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7-8期

时间:2023-09-08 08:10:25 作者:  浏览数:

一、重大事件

(一)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药品监管五年3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近年来,国家药监局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中药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我国中药监管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7月5日,国家药监局副局长赵军宁在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上透露,2018年至今,已经批准31个中药新药上市,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

赵军宁介绍,中药新药上市不断加速。今年2月份出台了《中药注册管理专门规定》,调整中药注册分类,创新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在这些政策“加持”下,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申请数量、批准数量同步增加,2018年至今,已经批准31个中药新药上市,不断满足公众用药需求。

中药标准体系日益健全。国家药监局积极构建以国家药品标准为主体、省级标准为补充的中药标准体系。颁布实施2020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标准2711个,其中新增117种,修订452种。还首次颁布了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目前收载61个品种规格。在稳妥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的同时,加快制定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目前制定发布国家标准248个,完成省级标准备案近7000个,涉及品种约700个。

中药质量安全底线越发牢固。坚持问题导向,在今年1月份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科学监管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共计35条,全面加强中药全产业链监管,持续开展中药饮片专项整治和生产专项检查,加强生产经营监管,强化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督促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上市后评价,修订完善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等内容,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中药饮片抽检质量整体合格率由2018年的88%上升到目前的97%左右,中成药整体合格率长期稳定在98%以上。

赵军宁表示,下一步,国家药监局将强化中药监管制度研究。构建符合中药特点、更加有利于中药创新发展的审评审批制度体系。通过对中药创新药采取研审联动、靠前服务等方式,由后端加速转变为全程加速,进一步激发中药创新发展新活力。构建中药标准管理体系。在中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今年还研究制定《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着力构建中药标准管理体系。针对中药特点,加强对中药标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全面落实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继续坚持严格监管不放松,严厉打击中药领域违法违规行为,规范净化市场竞争秩序,形成良好发展态势,坚守中药安全底线。

(二)《药品标准管理办法》发布省级中药标准制定有了新要求

日前,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标准管理办法》,设“国家药品标准”“药品注册标准”“省级中药标准”“监督管理”等章节,分别明确了三类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程序及要求,并明确中药、化学原料药、医疗机构制剂等定位和适用情况。

《办法》在“省级中药标准”章节中明确,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等组织制定和发布省级中药标准,并在省级中药标准发布前开展合规性审查,负责组织省级中药标准中收载使用的除国家药品标准物质以外的标准物质制备、标定、保管和分发工作,制备标定结果报中检院备案。“省级中药标准”属于收载有禁止收载品种的,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的以及其他不适宜备案的情形的,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予备案,并及时将有关问题反馈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明确,省级中药标准禁止收载包括无本地区临床习用历史的药材、中药饮片,国内新发现的药材等七类品种。

《办法》要求,国家药品标准起草单位或者牵头单位应当将起草或者修订标准使用的中药标本送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指定的药品检验机构保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省级中药标准中存在不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技术要求情形的,应当责令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予以撤销或者纠正。

《办法》还明确,中药标准管理有特殊要求的,按照中药标准管理相关规定执行。中药标准管理专门规定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过程中核准的注册标准、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的备案标准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制剂注册和备案的相关规定。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化中医医联体建设谋划长三角名中医诊疗中心

日前,上海市中医药管理、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联合印发通知,进一步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医联合体建设。重点围绕深化医改要求,坚持以便民惠民为目标,以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区域中医药资源,提升示范区区域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示范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通知,示范区将建设中医医联体一体化架构。组建由上海市中医医院牵头,示范区内中医医院为骨干的示范区中医医联体,逐步建立覆盖全区域基层中医药协作网。通过学科共建、设置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方式,建立三级网络化、同质化的专科专病管理模式,建立一体化示范区中医专科专病联盟,为示范区百姓提供一体化的中医药特色服务。谋划“长三角名中医诊疗中心”,聘任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江浙沪名中医团队为主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坐诊,同时借助互联网医疗优势,建立一体化远程智慧医疗,满足远程名医会诊、访学培训、数据共享功能。

同时,创新示范区中医药服务模式。通过共建共享互联网医疗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依托长三角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平台,提高示范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畅通示范区中医医联体内各单位间中医药人员流动,通过多点执业、人员双聘等方式,不断壮大中医药专科专病服务人员队伍及服务能级遴选工作表现优异、富于进取的医院管理人员,进行双向交流,逐步提高示范区中医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中医药管理能级和水平。

此外,共建中医药传承创新机制。协同推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开展中医流派传承研究,推动三地中医流派学术思想、诊疗经验等传承创新发展。开展中医药传承工作,建立以名医团队为单位的出诊、带教、师承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建立高效的中医学术思想、临床实践经验的传承方法和创新模式。创新中医药教学培训体系,打造“线下+线上”24小时开放的培训平台,通过开放远程培训、远程教学授课、联合举办国家级或省(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等多种形式,提升医联体内单位科研教学能力。构建中医药研究一体化模式,示范区中医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可以“双负责人制”联合申报二省一市有关中医药科研项目。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水平、中药新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共同推动区域内中医药研究水平的提高。

(四)2023年基本公卫服务重点工作出炉强化“一老一小”中医药健康服务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为89元,新增经费重点支持地方强化对老年人、儿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通知指出,202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种类和数量总体不变,各地重点在巩固做实现有项目、改善群众获得感和感受度等方面加强工作。要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广泛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宣传,充分调动社区、家庭、辖区驻地单位的积极性,动员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主动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接受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做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和0-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强化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和咨询指导、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预防、眼保健和近视防控、口腔保健等健康指导和干预。

通知明确,家庭医生(团队)要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签约的重点人群和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统筹做好基层疫情防控,分类分级对重点人群服务落实“六个到位”,加强日常管理服务和健康监测。

(五)《中华医藏》首批图书在京发布遴选收录了《遵生八笺》等为代表的74部养生典籍

7月13日,《中华医藏》首批图书在国家图书馆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主持发布活动。

此次发布的《中华医藏·养生卷》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共遴选收录了《遵生八笺》《养生月览》等为代表的74部养生典籍,在版本选择上力求精善,兼顾学术价值性与艺术代表性,充分展示了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医药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想智慧和生命健康知识,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原创思维、独特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论与方法的宝藏,更是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泉。发掘、整理、保护和利用中医药古籍,不仅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精华、促进中医药原始创新的必由路径。《中华医藏》是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实施的大型中医药古籍整理保护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推进,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具体实施。2010年,在原文化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两个中心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从1.3万种中医药古籍中遴选古籍元典2289种拟作影印出版,其中少数民族医药古籍224种。2018年,财政部正式将《中华医藏》列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立项资助,全国28家单位、34个课题组近千人参与,200余家古籍馆藏机构支持项目实施。做好《中华医藏》编纂出版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医药工作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也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对保存中医药文献、传承中医药学术、弘扬中医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六)国家发改委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鼓励中医药传承创新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3年本,征求意见稿)》,鼓励中医药传承创新,鼓励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目录(征求意见稿)》共有条目1002条,其中鼓励类348条、限制类231条、淘汰类423 条。鼓励类在医药方面包括医药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新型药品开发和生产、中医药传承创新等5个条目;在卫生健康方面包含医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等5个条目。其中,中医药传承创新条目包含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中药创新和改良型新药、少数民族药的开发和生产,中药高效提取、全过程质量控制和信息追溯等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据悉,与上一版相比,《目录(征求意见稿)》总条目减少476条,鼓励类减少473条、限制类增加16条、淘汰类减少19条。此次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3年7月14日-8月14日。

(七)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将启动宣传适宜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知识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明确2023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时间为7月24-30日,活动主题为科学健身助力老年健康。

宣传周活动内容包含宣传老年健康政策、老年健康科普知识、老年科学运动知识、适宜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知识等。《通知》提出,要积极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以及药膳食疗科普等活动,普及适宜老年人的中医养生知识、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项目。

《通知》提出,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作用,持续面向老年人及家庭宣传老年健康政策、健康知识(含中医药健康知识)和科学运动知识等。

(八)我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增长

日前,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2022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升,达到22.56%,较2021年增长1.3%。群众的中医药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增强。

调查显示,2022年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阅读率、信任率、行动率均有增长,其中普及率、阅读率、信任率高于90%,反映出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工作持续推进,中医药不断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调查表明,目前,电视依然是大众获取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最主要的渠道,新媒体在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传播与普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疗服务机构是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的主阵地,工作单位和学校的普及率上升幅度最为显著,说明更多单位和机构开始注重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承担起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和推广的社会责任。

调查显示,2022年20个省份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实现了不同程度增长,15个省份素养水平高于全国水平。

针对调查结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大面向重点群体、重点区域的中医药健康文化普及力度,增强全国素养水平提升的后劲,推动素养水平均衡稳定增长。同时,在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推广方面,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利用大数据、5G、直播等新兴技术,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创意性、灵活性,推动中医药文化“破圈”传播,方便群众便捷获取正确、规范的中医药知识。

(九)中药学“101计划”项目启动会召开培养一批“有情怀,强本领”的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近日,教育部基础学科中药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会在天津中医药大学召开。

教育部基础学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涵盖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等多个领域。中药学“101计划”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牵头,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中医药高校,共同加强中药学学科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核心师资团队建设,培养一批“有情怀,强本领”的中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

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围绕构建高质量中医药教育体系,提高中药人才培养能力的发展需求等方面,提出工作要求。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罗延安表示,天津市教委将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张伯礼从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布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中药学“101计划”建设要求。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高秀梅表示,天津中医药大学作为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101计划”项目牵头单位,将组织各参与高校专家,努力高质量完成项目研究。中药学“101 计划”工作组负责人、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邱峰介绍了该校中药学拔尖人才培养的开展情况。

分组会议阶段,各课程组对课程建设思路与教学大纲制定规则、实践项目建设框架、数字化教材编写方案、课程团队建设方案、知识图谱构建思路、虚拟教研室建设方案进行讨论。

中药学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是中医药产业链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基石,深入实施中药学“101计划”,将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十)今年下半年深化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出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六个方面20条具体任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列入其中。

《任务》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和老年医学科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推进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研发,加快关键信息考证发布及新药审批。

《任务》要求,统筹布局综合类、专科类、中医类的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开展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评价,推动建立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同时,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推进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按床日付费工作,探索实施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2023年度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评估,优先将技术劳务价值为主的治疗类、手术类和部分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整范围。

