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时间:2014-02-26 00:00:00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13年第1??2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一四年三月六日

本 期 目 录

一、医药政策··················2

二、高等教育··················3

三、兄弟院校··················3

四、科研成果··················5

五、海外资讯··················9

六、权威声音··················10

七、重大事件··················11

、中医药文化···············13

一、医药政策

(一)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专科医院

日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各级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将社会办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考虑,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专科医院。

《意见》在“加大发展社会办医的支持力度”部分提出,积极发展中医类别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专科医院,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

《意见》强调,支持非公立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允许医师多点执业,为名老中医多点执业创造有利条件。

《意见》指出,要放宽举办主体要求,进一步放宽境外资本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范围,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放宽服务领域要求,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放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严格控制公立医疗机构配置,充分考虑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发展需要,并按照非公立医疗机构设备配备不低于20%的比例,预留规划空间。

(二)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医师多点执业征求意见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指出医师申请多点执业,应当征得其第一执业地点的书面同意。临床、口腔和中医类别医师可以申请多点执业,应具中级以上医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同一专业临床工作5年以上。

《征求意见稿》指出,医师多点执业是指在注册有效期内的医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医疗机构定期从事执业活动的行为。对医师多点执业的总体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医师合理流动。通过政策的导向作用,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二是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医师多点执业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多点执业医师的管理。三是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要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确保医疗服务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保证多点执业医师负责诊疗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征求意见稿》指出,医师多点执业,应当事先与各当事医疗机构签订合同(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拟多点执业的医师应当与第一执业地点医院签定聘用合同,与拟多点执业的其他医疗机构分别签订多点执业协议,约定医师在该医疗机构的工作任务、医疗责任等。《意见稿》还对医师多点执业的注册管理提出了原则性意见。

二、高等教育

《本科中药学专业教育标准》完成起草,听取意见

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中药学专业教育标准》研讨会1月7日、8日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召开。

该委员会完成了《标准》的起草工作。举办此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充分听取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各行业专家对《标准》的意见建议。

“‘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是本次《标准》制定遵循的主要原则,也是中药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该委员会主任表示,中药学学科专业不断分化,不仅有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还出现了中药学相关的学科专业,这些新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面上,在主干学科的界定上,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科学整合上,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上,都急需科学界定和厘清,系统解决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庞杂、知识内容结构零乱等问题。

该《标准》强调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标准》还根据中药学的学科属性等特点确立了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品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专业能力目标及相应的办学标准等,以进一步完善中药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

三、兄弟院校

(一)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成立

1月17日,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暨中医文化研究院成立。新成立的国学院开展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国学院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第一家,张其成任国学院院长。下设儒释道医药研究所、易学与中医学研究所、中医典籍与汉语文化研究所、中医哲学研究所、中医与中华文明研究所、中医与艺术研究所、中医对外传播研究所等。

国学院承担国学与中医文化的教育、研究和传播三大任务:开展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探索中医药专业各层次学生国学教育及中医药专业国学辅修学位、第二学位教育模式;积极参与“国家汉办汉语推广中医文化基地”建设,开展全球孔子学院中医文化教育、中医对外汉语教育;开设中华文化讲座、国学国医论坛及佛医、道医、儒医培训班;并利用多媒体、新媒体技术,探索中医文化跨媒体研究与开发,推出高质量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

“国学是学好中医之基础、入门之钥匙。”国医大师朱良春在题词中写道,“要学好中医,首先要学好国学。中医振兴,培育英才,寄望于此。”

国医大师邓铁涛、颜正华,国学大师楼宇烈等也为国学院题词。

(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通过国家GLP认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日前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认证,其申报的3个试验项目通过审查全部符合国家GLP要求,实现该省GLP认证零的突破。

该校此次通过国家GLP认证,成为黑龙江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通过国家GLP认证的机构,不仅填补了该省GLP实验室建设的空白,而且可为全省医药行业新药研发及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提供便捷、高效、可靠的技术平台。

该中心位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划分为动物实验区、功能实验区、管理办公区和机房设备区等4个区域,该中心主要从事新药、上市药的药理毒理学研究,还接受委托检测和评价项目,同时提供科学研究、国内外技术合作、学术交流、教育培训以及相关咨询等技术服务。

GLP是国际共同遵循的,用于规范与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关的非临床研究的一整套组织管理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实验研究和检验工作质量,保证实验数据和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确保药物安全、有效。

