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10期

时间:2023-11-08 08:30:28 作者:  浏览数:

一、重大事件

(一)《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印发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中医治疗服务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2023年版)》,包括综合、诊断、治疗、康复和中医五个类别,分为综合医疗、病理学诊断、中医医疗等十章。其中,中医医疗明确规定了中医诊查、中医治疗、中医综合三部分共401项项目的技术规范。

在中医诊查方面,《技术规范》明确了经络穴位诊断、经络穴位分析、耳穴诊断、脉图诊断、舌象图诊断等项目的项目内涵、基本人力消耗及耗时、技术难度、风险程度等内容。如经络穴位诊断需详细掌握患者的主诉、病史,通过对疾病相关重点经络、腧穴皮部的望诊,体表循、摸、按、压的切诊等,判断病变的经络、脏腑,为选取腧穴,确定针灸治疗方法提供依据;需要1名医师,耗时30-40分钟完成。耳穴诊断需依据经络腧穴理论,通过望耳廓的色泽、形状,并进行切诊,或用耳穴探针、电针探测仪等对耳穴皮肤电阻等进行探测,以辅助诊断疾病;需要1名医师,耗时15-20分钟完成。

在中医治疗方面,《技术规范》分别明确中药贴敷治疗、 中药涂擦治疗、中药封包治疗等中医外治,锁骨骨折手法整复术、桡骨头骨折手法整复术等中医骨伤治疗,普通针刺、特殊穴位针刺、特殊手法针刺等针刺法,艾条灸治疗、隔物灸治疗、雷火针灸治疗等灸法,拔罐法以及穴位埋线治疗、子午流注开穴法等其他针灸治疗,颈椎病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推拿治疗、头痛推拿治疗等中医推拿治疗,血栓性外痔切除术、内痔硬化剂注射术等中医肛肠治疗,白内障针拨术、脊柱针刀治疗等中医特殊治疗的项目内涵、基本人力消耗及耗时等技术规范。如使普通针刺用普通毫针,选择一般常用腧穴,根据病情及腧穴特点选择进针的深度、角度及刺激量,取得所需针感,采用单式补泻手法,决定是否留针、如何留针;需要1名医生,耗时20-60分钟完成。

在中医综合方面,《技术规范》明确了中药特殊调配加工、辨证施膳的技术规范。如中药散装饮片调剂要求15味药为一剂,需要2名药剂师,每人耗时15-30分钟完成;普通医师辨证施膳指导需要1名医师,耗时15-20分钟完成。

《技术规范》还在一般医疗服务方面,明确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辨证论治会诊等技术规范。如普通门诊中医辨证论治需要1名医师,通过望闻问切收集中医四诊信息,依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析病因、病位、病性及病机转化,作出证候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耗时10-15分钟完成;多学科门诊中医辨证论治会诊需要6名医师,每人平均耗时1小时完成。

(二)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诊疗方案明确中医疗法

日前,为进一步提高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早期识别能力,提升规范化诊疗水平和救治效果,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制定了《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颅脑影像学、诊断、早期预警、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其中中医治疗部分针对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初期、极期(急性期)和恢复期、后遗症期,根据不同证型,分别明确了具体的中药治疗以及针灸疗法和推拿疗法。

根据《方案》,初期、极期(急性期),若邪在气营,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为治法,推荐方剂为清瘟败毒饮或清营汤加减;若邪在营血,以清营泄热,开窍袪瘀为治法,推荐方剂为清营汤加丹皮、赤芍等。针灸疗法主穴为百会、风府、风池、大陵、后溪、涌泉、气海,均用重泻法,据症情可留针30分钟至60分钟不等。并推荐滋阴息风止痉、清热熄风豁痰两种推拿疗法。

恢复期、后遗症期,若阴虚风动,以滋阴养液,熄风止痉为治法,推荐方剂为大定风珠加减;若痰蒙清窍,以健脾化痰,醒脑开窍为治法,推荐方剂为涤痰汤加减,痰多气急加猴枣散;若气虚血瘀,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治法,推荐方剂为补阳还五汤加味。针灸疗法主穴为运动区、感觉区、双侧足运感区、运动前区、附加运动区,操作时针体与头皮成15°-30°角快速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快速捻转3-5次,留针30-60分钟,每日1次。此外,可根据不同辨证采用循经推按、穴位点压、异常部位肌肉按摩、姿势矫正的方法进行推拿。

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是一种少见、快速进展、危及生命的感染相关性急性脑病,多由病毒感染诱发。由于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较为少见,有关研究和诊疗经验有限,相关通知要求,各地在诊疗过程中注重积累经验,以便进一步完善诊疗方案。

(三)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首超90万

10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80319个,比上年增加2983个,总诊疗人次12.3亿,比上年增加0.2亿人次。

根据《公报》,全国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稳步增长。2022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80319个,比上年增加2983个。其中中医类医院5862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74417个,中医类研究机构40个。与上年比较,中医类医院增加147个,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增加2834个。

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持续增强。2022年,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99.5%,社区卫生服务站占93.4%,乡镇卫生院占99.4%,村卫生室占81.2%。

