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信息 2022年第7-8期

时间:2022-09-08 08:30:29 作者:  浏览数:

中医药信息

2022年第7-8


一、重大事件

二、兄弟 12

三、科 15

四、海 25

五、权 28

六、中 29

七、中 32

一、重大事件

(一)国家药监局成立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委会

6月28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成立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

《通知》明确,推进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构建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保障和促进中药监管工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权威性,依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国家药监局成立由两院院士、国医大师、资深专家组成的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

专委会共由40名人员组成,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国医大师3人、资深专家19人。专委会主任委员为资深专家孙咸泽,副主任委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王辰。专委会秘书处设在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委员任期均为3年。

(二)国家中医药局召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推进视频会议以提升工程为抓手推动基层中医药发展

7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推进视频会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主持会议,副局长、党组成员闫树江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印发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作情况说明。

会议充分肯定了“十三五”期间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取得的成绩,总结了有益经验。会议强调,实施提升工程必须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落实目标责任、强化部门联动、凝聚发展合力。必须坚持融入深化医改和卫生健康大局,以问题、目标、结果为导向,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完善政策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必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顺应广大群众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的期盼,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需求。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尊重地方首创精神,鼓励大胆探索实践,发挥示范引领和项目带动作用。

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持续实施提升工程的重大意义。持续实施提升工程,是做强中医药发展根基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人民群众共享中医药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要以继续实施提升工程为抓手,持之以恒地推动基层中医药加快发展。

会议强调,“十四五”提升工程系统性强、目标要求高、工作任务重,各地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不断拓展、优化、完善基层中医药发展政策举措。要精准发力,聚焦建立健全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根基、大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等各项任务,全面推动贯彻落实。要明确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和优质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基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强化指标落实,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实现“五个全覆盖”的发展指标要求。

会上,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作经验交流。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在主会场参加会议。各省(区、市)卫生健康、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文化和旅游、医保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中医药等有关厅局负责同志,以及部队卫生部门有关负责同志等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三)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召开会议共商“做好人参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提案

7月12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召开“做好人参资源保护与开发”重点提案办理协商视频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出席会议并讲话。

郑建邦指出,长期以来,人参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全民健康、国家药材安全以及参农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多个方面都发挥了独特作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把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统一起来,把看准的事情抓紧抓实抓好。围绕人参资源优势,高起点规划,稳步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人参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郑建邦强调,在人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理念,既要抓好人参产业的发展,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要建立良好的人参品牌形象,打造过硬的龙头企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完善人参的产品质量标准,切实加强人参产品安全监管和商品质量监测,营造放心的消费环境。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对接和战略融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人参资源的保护开发融入乡村振兴的大局之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各就其位、协同联动、有机互促的发展格局。

今年两会后,全国政协办公厅印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重点提案题目和督办方式》,吉林省政协主席江泽林等委员联名提出的《关于做好人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提案》被确定为重点提案之一,由提案委员会通过召开提案办理协商会的方式进行督办,国家林草局、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药监局承办。

(四)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中医类医疗机构十年涨幅近一倍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了2021年我国中医药服务相关统计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我国中医药事业迎来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历史性成就。《公报》显示,2021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为77336个,相较于2012年末的39317个,涨幅近一倍。

十年来,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2012年末,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68.8%,社区卫生服务站占24.4%,乡镇卫生院占60.0%,村卫生室占32.4%。2021年末,提供中医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同类机构的99.6%,社区卫生服务站占93.0%,乡镇卫生院占99.1%,村卫生室占79.9%。十年间,四类机构所占比重均大幅提高。

十年来,我国中医类机构、床位人员数不断增加。2012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39317个,2021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77336个,其中,中医类医院5715个,中医类门诊部、诊所71583个,中医类研究机构38个。2021年的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较2012年,涨幅近一倍,达96.7%。2012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0.6万张,2021年末,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0.5万张,涨幅超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十年间,中医类门诊部、诊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数量涨幅达99.6%。

十年来,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稳步增长,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加入了中医药队伍,中医药人才建设呈现新局面。2012年末,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47.7万人。2021年末,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88.4万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73.2万人,中药师(士)13.6万人。十年间,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增长40.7万人,涨幅近一倍,人才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十年来,我国中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了中医医疗服务,人民群众的中医药获得感不断提高。2012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5亿人次,2021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2.0亿人次,十年间增长了4.5亿人次,涨幅达60%。

