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7-8期

时间:2021-09-26 16:52:53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21年第7-8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0二一年九月八日

本 期 目 录

一、重大事件. 1

二、兄弟. 13

三、科研. 15

四、海. 20

五、权. 23

六、中医文化. 25

七、中医药产业. 27

一、重大事件

(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72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全面回顾了10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精辟概括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系统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的九个必须经验启示和根本要求,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体现了深远的战略思维、强烈的历史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奋进新的伟大征程的宣言书、动员令,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纲领性文献,必将凝聚起9500多万名党员、14亿多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再创新辉煌的磅礴力量。

会议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和行动自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美好未来,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

会议强调,要坚守人民情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以编制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和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为抓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更加可及的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会议强调,要坚持党对中医药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进模范机关和政治机关建设,跑好第一棒,抓好最先一公里,建设一支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系统总结党100年来领导中医药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加快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相促进,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快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加注重早期预防和医防协同,更加注重优质扩容和深度下沉,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均衡布局,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全国性、跨区域的大事、急事和难事,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围绕十四五时期健康中国建设总体目标,加强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统筹配置,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中央重点保障公共卫生、全国性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需求。地方统筹加强其他卫生项目建设。

——关口前移医防协同。立足更精准更有效的防,优先保障公共卫生投入,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高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坚持急慢并重,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问题,补齐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短板弱项。

——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标准、适度超前,加大向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中心城市和脱贫地区倾斜力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改革创新揭榜挂帅。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战略、重大改革协同,创新配套措施,确保发挥投资效益。以揭榜挂帅方式推动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集中力量开展医学关键技术攻关,引领服务体系模式转变。

——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认真总结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经验做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更好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三)建设目标

2025年,在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下,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显著提升,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与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二、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和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推动地方加强本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能力、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健全以疾控机构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综合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的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支持脱贫地区、三区三州、中央苏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区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加快数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体系建设,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覆盖范围,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更好满足群众就近享有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将中医医院统筹纳入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建设项目。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公立医疗机构建设主体责任,加快未能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的市、县级医院建设,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争实现每个地市都有三甲医院,服务人口超过100万的县有达到城市三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的县级医院。

四、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改善妇女儿童健康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出生缺陷防治、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增加康复、护理资源。地方政府要聚焦重点人群健康需求,加快完善妇幼健康、职业健康、老年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补齐健康教育、康复医疗、老年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等领域短板,加快完善支持政策包并加快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五、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名医堂建设,积极谋划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优势,推动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三)五部门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注入文化动力

日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部署推动十四五时期中医药文化传承弘扬工作。

《方案》指出,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的重要举措。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传导功能,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方案》明确,要挖掘整理中医药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元素,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凝练推出一批具有中医药特色和底蕴的中医药典故和名家故事;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途径,打造一批中医药文化体验场馆,开展一批群众性中医药文化活动,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创作一批针对不同受众的中医药文化产品;将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价值,推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和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常态化机制建设,培养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队伍,定期监测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方案》要求要形成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的强大合力,将中医药文化传播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局工作谋划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重点支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等四大工程

7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202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副主任李斌在介绍2020年医改工作进展和2021年重点任务时提到,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岐黄工程。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李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要进一步强化四个方面的措施,其中包括落实政府投入责任。按规定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和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在建立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介绍,从今年开始,将重点支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重点人群健康服务补短板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四大工程,共计14个方向的项目建设。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司司长袁林表示,国家药监局通过特别审评审批程序应急批准三方上市。加快推进中医药特别是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不断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遵循中医药特点及研制规律,注重临床实践基础,重视临床价值评估。鼓励已上市的中药改进和完善,优化了已上市中药变更技术要求,鼓励采用符合中药特点的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提高质量,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和健康发展。规范了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会同多部门发布了《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制定发布了《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颁布第一批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160个。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简化审评审批工作。研究制定中药人用经验收集整理技术指导原则,加快推进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的技术要求。

(五)国家林草局规范林草中药材生态培育模式

日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通则》《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通则》《林草中药材仿野生栽培通则》3个通则,指导和规范林草中药材生态培育模式,保障林草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通则》规定了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的基本原则、种植模式、种植区选择、品种选择、关键技术等基本要求。同时明确,在保护林草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理念,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适度规模开展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利用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特有的环境条件,选择优良适生品种,坚持绿色清洁化种植。采用科学高效的现代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中药材质量,实行化学肥料和有毒农药零投入管理,从源头上保障产品安全。该通则适用于人工干预形成的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中药用植物的生态种植作业和管理。

《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通则》规定了林草中药材野生抚育的基本原则、抚育模式、抚育区选择、技术要点、关键环节管控等基本要求。同时要求,保护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与原生境,保持中药材植物生态系统自然性和完整性,遵循生态系统自然演替的规律,遵从野生中药材植物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保障其在原生境条件下的优良药性。根据野生中药材自身特性和原生境自然条件差异,施以针对性的轻微抚育措施,促进其自然生长与天然更新,维护自然群落动态平衡,避免过度干扰造成破坏。在充分保护林草中药材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制定抚育方案和采收计划,维持原生境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种群更新可持续性,实现野生中药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该通则适用于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原生境下药用植物的野生抚育作业和管理。

《林草中药材仿野生栽培通则》规定了林草中药材仿野生栽培的基本原则、典型模式、栽培区选择、品种选择、关键技术、产品采收等基本要求。同时提出,以保护林草中药材野生资源和原生环境生态系统健康稳定为前提,利用适生境自然状态,模仿植物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栽培模式应与栽培区(地)生态承载力相适应,为中药材生长提供野生状态无法满足的必要条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利用生物互作共生原理和生态系统自我调控功能,充分发挥适生境下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潜力,科学选择配置林草中药材优良品种,优化资源利用技术和方法,创建循环高效的仿野生栽培模式。突出仿野生栽培理念,采用科学有效、环境友好的投入品和生物植保技术及效仿自然的栽培方法,禁止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等产品,维护适生境自然条件及要素,确保栽培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林草中药材优良品质。该通则适用于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中药用植物的仿野生栽培和管理。

(六)《2020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

7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0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0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72355个,比上年增加6546个,增幅近10%

统计显示,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高速增长。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5482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66830个,中医类研究机构43个。与上年比较,中医类医院增加250个,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增加6295个。

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稳步增长。2020年末,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82.9万人,比上年增加6.2万人(增长8.0%)。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68.3万人,中药师(士)13.1万人。

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明显增强。2020年末,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99.0%,社区卫生服务站占90.6%,乡镇卫生院占98.0%,村卫生室占74.5%

2020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9.2亿人次,其中中医类医院6.0亿人次(占65.1%),中医类门诊部及诊所1.9亿人次(占20.6%),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1.3亿人次(占14.4%)。中医类服务量占医疗服务总量的14.5%

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出院人数3249.8万人,其中中医类医院2907.1万人(占89.5%),中医类门诊部0.3万人,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临床科室342.4万人(占10.5%)。

(七)2021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举办——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728-30日,2021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开幕。论坛主题为传承、创新、发展、互鉴,由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主席沈跃跃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吉尔吉斯共和国副总理巴卡绍娃,白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斯诺普科夫,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萨义德佐达,阿富汗驻华大使卡伊姆,亚美尼亚驻华大使谢尔盖·马纳萨良,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热洛霍夫采夫,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张海舟,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苏珊娜·雅克布,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发布《关于开展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合作的南昌倡议》并作主旨报告。江西省省长易炼红主持开幕式。

