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时间:2022-03-08 08:29:42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22年第1-2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二二年三月八日

本 期 目 录

一、重大事件. 1

二、兄弟. 21

三、科研. 24

四、海. 32

五、权. 34

六、中. 36

七、中医药产业. 40

一、重大事件

(一)医保信息系统更新使用新版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日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通知,于202211日起在医保信息系统中全面更新使用《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2021)。

此前,为加快推进统一的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形成全国通用语言,国家医疗保障局曾先后制定并发布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药品、医用耗材等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标准中包括西医疾病诊断分类与代码、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其中,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使用“95国标版本。

2021101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上海中医药大学制定的新版《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2021)发布。此版在原“95国标基础上,完善了中医疾病、中医证候相关的术语和分类体系等,更加合乎医学信息管理标准化、国际化的要求,更好适用于中医医疗质量评定、健康管理、卫生统计等工作。

此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共同推进新版国标与医保信息系统相衔接,按照《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 15657-2021)对医保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分类与代码中的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进行更新,进一步确保医保业务编码标准及数据库的完整性,满足医保业务需求,破除信息壁垒,促进数据共享互认,减轻基层负担。

(二)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文:推动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日前,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15条具体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意见》提出,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少数民族医,下同)医疗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等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定点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范围。开展互联网诊疗的定点中医医疗机构,可将其提供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为加强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意见》提出,建立目标导向的中医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机制,优化现有中医价格项目。公立医疗机构从正规渠道采购中药饮片,严格按照实际购进价格顺加不超25%销售。对来源于古代经典、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的中医传统技术以及创新性、经济性优势突出的中医新技术,简化新增价格项目审核程序,开辟绿色通道。

《意见》明确,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加大对中医特色优势医疗服务项目的倾斜力度。鼓励各地将疗效确切、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注重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符合疫情诊疗规范的中医药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机制。

《意见》提出,完善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政策。加强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根据中医医疗机构的特点合理确定总额指标,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支持力度。对于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总额预算上适当倾斜。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一般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可继续按项目付费。探索实施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遴选中医病种,合理确定分值,实施动态调整。

(三)世界中联发布五年发展规划:更加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近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下称《规划》)发布,提出到2025年,与国际组织合作更加紧密,更加深入参与全球卫生治理,中医药国际传播发展更广泛,为全球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打造高级别学术交流平台,学术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规划》提出,在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方面,既要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沟通与合作,还要加强与各国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络,进一步推动各国中医药立法工作。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方面,以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作为基本要求,针对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等中医药优势病种,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进一步提高临床诊疗能力,适时开展远程医疗,为各国民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四)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在调节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医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医保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医保支持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也是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中医药以其独特优势和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的具体措施。各级医保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大的力度和更强的决心,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二、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

(一)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少数民族医,下同)医疗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等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理院以及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二)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定点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范围,提升中医医疗机构区域辐射力。

(三)开展互联网诊疗的定点中医医疗机构,按规定与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签订补充协议后,将其提供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三、加强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

(四)建立目标导向的中医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机制,优化现有中医价格项目,完善新增中医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政策,丰富中医价格项目。对来源于古代经典、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的中医传统技术以及创新性、经济性优势突出的中医新技术,简化新增价格项目审核程序,开辟绿色通道。

(五)建立健全灵敏有度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开展调价评估,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中重点考虑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优先将功能疗效明显、患者广泛接受、特色优势突出、体现劳务价值、应用历史悠久、成本和价格明显偏离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价范围。

(六)公立医疗机构从正规渠道采购中药饮片,严格按照实际购进价格顺加不超25%销售。非饮片的中药严格按照实际购进价格零差率销售。中药饮片的具体范围以药品监管部门的定性为准。公立医疗机构无法提供中药饮片实际采购票据的,可参照本地区社会药店购进价格作为监管依据。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配制的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鼓励将公立医疗机构采购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挂网交易,促进交易公开透明。

四、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七)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成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将经国家谈判纳入医保目录的中成药配备、使用纳入监测评估。充分利用双通道药品管理机制,将参保患者用药的渠道拓展到定点零售药店,更好地保障参保群众用药需求。各地应根据基金承受能力和临床需要,按程序将符合条件的民族药、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纳入本地医保支付范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符合《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但超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常用剂量开具的中药饮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八)加大对中医特色优势医疗服务项目的倾斜力度。鼓励各地将疗效确切、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规范使用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支付不得设置不合理限制。

(九)注重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符合疫情诊疗规范的中医药费用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机制。

五、完善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政策

(十)加强医保总额预算管理,根据中医医疗机构的特点合理确定总额指标,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支持力度。对于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在总额预算上适当倾斜。

(十一)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一般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可继续按项目付费。探索实施中医病种按病种分值付费,遴选中医病种,合理确定分值,实施动态调整。优先将国家发布的中医优势病种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中医医疗机构可暂不实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对已经实行DRG和按病种分值付费的地区,适当提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病种的系数和分值,充分体现中医药服务特点和优势。对康复医疗、安宁疗护等需长期住院治疗的中医优势病种,可按床日付费。探索对治疗周期长、风险可控、需持续治疗的中医病种,开展日间中医医疗服务,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国家统一制定日间病房的病种目录。

(十二)支持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定点中医医疗机构在其诊疗范围内承担医保门诊慢特病的诊疗,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特病防治中的作用。在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按人头付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和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部门加强协议管理、完善结算办法、加强绩效评价,完善结余留用的激励政策,鼓励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

(十三)支持建设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加强监督考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支付政策,推动优质中医药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六、强化医保基金监管

(十四)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健全常态化日常监管机制,加强对定点中医医疗机构、中药零售药店医保基金支出管理,防范医药机构虚假就医、住院、购药、虚开诊疗项目等骗取医保基金行为。充分利用医保智能监控、现场检查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定点中医药机构的监督检查,推进定点中医药机构落实基金使用主体责任,合理使用医保基金,规范中医药诊疗服务行为。

(十五)健全综合监管制度。适应中医药服务管理特点,建立并完善医保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相互配合、协同监管的综合监管制度。加强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促进监管结果协同运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检查,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基金监管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依法严厉查处各类定点中医药机构违规违法犯罪行为。

各地医保部门、中医药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关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部门协调,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要率先制定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家医疗保障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结合各地工作开展情况,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特色试点。

(五)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健全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

日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中提出,中药传承创新发展迈出新步伐。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初步建立。逐步探索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和标准体系。中药现代监管体系更加健全。

在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方面,《规划》明确,健全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科学把握中医药理论特殊性,探索构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特色审评证据体系,强化循证医学应用,探索发挥真实世界证据的作用,加快完善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探索将具有独特炮制方法的中药饮片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围。加强中药监管技术支撑。建立国家级中药民族药数字化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已上市中成药品种档案。建立天然药数据国际交流平台,推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药(中药)质量标准、标准物质相关指导原则以及《国际草药典》编制。制订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制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引导促进中药材规范化发展。鼓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将质量保障体系向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延伸,从源头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探索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加强中药生产经营等全过程质量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引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主动开展已上市中成药研究与评价,优化和完善中药说明书和标签。改革创新中药监管政策。在中药产业优势地区开展中药监管政策试点,推动监管理念、制度、机制创新。加强对医疗机构制剂的规范管理,发挥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传承创新发展孵化器作用,鼓励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加强中药药效基础、作用机理等基础性科学研究,鼓励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研究方法开展中药研发,支持多种方式开展中药新药研制,鼓励中药二次开发。

《规划》提出,牵头中药国际标准制定,将药品监管科学研究纳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中药、疫苗、基因药物等领域的监管科学研究,加快新产品研发上市,鼓励中药产业发达省份大力培养中药专业检查员。

《规划》还明确,建立中药民族药分子生物学基因库、国家中药标本数字化平台。分地域建设1个国家级、8~10个区域性中药外源性污染物检测与安全性评价技术平台,构建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藏药、蒙药、维药等民族药检测能力。在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辅料包材等领域布局开展药品监管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

(六)全国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首采启动:五大体系推动中药(材)保质、提级、稳供

16日,全国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首次联采工作在山东启动,19个省、86个城市、9547家医疗机构围绕中药饮片(含配方颗粒)展开联采工作,报量规模超过100亿元。

活动现场,三明采购联盟(全国)作为唯一一个获得国家认可与鼓励加入的全国性、跨区域药品耗材采购联盟,向全国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进行了授牌,全国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成为其中药(材)采购分部,开展中药(材)常态化跨区域联合采购。

山东省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刘智表示,全国省际中药(材)采购联盟旨在更好地学习借鉴三明医改经验,落实以较低费用取得较大健康收益的国家政策目标,积极探索中药(材)采购的新模式,推动中医药产业的改革创新与规范发展,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让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地区的老百姓。

解决质控问题,形成跨区域的标准互认、价格互认,是联盟采购的基础。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中药饮片质量保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范吉平介绍,交易中心依托数字化平台建立了全流程溯源质控体系,通过溯源码链接上下游各主体,实现从种植采收到加工炮制、从成品检测到成品仓储全流程数据自动化采集、记录和监控,做到一码溯源

为更好服务和支撑联盟中药(材)联采工作,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中心建立了质控溯源、质量保险、合量议价、交易结算、智慧药房五大核心体系,推动实现联盟省市中药(材)供应的保质、提级、稳供。

通过质量保险体系为医保部门、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等采购方提供全程质保;采用量价适配、智能撮合交易模式,以同质优价为原则撮合成交;建立中药(材)联采、议价、交易、结算、监管的一体化在线闭环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流通方式,降低流通成本;同时,在重点城市落地运营智慧中药房,为患者提供集约化智能煎药和配送到家服务,打通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

(七)21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1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系统谋划了十四五时期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推动生活服务为公共服务提档升级拓展空间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政策举措。其中,对发展中医药服务和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作用作出要求。

《规划》提出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在医疗卫生方面,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加大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适宜的中医药服务。

《规划》要求推动重点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扩容,均衡发展优质医疗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独特作用。

《规划》明确推进重点行业创新融合发展,在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方面,鼓励支持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心理咨询、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服务发展。

(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实施年度推进计划》印发:推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立法进程