(五)李克强对今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做好中医药振兴发展等工作

2022年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7月1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化医改,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建成全世界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特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卫生系统经受住了考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谨向广大医务人员和医改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回应人民期盼,推进医改取得更大成效。进一步加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发挥高水平医院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基层能力。医疗机构要保障群众看病就医基本需求,对急危重症等患者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拒绝。要持续实施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等便民惠民举措,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绩效考核等改革,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坚持预防为主,深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做好中医药振兴发展、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工作,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为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她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改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实李克强总理批示要求,坚定医改的理念、原则和路径,持续深化“三医”联动改革,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短板、强基层、建机制,巩固和扩大医改成效,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福祉。

孙春兰指出,近年来,医改坚持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动药品耗材集采和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成效持续显现,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7年的76.7岁增加到2021年的78.2岁,彰显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优势和活力。要继续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医学中心建设,完善医联体管理,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养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构建分级诊疗格局。要强化公立医院内部治理和短板学科建设,深化药品采购、医保支付、人事薪酬等综合改革,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要加快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充实基层防控力量,筑牢基层防线。要严格落实第九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加强培训,提高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坚决制止层层加码、一刀切,主动防、早发现、快处置,确保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少受影响。

(六)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召开

7月14日,以“保安全守底线、促发展追高线,深化审评审批改革,推动中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国家中药科学监管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发布《2021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主题报告。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景和出席并讲话,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赵军宁主持会议。

中药管理战略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两院院士、国医大师、资深专家组成,将为进一步构建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保障和促进中药监管工作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及权威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2021国家中药监管蓝皮书》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导下编制,汇集中药监管权威信息和数据,全面呈现中药科学监管现状,客观展示中药产业发展动态。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黄璐琦、王辰、王广基、吴以岭、刘良、肖伟,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仝小林等9位中药领域院士围绕“中药守正创新”进行主题报告,深入阐述对促进中药创新研发、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推动中药现代化与“走出去”等问题的思考。

本次大会设中药新药创制与审评审批、中药质量安全监管、监管科学与传统药国际协调3个分论坛及2场座谈会。全国中药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及药品审评、检查、检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监管人员、行业企业代表以及国际植物药监管等领域专家进行交流探讨。

(七)11部门发文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推动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加强居家社区服务、机构服务、服务衔接、支持政策、人才培养、服务监管6个方面提出15项政策措施,并明确推动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

《意见》指出,发展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推动机构深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优化服务衔接,完善支持政策,多渠道引才育才,强化服务监管等。增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扎实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推进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实施,加强老年病预防和早期干预。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养生保健、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医药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

《意见》要求,积极发挥信息化作用。实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发展健康管理类、养老监护类、康复辅助器具类、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及家庭服务机器人等产品,满足老年人健康和养老需求等。

(八《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推动中医药等中华特色文化走出去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2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推动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华特色文化走出去。

《意见》明确,加强传统文化典籍、文物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化开发,面向海外用户开发一批数字文化精品。支持艺术家、传承人等与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大力促进中国餐饮、中医药、中国园林、传统服饰和以中国武术、围棋为代表的传统体育等特色文化出口。由中央宣传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中医药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国家中医药局召开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

7月28日,全国中医药人才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精神,部署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主持会议,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李德金作致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医药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工作的系统化推进和全方位提升,为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中医药人才政策供给不断优化,聚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路径、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等出台一系列部署举措;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中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超过136万,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超过73万;深入实施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形成了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梯次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人才效能持续增强,涌现出一批重大先进典型,中医药人才对健康中国建设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做好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支撑,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的迫切需要,也是坚持问题导向、破除中医药人才工作瓶颈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站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推动中医药人才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全方位全链条开发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不断做大中医药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释放人才能量,推动人才结构分布与服务需求、服务数量、服务效率相匹配,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强、结构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会议强调,要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迫切需求,加快建设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和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建设一批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育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要建立健全对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完善青年人才发现机制,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早担大任。要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专项,打造一支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要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开展基层医生中医药知识技能全员培训,扩大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要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医药活态传承,提升中医临床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持续深化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用好国家人才政策,落实用人自主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人才激励力度,着力解决人才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最后一百米”问题。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聚焦释放中医药的多元功能和价值,加强中医医疗、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对外交流等各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各地党委政府把中医药人才工作纳入人才“大盘子”,协调卫生健康、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研究制定加强中医药人才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任务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要加大创新力度,先行先试,力争产生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经验。要建立健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导向。要加强政治引领,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常态化开展弘扬大医精诚优良传统活动,引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修医德、重品行、行仁术,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

