展中医诊疗服务、健康咨询等活动。推动合作国家中医药政策改革,积极推动中医药立法,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更多保障,支持浙江省内5家高水平中医院与欧洲国家在中医药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合作。提升海外中医药服务辐射能力,建立中医药服务云端诊室,实施“千名医师结对百个侨团”活动,为海外侨胞提供线上中医药服务,依托浙江“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成果,推广应用处方、病历、饮片等标准,提升诊疗能力和水平。发挥浙江中医药教育科研优势,加强葡萄牙、南非、泰国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建设,依托“国民学国医”平台和中医云课堂平台开发一批优质线上教育资源。

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行动计划》提出,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宣传平台或载体项目,讲好浙江中医药故事。支持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建设清河坊街、南塘街区、药行街等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打卡地”。加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每年组织开展“浙派中医”海外行活动,利用世界健康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大型活动平台,组织中医药专题论坛、展览。制作浙江中医药全面做好杭州亚(残)运会“中医药与世界”大型宣传活动,在亚(残)运会期间举办5-10场中医药产品展览展示、传统体育表演、科普知识讲座、健康咨询义诊等专项活动。在亚(残)运会场馆设立亚运中医药文化服务展区,重点介绍“浙派中医”文化历史、中医药数字化改革等内容,在亚运村医疗急救点设置中医药诊疗服务科目,提供中医适宜技术保健服务。

《行动计划》还提出,扩大海外服务和产品应用范围,以医带药,促进中药服务出口,打造浙江中医药服务贸易品牌;支持中医药企业开展对非合作,推动中药类产品以药品、保健品、食品等方式在部分国家开展注册。充分发挥浙江外贸优势,拓展中医药国际贸易市场,为国内中医药企业和境外采购商搭建交易平台,积极举办中医药国际贸易展等活动,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中药类产品贸易品类,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中医药健康(澳门)品牌展览会等展会,扩大国际市场网络。

(五)甘肃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培养不同层次中医药人才

日前,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甘肃省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中医类别医师不少于同类机构医师总数的25%。到2030年,甘肃省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数量突破10名,甘肃省名中医达到400名,建成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意见》提出,构建完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集中优势资源建成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加快中医药课程教材改革,提高中医学类专业经典课程的比重,到2025年,力争建设3门左右国家级和20门左右省级中医药一流本科课程。引导甘肃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试点探索中医学九年制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增加中医(全科医学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到2025年招生规模达到400人每年。每年审批组织150项左右的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和不少于30项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多层次中医药师承教育,到2025年,全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出师人员达到1万人。推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平台建设,5年内建设70个左右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意见》要求,加快培养不同层次中医药人才。大力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用10年左右时间,力争培育获评2名国医大师和10名左右全国名中医,培育10名左右岐黄学者、5名左右青年岐黄学者。到2025年,甘肃省名中医达到300名,2030年达到400名。多举措培养中医药骨干人才,到2025年,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再培养1000名本科层次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多途径培养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完善中医技师考核注册和执业管理制度,开展中医技师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培养1万名以上掌握中医技术的实用技能人才。此外,加强组建50名中医药专家组成的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和30名专家组成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强化中医疫病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意见》提出,营造中医药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畅通中医药人才岗位晋升通道,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深入推进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可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六)西藏规范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审批工作程序

日前,西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西藏自治区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审批工作程序(试行)》,加强自治区药材(饮片)质量标准管理,规范自治区药材(饮片)质量标准制定、修订、公示和颁布等审批程序。

《工作程序》明确了自治区药材(饮片)质量标准禁止收载的品种,包括无习用历史的中藏药材、中藏药饮片的品种,经基因修饰等生物技术加工的动植物品种,未获得公认安全、有效性数据的尚处于科学研究阶段的品种等。同时明确,中药饮片严禁选用与药品性质不相适应和对药品质量可能产生影响的包装材料。

《工作程序》明确自治区药材(饮片)质量标准申请人需向监管部门提交药材资源考察情况说明、工艺研究资料、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样品等资料。并对相关部门完成资料审查、审评、检验等时限作出要求,强调自治区药材(饮片)质量标准颁布执行后,根据需要由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适时组织复审。

(七)2021年度上海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

近日,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市中医文献馆联合推出《上海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2.0版,并发布了2021年度上海市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数。2021年上海市中医药高质量指数为113.46,相比“十三五”初增长13.46个百分点。