近日,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实施年度推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七方面115项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其中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作出要求。

《计划》明确,在产权制度方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推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制定《关于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意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推进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体系构建研究。

(九)《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印发:推动中医融入更多国家主流医学体系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旨在全面提升中医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质量与水平。展望2035年,中医药融入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流医学体系,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和一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组派中医援外医疗队,鼓励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方式探索建设中外友好中医医院。

《规划》提出,深化全球卫生治理合作,着力构建传统医学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中医药纳入更多国家主流卫生体系和政府间合作机制,加大中医药对外援助力度。深化国际组织框架下合作,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设,协调制定国际传统医药标准和监管规则。深化医疗卫生合作,着力增加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加强国际抗疫合作,完善中医药应对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机制,加大三药三方等有效方剂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平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海外华侨华人、留学生、中资机构人员和赴境外旅行人员等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规划》明确,深化科技创新合作,着力塑造中医药发展新优势。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参与国家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与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探索中医药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强化科研平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关机构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联合建设一带一路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开展中医药领域重大装备研发,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规划》要求,深化国际贸易合作,着力培育中医药发展新优势。扩大中药类产品贸易,加快培育我国中医药国际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做大做强中医药服务贸易,加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体系。扩大中医药国际市场准入,加强中药类产品海外注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中药类产品当地销售和生产体系。深化健康产业合作,着力扩大中医药发展规模。提升企业走出去水平,加快培育产业链条完备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国际品牌。推动中外合作产业园建设,推动建立中外合作产业园中国注册中成药认可制度。加强中药材产业合作,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深化区域国际合作,着力推进中医药开放发展。加强与区域战略协同对接。更好发挥各类开放平台作用,在中医药治未病纳入收费项目、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进出口通关及检验便利化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规划》提到,深化教育合作,着力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院校合作,提升中医药高等院校国际教育水平,积极推动中医药纳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拓展培训合作,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知识理解和认同。加大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中医药英才海外培养合作项目。深化文化交流合作,着力增强中医药影响力,讲好中医药故事,不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加强已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药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将中医药纳入国家重大对外文化推广活动,打造融中医药健康咨询、展览展示、品鉴体验、现场习练为一体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亮点品牌。发展中医药对外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医药新媒体品牌。

(十)《十四五时期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方案》发布:加强受援中医医院中医重点专科建设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县级医院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通过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持续推动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让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帮助受援中医医院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

《方案》明确,支援医院要根据受援医院情况,以及当地卫生发展水平和医疗服务需求,帮助受援医院拓展业务范围,增加诊疗科目,提升外转率高、就医需求大的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受援医院为中医医院的,要帮助其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同时明确,对口帮扶主要采取组团式支援方式,三级医院向县级医院派驻至少5名医院管理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医医院可派驻3名),其中包括1名院长或者副院长,每人连续驻点帮扶不少于6个月。

《方案》要求,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乡村振兴局、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军队系统相关部门就支援工作进展和情况要主动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十一)《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印发:鼓励中医医院开展老年常见病慢病防治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老年健康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着力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扎实推进老年健康工作,逐步满足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

《通知》明确,加强老年中医药健康服务。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要设置治未病科室,鼓励开设老年医学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提高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广使用中医药综合治疗。到2025年,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85%。积极发挥城乡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规范中医药服务的作用,推进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鼓励中医医师加入老年医学科工作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积极开展中医药膳食疗科普等活动,推广中医传统运动项目,加强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文化宣传。

在老年人健康教育方面,《通知》提出,在城乡社区加强老年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利用多种方式和媒体媒介,面向老年人及其照护者广泛传播营养膳食、运动健身、康复护理、中医养生保健等科普知识。为做好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知》提出,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推广,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健康管理、中医治未病等服务。

《通知》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老龄办)、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为老服务意识,将老年健康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重点研究部署。鼓励设立老年健康科研专项,加强老年健康科学研究,支持老年健康相关预防、诊断、治疗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老年健康科研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推广。

(十二)《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统计提要报告》出炉:中医药人员总数突破八十万人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2020年中医药事业发展统计提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增幅达9.9%,中医总诊疗量达10.6亿人次,中医药人员总数为830627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可及性不断增强,中医药教育稳步发展,中医药科研产出持续增长。

在中医医疗资源方面,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中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中医类医院、中医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及隶属于卫生部门的中医类研究机构)达到72355个,比2019年增加了6546个,增幅为9.9%2020年全国中医类医院总计5482个,比2019年增加了250个。全国卫生机构中,中医药人员总数为830627人,比2019年增加了63388人,增幅8.3%

2020年,全国中医总诊疗量10.6亿人次,比上年减少1.1亿人次,与新冠肺炎疫情有关;中医总诊疗量占全国总诊疗量的16.8%,较2019年上升0.4%2020年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室分别为7201个、10868个、34068个、423492个,所占同类机构比重分别为99.0%90.6%98.0%74.5%2020年设置治未病科的中医类医院2851个,占52%,比2019年增长0.6个百分点;治未病人次数达2087.3万人次。

《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西医药院校150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非医药院校250所。2020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数211303人。全国中医药科研机构重点发展学科数共计188个,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3个。

在财政拨款方面,2020年中医机构财政拨款981.9亿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408.3亿元,增幅为71.2%,占卫生健康部门财政拨款13331.5亿元的7.4%,比2019年的6.5%有所增加。

在中医药文化方面,2020年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水平保持高位,普及率达94.2%,较2019年增长了1.7%;阅读率达92.6%,较2019年增长了2.5%;信任率达92.9%,较2019年增长了1.9%;行动率达62.2%,较2019年增长了4.0%2020年中国公民中医药文化素养水平达到了20.7%,较2019年增长了5.1%

(十三)《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打造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打造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推进旅游+”“+旅游发展。

《规划》明确要发挥旅游市场优势,推进旅游与科技、教育、交通、体育、工业、农业、林草、卫生健康、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催生新业态,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要加快推进旅游与健康、养老、中医药结合,打造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基地。

《规划》指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构建科学保护利用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建立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完善旅游开放合作体系,健全旅游综合保障体系等。

(十四)《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印发:发挥中医眼科在眼病防治中的作用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发挥中医眼科在眼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着力加强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体系,推动眼科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下延。提出促进中医眼科与现代眼科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发挥中医眼科在眼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

《规划》还对加强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眼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近视防控和矫治水平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

(十五)《关于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鼓励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

日前,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在乡镇(街道)指导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加强公共卫生委员会机制、队伍和能力建设,提高村(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规范化、体系化、社会化水平。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公共卫生委员会机制全覆盖、能力普遍提升、作用有效发挥,初步建立起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机制。其中提出,鼓励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

《意见》明确公共卫生委员会组成人员和基本职责。要求各地民政、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疾控部门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具体措施。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疾控部门负责指导加强公共卫生委员会能力建设,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效能。要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应用中医药技术方法。要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对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支持,增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要抓好经验推广,各地可选择若干基层群众自治和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开展试点,探索形成较为成熟的实施策略和政策思路后再全面推开。

(十六)2022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全面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

127日,2022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强调,要牢记维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毫不放松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迅速遏制疫情传播扩散,全力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不断提升科学精准防控水平。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加强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二是巩固深化医改成果,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抓好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规划布局。三是以基层为重点,巩固健康扶贫成效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四是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策略,加强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五是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加强基层疾控机构能力建设,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六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扎实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工作,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全面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供给,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七是全面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深化中西医临床协同攻关。八是强化事业改革发展的保障支撑,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普宣教,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十七)两部门发文规范中医医疗技术命名

近日,针对中医医疗技术一技多名等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规范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技术命名 加强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强调中医医疗技术命名应符合中医理论、科学规范、简短准确,体现中医学术特点,采用中医专业术语,不得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不得采用误导患者的用语,不得采用庸俗或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用语。

《通知》明确,医疗机构开展与《中医医疗技术手册(普及版)》(以下简称《手册》)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版)》(下称《规范》)中操作方法、内涵相同的中医医疗技术,应使用《手册》和《规范》中的中医医疗技术名称,不得自行命名。

同时,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开展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的中医医疗技术服务,保障临床应用安全,降低医疗风险。医疗机构应建立并落实本机构中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论证和评估等管理制度,要研究制定本机构内技术操作规范和管理要求,明确管理规定和风险防范措施。要加强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规范人员操作行为,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范开展技术操作,遵守院感控制等相关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加强对中医医疗技术应用的事中事后监管,保证医疗质量,防范医疗风险。

(十八)《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印发: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以下简称《指导原则》),明确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保障中医、中西医结合、少数民族医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每省(区、市)至少设置1个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

《指导原则》明确了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主要指标,提出到2025年,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达0.85张,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0.62人。

为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指导原则》提出,构建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国家中西医结合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每省(区、市)至少设置1个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大力发展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县办中医医院、中医诊所和门诊部,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依托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覆盖所有省份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

《指导原则》强调,要合理设置公立医院数量。在省级区域,每1000万至1500万人口规划设置1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根据需要规划布局儿童、肿瘤、精神等专科医院和中医医院。在地市级区域,每100万至200万人口设置1~2个地市办三级综合医院(含中医类医院),根据需要设置儿童、精神、妇产、康复等市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在县级区域,依据常住人口数,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含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等),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的县级区域优先设立少数民族医医院。

(十九)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立评价机制,明确4项中医类别评价指标

29日,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印发《关于抓好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意见落实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建立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机制,并制定了《各省(区、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指标》),明确4项中医类别评价指标,包括要逐步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和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达到合理水等指标要求。

《评价指标》在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一级指标中提出两项中医类别指标,要求县办中医医疗机构覆盖率要逐步实现全覆盖,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占三级公立中医医院执业 (助理)医师总数的比例达到合理水平。

《评价指标》在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一级指标中提出两项中医类别指标,要求三级公立中医医院门诊和出院患者中药饮片使用率达到合理水平,三级公立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达到合理水平。

《通知》对评价内容作出规定,重点评价各省(区、市)医改领导小组把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强化对公立医院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围绕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新体系、引领新趋势、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动力、建设新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通知》还要求,评价指标相关数据直接从医改监测系统、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卫生健康财务年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等现有信息系统中抓取,不得增加基层负担,不得增加医院填表报数工作量。

