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4期

时间:2023-05-15 14:46:44 作者:  浏览数:

本期目录


一、重大事件

二、兄弟院校

三、科研动态

四、海外资讯

五、权威声音

六、中医药文化

七、中医药产业




一、重大事件

(一)国家中医药局与中国联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3月30日下午,国家中医药局与中国联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数字中医药”建设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国家中医药局局长于文明,中国联通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烈宏,中国联通总经理陈忠岳出席签约仪式。

余艳红强调,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规划部署,推进数字化与中医药融合,深化数字惠民便民服务,创新数据资源治理与应用,确保中医药数据安全。

于文明表示,加快中医药数字化发展,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要夯实数字化基础,推动中医药数字化创新。

刘烈宏提出,中国联通将与国家中医药局共同推动数字技术与中医药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中医药创新应用,助力实现中医药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二)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发现196个新物种

近日,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组办公室邀请分类学及中药资源学方面的专家对普查中发现的新物种(新分类群)等进行了专家论证。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采集植物标本150万余份,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个新属(1个新组合属)和196个新物种(包括种下分类群),分别隶属于真菌、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分布在57个科114个属中。

专家认为,发现的新物种(新分类群)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料,还为中药资源提供了新的材料,对厘清我国生物资源家底,推动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作出很大贡献。

发表的新物种大多有系统分类学综合证据(包括分子证据),明确了新物种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和位置,保障了发表新分类群的高质量。同时,利用形态分支系统学方法和分子系统发育学研究方法,厘清了分类中的一些分歧,有助于完善植物分类系统。

(三)中医药列入横琴粤澳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鼓励类产业目录》,聚焦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等共计185个门类。

在科技研发与高端制造产业领域,中医药科技实验中心建设和运营纳入目录范畴。在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领域,先进农业技术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中的应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开发与应用,中药现代剂型的工艺技术、生产过程控制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中成药二次开发与生产,动植物药材资源开发、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生产基地,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中成药、药食同源、中药经典名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加工生产、检测、认证产业化标准建设,天然药物开发与生产,中医药人才培养培训交流服务,中西药制剂和生物制品国际注册认证服务等纳入其中。在文旅会展商贸产业领域,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纳入其中。

《产业目录》是引导投资方向、政府管理投资项目,以及制定实施人才、土地等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旨在统筹发挥好政策效应和市场力量,有序引导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国内外优质企业加快集聚,更好支撑澳门产业多元发展,为澳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注入新动能。

(四)2023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召开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4月7日,2023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作会议讲话。会议强调,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健康根基。

会议指出,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也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苦干实干的行动捍卫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力以赴抓疫情防控工作,有力处置多地局部疫情,积极推进疫情平稳转段,统筹做好健康中国建设各项工作,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成效。2018年以来的五年是卫生健康工作机遇最大、挑战也最大的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卫生健康事业取得全方位、历史性新成就。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抗疫斗争的每个阶段都实现了既定目标,1400万卫生健康工作者经受住了考验,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持中西医结合发展,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公立医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历史性解决群众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期完成健康中国行动阶段性目标,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一老一幼”健康服务供给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法治建设、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宣传引导、国际合作等取得显著进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行业展现新风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会议强调,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战略性谋划,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机遇、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战略环境、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战略阶段、共同富裕的战略要求,保持战略定力,着力坚定发展信心、增强斗争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健康公平可及。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2023年卫生健康各项工作。一是科学、精准、高效做好新冠“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工作。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加强重点人群管理和分级分层分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物资保障,推进老年人等人群疫苗接种,筑牢个人卫生健康第一道防线。二是突出医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进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运行机制、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机制、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三是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专科水平,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持续巩固健康扶贫成果,促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康发展,全面加强基层卫生健康管理,推动健全短缺药供应保障能力。四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高质量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健康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加强慢性病管理和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工作,深化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支撑能力。五是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积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发展,着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平急结合、快速反应的医疗应急体系,统筹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六是持续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强老年人健康保障,不断提高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七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八是强化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加快推动重点法律制修订工作,系统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科研攻关,加强基层和紧缺人才队伍培养,持续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加大医疗行业综合监督力度,做好正面宣传引导,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会议强调,党中央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系统要深刻认识、扎实推进、确保实效,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主题教育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牢记“国之大者”,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三个务必”,学思想、见行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坚持“四个自我”,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和行业作风建设,推进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着力营造行业清风正气。

(五)中国针灸学会召开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并换届选举

4月1-2日,中国针灸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广东深圳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桂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闫树江出席会议。

闫树江指出,中国针灸学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针灸学科的学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融入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要加强针灸人才队伍建设,积蓄科技人才成长发展资源;要继续普及推广针灸知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加大中医药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要强化服务支撑功能,充分发挥科技思想库作用,当好参谋助手。

张桂华希望中国针灸学会坚持党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当好团结引领中医药领域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学术创新高地。坚持以会员为本,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学会的治理改革。坚持协同开放,深度参与全球针灸的标准研制。

(六)八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发挥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作用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全文见二版),推动部署“十四五”期间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方案》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为优质丰富,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趋于健全,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至25%左右,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更加坚实。

《方案》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包括挖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元素,加强研究并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鼓励引导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推出一批面向不同受众的精品图书和数字读物;充分发挥中医药典籍的文化载体作用,系统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古籍;推动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和文化场馆建设;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遴选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力度;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每年度打造一组中医药文化传播专题活动,支持中医药动漫精品创新,引导中医药题材文艺作品创作;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常识;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方便群众便捷获取正确、规范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制度,为中医药健康文化的传播推广提供数据支撑;推动中医药医教研产彰显文化特色,加强对中医药从业人员文化熏陶,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培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构建能力突出、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体系;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交流,提增中医药在海外认可度和接受度。

《方案》指出,开展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举措,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做好评估考核,保障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七)“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根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十四五”期间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独特作用,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中医药文化工作方方面面,为实现中医药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和精神需求,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推动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中医药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

(三)坚持传承创新。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突出原创性、保持民族性、延续传统性、体现时代性,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弘扬富有中华文明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的中医药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四)坚持交流互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满足各国民众对中医药文化的多层次需求,积极参与世界传统医学的对话交流,互学互鉴,助力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增强,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沟通桥梁。

(五)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中医药文化工作格局,推动形成有利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为优质丰富,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趋于健全,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品牌活动、精品力作、传播平台,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不断壮大,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至25%左右,中医药海外传播半径不断延伸,中医药“走出去”步伐更加坚实。

四、重点任务

(一)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精髓进行挖掘研究,进一步厘清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时代影响、价值理念,深刻阐释中医药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挖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元素,加强研究并凝练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进行宣传推广。