(三)河南中医学院:开招中医博士

1月2日,据河南中医学院披露,该校中医、中药学博士点通过审批后,从今年起开始招生。

2013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0次会议批准河南中医学院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此前,省内高校有很多学科的博士点,却没有中医、中药学,河南中医学院博士点的获批将改变这一局面。

该学院获批的中医、中药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14个专业,今年招生专业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等6个专业,首次招博人数约10人。

四、科研成果

(一)8个中医药项目获国家科技奖,中药安全性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1月10日,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由军事医学科学院高月研究员领衔的“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继“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后,中医药项目第三次荣获该奖项。

另外,中医药项目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中药安全性研究揭示了中药毒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实证了中药配伍禁忌的经典理论。首次从毒性成分和药物代谢酶角度揭示了中药配伍“反”与“不反”的科学本质;揭示了中药寒热配伍及其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促进了中药配伍理论的创新发展。

在国家多个重大项目的资助下,最早创建了中药安全性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并成功用于中药的毒性成分确认、致毒机制解析、经典理论实证、创新药物研发,促进了中药毒理学的学科发展。

该研究建立了包括中药早期毒性发现的基于药物毒理基因组学及代谢组学相融合技术;中药量毒关系研究的毒性评价方法,中药相互作用研究的基于药物代谢酶与受体通路的快速筛选等多种集成技术,特别是建立了适合中药配伍禁忌、质量控制、致敏物质发现的中药分子毒理学研究新技术,形成了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技术体系。

系统揭示了常见不良反应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代谢特征、配伍禁忌和毒性机制;5味有毒中药外用功能被2010版《中国药典》采纳;发现了10种中药注射剂的过敏性特点,促进了中药分子毒理学学科的发展。

该项科研历时10余年,曾获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二)我国首创一类单体抗癌中药,研发团队阐明人参皂苷Rg3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机制

由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富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部技术总监富力带领的研发团队,历经15年进行的“一类单体中药新药参一胶囊创制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在抗肿瘤中药的创制、机理研究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具有靶向作用机制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全球新药研发热点和难点。人参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对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一直被学界关注。中国大连的专家团队研究表明,人参的抗癌作用与其中名为20(R)-人参皂苷Rg3(简称Rg3)的成分有明显的相关性。大量离体实验证明,Rg3可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诱导细胞凋亡,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粘附等多种机制,对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卵巢癌、宫颈癌及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

研发团队创制了国内外首个抗肿瘤单体中药质量标准,完成相应药学、药理毒理、作用机理及临床试验系统研究,获得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人参皂苷Rg3原料药和口服制剂“参一胶囊”两个一类中药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及质量标准。

该药物主要用于原发性肺癌和肝癌,提高化疗药物疗效及减轻毒副反应,提高免疫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成为我国第一个一类中药单体新药。同时,该团队完成Rg3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机制的研究,被批准写进“参一胶囊”药品说明书,形成专有技术保护,使该药成为国内外首个进入临床应用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

“参一胶囊”已被我国28个省区市500余家大型医院作为处方药使用,累计用药患者达486万人,得到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认可。该药被列入《NCCN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推荐一线用药(2006~2011年)、《肿瘤中医诊疗指南》推荐用药(2008)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肺癌中医临床指引的示范与推广”(2013)。

由于Rg3在人参中自然含量仅为十万分之三,工业化提纯、富集不可能实现,而研发团队通过生物酶定向转化、手性化合物拆分工艺,可将Rg3的提取率提高270倍,实现了95%纯度Rg3原料的工业化生产,解决了Rg3临床应用的瓶颈问题。同时,水溶性人参皂苷Rg3中间体、组合物制备工艺的发展,实现了Rg3冻干粉针注射剂制备;发明Rg3代谢产物衍生物合成工艺并阐明了新结构,筛选出抗肿瘤活性更高的Rg3衍生物,为Rg3换代新产品深度开发奠定了基础。相关工艺的发展使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具有高纯度Rg3手性化合物工业化生产能力的国家,并使Rg3药物的持续创新研发走在了世界前列。同期,日本、韩国、加拿大、俄罗斯、德国、瑞典等国仍处于实验室水平。