(二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公布:中医药类8所高校11个学科入选

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三部委同时发布通知,经国务院批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新一轮建设正式启动。6所中医药高校以及来自8所高校的11个中医药相关学科入选。

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名单显示,第二轮双一流共有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

(二十一)科技部公布2020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4部中医药作品入选

日前,科技部公布2020年度100部(册、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单,《写给老百姓的中医养生书系》《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诗经如画 本草如歌——遇见最美的本草2》《中医治未病指导丛书(7册)》4部中医药作品入选。

《写给老百姓的中医养生书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主审,于春泉、王泓午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该系列丛书共6册,遵循中医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预防治疗观,系统总结了中医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等理论技术与方法。《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由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读本》分小学版和中学版两个版本,分设上册和下册,侧重传播中医药文化,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中医药、走近中医药,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诗经如画 本草如歌——遇见最美的本草2》由楚林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作品为《遇见最美的本草》续集,以医者的独特视角观照里的植物,从《诗经》中撷选三十味中草药,演绎有趣、有味、有情、有义的故事。《中医治未病指导丛书(7册)》由郑玉玲、王永霞等人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各分册从生理病理特点、体质辨识和疾病预测、中医养生调养等方面入手,介绍适合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科学、有效、实用的养生方法。

此次评选活动旨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提升全社会科学文化素养,得到了各地方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共收到推荐作品434部(册、套)。

(二十二)《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印发:发挥中医药优势促进老年健康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将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推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规划》提出,实施老年健康促进工程。推动老年健康领域科研成果转化,遴选推广一批老年健康适宜技术,提高基层的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发展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服务,积极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大力发展老年学、养老服务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医养生学相关专业本科教育。

《规划》部署了9方面具体工作任务,包括织牢社会保障和兜底性养老服务网,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覆盖面,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践行积极老龄观等。同时设置公办养老机构提升行动、医养结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智慧助老行动、人才队伍建设行动等专栏,推动相关工作落地落实。

(二十三)县域七种慢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发布:明确不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与中医药诊疗服务内容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县域慢性肾脏病等慢性疾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通知》,制定县域慢性肾脏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病、糖尿病7个病种的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明确县域不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与中医药诊疗服务。

以血脂异常为例,技术方案明确村卫生室要负责定期随访,开展相关病种的早期筛查、临床初步诊断工作,并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和督促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有条件的村卫生室要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和中医药早期干预工作。乡镇卫生院负责中医诊断治疗、随访评估和村级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教育培训。县级医院要按照疾病诊疗指南与规范,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有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医院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规范化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在诊疗中,要遵循四诊合参原则,重点进行病史、中医症状与体征等综合信息采集,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合理选择中药和中医非药物疗法。

技术方案在上、下转诊标准方面提出,对有中医药治疗需求而乡镇卫生院不能提供相应服务者,或者中医药治疗效果不佳者需从乡镇卫生院上转至县级医院。对中医药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从县级医院下转至乡镇卫生院。

此外,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要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和专病档案,及时做好电子信息登记和报告。推动实现县域医共体内转诊患者信息互联互通、检查资料共享和结果互认。

(二十四)首批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名单公布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首批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县(市、区)名单(20222023年度)》。确定北京市海淀区等60个县(市、区)为首批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县(市、区)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优势和作用,中西医协同持续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组织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工作。明确到2022年,在试点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和学校推广使用耳穴压丸等中医适宜技术,通过中医药干预和健康教育等多种途径,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进行早防早控,减少视疲劳和调节障碍的出现,减缓假性近视向低度近视进展、低度近视向中高度近视进展,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二十五)《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印发:全国划分九个林草中药材生产区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印发《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指南》,提出4项重点任务,明确划分9个林草中药材生产区,要求打造独具特色的林草中药材产业体系,形成林间、林下、草地产药,以药养林养草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指南》以区域性气候、土壤和地理环境条件为基本要素,以林草资源分布及群落特征为重要条件,以区域性社会经济水平和历史形成的药材产区状况为参考要素,兼顾林草管理体系,将全国划分为9个林草中药材生产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林区、长白山林区、三北防风固沙林草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黄淮海地区林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林区、云贵川地区林草区、岭南地区林区、青藏高原林草区。

《指南》明确了每个产区的区域自然环境、主要药材资源、可生态种植药材、可野生抚育药材、可仿野生栽培药材和生产模式等。

《指南》明确重点任务,要加强资源保护,严格保护野生药用生物资源,根据资源种类和分布情况,保护种质资源及药材产区生态环境。科学选育品种,杜绝外来有害生物。加强投入品管理,强化绿色生产。建设生态培育基地,根据区域地理环境、植被类型、气候土壤条件、生境特点,推行林草中药材生态培育,选育优良品种,分区域按品种建设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基地。建设产地初加工与仓储物流基地,依据区域药材生产规模、种类及产地加工要求,兼顾区域经济和交通状况,在林草中药材主产区,分区域建设药材产地加工与流通基地。完善产业服务体系顺应林草中药材产业发展需要,提供生产技术、信息、质量检测等服务。

二、兄弟院校

(一)校企共建中医药数字化实验室揭牌

近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中医药数字化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健康谷四川省中医医药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徐廉强调,实验室将围绕中医药数字化产业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安全领域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搭建校企一体的实验和创新研发平台,打造一批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的发展标杆,为健康中国贡献校企合作力量与智慧。

该合作立足成都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学科集群的优势、北京数字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在网络安全的优势,围绕中医理论、标准、数字中医药及慢病管理应用等开展研究,解决中医药数字化及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问题。

(二)天府中医药创新港落地四川彭州,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

日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省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成都中医药大学天府中医药创新港项目签约仪式。该项目是为了贯彻成都市建圈强链行动及促进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整合校地资源协同发展而发起的。

据了解,天府中医药创新港项目总投资50亿元,占地约200亩,可容纳在校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项目按照高校+科创+配套的功能布局,将建成研究院、研究生分院、产业学院以及成果孵化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设施。项目建成投运后计划引进两院院士、蓉漂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上百人,进一步补足天府中药城在功能性平台搭建、领军人才集聚等方面的短板。

该项目将通过组建专业基金,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研发需求及成果运用最后一公里。并以项目为纽带,充分发挥高校资源和平台中介作用,积极导入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金融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产业要素,进一步构建公共平台+‘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机构的产业生态体系,使其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中医药科教和科技创新高地。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冬奥会师生志愿队出征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进入最后倒计时之际,北京中医药大学59名参加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师生志愿者分3批次出征,奔赴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五棵松体育中心、国家体育馆、国家速滑馆承担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医疗保障及中医药展示区的志愿服务工作。

北京中医药大学密切关注冬奥村的医疗保障需求,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疫病研究院、教育部中医养生学重点实验室、中医养生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联合捐赠新冠预防冲剂1.3万份,此方益气固表、清热解毒、宣肺利咽,具有抗病毒、抗炎、减轻炎性损伤的作用,可用于提高免疫低下人群和高风险人群的机体免疫力。

(四)辽宁中医药大学携手辽宁本溪校地合作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215日,辽宁本溪市与辽宁中医药大学签订合作发展框架协议。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石岩、本溪市委书记吴澜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辽宁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吕晓东与本溪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世民签署协议。

会议指出,签订合作发展协议是校地双方携手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强强联合,推动本溪市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双方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重视和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优势作用,促进校地合作深入发展;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合作协议顺利实施,为中医药强省作出新的贡献。

下一步,双方将牢固树立合作共建、协同发展的理念,共同承担起本溪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任务,在产业、科技、人才、项目这些关键点上做好文章、寻求合作、谋划突破,抓实责任、精准对接,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合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努力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校地合作树立标杆、作出示范。

(五)山西中医药大学携手沁水县深化省校合作

近日,山西中医药大学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委县政府深化省校合作共建十二大基地揭牌仪式举行。

仪式上,沁水县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共同挂牌成立高校干部人才培养基地、智库合作基地、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授予中村镇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嘉峰镇红色教育和国情教育基地,县农业农村局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县中医院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

下一步,双方将深化合作,聚焦乡村振兴、文旅康养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成果转化,推动基地建设向纵深发展,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深化省校合作的样板。

三、科研动态

(一)穴位刺激辅助治疗术后疼痛有了临床指南

近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委会和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委会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上发布了《穴位刺激辅助治疗术后疼痛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规范指导临床运用穴位刺激辅助治疗术后疼痛问题。

《指南》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范制定的国际循证实践指南,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和专家共识会相结合的方式,遴选出有关穴位刺激辅助治疗术后疼痛的6个临床问题,应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及评价(GRADE)标准对所形成的证据体进行分级,广泛吸纳不同学科专家意见,历时两年多完成《指南》制定工作。

据悉,我国已有省份率先将针刺麻醉纳入医保报销,穴位刺激辅助治疗术后疼痛的方法在临床中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二)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1.电针驱动迷走-肾上腺轴抗炎的神经解剖学机制被发现。美国哈佛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福建中医药大学联合研究发现,在脓毒血症的小鼠模型上电针刺激其后肢足三里穴位(ST36),可激活PROKR2-Cre标记的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这组神经元可以调节迷走神经-肾上腺反射,抑制炎症反应,从而为电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位发挥全身抗炎效果找到了现代神经解剖学的基础。这些发现不仅实现了针灸研究的历史性突破,而且充实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临床优化针刺刺激参数,诱发不同自主神经反射,从而治疗特定的疾病(如炎症风暴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10月在Nature发表。

2.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等中药新药创制取得新进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涌现出以清肺排毒方、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为代表的三方,临床疗效确切,有效降低了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促进了核酸转阴,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202132日,基于三方研发而成的中药新药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批准。三方均是在古代经典名方基础上创新而成,其上市也开辟了中药新药创制的新机制,是中医药原创优势成果转化的典型。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共12个中药新药上市,超过此前5年审批总和,中药新药创制迎来可喜势头。

