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是怎样修养成才的

时间:2018-11-14 08:24:27 作者:  浏览数:

中医学之所以数千年历久不衰,其原因之一就是历代皆有“各领风骚”的名医大家在探索的道路上推动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因此,探讨一下历代名医成才的主要原因,或许对今人学习中医,继续让它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会有一些有益的启迪。

纵览历代医家的成才之路,除了医学和其它学科自身发展的轨迹、历代执政者不同程度的重视和支持等客观因素外,其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在于这些名医对中医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勤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主观困素。

立志,是成才的前提。许多名医都因家亲或自身屡遭病魔缠身,甚而夭亡的惨痛才立志习医的。如张仲景就是在建安(196-220)中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家族二百余人中有百余口死于伤寒病的情况下,感伤“横夭之莫救”而发愤于医;李东垣也是因为其母死于庸医之手,痛切之余遂立志习医。当然,也有不少医家是因为出身世家,幼承庭训而走上从医之路的。由于父辈的熏陶,从小就立下了“拯世济人”的志向,或者以其聪悟而发现医药学理沦的不足之处,遂坚定其正讹纠偏的信念,刻苦于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便是因此奋志编纂《本草纲目》而完成了这一名垂千秋的巨著的。所以立志于医,是走向成功之路的起点。对于今天的中医工作者和爱好者来说,立志于振兴中医,使之在世界医林放射出更为夺目的光彩,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当今世界上肩负的重任之一。

执着的追求精神,化作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勇气,又是取得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气质和进取心。树立远大的志向,必须坚定不移、百折不挠地去实现它。有人统计了历代著名医家成才的平均年龄为57.9岁,说明了在医学上要想有所成就,需要有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才能攀登成功之巅。如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书考八百余家,迹遍山川原野,历时近三十载,其劳动之艰辛可想而知;王清任为了弄清楚人体解剖结构,亲自赴刑场、踏荒冢,查勘脏腑内景,耗时四十二年才撰就《医林改错》一书,更正了前人的谬误,创立“活血化瘀”证治。

勤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由兹累积形成的渊博知识,是成才者成功的基础。晋代名士皇甫谧,二十岁以前是个“游荡无度”被人称为“痴呆”的浪子,在其婶娘任氏的规劝和教诲之下,“始有高尚之志”。皇甫谧由于家贫,遂于“躬自稼穑”的同时发愤读书,三十而后淹贯诸子百家,成为在我国文学、史学、医学上都有相当地位的大学问家。他在四十余岁得了风痹疾后,犹“手不辍卷”,编纂了《针灸甲乙经》这部针灸学名著。又如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曾经“读书十年,不出户庭”,由是而“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无所不通,“稍有得处,辄著数言”,这种勤学和博识的结果,为完成这部划时代的巨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上一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下一条:中医“引火归元”的原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