(十)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落户中日友好医院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设置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的通知》发布,明确以中日友好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和北京市共同落实国家医学中心相应职责任务,带动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建设与发展。

《通知》指出,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体医院,负责医学中心日常运行和管理,并投入一定的工作经费和专门人员,确保医学中心按职责任务开展相关工作。据了解,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将充分发挥现有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平台,通过系统开展中西医结合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示范推广中西医结合临床适宜技术,培养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以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探索建立中西医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新医学。

自建院以来,中日友好医院始终秉持“现代化医院的示范、中西医结合的基地、对外交流的平台”定位,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中西医融合协同,不断整合中西医学科构架和现实基础,坚持开展中西医结合“真实世界”实践,积极融合完善“西学中”和中医规范化教育体系,创新构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传统与现代医学结合诊疗路径,探索中西医结合研究创新与转化,形成了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运行体制。

(十一)25首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公开征求意见

8月1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和规划财务司关于公开征求〈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此次所编制的关键信息表在《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指导下,沿用了第一批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体例格式。内容包括方剂基本信息、现代对应信息和备注信息,表中药味名称、基原及用药部位、炮制规格、折算剂量、用法用量及功能主治均用现代习用的规范格式表述。

《通知》指出,考虑到汉唐方剂原方记载日服总量与当今主流临床用量存在不符的情况,根据张仲景方剂不必尽剂、中病即止、随证变化、灵活施用和汉唐经方药味少而单味药剂量大的特点,综合考虑经典名方制剂上市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保证方剂药物组成不变的情况下,关键信息表中列出了每首方剂的原方折算剂量,并备注了方剂的每次服用量。建议将每服剂量作为基础推荐的一日最低剂量,结合原方服用次数,将原方折算后的日服总量作为日最高使用剂量,具体日服用次数可由医师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并在关键信息表中予以备注说明。

《通知》指出,关于部分明清方剂的煎服法,由于其用法记载中未明确说明其为日服量还是单次服量,若按日服量折算,部分方剂用量出现远小于现今临床常规用量的情况。为保证经典名方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合明清方剂用法记载的历史变迁及当今临床服法实际,对部分明清方剂的用量用法予以备注说明。

(十二)17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通过中医药服务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意见》指出,要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指导推动医疗机构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中医药服务、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等手段,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提高不孕不育防治水平。加强0-6岁儿童和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儿童保健室)标准化建设。

(十三)弘扬中医药文化纳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纳入其中。

《规划》提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华文化典籍等全媒体传播,提升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展陈教育水平。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中国传统工艺等振兴;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等。

(十四)“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印发2025年全国中药师达到15万人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其中对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要求,明确2025年,中医药人才数量规模稳步增长,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62人,全国中药师达到15万人。创新完善与中医药医疗服务特点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认证评价、执业注册、使用激励等人才管理制度,激发中医药人才活力。

《规划》提出,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中医药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强化经典教学,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加强中医临床教学能力建设,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引领临床教学能力提升。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定中医药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持续推进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

《规划》明确,以重大项目促进中医药人才发展。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岐黄工程)。持续开展岐黄学者和青年岐黄学者培养、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等项目,培养一批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持续开展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基层人才计划。完善落实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试点,实施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专项,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

《规划》还提出,发挥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培养临床和公共卫生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十五)国家知识产权局答复人大代表建议专利审查指南修改草案专章增加中药内容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016号建议答复的函》(下称《答复》)。针对全国人大代表朱兆云提出的“关于加强改进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明确,《专利审查指南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已增加“关于中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审查的若干规定”等内容,为中医药专利审查提质增效。

在制定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审查标准方面,《答复》提出,202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专利审查指南》全面修改工作,其中,专章增加“关于中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审查的若干规定”等内容,就中药发明专利的可授权客体、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撰写、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审查标准作出细化、明确的规定。新增内容充分考虑中药创新的特点,如在中药制药用途发明的新颖性判断中,强调应当注意中医的病与证,及其与西医的病或药物作用机理之间的关系,突出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答复》明确,加大中医药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及培训,明确审查时限、优化流程。注重招聘具有专业背景的审查人才,目前中医药领域的专利审查员通常为中医药专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持续完善审查员培养体系,对新入职审查员统一开展法律基础知识、审查标准把握、检索技能等集中培训。积极推进专利审查和检索系统智能化升级建设工作,其中智能检索部分已上线运行,智能审查部分预计2022年底具备上线条件。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加快推动《专利审查指南》发布实施,持续深化审查能力建设,尽快上线运行智能审查系统,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创新的引导和保护,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传承精华和守正创新,加速中医药振兴发展。