3情志致病理论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病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因七情内伤导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引发疾病的过程。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持续资助下,暨南大学中医学院/药学院何蓉蓉教授团队联合陈家旭教授团队从情志应激增加疾病易感性的创新视角对情志致病理论的生物医学基础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多种符合中医药作用特点的疾病易感研究模型,揭示情志应激的主要效应分子是应激激素和氧化分子,引起效应靶标不饱和磷脂的过氧化,从而增加应激细胞脂质过氧化性死亡方式的敏感性,解析了情志应激增加帕金森病、乳腺癌等疾病易感性的生物医学基础。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年在Nat Chem BiolCell Death DifferActa Pharma Sin B发表。

4.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获得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志顺教授研究团队通过440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了针刺能显著改善中重度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临床效果可在治疗结束后持续至少半年。此项研究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证实了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近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填补了国际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远期疗效缺乏的空白。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8月在《内科学年鉴》发表。

5.基于多国药典的本草基因组数据库上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士林教授研究团队依据多国药典收录草药物种,完成本草基因组数据库建设并上线。该数据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美国草药典、日本药局方、韩国药典、印度药典、埃及药典、欧洲药典以及巴西药典等收录903个草药物种的34346条数据,包括867个物种的21872DNA条形码数据,674个物种的2203个细胞器基因组以及49个物种的55个全基因组数据等。该数据库是全球首个针对药典收载草药物种的大型基因组学数据库,将为草药物种鉴定、用药安全、药效成分生物合成途径解析、优良品种分子育种等方面提供信息支撑。相关论文于20216月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卷》发表。

6.生物传感AI算法融合的中医过敏/平和体质差异靶点科学解码。王琦院士提出的体质辨识是实现慢病防治关口前移和疾病共同预防的重要抓手。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志生教授研究团队以临床真实世界样本为研究载体,创建了半导体材料芯片、人工智能新算法、分子对接以及斑马鱼生物模式的关键技术集成,首次实现了基于中医(过敏)体质的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融合;进一步提供了过敏体质和平和体质的差异化证据,以及过敏康干预前后过敏体质的差异化证据,首次实现了基于中医(过敏)体质的中药复方关键质量属性智慧辨识,为体质可分、体质可调提供新的科学证据。代表性成果于20219月在《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电子》上发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7.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中药配方颗粒标准体系建设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国家药典委员会完成了顶层设计,制定了技术要求和实施方案,并经十多家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应用实践,初步形成了一套国家引领、企业为主的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体系。2021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了由国家药典委员会起草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研究技术要求》,首次建立了以标准汤剂为参照的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体系及其工艺优化策略,充分体现了中药配方颗粒的水煎煮传统工艺特性,运用指纹图谱技术进行整体质量控制,为建立守正创新符合中药特点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20214月和10月颁布了196个临床常用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该标准体系建设解决了中药配方颗粒二十多年没有国家标准的问题,确保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8.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有序推动中医药领域的关键问题的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2021年中医药标准化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ISO正式发布了《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一部分:舌象》和《中医药-诊断词汇-第二部分:脉象》两项中医诊断名词术语的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了《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SCM0061-2021),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工作有了参考规范。

9.基于微血管屏障的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的科学内涵被初步揭示。微血管屏障损伤是微血管渗漏引发水肿的基础。调控渗透压不能改善损伤的微血管屏障。补气固摄方药治疗水肿疗效明显,但其机理不清。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晶岩教授研究团队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利用后天之气(氧气和水谷精微)产生ATP的能力降低,导致的血管屏障损伤(含内皮缝隙开放、质膜微囊增多、基底膜损伤)是微血管渗漏的病机;补气活血方药(芪参益气、益气复脉)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的ATP合酶,增加ATP含量,改善血管屏障,抑制微血管渗漏和水肿。阐明了气虚不固摄和补气固摄理论的科学内涵,创新了水肿治疗的新策略。相关论文于2021年在《生理学前沿》和《微循环》发表。

10.电针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抗炎机制被初步揭示。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教授研究团队首次较系统地揭示了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反应通路,证实电针抗炎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和频率特异性,阐释了针灸理论合治内府的现代科学内涵。该研究还为针灸疗法融入围手术期的临床常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2月在《治疗诊断科技》发表。

(三)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刊登中成药研究成果:热炎宁合剂有助于杀灭超级细菌

近日,国际知名医学期刊《药理学前沿》(影响因子5.810)发表论文《热炎宁合剂和利奈唑胺联合用药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优于利奈唑胺单用》,证实中成药热炎宁合剂有助于杀灭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该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人员联合美国耶鲁大学、巴基斯坦真纳大学学者协同攻关。

热炎宁合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教授王宝恩组方而成,包括蒲公英、虎杖、北败酱、半枝莲四味药物,具有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公认的超级细菌,利奈唑胺是临床治疗该细菌的首选抗生素之一,但随着使用率的增加,该细菌已对利奈唑胺产生耐药性,生物膜的形成是该细菌耐药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破坏生物膜结构是治疗细菌感染的有效途径。

该研究证明,热炎宁合剂联合利奈唑胺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浮游状态到形成耐药生物膜过程中,对膜内活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热炎宁合剂可以敏化利奈唑胺,减少其使用剂量,而且对死亡细菌的残余结构也有清除作用。研究还发现,热炎宁合剂破坏耐药生物膜的作用机制在于抑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基因agrCsarAatlA以及干扰该细菌生物膜成熟过程的碳氮来源、膜蛋白构象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

(四)中药材沉香形成机制获重要科研进展

近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现代研究中心团队与日本富山大学、东京大学学者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突破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组合合成沉香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和精准调控白木香结香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揭示中药材沉香的形成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中药材沉香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受到虫蛀、真菌感染等因素造成的防御反应而形成的,其中苯乙基色酮类是沉香的特有成分,也是决定其功效和独特香味的主要物质。近年来,沉香资源匮乏问题日益凸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构建了利用白木香悬浮细胞快速合成结构多样的苯乙基色酮的生物合成体系;克隆鉴定了合成苯乙基色酮的关键酶,通过实验,证明其体内生物学功能;制备并解析了关键酶及其4个关键突变体蛋白的晶体结构,阐明了关键酶独特的催化机制。研究解决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组合合成沉香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和精准调控白木香结香的关键科学问题,对突破当前人工结香技术局限、解决沉香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世界中联博物馆工作委员会成立:为中医药博物馆建立行业标准

119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博物馆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线上召开。

会议指出,中医药博物馆是传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主要阵地,成立工作委员会可为中医药博物馆建立行业标准,更好地提升中医药博物馆的品牌和质量,增强中医药博物馆之间的互动,促进文物输出和互补、互展,让中医药文物流动起来,扶持民间博物馆发展,加强与国外相关博物馆的联系交流。推动博物馆与文旅文创、传媒传播跨界融合,争取早日建成世界中医药网络博物馆,助力中医药文化向世界传播。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任博物馆工作委员会会长。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各自博物馆的办馆特色和发展思路。

(六)首部智能中医学专著出版,助力中医进入智能信息两化融合的新时代

121日,《智能中医学概论》新书发布会暨医学前沿交叉研究高峰论坛在京举办,该书是国内首部人工智能与中医学结合的专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常务副院长商洪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药前沿交叉研究所所长田贵华共同主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为该书作序,他表示,本书的出版象征着在信息智能两化融合的新时期,中医中药学科研究方向朝着大科学、数字化积极求索,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国学原理的概念元素,主动融汇人工智能科技成就,具有思想性和前瞻性。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刘平认为,智能中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交叉合作、相互补充,智能中医学颠覆了传统中医的诊疗模式,其形成和发展必将助力中医进入智能信息两化融合的新时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药前沿交叉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同期举行。研究所将围绕中医智能精准诊疗、可穿戴设备研发等方面开展交叉研究,通过现代科技赋能中医药前沿研究,通过研发系列原创性智能中医诊疗设备实现临床疗效的精准评价。

(七)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冻伤中医诊疗指南发布:为冻伤确立中医诊疗标准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冻伤中医诊疗指南》(T/CACM 1235-2022)发布,该《指南》旨在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冻伤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指导临床医生和护理人员规范使用中医药进行临床实践,加强对冻伤患者的管理。

《指南》明确了冻伤的病因病机,为寒冷之邪外袭,或者素体阳虚,复受外寒侵袭,寒凝肌肤,肌体失于温煦,血脉失于通畅,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所致。冻伤的中医治疗原则为温通散寒,补阳活血。Ⅰ、Ⅱ度冻伤以外治为主;Ⅲ、Ⅳ度冻伤应内外合治。全身性冻伤病情危急,应立即复温,采取综合措施抢救。

《指南》主要起草者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院长裴晓华介绍,冻伤是冰雪运动中较为高发的损伤,《指南》的出台,能够对冻伤进行预防、调护和治疗,为冬奥健儿保驾护航,助力中医药服务冬奥。

《指南》以《中医外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冻疮》为基础,依据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综合中医外科专家的意见,将冻疮的范畴扩展至冻伤,由中医学、医学统计学和循证医学等专家参与,经多次研讨论证而成。《指南》主要起草者之一、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王万春说。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表示,冻伤是中医外科的优势领域,《指南》的发布对于健全标准体系、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具有重要作用。在冬奥会举办之际,《指南》的出台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传播、推动中医药全球化具有重要意义。

(八)中国针灸学会发布推进针灸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推进针灸学科多元协调发展

215日,《中国针灸学会推进针灸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印发,要求发挥原创优势,以针灸学科建设统筹医疗、健康、科研、标准以及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传播,推进针灸学科在区域、基层、国内、国际各层次、各领域的多元协调发展。

《规划纲要》明确,提升针灸的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建立针灸穴位诊断的规范和标准,遵循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形成针灸保健处方和患者使用指南等。加强针灸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临床、科研平台布局。完善针灸学科的构建,整合国内外和多学科资源形成高层次的基础、临床研究基地和平台。加强针灸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符合针灸学科育人特点的传承创新教育体系。利用大科学研究思路和模式,对针灸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研究。大力推进针灸设施设备以及诊疗器械的研发,创新针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模式。

