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医药信息第6期

时间:2022-07-08 08:30:07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22年第6


一、重大事件

二、兄弟 17

三、科 20

四、海 24

五、权 28

六、中 29

七、中医药 30

一、重大事件

(一)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公布中医药行业多家单位入选

5月30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共同发布2022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全国140家单位被认定为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和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研究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多家中医药行业单位入选。

其中,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于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揭牌,旨在更好地讲述屠呦呦研究员先进事迹,弘扬“青蒿素精神”。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中药方剂配伍科学内涵的诠释为研究重点,发展形成了组分中药理论,为解决制约中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提供了路径和关键技术。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建设期为5年。在建设期内,相关部门将对基地的场馆设施、展陈、讲解员、教育活动、新媒体情况、管理制度等方面开展考核。到期后需重新申报,经认定后可被继续命名。中国科协将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搭建平台、统筹资源,设立专项经费。

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旨在充分发掘和利用科学家精神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科学家精神弘扬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二)五部门联合修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5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医药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近日,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修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5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级中医药部门工作进行细化分工,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将中医药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的用途。新修订的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根据新修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原《办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项目,明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同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财政部,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和年度工作任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以及财政预算情况研究确定并进行动态调整。

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是指通过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用于支持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新修订的《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方面的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西医结合和少数民族医药发展、中药质量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与传统知识整理、中医药文化宣传等支出。中医药事业传承与发展补助资金采用因素法分配,原《办法》考虑基础因素、工作任务因素、绩效因素等,其中,基础因素占20%,工作任务量因素占60%,绩效因素占20%。现调整为基础因素占40%,工作任务因素占60%。将绩效因素调整为绩效调节系数,同时还需考虑财力因素,绩效调节系数和财力调节系数分别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和财政困难程度系数确定。

(三)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支持医药企业注册认证中西药制剂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提出13条政策措施,帮扶外贸企业应对困难挑战,实现进出口保稳提质任务目标。

《意见》指出,鼓励创新、绿色、高附加值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各地方工业和信息化、商务、中医药等部门,支持医药企业在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成员所在国家或地区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注册认证中西药制剂和生物制品。

(四)九部门就健康科普知识传播出台指导意见鼓励弘扬中医药文化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全社会健康科普知识高质量供给。

《意见》提出,鼓励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主体制作、发布、传播有利于促进公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和自觉承担社会健康责任的信息,其中包含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必备技能,自觉维护自身健康等。

《意见》要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健康科普知识供给力度,支持并鼓励医疗卫生行业与相关从业人员创作和发布更多更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

(五)《关于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的通知》印发2022年力争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的通知》,明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建设,2022年力争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

《通知》提出,加强软硬件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建设,2022年力争实现中医馆建设全覆盖。进一步丰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服务内涵,重点加强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技术服务提供和中医设备配备,按照相关诊疗标准、指南等规范开展中医药综合服务。加强中西医协同,逐步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打造区域相对独立、中医服务更加丰富的中医药服务场所。要利用好县级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力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力争能够开展4类6项以上中医适宜技术。

《通知》明确,2022年“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重点是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医药、儿科、全科等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和合理用药水平,规范医保资金管理使用,力争全国达到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比例提高到60%以上,其中达到推荐标准的比例提高到12%以上。

《通知》明确,新修订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2022版)》将于近期印发,对加强儿科建设、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和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服务、儿童服务、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及加强安全生产等提出新的要求。

根据《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会同健康报社、中医药报社针对两项工作持续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鼓励各地积极报送先进典型材料和案例。

(六)《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印发支持共建中西医优势专科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了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与东部地区部分城市对口合作的总体要求、结对关系、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任务。

《方案》明确,支持开展重点医院对口合作,共建中西医优势专科,加强康养产业合作,支持共建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坚持绿色发展,支持革命老区强化品牌意识,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七)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召开支持医药企业注册认证中医药制剂

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有关情况。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介绍,鼓励创新、绿色、高附加值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医药企业注册认证中医药制剂和生物制品,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贸易等。

针对当前外贸发展,王受文表示,在着力推动外贸领域保通保畅、着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着力帮助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着力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4个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接下来也要培育数字贸易、绿色贸易这些相关的行业市场主体,鼓励医药、汽车等这些附加值比较高的产品来开拓国际市场。

(八)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公布五个中医药类虚拟教研室入选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虚拟教研室、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药分析学课程虚拟教研室、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青海大学藏医学专业虚拟教研室、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核心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入选名单。

教育部要求各试点围绕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等重点任务,充分借鉴首批试点的实践探索经验,做好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教育部将推动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课题研究工作,从理念、技术、方法、评价等方面开展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研究。

(九)猴痘诊疗指南发布可根据中医“审因论治”等原则辨证施治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猴痘诊疗指南(2022年版)》,就猴痘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出院标准等方面作出指导。

《指南》明确,可采用中医治疗。根据中医“审因论治”“三因制宜”原则辨证施治。临床症见发热者推荐使用升麻葛根汤、升降散、紫雪散等;临床症见高热、痘疹密布、咽痛、多发淋巴结肿痛者推荐使用清营汤、升麻鳖甲汤、宣白承气汤等。

《指南》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做好猴痘诊疗相关培训,切实提高“四早”能力,一旦发现猴痘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应及时按照有关要求报告,并全力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十)国家药监局成立中医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决定成立中医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主要负责中医器械专业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第一届中医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专家组由59位专家组成,张伯礼院士等3人担任顾问。

归口单位组成方案明确,基础通用标准主要包括相关术语和定义、基础通用要求等;产品标准主要包括中医诊断设备、中医治疗设备、中医器具和中医诊疗软件等相关标准;方法标准主要包括中医器械检测方法等标准。

第一届中医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专家组的59位专家来自相关领域的医疗机构、监管机构、审评检验机构、科研院所、企业等。秘书处由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承担,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2021年,《关于进一步促进医疗器械标准化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疗器械标委会和归口单位管理,优化委员构成。中医器械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的成立,不仅是对《意见》相关要求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体系,也将推动中医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一)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7月底启动宣传中医药健康管理政策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印发通知,决定以关注老年人营养健康为重点,于7月25-31日组织开展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

活动以宣传老年健康政策、老年健康科普知识和老年营养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包括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精神,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政策;疫情防控、疫苗接种、中医养生保健、运动健身等科学知识以及“老年健康达人”事迹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制作以老年人营养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批老年健康教育科普视频和2022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海报等,7月中旬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站发布,供各地参考使用。

(十二)首个系统部署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文件出台六任务促中医药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提出相关政策措施,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意见》系首个多部门共同出台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立足于当前,着眼于将来,分别提出中医药人才工作“十四五”和中长期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到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意见》共提出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培养集聚高层次人才。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面向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等,吸引、发现、造就若干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支持岐黄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培养造就一批中医临床大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建立健全面向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中医药优势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二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5年,为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培训全覆盖。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励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三是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允许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国家举办西学中高层次人才研修班,省级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分期分批开展本地西学中专项培训,力争用5~10年时间,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四是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中药炮制等中药传统技术传承基地、工作室。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制定中医技师岗位标准和队伍建设措施,建立健全中医技师管理制度,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序列中增设中医技师职称专业。加快急需紧缺和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疫病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培养中医药传播人才、外向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五是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突出中医药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调整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和区域布局。加大中西部、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支持力度,引导有条件高校稳步扩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招生计划。强化中医医院育人职能,核增临床师资、教育管理岗位,实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专项,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改革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