二、兄弟院校

(一)成都中医药大学发布“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

7月2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发布会暨研究联盟成立仪式举行。会议发布了“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同时为“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研究联盟揭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何延政、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出席会议并致辞。

计划吸引了来自全国67家科研院所的103个专家团队参与。“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将完成千种药用植物基因组组装,构建国际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大科学联盟,建立中国在国际药用植物基因组领域的引领地位;建立药用植物模式研究体系,推动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合成、调控和运输的研究;建立千种药用植物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千种药用植物活体资源圃和种子库;推动高品质草药新品种选育和有效成分的生物合成。

“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牵头。2010年,陈士林研究团队提出本草基因组计划,针对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典型次生代谢途径的药用植物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后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人参、灵芝、黄花蒿、紫苏、菊花、黄连、丹参等一批高质量药用植物基因组序列,并针对不同基因组的复杂程度制定从头组装作业策略,能够快速、高效完成批量基因组测序和数据处理工作。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对中药的认知从早期经验积累逐渐过渡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但对传统中药植物基因资源认识的薄弱,将制约中药植物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药效成分的生物合成等研究。”陈士林介绍,本草基因组的实施,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解决中药研究中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包括通过合成生物学生产重要的天然药物或新药原料,利用基因组辅助育种培育中草药优良品种,开发用于鉴别中药材混伪品的分子标记等。

余曙光表示,成都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中药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双一流”中药学学科建设高校,始终致力于中药资源和中药现代化的研究与探索,学校成立了本草基因组学研究院,由陈士林教授团队牵头的“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将助推药用植物和中药领域与前沿生命科学技术深入融合。

(二)湖北中医药大学与鄂州签署市校共建框架协议

7月8日,湖北省鄂州市与湖北中医药大学市校共建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在鄂州举行。

根据鄂州市与湖北中医药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内容,双方将在科技合作、技术支持、教育与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及重大项目协同5个方面加强全面合作。同时,为充分发挥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和名中医工作室的人才团队优势,传承吕文亮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鄂州市中医医院设立吕文亮教授工作室。

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黄必胜表示,湖北中医药大学将发挥大学在高端人才聚集、产业化发展聚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为鄂州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搭建科研平台、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质量。

(三)吉林省政府与天津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促进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

7月16日,吉林省政府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在天津联合签署《吉林省人民政府 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促进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吉林省副省长韩福春、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树起、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等出席签约仪式。

省校双方将充分发挥吉林以“长白山人参”为代表的中医药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伯礼院士团队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联合创建省校合作平台和工作机制,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服务“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和医药强省建设,加快提升吉林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能力,更好服务吉林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

韩福春表示,吉林省委省政府将医药健康产业作为核心支柱产业之一,纳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希望双方立足优势,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合作走深走实。李树起指出,双方在中医药领域深化合作,是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张伯礼表示,天津中医药大学将持续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服务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国医大师王琦受聘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

7月15日,安徽中医药大学举行名誉校长聘任暨国医大师工作室揭牌仪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安徽省副省长王翠凤等出席仪式。

王翠凤指出,安徽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中医药事业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来抓。此次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受聘安徽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要事。安徽中医药大学要抢抓这一战略机遇,推动学校实现更大发展。要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完善“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要对标“双一流”推进学科建设,推进中医学、中药学等学科提档进位,做强基础学科,发展交叉学科。要汇聚中医药顶尖人才,在引才育才上奋力突破,用足用好各项人才政策,持续深化科研评价、收入分配等改革。要重视中医药传统文化,加强典籍研究利用,完善学术传承制度,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琦表示,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还要有内在驱动力,全体安中医人要保持精气神,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积蓄力量、枕戈待旦,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五)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建生团队制订的指南/共识获认可

近日,由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建生团队制订的《尘肺病康复专家共识(2021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在2021年度中国指南/共识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评级(STAR)中评价优异,分别位列传统医学共识第1名、传统医学指南第13名。

该评级工作由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亚洲指南联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指南与标准研究中心联合进行。

《共识》通过临床问题调研、证据收集与评价等技术环节,基于相关康复指南、系统评价、临床研究等不同级别当前最佳证据,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推荐了健康教育、心理康复、呼吸训练等14类中西医结合康复策略,为尘肺病患者康复诊疗提供临床参考。

《指南》通过临床问题调研、证据收集与评价、专家共识会议等技术环节,综合当前最佳证据、干预成本和专家经验,形成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25条诊疗推荐意见,用于规范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内容,可供各级医疗机构医师诊疗时应用。