(二)加强中医药文化时代阐释。实施中医药经典普及化项目,挖掘阐释名医名家、经典医籍、传世名方、道地药材、非遗项目等中医药经典元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参与形式和表达方式,推出一批品牌活动和优质产品。实施中医药文化精品图书支持计划,鼓励引导对中医药文化内涵理念进行时代化、大众化、创新性的阐释,推出一批面向不同受众的精品图书和数字读物。

(三)加强中医药典籍保护传承。充分发挥中医药典籍的文化载体作用,系统保护、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古籍,实施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编纂出版《中华医藏》。培养中医药古籍整理专业人才,改善中医药古籍保护条件,依托现有数字平台建设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推动中医古籍数字化挖掘,打造中医药古籍数字化服务应用产品。

(四)推动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推进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基本建设,建成国家中医药数字博物馆。鼓励新建改建省级中医药博物馆,条件成熟的支持申报国家一、二级博物馆。加强中医药博物馆和文化场馆建设,梳理中医药文化遗存,强化收藏研究、社会教育、展览策划和文化服务功能,面向青少年等群体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展览等活动,开发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加强数字化建设,建立中医药资源藏品信息数据库,逐步开放共享藏品资源信息。

(五)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中医医疗和科研机构在中医药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建设高标准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遴选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增至150个,建设50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推动网上场馆建设,实现“云游基地”“云观展”,强化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文化服务功能。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力度。

(六)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每年度打造一组中医药文化传播专题活动,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大赛、文创大赛、短视频征集、文化精品遴选、悦读中医等系列活动。支持中医药动漫精品创作,打造以“灸童”为代表的中医药动漫IP,推出系列产品。引导中医药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一批优质的中医药题材文学作品、舞台艺术作品、美术作品以及纪录片、专题片、影视剧等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支持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台策划制作中医药专题节目。

(七)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校园活动。将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教师培训课程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推动各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和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中医药文化的常识。

(八)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工作。组织开展“千名医师讲中医”、中医药科普巡讲、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推介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式,扩大优质中医药科普内容的覆盖面。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普遍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方便群众便捷获取正确、规范的中药养生保健知识。推动中医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提高科普产品研发能力,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医疗机构等经常性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所有县级区域依托县级医院设置中医健康宣教基地。

(九)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制度。构建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知识库,每年度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掌握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情况基础信息和公民素养水平,为中医药健康文化的传播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十)推动中医药医教研产彰显文化特色。推动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紧密结合,以中医药文化涵养行业文化,深化行业作风建设和中医医疗机构、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中药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中医药从业人员文化熏陶,大力宣传和践行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开展先进典型风采宣传活动。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行业老字号创新发展,鼓励引导企业把中医药文化有机嵌入道地药材和老字号产业链全过程,不断提升文化特色、品牌信誉和市场竞争力。

(十一)培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发挥中医药行业中央文化企业和协会学会作用,引导中医药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主动面向社会开展文化和科普服务,鼓励引进培养文化创意、市场营销、公关推广等方面专业人才,以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为主体,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突出、求实创新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队伍,构建能力突出、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体系。

(十二)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交流。依托中医药海外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高水平医疗机构等,广泛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举办形式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编制中医药文化图书,拍摄高水平纪录片、宣传片和专题片,打造一批有传播度和美誉度的中医药对外宣传产品。加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与技术国际推广相结合,提增中医药在海外认可度和接受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框架下,完善中医药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和工作格局。中医药主管部门将中医药文化工作摆在中医药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成立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负责,精心组织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

(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投入机制,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重点项目。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依法依规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挥企业、基金会和有关单位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工作长效机制。

(三)做好评估考核。中医药主管部门牵头定期对本地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开展评估考核,对重点任务进展进行评估,对重大项目资金使用开展监测评估,及时总结工程实施情况,报送评估考核报告,发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八)国家中医药局就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建设有了路线图

4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及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邢超、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春宇,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陈峥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出席发布会。

邢超介绍,《“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作为首次由国家中医药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专门方案,是“十四五”时期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总体布局,并在重点项目中新增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标志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跃上新台阶、迈出新步伐。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始终坚持以文化筑牢中医药事业发展,以文化涵养中医药事业发展,通过开展四方面工作,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

一是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建设机制。“十三五”期间,国家中医药局启动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会同中宣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20余个部门组织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主题活动。“十四五”以来,八部门联合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汇聚整合,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得到切实加强。

二是持续丰富中医药文化活动。国家中医药局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各地通过展览展示、互动体验、巡讲直播、文化作品征集、知识大赛等多种形式传播中医药文化理念,打造一批全国联动的中医药文化活动。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全国主题活动分别在鸟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世园公园等举办,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走进名医故里”主题活动在湖北蕲春、河南南阳、安徽亳州、陕西铜川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说医解药大赛以及文化精品遴选、科普巡讲、悦读中医等活动持续开展,形成良好示范带动作用。“十三五”以来,各地累计举办各类中医药文化活动2.8万余场,参与辐射人数超1800万。

三是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国家中医药局始终把提供既能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中医药文化产品作为检验中医药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内容,不断创造中医药文化产品的内容、形态和传播渠道,指导创作一批优秀的中医药纪录片、影视作品、主题展览、文化科普图书等,探索“中医药+动漫”的传播形式,推出“灸童”“河洛”等动漫IP和相关文创产品。同时加大新媒体平台产品策划创作的支持指导。

四是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播平台建设。在全国各地推动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推动基地和场馆面向群众,为群众提供更为多元的中医药文化服务。支持各地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了2万余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以小而不简、精而不奢的理念打造群众身边的中医药文化天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九)博鳌亚洲论坛健康产业国际论坛首场分论坛聚焦传统医学创新发展中西医相得益彰定能发挥更大作用

4月20-21日,博鳌亚洲论坛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此次论坛是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框架下的专题论坛,由博鳌亚洲论坛、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以“全球健康:产业发展与共享”为主题,设有包括传统医学创新发展分论坛在内的8场分论坛。

“我始终认为无论传统医学还是现代科学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类健康,惠及更广泛的人群。中西医不要相互斗争,要相得益彰,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和作用,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这一目标。”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陈冯富珍在传统医学创新发展分论坛致辞中表示。

陈冯富珍指出,传统医学是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医学瑰宝,其治疗方式灵活,预防保健作用独特,费用比较低廉,十分符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一直以来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健康目标贡献了宝贵的力量。