沈跃跃表示,习近平主席在去年上合组织峰会上强调,传统医学在抗击疫情中显示出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各方要以人为本,深化合作,守正创新,交流互鉴,推动中医药与各国传统医学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余艳红指出,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加强传统医学领域的交流合作,对推动各国团结抗疫,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科学发展、交流互鉴、同舟共济,促进传统医学共同进步,为更多民众谋幸福、护健康,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于文明表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发展实践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方案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中国愿与上合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为共建共享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吉尔吉斯共和国副总理巴卡绍娃表示,中医药临床效果显著,广受民众欢迎,通过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这个平台探讨应用传统医学,交流经验和先进做法,有助于提高民众健康水平,推动现代医学发展。白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斯诺普科夫表示,中医药是经验和创新的融合,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向白俄罗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的援助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实力展现了独特的有效性。塔吉克斯坦驻华大使萨义德佐达表示,通过传统医学论坛加强公共卫生领域开展合作,已经成为双边合作的重要补充。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两国紧密团结合作,加强传统医药经验交流和成果分享,共同致力于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阿富汗驻华大使卡伊姆表示,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医药。中医药在几千年发展中不断传承、创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出了独特优势和作用,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和经验分享。亚美尼亚驻华大使谢尔盖·马纳萨良表示,要纠正中医药是替代医学的错误思想。中医药是医学和哲学的有机统一,深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在亚美尼亚有广泛的民众需求,希望继续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合作,造福人民健康。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张海舟表示,传统医学论坛是展示传统医学成就的平台,对于进一步探讨发展传统医学、深化传统医学知识经验交流有重要意义,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有利于降低医疗卫生系统压力,为巩固各国民众健康作出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苏珊娜·雅克布表示,通过传统医学论坛这个平台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团结合作,探讨传统医学应用,分享经验、知识、资源和技术,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人民健康。论坛上,与会各方达成共识,共同发布《关于开展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合作的南昌倡议》表示,将持续推动各国间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友好往来,积极开展传统医学领域的广泛交流与深入合作,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

(八)第七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暨中医药健康及信息产品博览会开幕——信息化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730日,第七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暨中医药健康及信息产品博览会在江西南昌开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江西省副省长罗小云,农工党江西省委会主委、省科协主席史可,南昌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广明,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谭建荣,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会长吴刚等出席开幕式。

于文明指出,坚持信息化与中医药融入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应用。中医药信息化是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包括信息技术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加强中医药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信息化促进中医药效率效能提升,提高防病治病能力。打造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建设标准统一、网络互联、数据共享、交互协同的信息系统,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现代中医医院服务与管理模式。坚持信息化服务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打造数字中医药,以信息化引领中医药改革发展,进一步实现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加快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文化、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把信息化贯穿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过程。

吴刚表示,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将坚持以宣传中医药信息化、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实践中医药信息化、服务中医药信息化为己任,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医药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新使命,以新发展阶段和新时代坐标来思考和谋划中医药信息工作,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九)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将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列为八个主要任务之一,提出加强全民健身国际交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推动武术、龙舟、围棋、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鼓励支持各地与国外友好城市进行全民健身交流。

《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此外,《计划》还提出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等主要任务。

《计划》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本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应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

(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通知:从严从紧做好中医药系统疫情防控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关于从严从紧做好中医药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中医药系统要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提高责任感,紧急动员、紧急行动,从严从紧、从细从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通知》指出,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时刻紧绷疫情防控这根弦。全国中医药系统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上来,充分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始终高度重视、严阵以待、严防死守,始终坚持最严尺度和最高标准,认真组织疫情防控风险再排查、防控重点再加固、防控要求再落实,及时补齐疫情防控短板弱项。

《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决落实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齐抓共管,严密防线,畅通疫情防控相关信息。按照各地区联防联控机制统一部署,积极做好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确保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落实到位。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做好患者救治工作。

为确保各项任务抓细抓实,《通知》提出,开展中医医疗机构院感大排查,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把院感防控工作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落实好院感防控各项措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对医务人员开展全员培训,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加强中医应急医疗队伍的培训和演练,组织省级专家对辖区内中医医疗机构特别是定点中医医院及后备定点中医医院开展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和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以及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人员作用,切实提高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特别是疫病防治能力,做好中医药深度介入疫情防控救治准备。各地在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中要积极落实国家诊疗方案,推进中医药治疗同质化、规范化。

《通知》明确,要强化督查,确保形成高效的疫情响应运行机制。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牵头开展区域内中医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督导,全面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疫情防控风险隐患排查,对潜在风险、漏洞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做到问题未查清不放过、原因未找到不放过、整改未落实不放过。

(十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推动中药炮制在生活中广泛应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继续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中药炮制及其他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将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列入中华老字号名录,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依法取得医师资格。

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共有传统医药类项目23项,涉及182个申报地区或单位。既包括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医诊疗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正骨疗法、中医药文化、中医养生等项目,还包括藏医药、蒙医药、苗医药、壮医药、侗医药、彝医药、傣医药、畲族医药、瑶族医药、回族医药、布依族医药、哈萨克族医药、维吾尔医药等少数民族的医药项目。

(十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发布——完善中医西医互学教育制度

8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这部法律自202231日起施行,将为保障医师合法权益,规范医师执业行为,加强医师队伍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效法律保障。其中明确,国家采取措施,完善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的教育制度,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规定,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满三年,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委托的中医药专业组织或者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合格并推荐,可以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由至少二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及相应的资格证书。相关考试、考核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拟订,报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审核、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要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可以在医疗机构中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者其他临床科室按照注册的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医师经相关专业培训和考核合格,可以增加执业范围。法律、行政法规对医师从事特定范围执业活动的资质条件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经考试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在执业活动中可以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西医药技术方法。西医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在执业活动中可以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明确,执业医师个体行医,须经注册后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执业满五年;但是,依照本法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取得中医医师资格的人员,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个体行医。

(十三)商务部:扩大中医药等特色服务出口

8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21年服贸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介绍商务部促进服务贸易工作下一步举措时提出,将拓展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扩大文化、中医药等特色服务出口。

王炳南介绍,疫情大大加速了服务贸易的数字化进程,为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和新兴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下一步,商务部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持续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在拍卖、特许经营等领域取消或放宽市场准入;促进与服务贸易相关的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跨境流动。二是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推动扩大重点服务领域对外开放;制定全国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三是激发创新活力。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服务贸易数字化进程;拓展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扩大文化、中医药等特色服务出口。四是促进互利合作。完善服务贸易多双边合作机制,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合作。

二、兄弟院校

(一)18所高校协同推进中医药自信教育

73日,全国中医药自信教育协作会议在山西中医药大学举行。安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河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等18所院校的领导、专家共计100余人参加会议。18所院校联合成立中医药自信教育协作会,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将在中医药自信教育研究、教育方式、教育标准、实践基地以及相关教材及参考资料编写等方面共同探索,共同推进协作院校的中医药自信教育理论研究和育人实践。

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段志光向与会专家介绍课题中医药自信教育研究的进展情况。课题组按照边研究、边实践的研究思路,采用文献研究、调研、行为事件访谈、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完成了全国29省市自治区2万余人的问卷调查,凝练了中医药自信的影响因素、教育要素和岗位胜任力结构要素,提出固本培基、质疑解惑、全程贯穿、梯次加强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四阶梯、五模块、五途径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金字塔模式,实现四个自信与中医药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推进中医药自信教育与培养方案全过程的有机融合,达成学生对中医药职业的认识、认知、认同、认定,在中期鉴定中受到专家高度好评和充分肯定。

(二)辽宁学子研学中医经典临床应用

72-4日,辽宁省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第二届研究生学术论坛举行。

此次论坛以传承精华,继承创新——中医经典与临床为主题,以研究生壁报交流结合名家讲坛(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学生们通过壁报学术交流研讨中医经典与临床学习心得,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弟子劳绍贤教授、经方大家黄煌教授、全国名中医白长川教授等围绕中医经典的临床应用开展专题讲座,向与会人员传授中医经典学习奥秘、临床诊疗心得及临床辨证技巧,引导研究生正确阅读中医经典古籍,树立中医辨证思想并灵活应用于临床。

(三)成都中医药大学培训古籍整理人才

我国古籍整理研究自西汉以来即形成专门之学。古籍整理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710日,中医百部经典整理研究和继承型人才培训班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开班。

培训班邀请8位专家学者重点围绕中医历史,从目录学、版本学、音韵学等方面授课,共56个学时课程,旨在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研究能力强的继承性人才。