“参一胶囊”作为国内唯一进入临床使用的一类单体抗癌中药,2006年以来被列入国家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一线用药,进入国家规定的治疗方案,也成为国产创新药物的品牌药。比起同样的西药,中药单体抗肿瘤药物在价格方面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患家庭的负担。同时,中药较低的副作用,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三)中华医学科技奖揭晓

由中华医学会主办,扬子江药业集团协办的中华医学科技奖2013年获奖项目1月8日在京揭晓,共有86项医学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中医药科研成果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刘谦以及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等出席颁奖仪式。

获奖86项成果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7项,卫生管理奖2项,医学科普奖2项,另有2人获卫生政策奖。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施杞等的“骨代谢的细胞生物学基础与补肾中药的综合调控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庾石山等的“中草药活性物质快速识别与获取新型技术体系的建立及其在微量活性物质研究中的应用”分获二等奖,北京大学韩济生等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阿片成因的疗效及其神经机制”获三等奖。 陈竺指出,人才是最具能动性的科技要素,医学科技成果奖旨在引导鼓励开展临床科研和转化研究,并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提高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强医学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加快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健康科技发展。

扬子江药业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医药工业企业百强榜前三甲,荣获“全国药品质量诚信建设示范单位”、“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杰出企业”、“最佳研发产品线工业企业”等荣誉称号。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2001年经卫生部、科技部批准,由中华医学会设立的我国医药卫生行业最具权威的科技奖项,并由扬子江药业独家资助,13年来共评选出1029项医学科技成果奖项。

(四)我国人参种子种苗标准将成国际标准

从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日前在广州召开的2013年会上传来消息,我国实施的人参种子种苗标准及中药材重金属标准2项国际标准项目获重要进展,其中人参种子种苗标准进入“批准阶段”,中药材重金属标准进入“委员会草案阶段”。

2013年,我国大力推进中药国际标准项目,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明显提升。全国中药及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璐琦在年会上介绍,“标委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化活动,多次承办ISO/TC249工作组会议,并进一步推进了人参种子种苗标准及中药材重金属标准两项重要国际标准项目,其中人参种子种苗标准已进入FDIS(批准阶段),中药材重金属项目已进入CD阶段(委员会草案阶段)。

去年我国中药及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工作完善体制机制,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开展了基础、技术等领域中药标准的制定。“标委会”完成了《中药学基本术语》作为中国中药协会标准发布的函审工作,完成了《道地药材标准通则》、《茅山苍术道地药材标准》作为行业标准发布以及作为国家标准立项的函审工作等。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加强中药及中药材相关基础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重点开展道地药材示范标准的研究制定,完成道地药材种植基地标准、规范生产标准、产地加工标准等的制定。同时,积极推进人参种子种苗标准及中药重金属标准的工作,力争主导人参及其产品的国际标准的建立,推动我国人参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高产业水平。

ISO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49即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我国承担秘书处工作,秘书处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负责指导和管理。

(五)中医药临床效应个体化评价取得突破

日前,由天津中医药大学商洪才、任明等人完成的“基于目标成就评量中医老年病个体化评价方法学”研究项目,针对中医药相对落后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创新,将现代评价方法与辨证论治相结合,首次建立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方法。

该研究在循证医学理念指导下,确立了基于目标成就评量的原理和方法建立中医药临床效应个体化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模式的主要目标。将现代评价方法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以中医药优势病种的优势阶段??心梗恢复期和中风恢复期为例,首次建立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方法,继而以轻、中度高血压为例,验证该方法在中医药临床效应评价中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形成中医药临床效应个体化评价的新模式提供了技术资料和临床证据。

该项目所建立的技术和方法已被应用到牛黄降压胶囊、肾炎康复片等多个上市后中成药品种的临床疗效再评价中,并被纳入到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循证医学》。项目在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暨第三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中,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五、海外资讯

(一)摄取过多糖分增加心脏病死亡风险

摄取过多糖分不仅会使人变胖,还可能会导致死亡。一项大规模的研究显示,饮料、糕饼和糖果等摄取太多“添加糖”,会增加死于心脏疾病的风险。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参加“全国健康与营养普查”的31000多人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些参与者回答了有关饮食与健康行为的问题。调查发现,大多数(71%)成年人一天摄取的添加糖,占总热量10%以上;约10%成年人一天摄取的添加糖,占总热量25%以上。