在人员方面,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91.9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增长3.9%)。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76.4万人,中药师(士)13.9万人。两类人员较上年均有所增加。

在床位方面,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8.7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125.8万张(占79.3%)。与上年比较,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8.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增加6.1万张。

此外,2022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2.3亿,比上年增加0.2亿人次(增长1.9%)。其中中医类医院6.9亿人次(占56.5%),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2.1亿人次(占17.3%),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3.2亿人次(占26.2%)。

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次3861.3万,比上年增加60.7万人次(增长1.6%)。其中中医类医院3178.9万人次(占82.3%),中医类门诊部0.4万人次,非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681.9万人次(占17.7%)。

(四)5个中药材品牌纳入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公布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包括粮油、果品、蔬菜、中药材等类别共69个品牌纳入2023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其中包括5个中药材品牌。

入选的中药材品牌为抚松人参、渭源白条党参、桓仁山参、文登西洋参以及陇西黄芪。

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持续加大精品培育品牌扶持力度,促进精品培育品牌发展壮大。要坚持“一品一策”,强化指导扶持,支持补齐短板;要支持精品培育品牌提高品牌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大品牌保护,为精品培育品牌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国家中医药局召开推进“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实施和转移支付资金执行工作视频会议

10月1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推进“十四五”中医药重大工程实施和转移支付资金执行工作视频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副局长、党组成员王志勇主持会议。

余艳红强调,做好中医药重大工程实施和转移支付资金执行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主要举措,也是中医药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紧盯关键问题,压实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尽快启动投资建设,加快转移支付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高效廉洁推进项目建设,切实加快中医药重大工程实施和转移支付资金执行。

会上,规划财务司主要负责同志通报了总体情况,部分省中医药主管部门作经验交流。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局机关有关部门、直属(管)医院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六)全国中药调剂职业技能竞赛即将开展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印发《全国中药调剂职业技能竞赛实施方案》,切实做好竞赛组织和实施工作。

《方案》明确,通过开展中药调剂竞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切实提高中医药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展现中医药工作者勤奋学习、精通业务、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社会形象。

根据《方案》,参赛人员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事中药药学服务工作的中药专业技术人员。竞赛内容包括“中药饮片处方审方”“中药饮片辨识”“中药饮片调剂”三个赛项。

《方案》明确,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省(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和总工会(教科文卫体工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选拔参加决赛选手;决赛由国家中医药局和全国总工会组织,各地以省份为单位组队参加决赛。决赛包括3部分,中药饮片处方审方,作答时间40分钟;中药饮片辨识,操作时间30分钟;中药饮片调剂,操作时间15分钟。

(七)三部门发文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支持为托育机构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供健康服务。

《意见》要求,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积极与托育机构合作,推广小儿推拿、穴位贴敷、药浴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用中医的理念和方法提供健康服务。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服务能力和服务需求为托育机构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指导托育机构开展人员培训,掌握中医有关饮食、保健等知识和技能。

(八)《中医药标准管理办法》出台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标准管理办法》,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规范中医药标准管理,促进中医药标准高质量发展。

《办法》包含六章共31条,从计划与立项、起草与征求意见、实施、监督与评估等方面明确了中医药标准管理相关要求,并强调制定中医药标准应当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协调性,提高中医药标准质量。

《办法》提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中医药标准咨询专家库,下设若干专家组,由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专家组对中医药标准开展审核。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代号为“ZY”,编号由行业标准的代号加“/T”、顺序号和年份号构成,顺序号为自然数。鼓励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积极提出中医药标准制修订计划建议。

《办法》指出,发布的中医药标准属于科技成果,并作为主要起草人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依据。鼓励将中医药标准纳入各级奖项评选范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标准化需求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传播标准化理念,推广标准化经验。

二、兄弟院校

(一)全国中医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近日,“全国中医药产教融合共同体”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立,并举行产教融合专家论坛,共同探索中医药产教融合新思路。

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跨区域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为了汇聚产教资源,服务中医药行业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供需链精准对接,促进中医药职业教育从“单向建设”走向“双向共赢”,在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产业发展、资源共建、技术攻关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中医药教育事业和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样板。

会上,天津红日药业集团、山东中医药大学和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并审议通过了《共同体章程》、组织机构名单和共同体三年行动计划。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分别作专题讲座。

(二)北京市药监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协议推动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的“中国药”

近日,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促进首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药监局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战略合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双方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为原则,围绕促进中药创新、优化中药制剂使用、开展监管政策研究、促进成果转化、加强中药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市药监局药品监管实践经验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优势学科、平台资源有机结合,将进一步推动北京地区中药创新和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中药监管现代化治理能力。

双方合作将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核心,以推动研发生产更多适合中国人的“中国药”为目标,依托高校智库优势,探索北京地区中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的首善道路,推动建设创新中药孵化转化的全国示范高地。

(三)第三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免疫学龙城学术论坛举办中外专家共议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发展

由山西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中西医结合免疫学龙城学术论坛近日在太原举办。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李青山、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魏来出席开幕式。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泰国和尼泊尔等国家的14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9位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