六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三级综合医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鼓励临床科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医师,允许中医医师在临床科室按照注册执业范围开展与其执业范围相符的诊疗活动。落实用人自主权,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方面用好用足国家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临床疗效,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等。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完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评选表彰机制,定期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十三)国家中医药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教育厅(教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教育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工程,中医药人才规模快速增长,结构布局逐步优化,人才质量和使用效能显著增强。但也要看到,中医药人才还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为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根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有关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着力优化人才结构布局、强化人才能力素质,着力推动高层次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氛围,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党的领导贯穿中医药人才工作全过程,为把握人才工作方向、全面推进人才兴业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服务需求。面向健康中国战略,面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中医药特色优势领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文化传播、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相关领域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引领保障作用。

——坚持遵循规律。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并举,立德树人与能力提升并重,思维培养与技能培训结合,注重“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强素养”,注重吸收和融合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注重事业造就人才、人才推动事业,着力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坚持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中医药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新创造活力。

(三)主要目标

202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基本建立,人才规模总量快速增长,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促进人才成长、吸引集聚的制度环境明显优化,培养造就一支基本满足中医药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实现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2030年,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梯队更加合理,高层次人才规模显著增加,基层人才队伍更加稳固,中医药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逐步建成,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2035年,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人才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显著提升。

二、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四)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注重发现和推介中医药优秀人才。面向国家重大项目、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人才计划等,吸引、发现、造就若干站在科技发展最前沿,在中医药相关领域具有权威性,能够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具有卓越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战略科学家,引领发挥中医药科技原创优势,勇攀医学高峰。

(五)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持续支持岐黄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培养造就一批中医临床大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实施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实行“揭榜挂帅”等立项机制,吸引汇聚行业内外和海内外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团队,开展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联合攻关,打造一批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培养一批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学科领域内外的学术交流协作与资源共享,打造一批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加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六)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把人才队伍建设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扩大支持规模,优化支持方式,促使更多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早担大任。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年岐黄学者等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名老中医药专家作用,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加强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其招收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传承培养。加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布局和建设力度,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健全青年人才发现机制,为青年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七)打造中医药人才发展高地。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中医药优势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应制定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的布局方案,开展人才政策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示范区。充分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省部局共建高校和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医学中心等作用,调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性,建设一批人才吸引集聚培育中心。实施中国中医科学院人才强院计划,深化人事制度、科研管理综合改革,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创新型中医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发现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培育青年拔尖人才。

三、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八)扩大基层人才供给。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支持地方开展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乡村医生学历提升。持续开展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5年,为每个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1—2个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基层人才。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人员培训全覆盖,培训一批“能中会西”的基层医生。

(九)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人员配备,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专长医师在基层执业。推广“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鼓励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形成上级医院医师定期到医共体、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长效机制。落实服务基层制度,中医医师晋升副高级职称应当有累计1年以上县级以下或对口支援的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经历。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或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临床类别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十)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各地应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合理待遇。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各地可单独设立基层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对本科及以上学历、经中医全科专业规范化培训合格并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可直接参加中级职称考试,考试通过的直接聘任中级职称。

四、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

(十一)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支持各地遴选建设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基地,组织开展不同层级的西学中培训。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应支持西医医师接受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做到“能西会中”。允许经过系统培训且考核合格的西医医师,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

(十二)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国家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高级人才研修班,吸引相关领域院士、杰青等高层次人才开展中医药研修学习;举办西医学习中医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培训班,以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为重点,面向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培养一批西学中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省级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结合区域需求,分期分批开展本地西学中专项培训。力争用5~10年时间,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五、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十三)强化中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中药炮制等中药传统技术传承基地、工作室。加快中药材种植栽培、质量检测、品种鉴定、资源普查、产品研发、产业经营等中药产业人才培养,实现中药生产全链条人才培养。鼓励中药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应用型中药专业人才。探索建立中医中药融通学科、专业,培养医药融通人才。

(十四)加强中医技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医医学技术人员队伍体系,制定中医技师岗位标准和队伍建设措施,建立健全中医技师管理制度,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序列中增设中医技师职称专业。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需要,配备中医技师。支持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加强中医技师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逐步建成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良的中医技师队伍。

(十五)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疫病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紧密对接公共卫生、全科、精神科等紧缺医学人才,加快中医药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国家和有关地方在制定实施中医药人才相关政策、重点项目时应向少数民族医药人才倾斜。加强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医疗机构护理人员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对接医(康)养结合、养老服务等领域,加快中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建强中医药传播人才队伍。推动中医药英才海外培养合作项目,培养造就一批外向型领军人才。加强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各层次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药。

(十六)强化中医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中医药高端人才国情咨询研修长效机制,组建中医药发展战略智库。实施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管理干部培训计划,开展中医药治理能力提升轮训、高级研修。持续实施中医医院院长、科主任职业化培训,提升综合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

六、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

(十七)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突出中医药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调整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和区域布局。推进中医药课程教材教法改革,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加大中西部、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支持力度,引导有条件高校稳步扩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招生计划。推进中医药类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强化中医医院育人职能,核增临床师资、教育管理岗位,实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以中医药经典理论教师、临床带教教师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十八)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强化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改革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强化中医临床能力训练。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加快知识更新,提升专业水平。

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十九)拓宽中医医疗服务岗位。各级医疗机构按照机构设置基本要求,配齐配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三级综合医院按照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西医联合查房和会诊制度,鼓励临床科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中医医师,允许中医医师在临床科室按照注册执业范围开展与其执业范围相符的诊疗活动。鼓励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等机构设置中医药相关科室,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持续开展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二十)落实用人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用好用足国家人才政策,加大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用人自主权。积极推进公立中医医院职称评审改革,稳慎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建立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特殊支持政策,探索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聘绿色通道和职称直聘办法。

(二十一)加大薪酬激励力度。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薪酬水平核定机制,落实“两个允许”,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内部分配应鼓励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建立体现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支持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构建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收益比例,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支持和鼓励中医药机构科研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离岗创业。鼓励开展基础研究,建立基础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经典等中医药基础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在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薪酬分配、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和保障。

(二十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相结合,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临床人才重点评价其临床疗效,把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案、病例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病人满意度、带徒情况等作为评价要素;基础人才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果等作为评价要素;科研人才重点评价其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能力等,将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性代表作、科研成果产出及转化等作为重要评价要素。深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强化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考核。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中医药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中医药人才分类评价标准,体现价值导向。

(二十三)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国家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力度。完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评选表彰机制,定期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

八、强化组织实施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作用的中医药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健康部门应加大对中医药教育改革、人才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指导支持,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推动有关政策落实。国务院和地方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健全和落实对中医药人才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中医医院的全面领导,加强公立中医医院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二十五)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人才发展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人才发展经费支持力度。国家组织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支持开展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基层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各省、市、县应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实施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培养满足区域中医药发展需求的各类中医药人才。

(二十六)营造良好氛围。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中医药人才弘扬崇高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选树中医药行业优秀人才模范和工作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中医药人才职业荣誉感,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发展环境。

(十四)扩大经典能力等级考试高校范围

对中医学子的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一直是行业热议话题。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4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提出完善“重经典、读经典、强师承”的中医药经典教学模式,以此推动在中医药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传承精华。