《规划纲要》要求,加强针灸标准研究,打造符合我国特点的针灸研究成果推广的方式和机制。加强针灸标准化理论、方法、战略研究以及针灸标准的应用再评估研究,使其更符合临床和质量的提升需求。充分利用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推进针灸说清楚、讲明白的行动计划,在国内和国际针灸科研、临床领域掌握话语主动权。积极推进针灸的国际化,积极推动中医药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国外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有利于针灸国际化发展的规则体系。

(九)筋损骨衰中医病机获科学依据

日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脊柱病研究所、筋骨理论与治法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肌肉研究领域国际顶级期刊《恶病质、肌肉减少症和肌肉杂志》发表研究文章,在国际上率先证明骨骼肌卫星细胞中的β-catenin(一种多功能蛋白)信号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现代生物学角度阐明了筋损骨衰中医病机理论。

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发于老年人,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健康问题。手术是治疗骨折的主要方法,但患者年龄偏大、身体状态较差、存在基础疾病等,均可能导致愈后再次骨折。中医在治疗该病时根据《黄帝内经》中筋束骨而利机关的思想,强调筋骨并重,其中为肌肉、韧带的统称。骨骼与肌肉位置毗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密切联系的信号通路和共同的靶点,调节两者的因素包括机械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疾病因素、营养因素、个体运动量因素和神经功能因素,但是肌肉与骨骼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该研究首先分析了临床生物样本,发现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骼肌卫星细胞数目明显减少,β-catenin表达明显降低;并进一步发现骨骼肌卫星细胞不仅成肌分化下降,而且成骨分化能力也降低,并且出现严重的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延迟。

该研究从骨骼肌与骨骼的相关性角度,阐明骨骼肌卫星细胞中β-catenin信号促进骨形成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为筋损骨衰中医病机理论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补肾中药有效组分蛇床子素可以激活骨骼肌卫星细胞中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肌肉中骨骼肌卫星细胞向骨折部位迁移,刺激其成骨分化,从而加速骨折愈合。

据了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脊柱病研究所的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应用与基础研究,总结该校终身教授施杞治疗慢性筋骨病的临床经验,发现气虚血瘀、脏腑亏虚、筋损骨衰是慢性筋骨病的主要病机,率先提出预防、诊治、康复、养生、治未病五结合整体论治的学术思想。

(十)首个针灸临床证据图谱亮相国际顶级期刊:明确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等8种疾病最有优势

225日,广州中医药大学许能贵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研究论文《基于临床证据体的针灸疾病图谱研究》,制定全球首个针灸临床证据图谱,解决了目前针灸的优势病种与潜力病种分类不清的问题,明确针灸治疗中风后失语、颈肩痛、肌筋膜痛、纤维肌痛、非特异性腰痛、血管性痴呆、妇女产后泌乳、过敏性鼻炎8种疾病最有优势。

该研究完善了Epistemonikos数据库(目前国际上最全最优的临床证据数据库)中针灸疗法的临床证据,首次构建了针灸临床证据矩阵及制订了全球首个针灸临床证据图谱,是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研究通过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了针灸在上述病种的治疗效应及证据强度,为针灸的国际化推广应用及未来的研究重点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在梳理全球针灸临床试验证据过程中,团队发现针灸研究疾病的范围很广泛,涉及12个疾病领域的77个疾病。于是团队按照针灸治疗大、中、小效应量,以及高、中、低质量证据进行整理,形成针灸治疗优势病种及针灸治疗有潜力的病种分类推荐。

许能贵介绍,目前有8项中高质量和大中效应的针灸证据,有67项大效应量的低质量证据和23项中效应量的低质量证据,前者在临床上应用给予大力推荐和转化,后者为针灸的潜在优势病种,应该得到更多的研究投入和支持以进一步明确针灸疗效。

许能贵介绍,目前,该针灸临床证据矩阵存放于Epistemonikos数据库,可供全球同行共享。数据库可以帮助全球针灸医生及科研工作者以更快的速度获取针灸临床决策证据,极大优化了针灸研究资源的利用度。

四、海外资讯

(一)抗疫中药金花清感在巴获高级别临床证据:显示该药在巴基斯坦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确切疗效,目前已在巴进行新药注册审批

当前,国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117日,一项由巴基斯坦科学家开展的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新冠肺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成果公布,显示该药在巴基斯坦治疗新冠肺炎具有确切疗效,且经巴方专家评估,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出发,使用金花清感颗粒的治疗费用远低于化学药物,该药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20204月起,由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国际化学与生物科学中心牵头,在巴基斯坦多家医院开展了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新冠肺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117日召开的金花清感颗粒在巴基斯坦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研究成果发布会公布了上述成果。

巴基斯坦总统科技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塔拉曼为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卡拉奇大学国际化学与生物科学中心负责人拉扎·沙阿为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拉扎·沙阿介绍,此项研究纳入了300例新冠肺炎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临床有效率达82.67%

金花清感颗粒作为三药三方之一,其治疗新冠肺炎的疗效在中国受到广泛认可,被纳入了中国的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进行的“102例轻症、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金花清感颗粒临床对照研究和北京佑安医院开展的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普通和重症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均显示金花清感颗粒在缩短发热时间、降低转重症率、提高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复常率、缩短核酸转阴时间以及促进患者对于肺炎渗出的吸收等方面有确切疗效。巴基斯坦开展的这项研究使得金花清感颗粒成为首个在海外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研究且由外国科学家验证疗效的抗疫中成药。

该研究以药品注册为导向,经在巴基斯坦药监局(DRAP)、国家生物伦理委员会(NBC)、伦理委员会(IRB)批准开展,已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和美国临床试验数据库clinicaltrilas.gov注册。目前,金花清感颗粒已在巴基斯坦进行新药注册审批。

此次发布会由卡拉奇大学国际化学与生物科学中心与聚协昌(北京)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卡拉奇大学国际化学与生物科学中心是负责此项研究的主要机构。该中心是巴基斯坦科技部、商务部的草药检测分析中心和食品检测中心,是巴基斯坦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草药质量控制及分子医学最大的研究机构。

(二)黄璐琦拜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就共同开展传统医药合作交换意见

118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推特发文:我会见了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讨论中医药在促进民众健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部署,117日,黄璐琦率代表团访问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同谭德塞讨论中医药及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中国常驻日内瓦使团陈旭大使和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苏珊娜全程出席了会谈。

黄璐琦介绍,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再向非洲提供10亿剂新冠疫苗,在117日举办的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强调团结抗疫和疫苗公平的重要性。谭德塞在会谈中高度赞赏习近平主席对全球抗击新冠疫情中团结抗疫、疫苗公平重要性的论述和中国政府对非洲的支持。黄璐琦说,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抗疫成绩高度肯定,202062日,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并以亲身经历介绍了首支国家中医医疗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开展疫情救治的情况,以及中医药在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特色优势。

黄璐琦代表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向谭德塞递交了《中医药治疗COVID-19循证评价研究报告》,该报告用科学方法系统评价了中医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谭德塞欣然接受了研究报告。苏珊娜对代表团在当前全球疫情依旧严峻,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肆虐的情况下到访,深表敬佩和感动。

黄璐琦强调,中国是传统医学大国,无论是在中医药使用,还是在国际交流方面均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在全球传统医学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同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很好的合作,为全球传统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就传统医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同谭德塞进行了坦诚、深入地交流。

(三)国家中医药局与柬埔寨卫生部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将向柬派遣首支中医抗疫医疗队

20221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率中国中医抗疫医疗队先遣组访问了柬埔寨卫生部,与柬卫生大臣蒙文兴进行了工作会谈,签署了《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柬埔寨卫生部关于派遣中医抗疫医疗队赴柬埔寨工作的协议》。驻柬埔寨大使王文天全程出席上述活动。

在会谈中,黄璐琦指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给予高度肯定,强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希望与柬埔寨分享中医药抗疫经验,助力打造中柬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蒙文兴表示,中国政府向柬派遣抗疫专家组,援助包括新冠疫苗在内的大量抗疫物资,充分体现了中柬两国患难与共的铁杆情谊。柬民众经常使用中医药治疗常见病,并使用中药和快速检测结合的方式,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效果显著,发病率下降迅速。希望中国继续分享中医药经验,提高柬传统医学水平和实力,提升民众健康水平。

根据协议,中方将派遣首支中国中医抗疫医疗队赴柬埔寨,在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医疗、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推动医疗队迅速派出,此次先遣组访问了柬卫生部、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俄罗斯医院、传统医药研究中心等机构,并研究起草了《赴柬埔寨中医抗疫医疗队外派方案》,确定了医疗队定位与作用、工作模式、工作内容和具体工作事项。

(四)甘肃省与白俄罗斯加强中医药合作交流

近日,甘肃省与白俄罗斯格罗德诺州中医药合作视频交流推进会举行。双方就甘肃省格罗德诺中医中心运营中涉及到中医药在白俄罗斯立法、两国执业医师资质互认和简化工作签办理手续,以及深化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领域合作等议题交换意见。

甘肃省政府外事办党组书记、主任张宝军指出,甘肃与格罗德诺州自2007年建立友好省州关系以来,双方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人员培训和投资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格罗德诺州副州长维克多·普拉纽克表示,将积极争取白俄罗斯卫生部协助,妥善解决中医中心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据悉,甘肃省格罗德诺中医中心于20182月底正式开业,甘肃省中医院先后安排48名医务人员赴该中心开展工作,完成中医治疗一万余人次。

五、权威声音

“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会诊提高治疗效果”。

——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陕西省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发挥多学科专家团队作用,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会诊,提高治疗效果。”

“密切文化交流和中医药合作。”

——11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马耳他总统维拉通电话强调“密切文化交流和中医药合作,拓展教育、青年、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培养更多中马友好生力军。”

“深化抗疫、中医药合作。”

——110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通电话时,卢卡申科表示“希望同中方一道努力,发展好白中工业园,深化抗疫、中医药合作以及贸易投资、教育等领域合作。”

“‘以医带药’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1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会见来访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董事长吕红一行,双方围绕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等文件精神,共同研讨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发展的具体措施。

“让中药材成为乡村产业振兴重要支撑。”

——123-24日,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前往万州区、巫溪县调研时指出。

“在有需要的国家设立传统医学中心。”