李青山在致辞中表示,希望专家学者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给予更多关心指导。

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副校长巴斯克达在致辞中表示,国际合作和团结一致是应对公共卫生威胁的关键所在,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不同国家在传统医学方面加强合作,有利于促进人民的福祉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会上,与会专家分别从中西医结合免疫的物质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医药在认知和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仲景思想及方药在免疫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等方面分享科研历程,并在关键科学问题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进行交流。

此外,由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郝慧琴、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带头人马存根教授主编的《中西医结合免疫学》教材在开幕式上首发,该教材入选全国中医药行业“十四五”高等教育创新教材,填补了中西医结合免疫学教材空白。同时,中西医结合免疫学课程联盟及虚拟教研室成立。

郝慧琴认为,此次会议将进一步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国际上的发展,增进各国之间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学科的交流协作,推动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学科发展。

(四)固生堂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共建医联体

近日,固生堂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达成医联体战略合作,并成立湖南中医药大学固生堂专家咨询委员会,固生堂医联体合作正式进驻湖南,以夯实湖南中医医疗服务基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名中医。

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戴爱国表示,与固生堂合作共建医联体,开启了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便民惠民服务走进基层,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固生堂中医集团董事长涂志亮表示,三方共建医联体合作后,固生堂将进一步通过市场化机制促进公立三甲医院优质资源有序流动,深化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为群众提供更方便、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同日,湖南中医药大学固生堂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全国名中医尤昭玲担任主任委员,湖南省名中医张涤、刘丽芳担任副主任委员。

未来,固生堂将携手湖南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并依托固生堂“互联网+中医”平台优势,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分级诊疗,推进湖南地区基层中医药事业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五)成中医学子问鼎ISO国际标准化青年之星大赛

10月22日,首届“ISO国际标准化青年之星大赛”决赛在复旦大学落下帷幕,成都中医药大学学子从众多综合类院校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斩获华为主赛道冠军。

“ISO国际标准化青年之星大赛”按照“业界出题、学界答题”的竞赛模式,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分别出题,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车载无线通信系统与人工智能决策、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等主题设立了3个专业赛道,吸引了来自全国23个省市60多所高校的199支队伍参赛。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中医骨伤科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谢一舟、2022级博士研究生冯超群、李若烟在导师樊效鸿教授的指导下,组队参加了比赛。团队以“星闪”技术为内核的项目建议书和标准草案成功入围决赛并斩获冠军,成为学校在国际标准化研究领域的一次突破,为国际标准化研究领域注入了中医药元素。

标准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维度,是促进相关产业规模化的重要路径,更是提升行业质量水平的关键抓手。樊效鸿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学校产学研平台优势,提升师生标准化意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活动,将传统中医药学与国际标准化紧密结合,持续推动标准化事业全方位多领域发展,为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科研动态

(一)《中国现代中药》专题介绍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现代中药》刊发了药用植物4.0研究专刊,介绍了广西药用植物园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及其研究成果。专刊共包含1篇专论以及23篇基础研究文章,其中《药用植物4.0研究进展与展望》专论阐述了药用植物4.0提出背景、药用植物4.0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其余文章分别对越南槐、广州相思子、广西莪术、广金钱草、菝葜、天冬等23种药用植物的全长转录组、代谢组研究进行分析。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是广西药用植物园组织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基于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药用植物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开展科学研究获得。

据了解,广西药用植物园提出的药用植物跨组学研究计划——“药用植物4.0计划”,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药用植物保育学”的重点研究内容。该计划旨在建立药用植物大数据中心,解读药用植物大数据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药用植物资源智慧创新、产品智慧创制实现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资源数据化、数据产业化、产业现代化,服务和推动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二)转化熊胆粉对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有积极作用

近日,国际期刊《生物医学与药物治疗》(Biomedicine&Pharmacotherapy)在线发表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边宝林团队“生物转化熊胆粉通过FXR/PXR-PI3K-AKT-NOS3轴调节精氨酸生物合成以改善饮食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探究了转化熊胆粉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治疗药效,提示转化熊胆粉对改善NASH具有积极作用,为NASH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方案。

NASH通常由肝脏中脂质积聚过多引起,是单纯性脂肪肝向肝硬化及肝癌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限速环节,而目前针对NASH的治疗方法十分局限,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还没有批准用于治疗NASH的药物。转化熊胆粉通过模拟熊体内胆汁酸生成环境,利用现代中药发酵技术制成。其生产工艺低碳、绿色环保,有效成分指标达到了传统“金胆”(熊胆中优质品级)级别,有望从根本上解决熊胆的来源问题。

边宝林团队研究发现,转化熊胆粉给药8周可有效减轻高脂高糖饮食(HFHS-diet)诱导的小鼠肝脂肪变性,并减少体重增加,改善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能调控肝脏脂质代谢,抑制脂肪酸生物合成并促进脂肪酸利用和氧化。此外,对精氨酸生物合成也具有调节作用。能通过激活法尼醇X受体/孕烷X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一氧化氮合酶轴回调精氨酸生物合成相关代谢物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三)世界针联发布2023年度21项针灸国际标准