王启明表示,完善这一模式,第一是优化课程“重经典”。坚持“一条主线、纳入必修、提高比重”,即加快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的中医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课程纳入到本科、研究生教学的必修课程,进一步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的比重,强调把经典教学融入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第二是以考促学“读经典”。加强医教协同,全面推行全国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计划在覆盖全部24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范围,拓展到所有举办中医药教育的高校,并逐步将等级考试的结果纳入到学生学业考评体系。

第三是深度融合“强师承”。加快建立早跟师、早临床的学习制度。特别是鼓励引导名老中医、中医药专家上讲台,同时也让临床医师传授经典。在师承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做到有机衔接,支持符合条件的师承继承人以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专业学位。

下一步将如何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王启明将其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重传承”,打造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强化高校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实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能力建设专项,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其二是“强创新”,积极推进九年制中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推动中医药与文、理、工的学科交叉,试点探索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群众健康的能力水平。

(十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出席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座谈会并讲话依法推进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效

6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27日在京出席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中医药法,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王晨指出,中医药法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体现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法律。法律实施五年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管理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维护和促进了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王晨强调,要以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为契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运用法治力量促进和保障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切实解决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扩大优质健康服务供给,不断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十六)古今名医临证智库及智慧中医诊疗服务系统发布

6月27日,古今名医临证智库及智慧中医诊疗服务系统产品发布会在线上举办。该项目是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医药知识挖掘与出版创新服务重点实验室首个公开发布的科研项目成果,由大生道医药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牵头主持立项。

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大生道医药科技(无锡)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国臣表示,对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挖掘整理,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其转化利用,是推动出版业融合发展以及中医药行业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发布会上展示了基于古今名医核心医案诊疗数据及系统辅助中医医师诊疗的过程。

二、兄弟院校

(一)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中药雾化产品研发中心

5月26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雾化产品研发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举行。成都中医药大学与成都纬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大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邈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纬图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四方签署共建协议。

本次合作是基于“生命至上”等背景下,多方协同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具体体现。在中医药传承创新成为时代命题,健康消费需求呈多元化、时尚化的今天,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雾化产品研发中心是中医药与电子雾化技术的跨界融合。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雾化产品研发中心将致力于突破中药配方成分复杂等技术难题,搭建中药雾化研发与高效利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整合创新资源、共促发展,开展中药雾化标准研究、关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研究及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等工作,形成中药雾化全链条创新机制。

(二)江西省副省长任珠峰调研江西中医药大学要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智慧力量与科研支撑

近日,江西省副省长任珠峰到江西中医药大学调研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馆,任珠峰详细了解了中医药历史与文化,对学校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高度赞赏;在办学成就展厅,他深入了解学校产学研办学情况,对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医临床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产学研协同发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在中医香疗馆,他仔细询问了学校中医药科研创新情况,勉励学校要再接再厉,继续为江西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智慧力量与科研支撑。

任珠峰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智慧,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打响“中国中医看江西”品牌,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全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力量。

(三)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动五禽戏、太极拳进校园

近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牵头组织的2022年上海市学校五禽戏、太极拳师资线上培训班云端举行。

培训班中,太极拳课程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最新推广的入门套路——太极八法五步为主,分为理论授课和技术授课两部分。五禽戏课程以上海中医药大学最新创编的、适宜作为入门功法在校园推广的初级套路为主。

据悉,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与市浦东新区观澜小学、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等中小学积极联动,已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五禽戏传承教育体系,目前共建成五禽戏传承学校5所、培育传承学校2所、文创工作室1所,“医养融合”分中心1所,每年辐射带动的中小学校总人数达5800余人。

此次培训班由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禽戏传承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传承基地和上海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武术分会联合举办,共吸引了来自上海市85所大、中、小学的152名体育教师报名参与。

(四)广州中医药大学举办首届《黄帝内经》大赛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的《黄帝内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厚重的文化遗产。6月10日晚,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黄帝内经》大赛决赛在大学城图书馆四楼抗疫文献馆举行。

据了解,比赛分为三轮,第一轮是线上海选,全部为客观题,主要考核《黄帝内经》基础知识,吸引了200多名学生参加。第二轮是线下复赛,用类似申论的形式,考核《黄帝内经》之道的综合运用,也有原文默写,30名学生进入复赛。第三轮决赛,考核学生对《黄帝内经》的深度融合传播的能力。主要分为“我与《黄帝内经》的故事”主题演讲和《黄帝内经》名词即兴讲解两个部分。

现场评委、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教授张小虎认为,学校举办《黄帝内经》大赛,是重视中医经典,弘扬中医药文化,树立学校品牌形象的重要活动。这次大赛的举办,能激发同学们学习中医的热情,帮助同学们提升中医理论水平。

(五)湖南中医药大学“以院 包科”组团式援藏

6月15日,湖南中医药大学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藏医医院“以院包科”签约仪式举行。根据协议,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将围绕湖南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医疗援藏“一联盟两基地三提升”的总目标,定制帮扶计划,重点升级建设山南市藏医医院心脑科、治未病科、外治科,全面提升该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对口支援,将有力促进双方合作共赢,全面发展。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将立足优势,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提升承包科室核心竞争力,着力打造品牌科室建设,实现援藏工作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藏医药事业发展贡献湖南力量。山南市藏医医院将以此为契机,建立与对口援助医院的良好对话机制,扎实推进“组团式+院包科”帮扶模式,全面提升医院“造血”功能。

湖南中医药大学、山南市藏医医院相关领导及援藏医疗专家等80余人参加签约仪式。

三、科研动态

(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针灸戒烟项目组经多年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有效缓解戒断症状,降低吸烟量,提高戒烟成功率

2022年5月31日是第35个世界无烟日。为发挥针灸在我国控烟行动和慢病防治中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针灸戒烟项目组多年来致力于针灸戒烟研究。项目组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有效缓解戒断症状,降低吸烟量,提高戒烟成功率。

2010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中医针灸戒烟”项目纳入援港中医药交流合作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针灸戒烟项目组作为专家团队,联合香港博爱医院开展香港卫生署“中医针灸戒烟服务与研究”项目,从针刺干预方式、穴位使用频次、疗效评价指标选择等多个角度,通过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文献计量学、关联规则等方法,并结合专家论证的结果,提出以针刺百会、列缺穴位为主的针灸戒烟的临床治疗优化方案。

项目组首席专家杨金生介绍,此方案以戒烟门诊与中医流动医疗车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中医针灸戒烟干预,目前已完成10000例进行了针灸戒烟临床观察,其中2010~2015年度共招募5202名受试者中,8周的戒烟成功率为34.00%,52周的戒烟成功率为18.40%。

“通过大样本数据的长期观察,初步证明针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戒烟干预措施。”杨金生介绍,项目组还同时开展了针灸戒烟人群特征分析、针灸戒烟疗效影响因素分析等,对于进一步细化针灸戒烟方案提供了大样本数据支撑。

为进一步明确针灸的戒烟疗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在科技部、财政部的支持下,项目组承担了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针灸戒烟研究”。2013~2017年间,组织国内6家戒烟门诊共同开展500例针刺戒烟RCT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治疗6个月后戒烟成功率为43.00%。

项目组负责人王莹莹介绍,这个比例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戒烟药物尼古丁贴片的44.00%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该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的官方出版物CHEST。“这项研究再次证明了针灸可以有效降低吸烟量,缓解戒断症状,提高戒烟成功率。”王莹莹说。