——12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发 表题为《携手共命运,一起向未来》的重要讲话时说。

“全面推进国家中医药综改示范区建设落地见效。”

——28日,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前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专题调研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医药强省建设推进情况,看望慰问中医药专家并主持召开中医药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座谈会。

“坚持数字赋能中药产业发展。”

——215-16日,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赴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浦江县、兰溪市、婺城区等地,调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数字化改革工作时指出。

六、中医药文化

(一)四川公布第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

近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教育厅联合印发《关于公布第一批四川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小学、四川省针灸学校等7家单位为第一批四川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基地

《通知》要求,各地中医药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把中医药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支持力度,强化跟踪管理,充分发挥基地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方面的作用,提升建设水平,将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有机融入健康教育教学、传统文化科研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智慧教育、选修课等,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将基地真正建设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二)上海:将中医药科普知识配送到百姓家门口

20215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上海市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科普服务配送项目启动以来,上海市民享受到千余场覆盖中医药养生等十大主题领域的健康科普讲座。在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开展了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打造出一支专业突出、求实创新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队伍,将中医药文化带进社区。

集中培训,共享高效。202111月中旬,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举行了第二批上海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聘任仪式暨中医药科普配送培训会。会上,36名经过严格培训考核的巡讲团成员获颁聘书,相关负责人对科普配送任务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解读,强调中医药文化科普的科学性、互联性、共享性。中医药养生文化配送服务项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落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崔松、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龚利担任领衔专家,组织有关专家统一课件制作,对接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做好科普配送的专家登记、网上预约和签到完成等工作。

从培训、上线到社区对接落实,相关负责人员上下配合,精准对接,共享高效,能够在线时刻解答问题,让工作繁忙的巡讲医师省心不少。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刘毅对活动的组织工作十分肯定。

不仅如此,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健康学院等单位还开展了多场专题培训及经验交流分享会,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科普巡讲团成员的科普宣讲和多媒体制作能力。作为讲师的海军军医大学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张慧卿非常感慨,我有幸赶上了中医药科普事业的春天,通过系统性培训,我坚定了从事中医药科普工作的决心,中医药科普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手段,只有重视和加强中医药科普事业,才能使中医药更广泛、更深入地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认同和热爱。

线上预约,精准配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利用上海健康科普配送平台APP,实行社区线上预约、讲师线下讲课的模式,将健康科普服务配送到全市。巡讲团成员们利用业余时间送科普到全市各社区,在周末双休日远赴金山、崇明等边远郊区,为当地社区居民送去中医药健康知识。

黄浦区老年护理医院青年医师叶聿隶表示: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架起了老百姓和医生之间一座沟通的桥梁,作为巡讲团的青年医师,我感受到社区百姓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这让我更有信心走好中医药文化科普之路。

据悉,目前中医药科普巡讲团成员已完成111场中医药养生科普公益讲座。巡讲团还将会通过线上平台传播科普讲座内容,争取覆盖至上海市更广范围人群。同时,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将加大举措,开放更多渠道,发挥中医医联体牵头单位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优质的中医药文化科普资源在医联体区域内全覆盖,为中医药文化健康科普提供更好的传播氛围,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让更多人受益。

(三)吉林:中医药健康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近年来,吉林省多措并举传播中医药文化。百姓在餐桌品药膳进补,在公园赏百草、练八段锦,孩子们在课堂做毛猴、听仲景故事……中医药文化深深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

广泛推进:市民享受中医药文化。吉林省以文化涵养为底色,在健康吉林建设中统筹谋划、广泛动员,将中医药健康元素纳入社区、公园、场馆等市民公共场所。

我经常来这个公园,既能感受到草木的美,又能了解其药用的功效。长春市退休市民王阿姨说,自从长春公园改造后,来这里遛弯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长春公园是一座以中草药为主题的城市公园。2014年起,园区百草园内种植淫羊藿、连翘等104个中草药品种,还经常举办各类中医药主题的文化活动,成为市民赏花养生的打卡地。吉林省各中医药院校积极行动,邀请市民走进中医院、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场所,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调剂、煎煮等环节。

2021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中,吉林省推出文化传说、名家故事等5项研究成果,建设100个示范性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推出10个针对不同受众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科普专家作用,制定了《吉林省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专家工作指南》,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润物有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近年来,长春中医药大学率先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工程, 让传统文化教育与课堂教育、线上学习、校园环境有机结合,把校内的四象城、七星百草园作为实践教育基地,邀请各地中小学师生参观学习。

我喜欢金银花,就好奇地品尝了一下,哇,有点苦!忽然有种神农尝百草的感觉!双辽市实验小学的胡邈夕回忆起2017年的暑期夏令营仍记忆犹新,她同47名小营员在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里参观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在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的蜡像前倾听先贤的故事。2017年,吉林省启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工作,双辽市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开展我和中医药主题夏令营、儿童中医穴位保健操视频大赛、《李时珍》电影展映,以及师资培训、教案评比等活动,中医健康素养作为校本课程在全市156所小学开课,累计培训学生逾万人,实现了中医药文化有教材、有教师、有基地;进课表、进第一课堂、进第二课堂、进校园宣传主阵地三有四进目标。

在总结双辽市经验基础上,2021年,吉林省依托白山市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局遴选5所中小学校开设中医药文化选修课,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正逐步向全省推广。

吉林省把中医药文化传播放在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截至目前,吉林省建设2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6个省级基地,中医药文化知识角达560个,举办惠民走基层、中医大讲堂等300余场,受益群众10万余人。同时,创建1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2个示范基地,确定4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

(四)望闻问切走进冬奥训练大本营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中,开幕式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的高亭宇夺得金牌,并在比赛中以34.32秒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冰雪医疗卫生保障特聘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传承计划中医门诊部特聘专家王守东第一时间向他发微信表示祝贺。在备战北京冬奥会期间,高亭宇曾在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非药物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区接受中医特色治疗。

高亭宇说:中医疗法太神奇了!非常感谢中医诊疗,助力我备战冬奥。

212日,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非药物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区,探访奥运健儿夺冠背后的运动健康秘诀

进入基地,一座座体能馆、轮滑馆、风洞馆、速滑馆及运动员公寓矗立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厂房和烟囱之间。走进位于体能馆二楼的非药物疗法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区,可以看到,针灸、拔罐等器具整齐地摆放着,到处可见中医药文化和特色技术的宣传画,极具创新特色的中医倒悬手法治疗床也格外显眼。

这里,是中国国家队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训练大本营。自2019年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投入使用以来,非药物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区就成为了运动员们光顾最多的区域,很多运动员训练结束后,都在这里接受手法或针灸治疗。

王守东说,经历冬奥会的各项训练、比赛,运动员们很容易出现骨关节、肌肉、筋膜疼痛或损伤等情况,这正是中医所擅长的领域之一。而且,对冬奥会的医疗保障来说,不仅要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还必须严格规避兴奋剂风险。中医的推拿、针灸、拔火罐等疗法都属于非药物的绿色自然疗法,既安全又疗效可靠。

在运动员的心理引导方面,我们主要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帮助运动员纾解压力,如用手法、针刺调整睡眠,将运动员的身心调整至一个张弛有度的良好状态。王守东说。

王守东介绍,不久前,一位花样滑冰运动员在赛前突发急性阑尾炎,如果采用手术治疗,所需时间较长会影响比赛,团队上下焦急万分。经会诊后,他让运动员躺在中医倒悬手法治疗床上,呈头低脚高位,进行腹部整肠震颤手法、复位手法、拨肠理筋膜手法及针刺等治疗。经过3次治疗后,所有不适症状消失,基本痊愈。运动员如期投入训练,按时参加奥运比赛,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的成绩。

一些女性运动员在冰雪项目中,由于长期在低温环境加上精神压力过大,容易出现痛经、内分泌失调等症状,这时,中医治疗又派上用场。王守东说,他们通过中医四诊,对于运动员进行整体辨证,因人而异、身心同治,特别是还加入了中医音乐疗法等特色治疗,这些疗法因为疗效好、见效快而深受运动员、教练的欢迎。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表示:中医疗法可以快速实现运动员的体能恢复,我相信中医医疗能够在身心上全面护航奥运健儿,帮助他们勇创佳绩。

(五)首届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举行

近日,首届全国中医药绝技万里行特色技术演示会在位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博鳌国际医院举行。

当天演示会共有15个特色疗法分成三组呈现。据了解,博鳌国际医院将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寻找中医特色疗法,并专门成立传统诊疗中心、建立国医大师工作室,通过进修、办培训班等方式引进一批特色疗法,使其在博鳌国际医院生根发芽。

世界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李俊德表示,活动利用乐城先行区独特的政策优势,让这些民间中医疗法传承人得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能够促进中医药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推动中医药不断走向世界,为更多人服务。

七、中医药产业

(一)七省市获批建设中医药综改示范区(分别为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四川,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2021123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京以视频形式召开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推进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主持会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景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出席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出席会议并宣读批复。

会议指出,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是中医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征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中医药深化改革,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激发和释放中医药多元功能和价值,迫切需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

会议强调,示范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孙春兰副总理关于示范区建设的批示要求,牢牢把握体制机制创新这一核心要求,精准把脉,奔着问题去,聚焦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要紧密结合中医药深化改革的战略需求和各地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必答题要答好,特色卷要出彩,优先推进、重点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部署的重点改革任务,率先形成突破。同时,各地要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开展有差别化示范改革创新,为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赋能和创造条件。

会议强调,示范区要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着力回答好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关键问题,尽快试出成效、创出典型。要紧扣综合改革和示范两个关键词,推动中医药深化改革与本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全局紧密结合起来,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政策系统集成耦合联动,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不断释放整体效应,发挥好示范区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

会议强调,省级人民政府是示范区建设的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抓建设方案落地落实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建立健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总负责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明确、综合协调、配合有力的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主体责任链条,切实做到组织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