《任务》明确了各项具体任务的负责部门,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深化医改。强化宣传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凝聚改革共识。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十一)多个中医药成果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近日,《教育部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公布,共计1998项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包括《新时代中医药本科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守正创新联考引擎创建中医经典教育新模式》等多个中医药相关成果。

据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天津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等完成的《新时代中医药本科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上海中医药大学完成的《中医药文化教育资源贯通大中小学的创新与实践》等成果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完成的《守正创新联考引擎创建中医经典教育新模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的《笃学经典、立足临床、融通师承,“三全程”中医思维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的《弘扬“和合思想”,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福建中医药大学完成的《优势学科引领下康复治疗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等成果获该奖项二等奖。

此外,福建泉州市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完成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医药文化特色课程1345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等成果获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完成的《基于“现代师承,固根养术”理念的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等成果获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西中医药大学完成的《德术一体、潜明合予:中医内科专硕人才“三式融通”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湖南中医药大学完成的《“四位一体”能力导向的中医学研究生传承创新人才培养43年探索与实践》等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十二)四部门发文要求做好中国医师节庆祝工作

今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做好2023年中国医师节庆祝工作,并确定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

通知要求,将节日庆祝活动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强化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引领。将节日庆祝活动与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聚焦影响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的突出问题,办实事、解民忧,扎实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将服务人民健康作为节日庆祝活动的重要内容,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通知明确,要认真贯彻落实惠医举措,在保障工作条件、维护身心健康、落实待遇职称政策、加强人文关怀、创造安全执业环境等方面进一步细化实化举措。在节日期间,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走访慰问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因公致伤致残的医务工作者、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医务工作者和老医务工作者等,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要务实组织开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良好社会影响的节日庆祝活动,大力宣传和报道先进医务工作者的优秀事迹和杰出贡献,全方位展示广大医务工作者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的良好形象,推动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十三)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着力增加高质量中医医疗等服务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稳定大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拓展新型消费、完善消费设施以及优化消费环境等措施,旨在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措施》在扩大服务消费方面提出,提升健康服务消费。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等医疗联合体,加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生活照护、康养疗养等服务和产品,支持各类机构举办老年大学、参与老年教育。积极扩大普惠型服务供给,推动公共消费提质增效。

(十四)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增聘42名学部委员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完成第二届学部委员增补工作。经首届学部委员评审,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定,聘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丁樱、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王晞星等42位专家为学部委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成立于2020年,第一届学部委员共93人,由代表中医药行业及相关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组成,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等。

学部成立以来,学部委员在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战略研究、“十四五”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和首席研究员评审、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论证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部委员是中医药领域最高智库专家,将为做大做强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高端智力支持和高水平人才支撑,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指导和战略咨询。

(十五)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开幕式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

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开幕式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8月24日上午在陇西县隆重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宣布: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开幕。

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白俄罗斯卫生部长德米特里·皮涅维奇,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学军,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世卫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分别致辞。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主持开幕式。

胡昌升代表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和全省人民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甘肃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国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他说,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甘肃是我国中医药资源大省,是闻名遐迩的“千年药乡”和“天然药库”,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中医药资源丰富多样、量大品优,中医药产业基础厚实、体系完备,中医药开放合作活跃、交流广泛,中医药投资氛围浓厚、环境优越。当前,我们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抓手,推动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奋力开创健康甘肃建设新局面。衷心希望各位嘉宾畅所欲言、发表真知灼见,为甘肃中医药传承发展把脉问诊、贡献智慧和力量。希望各位外国朋友积极宣传推介甘肃的中医药发展,向世界讲述好中医药故事,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希望各位企业家加大在甘投资布局力度,引荐更多的企业家和有识之士来甘洽谈合作、投资兴业,携手开创全方位深化合作的美好明天。

于学军表示,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把中医药工作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谋划推进,创新探索出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发展的“甘肃模式”。相信甘肃会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加快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走前列、当先锋、作示范,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加大对甘肃卫生健康事业和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余艳红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医药振兴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强化历史主动、坚决扛起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时代责任,强化事业带动、不断夯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坚实基础,强化产业拉动、持续厚植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强化改革联动、全面加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保障体系,加快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展现中医药担当作为。

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州师范大学校长尚永丰,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战略科学家朱兆云,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映龙分别发表演讲。

省领导张伟、俞成辉、黄瑞雪、郭天康及李德新、张伟文出席开幕式。副省长赵金云出席开幕式并主持论坛。

(十六)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

8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

会议强调,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高质量发展全局。要着力提高医药工业和医疗装备产业韧性和现代化水平,增强高端药品、关键技术和原辅料等供给能力,加快补齐我国高端医疗装备短板。要着眼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鼓励和引导龙头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独特优势,加大保护力度,维护中医药发展安全。要高度重视国产医疗装备的推广应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促进国产医疗装备迭代升级。要加大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一批医疗装备领域领军人才。

会议指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建立房地产业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举措。要做好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进建设,确保住房建设质量,同时注重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十七)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鼓励采用中医中药等促进术后患者康复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旨在进一步完善手术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形成科学规范、责权清晰、运行顺畅的管理机制。

《方案》明确行动范围为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指出以科学评估为抓手,加强术前风险管理;以强化核查为基础,严格术中风险管理;以精细管理为保障,强化术后风险管理;以优化机制为手段,实现系统持续改进等。

《方案》要求加强术后恢复管理。鼓励医疗机构采用临床营养、早期康复、心理治疗、中医中药等医疗措施,促进术后患者康复;鼓励患者主动参与术后康复活动。

二、兄弟院校

(一)江西副省长史可调研江西中医药大学加快推进江西中医药振兴发展

近日,江西省副省长史可就推进江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到江西中医药大学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会上,史可指出,江西中医药大学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更加自觉地扛起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担当,抓住人才培养关键、做强科技创新高地、扛稳社会服务职能,助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史可强调,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重点,江西中医药大学要更好地发挥好“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为江西省中医药发展重大战略、重大改革、重大决策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建议,助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要深化产学研结合促进中医药科研创新,总结优秀经验,创新发展思路,努力解决中医药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加快推进江西中医药振兴发展,为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强化人才培育和技术推广,深化传承创新,加强体系建设、内涵提升、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健全江西省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再上新台阶。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江西中医药历史文化,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普及中医健康理念,助力江西打造中医药治未病传承创新发展新高地。

(二)安徽中医药大学首届“华佗菁英班”开班

近日,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院)首届“华佗菁英班”开班暨拜师典礼举行。

为进一步弘扬“北华佗 南新安”办学特色,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安徽中医药大学在针灸推拿学院设立“华佗菁英班”,每年从学院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康复学5年制各临床专业二年级本科生中遴选60名优秀学生,虚拟编班开展特色人才培养。“华佗菁英班”立足于“读经典、拜名师、强实践、勤临证、善创新、提素养”的中医成才之路,实行基础—临床双导师制。首届华佗菁英班在全校各临床学院及三所附属医院遴选了基础导师31人,临床导师37人,按照“华佗菁英116”育人考核计划,套餐式个性化培养,做到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学研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经典、临床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

据悉,“华佗菁英班”成为该校继“新安医学教改班”“新安书院”“中西医卓越医生培养班”“中药‘五能’人才培养班”之后的又一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三)江西中医药大学培训校园中医药文化宣教人才

7月9-10日,江西中医药大学举办第五届大中小学教师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培训班。

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表示,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既有培育人才的现实意义,更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要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抓牢“关键人群”,发挥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学科人才优势,充实中小学校和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设定“科学目标”,普及健康养生知识和正确的健康观、生命观和伦理观,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衔接“第二课堂”,将大学生第二课堂与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有机衔接,提升大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实现中医药大学生培养和中小学生育人的双赢局面。

培训班上,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濮传文,全国名中医龚千锋,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万春等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开展八段锦现场教学、江西中医药文化馆文化研学等活动。江西中医药大学与中小学校进行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大学生第二课堂基地签约仪式。

自2014年起,江西中医药大学就启动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育人活动,举办的大中小学教师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培训班覆盖大中小学校50余所,培养中小学教师骨干260余名,探索构建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大学生第二课堂“学教用一体化”育人新模式。

(四)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未来科学家训练营”开营

近日,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未来科学家训练营”在学校温江校区开营。训练营旨在通过建立高水平科研活动学生参与制和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挑战的精神品格。开营式上发布了首批本科生科研项目名单,学校通过设立“高水平科研活动学生参与制”联动立项的方式,招募本科生400名,组建“师生科研共同体”193个。

开营式上,该校校长余曙光剖析了中医药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以四链融合创新补短板,以“未来科学家计划”为重点,着力构建“教育全景融入、课程全线覆盖、项目全面开放、平台全力支撑、导师全程指导、服务全情助力”的“六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力求开创“教育、实训、指导、服务、引领”的“五位一体”双创工作新格局。

四川省教育厅高教处何霖俐表示,希望学校以未来科学家训练营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抓好关键环节,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培育中医药卓越创新的时代新人。

(五)西部中医药高等教育协同研究中心成立

近日,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教学工作联席会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召开,会上,西部中医药高等教育协同研究中心成立。

会上,云南中医药大学校长丁中涛、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于远望等专家分别以《植根红土,培养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协同创新,互促共赢,勇担西部中医药高等教育振兴之责》《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医药高等院校发展的思考》等为题作报告。中国西部中医药高等教育联盟高校签约成立西部中医药高等教育协同研究中心。中心将通过跨校、跨领域的深度合作,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研究范式转换为路径,着力打造西部中医药教育学术共同体。中心的成立,将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助力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国西部中医药高校联盟于2019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发出号召成立,现有15所联盟高校,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联盟高校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共筑中医药教育新高地,促进西部中医药事业发展。同向发力,引领和带动区域中医药高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六)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中医药文化进社区实践教育基地

近日,农工党朝阳区委北京中医药大学支部与中共北京中医药大学机关党委继续教育学部党支部共同建设的“中医药文化进社区实践教育基地”在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揭牌成立。

仪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郭辉表示将充分利用好1+1共建中医药文化进社区项目,让学校师生深入一线社区群众,开展医疗服务,进行文化传播,不断增长才干。