在明确了针灸戒烟临床疗效的前提下,为回答“针刺为什么能戒烟”这一关键问题,项目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展研究,比较针灸戒烟前后吸烟者的大脑功能活动差异,发现针刺可通过“脑岛-前扣带回”通路以调节调整小脑和视觉皮层的神经活动,达到缓解吸烟渴求的目的,为明确针灸戒烟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扎实的实验依据。研究结果发表于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

2020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无烟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运用中医药技术方法,推广戒烟干预服务和烟草依赖疾病诊治。

“针灸以天然、价廉、副作用小及独特疗效等优势,在慢性病防治中具有特色优势,我们希望,以针灸戒烟为切入点,更加充分认识针灸戒烟的科学价值,发挥针灸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特色优势。”杨金生说。

下一步,项目组仍将致力于研究针灸戒烟的作用机制,明确针灸戒烟有效性的神经生物学依据;在社区中推广普及“自助式”针灸戒烟技术,创立“医院+家庭”的针灸戒烟协作管理模式,制定可推广的、实用性强的医者干预和戒烟者自我操作的针灸戒烟方案等,推动针灸戒烟进一步走向社区,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二)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中法合作临床研究成果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有效

日前,国际糖尿病领域权威期刊Diabetes Care在线刊登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蛋白尿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研究显示,中成药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安全、有效。该文同时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PubMed数据库收录。这是我国肾病中成药的研究成果首次在糖尿病高级别期刊上发表。

研究显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引起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全球约有30%~50%的ESRD是由DKD所致。蛋白尿是早期肾脏病持续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蛋白尿对延缓肾脏病和糖尿病肾脏病的进展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医药对蛋白尿机理的认识,研究团队瞄准了DKD蛋白尿的治疗,证实黄葵胶囊与一线西药厄贝沙坦疗效相当且更具优势,两者联合用药疗效更加显著。

该研究纳入413例DKD患者,以一线推荐用药厄贝沙坦作为对照药,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138例)、黄葵胶囊组(137例)和联合治疗组(138例),以尿白蛋白肌酐比(ACR)为主要疗效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尿蛋白肌酐比(PCR)为次要疗效指标,疗程均为24周。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CR在厄贝沙坦组下降了89.07±51.167mg/g,黄葵胶囊组下降了146.06±45.520mg/g,联合治疗组下降了262.31±39.081mg/g。联合治疗组与厄贝沙坦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尿蛋白肌酐比(PCR)治疗24周后也有明显降低。

该研究成果的刊发,表明中国中医药肾病专家的临床研究开始被国际顶级期刊认可,也意味着DKD蛋白尿的治疗增加了一个全新手段,为DKD患者用药提供更多更优的选择。

该项研究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教授孙伟和法国巴黎公立医院集团比提耶-萨勒伯特医院肾内科教授伊莎贝拉联合多家医院完成。自2011年4月开始,双方共同研究、设计并联合国内8家中、西医三甲临床医疗机构开展黄葵胶囊治疗DKD蛋白尿的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

(三)电针驱动迷走-肾上腺轴抗炎的神经解剖学机制被发现

研究背景现代解剖学研究尚未明确经络特异性结构基础的存在,但揭示了针刺刺激的远程效应可通过躯体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来实现。首先激活来自位于背根神经节(DRG)或三叉神经节中的外周感觉神经纤维,之后将感觉信息传到脊髓和大脑,进而激活外周自主神经,最终实现对各种机能的调节。从1970年代开始,就陆续发现此类反射存在躯体区域特异性。

研究方法及结论前动力蛋白受体2-环化重组酶(PROKR2-Cre)标记的有髓鞘的神经元主要富集表达于支配四肢节段的DRG中,并且特异性支配四肢的深层筋膜组织。该研究团队运用交叉遗传等方法特异性地敲除此类DRG感觉神经元,探索PROKR2-Cre标记的神经元在针刺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中的作用,并运用交叉遗传的方法特异性诱导光敏蛋白CatCh表达于PROKR2-Cre标记的神经元,使用473 nm蓝光特异性激活支配后肢穴位足三里ST36的此类感觉神经纤维。进一步研究发现,PROKR2-Cre标记的感觉神经元也密集到支配前肢的深层筋膜组织。上述研究表明,对于针刺刺激诱导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存在躯体部位的选择性、穴位特异性。这种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与PROKR2神经纤维的部位特异性分布有关。此外,针刺强度、深度、检测结果指标都是影响穴位特异性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研究价值该研究充实了针灸等体表刺激疗法的现代科学内涵,为穴位相对特异性的存在提供了现代神经解剖学基础,为临床优化针刺刺激参数,诱发不同自主神经反射,从而治疗特定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成果揭示安神定志方防治创伤后应激障碍机理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神经精神疾病,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近日,国际权威期刊Phytomedicine(《植物医学》)发表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朱国旗团队研究成果,通过药理学实验,揭示安神定志方对PTSD动物模型的改善作用和体内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安神定志方防治PTSD可能通过调控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介导的海马突触功能来发挥作用。海马突触功能增强,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新记忆的形成,从而对抗原有的恐惧记忆。

PTSD临床具体表现为恐惧记忆的泛化、创伤性事件的闪回或噩梦、过度警觉以及情绪负面化等。尽管PTSD这个疾病名称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正式提出,但我国中医药学家早已对PTSD类似疾病做过记载,认为惊恐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清代新安医家程国彭所著的《医学心悟》记载:“有惊恐不安卧者,其人梦中惊跳怵惕是也,安神定志丸主之。”

朱国旗认为,PTSD由惊恐引发,心藏神,惊者神乱,肾藏精,恐者精却,安神定志方是新安医学古方,临床上常用安神定志方治疗惊恐障碍、抑郁和失眠等疾病。此方由人参、远志、茯苓、石菖蒲、茯神和龙齿组成,能安心神、定肾志,是一种防治PTSD的有效方剂。为揭示安神定志方防治PTSD的机理,朱国旗团队首先用化学分析方法对安神定志方中主要药效成分进行表征,随后又进一步开展药理学实验,利用现代实验技术手段揭示安神定志方对PTSD动物模型的改善作用和体内的作用机制。

朱国旗表示,中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医学宝库,不仅是安神定志方,中药人参的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对PTSD的改善也是有益的,因此,后续的研究将继续深入挖掘经典的中医古方和确有疗效的中药,进一步解释中医药防治PTSD的科学内涵。

(五)“针刺效应语义分类结构”国际标准发布

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牵头研制的“健康信息学—针灸表达的语义分类结构—第6部分:针刺效应”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

该标准详细定义了针刺效应的语义分类结构,通过定义特征类及其之间的语义连接,构成约束,来表达针刺效应概念体系,为针刺效应信息的计算机表达与处理提供了技术标准。

“针灸表达的语义分类结构”系列国际标准由6个部分组成,包括第1部分腧穴(Acupuncture points)、第2部分进针(Needling)、第3部分艾灸(Moxibustion)、第4部分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 channels)、第5部分拔罐(Cupping)、第6部分针刺效应(Acupuncture effects),分别由中国、韩国、日本牵头完成,其中第2部分、第4部分和第6部分由我国牵头研制。