“我是一名西医,但是推动传统医学的守正创新和发展贯穿了我整个职业生涯。”陈冯富珍表示,一直以来她高度关注传统医学发展,推动中医药领域制度建设和世卫组织传统医学相关议题,她欣慰地看到世卫组织通过了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首次纳入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深入发展传统医学。“我们多次组织和出席传统医学相关的活动,也一直很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等中医药高地建设。”关于如何推动传统医学的创新发展,陈冯富珍认为有5个重要抓手,一是重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面梳理,进一步挖掘特色优势;二是以临床疗效为切入点,坚持现代化、标准化与国际化;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和传承,为传统医学赓续血脉;四是完善传统医学产业发展流程,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五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保障发展的公平性、可及性及可持续性。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孙达表示,多域融合对于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应与6大领域融合发展,通过多域融合赋能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的作用和更好的魅力。他表示,加快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文化等领域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的协同联动,共同研究提出中医药发展政策举措,协调解决重大的问题,加强政策落实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谋划到位,推进到位,落实到位。要搭建协作平台,充分发挥聚合效应。加大激励力度,充分发挥叠加效应。要利用各种资源、资金渠道鼓励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融合发展。加大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投入力度,鼓励开展相关工作,布局多域融合试点示范,充分调动相关地方和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引导带动作用。

他表示,博鳌亚洲论坛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成为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平台,这也为做好多域融合提供了启发,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机遇。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打造高质量交流平台,鼓励、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模式,汇集优势资源智慧,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多域融合发展。

传统医学创新发展分论坛上,传统医学领域的领导、专家,致力于传统医学创新发展的企业家以及各界代表汇聚一堂,围绕政策制定、研究创新、科技融合、中西医结合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如何进行政商产学研多角色互动,高效赋能传统医学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

二、兄弟院校

(一)山西中医药大学与中国药科大学开展合作

近日,中国药科大学与山西中医药大学在晋召开合作发展座谈会,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金能明,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慧琴分别代表双方讲话。

会上,双方达成共识,两校将抱团组团,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加强人员互访、共同培训师资、共享师资、共享科研平台、合作开展经典名方名药研究和培养本硕博各层次人才等多种途径实现共同发展;双方将协同创新,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和山西省进行医药领域产学研合作的桥梁和助推器,共同为中医药的振兴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药科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以药学、中药学学科为龙头的药学学科群建设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素有“中国生物医药人才摇篮”的美誉。山西中医药大学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以区域性、有特色、高水平中医药大学为建设目标。

(二)广州中医药大学港澳研究生国情研学营启动

日前,“大湾区,大志向,担大任,成大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港澳研究生国情研学营暨学业训练营正式启动。

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表示,训练营的举办,是学校促进湾区中医药行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行动。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王伟为客座教授颁发聘书,并代表学校接收了香港中医骨伤学会感谢状。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协调部部长朱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杏林英才培训基地授牌。他表示,广州中医药大学多年来与香港中医药界合作密切,构建起具有岭南特色、适应港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为香港地区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中医人才;希望进一步深化两地合作,共同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综合实力。

启动仪式后,张建华以《抢抓创新发展战略机遇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题授课。全体营员还共同参观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和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馆,深入学习中医药文化。

(三)成都中医药大学选拔第三届“刘敏如班”学生

4月12日,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三届“刘敏如班”面试选拔评审会在四川成都举行。

此次选拔工作于3月29日启动,以中医妇科专业一年级研究生、长学制大二大三年级本科生以及专业排名在前15%的五年制大二大三本科生等为选拔对象,总名额不超过20人。经过学生个人申报、学院初审等环节,共有41名学生进入面试。评审会上,国医大师刘敏如等专家现场考察了学生的妇科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综合素质等。

据了解,为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推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融合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于2020年启动了中医妇科学“刘敏如班”传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通过专题讲座、班会学习、床旁教学、寒暑假见习、临床跟诊、名师亲自指导等形式,将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有机融合,并设立“敏如奖学金”“敏如传承专项奖”,鼓励同学向大家名师学习。

(四)云南中医药大学与云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近日,云南中医药大学与云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将在学科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

此次合作协议的签署,双方将深化交流合作,共同培育学科增长点,探索交叉学科发展新路径,探索构建双方研究生导师结对联合培养制度,助力云南中医药大学打造特色及高水平专业,联合申报国家及省级科研平台,共建国际交流平台等,为云南高等教育事业、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云南中医药大学将及时组建工作专班,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好协议的各项内容,推动学校发展驶入新赛道,迈上新台阶。

三、科研动态

(一)刘良团队、方勇飞团队发现血清鸟氨酸水平与类风湿密切相关为正清风痛宁治疗类风关提供证据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良院士中西医诊疗融合创新团队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方勇飞团队合作,在期刊《工程》(Engineering)上发表了题为《血清鸟氨酸水平下降与类风湿关节炎缓解情况密切相关:从青藤碱的一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得到的启示》(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ecreased Ornithine Level and Allevi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Assessed by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of Sinomenine)的学术论文。项目组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对治疗前中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检测,首次发现血清鸟氨酸水平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情况密切相关,即随着治疗缓解,鸟氨酸水平显著下降;且治疗前鸟氨酸水平可一定程度上预测正清风痛宁治疗后的疗效应答情况,提示鸟氨酸具有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价指标的潜在价值。

Engineering是中科院JCR期刊分区1区期刊,在全球工程综合期刊排名第一,2021年影响因子为12.834。

正清风痛宁(SIN)是从中药青风藤中提取出来的单体成分,与同类型产品相比较,有效成分清楚,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且价格低廉。从1992年至今,刘良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正清风痛宁临床、药理、药物制剂等相关研究,是目前唯一被纳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双目录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单体药物。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通过前瞻性、双盲双模拟的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开展了正清风痛宁单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正清风痛宁与甲氨蝶呤单药疗效相当,正清风痛宁与甲氨蝶呤联用较正清风痛宁、甲氨蝶呤单用效果更好;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正清风痛宁单药治疗组转氨酶升高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远低于甲氨蝶呤组。结果为正清风痛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高质量临床研究证据。

本研究第一作者为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博士石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潘胡丹;通讯作者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良院士、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方勇飞。

(二)程京团队和王阶团队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项目临床研究启动会召开启动心衰King方干预慢性心衰临床研究

4月4日,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院士团队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教授王阶团队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力衰竭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项目的研究任务——“心衰King方干预慢性心衰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临床研究”启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北京召开。

此项临床研究源于经典,以基于项目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医分子本草计算组方系统形成的守正创新King方为特色,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牵头,国内多家知名西医综合医院联合参与,验证多学科交叉创新中药开发路径的可行性。其中,心衰King方是基于分子本草技术,从中医药配伍理论、民族药志、分子药效、药物毒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筛选出的具有抗心力衰竭功效的中药方,由14位中药组成,其中以黑种草子和黄芪为君药,具有温阳补气、活血化瘀、化痰利水的功效。