(四)天津滨海新区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共建中医医院

7 13 日,天津滨海新区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署共建滨海新区中医医院第二周期合作协议。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新设北塘院区开诊。

为进一步提升滨海新区医疗科研整体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推进滨海新区中医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新区政府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新区政府将每年对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投入财政经常性补助、专项经费投入和政策性补助,对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模式、运营体制、激励机制及创新举措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天津中医药大学将负责制定滨海新区中医医院的发展战略、学科建设规划、人员培养计划,并将继续派送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进入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支持医院学科、专科发展;并安排相关学科的知名专家进行不定期的巡诊、查房、会诊、讲座和业务指导。

三、科研动态

(一)中医药对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有较好疗效

630日举办的2021金砖国家传统医药研讨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围绕传统医药在抗疫中的作用这一议题,向参会各国代表介绍了中医药在本次广州爆发的德尔塔(Delta)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防控救治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张忠德表示,中医药在应对本次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的轻型和普通型有较好的效果,在阻断重症上也有一定疗效。

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仍属中医疫病范畴。张忠德介绍,本次国内首次暴发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患者表现出来的特点包括:老年病人多、潜伏期短、病毒载量大、重症率高、核酸转阴时间长,发热患者多达80%以上,其中高热(体温>39℃)患者达30%以上,给临床救治带来极大的挑战。从529号开始,张忠德就进驻定点医院参与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他发现,本轮疫情仍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暑热与湿邪胶着,弥漫三焦。核心病机为暑湿化热、疫毒侵肺、元气大虚。张忠德表示,总体治法上坚持以清暑化湿、宣肺解毒、通腑泄热为主,并且重视早期扶正、全程扶正。

这次广东疫情特点是传染快、重症多。超九成患者使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超七成患者为纯中药治疗。张忠德介绍,对于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普通型患者,单纯使用中药治疗,在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基础上化裁。对于普通型高热、有重症或重症趋向的,证候属于暑湿、湿温闭郁者,以麻杏苡甘汤、藿朴夏苓汤、吴又可三消饮为主,清暑热、解表、祛湿、透达膜原。若高热持续不退,是病情转重的重要信号,增加使用安宫牛黄丸清气分邪热,羚羊角粉清透热邪,早期扭转截断,防止逆传心包或热入营血。

此外,张忠德强调,一些重症患者,早期若伴有极度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微弱等气虚症状,可加用西洋参或人参汤补气,如果是气虚伴有阳虚者,则改用高丽参或扶正救肺汤。针对重症、危重症,则坚持一人一方一人一策进行治疗,并随时调整方案。

521日至626日,广州本轮疫情共收治本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166人。张忠德介绍,中医和中西结合治疗的患者有156例,占93.4%,其中单纯用中药治疗118例,占71.0%。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阻断57例普通型患者转为重症或危重症。截止到627日,本轮疫情所有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全部清零。

中医药在应对本次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的轻型和普通型有较好的效果,在阻断重症上也有一定疗效。张忠德如是说,中医药为本次防控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提供了宝贵经验。他表示,中医药人将继续深入系统科学总结说明中医药抗击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的做法、经验,及时与世界各国同行交流分享,继续为全球抗疫作出积极贡献。

(二)《中药饮片临床应用规范》等团体标准发布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药饮片智能调剂与煎煮设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学分会组织,联合全国28家中医医疗机构及9家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的7项中药饮片临床应用领域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于630日发布实施。

7项团体标准分别为:《中药汤剂煎煮技术规范》《中药饮片临床应用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用名标准》《中药饮片处方应付标准》《中药饮片临方炮制规范》《中药配方颗粒包装标准》和《中药饮片包装规范》。

其中,《中药饮片临床应用规范》基于中药饮片临床应用过程,对处方书写要求、剂量规范要求等涉及中药临床应用的17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规范。《中药汤剂煎煮规范》规定了中药汤剂煎煮技术规范的材料要求、煎药器具或设备要求、中药汤剂煎煮及质量标准的参数和内涵等。《中药饮片处方用名规范》对686味常用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命名进行规范,规定了中药饮片处方用名的术语、定义及处方用名命名原则及标准。标准适用于中药饮片采购、验收、处方开具、调剂全过程。

7项团体标准紧密围绕中药临床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制定规范,基本满足了中药临床应用和市场需求,有助于促进中医药发展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发布

714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在《中医杂志》网络首发,标志着首部病证结合体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指南诞生。

《指南》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证结合诊断、治疗为主要内容,在以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研究质量相对较高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综述和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严格的质量评价,选出相对较为可靠的证据,推荐临床有效且安全、可行的病证结合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适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全过程。

《指南》力求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实现中西医在上结合,坚持双重诊断原则,对于指导临床医师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价值,适用于内分泌代谢领域临床一线各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师。

(四)研究表明重症新冠肺炎中医药疗效显著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方邦江教授研究团队在中医药治疗重症新冠肺炎临床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2020年在武汉抗击疫情期间,方邦江创新方剂参黄颗粒,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湖北省黄石传染病医院、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收集的数据研究发现,该方可有效阻止重症患者病情进展,明显降低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Phytomedicine》上发表。

研究选取武汉4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中心收治的111例重症/危重症患者,对照组54例,参黄颗粒组57例。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参黄颗粒,每日2次,共14天;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最大随访时间为75天。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总死亡率为75.9%41/54),参黄颗粒组的总死亡率为38.6%22/57)(p<0.01),总体死亡率下降 37.3%。其中,重症患者中,对照组与参黄颗粒组的死亡率分别为 58.8%10/17)和 5.3% 1/19)(p<0.01);危重症患者中,对照组与参黄颗粒组的死亡率分别为83.8%31/37)和55.3%21/38)(p<0.05)。重症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比例为58.8%10/17),而参黄颗粒组患者的比例为00/19)(p<0.01)。另外,参黄颗粒能增加新冠肺炎患者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疾病过程中的不良事件。表明参黄颗粒可降低重症/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并阻止疾病进展。本研究为中医药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提供循证依据。

(五)《洪涝灾害疾病中医药防治手册》发布

86日,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洪涝灾害疾病中医药防治手册》正式发布。《手册》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河南省中医院院长崔应麟,河北省中医院党委副书记梅建强共同主编。

《手册》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从洪涝灾害后中医急救与疾病预防、常见疾病、情志疾病和医籍备考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洪涝灾害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法,推广预防为主的中药汤剂、食疗方法,以及针灸、耳穴、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重点阐述了针灸治疗、运动疗法、音乐疗法等中医非药物疗法。

自河南省郑州、新乡等多地陆续出现特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编写《手册》,从策划组稿到正式出版,历时不到两周。目前,《手册》可通过网络下载,免费阅读。

(六)中医药预防外感疫病指南发布

近日,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与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共同制定并发布《中医药预防外感疫病(呼吸道传染病)指南》(夏季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指南》包含中药内服预防方案、中医外治预防方案、居家防护方案及相关注意事项,其中涉及的内服汤剂及居家食疗方案均为常见药材,外治中的穴位贴敷法、耳穴贴压法、穴位按摩法、熏蒸法等简单易学,便于在人群中推广。

(七)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刊登研究表明: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 征疗效确切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影响因子25.391)在线发表了《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一文。该研究通过440例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针灸能显著改善中重度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CP/CPPS)患者症状,临床效果至少可持续半年。

440例患者通过中央随机系统分配到针刺组和假针刺组,两组分别接受针刺和模拟针刺820针次的治疗。结果显示针刺组改善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临床意义,停止治疗后疗效可维持半年,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很少发生。此项研究用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证实了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底疼痛综合征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孙元杰为第一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刘岩为共同第一作者,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刘志顺为该文通讯作者。

(八)麝香酮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青海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青海大学承担的青海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麝香酮介导SPAG5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验收。研究表明,麝香酮对胃癌细胞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项目通过细胞水平及裸鼠成瘤实验研究麝香的有效成分,发现麝香酮对胃癌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高通量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及前期获得的胃癌差异基因表达谱经麝香酮处理后,胃癌特征基因及其下游调控网络表达显著下降,初步验证了麝香酮可能通过微管相关蛋白细胞精子相关抗原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项目深入探讨了新型癌基因SPAG5及其下游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SPAG5成为胃癌治疗靶标供了理论基础,为应用麝香治疗胃癌提供了更充实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四、海外资讯