据了解,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信息标准研究,其专家团队长期主导及参加中医药信息学领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团体标准研制,在中医药信息标准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与国际知名度。截至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持研制并由ISO发布了10项国际标准,推动了中医药信息的国际传播和标准化工作,提高了我国在中医药信息化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四、海外资讯

(一)中国中医药助力柬埔寨抗疫迈出“重要一步”——专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黄璐琦

“这是中医药助力柬埔寨抗疫迈出的重要一步,将进一步加强中柬两国抗疫合作,助力打造中柬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6月上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及中国政府向柬埔寨派遣中医抗疫医疗团队时如是说。

黄璐琦表示,传染病防控没有国界,中柬两国政府守望相助,共同应对此次影响全球的新冠疫情。在这个过程中,中医药在柬得到广泛认可,柬埔寨卫生大臣曼本亨称赞中药为“居家必备、随身携带”。中柬两国合作抗疫有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与柬埔寨人民的传统友谊。

为落实中柬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成果,今年1月,中柬双方签署《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柬埔寨卫生部关于派遣中医抗疫医疗队赴柬埔寨工作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向柬派遣一支中医抗疫医疗团队。这也是中国国家层面向国外派遣的首支中医援外抗疫医疗团队。黄璐琦表示,该团队以推动全球团结抗疫、中医药“走出去”为宗旨,通过医疗、科研、人才培养,发挥中医药作用,助力柬埔寨疫情防控工作。

据介绍,此次援柬,中方明确“先遣组-短期专家组-长期医疗队”三步走有序衔接的工作机制。今年3~5月为中国援柬中医抗疫专家组任务期。援柬期间,专家组开创了柬埔寨公立医院第一个政府间中医门诊——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中医科,两个月中医门诊量逾2000人次,其中包括多名柬埔寨政府高层和王室成员。此外,专家组还为当地华侨华人、在柬中资企业员工义诊1000余人次。

“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医抗疫专家组很好地站住脚跟并打开局面。据我所知,中医门诊开业之初,中国患者占据九成,随着工作的开展,患者之间口碑的传播,到专家组任期结束时,本地患者比例逐步加大,多年的顽疾在中医门诊得到了缓解和治愈,良好的疗效成为中医门诊闪亮的名片,中医抗疫专家组真正实现了促进‘民心相通’的作用。”黄璐琦说。

黄璐琦说,随着专科会诊的逐步增多,中医专家组与柬埔寨呼吸、神经科、心血管科、急重症科等专科围绕相关病种开展业务交流,相关科室病房已逐步开始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为进一步开展两国之间的联合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黄璐琦说,今年是屠呦呦研究员团队发现青蒿素50周年,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成功案例。从青蒿素及此次援助柬埔寨的经验中,我们对中医药“走出去”得到一些启示:首先要在学术界得到国际认可;第二,要深入一线开展临床研究;第三,提供援助支持;第四,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合作体系;第五,遵照国际标准,融入规范体系;第六,探索建立合作模式,深化国际推广。

目前,中国援柬中医抗疫专家组工作圆满结束,转入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阶段。黄璐琦指出,下一个阶段的任务要锚定造福中柬两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医门诊持续开诊,稳固已打开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援外工作模式,从援外目标、基础条件、队伍组建等多方面进行实践和理论探索,为新时代中国中医药援外医疗工作打下基础。

(二)余艳红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传统医学论坛将传统(民间)医学融入现代卫生体系

6月7日,乌兹别克斯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塔什干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传统医学论坛。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部长穆萨耶夫,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卫生部代表团团长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出席专家讨论会并作主旨报告。

为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提出的重要倡议,中方自2020年起曾两次发起并成功主办上合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得到本组织国家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促进了各国传统医学互学互鉴,达成了各国携手抗疫共识,增进了各国民众健康福祉。此次是在上合组织内第三次举办论坛,为传统医学最新实践和研究信息提供了交流平台。

余艳红表示,乌兹别克斯坦作为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发起举办论坛,是上合组织国家更加重视传统医学价值作用的重要体现,也是将传统医学充分融入各国现代卫生系统的有力推动。对此,中方表示认同和支持,并希望论坛在本组织框架内形成固定机制,扩大品牌效应。当前,传统医学是上合组织卫生领域的重点关注内容。中方倡议为开展传统医学合作开辟新路径,将于今年7月发起成立本组织传统医药产业联盟,诚邀各国相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加入,携手互利共赢。中方愿继续在上合组织秘书处统筹协调下、在世界卫生组织政策框架下,与各国一道,在传统医学和传统医药领域,加强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中心或传统医学中心、友好医院和产业园,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传统医学长足进步,助力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讨论环节,近20名卫生和传统医学领域的专家开展了交流探讨。黄璐琦从中医药临床救治新冠肺炎情况、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科学研究进展、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等方面,介绍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和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方案的优化思路。

本次论坛由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民间医学科学实践中心承办,主题为“将传统(民间)医学融入现代卫生体系”,来自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卫生和传统医学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百余人参加。

(三)马来西亚中医药历史文化馆开幕

6月22日,由马来西亚中医总会设立的马来西亚中医药历史文化馆开幕。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欧阳玉靖和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和工业部副部长林万锋出席开幕仪式。

据介绍,该馆在吉隆坡中华中医院二楼设立永久性展览馆。历史文化馆以展出文献、图片、文物、中医药文化藏品等方式,讲述马来西亚中医药故事,展现马来西亚中医药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该馆未来将充分发挥教育、交流、研究、服务等多项功能,举办形式多样的展览、科普教育,成为展现中医药底蕴、培育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精神的重要窗口。

欧阳玉靖出席开幕式时表示,中医药历史文化馆的开幕,有助于加深马来西亚社会各界对中医药及其在马来西亚发展历程的了解,激励中医药从业者为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人类健康、和谐、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的发展,把中医药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希望马来西亚中医药界积极参与到两国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和机制中。

林万锋分享了马来西亚政府推广传统及辅助医疗产业的最新政策并表示,马来西亚《国家投资愿景》已将制药业列为具有投资潜能的领域,希望马来西亚中医药团体和传统草药业界人士把握住这个战略机遇,利用好政府奖励配套和优惠政策,把更多本地中医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打响本地中医药国际名声。

(四)世界中联2022年分支机构会长级会议召开推动中医药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6月24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22年分支机构会长级会议以线上形式召开。会上表彰了世界中联2020~2021年度有突出贡献的60个分支机构,各方专家围绕世界中联发展建言献策。

世界中联主席马建中表示,世界中联将与各分支机构一起,推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任务落地实施,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学术引领和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标准化建设和科研工作为重点,以服务贸易和中医药文化为载体,深化国际组织合作,促进中医药国际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参与全球卫生治理。

世界中联副主席、教育指导委员会会长张伯礼院士提出,各分支机构应依托各自专业优势,利用专家资源,引领学术发展;积极开展科研项目;研制中医药国际组织标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开展科普、义诊、扶贫等社会服务;推进中医药参与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

五、权威声音

将传统(民间)医学融入现代卫生体系”。

——6月7日,余艳红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传统医学论坛时表示。

要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开展中医药科研攻关,擦亮齐鲁中医药文化品牌。

——6月10日,山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中医药发展等事项省委书记李干杰主持会议并讲话。

扩大中医药抗疫成效服务大健康事业

——近日,江西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姚增科在赣江新区调研强调

加快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

——6月15日,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启动推进会在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强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更开阔视野抓好项目推进实施,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