据悉,李建生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重点优势方向有气道阻塞性疾病、呼吸道感染相关疾病、间质性肺病和环境因素致呼吸病等。

三、科研动态

(一)中药材青风藤有了国际标准

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了《中医药-青风藤》国际标准,该标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团队和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制定,是湖南研制的首个中药材ISO标准。

作为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中药材,青风藤国际贸易需求逐年上升。刘良院士团队自2019年首次提出青风藤国际标准提案,并从种源、性状指标、理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包装、存储等方面开展研制工作,且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合理规定了部分农药和重金属控制指标。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郭子华表示,该标准的发布是湘药发展历程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将有力促进中药的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更好地促进湖南中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健康。

(二)国际期刊发布中医药治疗奥密克戎研究成果

日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生物科学趋势》(BioScience Trends)发表题为“中药疏风解毒胶囊治疗SARS-CoV-2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患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据悉,该文章是目前为止国际上首篇关于中医药治疗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患者并被SCI收录的文章。

该研究是一项开放、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先后观察了240例患者以评估疏风解毒胶囊治疗奥密克戎感染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组患者接受支持性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为期7天。重点观察患者咽痛、咳嗽、乏力和发热等症状的恢复,及核酸阴转状况,并记录出现的不良事件的频率和程度,以评估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结果显示,疏风解毒胶囊可显著缩短患者核酸转阴时间和总症状改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总症状改善时间缩短1天,咽痛症状缩短1.9天,咳嗽症状缩短1.1天,乏力症状缩短1.2天,核酸转阴时间缩短0.5天。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提高了12.8%。

疏风解毒胶囊由虎杖、连翘、板蓝根、柴胡、败酱草、马鞭草、芦根和甘草八味中药组成。该药先后荣获国家专利金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作为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药物,在缓解新冠肺炎患者的发热、乏力和咳嗽方面有显著疗效。

(三)中医药抗疫相关术语有了英译参考

7月5日,在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上,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外文出版社联合对外发布“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英译参考”。

此次共发布36条术语,其中包括“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常用术语,以及“辨证论治”“三药三方”等中医药抗疫常用术语。36条术语均提供了最大程度忠实于中文本意又便于国外受众理解的英文翻译,其中个别条目提供了两种英文译法。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代理院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副主任王继雨表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做好中医药术语翻译是打通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基础性工作,能有效增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影响的国家软实力。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术语一部分来自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常用术语,遴选标准是推动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另一部分来自中医药抗疫过程中常用术语,旨在有效体现中医药在我国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次论坛线上演讲中,国医大师孙光荣提到,制定中医药词语翻译标准和范例的重要性,他表示,需撰写“信达雅”的译本,让非汉语母语者看得懂、看得明、信得过、用得好。

当前,中医药的传播范围已扩大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建成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和56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医药纳入多个政府间人文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了一批中医药国际文化传播品牌。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还有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中医药海外发展前景广阔。

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术语

1.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a global community of health for all;

2.全球团结抗疫global cooperation against Covid-19;

3.共筑多重抗疫防线building a multi-layered defense against Covid-19;

4.弥合疫苗鸿沟closing the vaccine gap;

5.外防输入、内防反弹preventing both inbound cases and domestic resurgence;

6.缩小免疫鸿沟narrowing the immunization gap;

7.中医抗疫the role of TCM in the fight against Covid-19;

8.一人一策、一人一方personal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9.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putting people and lives first(2)putting people and lives above everything else

中医药抗疫术语

10.辨证论治treatment based o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11.三因制宜considering factors of seasons,environment and body constitution in treating diseases;

12.治未病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development and recurrence of disease;

13.三药三方(1)three TCM drugs and three herbal formulas;(2)three finished drugs and three herbal formulas;

14.熏蒸预防法moxa fumigation for prevention;

15.滴喷预防法nasal or oral spray for prevention;

16.艾灸疗法moxibustion therapy;

17.推拿tuina;

18.针刺疗法acupuncture therapy;

19. 情志疗法emotion adjustment therapy;

20.五行音乐法music therap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five elements;

21.呼吸疗愈法breathing therapy;

22.和解少阳harmonizing the Shaoyang Meridian;

23.固护元气preserving original qi;

24.肺脾气虚证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

25.气阴两虚证qi and yin deficiency pattern;

26.补气健脾replenishing qi and strengthening the spleen;

27.补中益气replenishing the spleen and stomach qi;

28.益气养阴replenish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29.寒湿郁肺证cold-dampness stagnating in the lung pattern;