(一)2021金砖国家传统医药研讨会在线举行

630 日,金砖国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举办2021金砖国家传统医药研讨会。金砖国家传统医药主管部门官员及专家,围绕传统医药在公共卫生体系应对新冠肺炎中的作用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一致通过《2021金砖国家应用传统医药抗击新冠疫情在线宣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印度传统医学部特别事务次长普拉莫德·库马尔·帕塔,以及南非、巴西和俄罗斯等国政府代表,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秦怀金主持开幕式。来自中国、印度、南非、巴西、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官员代表和传统医药专家近百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组长黄璐琦院士和副组长张忠德教授分别介绍了中国中医药抗疫经验,并重点分享中医药应对德尔塔德尔塔+”变异毒株的防治策略和有关经验。

于文明表示,此次研讨会是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并且得到俄罗斯总统普京等金砖国家领导人响应和支持而举办的一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会议。20201117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时提出,倡议五国召开传统医药研讨会,探索传统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方面的作用,为全球疫情防控增添有力武器。该倡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孙春兰副总理和王毅国务委员对开好本次会议高度重视,要求我们认真总结中国抗疫经验,把中国好的经验做法,及有效方药,要毫无保留与各国专家朋友交流分享,携手共同抗击疫情,保障各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今年主席国印度对研讨会的主题、成果、内容等提出了积极建议,与我国共同作出了研讨会相关安排,在其他金砖国家参与下,最终促成了2021金砖国家传统医药研讨会。他强调指出,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主管部门举办和支持了110余场抗疫专家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中医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论坛,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为论坛作视频致辞,与各国分享抗疫成功经验,发布《支持中医药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倡议》。

于文明强调,金砖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始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印度果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期间的提议。之后,五国在此领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这次研讨会必将进一步推动金砖国家发挥传统医药在应对当前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积极作用,必将进一步深化金砖国家间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发挥传统医药在维护各国人民健康中的积极作用,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二)方邦江为蒙古医护讲解中医防治新冠肺炎知识

7 3 日,应蒙古国卫生部的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方邦江为该国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作了题为《基于中医传承创新理论指导防治COVID-19临床实践》的公益讲座。

方邦江从新冠病毒及其传播方式、中医对传染病与新冠肺炎的认识、新冠肺炎临床辨治、新冠肺炎用药体会、典型案例、当前变异病毒特点及其防治,疫期复工后防护工作建议等方面讲解并回答了听众提问。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讲座学习到了专业的疫情防控知识,尤其是了解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治中的作用,获益匪浅,对蒙古抗疫防疫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中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疫合作的联合声明》发布——扩大公共卫生、传统医药等领域交流合作

外交部网站消息显示,《中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疫合作的联合声明》近日发布。727日,蒙古国外长巴特策策格对华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巴特策策格外长在天津举行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加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包括扩大公共卫生、传统医药等领域交流合作等内容。

蒙方高度评价中国抗疫取得的重大成就,感谢中方向蒙方提供医疗物资和疫苗援助,分享防控诊疗经验。中方感谢蒙方对中方抗疫给予的物资援助和暖心支持。双方高度评价两国保持相互病例零输入

《联合声明》提出,持续做好各自疫情防控,密切协调合作,巩固相互病例零输入态势。继续加强疫苗合作,加强防控监测、诊疗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扩大公共卫生、传统医药等领域交流合作,合力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就抗疫领域相关信息系统建设、数据交互方式等加强沟通,积极探讨在最大限度严格做好防疫工作前提下,稳步恢复中蒙人员往来。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呼吁国际社会提振信心、加强协调,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

(四)贵州深化与东盟各国中医药产业合作

730日,中国-东盟中医药行业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东盟中医药产品推介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会议旨在加强中国与东盟地区中医药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国内双循环合作平台,打造中医药出山出海桥头堡

贵州省副省长王世杰在致辞中表示,贵州省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中医药国际区域合作。贵州省将充分发挥中药材优势,持续深化与东盟各国的战略对接,共享发展新机遇;持续开发产业互补,共筑经济新支撑;持续深化沟通交流,共建合作新平台,搭建贵州与东盟各国的中医药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和加深贵州与东盟各国在中医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发展。

会议就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区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深化中医药产业合作,切实发挥中国-东盟中医药行业合作委员会平台作用达成共识。随后,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东盟中医药行业合作委员会中方委员企业签订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双方深度交流合作。推介会还重点介绍了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贵州省中医药材种植情况及贵阳市中医药特色产品。

(五)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项目四方合作签约

86日,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项目四方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举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徐汇区归国华侨联合会、泰国华人青年商会、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促进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协议的签订,将有利于深化开展中医药海外中心多元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四方的专业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并逐步建立龙华医院-徐汇侨联-泰国青年商会-华侨基金会协作联盟,积极助力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

(六)广西与老挝深化传统医药交流探索:在老挝推广和使用中医药

825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与老挝万象湄公河医院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签署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在传统医药领域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探索在老挝推广和使用中医药。会上,广西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范春提出,希望双方医院围绕传统医药开展深入合作,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医疗服务能力,规范服务行为,造福两国人民。根据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将通过远程会诊、国际培训以及派驻专家、选送医学骨干进修等方式,与老挝万象湄公河医院开展全方位的国际医疗合作与交流,为老挝民众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

五、权威声音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等传统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谈金砖国家传统医药合作。日前,金砖国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举办“2021金砖国家传统医药研讨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金砖各国应进一步发挥传统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努力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

——79日,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袁家军在杭州市调研医药卫生工作并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召开座谈会,提出要打造好浙里中医服务品牌、浙产中药产业品牌、浙中医药+”创新品牌、浙派中医文化品牌,全面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浙江中医药现代化,努力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

“致力实现传统医学中心在中亚地区全覆盖。”

——712-1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邀对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上合组织-阿富汗联络组外长会议、中亚和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挑战和机遇高级别国际会议。

王毅表示,全球抗疫斗争正在进入新阶段,不断开展更有成效的抗疫合作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疫苗是战胜疫情、拯救生命的利器。中国政府切实落实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庄重承诺,立足中亚国家之急需,已向中亚各国援助和出口多批中国疫苗,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将启动疫苗联合生产。中方正为中亚各国在华公民接种疫苗提供便利,各方也将继续支持中方在当地开展春苗行动,更好保障中国公民的生命健康。下阶段,中方将与中亚国家一道,致力于构建中国-中亚卫生健康共同体:一是在扩大疫苗援助和出口基础上,推动形成涵盖技术研发、成品贸易、联合生产三位一体的疫苗产业合作,打造全方位疫苗伙伴关系。二是强化团结抗疫共识,坚决反对疫苗民族主义和制造免疫鸿沟,反对将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三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拓展现代和传统医学合作,实现传统医学中心在中亚地区全覆盖,在疫情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开发方面开展联合科研。

“做好中医药振兴发展等重点工作。”

——摘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720日召开的2021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的重要批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聚焦广大群众期盼持续推进医改。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医防协同,加快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围绕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大力推进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等便民措施,继续抓好群众急需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通过扩大集中带量采购让群众更多享受医药费降低的好处。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做好中医药振兴发展、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等重点工作,支持和规范发展社会办医,使群众享有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好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进一步发挥传统医学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

——于文明谈上合组织国家传统医学合作。728-30日,由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在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新区举行。与会各国政要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上合组织各国应进一步发挥传统医学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患者救治能力。”

——820日,今天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看望慰问一线医务人员,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她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传承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发挥在疫情防控、医疗救治、深化医改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和生力军作用,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孙春兰指出,要创新医防协同,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临床科研攻关,提升患者救治能力,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要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构筑专群结合、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