近日,“2023年针灸国际标准研制与实施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开幕式上,世界针联2023年度21项针灸国际标准正式发布,为针灸安全使用、技术操作规范、临床实践等提供了新的高质量标准。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杨金生表示,世界针联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的国际发展,要进一步重视针灸国际标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针灸国际标准的研制质量、加大针灸国际标准的宣贯力度。同时宣读了《世界针联2023年度针灸国际标准发布公告》,并宣布《针刺安全使用风险控制通则》《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编写通则》《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制定及其评估规范》等21项针灸国际标准发布。

在主旨报告环节中,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秘书长桑珍等专家分别以《针灸标准化建设进展及其对针灸学科发展的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概述》等为题作主题报告,介绍了标准化工作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对标准研制同仁详细讲解标准研制的具体方法。

会议指出,世界针联将在保障针灸国际标准研制质量的前提下,争取研制出更多满足国际需求的针灸国际标准,以标准为先导助力针灸国际发展。

四、海外资讯

(一)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10月12日,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揭牌仪式在柬埔寨首都金边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隆重举行。柬埔寨卫生大臣秦拉、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中国驻柬埔寨大使王文天出席并分别致辞。

王文天指出,2023年是中柬建交65周年,也是“中柬友好年”,中柬中医药中心的揭牌既是中华文化和高棉文化的又一次美丽邂逅,也是中柬传统医药领域合作新的里程碑,中心的成立不但能为柬埔寨当地民众提供一份健康保障,还将为柬培训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医药专业人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希望中柬中医药中心持续发展,成为中柬人文交流合作的“旗舰项目”,为推动构建中柬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医药力量。

余艳红表示,中柬中医药中心的成立,有助于探索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新模式、新路径,更有助于加深中柬友谊、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继续长期向柬派遣中医医疗队,支持中柬中医药中心高质量建设,期待在中柬双方共同努力下,将中柬中医药中心建设成辐射面更广、影响力更大的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为增进人类福祉、促进全球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秦拉就中柬中医药中心揭牌向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致以诚挚感谢。他表示,中柬中医药中心是柬中双方在构建柬中命运共同体、柬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柬中钢铁情谊基础上发生的珍贵连接,是柬中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中柬中医药中心的揭牌将进一步促进柬中两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期待柬中两国医疗卫生人员共同努力,为两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多贡献。

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的成立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柬埔寨王国关于构建新时代中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柬埔寨王国政府联合公报》的重要举措,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交流品牌,以期成为推广中医药文化、引领并带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心的揭牌是中柬两国医药领域合作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中柬双方在深化中医药及传统医学等卫生领域的合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医政司、国际合作司主要负责同志、驻柬使馆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参赞,柬埔寨卫生部国务秘书等高级官员以及考斯玛中柬双方医护人员、中资企业代表等近200人参加。

(二)13次中新中医药合作委员会会议召开促进中新中医药合作成果惠及民众

10月16日上午,第13次中新中医药合作委员会会议在新加坡召开。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率团出席会议,并与新加坡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普杰立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新加坡共和国卫生部中医药合作计划书(2023—2027)》。

余艳红表示,此次双方签署新一轮中新中医药合作计划书,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新加坡共和国关于建立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具体举措。中方将以此为契机,推动中新中医药合作迈上新台阶,促进中新中医药合作成果惠及双方民众,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普杰立代表新加坡卫生部感谢中方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将与中方一道继续实施好新一轮中医药合作计划书。

双方一致同意在人才培养、循证研究、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加强交流,共同支持中新中医药中心建设,商定将在中国举行第14次中新中医药合作委员会会议。

(三)多项中医药项目列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高峰论坛期间形成了458项成果,各方发起了一系列国际合作倡议、决定举办系列国际会议,主席国汇总形成了多边合作成果文件清单;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企业商定一系列务实合作项目、双边合作协议等,主席国就此汇总后形成了务实合作项目清单。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包含四项中医药领域合作项目,涉及双边合作文件类、民生及民心相通类、发布白皮书和研究报告类。具体为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新加坡卫生部签署中医药合作计划书(2023-2027),在埃塞俄比亚等国举办“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活动,在泰国、柬埔寨建设中医药中心,发布《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发展报告(2023)》。

五、权威声音

用好资源优势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7日-8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深入铜仁市万山区、松桃自治县、碧江区调研强调。

探索中柬传统医药合作新模式为深化两国传统医学交流合作增添动力。

——10月14日,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办,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承办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暨中柬中医针灸非遗文化及吴哥医药文化展活动在柬埔寨暹粒举行,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艳红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西汇通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日前,在第三届(中国·盐山)张锡纯学术思想传承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发表讲话。

中医典籍让世界更懂中国。

——日前,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七届年会上,德国柏林夏里特医科大学中国生命科学理论·历史·伦理研究所所长文树德被授予“全球传统医学文化发展杰出贡献人物”称号。

六、中医药文化

(一)亚奥理事会官员点赞“浙派中医”

日前,亚奥理事会医疗委员会和反兴奋剂委员会主席苏丹·阿尔·布赛迪博士、赛事总指挥部医疗卫生指挥中心综合协调组副组长吕卫等一行8人来到浙江省中医院,访问医院并调研亚运保障工作和中医药特色服务。