研究结果显示,一天总热量超过21%来自添加糖的人,与添加糖摄取量占不到总热量10%的人相比,因心脏疾病而死亡的风险多了1倍。

此外,如果一天摄取的总热量有17%~21%来自添加糖,心脏病风险比添加糖摄取量占不到总热量10%的人高出38%。

以一天摄取2000卡路里热量计算,如果21%热量、约420卡路里来自添加糖,相当于一天喝3罐含糖饮料。

研究还发现,每周摄取7份以上含糖饮料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要比每周摄取1份以下含糖饮料的人高29%。

发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称,随着糖的份量摄取的多少,人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二)瘦男孩比胖男孩压力大

美国心理协会杂志《男性与男子气心理学》刊登哈佛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太瘦的男孩比体重超标的胖男孩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

哈佛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完成的这项新研究发现,一些男孩自认为自己骨瘦如柴,而实际上其体重达到甚至超过平均水平。这些男孩出现的抑郁症状更多。跟踪研究发现,这些男孩长到30岁的时候,其抑郁症状依然存在,压力依旧更大。研究还发现,这些自认为自己偏瘦的男孩更可能服用类固醇药物,为了达到所谓的“理想身材”有时甚至不惜采取伤害健康的极端措施。

新研究负责人艾伦?布拉希尔博士表示,最新研究表明,追求不切实际体型目标的病态心理不仅在女孩中存在,在男孩中也同样存在。

六、权威声音

(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激发中医药发展活力和潜力(国务院副总理 刘延东)

1月16日,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会前作出重要

批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3年,全国中医药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中医药事业有了新发展,为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作出了新贡献。在此谨向全国中医药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希望你们在新的一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中医药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积极参与深化医改,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大力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从民族复兴使命出发全力支持中医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李斌)

1月16日,201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出席会议并强调,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全力支持中医药工作。在政策措施上、资金投入上、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给中医药“强筋壮骨”,使中医药、西医药两条腿同样健壮。

●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不仅是中医药部门的分内工作,也是卫生计生系统的重要职责,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全力支持中医药工作。在政策措施上、资金投入上、项目安排上给予倾斜,给中医药“强筋壮骨”,使中医药、西医药两条腿同样健壮。

●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在研究工作、制定政策文件时,要时刻想着中医药,更多听取中医药部门的意见,更多考虑中医药的特殊性,切实体现对中医药的扶持促进。在机构改革中,要相应地加强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部门领导班子建设。

七、重大事件

(一)2013年卫生计生十大新闻发布

1月7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2013年中国卫生计生十大新闻: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医改进行全面部署。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妥善应对H7N9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扩大卫生援外合作,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举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取得实效。社会抚养费征收引发热议,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各地规范管理。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开展维护医疗秩序专项行动。中国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办国办发出领导干部带头禁烟令,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二)2013年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发布

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世界中医药网日前评出�年世界中医药十大新闻”。

中医药国际传播与发展受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14-2023年传统医学战略。中国将建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世界中联成立10年来成就显著。第五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颁发。第十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美国硅谷召开。世界针联召开第八届会员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执委会,选举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为世界针联新一届主席。中药丹参两个标准被《美国药典》采纳并被认定为典范。世界中医药网络联盟成立,世界中医药网上线运行。匈牙利新卫生法案对中医在该国合法行医开绿灯。

(三)首个ISO中医药国际标准发布

2月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信息:由中国专家担任项目提案人制定的《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正式出版,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ISO/TC249)首个发布的中医药国际标准。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64种针灸适应症,并推荐43种病症采用针灸治疗,全球针灸针的年使用量已突破20亿支,并以每年5%~10%左右的环比速度递增。为保证中医针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满足和适应针灸研究和临床发展需要, ISO/TC249制定了《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

该标准包括针灸针的名词术语;针灸针的结构和材质要求;针灸针针尖形状要求;针体直径及长度规格;合理的针体硬度与弹性要求;针尖穿刺力的范围要求;针体与针柄的连接牢固度要求;检测针尖的强度、锐度和穿刺力的试验方法等;耐腐蚀性要求;消毒灭菌和无菌要求;针灸针产品包装、标签及储存运输;针灸针的生物相容性要求与相关医疗器械国际标准的协调等12项指标。

《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是我国在ISO/TC249首批重点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历经2年多的时间,在项目负责人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曹?,针灸针质量与安全工作组(WG3)召集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黄龙祥,及中方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ISO相关成员国的参与和支持下,率先完成ISO国际标准各阶段论证。