(二)《黑龙江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中医药产业成全省经济支柱之一

近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25年,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建成中医药强省,中医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500亿元,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规划》明确,加快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建设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支持1~2所省级医院转型升级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依托市级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1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3~5所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实现县办中医医院全覆盖,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推动高品质中医药服务供给。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将中医药融入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提升中医药康复能力,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规划》提出,推动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到2025年力争实现中医药领域院士零的突破,优化中医药人才教育体系,打造一支梯度合理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中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对龙江医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开展中医流派传承规律和模式研究;打造以中药研发、保健食品研制、中药材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规划》明确,推动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突出一村一品,重点发展人参、刺五加、五味子等主打品种,加快中药材示范强县、强镇、强村建设。加大野生动植物药材保护和繁育力度,促进野生中药材有序开发。支持企业在药材集中种植区和集散地建设中药材加工基地,健全中药产业链,推进以黑龙江省大宗道地药材为原料的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培育新增长点。

《规划》要求,推动中医药+”跨界多业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健康养老、休闲旅游、健康产品深度融合,跨界发展,构建中医药+”融合发展新格局。争取到2025年培育产值过亿元的中药健康产品1~2个。推进中医药文化和开放合作发展,充分发掘黑龙江省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中医药文化保护研究,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普及推广,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强化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文化传播和贸易,全力打造龙江中医药文化品牌,提升龙江中医药服务国际影响力。

《规划》提出,全面深化中医药改革。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在高层次人才评选中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体系,建立以临床价值和技术劳务价值为主要依据的中医医疗服务卫生技术评估体系,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推动地方中药材标准、省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和修订。加快《黑龙江省中医药条例》配套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不断提高中医药行业法治化水平。

(三)教育部与河北省政府开展保定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筹建中医药特色高职学校

日前,教育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 打造品质保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决定共同开展保定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聚焦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动能,打造品质保定,挖掘安国中医药文化等优秀匠艺文化,支持保定市面向县域中医药、康养等特色产业,筹建2~3所特色高职学校。

《实施意见》指出,围绕生命健康产业,引导职业学校开设中草药栽培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等专业,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药专业(群),打造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中医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立一批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药炮制传承基地。

(四)湖北牵头19省带量采购中成药

近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会议明确,将由湖北牵头19省份组成省际联盟开展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确保用药安全。

会议介绍,此次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按照国家医保局工作安排,遵从中医药辨证施治原则,结合现代医学诊疗实际,对公立医疗机构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中成药进行分类归集,采取分类施策、一类一策办法,最终确定了17个产品组76种中成药采购目录。中选产品剂型规格齐全,并且涵盖了一部分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用药。目前临床使用的主流产品和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用药大多中选,可有效满足临床和常态化疫情防控用药需求。

据了解,本次中成药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有157家企业的182个产品参与报价,采购规模近100亿元。共有97家企业、111个产品中选,拟中选价格平均降幅42.27%,最大降幅82.63%。根据19省联盟年度需求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药品费用超过26亿元。此次中成药联盟集采降价效应将辐射至全国,患者药费负担将进一步减轻,也将进一步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五)上海:规范非中医类别医师开展中医诊疗

1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上海市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执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促进中西医结合,鼓励西医学习中医,推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办法》明确,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经过中医药相关教育或培训且考核合格的,通过相关程序登记或授权,根据其执业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开展与其原执业范围相关的中医诊疗活动。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参加市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批准或委托举办的不少于2年的西医学习中医系统学习培训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可在其原执业范围内从事与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相同的中医诊疗活动。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参加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或认可举办的专项中医医疗技术培训班,并经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考核通过取得相应证书的,可以在其原执业范围内开展专项中医药技术。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经医疗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以在其原执业范围内应用全国性专业学术组织制定的本专业临床诊疗规范或指南推荐的单味中药饮片。

《办法》要求,各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经登记或本医疗机构授权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的管理,定期组织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接受中医药基本理论、中药饮片或中成药、中医医疗技术使用规范的培训。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单位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的登记制度。同时,对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的医疗质量和安全进行定期评估,并建立动态管理制度。

《办法》要求,市、区相关中医药质控组织应当将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的中医诊疗活动纳入中医质量控制与处方管理范围。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情况的监督管理,对在中医诊疗活动中发生重大医疗事故或医疗质量和安全事件的相关人员,按有关规定处理,并取消其备注内容。

(六)《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加快推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布局

近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特色优势充分发挥,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中医药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医药强省建设彰显更高水平。

《规划》明确,加快完善现代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加快打造高质量的现代中医药服务体系,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区域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并优先发展。健全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推动中医医院建设全面达标,拓展多样化中医药服务阵地。切实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名方、名药,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建设,研究制定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指南。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争创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至少3所。健全中医药质控体系,加强中医医联体建设,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水平。全面发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加快推进等级中医馆、等级中医阁建设,新增6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9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1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高中医应急和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传染病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规范化建设。

《规划》提出,努力推动中医药科技振兴。打造多学科融合、集成高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省级中医疫病研究中心1个、中医循证医学研究中心1个、中医临床研究基地5个、中医临床医学创新中心10个和中医药重点学科20个。支持江苏地方特色的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加强中医理论科学内涵的现代阐释和实践创新,加强经典名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和推广,深化中医药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夯实中医药人才发展基础,协同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途径,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机制。遴选培养中医药领军人才20名。建设100个省级名医传承工作室、10个省级老药工传承工作坊和100个基层名医工作站。持续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提升中医药文化发展平台建设水平,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

《规划》要求,做强做优中医药产业。准确把握中医药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扎实推进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建设,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工业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服务,促进中医药医养结合,探索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立老年医学科,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积极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助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加强中医药惠侨工作,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培育建设省级中医药服务贸易基地和重点企业不少于2个。

(七)《贵州省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若干措施》印发:鼓励医疗机构研发中药民族药制剂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全面加强药品监管能力建设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明确加强对名老中医验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收集、筛选,鼓励医疗机构研发中药民族药制剂。

在加强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措施》提出,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技术指导原则体系,健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审评技术要求,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整合资源建成贵州中药民族药标本馆。

《措施》提出,提高监管服务能力,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支持和帮助省内优势中药材品种提升质量,开展道地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工作,加快制定趁鲜切制中药材品种目录、加工指导原则等配套措施,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加强标准管理,加快地方药材、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修订进度,积极参与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促进中药民族药优势品种质量标准提升。推动两品一械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开展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同名同方药研发,加强对名老中医验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收集、筛选,指导企业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和技术要求注册申报,研制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新药产品。鼓励医疗机构研发中药民族药制剂,支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规范医疗机构中药民族药制剂调剂使用。

(八)浙江:提升儿童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和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儿科

日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省医疗保障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儿童医疗服务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进一步健全儿童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儿童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到2025年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均设置儿童诊疗科目,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专科服务比例达到100%

《行动计划》要求,有条件的设区市以上中医和妇幼保健机构(含儿童医院)开设中医儿科病房,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和妇幼保健机构设立中医儿科。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专科服务,制定推广中西医结合儿科诊疗方案。推进妇幼保健院与中医医院共建中西医结合儿科协同基地建设,鼓励三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或者中医医疗机构牵头成立区域妇幼(儿科)中医药发展联盟。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中医药适宜技术,普及儿童中医药保健知识,提升群众中医药保健意识。鼓励儿科临床和保健医师学习中医,鼓励有条件的三级妇幼保健院与中医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加大儿科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培育30家示范儿童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专科,到2025年,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达到70%,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专科服务比例达到100%

《行动计划》还提出,加强儿科资源合理布局。健全以儿童医院(妇女儿童医院)为核心、综合性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科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省、市、县、乡四级儿童医疗服务体系。

(九)《贵州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医药课程体系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类学生中医思维培养,提高中医药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医药课程体系。

《实施方案》提出,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加大对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支持力度。推广贵州医科大学协和班、遵义医科大学南山班、贵州中医药大学尚义班(5+3改革经验。力争实现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人才培养招生,积极探索中医学九年制人才培养改革。建设临床医学、中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学等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强化对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

《实施方案》明确,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大力扶持中医药院校和中医药类专业建设发展,重点向契合贵州大健康产业的中医药本科专业倾斜。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学科建设。加强中医类学生中医思维培养,提高中医药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医药课程体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推动中医药核心课程教材建设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力争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

(十)《青海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印发:打造青海藏医和高原中医品牌

日前,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省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大力发展中藏医药事业,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0.6人,公立中(民族)医医院中(民族)医非药物疗法使用比例达25%,打造青海藏医和高原中医品牌。

《规划》明确,完善中藏医医疗服务网络。完善省、市州、县、乡四级中藏医药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涵。依托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强化省级中藏医药服务能力。优化市州级、县级中藏医医院资源配置。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馆建设,合理配备中藏医药人员和诊疗设备。

《规划》提出,依托省藏医院建立国家级藏医医疗和康复中心,打造青海藏医品牌。依托省中医院建立高原病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高原中药研究中心、高原病中医药防治与康复指导中心,打造高原中医品牌。加大中藏医药保护传承力度,加强名医、名家、名科的学术传承和名术、名方、名药的挖掘保护应用,传承中藏医药技法,推动中医针灸、藏医药浴等传统疗法技艺发展,建设一批省级中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为提高中藏医医疗服务能力,《规划》提出,加强专病专科建设,着力提升省级中藏医医院重大疑难病症、急危重症诊治能力和市州级、县级中藏医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能力,持续实施基层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发挥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研究整理推广一批符合青海实际的中藏医适宜技术。加强医疗机构制剂室标准化建设,提升制剂配制能力和水平,确保制剂安全有效。持续推进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提高中藏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

在发展中藏医药康复保健服务方面,《规划》要求,加强中藏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制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高危人群治未病干预方案,丰富服务内涵。加强中藏医药健康知识和文化宣传,推广普及中藏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鼓励中藏医医院、中藏医医师为中藏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调理和药膳等技术支持。加快推进中藏医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把中藏医药健康理念、康复医疗、养生保健融入健康养老全过程。

(十一)浙江省证候类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由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光霁领衔的浙江省中医瘀毒证重点实验室被认定为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这实现了浙江省中医病因病机研究中证候类实验室零的突破,也填补了全国中医瘀毒证实验室的空白。