六、中医药文化

(一)中医援疆专家巡边义诊办实事

6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共同开展的援疆情·边疆行——第十批援疆医疗专家巡边义诊办实事活动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苏金梅,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牛红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赵双俏、望京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谢斌等10名援疆医疗专家已先后在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厄布得格村、裕民县人民医院、阿拉山口边防哨所、兵团九师医院、塔城市二工镇铁列克提边境村等进行了义诊活动,并组织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讲座,不断降低疾病发生率,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此次巡边义诊将持续5个月,覆盖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等10个地州市。根据当地卫生健康需求及薄弱环节,每月集中选派一批援疆医疗专家赴相关地州市边境县乡村、边防哨所、口岸、边检站等,为各族群众义诊、免费提供常见病药品,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讲座。针对现场不能解决的疾病,援疆医疗专家会提出诊疗意见,并为重病患者开通就医绿色通道。

援疆医疗专家还将深入边境基层医院,开展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病例讨论、手术示教等活动,与基层医务工作者座谈交流,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帮助补短板、建机制、搭平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上海嘉定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小镇

76日,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的中医药健康文化小镇项目启动。小镇将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进以治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启动仪式上,中医药文化平台实施基地项目发布。黄墙朱氏医学文化馆、安亭名中医工作室揭牌。首批安亭好中医获表彰,安亭青年中医科普团队获得聘书。今后,安亭镇将积极构建安亭镇防治康一体化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三级网络提升工程,在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的技术支持下,建设防、治、康、体、教、产为一体的特色街镇,创新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打造健康安亭新格局。

(三)辽宁铁岭举办中医药文化节

75日,辽宁省铁岭市中医药文化节在铁岭市中医医院举行。

文化节设有义诊、文艺演出等项目。在义诊中,中医专家为市民开展健康咨询和科普宣传,讲解中医药基础知识、疫情防控等内容,进行针刺、艾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治疗。铁岭市中医医院还为市民准备了免费的中药膏方、中药茶饮、中药香囊等。

文艺演出有中医药元素歌舞、中医小品、中医养生功法八段锦等表演,穿插进行中药及穴位猜谜,并向参与活动的观众赠送小礼品。此次中医药文化节让市民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以及在预防、保健、养生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广泛、科学、有序传播,让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产生活。

(四)34个传统医药项目入选河南非遗名录

7 15 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管理和利用工作。此次,共计有34个传统医药项目名列榜单。

其中包括由河南中医药大学、鹿邑县申报的张仲景医药文化、李氏中医药酒炮制技艺;由许昌市、郑州市金水区、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林州市、鹤壁市山城区、辉县市、虞城县分别申报的李氏正骨、王氏捏骨正筋疗法、窦氏正骨疗法、郭氏正骨、范氏骨伤疗法、界地高氏正骨、黄氏正骨法等中医正骨疗法等。

(五)陕西岚皋:中医药养老服务进社区

平常有哪里不舒服都是自己吃点药缓一缓,跑大医院挂号看病很不方便,现在家门口都能看中医了,以后看病就方便了好多!”817日,家住陕西省岚皋县黄家河坝小区的黄阿姨开心地说。

今年,岚皋县老年公寓投资200余万元,在黄家河坝小区开办了岚皋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发居家养老服务软件,以帮父母养老、助子女行孝为目标,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家庭养老院、智能医生、临时护理、临时照料等养老服务。打造县城3公里范围内15分钟到位的快捷式居家养老服务,并在服务中心设立岚皋县福兴老年病医院中医门诊部,每天有60余位患者就诊,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零距离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岚皋县老年公寓是岚皋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为推动医养结合创新融合发展,养老院突破传统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现状,积极营造中医药+养老院的中医医养新模式,社区医院中医药服务的功能逐渐显效。

七、中医药产业

(一)山东烟台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

7 1 日,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完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实施中医药提质增效工程等4个方面提出了12条具体举措,旨在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该市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在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方面,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1个,创建省级中医专科联盟牵头专科1~2个、成员专科30个,建设市级中医药重点专科30个,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100%;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依托市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基地和烟台护校省级中医护理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全力推进中医护理特色技术培训全覆盖。到2022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及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公立中医医院智慧中药房建设。

利用互联网+”技术,年内,全市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全部实现中药调剂、复核、煎煮、包装、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加强中医预防和康复能力建设,到2022年,每所公立中医医院打造1个在区域内有广泛影响的治未病中心,在适宜人群中推广20个以上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

在完善中西医结合制度方面,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综合医院中医科病床数占比不低于5%,强化临床科室中医医师配备,打造中西医结合团队,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使其具备本科室专业领域的常规中医诊疗能力。十四五末,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西学中人员占比达到90%以上;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建立市级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建设市级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控理论技术方法和相关现代医学技术培训;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水平,立足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专病,结合国家规范诊疗方案,注重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丰富中医药诊疗手段,多学科联合诊治,打造经典规范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在夯实中医药人才基础方面,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自2021年起,3年内创建市级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30个,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创建成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市财政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10万元一次性专项补助;加强中医药人才评价和激励,建立中医药优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对符合《山东省事业单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特聘办法》的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单位暂无相应岗位空缺的,可申请特设岗位予以聘用。在市级高层次人才评选中,向中医药人才倾斜。

在实施中医药提质增效工程方面,开展县域医共体共享中药库试点。将以蓬莱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的中医医共体作为试点,探索县域中医医共体共享中药库模式。鼓励其他符合条件的中医医共体参与试点;实施中医药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支持中医医院与中医药创新企业、科研检验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协作,5年内研发医院制剂100种以上;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鼓励发展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到2022年,全市建设3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处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支持当地政府与中医药企业合作,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打造胶东地区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的现代中药材物流基地。

(二)《天津市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印发

近日,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市教委、市体育局、市医保局、市残联联合印发《天津市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建设成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天津市中医康复中心,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医学)科。

《方案》提出,要建成以天津市中医康复中心为龙头,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康复医院为骨干,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为补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全面覆盖的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建立康复领域的中西医临床、教学、科研长效协作机制,制定并推广重大疾病的中医康复方案,发挥中医康复在双向转诊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建立以中医药康复服务规范化管理和持续改进为核心的质量控制体系。

在中医药康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方案》提出,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建设康复学院,加强中医康复学科建设,建立中医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制度,建立二、三级中医医院康复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工作机制。为加强中医药康复科研创新能力建设,要加强中医康复基础理论研究,初步构建中医康复理论体系框架,研发、熟化系列中医康复设备,建设中医康复数据库,到2025年,力争形成5-10种疾病的中医康复规范治疗方案并进行推广。

(三)湖北省十堰市政府印发《十堰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近日,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印发《十堰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的五大行动15项具体任务,明确发展和构建中医诊所在身边“15分钟可及的纯中医服务格局,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15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村(社区)卫生室至少拥有1名能中会西的医务人员和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计划》明确,到2023年,市级三级中医医院建成区域高水平中医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建成县域中医诊疗中心,基层国医堂提档升级。开展中医药服务体系优化行动,充分发挥武当中医药医疗集团牵头作用,构建区域+专科专病点面结合、全专互补的市乡镇(社区)联动发展模式,建设一批市级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建立长效、常态的发展模式和医联体平台。

《计划》提出,开展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组建市级中医疫病防治队(紧急医学救援队),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在肿瘤、内分泌、康复等专业领域形成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开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行动,推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中药材种植产业、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扶持一批非医疗、有影响的武当医馆(养生馆)、药膳馆、体质调理馆等养生保健机构发展。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行动,将中医药领军人才纳入武当人才支持计划,加强中医药师承培养工作,实行公立医疗机构副高以上中医(药)师每年至少带徒不少于1人制度。

《计划》还提出,弘扬武当中医药文化行动,将具有原创性的武当中医药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予以保护,开展中医药传统医术武当探秘工程,挖掘筛选100个民间独门绝技、绝方、确有疗效的偏方、食疗方,推介50个确有专长、医德高尚的民间中医。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市文化发展规划,研发一批武当中医药文化产品,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

(四)吉林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

近日,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提供系统连续的康复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康复服务的需求。