会上,程京介绍,心衰King方研究团队融合了博奥晶方团队分子本草智能组方、王阶团队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任进团队药效毒理研究、肖伟院士团队药学研究等多个队伍,是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的探路者。他表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既要传承好中医药宝贵人用经验、文化瑰宝,又要拥抱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在科学化、工程化、数字化方面勇于突破,形成中国原创好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李军从立项依据、研究方案和临床研究复方颗粒剂三方面汇报项目的研究进展。随后,专家们围绕方案中研究对象、中心化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安全性评价、国际化对接等中药新药开发趋势开展研讨,为项目后续的落地实施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程京院士表示,希望这项临床研究可以成为多学科交叉中药研发新范式的典范,希望科研人在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这条道路上闯出新路。

(三)中国藏药资源库平台建成启用

日前,中国藏药资源库上线启动仪式在西藏拉萨举办,中国藏药资源库平台正式建成启用。该平台包含信息资讯、藏药材库、藏药方剂库、培训信息、供需信息、服务信息等专栏。截至目前,中国藏药资源库共录入1541种药材文字信息,完成审核并发布319种;录入590首方剂信息,完成审核并发布523首;制定400种药材采集计划,完成采集250种。

据悉,为更好发挥藏医药在医疗领域的独特优势,2020年西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中国藏药资源库建设工作,先后成立专班安排专人采集药材、制作标本、拍摄专业图片并做数据录入。

中国藏药资源库由“两库两平台”构成,即:藏药材库、藏药方剂库、藏药综合服务平台、藏药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资源库建设按照应收尽收、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原则,动态补充完善,按照藏药产品“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理念陆续上线发布,以数字化信息化方式实现藏药材、藏药方剂资源数据保存、展示、利用,有效保障藏医药文化实现传承不断层,对推进藏医药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藏药资源库平台的成功启用,是传承与发展藏医药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举措,能最大化实现资源信息的采、存、管、用。”西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郭乃雄表示。

(四)中荷科研团队在欧洲顶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免疫代谢交互促银屑病进展分子机制

日前,广东省中医院与荷兰高水平医学机构合作新突破性成果在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旗下顶级国际期刊《EMBO分子医学》发表。

该成果首次揭示了以天冬氨酸为关键媒介的免疫代谢交互促进银屑病进展的具体分子机制,提出免疫代谢交互的新学说,为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和药物靶点研究提供了新的示范,具有突破性。

免疫交互是免疫性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病理环节之一,中荷科研团队形成了“免疫代谢交互”的新学说,为深入探讨代谢重编程对病变微环境和整个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其在免疫性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为免疫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为该通讯作者之一。

(五)《中医药传承创新蓝皮书: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报告(2022)》发布中医药文化影响力总体呈上升趋势

4月11日,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23学术年会暨《中医药传承创新蓝皮书: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报告(2022)》(下称《蓝皮书》)发布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

此次大会以“发扬中医药优势 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蓝皮书》主编张建华,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孙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潘华峰,广东省中医药局副局长金文杰分别作大会致辞。潘华峰作工作报告并公布了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项目结题情况。

《蓝皮书》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组织编写,从中医药服务人民健康的角度出发,沿用此前专家咨询形成的中医药事业“七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从医疗服务、产业、养生保健、教育、科研、文化与对外交流、政策七个维度进行评价,力图通过更多角度,记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发布会上,张建华介绍,根据《蓝皮书》,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在区域发展上排名最前的为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西部地区,东部区域平均排名较2020版、2021版有所降低,年均下降一个名次,中部地区排名整体上升;其次,中医药强省政策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强省地区中医医疗服务排名较未提出强省政策地区更靠前。与2020版、2021版结果对比,排名前五的省(区、市)基本稳定,北京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评价连续三年排名第一,浙江省、广东省连续三年排名前五。《蓝皮书》认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具备一定区域特色,且具有稳健性,中医药强省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同时,《蓝皮书》从学术影响力、服务影响力和社会新闻影响力三个维度对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全国中医药文化影响力总体呈上升趋势,我国各省(区、市)中医药文化影响力排名前五分别为广东省、河南省、北京市、山东省和浙江省。另外,广东省是中药产业强省,根据三年以来《蓝皮书》的评价结果,广东省中药产业排名均为首位。

在专家点评环节,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周岱翰表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始终是辩证统一的。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要扩大开放、兼容并蓄,结合现代科学思想和技术手段,丰富中医药的时代内涵,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创新的基础是“守正”,坚守中医药理论的根基,遵循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传承精华,守住本根。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固“守正”,才能确保中医绵延永续,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

(六)国际学术期刊在线发表中国研究团队研究成果揭示中药复方治疗新冠整体调节作用机理

近日,中国研究团队以抗击新冠的“三药三方”之一化湿败毒方为例,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围绕抗病毒、抗炎两个关键药效途径,从整体药效到分子机制,深入解析了源于化湿败毒方的活性成分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作用靶点及作用途径,充分展示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整体作用特点及独特优势,相关研究成果被《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这是首次有中药复方治疗新冠研究成果在这一国际学术期刊在线发表。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指出“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疗效”。而上述成果为说明白、讲清楚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研究范式,为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药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成果在PNAS上的发表也意味着用“科学的方法”说明中药疗效及其作用优势正得到国际医学界的理解和认同。化湿败毒方由首批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研制,是中医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理论和临床疗效的物化载体,其颗粒剂于2021年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能显著降低疾病转重率,显著缩短核酸转阴时间,有效改善发热、咳嗽、乏力、胸闷等症状,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与指导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协同攻关,多学科交叉,研究明确了化湿败毒方“7种成分、5个靶点、2条途径”的作用机制。即围绕治疗新冠抗病毒、抗炎两个关键药效途径,发现厚朴酚等7种成分作用于5个靶点,同时发挥抗新冠病毒及其所致炎症的双重作用。其中,6种成分发挥抗病毒作用,主要作用在病毒复制蛋白靶点SARS-CoV-2 Mpro、RdRp;5种抗炎成分的作用靶点为PDE4及炎性细胞死亡通路,其中4种成分具有抗新冠病毒和抗炎的双重作用。

中药复方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审因决定治法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其特点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因此,相对于成分相对单一的化学药,中药复方类似“团队协同作战”,多途径治疗疾病,全面改善患者症状,但其作用机制复杂,研究难度很大。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药复方药物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深度参与疫情防控的全过程,成为抗击新冠病毒中国方案的鲜明特征。

四、海外资讯

(一)清肺排毒颗粒在加拿大获批非处方药上市增加批准“用于流行性感冒上述症状者”的新适应症

近日,清肺排毒颗粒在加拿大获批作为非处方药上市,并在我国已批准的清肺排毒颗粒所有适应症基础上,增加批准了“用于流行性感冒上述症状者”的新适应症。这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迈出了重大步伐。