2009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努力下,ISO正式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ISO/TC249),中国担任秘书处。ISO目前出版各领域国际标准已超过1.95万余项,对国际贸易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0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成为ISO/TC249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我国在ISO/TC249的专家和项目数量逐年递增,目前有中方注册专家89人,已立项项目12项。

八、中医药文化

(一)腊八家家煮粥多

“十二月”与“腊月”,两个词意同而字面上却不相干。远古时期,年岁之终用猎获的禽兽举行大祭,这种祭祀活动,古称“腊”或“蜡”。周朝时,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神灵称为“蜡”,秦汉时统称为“腊”。“腊”多举行于农历十二月,人们便将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还有很多名称,如岁尾、腊冬、残冬、穷冬、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这些不同的名称各有来由,最通俗人们也最熟知的当属“腊月”。古代腊祭这一天称为“腊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称“清祀”,周代称为“大蜡”。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才开始固定在腊月初八。

古代腊月初八,即“腊日”,人们大搞祭祀活动。一要祭祀祖先,二要敬献神灵,以祈福求寿,避难呈祥。还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驱鬼避疾,以求平安健康,这种活动在古代非常盛行。时间不断向前推移,腊八节内涵慢慢发生演变。腊八节举行年终祭祀时,为与祖先共享欢乐,家家户户都做丰盛菜肴,尽情欢享一番。这天吃的饭,俗称“腊八饭”或“腊八粥”,腊八节也就有了喜庆的成分。到了宋代,民间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不仅自家食用,有的还馈赠亲友。明代,腊八粥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的佳品。特别是清代,喝腊八粥之风更为盛行。腊八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庆贺丰收的习俗,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全国各地流行起来。

中国的腊八节文化内涵如此深厚,古人留下不少有关腊八节和腊八粥的名篇佳作。北齐魏收《腊节》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唐代杜甫《腊日》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清代夏仁虎写了一首《腊八》诗:“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北齐魏收《腊节》中的清祀、嘉平,皆指古代的腊日。清代夏仁虎《腊八》描述了腊八这天,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清朝的皇帝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赏赐大臣、诸王和宫妃。

有关腊八节,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虽只是一个传说,却表达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武林旧事》记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现在的腊八粥,原料十分丰富,大米、糯米、各种豆类、栗子、杏仁、莲子、核桃仁、大红枣、桂圆肉、花生、白果、百合等皆可入粥,任选几样,可随意搭配。我国幅员辽阔,过腊八节的习俗多种多样。腊八这一天,除喝腊八粥,有的地方还用腊八粥喂枣树,道出了人们期盼丰收的强烈愿望。还有的地区不喝腊八粥,只吃腊八面、制腊八豆腐,还有腌制腊八蒜的,腌好的腊八蒜,等春节吃饺子时食用。

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二)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民间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所以元宵节也称灯节。在这天人们出门赏月、观灯、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玄宗时,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到宋代赏灯,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除灯彩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非常热闹。据记载,每逢灯节,花灯万盏,空中焰火齐射,相映交辉,万众围观,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次阶比,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上击丸蹴菊,踏索上竿,又有猴呈百戏,点跳刃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还有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一新耳目,到晚上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到了明代,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时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至于灯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非常愤怒,要报复人间,随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驾着祥云偷偷下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间。百姓听说后,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告诉人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看到了就会以为人间起了大火,人畜都被烧死了。于是大家分头准备,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发现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真的认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不再降火民间。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在现代,元宵节期间除了燃灯观灯、放烟花、吃元宵、猜灯谜外,民间还要进行歌舞、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其喜庆热闹程度可见一斑,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娱乐活动统称为“闹元宵”。

闹元宵突出一个闹字,不论你参加哪一种闹法,或参与哪一种活动,都是走入社会,放松心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尽情与同伴交流,与同伴跳舞,与同伴歌唱,与同伴欢乐,并在交流中相互倾诉,相互学习,在走舞中相互切蹉,相互借鉴,在歌唱中相互祝福,相互赞美,在欢乐中相互感染,相互熏陶。有人在给朋友的祝福中这样写到,正月十五的鞭炮是你最爽朗的笑声,正月十五的烟花是你最美丽的笑脸,愿片片白云,载着我们最真诚的祝福,随着清风明月春雨,飘到您身边,快乐每一天,健康到永远。还有一则短信说,转眼就到年十五,观灯猜谜全是福,吉祥如意属于你,烦恼忧愁全抛除。正月十五喜庆多,合家团圆幸福多,心情愉快朋友多,身体健康快乐多,年年吉祥如意多,祝愿好事多多多。