30.湿热蕴肺证dampness-heat accumulating in the lung pattern;

31.湿毒郁肺证dampness-toxins stagnating in the lung pattern;

32.寒湿阻肺证cold-dampness obstructing the lung pattern;

33.疫毒闭肺证epidemic toxins blocking the lung pattern;

34.化湿败毒方dampness-resolving and detoxifying preparation;

35.气营两燔证intense heat in both qi and ying phases pattern;

36.内闭外脱证internal block and external collapse pattern

(四)电针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机制被揭示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存志研究团队首次较为系统地揭示了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改善术后肠麻痹(POI)的神经-免疫反应通路,证实电针抗炎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和频率特异性,阐释了针灸理论“合治内府”的现代科学内涵。该研究还为针灸疗法融入围手术期的临床常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刘存志研究团队首先对电针常用频率(2、10、30、100Hz)和常用穴位(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天枢、中脘、关元)进行筛选,发现1mA、10Hz电针频率刺激双侧足三里可明显改善POI模型小鼠的胃肠动力和炎症反应。在明确最优频率和穴位的基础上,对电针足三里改善POI的局部分子机制进行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发现电针可以直接激活巨噬细胞上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所介导的Janus激酶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既降低局部巨噬细胞的浸润,又抑制循环系统中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募集,进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表达,促进小鼠胃肠动力的恢复。

针刺治疗疾病的核心机制是通过刺激体表腧穴来远程调节机体功能,而针刺的这种远程效用可以通过躯体感觉神经-自主神经反射来实现。故在明确电针治疗POI局部分子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电针足三里治疗POI的神经通路。该研究团队采用脑室注射、神经切除等研究手段,发现以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可以通过坐骨神经抑制迷走神经背核(DMV)中胆碱能神经元上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受体)的表达,兴奋颈/膈下迷走神经,进而发挥局部抗炎作用。

该研究系统揭示了电针足三里治疗POI的神经-免疫学机制,为阐明针刺防治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足三里穴为下合穴,常用于治疗六腑病证,通过对下合穴足三里治疗肠腑病的机制探讨,揭示了针灸理论“合治内府”的现代科学内涵。

(五)强力五虎合剂治疗肺炎机制初步阐明

近日,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专家组成的中药技术传承与研发创新团队,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对强力五虎合剂治疗肺炎的机制进行了初步阐明,相关成果在国际期刊《药学生物学》(Pharmaceutical Biology)上发表。

据介绍,强力五虎合剂是经宁夏回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院内制剂,在20多年的临床使用中治疗肺炎效果较为显著。该研究团队以中草药大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生信分析,筛选出高相关度的靶点和信号通路,再通过动物实验以及多项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验证性实验。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强力五虎合剂中12味药材含有994种活性成分,对应135个治疗肺炎的靶点。

根据预测结果,研究团队使用LPS气道滴注刺激小鼠建立肺炎模型,以评价强力五虎合剂对肺炎的治疗作用,并对所预测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强力五虎合剂对LPS诱导小鼠急性肺炎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

该项研究获得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对于强力五虎合剂的临床推广和二次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六)金花清感颗粒临床试验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金花清感治疗新冠肺炎轻症安全有效

日前,由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国际化学与生物科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研究团队撰写的论文《金花清感颗粒治疗非住院COVID-19患者: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和随机对照试验》,在国际权威医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医学前沿》(Frontiers in Medicine)上发表。

这是中药治疗新冠肺炎首次在国外按照国际循证医学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金标准获得的临床评价。这一成果为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积累了高级别证据,也验证了中药国际循证医学研究的可行性,为中药国际医学研究提供了成功案例。

金花清感颗粒作为“三药三方”之一,被纳入中国的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此项研究在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政府支持下,从2020年4月开始,在获得巴基斯坦药监局、国家伦理委员会以及卡拉奇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历经18个月完成。研究团队通过试验结果得出结论:金花清感颗粒对于缓解新冠肺炎轻度患者的症状是安全有效的。

临床试验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确诊病例300例,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金花清感颗粒组和安慰剂组。在意向性分析中,与安慰剂组相比,金花清感颗粒组在试验第10天显示出更高的临床疗效(82.67%)。其中,对于症状积分缓解超过90%的患者,金花清感颗粒组有36.66%,而对照组只有1.34%。研究团队还对新冠肺炎患者急性期炎症反应标志物进行了定量分析。白细胞、铁蛋白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均显示,金花清感颗粒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下降,但安慰剂组没有下降。研究团队还发现,与安慰剂组相比,金花清感颗粒组的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喉咙痛、呼吸困难、头痛、鼻塞、乏力和肌痛的中位恢复时间更短。金花清感颗粒组咳嗽、咳痰和咽痛症状恢复的中位时间为6天,安慰剂组为11天以上。金花清感颗粒组的乏力恢复时间中位数为7天,安慰剂组为11天以上。