在原有指标体系基础上,上海对标“十四五”中医药发展新要求,瞄准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对部分指标进行了优化调整。新修订的指标体系更全面也更精简,覆盖中医药发展主要领域,并突出指标的引领性、前瞻性、创新性,兼顾普适性、可及性,形成六大类二十四项的框架结构。

同时,为了评估各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状况,指数研制组研究制定了《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指数(区级指标)》,形成五大类二十三项的体系框架。初步测算结果显示,中医药工作受到各区政府高度重视 ,政府中医药经费投入稳步增长,特别是在中医药科技及人才领域的经费投入得到大幅提升,有力推动了各区中医药科技创新及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扎根成长。目前,上海各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开设中医专病(专科)门诊,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中医诊疗人次数、中医药特色疗法项次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家门口的中医越来越得到社区居民认可。

(八)安徽首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开诊

近日,按照“边运行边建设”的要求,安徽省首个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下称“曙光医院安徽医院”)已全面开诊,专家团队陆续进驻,安徽省内百姓就近便可享受国家级优质医疗服务。

为发挥在脏器纤维化类疾病预防、诊疗、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先期选派了肝病科、肾病科、中医内科等优势专科业务骨干来曙光医院安徽医院开设专家门诊。2月2日上午,曙光医院安徽医院专家首诊开始,并已提前开放网上预约服务,此次开诊标志着该中心建设又向前迈进了坚实一步,更多专家门诊将逐步开放。

据悉,曙光医院安徽医院将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各科专家的带领下,围绕中医脏器纤维化相关学科发展,以肝病、肿瘤为合作切入点,全面提升各科医疗水平,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区域辐射能力。下一步,根据群众就医需求及项目建设方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将持续派驻更多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确保项目运行建设双线进行两不误。

(九)《天津市名医堂试点建设方案》发布试点建成旗舰、区域、基层三级名医堂体系

近日,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共同制定的《天津市名医堂试点建设方案》正式出炉。根据《方案》,天津将构建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新型机制,分层级试点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打造名医堂医疗、康复、治未病等综合平台。

《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天津将完成名医堂试点建设,充分利用天津市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市级名中医等名医团队优质资源,扶持多元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试点建成“旗舰”“区域”“基层”三级名医堂体系,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在建设模式方面,实行试点示范,规范引导。以政府举办的三级中医医院、二级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依托,开展旗舰级、区域级和基层级名医堂试点样板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按标准建设名医堂。充分挖掘天津名中医优质资源,以中医药领域院士、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为团队核心组建人数15至20人的“杰出名医团队”,以市级名中医、青年岐黄学者、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为团队核心组建人数10至15人的“领军名医团队”,以区级名中医为团队核心组建人数5至10人的“基层名医团队”。不同级别名医堂应具备相应数量的名医团队入驻。

在建设步骤方面,让公立机构先试,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办医公益性,由符合名医堂试点建设标准的三级中医医院先行试点建设“旗舰级”名医堂、组建名医团队,为指导其他级别名医堂提供经验和名医团队基础。探索引导和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逐级推动,完成试点建设目标。

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广泛推进名医堂建设,逐步扩大名医堂品牌影响,推动名医堂项目及产品走向全国。支持名医堂发展中医药国际贸易和服务,鼓励名医堂将中医特色科技成果和适宜技术向国外推广,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积极引进国内优质名医资源在津参与名医堂工作,促进天津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

(十)内蒙古推进中蒙医健康养老下沉农村社区家庭

近日,内蒙古卫生健康委等11部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优化医养结合资源布局,发挥中医药(蒙医药)在医养结合服务中的作用。

《措施》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蒙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康养服务,推进中医药(蒙医药)健康养老向农村、社区、家庭下沉。二级及以上中医(蒙医)医院应与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协作,支持有条件的中医(蒙医)医院托管或者举办养老机构。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中(蒙)医药健康管理。鼓励创建具有中医药(蒙医药)特色的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中(蒙)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每个盟市至少打造1个中医(蒙医)医养结合示范基地。

(十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发布支持建设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

2月8日,经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全文公布。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分为八章、共计66条,分别对横琴合作区治理体制、规划建设与管理、促进产业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和法治保障等方面作出规定。

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此前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产业,《条例》进一步细化支持促进四大产业的内容,强化人才、税收支持保障措施。