打造顶尖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

——6月17日,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拜师仪式,黑龙江省副省长孙东生出席并讲话


六、中医药文化

(一)第二届“丝路友好使者”盛典颁奖活动举行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友好使者获得集体奖

5月31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人民日报《环球人物》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协办,和平文化发展集团承办的第二届“丝路友好使者”盛典颁奖活动通过视频方式在线上举行。

活动以“讲述‘一带一路’建设者的故事”为主题,共有“丝路友好使者”获奖者及所在单位代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各理事代表、海内外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友好人士等500余人参加。其中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友好使者获得“丝路友好使者”集体奖荣誉称号。

中医文化海外传播友好使者包括:致力于中医文化海外推广的拉蒙·马利亚·卡尔杜克(西班牙),召集成立“马来西亚中医药抗疫工作小组”并发布中医药抗疫方案的郑建强(马来西亚),在印度尼西亚积极推广预防新冠肺炎草药配方的洪维浩(印度尼西亚),协助俄罗斯医生用中医药治疗新冠病毒的医学翻译的盖亚·萨图里安(亚美尼亚),以针灸和中药控制新冠感染人群症状,并用穴位按摩及食疗等方法促进感染人群免疫力恢复的梁玮真(新加坡),致力于介绍中医药抗疫有效性,并开设诊所实践中医疗法的保罗·麦卡德尔(爱尔兰)。

(二)浙江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开办传统体育主题展

近日,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了以“健身寿世:中医药与传统体育”为主题的展览。

本次主题展览共分为道之篇、术之篇、弘扬篇三个篇章,利用实体文物、图片文字以及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向公众展现了中医药与传统体育中的哲学文化与健康理念,如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方药针推等方面的知识;中国传统保健中导引与武术两大类别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体育的发展历程;以及“侠义文化”“功夫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与影响等。

此外,该博物馆还邀请优秀传统体育运动员拍摄了三种健身功法教学视频, 方便大众学习,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

(三)全国600多所中小学20万学生参与2022年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日活动

近日,“端午艾草香 关注眼健康”2022年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日活动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600多所中小学火热开展,吸引了超过20万名学生参与。

此次活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指导,《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主办,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共同组织。活动采取主办方提供活动方案、科普视频以及部分活动手工材料包,学校结合各自实际按要求实施的形式开展。

活动开场,师生们首先观看了由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胡真录制的系列端午节中医科普视频,了解“插艾”的习俗、端午时节的中医智慧以及起居饮食调配方法等,又观看了由中医药文化传播小使者“灸童”带来的护眼主题科普动漫视频。随后,各地中小学自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活动。通过互动答题、包粽子、挂艾草以及手工制作艾条、中药香囊、中药眼罩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中医药文化,切身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四)举办药膳展传播中医药文化

6月2日,云南省普洱市中医医院举办第四届“中医味道”药膳展。

普洱市中医医院各科室医护人员用茴香根、重楼、当归、牛蒡子根、天冬等中药材搭配鸡肉、火腿等食材,制作成哈尼长寿汤、虫草花三七根炖鸡、百草火腿煲、百草护肺汤等当地传统药膳菜品,供市民品尝。还结合时令养生以及专科护理特色,制作了分别具有健脾暖胃、行气散瘀,祛湿除燥、补中益气等功效的药膳,向市民详细介绍相应药膳的配料、做法、功效等,获得市民好评。

普洱民间认为端午是一年中最易致病的时节,需要食用本草驱除瘴疠。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普洱传统文化,也传播了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产业

(一)《福建省中医药条例》10月22日起施行保障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近日,《福建省中医药条例》经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今年10月22日起施行。《条例》共8章68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经费,将中医药事业经费纳入预算并加大支持力度,保障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中医药服务方面,《条例》明确,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举办公立中医医院;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医师通过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等方式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机构配备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占本机构医药人员的比例应当不低于百分之六十;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织医疗联合体建设;扶持和促进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完善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健全中西医协同防治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对中医药安全性、有效性开展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组织筛选并发布中医优势病种,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在中药保护与产业发展方面,《条例》明确,制定闽产道地中药材目录,建立闽产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库、种质基因库、种质资源保护地;加强闽产道地中药材特定区域种源保护、产地保护、种植保护和品牌保护;鼓励支持中药材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建立中药数据平台,加强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中药药事管理制度,建立中药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保障合理安全用药。

在中医药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条例》明确,总结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省名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培育中医品牌。建立健全中医药学校教育体系;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继续教育。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人才引进和招聘时向中医药人才倾斜。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和能够提供中西医结合服务的全科医生。

在中医药科技创新与合作交流方面,《条例》要求,将中医药科学研究列为重点支持领域和方向;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支持运用传统中医药方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西医结合和治未病研究。支持闽台中医药合作交流与融合发展,建立闽台中医药专家学者互访讲学、交流互动机制,拓展面向台湾的中医药教育。

(二)浙江启动建设中医药创新团队每个领域布局建设1-2个创新团队,每个团体可得专项财政资助

近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发布《浙江省中医药创新团队申报工作的通知》,将全面启动浙江省中医药创新团队申报工作,构建多学科融合、中西医协同、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团队,推进浙江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通知》明确,中医药创新团队分为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传承创新团队,团队主要由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人才组成,在开展中西医联合科研创新攻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好工作基础和未来发展前景。

《通知》明确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领域,包括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感染性疾病、儿童近视弱视、儿童支气管哮喘、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血液疾病、脓毒症、妇女内分泌及代谢异常、乳腺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睡眠障碍、肿瘤分子医学、院内制剂创制、临床大数据及智能应用等。每个领域布局建设1-2个创新团队,同时,在市级单位择优建设5-10家培育创新团队。

《通知》提出四项建设目标,一是以重大临床需求入手,开展中西医协同高水平临床、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建立中医药+跨学科研究体系,形成支撑临床发展的关键技术突破。二是构建多学科融合、中西医协同、老中青结合的创新团队,促进中西医临床研究青年人才培育。三是引进建设国内外一流、能够阐明中医药原理的先进科研技术平台,形成技术领先、特色鲜明的独特优势。四是通过团队建设,丰富拓展学科内涵外延,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服务、科技创新、中医药传承等方面形成若干标志性成果。

《通知》还明确申报单位、人员的基本条件以及配套政策要求。牵头单位应为团队配置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专门实验室,提供不少于300万元的技术平台建设经费。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对每个团体给予专项财政资助,符合条件的团体带头人及其他成员优先纳入“杏林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建设期间对团队择优支持省部共建项目,评估优秀的团队优先纳入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同时,协商中科院医学所、浙江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大院名校与团队共同培养博士后人才。

(三)云南推进鲜切药材全过程信息化溯源

近日,云南省药监局、省商务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药信息化追溯工作的通知》,将全省中药生产企业的鲜切药材、中药饮片纳入云南省重要产品追溯,逐步实现中药生产企业的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全覆盖。

其中,追溯品种包括云南省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目录品种(三七、重楼、天麻、白及),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生产的中药饮片品种,中药生产企业采购的用于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生产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或认可的鲜切药材品种。全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药材产地加工企业经属地州、市市场监管局商同级商务局审核后,可以免费注册并使用追溯平台,对产品最小销售单元进行赋码,实现中药饮片和鲜切药材从种植、采收、加工、生产到仓储、销售的全过程信息化追溯。