浙江省中医瘀毒证重点实验室是依托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研究所组建的该省首个中医病因病机研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立足于国家战略重点支持领域和该省中医药发展规划,聚焦中医瘀毒证理论与识别技术、发病机制与疗效机制、药效物质基础与应用转化等研究方向,以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且中医确有疗效的重大慢性疾病为重点研究对象,针对提高重大慢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存期等重大科学问题与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研究,兼顾中医优势提出中国中西汇通特色方案,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实验室将持续推进中医瘀毒证理论体系的传承和创新,促进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发展,致力于破解重大慢性疾病的诊治等系列难题,将中医瘀毒证异病同治传统特色与现代循证医学相融合,加快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及应用转化,力争打造该省高水平中医瘀毒证特色创新研究共享开放平台。

(十二)新疆:建设全疆中医(民族医)医院医联体

119日,全疆中医(民族医)医院医联体建设大会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1家中医民族医医院加入医联体。

全疆中医(民族医)医院医联体是由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主导,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牵头,全疆各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共同参与的医疗联合体,将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下沉优质医疗资源,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中医(民族医)医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各家签约单位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广泛合作,院内制剂在医联体成员单位间充分共享。

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将从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专科扶持、制剂能力建设、远程医疗、技术提升等方面对成员单位进行指导和帮助,提升各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及综合服务能力。

(十三)安徽:推进十大皖药规模化规范化建设

近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十四五药品安全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高端医疗设备等发展,推进十大皖药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建设。

《规划》提出,强化皖药品牌建设。大力培育十大皖药相关商标品牌,鼓励以十大皖药为基础原料的中药以及化妆品、保健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等研发。加快具有新安医学特色的经典名方和民间验方的研发,加大安徽省老字号中药品牌保护力度并实现产业化发展。搭建皖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成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不少于50个,基地面积达到20万亩。

《规划》明确,简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等医疗机构制剂的审评技术要求和程序。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行备案管理。对已取得批准文号,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且临床安全使用2年以上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允许在医联体内调剂使用。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安徽省从中药大省向中药强省跨越。

在中药质量监管方面,《规划》提出,鼓励中药饮片企业将质量保障体系延伸到种植、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强化医院院内制剂规范化生产和管理。实施中药材质量标准提升行动,制定《安徽省中药材标准》。利用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加强与沪苏浙在药品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交流协作,推动中药炮制规范等地方标准互认共享。

(十四)黑龙江:部署道地药材标准制定工作

28日,黑龙江省道地药材标准及种植规范制定工作启动会在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召开。

会上就《黑龙江省道地药材制定标准工作方案(草拟稿)》等征求相关专家意见。专家提出,应着力构建以道地药材产品标准为核心的质量标准体系,重视种质种源保护,制定上游配套种植、养殖技术规程,加强标准化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明确种植技术要求和产地初加工标准。并初步确定了道地药材标准编制内容大纲,进一步梳理重点药材栽培技术规程汇编范围和道地药材种植技术手册编制要点。要求持续发挥标准制定工作专班和专家工作组作用,为开展道地药材标准起草、研究工作,重点药材栽培技术规程编制工作,黑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技术手册编制工作打好基础。

(十五)上海建设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工作推进现场会,听取关于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的情况汇报。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胡鸿毅,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等有关负责人出席推进会。

据悉,2022年上海市政府推进实事项目,明确年内将建设30+X家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以满足居民高品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会上,与会专家分别在建立中医氛围站点、打造特色品牌服务、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级、配置中医特色设备、完善高效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建言献策。

根据会议精神,会后上海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将完善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方案和标准,2月底,这项工作将在全市范围内部署推进。

(十六)《关于促进中医药(蒙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印发:实施中蒙医药振兴发展重点工程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蒙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提出发挥好中医药(蒙医药)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蒙医药)事业发展。

《政策措施》提出,将实施中医药(蒙医药)振兴发展重点工程并作出具体工作部署,其中包含对实施中医药(蒙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加强中医(蒙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医药(蒙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实施名医堂工程、实施中医药(蒙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实施道地中药材(蒙药材)提升工程、建设自治区中医药(蒙医药)综合改革区、实施中医药(蒙医药)开放发展工程等方面。

《政策措施》明确,加强中医药(蒙医药)人才培养,调整优化自治区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蒙医学)学科专业布局,逐步建立以中医药(蒙医药)课程为主、先中(蒙)后西的专业课程体系,增设中医(蒙医)疫病课程。坚持发展师承教育,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逐步提高高等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中医药(蒙医药)基础、经典课程教师及临床教师、师承导师培养。在国家、自治区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推荐、评选工作中,探索中医药(蒙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

为完善中(蒙)西医结合制度,《政策措施》提出,将中医药(蒙医药)融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应急处置和疫病防治。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接受必要的中医药(蒙医药)继续教育。

在促进中药(蒙药)产业发展方面,《政策措施》要求,加快推进中药(蒙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挖掘整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蒙药)复方制剂,指导、鼓励中药(蒙药)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同名同方药申报注册。推荐符合条件的中药(蒙药)新药进入快速审评审批通道。

(十七)北京:探索中医药特色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中医管理局等7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加快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优化安宁疗护服务资源布局、增加安宁疗护服务供给、创新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8项工作任务,其中明确发挥中医药在安宁疗护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探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实施方案》提出创新安宁疗护服务模式,遴选一批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含中医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北京市安宁疗护指导中心、安宁疗护示范基地和社区安宁疗护服务示范中心,承担安宁疗护服务示范引领、质量控制、宣传教育、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培训、学科建设等任务。发挥中医药在安宁疗护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总结推广中医药安宁疗护技术和方法,探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

《实施方案》还提出,在增加安宁疗护服务供给方面,引导综合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设置安宁疗护科;加强包括医学(含中医)、护理、药学、心理、营养、社会工作、志愿者等多学科安宁疗护专业人员培养。分层分类开展安宁疗护普及性教育及专业性培训,将安宁疗护理念与服务向综合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机构、养老机构的医务人员等进行宣传和延伸。

(十八)北京发布5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

近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推出5条北京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邀请百姓体验中医药文化,追求健康生活。

北京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汇聚了从元朝开始,跨越明清两朝的皇家养生文化、宫廷茶饮膳食、中医药百年老字号以及各类特色医馆、博物馆等,也荟萃了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最顶级的技术和产品。推出5条中医药健康旅游精品线路,旨在打开北京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引导市民和游客了解北京中医药文化,开启健康之旅。

5条线路包括涵盖故宫御医药馆、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颐和园听鹂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宫廷医学文化古与今线路,涵盖广誉远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同仁堂大栅栏老药铺、鼓楼中医医院京城名医馆的京城名医文化线路,涵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博物馆、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的中医药研学线路,涵盖北京同仁堂健康零号店、北京中药炮制技术博物馆的传统文化换新颜线路以及涵盖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北京龙脉温泉度假村的休闲养生线路。

(十九)浙江将打造中医药五大品牌

221日,浙江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成员会议召开。会议围绕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中医药数字化改革、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完善中医医保政策等任务进行研讨和交流。

会议明确,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已列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2022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要紧紧围绕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着力推动《浙江省中医药条例》贯彻实施,探索形成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数字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多元化的中医药综合治理体系、特色服务体系、科教支撑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和文化传承体系,形成五大品牌:一是浙里智治品牌,基本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评价体系、监管体系;二是浙里中医品牌,深化中医药特色发展和服务创新模式改革;三是浙系创新品牌,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模式改革;四是浙产好药品牌,打造中医药深化产业升级和跨界融合模式改革;五是浙派传承品牌,打造中医药深化传播方式和传承创新模式改革,探索新时代中医药发展之路。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争当国家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生动的浙江实践,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贡献中医药力量。

(二十)山西省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召开,蓝佛安、余艳红出席并讲话:开创山西中医药强省建设新局面

224日,山西省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领导小组组长蓝佛安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省委正确领导下,把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发挥优势,锻长补短,全力开创中医药强省建设新局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并讲话。山西省副省长贺天才主持。山西省副省长于英杰通报全省中医药发展情况。

蓝佛安代表山西省委、省政府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期以来给予山西的关心支持。他指出,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是推进健康山西建设、构建大健康格局的内在要求,是壮大健康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科学认识山西省中医药发展的独特优势和长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协同联动,清单化责任化狠抓落实,努力把山西省建设成为中国北药重要集散中心、中医药特色服务基地、康养旅游国际目的地。

蓝佛安强调,要聚焦重点,大力推动山西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发展。围绕十大晋药,提升道地中药材良种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建立原产地野生资源保护区、种质资源库,建设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支持重点中医药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项目引进建设和经典名方等产业化步伐。实施晋药品牌战略,逐步形成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体系。以中医药+”为路径,推动中医药产业与康养、文旅、居住、医疗、护理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优化中医医疗机构布局,打造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布局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强市、县、社区和乡镇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专病诊疗服务,推广中医经典病房服务、中医综合诊疗等模式,扩大方剂使用,发展互联网中医远程诊疗。强化治未病和康复功能,鼓励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促进特色康复医学发展和康复科建设。三是强化中医药科技创新。建设中医药省级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打造高水平协同创新团队,组织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疑难病治疗、创新药与经典名方新药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优秀成果转化。四是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大山西省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山西中医药大学力度,推进高校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扶持特色中医学术流派发展,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中医药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五是进一步强化标准引领。建立覆盖山西省重要药材品种的完备标准体系,制定中医基层适宜技术标准,完善重要针灸技术标准,开展中医治未病与康复技术标准研制。同时,要建立中西医协同制度,加强中西医临床协同,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升中西医协同救治水平。蓝佛安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突出规划引领,强化政策支撑,营造良好氛围,让中医药这一国之瑰宝焕发青春。

余艳红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大会召开表示祝贺,对山西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的新进展给予充分肯定。她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医药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山西省中医药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踏上了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新征程。希望山西省把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作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走出一条符合山西实际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加强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促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大力提升中医药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水平。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为山西经济转型发展催生更多新动能。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以创新引领中医药特色发展。余艳红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山西中医药事业发展,宣传推广山西经验,在政策指导、资金投入、综合改革方面进一步拿出扎实有力的举措,支持山西中医药强省建设。


上一条:2022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下一条: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