其实,祝福只是愿望,要真正走出去,相邀亲朋好友一起去参加一些活动,逛逛街,走走路,看看灯,溶入社会,深入基层,体验民俗,亲察民风;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活动腰腿,可使筋骨强健,手脚麻利;猜灯谜,用心想,多思考,锻炼脑筋,有利心智,陶冶情志;看杂耍,听说书,体验市井,放松心情;放烟花,放爆竹,忘却烦恼,放飞心情,开阔心胸。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通过闹花灯的民俗活动,玩的好,心情好,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通过活动,身体得到锻炼,也提高了身体素质。

另外,元宵节还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相遇相识的机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年轻女孩是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的,但是在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就借着赏花灯机会为自己物色对象,“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有就是元宵夜的境遇,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说的就是在元宵节赏花灯相遇而一见钟情的故事。对于有对象的青年男女来说,元宵灯节又是与对象和情人约会见面的时机。所以说元宵节也是相亲的节日和情人的节日。

(三)药之“国老”??甘草

在中药大家庭中,大宗药材??甘草的名头很响,有着“十方九草”的美誉,成为医生的宠儿,药方中的熟客。

这甘草有什么能耐让医生青睐?那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下甘草,大家见到它时,一般都是在药店里,它长得像树皮、褐色的皮肤上还有些褶皱,虽然长得不像眉清目秀的公子哥,整一个人老脸似树皮的老者,不过,它身上有股淡淡的甜味,这倒是很有趣。

甘草的本事很大,祛痰、润肺、止痛、解痉等十八般技能样样精通。同时,它还擅长解毒术,可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当然了,最大的本事,能让它名扬中药世家的还是他的“调和”本领。

因为它有超常的“调和”本事,人们又给他一个昵称“国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尊它为“国老”,并言:“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这可不是八仙中的“张果老”,而是三国演义中“乔国老”的化身,在三国演义中,身为大乔、小乔之父的乔国老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在西蜀刘备与东吴孙权之间进行调和。甘草调和百药能力堪比乔国老,这不,有句口头禅是这样称赞甘草的。“药店里的甘草??少不了的一位(味)。”意思说,甘草能调和众药,可与许多药物进行配伍使用。

甘草秉承着中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恪守着自己做为使药的职责,调和矛盾,使之达到和谐平衡。它与大黄、芒硝同用,能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使泻而不速;与附子、干姜同用,能缓和附子、干姜之热,以防伤阴;与石膏、知母同用,能缓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伤胃;与党参、白术、熟地、当归等补药同用,能缓和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与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热药寒药同用,又能起协调作用。

面对个性不同的对象,甘草都能包容一切,足见它的海一样的胸怀。“调和者,美之母也”。在甘草身上,我们看到了它有容人并存的雅量,也有自信独守的坚操。五味调和之美在于中和,而甘草之美在于这份博爱。

(四)“医院”最早源于战国

中国早期医院的萌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已有了“疾馆”、“病坊”等医疗机构。

据《汉书》记载,公元2年左右,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汉平帝刘衍下诏在地方上建造房屋,里面放置药品,并配置医生,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公立的临时医院。公元162年,汉中郎将皇甫规在军中置办医院,把生病的士卒集中到一起给予治疗,这个机构被称为“庵庐”,相当于现在的野战医院。到了隋唐五代,具有一定的收容能力,并且具有相应管理制度的医院已初步形成。

宋朝在医院建设上出现了一个大发展的新局面。宋朝政府建立、健全了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县一级都设有专门官员,严格管理制度,按病分室,强化了病房管理。与医院息息相关的医学教育、药政管理、各种医书的编修出版等也随之兴旺起来。据史料记载,在南宋理宗宝庆(1225?1227年)年间,“医院”作为疗疾机构的名称已逐渐出现。现保存在苏州的宋朝石刻《平汇图》中,就有一古式房屋图样,上镂“医院”二字。