清肺排毒颗粒是由我国抗疫“三方”之一清肺排毒汤转化而来的。据悉,加拿大卫生部在我国已批准的清肺排毒颗粒所有适应症基础上,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增加批准了“用于流行性感冒上述症状者”的新适应症,扩大了现有适应症范围;目前,清肺排毒颗粒已经完成品种注册、生产认证、贸易销售许可的全链条审批流程,具备了合法进入该国药品市场销售的资质。

“此次清肺排毒颗粒在海外上市,我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国际持证新模式,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王燕平说,作为清肺排毒颗粒的国际持证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全链条把控该药的海外注册、生产和销售环节,保护了药品的实际所有权,避免了以往出口药品被境外代理商持证的被动局面,也为保护其国际知识产权提供了新路径。

清肺排毒汤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葛又文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核心病机,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4个经典名方精心化裁而来的创新方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该方是抗疫3年多使用面最广、使用量最大、使用效果最好、科研成果最多的中药方剂,也是第六版至第十版国家新冠诊疗方案中推荐使用的唯一通用方剂,可以显著改善新冠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核酸转阴时间和病程、降低转重率和病亡率。

2020年7月,清肺排毒汤组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证书,成为我国首个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中药复方制剂专利。2022年7月,清肺排毒汤组方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银奖,也是这届中国专利奖中唯一获奖的中药抗疫组方专利。

2021年3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特别审批程序,在标准不降低、程序不减少的前提下,基于充分的临床证据,经过严格的现场核查,应急批准清肺排毒颗粒上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获得清肺排毒颗粒上市许可持有人资质,成为全国第一家事业单位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委托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清肺排毒颗粒,目前产品已经上市销售。自2023年4月1日起,清肺排毒颗粒按照新的支付标准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李昱介绍,3年多来,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了大量关于清肺排毒汤(颗粒)的科研论文,相关研究成果涵盖全球30多个国家,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显示了国际医学界对清肺排毒汤(颗粒)的高度关注,为其进一步在全球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医药文化讲座走进马耳他中学

4月25日,马耳他科斯皮夸市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的学生们24日上了一堂特殊的课,中国第18期援马耳他医疗队为他们带来一场生动形象的中医药文化讲座。

医疗队队长董晓燕以中医饮食文化为主题,向学生讲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因时、因季、因人、因颜色而异的饮食文化,并引导学生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且坚持下去。

“中国角”创始人、圣玛格丽特中学科学教师马丁·阿佐帕迪表示,近年来他坚持邀请医疗队走进圣玛格丽特中学介绍中医知识。通过讲座,很多学生对中医萌发出兴趣。受到中医文化的影响,学生们都期待以后有机会能去中国进一步学习中医和中国文化。

圣玛格丽特中学是马耳他一所综合性公立学校,2010年在中方支持下创办“中国角”。近年来,“中国角”已成为当地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的重要“课堂”。

五、权威声音

要坚持商文旅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中药的文化内涵,促进中药与文化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实现以文带医、以药促商、以商富农,全力打造中医药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 3月31日-4月1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赴亳州市、阜阳市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走好新时代湖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日,湖南省副省长秦国文深入湖南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中医药研究院、九芝堂、方盛制药、湖南中医附一、湖南中医药大学调研,并主持召开中医药工作座谈会时强调。

科普宣传推动中医药融入群众生活。”

——4月2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及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综合司副司长邢超作介绍。

以中医药文化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4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春宇表示。

构建体系加速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

——4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陈榕虎表示。

扩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参与度覆盖面。”

——4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邢超表示。

中医药博物馆呈现中医药文化大餐。”

——4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陈峥表示表示。

多措并举满足年轻人中医药文化需求。”

——4月20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邢超表示。

六、中医药文化

(一)中医药将亮相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

4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召开媒体集中采访会,明确中医药参展情况,指出展会将创新丰富内涵,辐射生命健康全产业链。

据介绍,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将于4月7-10日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展出面积9万平方米,参展商1000余家,其中中医中药将在A5传统医药馆展出。健博会期间,还将组织开展健康科普展、健康跑、广场舞、太极拳等系列健康嘉年华活动。

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由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我国大健康领域目前唯一一个国家级展会。

(二)贵州构建“中医药+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

3月30日,由贵州省中医药局、省文化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林业局联合举办的全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培训班在遵义市凤冈县开班。

培训班以集中培训和实地观摩的形式开展,邀请了中医药健康领域专家对涵盖9个市州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文化旅游、林业、中医医疗机构和旅游企业等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围绕康养旅游发展模式与路径,中医药健康旅游现状、趋势和融合发展,以及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申报政策等进行授课。同时,4家首批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单位做经验介绍。

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宋文勇表示,全省要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优势,深挖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精髓,构建起“中医药+”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格局,把贵州生态、气候和少数民族医药等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发展优势,坚持企业带动、文旅带动、市场带动,扎实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唱响“康养到贵州”品牌。

(三)2023首届沂山论健·中医药健康大会召开

4月7-9日,2023首届“沂山论健·中医药健康大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

大会围绕中医学术流派、“大健康时代”背景下现代中医药产业学院建设、医养结合发展、针药结合模式创新与应用、中医药文化传播、针灸外交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热点话题举办多场交流研讨会,与会专家就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产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交流研讨,凝聚共识。

会上,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签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深入合作,共同推进山东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会上还发布了潍坊道地药材“潍九味”,国医大师李佃贵传承工作室、王新陆国医大师血浊研究工作室揭牌,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播学会2023年学术会等活动同期举行。

大会期间开展了大健康博览会、健康义诊、产业投资合作对接会等活动,多方位展示了山东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新动态、新气象,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搭建了共建、共享、共赢的交流合作平台。

(四)二〇二三乌镇健康大会召开构建健康产业共商共建共享平台

4月10日,2023乌镇健康大会暨第二届中国OTC大会在浙江省嘉兴市乌镇开幕。大会以“共创美好”为会议精神,“万象启,开新局”为会议主题,聚焦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探讨健康领域前沿话题,搭建健康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张伯礼、李兰娟等20余位院士,8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以及200余位企业家代表齐聚乌镇,围绕健康领域话题开展深度交流与探讨。

期间,2023西湖论坛、第二届中国OTC大会、第二届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大会、第五届中国健康县域大会、2023中国医药广阔市场大会等五场会议同期举行,汇聚“医+药+科技+渠道”等产业生态核心主体力量,旨在打通院内与零售、城镇与县域、线上与线下等多个市场之间的联系,构建健康产业共商共建共享的生态平台。

大会主办方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当值会长、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回顾了我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和OTC行业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他表示,OTC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和便利,促进负责任自我药疗,增进公众健康方面的具有重要作用和社会价值。今年是“十四五”发展的关键之年,OTC行业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呼吁政府和社会更加重视OTC在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提升OTC价值。号召OTC行业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中心,加快产品创新,提升质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本土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轮值会长、乌镇健康大会主席阮鸿献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健康企业要以健康事业为核心,推动构建现代化健康产业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开幕式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管理司副司长王海南、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华伟等嘉宾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五)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网络视听作品征评展播活动启动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方式