揭牌仪式后,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开展中医养生与体质调理的知识讲座,邀请居民参与体质自测,并为社区居民进行义诊。

据悉,中医药文化进社区实践教育项目于2020年开始策划,历经三年筹备落地。实践教育基地的成立为扎实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社区”提供了平台,通过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在老百姓心中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氛围。

(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佳木斯市签约校地共建临床医学院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8月8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佳木斯市人民政府临床医学院(非直属)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签约揭牌仪式在佳木斯市隆重举行。

仪式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郭宏伟与佳木斯市副市长聂影代表校政双方,签订了共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临床医学院(非直属)协议书,学校研究生院院长张洋与佳木斯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于俊洲签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协议书。

佳木斯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铁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在开展检验检测、加强人才培养、深化对俄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化合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郭宏伟表示,希望双方紧抓合作机遇,共同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中医人才,共同打造黑龙江省东部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科教中心,助推佳木斯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

(八)全国中医药院校第十五届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在天津开幕

8月14日,“达仁堂杯”全国中医药院校第十五届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举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王旭,“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等出席开幕式。

据悉,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以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广传统保健体育运动、增强中医药院校凝聚力为主要内容,全面展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朝气蓬勃的时代风采。本届运动会以“传承岐黄 律动津沽”为主题,以“创新、尚德、和合、绿色”为理念,竞赛项目分为传统保健项目、集体项目、武术项目三大类,五禽戏、八段锦、长拳、南拳等31个小项目。共有来自全国27所院校近600名领队、教练员、运动员参加。比赛期间,还组织开展传统保健体育运动社区行、“院士面对面”座谈交流等系列活动。

(九)贵州省委书记徐麟见证省中医药局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署协议黔沪推进中医药合作

8月14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在贵阳会见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曹锡康,党委副书记、校长季光一行,并见证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徐麟表示,当前贵州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贵州中药资源丰富,希望双方以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中医药研发、中医药产业、森林康养等方面务实合作,在校校合作、校地合作上取得新突破。

曹锡康、季光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将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等优势,结合贵州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中医药产业,加强药品研发,推动科研基地建设,培养更多中医药人才,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十)湖北中医药大学举办第四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国医大师王琦为师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8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做客湖北中医药大学第四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以《中医理论现代化 定义·框架·内涵》为题作专题学术报告,为该校师生讲授开学第一课,论坛由湖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唐峻主持。

会上,王琦分析了中医理论面临的问题,并指出学科发展需要现代化,重大理论阐释需要现代化。同时,解读了什么是中医现代化和中医理论现代化,从“保持原创,筑牢中医传承之基”“明确学科前沿,建立概念体系”“形成开放系统,多学科交叉”“纳入证伪研究,自我更新系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代诠释,更新话语体系”六个方面阐释了中医现代化理论框架特征。他强调,中医理论现代化是中医现代化的前提,必须充满自信,自觉从理论形态表达到科学范式进行变革,开辟中医理论的新境界,让中医理论迸发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道经千载更光辉。

唐峻表示,王琦院士的报告既讲宏大的理论问题,又讲重大的实践问题,既传授知识、启迪思想,更给予学术方法教育,有思考的方法、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做前沿研究的方法,希望师生认真学习、深刻体悟、积极思考,努力推动中医理论现代化和中医现代化,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

三、科研动态

(一)中西医专家团队联手揭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奥秘痰湿和血瘀或为多囊不孕易感体质

日前,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效科团队主持完成的课题《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过程中胰岛素信号和雄激素生成的新遗传风险和代谢特征》发表于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该研究基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以下简称PCOS)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综合应用高通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技术,明确了两个显著相关的遗传基因,而这两个位点变异所导致的症状与中医体质中的痰湿质与血瘀质患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由此丰富了不孕症中医体质的基因组和代谢组特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以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稀发排卵或无卵、卵巢多囊改变为特征的生殖和代谢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5~10%的育龄妇女。患有PCOS的女性往往遭受月经失调、多毛、痤疮、肥胖、黑棘皮症、胰岛素抵抗,甚至不孕症的折磨,高达80%的PCOS患者由于排卵次数少或不排卵而不孕。同时,PCOS易伴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子宫内膜癌等远期合并症。

有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PCO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家族聚集性研究和孪生姐妹研究均支持PCOS的遗传性,且主要以常染色体显形遗传的方式遗传。内分泌和代谢异常是PCOS所致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内分泌异常主要表现为黄体生成素高值、卵泡刺激素低值及高雄激素;代谢异常主要为胰岛素抵抗。通过药物促进排卵是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一线方案,卵巢对促排卵治疗结果差正是由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所引起的。遗传因素和代谢异常之间的联系需要进一步理清。

为此,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效科团队牵头实施下,来自黑龙江省立医院生殖医学科、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产科、同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干细胞前沿科学中心、上海市第一妇婴医院临床与转化研究中心、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山东大学生殖医学中心等十余家单位及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际同行共同开展了相关研究。

本次研究所使用的血液样本来自前瞻性队列,分别从中医和西医共27家医院招募了612名和367名患有PCOS的不孕女性,进行全基因测序和全面的代谢组学分析;同时接受克罗米芬或安慰剂治疗(伴或不伴有针灸),从而在全体基因里找出与无排卵相关的“罪魁祸首”——基因的常见和罕见变异,并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预测模型。研究通过基因组学测序发现,ZNF438基因存在的一个常见变异和REC114基因存在的一个罕见功能突变与药物促排卵治疗失败显著相关,由此锁定了PCOS不孕症的“元凶”。在促排卵治疗时,携带以上两个变异基因的PCOS不孕妇女排卵次数更少、治疗后的首次排卵时间更晚,这从基因层面明确了PCOS的“前世”之因。同时,研究的代谢组学实验发现,ZNF438基因变异与L-苯丙氨酸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估指数和空腹血糖呈明显的正相关;REC114基因变异与花生四烯酸水平下降、抗缪勒管激素和总睾酮呈显著的负相关,通过代谢组学研究解释了PCOS的“后世”之果。

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见于《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据此提出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四项体质基本原理,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并确立了“辨体-辨病-辨证”的“三辨理论”诊疗模式,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该研究基于PCOS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表型特征,通过工程组学技术明确了两个与PCOS显著相关的遗传基因,而这两个位点变异所导致的糖脂代谢异常及高雄激素血症与中医体质中的痰湿质与血瘀质患者的临床表现不谋而合,丰富了PCOS不孕症中医体质(痰湿质——胰岛素信号传导异常、血瘀质——慢性炎症高雄合成)的基因组和代谢组特征,沟通了中医“体质”与“证候”之间的现代科学桥梁。

专家评价指出,研究发现ZNF438和REC114等两个新的基因变异,以及L-苯丙氨酸和花生四烯酸等两个新的代谢特征,造成了不孕症的治疗失败。研究首次将王琦的“九体学说”与现代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相结合,明确了不孕易感体质及其易感基因和相关疾病的标志物,开创性地运用现代组学技术解读了不孕症中医体质原理,促进了中医与循证医学相结合,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中医体重管理临床指南》在广东珠海发布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中医体重管理临床指南》在广东省珠海市发布。

该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医美容分会和广东省针灸学会肥胖专病联盟发起,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牵头起草,联合广东、北京、江苏、甘肃、上海等地的中医药院校、中医院、研究院等机构专家,共同完成了国内第一部指导中医体重管理临床诊疗的技术规范性文件。

中医体重管理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采用中医体质调护、中医营养、中医运动、中医心理调适、中药及针灸特色疗法等手段,实现标本兼治、内外兼修的体重管理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辨病和辨体的施治理念,蕴含着中医整体观、审美观和健康观。

(三)人偏肺病毒感染明确中医诊疗方案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印发《人偏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2023年版)》,明确中医治疗的辨证分型及治法。

人偏肺病毒感染是人体感染人偏肺病毒(hMPV)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全年散发,多发生于冬末及春初。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声音嘶哑等,约1周左右症状逐渐缓解。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多见于幼儿、老年人等人群。

在中医治疗部分,《方案》明确,疫毒袭表证症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甚者喘闷等。治法为解表宣肺、清热解毒,推荐方剂为麻杏石甘汤合银翘散。疫毒闭肺症见喘促、高热、大便不通、痰少等。治法为宣肺开窍,泻肺平喘,推荐方剂为宣白承气汤合三拗汤,安宫牛黄丸。若肢冷汗出,合用参附汤及生脉散。

(四)首个针刺治疗临床数据标准及用户指南发布

日前,国际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发布了中医针刺治疗领域标准及用户指南版本1.0(下称“针刺TAUG 1.0”)。

针刺TAUG 1.0由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牵头,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企业词汇服务部、国际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等机构共同开发,这是全球首个针刺治疗领域临床数据标准及用户指南。

针刺TAUG 1.0主要关注针刺治疗的有效性评价及与针刺相关的常见不良事件或针灸针仪器事件,并提供临床数据采集标准和研究数据制表模型来收集和展示数据,其内容覆盖临床试验从设计到数据递交的整个流程。针刺TAUG 1.0的发布,有利于实现多个针刺临床研究数据的标准化,促进研究数据交流、共享与整合,提升临床研究的效率、促进不同试验和队列数据的二次分析与利用。

(五)2023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召开

7月18日,以“聚焦中药质量标准监管,强化中西医融合创新,以中药监管科学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药品监管实践”为主题的2023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市副市长解冬,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军宁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中药监管政策法规与技术指引》和《2022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在会上发布。

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林国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程京、王琦、蒋建东、肖伟,国医大师严世芸等专家学者,围绕中药新药研发、中医药现代化、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行业热点问题,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作专题演讲。会议设中药标准、中药监管科学、中药注册管理和中药上市后监管4个主题的平行论坛,举行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药典委员会中药相关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长三角中药监管和产业发展研讨会,并进行了中药创新成果展。

会上发布由国家药监局组织编写的《中国中药监管政策法规与技术指引》,全面系统总结梳理中药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监管政策法规和技术规定等成果;发布由国家药监局指导编写的《2022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全面展现我国中药监管现状,为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增添中药产业发展新动力提供参考。

(六)《2022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发布

近日,在上海举办的2023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上,《2022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发布。《蓝皮书》由国家药监局组织编写,全面展现我国中药监管现状,为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和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增添中药产业发展新动力提供参考。