明清两代出现的“太医院”,设院使、院判、御医吏目、医士、医员等职别,其作用主要是为皇室以及卫生管理机构服务。至于下属的医院,仍称“病坊”。

(五)“杏林”一词的来历

我们常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杏林一绝”这些词语来称颂医生妙手回春和高尚医德。那么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三国时期,吴国名医董奉不但医术精湛,而且为人耿直,他认为病人得病要受到多方面的痛苦,一是肉体上的痛苦,二是受到精神上的痛苦,不仅如此,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他摒弃世俗的偏见,为病人治病不要钱。有一个被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性命的患者病愈后,知道董奉不收钱,就特意买礼物送给他,还是被他谢绝。由于他高超的医术,治愈的病人很多,登门送东西的人也很多,于是他就声明,如果谁有心,就在附近的山上植3~5棵杏树,“如此数年,郁然成林”。从此,“杏林”一词就流传开来,成为我国医学界的美称。

(六)文人笔下的中医药

在传统中医手里,中药的主要功用是治病除疴;而在中国文人的笔下,中药则有另一番的功用。

1.辛弃疾用中药抒心绪

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笔下,中药成了他抒发心绪、排遣情怀的棋子。

南宋淳熙年间,辛弃疾曾写过一首《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浸,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词虽不长,但却嵌进去(包括谐音)多种中药名:木香、禹余粮(雨余凉)、石膏、吴萸(吾已)、栀子、紫草(知子草)、防风、海藻(海早)、甘松等。全词看似写的是山水石草风雨等自然景观,实则是作者借景抒发出内心的感慨和愤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最让人佩服的是,词中的中药名极贴合词意,没有任何的补赘、强拉之嫌,读来让人赞佩不已。

2.白居易用中药诉疾苦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笔下,中药成了他痛陈百姓疾苦、心系万民的意象。

唐代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反映农民疾苦的诗《采地黄者》:“麦死春不雨,禾横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看似写的是中药地黄的功效,实则是通过药农采挖地黄的过程,反映药农生活的艰辛!“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药农贪黑起早挖些地黄,为的是卖掉换点口粮,而他们所说的口粮,竟是富贵人家喂马剩下的饲料!一味地黄中药,俨然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底层农民的一滴滴眼泪!

3.冯梦龙用中药传情爱

在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笔下,中药成了传递情爱、表达感情的情书。

以“三言二拍”而著称的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一生著作等身,他在时调集《桂枝儿》、《山歌》一书中,用中药写了一封奇特的情书:“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冯梦龙不愧是文字高手,他巧妙地把枳实、地骨皮等14个中药名嵌入情书之中,不仅展示了作者本人在中药学上的造诣,也借14味中药名,把两个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深情、融融爱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那封流传已久的药名信??“槟榔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芨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西汉淳于意首创“病历”

病历是医疗部门记载病人病情,诊断和处理方法的记录。中国自古医学就极发达,从西汉时期起,中国就已经有了世界上最早的“病历”。

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病历”的首创者是中国西汉时期的淳于意。

淳于意,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此人年轻时做过管理粮仓的小官,故史称“仓公”。仓公目睹许多乡亲因无钱医病而离世,便产生了学医的念头。于是,工作之余,他便四处搜寻药方,拜求良医。史载,他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遍学《脉书》、《药论》等书,穷通闻、闻、问、切四技。后来,淳于意笃志医学,辞官归乡,专事医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淳于意终于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医生。

半路出家的淳于意心细如发,他在诊治过程中,总是把病人的病情和自己诊断处理的方法记下来,以备参考。这便是典籍中记载中的“诊籍”,即今天的“病历”。诊籍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病例。淳于意的诊籍涵盖了当时的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可见他诊病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诊籍格式涉及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里、病状、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史记?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淳于意的留下的25例病例,其中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他所留下的各科早期病例,对后世医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淳于意还是一位热心传播医学的教育家。他广收弟子,精心传授。据《史记?仓公列传》记载,曾有宋邑、冯信等6人师从于淳于意,淳于意由此也成为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

(八)马药趣谈

2014年属农历马年。马是人们所熟悉的家畜,其体格高大,骨骼肌肉发达,四肢强健有力,颇得人们厚爱,就连一些词语也是对马赞赏有加,如快马加鞭、万马奔腾、马到成功等。在祖国医药学中,马与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中药均用“马”命名,现介绍如下。

马兰 又名鸡儿肠,鱼鳅串,出自《本草拾遗》,性味辛凉,入肝胃肺经,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吐血、衄血、痢疾、黄疸、水肿、咽喉疼痛等。