《方案》提出,到2025年,依托现有资源,建设1个省级中医康复中心,2个市(州)级中医康复中心,10个县级示范中医康复(医学)科,20个标准化传统康复治疗室,100个标准化中医康复治疗室,全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比例达到100%,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基本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康复服务需求。

《方案》提出,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中医特色康复医院注重发挥中医康复特色优势,提供全面、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大力开展康复教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随访等服务。加强中医康复专科医联体(联盟)建设。依托省级、市(州)级康复中心以及省级中医康复质控中心等,建设中医康复专科医联体(联盟),促进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康复专科规范化建设和整体服务能力提升。加强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高素质中医药康复人才培养,不断改革完善中医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药康复技术培训。加强中医药康复科研创新。系统、完整地整理中医康复历代文献,采用文献整理、数据挖掘等方法收集整理古今中医康复学术研究成果,研究建立中医康复理论体系框架。

(五)江苏省淮安市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日前,江苏省淮安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着力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提升能力,为建设苏北区域医疗高地、打造健康淮安贡献中医药力量。

《意见》指出,到2025年,建成苏北区域中医药发展特色市,实现六个一发展目标:振兴一个品牌,即山阳医派中医品牌;打造一个集群,即国家、省、市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群;优化一个体系,即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壮大一支队伍,即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升级一个产业,即基础实、质态好的中医药产业;健全一套政策,即责任清晰、措施有力的中医药发展配套政策。

《意见》强调,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中医医疗资源提档升级,筑牢中医药服务网底,加强智慧中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包括提升中医药诊疗水平、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协作、完善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提升中医药疾病预防和康复服务能力。健全中医药发展配套政策,加大支持保障力度,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进行预算单列,落实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实行中医医院与同级综合医院相同的病种医保支付标准,按规定将适宜的中医诊疗项目和中成药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探索门诊统筹支付等。

《意见》要求,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快淮药种养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做大做强中药工业,大力发展中医药+”业态。聚焦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用好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等金字招牌,着力打造淮药品牌。深入挖掘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金湖水上森林公园等优质生态资源,发展康养度假、药膳疗养等多种形式的医疗融合产品,推动中药企业能级提升、产业规模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意见》提到,充分发挥山阳医派发源地这一地域优势,抓好中医学术传承,将山阳医派传承创新等中医药研究项目纳入市级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重点支持范畴,开展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推进温病学思想技术创新,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中医品牌。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优化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对业绩特别突出的中医药优秀人才或高层次人才,可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或项目工资制。

(六)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近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30年,创造一批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意见》提出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生产经营体系等,其中明确因地制宜推广林药等种植模式。

《意见》明确,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因地制宜推广林药、林菌、林花、林苗等种植模式。根据中药材品种的不同习性,在林下选择种植贵州道地药材。规范有序发展康复疗养、健康养生养老、中医药医疗保健等森林康养产业。在林下经济产品主产区建设产地初精加工基地,推进食品加工、林药产业、精细化工、动物饲料等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推动产业加工园区化发展。

同时明确,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选育。建成一批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地、保护点,保护野生药材种群和种质资源,加快选育、推广适应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和栽培方式。

(七)云南省曲靖市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日前,云南省曲靖市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6项重点任务26条举措,明确到2025年,建成成熟定型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名中医集聚、中医药文化辐射力和科教研影响力大幅提升的发展格局。

《方案》强调,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快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市级中医医院提质扩容。到2025年,市、县(市、区)级中医医疗机构争取有5家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不少于医院床位总数的5%。实施基层中医药提质增效工程,提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能力。到2022年,实现100%的县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达标,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且中医类别医师占比达20%以上。

在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方面,《方案》提出,推进中西医协同协作,到2025年,建成3个省级中西医协同协作基地,推广应用10个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加快推进市中医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威市中医医院3个治未病中心建设。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等中医传统优势专科专病。发挥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加快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推进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到2025年,实现100%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同时,提升中医药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建立传染病中医临床救治体系,实施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提升行动等。

《方案》明确,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道地药材科学规范种植生产,提升中药质量,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与监管,培育中药品牌。到2025年,重点布局沾益、宣威特色原料药道地药材产业带和罗平、师宗、富源药食同源道地药材产业带,带动全市滇黄精、薏仁、白芨、滇重楼、灯盏花、小黄姜、金荞麦等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全市种植中药材达165万亩,中药材产值达80亿元以上。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建设曲靖市中药材交易中心等。

《方案》提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调整优化学科课程设置,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建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等院校。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深入开展中医药师带徒工作。加强中医预防医学、中医急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加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族民间特色技术传承发展。

《方案》要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挖掘和传承中医药精华。推进名中医、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推进中医药科研工作。立足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开展中医科研项目,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普及中医文化及保健知识,提高群众中医药健康素养。

《方案》还要求,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中医优势服务、特色服务为重点,科学设置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健全中医药管理体制。完善中医药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协调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强化中医药服务监管。健全市、县两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充实中医药管理部门工作力量。

(八)吉林省中医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

近日,吉林省科技厅2021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批准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老年病科为吉林省中医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这是吉林省首个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也是东北地区首个省级中医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心成立后,将本着研究创新、规范标准、推广应用的原则,聚焦老年病学科发展前沿及国家需要,以异病同治和临床应用为导向,重点围绕老年脑病、老年代谢疾病、老年康复及老年共病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攻关。着重开展老年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研究,构建中医老年病临床医学研究创新体系,形成辐射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老年疾病研究网络,对接国家战略部署,进而为培育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奠定基础。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老年病科具有近40年老年共病临床实践和研究基础。近年来该老年病科制定地方性老年病治疗和中医老年病科室建设标准4项,牵头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1项,构建了吉林省内30余家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参与的协同创新网络和普及推广网络。特别是在老年眩晕与平衡障碍疾病的防治、康复方面优势显著。

(九)《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中医药发展高地

日前,上海市 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出推进海派中医传承创新,打造中医药发展高地。

《规划》提出,优化中医药服务网络,做强市级中医医院,巩固中医药特色优势,做深服务内涵。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传染病防治等能力和网络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和紧急医疗救治队伍,开展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协同攻关。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研发有效治疗技术和药物,汇聚全国各中医药学术流派优势,打造中医药流派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构筑中医药流派传承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中医流派特色优势临床专科中心和中医药流派专科专病联合体。推进中医药流派融入社区健康服务,鼓励在社区建设中医特色专病专科。实施中医药临床强优行动,在中医肝病、肿瘤、外科、针灸、推拿、康复等领域争创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推进长三角代谢病、康复医学、血液病以及中医肝病等专科联盟和化学中毒救治远程协作中心建设,建立中医流派传承、医疗、教育等领域协作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在康复、妇儿、养生养老等领域发挥优势作用,推动中医药与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相衔接。建立饮片质量追溯系统,支持传统经典中药和现代中药创新,鼓励基于医疗机构制剂的中药新药研究探索。

《规划》明确,推进中医药服务智慧化、标准化、国际化。推进智慧中医建设,完善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建成覆盖医疗服务、治未病、健康管理、医养结合等的中医药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中医药发展赋能,加快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开发和应用,建设中医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建立中医药标准研究、制定、推广、监测和认证体系,制定推广一批中医药标准。建设若干高质量海外中医药中心、太极健康中心、国际合作基地。依托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研究与服务评价中心等平台,制定和推广一批中医药相关标准,推动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传统医学部分的国内和国际应用。

同时明确,加强中医全科人才培养,探索建立中西医融合的全科医师培养模式,以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康复和儿科等为重点,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中医药优才学院等高层次人才基地建设。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深入挖掘海派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研发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打造系列海派中医药文化品牌。建设国内领先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基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转化和发展,以海派中医为特色,打造中医健康旅游国际品牌。

《规划》还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服务品牌。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完成《上海市发展中医条例》修订,研究制订《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实施条例。

(十)《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印发

《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近日印发。《方案》提出,力争3年内修订省级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100个,标准物质60个等。力争3年内实现5个中药(民族药)院内制剂申报注册、30个中药(民族药)申报传统工艺备案、1个中药院内制剂品种向新药转化的阶段性目标。