在调研中,苏丹·阿尔·布赛迪博士一行先后参观了医院中医药博物馆、针灸科、推拿科、亚运保障专区和中医外治中心(中医护理门诊)。

在中医药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了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承,以及浙江省中医院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以及推进国际化等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在亚运保障专区,苏丹·阿尔·布赛迪博士看到了许多应用于亚运会医疗保障服务方面的技术,了解了传统中医药的养生功法、器具,对医院竭尽全力为赛事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服务和中医药特色服务表示高度赞许。在中医外治中心,苏丹·阿尔·布赛迪博士亲身体验了中医外治技术——耳穴压豆,对中医技术赞不绝口,他还在亲笔留言中写到:“中医是非常伟大的医学。”

参观结束后,苏丹·阿尔·布赛迪博士一行发出了由衷赞叹。他说:“非常荣幸能参观浙江省中医院,医院精诚、仁和的院训令人印象深刻。全体医护人员也都竭尽所能提供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此次访问收获匪浅。”他表示,通过访问,自己了解了中医药文化,中医是非常伟大的医学,其他国家和中国开展的医学领域合作项目也充分体现出了中医力量。医院的工作人员和中医技术、设备让人印象深刻,期待今后能有机会开展进一步交流合作。

(二)第三届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举办

近日,由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宁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三届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平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马立新主持开幕式。

陈平代表山东省人民政府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中医药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此次论坛将为促进文明互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山东将精心组织,努力把论坛打造成为海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特色品牌、齐鲁中医药文化的靓丽名片,使之成为世界文明论坛的重要支撑,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会上,与会专家共同围绕“中医药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沈宝藩,国医大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何成瑶等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23位岐黄学者,以及70余位全国知名中医药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代表参加论坛。会上还举行了山东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研究院揭牌仪式。

(三)“医暖丝路”勾勒中医药远行的历史剪影“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开幕

10月16日,由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北京国际俱乐部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医暖丝路——‘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展”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开幕。展览回顾了中医药丝路历史,展现了中医药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成就,展期为2023年10月至2024年3月。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国家中医药博物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助力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具体举措。

展览展示了扁鹊针灸图汉画像石拓片、针灸铜人、屠呦呦所获诺奖章及证书等见证物,结合展厅空间设计与营造、多媒体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讲述“一带一路”上的中医药故事。

开幕式上,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杨荣臣表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与发展是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一个历史缩影。本次展览用实物展品、影像图片等勾勒出一幕幕中医药随丝路远行的历史剪影,讲述了中医药用文化温度和仁心仁术将丝绸之路铺成健康之路、生命之路的中国故事,旨在传播“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相互了解与文化交融。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何以中医”阐释了中医药凝聚的深邃哲学智慧、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第二单元“医药之路”聚焦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医药交流,梳理了丝绸之路视域下中外药物、理论和人才交流的史实。第三单元“共建共享”关注当下,展示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医药在国际标准化建设、机构建设和国际合作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

(四)北京通州大运河中医药文化节开幕加强首都中医药文化建设

10月14日,北京通州大运河中医药文化节开幕,活动以“赓续运河医药文化,联贯南北岐黄精华”为主题,从多个层面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中医药文化资源,助力首都三个文化带建设,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通州区副区长董明慧表示,将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通过本次文化节,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健康保健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盛会。汇聚各方智慧,促进南北中医药文化交流互融,必将创造大运河文化带沿线中医药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李德娟表示,将深入挖掘首都中医药文化特色,加强首都“三带一轴”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希望通州区能够持续挖掘大运河文化带中医药文化内涵,构建大运河中医药文化价值阐释体系,以点带面,突出中医药五种资源属性,进一步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保护建设的合力。

开幕式上,“运河中医药交流促进专家咨询委员会倡议书”发布,此外,公布了首届运河中医药交流促进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永炎,国医大师王庆国等23位专家学者入选。为推进中医可视化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活动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市中医可视化联创中心揭牌。

开幕式上还公布了首批“通州区运河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导师名单,“通州区名中医下基层先进代表”“通州区扎根基层中医药榜样人物”及“通州区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优秀建设单位”和首批“北京市通州区中医药文化巷(街、社区、村)”等。

(五)首届仲景中原中医药文化节开幕

10月21日,首届仲景中原中医药文化节暨河南中医药大学建校65周年创新发展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广场开幕。

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刁玉华表示,河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将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科列入省“双一流”创建学科。河南中医药大学持续深化学校内涵建设,深入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大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强化社会服务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产出了一批可转化、见效快的研究成果,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省教育厅将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社会各界携手为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障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王福伟表示,近年来,省卫生健康委全面推动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落实工作,通过开展经典普及、主题征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义诊及健康咨询等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河南中医药大学建校65年来,主动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为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学校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大力弘扬张仲景文化和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念,为全面建成中医药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活动当天还开展了中医专家大型义诊与健康咨询、中医药文化体育表演、中医药健康服务体验等活动。