在安全性方面,金花清感颗粒对患者的血常规、尿液分析、血清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和心电图均无显著影响。

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启动前组织了医学、伦理以及政策专家,对金花清感颗粒在巴基斯坦开展临床研究进行评估。国医大师晁恩祥、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北京佑安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汪晓军等多次向巴方专家介绍了金花清感颗粒的研发基础,就药理、药效和毒理研究结果与巴方专家深入交流,并最终确定了最优方案。

(七)JAMA子刊发表研究成果针刺可短时间内缓解肾绞痛

日前,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子刊《美国医学会杂志·开放网络》(JAMA Network Open)正式发表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共同完成的《针刺辅助治疗对肾绞痛急诊患者疼痛缓解的影响》临床研究成果。

肾绞痛是由于泌尿系统结石导致的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肾结石的发病率约为7.5%,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导致数百万患者前往急诊寻求医疗救治。目前常用的缓解肾绞痛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然而,超1/3的患者在接受镇痛治疗的15分钟后仍感受到中重度疼痛。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快速起效、疗效持久的治疗策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痛楚。研究团队将针刺与西药相结合,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缓解肾绞痛。

据了解,该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安慰对照试验,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开展。80例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针刺组患者接受腰痛点针刺加双氯芬酸钠镇痛治疗,假针组患者接受非穴浅刺加双氯芬酸钠镇痛治疗。研究以针刺后第10分钟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较基线下降≥50%的患者比例(有效应答率)为主要结局指标。结果发现,针刺组第10分时的有效应答率为77.5%,显著高于假针组的10.0%。从行针结束后即开始出现显著的组间差异,且至少持续至第30分钟,但后续由于双氯芬酸缓慢起效引起的天花板效应,在45和60分钟时组间差异不再显著。试验期间针刺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假针组,且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试验证明在双氯芬酸的基础上,在急诊条件下,与假针相比,针刺腰痛点是安全的,且为肾绞痛患者提供了快速而实质性的镇痛治疗。

该研究通过严谨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质量控制保证研究的真实性,为中医针灸结合西医疗法运用于急诊科、快速缓解肾绞痛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腰痛点单穴针刺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在繁忙的急诊环境下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八)中药抗肿瘤制剂在美获临床试验许可

日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黄璐琦院士的分子生药学团队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四川弘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和复发胶质母细胞瘤的中药抗肿瘤新型制剂——KH617新型制剂,获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许可开展新药临床试验。中国临床试验申请也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同意受理。该制剂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合成生物学来源的植物天然产物新药。

合成生物学是“十四五”科技攻关前沿领域内容之一。该新型制剂在研发过程中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经过生物合成途径、高效催化酶筛选、高产工程菌构建等过程,最终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的植物来源中药活性成分作为原料,确保了高纯度原料的可持续获取。研究成果获得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内外专利授权。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原料不依赖传统中药种植、采收、提取方式,减轻了药用植物资源的压力,作为从药用植物中直接提取分离中药活性成分的替代来源前景广阔。对当前解决中药栽培环境出现的地域限制、有效成分含量低、提取困难等中药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了中药资源“不种而获”的创新型开发利用。

(九)清肺排毒汤复方专利获中国专利奖银奖

近日,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揭晓,由葛又文研发的清肺排毒汤复方专利——“一种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中药复方及其应用”荣获银奖。该专利是本届中国专利奖中唯一获奖的中药抗疫组方专利。

清肺排毒汤作为中医药抗疫的典型代表,是第一个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获得专利授权的中药组方。这是葛又文在准确把握核心病机、深入研判疾病发展和转归、统筹考虑速效救治与防复发风险的前提下,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将《伤寒杂病论》中几个经典名方精心化裁形成的创新方剂,具有速效、普效、安全的特点。

2020年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出通知,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该方剂是国家第6版至第9版诊疗方案中唯一一个治疗各型新冠患者的通治方剂,是临床救治中使用面最广、使用量最大、使用效果最好的方剂,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据了解,中国专利奖是我国唯一的专门对在实施创新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作出显著贡献的专利权人、发明人(设计人)以及相关组织者给予表彰奖励的政府部门奖,也是中国专利领域的最高荣誉,得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认可。