《蓝皮书》分为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中药质量安全监管、中药药品标准管理、中药监管科学、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药研发及行业动态、后记共七个部分,全面系统总结梳理中药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监管政策法规和技术规定等成果。

《蓝皮书》显示,2022年共抽检中成药47个品种5805批次,经检验合格率为99.3%。近5年国家药品抽检结果表明,中成药质量自2019年来有明显提升,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

《蓝皮书》显示,2021年获批上市的12个中药新药中,有3个来源于经典古方、8个是在临床经验方基础上研制而成的。2022年批准10个(以受理号计)中药新药上市,包括中药创新药品种5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1个、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1个。加快确有临床价值的中药新药审评审批,可进一步助力中医药发挥在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此外,在适应证方面,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精神神经、消化、呼吸、心血管和妇科5个领域,呼吸和消化适应证是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重点领域。

在中药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情况方面,《蓝皮书》显示,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数据(2022年)》,截至2022年底,全国有效期内生产中成药的企业有2319家,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29.1%;中药生产企业4569家(其中含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250家),占全国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57.3%。专营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药品经营企业486家,其中批发企业459家,零售连锁企业27家。

(七)香港首个创新中药获美国FDA批准临床试验以古方“麻子仁丸”为基础研发出治疗难治性便秘中药复方新药

7月25日,香港浸会大学中药创新研发中心(浸大中药创新研发中心)早前以中药古方“麻子仁丸”为基础进行研究,研发出用于治疗难治性便秘的中药复方新药,该中心就该药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提交的试验性新药申请已通过审批,将于今年内在美国展开第一期临床试验。这是首次在香港研发的创新中药获批于美国进行临床试验。

据了解,该复方新药的第一期临床研究将在今年内展开,研发团队在美国招募20名健康人士参与,以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方式进行,以评估该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团队预计需要三至五年时间,完成第二期和第三期的临床研究,之后会向FDA提交新药注册申请。

浸大协理副校长(中医药发展)、中药创新研发中心总裁卞兆祥表示,中药复方治疗便秘在临床上有着很好的效果。此药获FDA批准进入临床试验,是对香港中药研发的充分肯定,也给香港中药研发树立了信心。

卞兆祥提出,在中药产品研发过程中,整合内地与香港的优势,对于推动中药的国际化非常重要。希望能够借助中药创新研发中心的平台,与内地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其他地区,在研发中药产品方面进一步合作。

浸大校长卫炳江表示,浸大在2020年获香港创新科技署的“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资助,成立中药创新研发中心,令浸大的中药研发综合实力大大提升。此次获批在美国展开临床试验,将为日后提供更多宝贵经验。

(八)25首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发布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司公布《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竹叶石膏汤”等25首方剂)》。

《关键信息表》中包含竹叶石膏汤、麻黄汤、小承气汤、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25首古代经典名方的基本信息、现代对应情况及备注信息。具体包括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药味名称,基原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及功能主治。

《关键信息表》中列出了每首方剂的原方折算剂量,并在表中备注说明了每种方剂的日服用次数建议,应根据临床实际遵医嘱使用。考虑到上述折算剂量系依汉代度量衡直接折算,与当今主流用量存在不符的情况,表中备注在固定原方比例和每服量的基础上,结合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临床用药实际确定日服总量。

此前,已有核桃承气汤、芍药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真武汤等25首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以及异功散、泻黄散、白术散等儿科7首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公布。

(九)《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发布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药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围绕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的特点,从处方、生产工艺、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相关性研究等方面明确药学研究要求,并提出要加强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研究。

《指导原则》明确,其他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包含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和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加减化裁的中药复方制剂。要加强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研究,保障申报制剂的相关信息与临床实践所用药物一致,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申报制剂质量均一稳定。

在处方研究方面,《指导原则》提出,应当开展古代经典名方名称、来源、处方组成、药材基原、药用部位、炮制、剂量、制法、剂型、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关键信息的考证研究。同时明确临床实践所用药物的处方药味(包括药材基原、药用部位、炮制等)及其用量等相关信息。申报制剂的相关信息应当与临床实践所用药物一致,并明确药材基原、产地、饮片炮制、药材/饮片质量控制方法。保证药材质量相关信息可追溯。

《指导原则》明确,申报制剂应当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给药途径。工艺路线、给药途径和剂型应当与临床实践所用药物一致,包括单煎/合煎、先煎、后下、包煎等,其中以汤剂形式服用的,申报制剂可制成颗粒剂。

《指导原则》要求,应当研究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但不限于药材/饮片、中间体、辅料、制剂以及包装材料等质量控制要求,保障制剂质量可控性不低于临床实践所用药物。处方含毒性药味或现代研究发现具有明显毒性的药味,应当对相关毒性成份进行质量控制研究,确定合理的限度或范围。

《指导原则》还强调,申请上市时,应当提供已完成的稳定性研究资料,一般应当包括加速试验6个月和长期试验18个月的研究数据。上市后,应当按照提交的稳定性研究计划继续进行稳定性考察,做好相关风险防控工作,保障药品质量稳定。

(十)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药品有了技术标准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药品的制备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为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等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药品(包括试验药物、安慰剂)的制备、质量控制等研究提供技术指导,以保证临床试验用药品质量,满足临床试验需求。

《原则》对试验药物的制备、质量控制、包装、贮藏和有效期,安慰剂的剂型、处方、制备、质量控制、包装、贮藏和有效期以及对照药品等主要内容作了说明。

《原则》提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药品应当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临床试验用药品附录、《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同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药品应当能满足相应临床试验目的和要求,如剂量探索时对药品规格的要求、临床试验的盲法要求等。基于中药的特殊气、味等特征,必要时可在安慰剂中使用一些类似中药气、味等特征的辅料。

(十一)中药饮片标签撰写、保质期研究有了指导原则

日前,为指导企业规范撰写标签内容、合理确定中药饮片的保质期,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并发布《中药饮片标签撰写指导原则(试行)》《中药饮片保质期研究确定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指导原则》对标签收载内容,标签撰写一般要求和各项内容撰写具体要求进行了规定,明确中药饮片标签收载的内容一般可包括特殊药品标识、产品属性、【品名】、【药材基原】、【药材产地】、【规格】、【装量】、【执行标准】、【批准文号】、【炮制辅料】、【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生产企业】、【生产地址】等项目。标签应当采用国家统一颁布或规范的专用词汇,医疗用毒性药品和麻醉药品等专用标识应在标签右上方标注,在产品属性中,应当标注“中药饮片”字样,以示与中药材、食品、农产品等类商品进行区分。

《技术指导原则》包括概述、基本原则和要求、中药饮片保质期的研究与确定三个部分,重点阐述了中药饮片保质期的研究与确定,用于指导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给予生产实践,综合考虑影响产品质量的相关因素,科学规范确定中药饮片的保质期,为建立中药饮片生产全过程质量控制及可追溯管理体系提供支撑。

(十二)香港浸会大学研究显示甘草提取物可抑制胰腺癌发展

8月7日,香港浸会大学召开记者会公布,最新研究发现,从中草药甘草中提取的一种类黄酮物质“异甘草素”,可抑制胰腺癌发展,并可提高传统胰腺癌化疗药的功效。

目前,惠普尔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根治胰腺癌的唯一方法,但仅两成患者适合进行手术,且术后复发率高。对于无法接受手术和已扩散的患者,化疗药“吉西他滨”仍是主流的治疗方案,但这类治疗会出现强烈的抗药性,其毒性也会造成系统性的影响。

浸大中医药学院教学科研部副教授高加信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细胞实验,证明“异甘草素”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并促进癌细胞的程序性凋亡。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小鼠肿瘤模型,研究“异甘草素”在体内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功效。结果显示,“异甘草素”的治疗效果与“吉西他滨”相近。研究同时发现,“异甘草素”对小鼠的副作用比“吉西他滨”少。

高加信表示,“异甘草素”拥有一种特性,能通过阻断细胞的自噬,抑制胰腺癌的恶化。此外,可探讨把“异甘草素”开发成新的自噬抑制剂,用作治疗胰腺癌。

(十三)人参总皂苷纳米药物对神经母细胞瘤有高抑制作用

近日,长春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姜英男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纳米生物技术杂志》(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人参总皂苷纳米药物对神经母细胞瘤高抑制作用》(Carbon nanodots constructed by ginsenosides and their high inhibitory effect on neuroblastoma)的研究成果。该成果表明了人参总皂苷纳米药物对神经母细胞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是一种恶性胚胎性肿瘤,起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早期神经细胞,可发生在肾上腺、颈部、胸部、腹部以及盆腔的神经组织,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颅外实体肿瘤,也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诊断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8-10%。因NB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与其他实体肿瘤相比具有高度异质性,许多高危患者在接受多模式治疗后,仍无法避免复发的可能,总体生存率较低。目前迫切需要新的疗法来提高治愈率,同时最小化毒性和减少婴幼儿患者的强烈副反应。

该研究以人参总皂苷(Ginsenosides,GS)为唯一反应物,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超小尺寸的人参总皂苷碳纳米点(GS-CDs)。GS-CDs的粒径集中在2-4nm范围内,表面基团丰富,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细胞荧光探针,对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和NB都有的明显抑制作用,且GS-CDs的毒副作用很低。该研究为NB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为后续中草药活性成分纳米药物的制备和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以及应用前景。

四、海外资讯

(一)黄璐琦出席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非中医药合作论坛

6月30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中非中医药合作论坛在长沙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出席论坛并致辞。

黄璐琦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非合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过与非洲国家签署合作协议、与外方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中医药海外中心,服务当地民众健康福祉,为中非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次论坛是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下首次设立的高端论坛之一,也是中非中医药合作的重要平台。他倡议,中非双方要深入交流合作,提高中非中医药合作质量;要互学互鉴,发挥中非传统医药优势;要合作共赢,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来自非洲国家在内的100多名中外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出席了会议,就中非中医药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二)中白签署中医药领域谅解备忘录

7月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与白俄罗斯卫生部长皮涅维奇一行举行会谈,并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白俄罗斯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于文明表示,此次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是贯彻落实中白两国元首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共和国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发展两国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具体举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医药合作迈上新台阶,全面深化中医药在人才培养、友好医院建立、中白工业园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更好服务两国民众健康。