马勃 出自《名医别录》,性味辛平,入肺经,有清肺,利咽,止血之功,适用于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等。

马宝 出自《饮片新参》,性味甘、咸、平,入心、肺经,有解热镇惊,祛痰止咳之功,适用于神经衰弱、癔病、痉挛性咳嗽、吐衄、小儿惊痫等。

马蹄 即荸荠,出自《日用本草》,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化痰,消积凉血之功,适用于热病烦渴、咽喉肿痛、痰热咳嗽、黄疸、便血、血痢等。

马尾连 又名马尾黄连,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性味苦寒,入大肠、肝胆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适用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等。

马齿苋 出自《本草经集注》,性味酸寒,入胃及大肠经,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适用于菌痢、肠炎、带下、便血、疔疮肿毒、丹毒等。

马钱子 出自《本草纲目》,性味苦寒,有大毒,入肝脾经,有通络止痛,消肿散结之功,适用于风湿疼痛、筋络拘挛、口眼歪斜、痈疽肿毒等。

马交儿 出自《救荒本草》,性味甘苦微寒,入肺脾经,有清热利湿,消毒散结之功,适用于肠炎、痢疾、咽喉肿痛、尿路感染及结石等。

马兜铃 出自《药性论》,性味苦、微辛、寒,入肺、大肠经,有清降肺气,止咳平喘之功,适用于肺热咳嗽、咳血、声音嘶哑等。

马莲子 出自《新修本草》,性味甘平,入肝肺经,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黄疸、泻痢、吐血、衄血、崩漏等。

马蔺花 出自《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性味咸、酸苦、凉,入肺肝经,有清热凉血,利尿消肿之功,适用于吐血衄血、小便不通、咽喉肿痛、淋病等。 马槟榔 出自《本草汇品精要》,性味甘、微苦、凉,入肺胃经,有清热生津消食之功,适用于咽喉炎、暑热烦渴、纳差、食欲不振等。

马蹄金 出自《四川中药志》,性味辛凉,入肝肾经,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黄疸、胆囊炎、肾炎水肿、尿石症等。

马鞭草 出自《名医别录》,性味苦寒,入肝脾经,有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之功,适用于湿热黄疸、疟疾、痢疾、关节疼痛、闭经等。

马头鱼 即海马,出自《本草拾遗》,性味甘温,入肾经,有温肾壮阳,散结消肿之功,适用于阳痿、遗尿、跌打损伤、结核等。

此外,还有马术(郁金)、马蓟(大蓟)、马茄子(蕤仁)、马蜂窝(露蜂房)、马蹄香(土细辛)、马兜铃根(青木香)、马兜铃藤(天仙藤)、马蹄决明(草决明)等。

(九)兵法扯上了中医

徐大椿认为医家应该汲取兵家的理性和智慧,用兵法的哲理和思维方式去指导医家用药,以期减少患者的痛苦,让患者早日痊愈。他的《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中明确指出:“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对徐大椿用兵如用药之道,清代文学家袁枚是大加赞赏的。他以西汉名将周亚夫为喻,阐述了徐大椿的用药特点,认为徐大椿治病祛疾像兵家一样雷厉风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风度。“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

早在《黄帝内经?灵枢顺逆篇》中,就把兵法和中医中的针刺疗法联系在一起了。“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旗,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熵熵之热,无刺漉漉之汗。’”《黄帝内经》认为,刺法与兵法一样,也要因人制宜,对高热和出大汗的患者,应该慎用针刺法。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把疾病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推崇汗、吐、下三法,主张祛邪务尽、攻邪从速的果断疗法,是攻邪论的一代宗师。所以明代医家吕复评价张子和时,以老将对敌喻之,说张子和熟用三法,医风老辣,药性猛峻,拯病体于濒危,救众生于险恶,服用他的药,有邪去正安起死回生之效。“张子和医如老将对敌,或陈兵背水,或济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不善效之,非溃则北矣”。

吕复是一个善于把兵法和医法“混”为一体的老手,他不但以之评论过张子和,还用兵法评论过汉代医家张仲景和宋代医家钱乙。他说张仲景“如汤武之师,无非王道,其攻守奇正,不以敌之大小,皆可制胜”;他说钱乙“医如李靖用兵,度越纵舍,卒与法合”。

电子版请登陆http://library.zcmu.edu.cn直接访问

上一条:2014年中医药信息第3期

下一条:2013年中医药信息第12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