《条例》提出,合作区应当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中医药、文化旅游会展商贸、现代金融等产业。支持合作区建设中医药生产基地和创新高地,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特色的医药创新研发与转化平台。在合作区生产的经澳门审批和注册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食品,可以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澳门设计”标志。

《条例》明确,支持合作区发展休闲养生、康复医疗、健康管理、高端医疗服务等大健康产业。鼓励澳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主体在合作区内以独资、合资或者合作方式设置医疗机构。

(十二)河北雄安新区:打造中医药发展核心区

近日,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政办公室印发了《河北雄安新区“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明确将健全发展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人才建设,推广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

《规划》提出,起步区建设1家中医医学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1-2家特色中医馆或国医堂。到2025年,力争实现90%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国医堂、配备中医医师。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中医儿科、妇科、骨伤、肛肠、康复、护理等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医药发展核心区。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遴选一批专家师资,开展中医药传承和中医临床人才培养。

《规划》明确,推进中医药服务制度化,增加中医药服务特需项目;提高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开展中医药知识进校园活动,扩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应用和普及。推进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建设,规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或外宾服务部,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发现和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发挥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培育神经、消化、中医、针灸等一批强势学科。支持公共卫生和健康产业发展,在新药研发、中药制药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十三)北京城市副中心布局特色医药健康产业

日前,北京市通州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相继制定、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关于鼓励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十条措施》,全力打造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医药健康产业地标。

《行动计划》提出,城市副中心将依托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医医学中心(东直门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北京胸科医院、东直门医院)等国家级医学平台,推动院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高端创新与产业论坛为抓手,实现产业政策、产业载体、产业基金、产业招商组合联动,推动医药健康类创新型项目落户通州。

《十条措施》提出,支持产品创新,加快产业价值实现。对开展生物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化学仿制药、经典名方中药等临床试验并在通州区产业化的企业,对一类化学药、一类生物制品和一类中药,按照临床试验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2000万元、3000万元的奖励。对于区外进行研发在本区实现产业化的企业,视项目产业化情况,可直接按照三期临床试验标准给予最高3000万元奖励。对二类化学药、二类生物制品(不含体外诊断试剂)和二类中药,按照临床试验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的奖励,对新取得药品注册批件的,最高奖励300万元,单个企业每年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取得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药品注册批件的,每项最高奖励50万元。

(十四)河南:中医住培应落实“两个同等对待”

2月8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在建立完善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相关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

通知明确,2023年,河南省增加省级财政投入,实现省级补助全覆盖;各中医住培基地要在中央及省级财政补助基础上,提高中医住培学员收入,做到同工同酬,保证社会化学员、委培学员与本院住院医师同等待遇。各有关单位要切实落实“两个同等对待”政策;对社会招收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培训对象培训结业当年在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在招聘、派遣、落户等方面,按当年应届毕业生同等对待;对中医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

通知要求,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中医住培医师的思想政治引领和服务保障工作;切实关心关爱中医住培医师,注重心理和身体健康监测,全力保障中医住培学员的日常生活和培训的基本需求等。河南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培训基地的沟通,共同商定解决并轨专硕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关问题;严格按照中医住培内容与标准、实施办法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等规定,完成相应的理论和临床的教学培训内容。此外,河南将定期组织基地评估工作,建立评估专家库,把落实中医住培“一把手”工程情况、临床实训中心建设、学员待遇保障、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作为主要评估内容,及时反馈并公布评估结果。

(十五)海南遴选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近日,海南省卫生健康委、省旅游与文化广电体育厅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海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遴选工作的通知》。旨在将优异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密切结合,发挥中医药在自贸港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通知》,海南省中医药文化旧址、公园、医疗机构等中医药文化内涵丰富场所均可以申报,申报单位需满足有一定规模或独到的中医药人文或自然景观,适合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或中医药旅游服务;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展现内容数目众多;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能产生较大影响力;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学知识普及等方面拥有较高意义;在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方面拥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等条件。

遴选出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将归入海南省旅游宣传推广方案,基地享有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等有关优惠扶持政策。

(十六)香港医卫局官员会晤国家药监局代表团讨论进一步推动中药发展等议题

2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署理医务卫生局局长李夏茵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军宁率领的代表团举行会议,就进一步推动中药发展等议题交换意见和讨论。

李夏茵表示,中医药一直是香港医疗体系的重要部分。香港特区政府衷心感谢国家药监局对香港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支持,包括推动简化香港注册传统外用中成药在内地注册及销售的审批流程。有关措施便利香港中成药制造商开拓市场,长远亦能为香港中成药“走出去”创造优良条件。国家药监局代表团访港有利香港拓展及深化与内地在中药监管方面的合作。