皮涅维奇表示,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白方正大力推动中医药在白发展并取得积极成效,现已为中方中医师在白行医、促进中医药在白生产和使用等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希望中方继续给予指导,深化交流与合作,使中白中医药成果不断惠及两国民众。

(三)中国援柬埔寨中医医疗队出征仪式在京举行

7月4日,中国援柬埔寨中医医疗队出征仪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出席并讲话。

黄璐琦表示,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中柬建交65周年,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继去年成功派出首支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选派中医医疗队赴柬执行援外任务。希望援柬中医医疗队的队员们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充分发挥中医药临床诊疗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在柬取得更大发展,以实际行动展现国家中医医疗队良好风貌,服务当地民众健康,为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四)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中方合作机构

近日,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孔子学院在雅典举行揭牌仪式,这是希腊成立的第四所孔子学院。

中国驻希腊大使肖军正致辞表示,上海中医药大学和西阿提卡大学成功举办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展现了中希双方对于进一步增强和加深互学互鉴、人文交流的磐石信念和坚定信心。中希关系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两国人文交流、文明互鉴、教育合作大有可为。

西阿提卡大学校方表示,西阿提卡大学是(首都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学生人数居第二位的大学,与外国大学加强合作符合该大学外向型办学理念。上海中医药大学校方表示,与西阿提卡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不仅是为了推动分享中华文化,更是希望让更多朋友了解中国、爱上中医,共同探索中医药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和展示。

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合作机构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双方于2023年2月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五)浙江中医药代表团访问白俄罗斯合作共建高质量中医药中心

6月28-30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曹启峰率团访问白俄罗斯。期间出席了在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商品和服务(白俄罗斯)展览会,并访问了白俄罗斯明斯克州卫生总局和明斯克州地区医院。

浙江中医药代表团与明斯克卫生总局、白俄罗斯医学教育研究生院、明斯克地区医院相关负责人进行圆桌会议。曹启峰表示,浙江省与明斯克州作为友好省州,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前景广阔,特别是中医药领域合作进展良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建的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与白方一直保持密切沟通,在针灸、推拿、康复等领域开展深度学术交流,为推动传统医药领域合作,守护当地民众健康发挥了作用。今后要以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中心为目标,进一步拓宽双方合作领域,深化交流层次,以实际行动不断丰富中白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

明斯克州卫生总局局长伊戈尔·沙马尔指出,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设立于明斯克州地区医院,针刺、艾灸等中医疗法已在临床普遍应用,中医药为白俄医疗拓宽了服务领域,丰富了疾病治疗手段,对提升当地民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相信双方未来将开展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

双方还讨论了中国医生在白俄罗斯行医资质、工作签证、中医康复技术、药用植物种植、中药材注册和使用等事宜。

访问期间,代表团拜会了中国驻白俄罗斯使馆王蕊娟参赞。王蕊娟对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的建设成效表示赞赏和肯定。她表示,使馆会持续关注中医药中心建设,并给浙江派驻人员予以外事支持与帮助。

代表团还在中国商品和服务(白俄罗斯)展览会上,向白俄罗斯工商界及社会民众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现场提供中国传统医学技术服务体验。

(六)哥斯达黎加将建首个中医药大学

日前,哥斯达黎加公共教育部全国私立大学高等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复,批准创建哥斯达黎加中医药大学,该大学将提供中医药和针灸相关教育。

据悉,2019年,在世界针联“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哥斯达黎加站期间,世界针联与哥斯达黎加传统中医药高级学校等多家机构签订合作意向书,共同建设哥斯达黎加中医药大学。大学将为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当地的资格认证打下坚实基础,为当地及周边地区中医针灸学术研究、教育培训、文化交流等创造新的机会。

(七)第一届瑞士中医药科研大会召开

日前,在瑞士国家科研基金(SNSF)的支持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真实世界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协助下,由瑞士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第一届瑞士中医药科研大会(1.scientific TCM conference)召开。首届大会的主题为“中医药在欧洲:从科学研究到临床实践”,与会专家聚焦中医药在欧洲,特别是在瑞士的发展和融合,为中医药在欧洲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贡献力量。

大会为期4天,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河北省中医院等中国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苏黎世大学、瑞士中医药大学、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德国汉诺威整合医学研究所等欧洲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的科研方法和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医的循证性、疗效规律及中医特色疗法等内容进行交流探讨。

瑞士中医药大学是瑞士官方认可的中医药大学,是能够授予中医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该校将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工作和高级人才培养,并继续致力于中医药的国际推广。

(八)甘肃省中医药局与白俄罗斯卫生部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日前,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与白俄罗斯卫生部举行签约仪式,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与白俄罗斯卫生部部长皮涅维奇共同签署《中医药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

本次签约旨在进一步加强甘肃省与白俄罗斯在中医药领域的务实合作,深化甘肃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在白俄罗斯的使用,促进中白中医药合作成果惠及双方民众。

(九)中国—中亚传统医学论坛在乌鲁木齐举办

8月30日至3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主办的中国—中亚传统医学论坛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哈萨克斯坦国际信息研究院院士弗拉基米尔·斯捷尔马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作主旨报告。

余艳红表示,此次论坛是贯彻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的实际行动,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余艳红倡议,要坚持以高质量落实峰会清单成果为首要任务,以高水平服务人民健康为根本宗旨,以高水准发展传统医学领域服务贸易为有力抓手,以高层次对话和政策沟通交流为重要保障,充分发挥传统医学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打造经贸关系新平台,拓宽传统医学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黄璐琦从中国中医药发展、“走出去”及前景展望等方面,介绍了中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对外交流合作取得的瞩目成果。

本次论坛以“互学互鉴,共享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的200余名中外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

五、权威声音

促进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7月1日,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在石家庄市调研时强调。

奋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近日,四川省副省长杨兴平赴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开展专题调研指导时强调。

加快形成中医药人才增量和成果增量。”

——7月17日,湖北省副省长邵新宇赴湖北中医药大学调研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传承发展工作。

推进国家中医药综改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

——近日,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郑莉,赴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调研中医药工作时强调。

发挥国医大师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8月1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杨陇军到甘肃省中医院看望慰问国医大师王自立时表示。

建好用好中医药产业创新平台。”

——8月1日,江西省副省长史可在江西赣江新区调研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

要完善中医药产业高效协同工作机制,加强生产、经营、应用、监管环节的统筹协调,推进中医药生产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

——8月10日,河南省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推动特色中医药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近日,湖南省政协主席毛万春深入怀化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开展综合调研。

中医药“走出去”机遇与挑战并存,不断深化与香港中医药领域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成效,支持香港发挥区位优势,深度参与传统医学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近日,2023年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会议在香港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璐琦为开幕式致辞,并围绕中医药“走出去”作主题演讲。

让中医药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健康使者,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发挥更大作用。

——8月23日,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昌升在陇西会见了参加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的国际组织代表、“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和卫生官员。

六、中医药文化

(一)福建厦门:两岸青少年交流中医药文化

近日,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乐安小学举办了“两岸青少年中医药文化交流会”,作为福建省第二批中医药文化教育试点学校,这是该校主办的闽台文化交流活动之一。

近百名台湾新北市乐安堂秀朗孙氏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宗亲和台湾新北市網溪小学的师生来到乐安小学,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作为厦门市中医药文化助力乡村的重要项目,受邀前来参加活动的集美区东辉小学生为两岸青少年带来了医学启蒙诵唱《四季药引歌》《本草歌》。

活动中,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杨宗保分享了中医药文化海内外传播情况;闽台青草药非遗传承人许子贤以《厝边的青草药》为题,向大家介绍了闽南随处可见的青草药。

本次交流会是厦门医学院近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百校的重要活动。活动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促进了两岸青少年的文明互鉴与交流。

(二)“零距离”体验中医药非遗技艺

25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色体验、探访传统医药技艺的趣味城市定向赛……日前,“2023年上海市中医药非遗体验日”在上海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从7月10日开始,持续至7月16日,活动预告一经发布便迅速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短短几天之内,综合体验类项目和城市定向赛两大活动的报名名额被“一扫而空”,很多市民都想亲自了解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综合体验:感受中医药非遗魅力

上海全市19家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推出了25项综合体验类活动,不仅包括针灸、推拿、正骨、膏方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艺,还有不常出现在百姓视野中的中医药“秘技”。

作为虹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膏方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市民可以在二楼中庭透过玻璃俯瞰近百口铜锅熬制膏方的全过程。而在宝山区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们体验中医体质辨识、杵针等个性化的中医外治“绝活”,中医师们介绍了宝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癜风、脱发中医特色治疗的传承渊源。

除此之外,千名市民通过科普讲座、义诊活动、技艺体验等方式面对面、零距离体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项目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等单位,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顾氏外科疗法、施氏伤科疗法,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范氏眼科疗法、徐氏儿科疗法、陈氏妇科疗法、夏氏外科疗法、杨氏针灸疗法、盛氏针灸疗法、蔡氏妇科疗法,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颜氏内科疗法、黄墙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等。

“玩学”结合:打卡学中医药非遗技艺

一场传统与时尚相结合的城市定向赛将体验活动推向高潮。连日的高温阻挡不住各位参赛队员的热情,7月15日一大早,37组参赛队伍百余名参赛队员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有序完成各项报到程序。

参赛队伍有同学队、亲子团、中医药爱好者、热衷城市定向健身跑的跑友,选手们在打卡中了解中医药历史,动手参与互动,学习养生保健知识,品味养生茶饮,赢得中医药文创产品,丰富的活动让不同人群收获了相同的体验和感动。

活动当天,年过花甲的魏氏伤科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名中医李飞跃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奔赴三个活动点位,向参赛者介绍魏氏伤科的特色并答疑解惑。“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传承人跟我们面对面讲授历史,展示特色技艺,学习到了很多中医药知识。”参赛者小李表示,这次定向赛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了解海派中医的丰富内涵。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将继续向广大市民推出更多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中医药知识,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生活。

(三)南阳邀请全国医学高校学子“打卡”医圣故里

近日,河南省南阳市发布公开邀请书,从即日起至2023年9月30日,邀请全国医学高校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生和新录取的医学类学子利用暑假,赴南阳打卡医圣故里、景仰医圣张仲景,一起感受新时代中医药魅力。