《方案》明确,加大中药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力度,促进中药创新发展。配合产业主管部门,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与省外成熟的CRO公司搭建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用符合产品特点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体现临床应用优势和特点的新剂型改进已上市中药品种。引导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主动开展中药上市后评价,加大对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验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技术标准的研究。

《方案》要求,建立健全省级层面药品审评审批及备案体系。完善云南省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法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省级层面标准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健全完善全生命周期监管制度体系。完善医疗机构制剂技术审评审批和备案机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所需防治的应急审评审批机制。

《方案》提出,强化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中药质量源头管理。引导、鼓励企业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相关要求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加强中药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中药生产企业GMP符合性检查相关的审核查验技术指导文件,加强检查的针对性;加大日常监督和飞行检查力度,开展药品质量安全专项行动。此外,还将提高医疗机构制剂配制水平,加强上市后监管,持续加大对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抽检力度,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

《方案》明确,完善中药标准体系。进一步制修订省级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开展中药新药资源评估,保障中药材来源稳定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强和规范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管理,研究制定云南省三七、天麻、石斛等道地大宗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相关技术要求。保护野生药材资源,严格限定使用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

(十一)《2021年亳州市卫生健康工作计划》发布

近日,安徽省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亳州市中医管理局)发布《2021年亳州市卫生健康工作计划》(以下简称《工作计划》),要求全面推进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全领域全链条提升中医药发展质量,推动卫生健康和中医药事业更高质量发展。

《工作计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亳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中医药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中医药国际化取得实质进展,中医药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初步建成全球中医药贸易、中医药产品制造、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医药文化传承四大中心,树立亳药、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华佗养生三大优势品牌。

《工作计划》要求,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推进规模扩张。加快推进亳药集团组建工作,积极承接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完善线上线下配套设施,加快药品类保税仓库建设,不断巩固全球最大饮片集群和交易集散地的地位,培育年销售额超10亿元企业3—5家,确保2021年中医药产业产值规模突破1500亿元,其中医药制造业产值380亿元、增长10%以上,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产值增长13%以上;医药流通业线上线下同步发展,实现贸易总额1000亿元以上。

推进结构升级。聚焦国内外生物制药、成药、配方颗粒和下游产品市场,大力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着力打造各类产品联动发展的优势聚集区。支持企业衔接对标中药配方颗粒国家标准,积极参与省级中药配方颗粒标准制定,力争更多品种进入医保目录范围;加大品种引进和二次开发支持力度,年内培育4亿元以上大品种1个、2—4亿元的大品种2个、1—2亿元的品种5个;加快药品品种持有人变更工作,争取新增药品注册品种和委托加工品种15个,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品种落地5个;加快推进制剂生产基地建设,争取新建制剂企业5家以上。同时,布局建设科创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药物研究院等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争取推荐申报中药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新增中药类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积极对接资本市场,用活用好7支总价值112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力争新增5家以上药企进入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加强适用人才培育、高端人才招引,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亳州学院中医药学院,大力实施药都双创英才计划和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形成与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人才体系。

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工作计划》提出,加快打造中医健康集聚区。实施北华佗传承创新转化行动,争创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普及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打造“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拓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态,深入推进中医治未病、特色康复和健康养老工作,争取创建1个省级治未病中心、2个区域中医药康复项目、2个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加快破解中医人才制约瓶颈,引进培养40名副高级以上人才、招聘100名以上中医类专业技术人才,建设2个省级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加快构建文化服务精品群。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品牌、华佗夹脊穴等独特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筹建亳州中医药博物馆和亳州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体验馆,建成华佗研究院,启动亳州中医药志的编写立项工作,大力开发亳州药膳、花草茶等康养产品,不断扩大华佗文化的影响力。精心办好药博会,聚力打造高水平的会展品牌和文化传播平台。

加快建设养生旅游目的地。以创成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区为抓手,谋深做实中医药健康旅游一核一带八区总体布局,统筹推动中医药消费旅游区、中医药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工业旅游示范区、中医药历史文化体验区四区建设,加强华佗五禽戏健康旅游基地和林拥城、亳药花海、华佗百草园二期、汤王温泉等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项目建设,创新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中国(国际)健身气功博览会等节庆活动内容,策划华佗五禽戏展演活动,抓好吃住行游娱购,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全域化、特色化发展。加强宣传营销和市场开拓,高标准举办中国健康旅游发展大会,进一步叫响华佗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十二)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

近日,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中医治未病提升工程行动方案》,提出6项重点任务,明确到2022年,促进全市中医治未病高质量发展的体系和机制建立,实现提供覆盖全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中医治未病服务。

《行动方案》提出,健全以中医治未病服务指导中心为龙头,中医治未病服务示范单位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网底,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为补充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均设置治未病科,其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能够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建立以中医慢病防控、神志病、母婴安康、中西医协作为重点的4个市级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的建设,建成25个治未病服务示范单位以及186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治未病服务区。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并向社区、家庭延伸。到2022年,优化推广15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位一体闭环管理的中医治未病方案,并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广交流。

《行动方案》明确,加强治未病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养生专业,培养专业中医治未病人才。引进国家、省级治未病人才在广州市医疗机构开设名医工作室,培养治未病高层次骨干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开展治未病研究,培养研究型治未病人才。制定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计划,分层分类培训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规范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切实提高专业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基层中医治未病服务技能和水平。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培训基地培养治未病人才,鼓励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中医养生保健岗位技能培训。

同时明确,建立集健康管理、中医体质辨识、治未病干预方案指导、门诊预约、随访服务等功能齐全的中医药大数据中心和健康云平台。促进治未病创新成果转化。为治未病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支持治未病服务科技创新。各级科研、医疗机构以及相关部门支持中医治未病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推广一批效果明确、经济实用的服务技术、产品、设备,促进中医药治未病人员、产品、标准、资金等要素在大湾区流动与联通,推动中医治未病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

《行动方案》还提出,拓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领域。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医治未病服务;培育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融入特色商业街等主题示范项目,打造中医与养老结合型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挖掘中医药主题元素特色鲜明的旅游路线,积极推动养生保健产品的产业化。深入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文化宣传活动。支持举办中医药展会、膏方节等,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和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建设一批中医治未病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知识传播平台和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知识和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十三)《宁波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省级以上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

近日,浙江省宁波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宁波市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构建一核引领,一轴驱动,六园同振,多地共鸣的中医药发展总体布局,到2025年,中医药强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打造省级以上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医药强市,建设成为与重要窗口模范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相匹配、示范引领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市域高地。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宁波市中医药发展目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资源要素配置明显优化,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达到0.7张、0.67人。全市100%区县(市)级公立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科覆盖率达到100%,二级公立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比例保持在100%

中医药产业发展实力跃上新台阶。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亩,打造一批产地环境良好、基地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整备优良、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措施到位的市级道地药园示范基地。中药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8亿元,产业集聚程度进一步提升,浙东海洋药谷规模效应逐步显现,形成若干规模化中医药产业集群,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宁波中药知名品牌,努力打造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集聚地。

中医药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高能级中医药科创平台和一流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新增市级及以上名中医药师130名以上,实施中医药重点科研项目5项以上,力争在中医药疾病防治、中药制剂、道地药材选育等领域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努力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中医药文化交流增添新活力。打造一批中医药文脉传承与文化传播载体,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11个以上。积极融入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努力争当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开放发展市域排头兵。

《规划》提出7项重点工作任务。在高站位打造整合型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形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覆盖全域惠及全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基层中医药服务全覆盖,强化中西医结合服务和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推进社会办中医高质量发展。在高水平推进中医药产业提升发展方面,推动中药种植业优质发展,打造浙东海洋药谷,推进中药产业链做优做强。在高标杆促进中医药+”跨界融合发展方面,加强中医药+数字化应用,促进中医药+健康食品开发,培育中医药+文旅康养基地,建设中医药+历史经典产业平台,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十四)河南安阳市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营造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