4月11日,健康中国·传承中医药文化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网络视听作品征评展播活动启动仪式在广东佛山举行。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推选、扶持和展示一批多角度展现中医药文化精粹、传承创新成果的网络视听优秀作品,助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

启动仪式上,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小毅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创作源泉,希望各视听机构发挥优势,创作出更多中医药题材网络视听精品;也希望通过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中医药文化,进一步推动网络视听赋能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据介绍,优秀作品不但有机会在活动官方宣传专区、广电网络有线电视专区、重点网络视听平台、主流媒体等多渠道展播,并获得主办单位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还有机会分享20万元扶持资金。

(六)中医药全民阅读大会在杭举办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

近日,2023年中医药全民阅读大会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书香中国展主会场——浙江展览馆开幕。大会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峘宇主持。

开幕式上,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本次大会以“书香中医 健康中国”为主题,自觉把中医药文化融入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的大格局中,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广力度,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作视频贺词,他表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单位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和新闻出版工作的指示与要求,发起的悦读中医活动经过八载耕耘,已成为知名的国家级中医药全民阅读品牌活动。希望中医药人、新闻出版及全民阅读工作者能携手合作,充分吸收现代文明科学技术和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品牌活动、精品力作、传播平台”,重点任务明确“加大中医药文化活动和产品供给,每年度打造一组中医药文化传播专题活动,广泛开展中医药健康知识大赛、文创大赛、短视频征集、文化精品遴选、悦读中医等系列活动”。作为中医药出版“国家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策划并开展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助力全民阅读与健康中国”为目标的全国悦读中医活动和以“生活处处有中医”为主题的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在行业内外广获好评,形成了综合性文化品牌。

大会颁发了第八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和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获奖作品创作者、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成员单位、特别感谢单位及特殊贡献奖单位荣誉证书与感谢状。同时,悦读中医活动各联合主办单位及支持单位领导共同启动了第九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暨中医药阅读推广人计划。

下午,与会领导、专家齐聚浙江中医药大学,举行“阅读推广及文化科普经验大家谈”交流活动。活动邀请人民日报社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副总编辑王君平,中国传媒大学健康中国与中医药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唐远清,知名医学节目制作人、主持人安宁围绕“在新闻中读懂中医药”“元宇宙赋能中医药传播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医生,你该上线了:自媒体运营手册请查收”等内容作专题报告和分享。来自河北、浙江、上海、重庆等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相关负责同志及院校、医疗机构等单位负责人围绕中医药阅读活动组织推广及实践等相关主题进行圆桌讨论。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利明强调,要高度重视中医药出版工作,加大对中医药出版物的出版力度,积极利用最新技术赋能出版业态创新发展,加强中医药出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医药全民阅读活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同时,他表示,会有效发挥中国出版协会桥梁优势,调动全国出版资源,构造中医药出版的良好生态,持续推进阅读供给的创新发展,助力中医药全民阅读活动走深走实。

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安宁相继走进天猫读书节访谈直播间,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畅销书《全民阅读中医科普进家庭》《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医生你该上线了》等进行读书分享。此外,浙江展览馆还展示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系列重点图书与获奖图书。悦读中医同名微信号连续第七年入选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全民阅读媒体联盟和全民阅读与融媒体智库联合评选的“大众喜爱的阅读新媒体号”。

本次大会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指导,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相关院校、医疗机构等单位代表近百人参会。

、中医药产业

(一)山东发布《2023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要点》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综改示范区

近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印发《2023年全省中医药工作要点》,从7个方面提出36条具体措施,要求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要点》要求,抓好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贯彻落实。针对示范区建设重点改革方向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政策研究,为深化改革提供政策支撑。强化示范区建设督导评估。实施好示范区“揭榜挂帅”改革项目。举办示范区建设经验总结推广活动。力争年底前推出1~2项在全国范围内有标杆示范引领效应的改革成果。

《要点》明确,打造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启动实施第三批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工作。落实健康中国中医药专项行动。加强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小儿推拿防控基地、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服务网络建设。开展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制定建设标准并印发实施方案,年底前,遴选不少于400个村卫生室、2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为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要点》明确,遴选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15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120名、山东省基层名中医(药)专家150名。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项目,遴选培育中医药学术领军人物4名、中医药学科带头人30名。做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培养考核工作,探索建立以中医经典理论考试为主的结业考核评价制度。

《要点》提出,培育中医药产业发展优势。出台《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规范齐鲁道地药材发展。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规模化繁育,推动优质道地药材资源恢复。扩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规模,遴选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出台“鲁十味”品牌管理办法,打造“齐鲁道地药材”品牌。持续开展“百味千膳进万家”活动,举办药膳大赛,出台药膳指南。

《要点》要求,弘扬传播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省级中医药古籍信息化平台,开展中医药古籍调查登记和数字扫描,推进《中华医藏》相关项目编纂,开展中医药经典普及。

(二)辽宁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推广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和适宜技术

日前,辽宁省卫生健康委等19部门联合印发《辽宁省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

《实施意见》通过发展居家医疗服务、加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加快发展医养结合机构等措施,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其中明确,为老年人提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管理、中医诊疗等服务,推广普及中医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方法,发展中医药康复服务。大力发展健康管理、养老监护、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发展面向居家、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三)国家中医药局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合作协议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关于促进兵团中医药事业发展合作协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李旭出席签约仪式。

余艳红指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兵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动兵团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健康兵团、服务新疆工作总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于文明表示,双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释放中医药多元功能和价值,推动兵团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提升,有力促进兵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李旭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兵团中医药事业发展表示感谢。他表示,兵团党委始终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兵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双方签订协议将进一步推动兵团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四)吉林完成1020册中医药古籍修复工作

日前,记者从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2022年吉林省开展中医药古籍修复能力建设项目,对1020册古籍进行了溜口、补洞等复杂修复及换皮、缝线等简单修复。

吉林省中医药古籍修复工作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依托,升级改造古籍修复室,配置专业仪器设备,采购修复耗材及修复工作台、古籍压平机等。线上组织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培训,线下组织老带新桌边教学。并遵循古籍修旧如旧的原则,为破损古籍保存原始影像,为古籍衍生性研究提供依据。

(五)北京:中医经典安宁疗护提升患者生命质量

4月4日,在北京市安宁疗护服务媒体沟通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王小娥介绍,截至2022年底,北京95家医疗机构设置了安宁疗护科,开放安宁疗护服务床位650张。其中作为中医特色医疗机构,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打造“中医经典安宁疗护中心”,目前开设床位51张,病房24间,自成立以来已收治患者106人次。