邀请书指出,医学类大学生凭学生证、录取通知书可免费参观医圣祠和市内所有A级以上景区半价游,参观医圣拜谒仪式。欢迎学子们参加南阳美食节,品尝南阳特色小吃、烧烤等当地美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则包含考察南阳中医药发展情况,调研“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中医医疗机构、艾草企业,体验仲景中医药文化夜市等活动。

此外,南阳市还推荐了医圣祠、卧龙岗文化园、汉画馆、南阳府衙(美食一条街)、世界月季大观园、南阳艾草文化博览馆、南阳解放广场等景点,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卫生院、淅川县中医院、唐河县冯友兰纪念馆、唐河县中医院、唐河县体育文化广场等作为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打卡地点。

活动由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主办,南阳市委网信办、共青团南阳市委、南阳市文广旅局、南阳市商务局、南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协办。

(四)天津启动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主题系列大赛

近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会发布通知,在天津市开展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主题大赛,旨在巩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成果,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美育功能,提升天津市大中小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素养。

大赛由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共同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各区教育局承办,属于天津市“中医药文化服务月”系列活动之一。大赛包括视频大赛和“悦读中医”音频大赛两项,分设大学组、中小学组,参赛作品有系列视频、短视频、微视频、音频等4个类别,参赛对象为全市普通高等、高职学校学生以及全市中小学生,赛程从2023年7月持续到2024年3月。

经天津市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的“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暨新文科背景下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传播素养课程建设及实践研究”项目组、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反复研究,最终确定参赛音频阅读内容、参赛视频拍摄要求。

视频作品主题包括中医药养生与防病(时令防病知识、民俗、诀窍等),中医名家名医故事,日常保健与健康生活方式,中草药知识(中草药识别、药食同源、入膳),健康微话题访谈(家人、老师、同学、同事、路人等),日常健康生活场景(公园或居家八段锦、太极拳锻炼;广场健身操、养生馆中医按摩、学校健步健身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其他涉及健康主题的自创作品等。“悦读中医”音频大赛的朗读内容由天津中医药大学提供,参赛学生可选择二十四节气中1-2个节气养生和防病知识来朗读。

据大赛组委会介绍,活动通知会下发到相关协办大学、各区教育局和中小学校,将有全市近百所大中小学的学生参加,是天津市组织的规模最大、涉及年龄层面最广、参赛人数最多的中医药文化主题赛事。

(五)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将于8月23-26日在定西举办药博会助推甘肃中医药成支柱产业

8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将于8月23-26日在甘肃省定西市举办。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一级巡视员齐贵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欧阳波,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甘肃省定西市委副书记温卫东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从2018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已共同举办了三届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前三届成果丰硕,已将药博会打造成中医药领域政策解读、交流合作、成果展示、文化传承创新的平台,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品牌,对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促进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肃是西部中医药大省,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支持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支持甘肃中医药强省建设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力支持药博会的举办,支持甘肃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积极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齐贵新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做优做强中医药产业、拉动经济稳步发展,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中医药“高地”三方面入手,将中医药振兴融入规划、建设、发展全过程,助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欧阳波介绍,为更好地发挥甘肃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甘肃布局建设了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项目),1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1家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4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1家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支持甘肃34家县域中医医院建设“两专科一中心”,为1500余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馆,基本实现中医馆全覆盖;省局共建甘肃中医药大学,全方位支持学校内涵建设,提升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甘肃将中医药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刘伯荣介绍,甘肃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吸纳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成果,将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作为全省绿色发展崛起的重点产业链。甘肃建立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仓储、流通、加工、科创、使用全过程的产业链发展体系。现有中药材资源3626种,规模化种植(养殖)110余种,2023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00万亩左右,产量预计达到155万吨;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万亩,带动标准化种植面积270万亩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率达55%;建成中药材GAP基地8个,无公害基地7个,23种道地药材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6个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建立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机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中成药大品种21个,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中药工业企业20家;打造中药材仓储“智能云仓”,建成75个县级电商中心,提升甘肃中药材质量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在中医药旅游、康养等产业方面,发挥“医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等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已打造集中医康复医疗、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基地、产业园区31个。中医药产业为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和活力。下一步,将以医为“媒”、以药为“引”,紧紧围绕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目标,持续做优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做强精深加工,壮大生产企业集群,提升中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加快推动甘肃省中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

(六)首届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总决赛颁奖暨第二届大赛启动仪式举行

8月16日,首届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总决赛颁奖暨第二届大赛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仪式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国医大师李佃贵等出席仪式。

秦怀金表示,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精心筹备、广泛动员,精品不断涌现,对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立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叙事框架和话语体系,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文化需求、科普需求,为建设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中医药力量。

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主办,首届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2600余件,累计播放量超千万次。

、中医药产业

(一)上海开展中医馆和中医阁能力建设

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发布通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馆和中医阁能力建设。通知明确,到2023年底,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村卫生室)应分别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标准、中医阁建设标准。到2025年底,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完成率不低于40%(崇明区不低于20%),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建设完成率不低于50%,村卫生室建设完成率不低于20%。

通知要求,各区卫生健康委要分类推进中医馆中医阁建设,对中医药服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重点工作进行督导。同时,将中医馆服务能力提升建设、中医阁建设纳入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并统筹协调街镇等部门合理安排专项经费投入建设。

(二)《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印发五大工程促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强区建设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五个重大工程,细化20项建设任务,明确到2025年,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形成并推广10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评选10名桂派中医大师,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中医药壮瑶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广西建设的重要支撑,中医药少数民族医药强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在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方面,《重大工程》提出,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设区市三级中医医院全覆盖。做强中医壮瑶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16个广西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力争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强化中医壮瑶医治未病能力,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建设中医药数字便民和综合统计体系。加大中医药领域综合改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壮瑶医非药物疗法和中药制剂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在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方面,《重大工程》提出,创新建设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推进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类临床科室建设,探索在主要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医师,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逐步建立中西医多学科诊疗体系。强化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遴选建设一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同试点项目,促进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

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工程方面,《重大工程》明确,支持创建一批中医药领域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等平台。推进中医药壮瑶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究与产品开发,重点加强药食同源品种的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相关大健康产品、精深加工设备的研发,重点支持智能康复辅助器具、科学健身、中医药养生保健等新型健康产品研发生产。做大做强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科研院所,打造广西中医药人才“引、育、留、用”一体化示范高地。

在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方面,《重大工程》提出,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广西名中医培养工程和广西岐黄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名中医八桂行活动。加强基础人才培养,实施广西中医药薪火人才培养工程,规范化培训3000名中医住院医师,实施壮医医师资格考试标准化建设,开展壮医专业中级职称评审工作,不断壮大壮医医师队伍。推进新一轮省局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

在中药壮瑶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工程方面,《重大工程》明确,建设一批道地、稀缺、贵重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制定及优化40种广西常见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重点开发中药材林下种植模式并示范推。促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遴选支持一批广西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壮瑶药制剂创新发展和产业化,到2025年,医疗机构中药壮瑶药制剂及中药协定处方产值达5亿元,推动2-3个优质制剂品种向新药转化。建设中药材交易平台,打造面向东盟的中药材产业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加强中医药壮瑶医药国际合作,持续加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广西)和中国(广西)—东盟传统药物研发中心建设。

(三)福建:推广中医食疗促进老年营养改善

日前,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决定于2023-2025年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老年营养改善行动,提出推广中医食疗理念,提供便捷的基于中医体质辨识及食物性味辨识的饮食调养服务。

通知指出,开展在中医体质类型和食物性味基础上的“辨体施膳”宣教活动,向老年人传授体质辨识、食物性味辨认常识。组织中医专家团队结合本地食材,撰写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日常食谱推荐。由中医师在辨体质、辨证基础上,制定“因人制宜”的药膳处方,开展老年营养改善干预。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开展中医食疗知识培训,提高其相关技能。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开展中医食疗门诊,为老年人通过中医饮食调养防治疾病,保持健康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服务。

(四)《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行动方案》印发弘扬“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特色文化

近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行动方案》,要求大力传承弘扬“北华佗、南新安”安徽中医药特色文化,并提出5个方面17项工作任务。

《方案》明确,到2025年,创建2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0个省级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200个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培养50名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和200名基层中医药文化传播骨干,举办3次全省中医药健康科普大赛,开展300次中医药文化科普宣讲活动,全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5%左右。

《方案》提出,加强“北华佗、南新安”安徽中医药文化传承,加强老庄文化、徽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研究,深入阐释“北华佗、南新安”的时代价值,凝练安徽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标识。办好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和中国(黄山)新安医学发展大会,打造安徽中医药文化知名品牌。重视以“北华佗、南新安”为代表的本省中医药古籍文献精华的挖掘整理、研究出版和数字化保护,编辑出版一批富有安徽文化特色的研究成果。

《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安徽省中医药博物馆选址立项、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建设,系统梳理安徽中医药文化遗存,广泛搜集散在民间的中医药文物,发挥中医药博物馆在中医药社会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发掘安徽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以新安医学、华佗医学为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亳州市华佗纪念馆、新安医学文化馆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方案》强调,要充分利用安徽生态旅游资源和中医药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农林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旅游服务品牌。支持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省内中医药保健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建设以“康复理疗、养生保健、药膳食疗”为核心的国际养生保健旅游基地,推动涉外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扩大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筹划拍摄大型纪录片《新安医学》和《华佗医学》。开设名中医大讲堂,实施“千名医师讲中医”计划。鼓励在中小学设立中医药文化知识长廊、文化角,开辟中药种植园等中医药文化体验场所,厚植中医药发展的土壤。

(五)北京: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印发《北京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旨在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举措,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改善全过程就医感受,鼓励医疗机构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实施方案》明确,创新模式,提升门诊就医体验。利用信息化技术,支持患者使用虚拟就诊卡完成院内全流程就诊;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一次就诊一次付费”“移动线上付费”。完善多学科诊疗(MDT)制度,鼓励医疗机构扩展多学科诊疗覆盖的专科和病种,提供“患者不动医师动”的MDT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麻醉、疼痛、健康管理、护理门诊、外科换药门诊等方便群众就医需求的服务;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中医医疗机构要总结推广中医综合治疗以及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在提升患者住院体验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三级医院要建立日间手术管理制度,拓展日间医疗服务范围,优化日间手术服务,实现门诊诊间完成日间手术申请与预约,逐步提高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中医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要以中医治疗为主。