、中医药产业

(一)《上海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印发为居民提供“最后一公里”中医优质服务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印发《上海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提出完善15分钟就医服务圈建设、逐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等10项具体举措,其中对中医药相关工作作出安排,明确为居民提供“最后一公里”的中医优质服务。

《服务举措》明确,完善15分钟就医服务圈建设,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设施15分钟慢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动社区中医馆、中医阁以及中医药特色示范站点建设,为居民提供“最后一公里”的中医优质服务。

《服务举措》明确,加大上级医院支持力度。基于“区域+专科专病”四大中医医联体建设,支持名中医团队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名中医工作室或工作站,促进上级医院中医技术下沉基层。

《服务举措》要求,逐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依托医联体等形式,推动上级医院妇科、儿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康复科、中医科等适宜科室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下沉社区开设门诊服务,每周开设门诊不少于3次。持续做好家庭病床、安宁疗护服务,推进社区康复中心、护理中心、标准化口腔诊室和中医特色专病(专科)规范化建设。到2025年基本实现社区康复中心、护理中心、中医特色专病(专科)服务功能全覆盖,全市50%以上社区建成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80%的社区设有中医特色专病专科门诊。

《服务举措》要求,做好社区卫生延时服务。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做好延时服务,方便在职(校)人群错时就诊。开设双休日门诊,至少保证周六上午、周日上午两个半天的服务时间,除常规服务和辅助科室外,应同时提供妇保、儿保、中医健康管理等服务。

此外,《服务举措》要求,加强社区药品配备保障,逐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基层单位调拨使用。推进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推进“中药安心达”数字化场景应用,强化中药饮片代煎配送管理。

(二)广西: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自治区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广西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实施方案》,提出提升中医护理能力。

《方案》明确,加强中医护理质控体系建设和学科建设,健全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方案、技术操作、质量评价标准和项目服务准入制度。建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并规范开展中医护理管理、骨干、专技三类人才培训。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创新中医护理服务模式,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医护理进一步向基层和家庭拓展,向老年护理、慢病护理领域延伸。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积极推动中医护理门诊和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建设,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

(三)《浙江省医疗质量“强基提质培优”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强化资质准入规范技术标准让中医药服务更优质

近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印发《浙江省医疗质量“强基提质培优”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医疗质量“强基”行动、“提质”行动、“培优”行动三项主要任务,在医疗质量“提质”行动中,提出让中医药服务更优质,并从强化中医药服务资质准入、规范中医药服务技术标准两方面对中医药服务作出要求。

在强化中医药服务资质准入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各级各类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应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核准登记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诊疗科目,方可开展中医药服务诊疗活动。严格按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要求,重视中医临床科室人员配备,建立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经考试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师,使用限制类医疗技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培训并考核合格。中医类别医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遵照中医临床辨证施治原则开具中药处方。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学历或学位的,或者参加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认可的2年以上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或者按照有关规定跟师学习中医满3年并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书》的,既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也可以开具中药饮片处方。非中医类别医师、乡村医生、护理人员参加省中医药主管部门举办或者认可的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可以在执业活动中运用相应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在规范中医药服务技术标准方面,《行动方案》要求,严格执行《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等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规范。中药饮片代煎应符合《浙江省中药饮片代煎服务工作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开展中医针刺、推拿、微创、拔罐、灌肠、灸类技术,应严格执行各类中医技术的《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落实预防与控制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从管理要求、诊疗环境要求、消毒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微创治疗室应符合门诊手术室的管理要求。切实加强中药饮片采购、验收、保管、调剂、临方炮制、煎煮等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强化储存养护,规范处方开具,加强调配管理,落实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制度,加强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管理,确保中药饮片使用的质量和安全。

(四)国家中医药局就上海建设国家中医药综改示范区情况举行发布会以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中医药“四链融合”

10月1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上海举办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第2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司长王思成,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闻大翔,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胡鸿毅,上海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张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出席发布会,介绍上海市为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

“自2021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以来,上海以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强化多部门联动、综合改革、系统集成,各项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各项改革举措取得积极成效。”闻大翔介绍,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连续两年将示范区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市政府出台建设方案,相关部门聚焦中医药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出台系列支持文件,全市形成市区上下联动、委办局协同施策的工作模式。同时,上海市统筹推进中医药价值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四链”融合,全面构建“规划引领、内涵导向、系统评价、多元激励、提升能级”五位一体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链”。一是提升中医药“价值链”,引领特色发展。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改革,确定首批22个中医优势病种,创新中西医并重的医疗付费模式;开展中药饮片全流程追溯临床应用试点,23个品种实现了全程追溯和优质优价,建立从饮片溯源到代煎服务的一体化质控链条。二是激活中医药“人才链”,夯实人才关键。打通中西医结合人员执业障碍,构建人才队伍多元组合的“大中医”格局;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路径,以同质化为标准选拔优秀社区中医医师到上级医院开展多点执业,培养全专结合的骨干型人才,夯实分级诊疗的人力支撑。三是打通中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释放创新动能。印发《关于加强本市公立医院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打造科创引领中医药发展新模式;成立上海市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创新中药转化联盟,开展中医药成果转化与国际推广基地的建设,科技助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产业的发展。此外,上海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综合改革牵引力,中医药服务领先效应进一步提升,中西医协同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不断彰显,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的地位不断巩固。