鼓楼中医医院院长耿嘉玮介绍,中心以肿瘤科前期工作为基础,联合内科、疼痛科、老年医学科、志愿者及医务社工团队等,共同开展安宁疗护工作。现有医护人员34名,平均年龄31岁,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84.6%。在国家名老中医的指导帮助下,医院积极探索运用“汤液膏摩、针推灸熨”等中医方法和技术,继承创新了适合安宁疗护患者的中医技术,缓解病痛,提升生命质量。

中医特色的安宁疗护方案也得到了家属的认可。“中心接收的第一位患者肿瘤多发转移,生命仅剩短暂的一个月,缓解痛苦成为患者和家属唯一的愿望。针对患者的病情,我们在现代医学规范的治疗基础上,应用隔物灸、鳖甲灸、中药膏摩、金针、药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制定内服外调为主导的中医安宁诊疗方案,短时间内取得了满意效果。”耿嘉玮说。

医院还打造了中医特色的安宁疗护环境。病区命名源自《黄帝内经》,取名“素问阁”“灵枢苑”,病室名称为任督二脉穴位。根据安宁疗护的流程,设置了关怀室、五音治疗室、谈心室、药浴室,分别命名为“望鹤关慰堂”“闻音疗愈阁”“问岐抚心斋”“切磋净疾轩”,将中医文化与安宁疗护理念深度融合。

(六)山西:打造特色优势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23-2025年)》,明确要打造特色优势鲜明、作用更加彰显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规划》指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职业(助理)医师达到0.62人,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达到0.79人;创建100个省级中医优势专科;100所中医院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项目全覆盖;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达到90%。

《规划》提出,要打造特色优势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积极引进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建好建强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项目建设,依托省级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研院所,打造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加强县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能力建设。

《规划》还提出,发挥山西省中医康复联盟作用,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支持建设省级中医康复示范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在各级各类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支持研发中医康复器具。

此外,《规划》还提出,实施中医药“傅山工程”,加强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至少新建20个国家级传承工作室、50个省级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师承教育制度,建立中医师承教育基地。

(七)《2023年上海市中医药工作要点》印发打造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近日,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2023年上海市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35条具体工作要求,加快推进深化中医药改革,加快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根据《工作要点》,上海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独特优势,推进国家医学中心(中医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组织上海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的4家中医单位完善试点方案,探索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模式”;深入推进“区域+专科”四大中医医联体建设,以中医专科专病能力提升为核心,带动提高医联体中医药基本医疗服务同质化发展水平;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机制以及中医医院深度评价机制。

《工作要点》提出,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重点做好中医药应急和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升各级中医医院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不断推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应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建设平战结合的中西医结合危急重症救治预备队,形成一批中医应对预案。同时,支持疑难危重症中医药诊疗核心能力培育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建设,开展新一批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做实社区中医药服务,启动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治未病服务网络。促进中西医协同,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推出一批可在全国推广应用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中西医协同服务模式;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和院校建设西医学习中医基地,开展西学中师资培训;依托上海市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建设国家高水平的中西医多学科交叉重点学科,打造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多学科科技创新体系。

《工作要点》要求,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培育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上海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升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行列。加强各级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推进海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和上海市中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搭建中药传承创新平台。此外,要围绕临床需求和若干重点领域能力提升,持续开展中医药领域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高质量临床研究,提升中医药创新策源能力。支持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奉贤区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建设三个创新中心,并积极推进数字赋能中药产业。

《工作要点》还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流派工作室全面引入本科教育全过程,加大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开展基层中医药骨干研修项目,加强健康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深化中医药合作交流,推进上海市国家级中医海外中心功能提升,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平台;系统推进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建设,持续推进中医药技术、方法、信息、产品等领域的国际标准研制;试点建设海派中医特色技术转化孵化基地,探索中医技术向服务贸易产品转化的有效路径;深化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支持部分专科专病联盟实现长三角覆盖,支持在区域内开设名中医工作室。

(八)西藏召开全区藏医药发展大会王君正作出批示严金海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4月12日,西藏自治区召开全区藏医药发展大会,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作出批示,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主席严金海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领导唐明英、罗梅、孟晓林出席会议。

王君正在批示中指出,藏医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被誉为最为完整、最有影响力的民族医药学之一,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年来,全区广大藏医药工作者坚守医者初心、担当健康使命,在健全藏医药服务体系、提高藏医防病治病能力、加强藏医药人才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推动健康产业和传承藏医药文化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障各族群众健康、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君正强调,传承创新发展藏医药,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内容。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建设世界一流的藏医药研究平台、一流的藏医药大学、一流的藏医药企业、一流的藏医医疗中心目标,遵循藏医药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藏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健全符合藏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藏医药现代化、产业化,促进藏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健康西藏建设、推进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严金海指出,当前藏医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时机,我们要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藏医药事业和产业提质增效,展现更大作为。要坚持以“藏”为根,实施好藏医药传承保护工程,拿出真金白银、拿出硬招实招,做好藏医药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传承和保护;紧扣中藏医药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大力弘扬藏医药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坚持以“医”为本,深挖藏医药的医理学作用和治疗效果,积极开展藏医特色诊疗项目,提升疾病防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便捷化;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加快打造国家藏医医学中心、自治区级区域医疗中心、特色重点医院,加快推进市(地)级藏医医院医联体建设,全面提升县乡藏医机构能力水平;进一步规范藏医医务人员准入标准、藏医药材质量标准、藏医医疗机构行业标准。要坚持以“药”为基,加强理论研究、加强资源保护、加强质量监管。要坚持以“产”为媒,强化扶优扶强的政策支撑,依靠龙头企业带动产学研联盟、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打造藏医药科技创新和优势成果转化的高地;大力推动藏医药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探索“藏医药+”产业新模式。他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全面加强党对藏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藏医药队伍建设,扎实推进藏医药事业发展,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藏医药事业崭新篇章。

余艳红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发展中医药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中医药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结合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深学细照笃行上下功夫,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余艳红强调,西藏藏医药工作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加强党对藏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加强藏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促进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法规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要加强藏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藏医资源扩容提质和均衡布局,夯实基层藏医药服务网底,提高藏医药服务的可及性。要促进藏医药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全力办好西藏藏医药大学,加强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藏医药学原理,提升藏医药核心竞争力。要大力发展藏医药产业,加强道地药材保护利用,培育和扶持一批藏药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升藏医药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要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进藏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讲好藏医药故事,提升藏医药的影响力。

(九)辽宁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旅游基地建设

近日,辽宁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文旅厅联合发文,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辽宁省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建设和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到2025年底建设10个辽宁省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基地、15个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通知明确,具有一定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或医养结合机构均可申报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将中医药健康旅游分为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旅游、中医药养生体验旅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旅游等以及兼具其中两种以上的多种模式,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建设主要依托中药资源种植(养殖)基地、中医药自然景观、中医药文化遗址以及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企业等。