同时,转变药学服务模式,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范开设药学门诊,鼓励其他医疗机构设置用药咨询室(窗口),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中药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药学服务”,推动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服务,有条件的可探索开展用药指导信息推送服务,指导督促患者规律服药。

《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建立康复科与其他专科紧密协作的服务模式,组建早期康复介入多学科团队。扩大康复专科医联体覆盖范围,完善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增加康复医疗服务供给,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定位和患者需求,提供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通过多种方式将康复医疗服务向家庭延伸。

(六)河南细化“十四五”中医药发展重点任务分工113项工程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近日,河南省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围绕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等方面部署7大重点工作、113项建设工程,到2025年,河南省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南将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

在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方案》要求,积极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加快国家(中医肿瘤、骨伤、脑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区域内疑难、危重、复杂疾病的中医诊疗能力。持续改善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90%以上的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水平。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疗。创新“互联网+”中医药便民惠民服务模式,鼓励医院为患者在线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

在提供全生命周期中医药服务方面,《方案》要求,打造“豫医服务”中医药专科专病品牌。加快建设2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和32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省级中医治未病中心,规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三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培养500名中医康复医师。增强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具备条件的二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能力。

在打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方面,《方案》提出,支持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置中医药及相关专业。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

为发展高效能中医药健康产业,《方案》明确,支持中药材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建立企业与农户的紧密联结机制。强化中医药与养老服务衔接,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建医疗养老联合体,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

《方案》明确,鼓励建设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主题公园等,建设20家左右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支持建设张仲景博物院。同时,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构建与中医药强省地位和行业管理特点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建立中医中药统筹管理机制和政策咨询机制,组织协调全省中医药工作。

(七)上海:推广中医“防治康”全链条服务模式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健康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举措,明确把“中医医院是否设置非药物疗法中心”“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纳入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评估指标(试行)。

《实施方案》提出,推广门诊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中医医疗机构要加强非药物疗法中心建设,总结推广中医综合治疗以及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在提升患者住院体验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广应用智能中医诊疗设备和中医药技术方法,鼓励综合医院积极实施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中医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应当以中医治疗为主。

《实施方面》明确,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应规范开设药学门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中药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代煎配送服务和管理,持续推进溯源中药饮片在医疗机构的试点应用。

同时,上海鼓励医疗机构建立康复科与其他专科紧密协作的服务模式,组建早期康复介入多学科团队,推进加速康复外科发展,发展中医康复服务。借助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建立康复医疗服务网络,开展示范性区域中医康复三级网络建设。

(八)多渠道传播推广中医药文化“浙江大国医”项目启动

日前,由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共同主办,以“融合共生·健康共创”为主题的新媒体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推广主题活动暨“浙江大国医”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国医大师葛琳仪,全国名中医范永升、王坤根、陈意、何嘉琳等出席活动。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曹启峰表示,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多种新媒体渠道、形式、技术、手段传播和推广中医药,不断开创中医数字化路径,推进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广电集团城市之声、宁波出版社共同策划的浙江首部中草药青少年科普读物——《神奇中草药在哪里》系列丛书启动编写。丛书将按地域划分为东南篇、西南篇、东北篇、西北篇四个分册,每册配备大量原创精美手绘插图,包含中草药相关地域分布、药理知识、典故以及诗句等内容,帮助青少年认识中草药,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联合浙江城市之声开启发布“百医百方”社会征集令,面向全省征集动人的医患故事、优秀的临证经验及特色技术。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范永升介绍,“浙江大国医”将覆盖7000万受众,随着项目的启动,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领衔的中医专家团会陆续走进“浙江大国医”直播间,通过“广播+互联网”的方式向大众科普中医药文化,讲解中医药健康知识和养生保健方法,提高全民养生保健意识。

(九)北京:建立不少于20个中医药质控中心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联合印发《北京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中西医并重,加强全面质量安全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行动方案》在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提出,加强医疗要素管理,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要严格按照《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要求,严格落实感控管理各项要求。在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方面提出,关注重点环节管理,加强中医、营养、康复、精神、检验、病理、影像、药学等科室的多学科会诊参与度,充分发挥营养和康复治疗对提升治疗效果的积极作用。在加强体系建设和检查督导方面提出,各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按年度开展优秀病案评比,市病案质控中心要组织开展本市医疗机构优秀病案评比工作,评选百佳病案并加强宣传交流。市中医管理局要持续推动中医药质控中心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质控中心评估工作,提升中医药质控质量,到2025年末,全市中医药质控中心不少于20个。

(十)安徽4个中医药类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近日,安徽省科技厅发布通知,对66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予以认定,其中包括4个中医药类实验室。

4个中医药类实验室分别为:依托安徽中医药大学建设的经脉脏腑相关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医药防治肺系重大疾病应用转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依托皖西学院建设的中药质量评价与品质提升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安徽华润金蟾药业有限公司建设的中药配方颗粒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通知要求,各实验室要切实发挥实验室作用,支撑引领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面向学科前沿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学科前沿交叉发展细分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聚集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其中,高校院所类省重点实验室应在基础、前沿、新兴、交叉、特色学科领域布局建设,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集聚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应围绕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辐射带动安徽省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十一)河南:建立中西医协同医疗长效机制

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积极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中西医并重、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行动计划》明确,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加快创建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建立中西医协同医疗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省人民医院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打造一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30个省级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实施一批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全部建成标准化中医科。分级分类培育30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打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专结合、医防结合、医养结合、安疗结合、中西医结合“五个100”实践样板。

在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实施“岐黄工程”“仲景工程”,培养2名岐黄学者、14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以及20名省中医药学科领军人才、100名拔尖人才、1000名青苗人才,建设42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开展“西学中”培训3.5万人。

(十二)浙江将成立促进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发展专委会

近日,浙江省中医药大健康联合体发布《关于成立“促进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发展专业委员会”的通知》,明确全省参加单位需提供的资料,指导下一步工作。

《通知》明确,参加单位为全省各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的行政管理、建设管理单位,提供所在地区位及建设规模、小镇(街区)管理模式、主导产业情况及建设目标、主要产业资源特色优势、建设合作需求等信息。

《通知》提出,将适时召开“促进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商议组织机构分工、管理制度、工作计划方案等;分享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建设创新经验;商议中医药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浙产好药”“浙产名药”品牌培育、成果应用转化、中医药文化建设等服务内容;签定合作服务协议。

浙江省中医药大健康联合体由浙江省药学会、省中医药学会、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等浙江省18家涉及中医药领域的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组成。2022年6月,浙江省中医药大健康联合体联合磐安“江南药镇”、富阳“药谷小镇”和淳安“临岐中药材小镇”成立了“浙江省中医药特色小镇联盟”,经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指导和建议,拟更名为“促进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发展专业委员会”,旨在合力促进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的卫生资源、经济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等五大资源优势,共建共享,合力促进中医药特色小镇(街区)建设成为高质量产业“新载体”、成为高能级科创“新引擎”、成为高水平开放“新平台”、成为高品质生活“新空间”,合力促进浙江中医药强省建设、中医药改革示范区建设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十三)安徽实施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中医师承定向培养不少于1000人

近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等6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提升计划”实施方案》,要求重点突出村医学历提升、全科(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源于本乡本土的乡村医生。明确到2026年,完成村医高职(专科)学历提升不少于5968人,中医师承定向培养不少于1000人,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不少于4500人,农村订单定向培养本科生不少于900人,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大学生村医。

根据《实施方案》,中医师承定向培养主要面向当年在校中医学、针灸推拿和中医骨伤等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等。培养模式采取“院校教育—师承学习—全科实习—执业考试强化训练”分阶段培养模式,由培养院校集中统一授课2年,跟师学习1年,3年培养期满后,考核合格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

《实施方案》明确,扩大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规模,连续三年每年不少于1500人,招生计划向中医类专业倾斜;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培养规模,提高中医类本科生占比。还明确了培养院校以及参加中医师承定向培养人员享受的政策待遇等内容。

(十四)北京全域纳入国家安宁疗护试点总结推广中医药安宁疗护技术和方法

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做好第三批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市16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纳入试点,引导综合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设置安宁疗护科。

《通知》提出,创新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发挥中医药在安宁疗护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总结推广中医药安宁疗护技术和方法,探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模式。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安宁疗护专家库,发挥专家的参谋、指导、宣传作用,加强各医疗机构和专家团队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包括医学(含中医)、护理、药学、心理、营养、社会工作等多学科安宁疗护专业人员教育培养,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共同参与安宁疗护服务。

《通知》明确,到2025年,北京安宁疗护服务相关制度体系基本完善;安宁疗护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服务队伍更加壮大、服务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每区至少设立1所安宁疗护中心。

(十五)上海:积极开展中医特色专科护理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推进上海市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要求,提升中医护理能力。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鼓励综合和专科医院推广中医护理技术。构建分层次、多元化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体系,规范开展中医护理人才培训。建立完善中医特色护理质量评价体系,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强化“中医人文关怀”,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发挥“互联网+”作用,紧密结合“区域+专科”中医医联体,加强优质护理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广泛开展,促进中医护理进一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领域延伸。

《行动计划》提出,加快发展安宁疗护服务。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部分二三级医院要依托本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根据《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规范》,不断完善服务内涵,健全安宁疗护服务体系,提供中西医结合、切实有效的安宁疗护服务。

(十六)重庆:建好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

日前,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印发《重庆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规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末,重庆将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纳入院前急救网络,基本建成“城区12分钟、农村30分钟急救圈”。

《规划》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健全中医药参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中的独特作用。依托重庆市中医院,推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建设。依托永川区中医院,推进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建设。科学布局市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3-4个市级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疫病防治基地,3-4支市级中医疫病防治队和紧急医学救援队。此外,将充实区县医学救援队伍力量,将区县级中医医院实质性纳入120急救网络。

(十七)《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印发打造辐射大湾区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

近日,广东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提出加强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提炼和时代阐释、加强中医药文化平台建设和产品供给、加强中医药科普工作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特色彰显和海外交流、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培养等5项主要任务,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大众。

《方案》明确,到2025年,广东省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加优质丰富,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相对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覆盖面、影响力不断提升,打造出一批中医药文化品牌活动、精品力作、传播平台,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初具规模,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中医药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加深入普及。