代表团随后与卫生署署长林文健会面。卫生署于会议上向代表团介绍香港中药规管架构及发展概况。双方就中药检测、标准研究领域、提升中药质量及安全水平各方面的合作,深入交流讨论。

香港特区政府一直与内地药物监管机构紧密合作,积极推动在中药检测和参考标准研究领域的交流。特区政府与国家药监局于2019年透过签署《关于药品监管领域的合作协议》和《关于中药标本馆建设、研究与管理的合作协议》,加强两地在药物、医疗仪器、中药监管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以保障香港和内地市民的健康。卫生署亦于2021年与国家药监局签署《关于中药检测及标准研究领域的合作安排》,进一步加强中药材标准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包括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品质与安全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制订,以及中药品质与安全检测等范畴。

代表团于2月12日抵港,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活动,了解香港中药发展现况。代表团的访问行程包括与中药业界会面,以及到访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和一所中成药制造商厂房。

(十七)广西加快打造中药材加工等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在提升贸易平台发展水平、提升跨境陆路运输能力、提升面向东盟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等方面明确中医药相关工作。

《方案》明确,由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钦州港、崇左片区管委会,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高标准建设中国—东盟经贸中心、中国—东盟特色商品汇聚中心,积极培育面向东盟的水果交易市场、药材交易中心、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计量检验检测中心等平台。

《方案》还提出,加快打造跨境电子信息、化工新材料、中药材加工、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东盟特色产品加工等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探索开行中药材、矿产、汽车等跨境班列。

(十八)《湖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实施方案》印发五个“全覆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近日,湖南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实现湖南全省基层中医药五个“全覆盖”,即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全覆盖、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备全覆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全覆盖。

在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方面,《方案》提出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制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四有”(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对2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开展服务内涵强化建设,重点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技术服务提供和中医设备配备。鼓励社会力量在县域举办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发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站),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以中医特色为主的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名老中医举办诊所,保证社会办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和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在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依托湖南中医药大学组织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培养,在每年培养100名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培养规模。省、市级名中医所在医疗机构要为每个名中医组建1个中医药服务团队、组织每个名中医团队定点服务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组织名中医团队每月下基层服务1次、组织每个名中医团队为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师带徒”1人,推动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完善基层中医药人员工作激励机制。

在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方案》提出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推动实现县级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诊疗中心”全覆盖;提升肺病、脑病、心病、肿瘤等专科专病能力,打造县域中医专科群;加强县级中医医院临床薄弱专科、医技科室建设,建设胸痛、卒中、创伤、慢病管理等中心,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诊疗能力,探索建立基层中医药“三智三联”(智慧诊疗、上下联通,智慧药房、医药联合,智慧管理、政策联动)服务新模式,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饮片、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能力,扩大中医药服务规模。

《方案》还要求,推广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到2025年,原则上所有县域均应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推动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师资人员培训,实现2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和40个基层常见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基层推广应用全覆盖。加强基层中医药管理能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管理能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医院牵头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开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建设,加大医保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支持。深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和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式,扩大中医药优质科普内容的覆盖面。

(十九)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建成中医药戒毒科研平台

近日,四川省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会在成都召开。会议介绍,四川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科学戒治取得丰硕成果,其中,全面推行统一戒毒基本模式,创新“三级四类”医联体建设,成立全国首个中医药戒毒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据了解,四川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充分融合四川各地中医药特色资源,率先建立全国首家中医药戒毒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提高中医药戒毒治疗成效。与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签订合作协议,建成“戒毒场所+驻地中医院+高校+科研机构”中医药戒毒科研平台,在戒毒人员中开展针刺疗法,推出中药睡眠枕、安神香囊,并成功研发“生理脱毒一号方”,探索出了戒毒新路。

(二十)浙江省药监局颁布19个配方颗粒质量标准

近日,浙江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审核通过白花蛇舌草配方颗粒、大蓟炭配方颗粒、冬瓜皮配方颗粒等19个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并予以颁布。

质量标准对19个配方颗粒的来源、制法、性状、鉴别、特征图谱等项进行规定。

通知明确,除标准另有规定外,有关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及二氧化硫残留等仍参照现行版《中国药典》中药饮片的规定执行。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0二三年三月八日


上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下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