上海提出要把社区打造成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通过努力,全市构建起一张由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86家服务站(村卫生室)组成的最大的家门口中医药服务网络。”闻大翔介绍,上海形成由4所市级中医医院牵头的覆盖全市的东、南、西、北四大区域的、医联体,目前在社区开设中医医联体专病联合门诊134个,带教基层医师286名,全市16个区都实现了市级中医医院制剂在医联体内的社区调剂使用。同时,从2022年起开展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对社区开展200项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将覆盖全市80%社区卫生中心。

此外,上海在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始终坚持中西医同规划、同部署,不断完善中西医协同的制度保障,推动中西医同步发展。开展市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多家医院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或建设单位,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建立系统西学中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完善西医、中医相互学习执业管理制度,创新中医西医临床协作发展模式,创新中西医学科汇聚发展模式。今后,上海将继续围绕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关键环节,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中西医结合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五)国家中医药局就浙江建设国家中医药综改示范区情况举行发布会以数字化改革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10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第3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司长王思成,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李永伟,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欢,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何强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王仁元介绍,浙江以“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为切入口,并以此推动中医药数字化发展。制定处方、饮片、病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立中医药诊疗大数据库,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研、服务的系统性重塑,实现智医、智药、智治、智研。

浙江通过多元监管、专项监管、准入监管、数字监管等方式,推进中医药系统全行业、全要素、全流程的“立体化”综合监管,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浙江推广“浙派名医堂”“国民学国医”“中药服务在线”等应用场景,建设中药全产业链追溯系统,搭建“浙里中医”综合监管平台,强化8个中医药质控中心和10个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控中心建设,开展医疗质量、运营效率、绩效水平、可持续发展、服务满意度评价等主体的指标监测。

“2021年我们了启动数字化改革。”李永伟介绍,以金华市磐安县为试点,浙江通过“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方式,建设“中药产业大脑”,已先后上线7个应用场景,包括全景分析、浙中药监管、浙药通、数字药博、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智慧药房等。7个应用场景重点推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包括制度方面的创新和对提升全产业链、价值链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目前,“中药产业大脑”已累计注册用户2.2万个,每天点击量接近4000人次。当前,浙江还在中药领域累计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7家、未来工厂试点企业2家,有效助推广大药企得到数字化转型红利。

同时,浙江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体系,将中医诊疗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形成从线上咨询问诊到复诊配药,再到诊后随访和评价的完整全生命周期诊疗服务体系。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一经推出就受到患者的广泛好评,累计服务人次突破700万。在浙江,基层医生可以在机器人指导下,开出具有名老中医个人特色的中医处方,通过远程批注、远程带教,实现名中医经验的数字化传承,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即可享受名老中医的贴心服务。

(六)北京:发挥中医药防治宫颈癌作用

日前,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等九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北京市加速消除宫颈癌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全宫颈癌防治服务网络,提升综合防治能力。

《方案》提出,探索融合防治新模式。健全宫颈癌防治网络,积极推进HPV疫苗接种、宫颈癌筛查及诊断治疗一体化服务。发挥中医药在宫颈癌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探索中西医结合防治新模式。

《方案》还提出,提升HPV疫苗接种、定期筛查意识,保证均衡营养,维持合理体重,提高妇女健康水平;逐步实现HPV疫苗适龄女孩和符合接种条件女性愿接尽接; 扩大宫颈癌免费筛查覆盖面、优化宫颈癌免费筛查流程;推广应用统一规范的宫颈癌诊疗指南,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合力减轻宫颈癌患者就医负担。

(七)“中医处方一件事”实现处方标准化

“浙江全面实施中医药标准化提升项目,制定全省统一的中医门诊处方格式,建立全国首张标准化针灸处方。”10月13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仁元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王仁元指出,针对中医药标准缺乏、能力不强、服务不足等难点痛点问题,浙江全面开展“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深化了“管理、服务”双向协同和“居民、医生、治理”三端联动,建立起省市县医疗机构协同、中医处方共享、数据互联互通的服务新模式,推动中医医疗机构临床、科研、服务、监管的系统性重塑,不断提高老百姓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

“中医处方一件事”实现了处方标准化。浙江制定统一的数字编码规则,对1749种中药饮片、1142种颗粒剂、322种中药制剂、516个腧穴进行编码;并出版《浙江省中药饮片规格等级推荐标准》,对350种常用中药饮片进行质量分类评级。

“还可以实现诊疗规范化。”王仁元表示,“通过制定标准化、结构化中医门诊病历,明确望、闻、问、切10项必诊项,建立问基础信息、辨四诊情况、查患者体格、做病情诊断、定治疗意见的‘五步法’规范诊疗流程,可进一步统一中医辨证施治规定动作,推动中医治疗从个体化向可证实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普遍实用性转变。”