(十)《健康河北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印发打造优质中医药服务网络

近日,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健康河北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群众健康素养提升专项行动、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行动等10个专项行动,明确聚力打造“全省有高峰、各市有高地、县县有特色”的中医药优质服务网络。

中医药强省建设专项行动明确,到2027年,实现每个市都有三甲公立中医院且各有特色,县级中医院实现全覆盖,国医堂乡镇社区全覆盖、中医药人员全配备;引进培育300名高级人才,培养2000名骨干人才、2万名“能西会中”的中西医复合型人才;建设50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20个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中医药定量化、标准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为此,《方案》提出,加快建设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国家疫病防治基地,筑牢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进一步培优以脾胃病、血液病、心血管病为代表的中医优势专科,建设省、市级中医治未病中心,大力推广应用中医适宜技术。继续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人才支撑计划,定期选拔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优秀人才,扁鹊实验班师承学习模式扩大规模,持续开展“西学中”培训以及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围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河北大宗药材炮制煎熬萃取研究等7个方面设立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加强攻关研究,建设中医优势病种病案数据库,强化循证研究能力。持续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扁鹊计划”,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

(十一)浙江: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助推卫生健康现代化

近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浙江省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聚焦卫生健康现代化,着重推进“九大行动”,其中包含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

《实施意见》提出,将培育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建成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依托省中医院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5家以上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实现设区市三甲中医医院全覆盖;加强血液、肾病、肺科、骨伤等中医特色学科(专科)建设,15个以上学科进入全国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前十;新增国家和省级名中医60名以上,建设省市中医药创新团队100个。

同时,推进“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80%以上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帮扶山区26县和6个海岛县建设100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遴选培养基层中医药学科带头人500名、骨干人才1万名;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6类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建成基层“旗舰”中医馆200个以上。

《实施意见》要求,促进中西医协同发展,争创2家以上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康复护理等专科医院中医科室全覆盖;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中西医联合攻关和中药制剂等成果转化;健全“西学中”人员培养机制,提升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推广智能开方、处方流转、共享药房、代煎配送等一站式服务;结合各地实际,建立基于服务量的中医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建好“国民学国医”学习平台;高质量推进中医药走出去。

(十二)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近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中医药特色服务、医卫融合、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文化传播和信息支撑等“七大体系”,明确到2025年,实现县办中医医院、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中医药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意见》明确,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成以国家、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药服务体系。积极创建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将中西医协同发展纳入公立医院评审和绩效考核。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全覆盖。

《意见》提出,全面融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地方增补项目。加强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提升应急救治能力。同时,打造康复医学高峰,三级公立中医医院规范设置康复科,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建设中医药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一县一品”建设工程,重点培育“十大楚药”和“五大特色药材”,到2025年,全省中药材总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中药材生态种植面积达260万亩以上。做强中医药龙头企业,实施“一品一策”提升计划,加强中药新药研发和已上市中成药二次开发,培育中药大品种大品牌。

《意见》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深入实施“时珍中医药人才”计划,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在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开展中医药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中医课程列入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实现重大创新能力突破,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促进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唱响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品牌。

(十三)四川:明确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责任分工

近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委宣传部等10部门印发《四川省贯彻落实〈“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责任分工方案》 ,对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形成人民群众客观科学礼敬中医药文化的社会氛围作出部署安排。

《方案》明确,到2025年,川派中医药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更加健全,价值内涵和宝库“钥匙”传导功能进一步发挥。建成中医药文化特色研究机构,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评选一批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活动品牌,中医药文化传承整体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方案》提出研究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推进中医药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中医药文化研究高地、打造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和传播基地、加强中医药文化产品供给、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推进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广泛开展中医药科普、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交流、多元化发展中医药对外贸易、培养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等12项重点任务。

《方案》明确,加强川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及其哲学内涵、人文精神、科学思想、价值理念研究;加快整理一批藏、羌、彝等少数民族医药古籍,强化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建设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等高层次中医药文化研究平台,支持中医药简帛研究中心建设;鼓励中小学设立中医药文化知识廊、文化角,开辟中药种植园等中医药文化主题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提档升级现有海外中医药中心服务能力,打造集医疗服务、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四川海外中医药高地等。

(十四)于文明会见香港中医中药界联合总会会长李应生一行

4月2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会见香港中医中药界联合总会会长李应生一行。

于文明肯定了香港中医中药界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服务民众健康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他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继续支持香港开展中医师培训、建设首家中医医院等工作,促进内地与香港发挥各自优势、共赢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医药力量。

李应生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期以来给予香港中医中药界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希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加强指导,促进香港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让香港中医药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大湾区居民。

(十五)上海:将社区打造成中医药服务主阵地

日前,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将社区打造成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并围绕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明确7大任务、18条政策措施、19项考核评价指标。

上海将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重要契机,坚持中西医并重,着力发扬“海派中医”特色优势,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领域的服务能力,为民众提供便捷、优质中医药服务。

《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基层中医药将实现八个“全覆盖”:区级公立中医医院二级甲等及以上全覆盖、公立综合医院中医科基本实现全覆盖、二级及以上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家庭医生团队中医药服务全覆盖、社区中医药优质服务提供全覆盖、基层中医药人员配备全覆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全覆盖。

《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包括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基层中医药管理能力、深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和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基层中医药改革。

与此同时,上海将推动中医药品牌建设、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加大医保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等工作,实现中医药全面融入区域社会发展和居民健康生活,为健康上海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十六)安徽: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近日,安徽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林业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推进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意见》,明确以“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优化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为目标,全面提升安徽省中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成长力、市场感召力、服务保障力。

《实施意见》要求,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以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基地和大别山西山药库为重点,突出皖南山区特色药材优势,培育中药材产地加工示范企业,加强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管理,形成全链条质量安全风险管控产业链发展体系,培育铸造“十大皖药”品质特色,推动建立优质优价的中药材价格体系。加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攻关和良种推广力度,加快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整体提升中药材种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规范中药材种养植(殖),加强对种植过程中高毒、剧毒农药的使用管理,积极采取轮作倒茬、深耕晒垡、有机培肥等传统措施,集成和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等,切实提高中药材种植绿色化水平,增强中药材产品的安全性。规范中药材采收及产地初加工管理,制定安徽省产地趁鲜切制品种的加工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推动中药生产企业将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向中药材种植加工环节延伸。鼓励优先使用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的中药材。

《实施意见》还提出,成立省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对《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宣贯和培训力度,广泛发动和正确引导中药材种养植(殖)企业学习并参与实施,严格落实其中药材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要加强对中药材生产企业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化意识和技术水平,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0二三年五月八日

上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5期

下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