729日,河南省安阳市召开2021年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记者从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安阳市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上下协同、部门协同、政策协同,营造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安阳市将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将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纳入当地卫生健康重点工作,2025年全部县级中医院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力争3年内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加强示范中医馆创建,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规模适宜;加快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使用,确保实现县级中医医院规范开展不少于50项、乡镇卫生院不少于30项、村卫生室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安阳市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特色,坚持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专科优势、不断巩固和扩大服务功能,在队伍建设、专科建设和基本建设等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努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医名医、中医名科和中医名院,力争培养本土中医药领军人才、优秀中医药骨干人才20人以上。要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拟规划在中药材产业发展、龙头中药企业打造、区域性制剂中心建设、中药代煎代配中心建设、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扁鹊中医药品牌运营、中医药综合服务体系标杆树立等方面,开展中医药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助推全市构建中医药全产业链闭环。要充分认识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工作,培养一批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人才,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

(十五)《广安市中医药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均衡性

近日,四川省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广安市中医药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能力取得重大突破,中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取得明显成效,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深入,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凸显,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

《方案》提出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行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行动等11项行动,全面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方案》明确,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着力补齐中医医院短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力争十四五期间全市创建1家三甲中医医院。到2022年,力争实现全部建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方案》要求,加强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争创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1个,创建省级重点专科(专病)3个,市级重点专科7个。开展市、县两级中医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力争市中医医院建设24个特色专科,每个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设12个特色专科。促进中医药服务资源下沉,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均衡性,到2022年,力争实现全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乡管村用,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总数20%以上。拓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岁婴幼儿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覆盖率均达到70%

《方案》提出,实施推进传统中医诊所惠民行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传统中医诊所、公立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参与传统中医诊所服务,增加传统中医诊所服务供给。鼓励将传统中医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支持传统中医诊所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培育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广安中医诊所连锁品牌。并加强传统中医诊所服务能力培训,提升传统中医诊所服务质量。到2025年,力争传统中医诊所增加50家,构建中医诊所在身边“10分钟可及圈的纯中医服务格局。

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要求,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建设可持续、多元化、特色化的中药材产区,扶持中药材产业重点种植区发展,岳池县争创中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县。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5万亩,产值达到10亿元,力争完成13个道地药材品种的申报,力争打造营业收入超10亿元企业1个。大力支持中药及大健康产品开发和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支持中医药重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研发510个大健康产品。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和中医药健康旅游,提档升级岳池县羊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

同时,实施推进中医药助推双循环行动。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推动川产优质中药材走出去,扩大川产中药产品国际国内市场份额。继续深化与有关大学和医院的合作,加强与川渝两地医疗机构医联体建设,力争与成渝两地(市)属医疗机构建设医联体5个以上。

(十六)上海:医教协同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

日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本市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方案》指出,加强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支持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将中医药融入服务生命全周期的相关专业。推动中医学长学制教育改革,支持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办的中医学专业本博连读屠呦呦班,支持中医药高校与双一流高校联合举办本博连读、本硕连读“5+3”一体化等长学制专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推进中医药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加强中医药特色课程思政与医德医风、医学人文教育的融合,深化中医经典导学精读临床提升教学模式改革。加强中医临床教学能力建设,打造智慧化、国际化中医临床传承创新人才培养高地,联动长三角地区中医药院校建设中医学、中西医临床专业的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提升医师技能考核资源库和中医临床教学队伍的内涵水平。

《方案》明确,探索院校教育和现代师承教育相结合新模式,充分利用海派中医基地,结合大数据等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中医药名师经验的活态传承。拓宽高层次跨学科人才通过师承学习中医的新路径,探索与研究生教育、博士后制度有机衔接。建设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高地,将中医药专业理论、知识和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教育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依托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机构、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提升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和人才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支持海派中药炮制技术等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加大临床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探索有利于促进成果转化和人才晋升发展的开放性制度创新。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区域中医医联体建设与中医药基层骨干人才培养紧密衔接。

《方案》要求,强化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依托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打造一流的中医经典、中医临床骨干教师队伍。探索招生方式改革,积极吸引优质生源,将中医药专业素质、传统文化素养、中医药特殊技能等纳入研究生复试考核内容。健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体系,改革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加强规培基地与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基地联动,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传承型人才。加强中医药教育质量评价,开展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式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突出中医思维、中医临床技能考核。

《方案》提到,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中医药国际教育提质增效工程,加强融医教研和文化传播为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太极中心等中医药国际教育基地建设,重点打造中医药复合型、国际化骨干人才。支持相关机构与海外科研机构、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建设,持续加强中医药标准学科人才队伍和转化应用能力。加大中医药教育支持力度,将中医药教育发展纳入教育、卫生健康、中医药发展规划,在评奖激励、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十七)《深圳市中医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印发

日前,广东省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印发《深圳市中医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办法》提出每5年开展一期市级中医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申报和评审等工作,每期评审确定80个市级中医重点学科,每年全市财政补助资金共计3000万元。《办法》自202189日起正式实施。

《办法》明确,市级中医重点学科是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符合本市市级中医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由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评审确定,中医药特色明显,整体实力处于市内领先水平或者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重点扶持和建设有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以上的学科或者在市内处于先进水平、特色优势明显的学科,包括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和市级中医特色专科。市级中医重点学科建设周期五年,每期评定80个项目,每年全市财政补助资金共计3000万元,实行规模总控下的竞争性分配制度;建设经费包括市财政补助资金和建设单位自筹资金。

《办法》明确申报条件,申报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单位为深圳市依法设立的三级医院,依托科室应当独立规范设置3年以上且运行良好。学科具有较强的解决疑难危重症能力或者临床研究能力、技术应用转化能力,或者能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撑服务。中医学术思想、临床诊疗技术、服务能力水平、中药制剂、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达到本市同类领先水平。申报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的单位为深圳市依法设立的二级以上医院,依托科室独立规范设置3年以上且运行良好。学科中医学术观点、临床诊疗技术、中药制剂等达到本市同类专业先进水平,3个及以上病种的临床诊断、治疗技术有独特见解和方法;或在本专科某一病种的中医学术思想有一定见解、有独特治疗技术或方药,形成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专药的有机结合。

在组织管理形式方面,《办法》提出,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实行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建设单位与重点学科层级管理;由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提供专家咨询和政策建议。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具体评估等有关工作。同时,明确了各级责任,强调依托科室是学科建设的责任科室,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项目的直接责任人。

(十八)广东简化港澳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助力港澳中药企业开拓内地市场

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82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许可处处长邱楠在发布会上称,广东将简化在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审批总时限相应由原来的235日减至115日,审批时间压缩一半。当天,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简化在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的公告》。

港澳传统外用中成药如驱风油、活络油、白花油、薄荷膏等,被不少岭南家庭视为居家常备药。简化注册审批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港澳外用中成药进入内地市场。为落实简化港澳已上市传统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流程,解决粤港澳三地用药习惯趋同而药品注册管理制度不同的问题,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听取港澳业界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港澳外用中成药上市使用多年、民众习用广泛和外用药剂型安全性相对较高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包括调整审批事权、精简申报材料、简化审批流程和压缩审批时间等。

港澳外用中成药注册审批事项包括上市注册、上市后变更和再注册,由原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调整为由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简化审批。邱楠称,此举做到权责统一,减少审批办件流转,提升审批工作效率。此外,基于港澳外用中成药上市使用实际情况作为重要证据,遵循外用中成药的特点,可不再提供药物临床试验资料。为避免重复开展相关试验研究,可提供港澳外用中成药原在港澳上市注册时提交的试验研究资料作为相应申报资料。

简化注册审批政策实施后,上市注册审批的技术审评由原来的200个工作日缩减至80个工作日办结;上市后变更审批和再注册时限也分别减少50日,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间,加快审批进程。

同时,在上市注册审批方面,通过粤港澳药品监管机制对接,可减少审批流程中的生产现场检查和体系核查环节。上市后变更审批,如相关变更内容在港澳获得批准,可申请调整审批流程改为备案办理。


上一条: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9期

下一条:2021年中医药信息第6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