《通知》明确,企业应于2022年4月30日前完成平台用户注册。2023年1月1日起对全省中药生产企业实施鲜切药材、中药饮片信息化追溯。云南省药监局并将把企业信息化追溯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日常监管、监督检查、年度报告内容。

(四)吉林发文推进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

近日,吉林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人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14项重点措施,明确到2025年,人参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到2030年,总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成为吉林省农业新兴支柱产业。

《意见》提出,加强人参种质资源保护,加快人参优良品种培育,加强标准化人参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人参。鼓励大面积种植6年生以上高质量园参,科学规划和利用森林资源,在政策上鼓励支持种植10年以上林下参。

在品牌培育方面,《意见》明确,全力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以应用“长白山人参”区域公用品牌为主,集中力量打造3-5个高端红参和精深加工人参企业品牌。积极开展“吉林林下参”和“吉林野山参”区域品牌建设,打响吉林省林下参产品品牌。

在科技支撑方面,《意见》明确,加强人参基础研究。深入开展人参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作用靶点、功效科学内涵、连作障碍等重大基础和前沿理论研究,科学诠释人参本质。对开展人参基础研究,通过省科技发展计划择优给予项目支持。同时加快人参规范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基地建设,加强人参创新平台建设。

《意见》还提出,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培育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人参龙头企业,促进人参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人参文化及科普宣传,深入挖掘“长白山人参”文化传承,巩固人参宗主国地位。

(五)《亳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印发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

近日,安徽省亳州市发展改革委、卫生健康委等16个部门印发《亳州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大力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进中医药“四名”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全力建设“世界中医药之都”。

《规划》明确,实施“江淮名医”“徽乡名医”培养工程,到2025年,力争培养10名“江淮名医”、10名“徽乡名医”。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优势病种门诊和住院支付方式改革试点,扩大中医优势病种范围,纳入单病种付费的中医病种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保障”。实施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强化工程,推动县区建设“示范中医馆”,所有中医院建成“治未病”中心,推动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全覆盖。大力培养基层实用型中医药领军人才,鼓励亳州学院等院校开设中医药学类、健康服务类专业,确保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乡村医生或中医类别医生。

《规划》强调,着力打造省级中医医疗中心、省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全力争创国家级中医区域诊疗中心。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到2025年,新建省级医学重点专科项目3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项目21个,基层医疗机构100%拥有中医药服务能力,50%达到示范标准。

《规划》明确,全面提高健康服务能力。推进健康服务与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产业联动,加快发展健康管理、中医药养生保健等健康产业。深入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举办多种所有制性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建立“互联网+中医”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诊疗、互联网中医院等多形式服务。

在文旅消费和品牌培育方面,《规划》指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扩大老庄文化、曹魏文化、中医中药文化和白酒文化影响力,新建市中医药博物馆。推动中医药消费旅游区、中医药休闲观光旅游示范区、中医药旅游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发一批以“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为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发挥亳州中医药产业优势,彰显“天下道源、华佗故里”两大名片,加大亳州市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宣传,大力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打造具有浓郁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养老服务品牌。打响文化旅游品牌,树立“天下道源·圣贤故里·世界药都·养生亳州”文化旅游大IP,提升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旅夜市和体育消费品牌。

同时,《规划》还提出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中医人才教育、中医药医疗水平、中医药文化推广等方面合力推进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六)《河南省中医药条例》今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

近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南省中医药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8章64条,从中医药服务与管理、中药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为河南省中医药发展规划了路径,让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有章可循,标志着河南中医药事业进入了依法治理和健康发展新阶段。”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介绍。

《条例》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设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中医药发展基金。建立符合中医药诊疗模式和体现中医药服务价值与特色的医保支付范围、标准和方式。

在中医药服务与管理方面,《条例》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举办符合国家和本省规定标准的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当指导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应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中西医协同机制,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员,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方法和技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疾病控制。

发展中医药事业,关键在于人才。《条例》明确,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人员应当依法通过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并注册执业;省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寻访制度,对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组织开展调查、登记,建立中医药确有专长人员数据库。

为推动中药保护与产业发展,《条例》规定,鼓励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豫产道地中药材评价体系,支持豫产道地中药材、大宗中药材品种的保护和生产,加强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支持豫产道地中药材品种申报地理标志产品。

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条例》明确,要建立健全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大宋中医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河南中医药文化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中医药文化古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修缮、利用。

(七)《安徽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印发推动“北华佗、南新安”传承创新

近日,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安徽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打造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中医药强省。

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规划》明确,实现全部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90%以上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支持市级中医医院建设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在亳州市和黄山市,省市共建“北华佗、南新安”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

在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规划》提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全面推广“银针行动”和“十病十方”。所有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建成2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1个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争创30个以上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

在促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方面,《规划》提出,推动“北华佗、南新安”传承创新。开展华佗医学、新安医学文献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流派传承德挖掘整理与数字化、影像化记录以及活态传承。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平台,新增10家左右省级创新平台,积极争创1-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规划》明确,提升中医药教育水平,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柔性引进沪苏浙等地名中医在安徽省建设“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中医药人才队伍。鼓励中医(专长)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

《规划》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支持霍山石斛、凤丹、宣木瓜等道地皖药原种保护区、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亳州“世界中医药之都”、大别山“西山药库”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中药大品种、大品牌、大企业。

《规划》还提出,重点推进“三医”联动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新安医学医养文旅融合发展和中医治未病慢病健康管理等试点建设,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省域示范。

(八)贵州:家庭病床服务可开展中医服务项目

日前,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贵州省医疗保障局印发《贵州省居家老年人医养服务工作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普遍开展居家老年人医养服务。在家庭病床治疗服务中,可开展中医药服务项目。

《方案》明确,在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的治疗方面,可以开展的中医服务项目包括,开具中成药、中药汤剂处方、针灸、推拿、运动处方、传统药膳食疗等。

根据《方案》,为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多层次的居家医养服务需求,实施机构可针对签约对象个人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制定符合其个人的健康指导、疾病预防、医疗护理、运动处方、个性化营养指导、慢病风险管控等方案。

(九)《甘肃八部门发文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025年基层中医药实现五个“全覆盖”

近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印发《甘肃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提出6方面20项重点任务,明确到2025年,甘肃省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医院、门诊部、诊所)基本实现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备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实现全覆盖。

《行动计划》要求,发挥县级中医医院龙头作用,到2025年,8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有效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疗和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开展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建设,加强县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等科室特别是发热门诊建设。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置中医科、中药房,二级妇幼保健院开展中医药专科服务的比例达70%。每个县能够按照中医药技术操作规范开展45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2025年,60%的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85%的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

为推进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为基层培养一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到基层执业服务。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吸引一批中医药人才服务基层。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类别医师占同类机构医师总数比例超过25%,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务人员。

在稳步推进基层中医药改革方面,《行动计划》明确,做好中医医院牵头的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医医院牵头的医共体覆盖人口原则上不低于县域人口的30%。对于中医医疗机构牵头组建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可作为一个医保结算单位整体纳入总额预算管理,在总额预算上适当倾斜。县乡级城乡居民单病种付费实行“中西医同病同价”。此外,所有县级区域依托县级医院设置中医健康宣教基地,使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知晓率不低于90%。