《方案》提出,挖掘阐释名医名家、经典医籍、传世名方、地道药材、非遗项目等中医药经典元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参与形式和表达方式,推出一批精品图书、数字读物和品牌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典籍的文化载体作用,编撰出版《岭南医藏》,依托现有数字平台建设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推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

《方案》强调,在全省布局打造30个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实现省级基地各地级以上市全覆盖,打造辐射大湾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支持举办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科普微视频大赛、说医解药大赛等活动;支持中医药动漫精品、纪录片、文艺作品创作;持续推进打造“大医精诚——中医名家走基层”专题活动。深入开展《国医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式,扩大优质中医药科普内容覆盖面。

《方案》要求,中医医疗机构通过电子屏、海报、宣传栏等经常性展示中医药科普内容,定期开展科普讲座活动,所有县级区域依托县级医院设置中医健康宣教基地。鼓励中医药院校和科研机构向社会开放实验室、陈列室等科研设施以及展示普及中医药科技成果。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中医馆、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普遍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

《方案》提出,加强对中医药从业人员文化熏陶,大力宣传、践行以“大医精诚”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推动中医药行业老字号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文化特色、品牌信誉和市场竞争力。依托中医药海外中心、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海外高水平医疗机构等,广泛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举办形式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支持打造一批有传播度和美誉度的中医药对外宣传产品。

《方案》还提出,培育、聘任和引进高水平中医药文化研究团队,统筹社会资源,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利用。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人才培训计划,以中医药科普巡讲专家为主体,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专业突出、求实创新、结构合理、梯度分明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队伍。

(十八)福建卫生健康委发文提升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逐步实现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常态化

日前,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全省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的指导意见》,明确通过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行动,全面提高群众掌握中医药理念和知识、中医药健康生活方式、中医药家庭适宜技术的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方法维护促进健康、提高文化素养的能力,“十四五”末,该省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提升至25%左右。

《指导意见》明确,聚焦重点区域,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相关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不断缩小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区域性差距;抓住重点人群,做好分类指导,建立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特色健康文化知识传播体系,促进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整体性提升;优化传播内容,推出一批内容规范、适宜传播的科普作品,努力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由知到行;强化优势途径,充分发挥大众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传播优势,创新推广方式和普及形式,逐步实现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及知识普及常态化。

《指导意见》提出五方面主要任务。一是普及中医药理念行动,深入挖掘中医药的历史与文化根源,不断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将其转化成对中医药文化的深层认同与内在自信。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通过主流媒体、权威平台和中医药文化传播使者让中医药“讲清楚、说明白、听得懂”,增强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二是倡导中医药健康生活行动,坚持面向生活,引导广大群众掌握中医药生活化技能,懂得中医药带给身体的正向反馈,让中医药融入饮食、起居作息,创造更健康的生活、更高的生命质量。三是创新中医药文化宣教形式行动,构建多元协同、常态化推广方式,形成“政府推动、部门供给、阵地联盟、平台共享、品牌引领、基层参与”中医药文化宣教推广模式,加强线上线下专著导读、专题讲座、读书征文、阅读分享、技能竞赛和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主题传播活动。坚持传统传播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现代化表达形式、传播手段和具有广泛参与的实践路径,普及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四是提升中医药信息理解能力行动,制作和提供“老”“中”“小”“专”“精”“泛”等全方位、多角度的中医药健康知识内容,产出更多好看、易记、实用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宣传品,着力提升老年人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促进群众中医药信息理解能力提升。五是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行动,切实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工作,确保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社区卫生服务站、80%以上村卫生室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熟练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十九)北京:为老年人提供上门中医医疗服务

8月22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印发《北京市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为老年人及其他行动不便人群、适合居家安宁疗护的临终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医疗护理、康复治疗、药学服务、安宁疗护、中医服务等上门医疗服务。并配套发布《北京市居家医疗服务项目目录(试行)》。

《实施方案》明确,居家医疗服务的中医服务内容包括中医辨证论治(体质辨识、开具中药处方、调整中药处方)、中医技术、健康指导等。根据《目录(试行)》,可开展的中医诊疗技术包括刮痧、拔罐、艾灸、针刺、经穴推拿等11项,中医护理项目包括经穴推拿技术、温灸刮痧技术、中药膏摩技术等12项。

《实施方案》要求,根据区域内老年人迫切居家医疗服务需求,统筹区域医疗资源,合理引导医疗机构增加居家医疗服务供给,加大中医药服务在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供给中的比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

《实施方案》还对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等作出规定。

(二十)《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

近日,云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10项重点工程,明确到2025年,5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基层中医馆实现全覆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基本实现全覆盖,云南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明显进展,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全省各族人民卫生健康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行动计划》提出,在“强学科”工程方面,争取创伤、中医、神经等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依托云南省中医医院等7个中医(少数民族医)医院打造区域中医药康旅中心,在省、州(市)级中医医院遴选建设20个中医临床重点学科;遴选10个重大疑难病种,开展中西医多学科协同攻关,给予医保结算倾斜。在“强县级”工程方面,支持50所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建设130个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在“管慢病”工程方面,遴选60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中医馆和康复科建设,推进“康复回基层”;支持全省128个县级公立综合医院设置独立的老年医学科,支持全省100所县级公立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探索创新中医老年病专科诊疗模式。在“固支撑”工程方面,支持16所州(市)级中医医院基本建成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和可转换传染病区、重症监护室;支持50所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在“强人才”工程方面,每年选派30名具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医师全脱产到省外研修,培养300名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实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计划,依托全国青年岐黄学者、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省级名中医建设省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支持每所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设1-2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培养1000名中医药传承人才。

《行动计划》要求,深化“三医”联动改革,支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立项。加快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保结算,落实好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医保报销政策,加大医保对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领域薪酬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合理待遇。

(二十一)湖南中医药康养旅游省级示范体验基地建设指南发布指导6类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体验基地建设

近日,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湖南省中医药康养旅游省级示范体验基地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湖南省中医药康养旅游省级示范体验基地的基础条件、基地分类、管理与服务等内容,指导规范化建设,推动湖南省中医药康养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指南》要求,建设单位应有统一管理机构和明确建设场地,旅游设施较完备。应配备满足基地旅游服务的公共管理人员、专业服务人员、安保、清洁等人员。应具有可供开发的中医药旅游资源,能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有鲜明的湖南地方特色,凸显中医药康养旅游价值;提供中医药自然观光、人文景观、保健养生、采摘制作、修心养性、药膳品尝、科普学习等服务与体验。

根据《指南》,湖南省中医药康养旅游省级示范体验基地分为温泉、保健、田园、森林、旅居、人文等6类,各基地建设单位根据实际选择1-2类开展建设。

《指南》明确6类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体验基地的定位、核心资源、特色产品。温泉以沐浴、泡浴、药蒸、药浴、足浴等形式,为游客提供中药浴、桑拿浴、芳香疗法等服务;保健以中医药传统疗法、自然疗法等形式,开展中医治未病、体质辨识等咨询和中医药推拿、艾灸、刮痧、拔罐等传统治疗技术,提供医养一体化服务;田园以中药材种植(养殖)等资源为依托,提供田园观光、农事体验、药材采摘、园艺学习的活动;森林为游客提供融环境养生、运动养生、森林食品、森林休憩为一体的服务;旅居以中医药康养小镇、度假村等为依托,为游客提供食疗药膳、养生保健、医养照护等中医药康养服务,提供药膳、保健酒、养生茶等大健康产品,组织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康养活动;人文以中医药人文景观、文化资源为依托,为游客提供融中医药文化体验、熏陶、学习于一体的服务。

《指南》要求,基地要做好宣传推广,定期开展市场推介,策划定制化康养旅游线路或康养旅游活动,并与当地旅游资源充分融合,联动发展。

(二十二)上海开展首批中医特色专病专科(社区)能力建设项目把社区建设成中医药服务主阵地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市中医药管理局发布通知,决定开展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专科(社区)能力建设项目。在2023-2025年,全市支持建设200个中医特色专病专科(社区)能力建设项目,提高诊疗水平,扩展诊疗病种和技术,优化门诊布局,加强设施设备配置;优化基层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强化人才培养,开展学术传承和创新,把社区建设成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

通知明确,2023年全市立项资助建设60个项目,建设周期为两年,每个立项资助项目经费30万元,其中5万元由市级引导支持,其余由各区和项目单位保障。申报单位为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各区卫生健康委对照《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专科(社区)能力建设标准(试行)》开展遴选。

《建设标准》对基础条件、诊疗服务、人才团队、传承与创新、充分融入家庭医生团队服务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基础条件方面,要将中医专病专科发展纳入中心中长期规划,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绩效考核补偿机制,患者满意率和知晓率分别达到90%以上;开设具有独立诊室的专病专科门诊,配备中医综合治疗区域和相应设施设备;每周开设专病门诊不少于2个半天,开展专科建设的不少于4个半天;建立健全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周期内相关专病专科无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等。

诊疗服务方面,诊疗中充分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制定并优化符合社区实际的中医专病诊疗方案,开展专科门诊建设的应包含2-3个中医优势病种,定期进行疗效评价,优化协定方和诊疗方案等。鼓励有条件的中心进行院内中药制剂开发,鼓励挖掘特色中医药疗法,原则上1个中医优势病种应使用不少于3种特色中医药疗法。发挥中心在中医医联体的基层作用,至少聘请1名上级医院专家,与上级医院开展中医骨干人员双聘,开设专病联合门诊,畅通上下转诊。

人才团队方面,原则上专病中医医师应不少于2人,专科中医医师应不少于4人;鼓励护理人员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优势病种疗效;有固定的专家顾问团队,聘请上级医院名中医作为专科专病发展学术带头人,定期指导发展。并对专病、专科负责人资历提出要求。

传承与创新方面,开设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或开展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围绕优势病种的防治康和慢病全程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承担或参与区级以上科研课题或项目;发表至少1篇围绕专病专科防治康、全程健康管理、中医技术推广等方面学术论文或科普文章,鼓励出版或参编专著。

此外,依托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开展穴位按摩、艾灸、功法锻炼等保健技术培训。每年至少录制一个与优势病种相关的短视频开展宣传,提高居民中医健康素养。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二0二三年九月八日

上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9期

下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