此外,开展“中医处方一件事”不仅可使中药服务更便捷、更优质、可追溯,还实现了监管智能化。王仁元指出,浙江上线“浙里中医”数字化监管平台,建立省市县三级中医诊疗数据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实时动态归集、监管全省中医医院病种、费用、中药等100余项关键指标。目前,全省90%的县级以上中医院数据可实时贯通,接入医疗机构101家,归集标准化中医处方1600余万张、门诊病历1700余万份。

(八)《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出台2025年中医药成推进健康江苏建设重要支撑

日前,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 ,提出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等8项工程,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成为全面推进健康江苏建设重要支撑。

在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方案》提出,推进23个国家级中医优势专科提质升级,推广24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每个县级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和1个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建设2-3个省级中医康复中心,5-8个省中医康复重点专科等。

在中西医协同推进方面,《方案》提出,推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推动中西医医疗资源有效整合和中西医医疗技术优势互补,形成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专家共识等。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和现代化方面,《方案》提出,重点围绕全省中医药优势学科(专科)领域,布局或创建一批中医药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和关键技术装备项目。组织开展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研究。加强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药基础、中药新药等研究。

在中医药特色人才方面,《方案》提出,搭建全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梯队。遴选培养省中医药领军人才20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30名、西学中高级人才120名、中药特色人才和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各100名;推动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此外,推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建设全省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

在中药质量提升及产业促进方面,《方案》提出,建设一批中药材种子种苗专业化繁育基地,制定种子种苗标准;开展一批道地、紧缺、濒危中药材种源繁育和规范化生产。推进珍稀濒危中药材保护和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养殖、仿野生栽培等。加强3个全国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项目建设,进一步挖掘与传承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

《方案》还提出,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支持中医药产学研用开放发展,推动中医药海外传播、应用与发展。通过加强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促进南京市并带动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九)《江西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印发

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实施中医医疗服务高地建设工程、中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药材品质品牌建设工程、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医药新兴业态促进工程、中医药人才科技提振工程、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工程等八大工程。

《方案》提出,加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西医院建设,通过3-5年努力,建设4-6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成2-3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全力打造“立足革命老区、辐射中部地区”的中医医院新标杆,实现患者外转率明显下降。全面提升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00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到2025年,90%以上的县级公立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

《方案》要求,建立健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江西)建设的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中医药管理体系。将更多的中医适宜技术等服务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推动中医药人才职称晋升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独设置并适当提高比例。

《方案》指出,围绕“赣十味”“赣食十味”等赣产道地中药材,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创新发展中药特色健康产品,提升艾草种植生产供应能力,丰富热敏灸相关产品,促进热敏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方案》还指出,深入挖掘和传承“樟帮”“建昌帮”传统炮制工艺和旴江医学、杏林文化,开展中医药学术和文化传承;持续推动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深化与保加利亚、葡萄牙、突尼斯等国的中医药合作,建设一批中医药中心或热敏灸分院。

(十)内地中药院内制剂首次跨境至澳门使用广东省中医院5个制剂获批

10月25日,在国家药监局支持下,经粤澳两地药监部门批准,由位于横琴的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粤澳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牵头协调,成功推动广东省中医院5个获批跨境使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下称“院内制剂”)发往澳门,由镜湖医院接收,并将逐步应用于澳门临床。

此次院内制剂跨境调剂,填补了中国境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跨境使用的空白,也是大湾区中成药联合监管的重大进展,将为粤澳两地监管创新、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积累经验,将有效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服务的创新联动、监管协作,促进粤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广东省中医院和澳门镜湖医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试点工作依照内地和澳门地区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性指示要求,以“名院、名科、名医、名方”为抓手,结合澳门镜湖医院在骨科、妇科、儿科等领域中医医疗服务特色,遴选了广东省中医院5个临床使用均超过20年的院内制剂品种作为首批试点,分别为骨松安胶囊、莪棱胶囊、飞扬外洗颗粒、小儿咳喘宁口服液、开胃醒脾饮。

粤澳两地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民众用药习惯趋同,广东省作为中医药强省,很多医疗机构都有自己独有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岭南特色等经典方、验方。粤澳两地积极探索实现内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便利引进澳门使用的路径,并以临床和市场价值为导向,推动具潜力的医疗机构制剂在澳门转化成新药,促进两地中药事业发展。

(十一)贵州四部门联合发文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培训“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

近日,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62人。

《意见》提出,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等省级重大人才项目,加大中医药人才引进力度。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30名左右;加大中医药青年人才支持,对入选全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的中医药人才,按规定给予培养经费资助,并在人才项目评选、职称评审等方面倾斜支持。到2025年,遴选培养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50名以上。

《意见》明确,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加大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力度。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培训一批“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到2025年,有条件的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站),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培训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意见》明确,推进西医学习中医。支持省内医学院校适度扩大中西医临床专业招生规模;支持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建设,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建强省级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基地,分期分批开展“西学中”专项培训。到2025年,培养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不少于1000人。

《意见》还提出,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到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60%,中药专业技术人员数不低于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0%;县级中医医疗机构设立1个以上中医(专长)医师岗位。推进重点领域中医药人才培养。推进中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护理、中医技师、中医疫病队伍建设,加快中医药管理人才培训;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改革,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2023年11月3日


上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11期

下一条:2023年中医药信息第9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