(十)江苏推动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纳入医保

日前,江苏省医疗保障局、省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意见》提出,支持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少数民族医)医疗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等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及时将符合条件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护理院和养老机构内设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将符合条件的定点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将依托中医医疗机构开设的互联网医院提供的“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意见》提出,推进符合中医特色的复合多元付费方式。分批遴选中医特色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稳定的中医优势病种,制定临床路径,合理确定支付标准,实行单病种付费,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支持定点中医医疗机构按规定开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同等支付政策。开通医保移动支付功能,实现参保人员“互联网+”中医药服务费网上支付。

《意见》提出,将更多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中药纳入医保目录。根据临床需要和基金保障能力,将临床使用广泛、功能疗效明显、优势突出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重大疫情中,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诊疗方案中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诊疗项目以及经省药监部门批准或备案的专用方剂,按照国家及江苏省相关规定临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意见》提出,加强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健全中医服务价格项目管理机制。加快中医诊疗创新技术进入临床应用。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分批、分类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优先调整技术水平和传承价值高、疗效确切、优势明显的适宜技术的中医服务项目,合理拉开技术等级差价。推动中医与西医医疗服务价值趋同,部分中医项目实行与西医同类项目同质同效同价。进一步放开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较强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十一)《西藏自治区药品管理条例》8月1日起施行鼓励开展中药(藏药)新药研发

近日,《西藏自治区药品管理条例》由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修订通过,共七章五十四条,在多个方面对中药(藏药)作出规定和要求。《条例》自8月1日起施行。

在药品研制、注册和生产方面,《条例》规定,自治区推进建立中药(藏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藏药)特色审评证据体系,鼓励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药(藏药)研究方法开展中药(藏药)科学技术研究和药物开发,鼓励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藏医方、藏医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藏药)新药研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药材资源,推进合法化、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中药(藏药)材。自治区建立中药(藏药)材质量追溯体系。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购进中药(藏药)材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中药(藏药)材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查验和购销记录制度,并标明药材产地。

中药(藏药)饮片包装必须印有或者贴有标签。中药(藏药)饮片标签必须注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实施批准文号管理的中药(藏药)饮片还必须注明批准文号。

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方面,《条例》要求,医疗机构委托配制中药(藏药)制剂的,应当向自治区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委托配制制剂的质量标准应当执行原批准的质量标准,委托方与受托方对配制的制剂质量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在药品监督管理方面,《条例》明确,自治区人民政府医疗保障部门应当建立药品价格信息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制定药品招标采购政策并监督实施;按照规定程序将需要增补的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中药(藏药)饮片纳入医保目录范围。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快推进藏药执业药师队伍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推进藏药执业药师资格认证工作。

(十二)上海确定50项中医药特色示范站点建设项目

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项目名单,确定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0项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项目。

建设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上海市为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能级,打造申城“最后一公里”中医特色服务品牌的实事项目,将满足居民高品质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上海市各区卫生健康委将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工作指导和督促,按照“完成一家验收一家”的原则进行区内建设项目验收,尽早向居民提供服务,并以点带面,推动辖区内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内涵的整体提升。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将对中医特色示范站点项目建设情况和宣传推广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于建设迟滞单位将予以取消建设资格,并根据各区卫生健康委提交的验收申请进行重点指标抽查验收并公示结果。

(十三)湖南:引导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健康发展

6月21日,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医疗保障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配送、使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各企业、机构生产、配送、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的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各部门继续发挥协同机制作用,支持中药配方颗粒规模化生产,引导中药配方颗粒产业健康发展。

《通知》要求,中药配方颗粒生产企业应具备中药炮制、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等完整的生产能力和与其生产销售的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规模;建立健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药品追溯体系,应当依法承担中药配方颗粒不良反应监测、风险效益评估、风险控制责任。医疗机构应及时掌握所使用中药配方颗粒执行标准的变化,防止因标准规格不一致而出现处方量换算的偏差等风险,确保中药配方颗粒使用安全、有效。

《通知》明确,中药配方颗粒不得委托生产,中药配方颗粒跨省销售实施品种备案管理。各级药品监管部门应重点打击未经备案生产、销售中药配方颗粒,非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配方颗粒等行为。

根据《通知》,省医保局应将符合国家和湖南省现行标准的中药配方颗粒按程序纳入中药饮片医保目录范围,并制定全省统一的医保支付政策。探索将公立医疗机构采购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省级医药集中采购平台挂网交易,促进交易公开透明。

(十四)山东印发方案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形成标志性中医药改革创新成果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该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分为改革试点阶段、全面推广阶段和总结评估阶段三个阶段进行,到2025年,形成一批标志性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发挥示范作用,为实现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山东方案”。

《方案》提出,健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治理体系。省市县各级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1次全体会议。加强对中医药工作投入力度,落实中医投入倾斜政策,在卫生健康投入中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符合中医医院发展规律的投入机制。加大对中药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持续做好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联合基金立项工作。

《方案》明确,建设高水平中医药服务体系。支持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规范中医临床优势技术和适宜技术同质化推广,县级中医医院全部建成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规范开展1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建设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科中心,打造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标杆。针对视力低下、脊柱侧弯等青少年常见病,培育专项技术服务团队,健全省市县三级防治基地和服务网络,打造齐鲁青少年健康服务品牌。

在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方案》要求,总结少年班、中医传统班等独创办学经验,优化巩固扁鹊班、仓公班、华佗班等特色班,依托山东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医经典线上微专业。将“三经传承”全面融入名医工作室和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提升临床中医经典、经方、经验学用能力。将师承和临证列入齐鲁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项目建设核心指标。深入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工作,设置普及班、骨干班、高端班,完善优化五级师承制度,推动中医医疗机构师承教育全覆盖。

在改革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方面,《方案》明确,对源于古代经典、广泛应用、疗效确切的中医传统技术以及创新性、经济性优势突出的中医新技术,开辟新增价格项目审核绿色通道,按规定及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医疗机构区域规划布局向中医医疗机构倾斜。对允许在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的治疗性中药制剂,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在深化中医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方面,《方案》提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向中医倾斜,打造德州市医保支持中医特色专科和威海市支持中医特色医疗机构发展示范点。

在强化中药质量全流程监管方面,《方案》提出,深入推进“中药突破”计划。鼓励经典名方向医疗机构制剂和中药新药递级转化。简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审评审批程序。在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机制方面,《方案》提出,把会看病、看好病和中药炮制、鉴定等作为中医药从业人员主要评价内容。在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方案》明确,到2025年,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方案》还要求,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高质量举办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擦亮“儒医文化、扁鹊故里、针砭发源地”三张名片,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实现公立中医药机构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全覆盖。

(十五)青海:建成一批中藏医药传承工作室

6月28日,在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青海这十年”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上,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藏医药管理局局长端智介绍,近年来,青海不断加大对全省中藏医医疗机构的投入,已基本建成以中藏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藏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藏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藏医医疗服务网络。

端智介绍,青海省已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6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7个,省级名中藏医工作室26个。抢救搜集藏医药古籍文献2000余种,整理出版1700余种藏医药古籍文献,传承整理6位名老藏医学术思想和医技医术。

端智介绍,青海各级中藏医医院充分发挥中藏医药优势作用,开展具有中藏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和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中开展中藏医体质辨识和健康服务,全省老年人和儿童中藏医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84.39%和80.64%。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二0二二年七月八日

上一条:中医药信息 2022年第7-8期

下一条:2022年中医药信息第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