(十)《柳叶刀》子刊发表研究成果针刺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日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刘存志领衔的项目《针刺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肠麻痹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柳叶刀》子刊《开放科学》(影响因子17.033)上发表。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显著促进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术后肠麻痹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排便障碍等,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花费,给患者造成严重负担。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得到一定改善,但仍需要配合其他干预手段进行治疗。

该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105例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按照1:1:1比例分为3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连续4天电针足三里穴干预、电针天枢穴干预或不接受电针干预。结果显示,与单纯标准治疗相比,电针足三里穴能够显著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时间10.98小时、首次排便时间25.41小时;电针天枢穴对患者的胃肠功能也有一定改善趋势,将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缩短5.54小时,首次排便时间缩短17.69小时,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腹部和肢体部腧穴存在不同适宜针刺参数有关。此外,电针足三里或天枢穴均能显著缩短患者耐受半流质饮食时间,表明针刺对上消化道功能恢复也具有促进作用。

刘存志介绍,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足三里穴是胃的下合穴和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两穴均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可主治腹痛、腹胀、便秘等。团队在系统探讨电针治疗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学机制的基础上开展此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针刺不同穴位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治疗方案具有取穴单一、操作简便、感染概率低、便于临床培训和推广应用的优势。

(十一)首个黄花蒿染色体级基因组研究登上国际期刊对保障全球优质廉价的青蒿素原料供应有重要意义

近日,国际植物学顶级期刊《分子植物》封面文章刊登了题为《黄花蒿染色体级分型基因组揭示ADS基因扩张与青蒿素含量相关性》的研究论文,该项研究成果在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新品种选育上的应用已取得突出成效。

青蒿素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物,自1972年问世以来,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而黄花蒿正是青蒿素的基原植物。该项研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多家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研究人员采用PacBio HiFi、Bionano光学图谱、Hi-C等多种测序技术,有效弥合了重叠群和染色体之间的尺度差异,成功获得黄花蒿染色体级单倍型基因组,为青蒿素生物合成和调控的机制解析及分子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该研究获得的基因组为首个黄花蒿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基因组。通过黄花蒿高质量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关键限速酶紫穗槐二烯合酶编码基因ADS数量与青蒿素含量高度相关,其在高青蒿素含量黄花蒿新品种选育上的应用已取得突出成效。

成都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研究对保障全球优质廉价的青蒿素原料供应,实现世卫组织提出到2030年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至少90%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廖保生和徐江为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讯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郭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陈士林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刊同期发表题为《纪念青蒿素研究50周年:从青蒿素发现到染色体基因组组装》的评述文章。

四、海外资讯

(一)“柬埔寨中西结合适宜技术境外培训班”结业

近日,由中国商务部、柬埔寨卫生部联合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联合承办的“柬埔寨中西结合适宜技术境外培训班”结业。来自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的127名医师、护士、管理人员完成了为期30天的培训活动。

援柬埔寨中医抗疫专家组医疗业务队长樊茂蓉表示,本次培训是中医援柬任务中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院长谭苏坤对中国向柬埔寨提供的医疗援助表示感谢,认为此次培训班很好地契合了医院人才培养的需求,将为推动医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来自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门诊部护士长汉姆·索莫尼表示,中医专家组和医疗队建立运营的中医门诊,让学员们感受了中医药的魅力,也加深了对中医药的了解。

培训班通过专题讲座、线上线下研讨、临床观摩与展示等方式,搭建起援柬埔寨中医专家与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各科室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此次培训班,作为援柬埔寨中医抗疫专家组在柬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将促进中国专家同柬埔寨医务人员的合作交流,也将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见证。

(二)津巴布韦举办首个中医针灸人才培训班

7月8日,津巴布韦首个中医针灸人才培训班在位于首都哈拉雷的中国-津巴布韦中医针灸中心举行开班仪式。

20名来自津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成为培训班首批学员。他们将通过为期3个月的课程培训,学习中医针灸治疗技术,并将中医针灸疗法带到津巴布韦各地,惠及当地民众。

据培训班负责人、中国援津医疗队队长朱伟介绍,该培训班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承办。希望通过开办培训班为津巴布韦培养一批中医针灸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医针灸医疗队”,持续为津巴布韦民众提供服务。

(三)金砖国家传统医药标准化专家研讨会召开

7月7日,金砖国家传统医药标准化专家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召开。来自中国、俄罗斯等金砖国家标准化机构代表、传统医药领域专家学者等30余人参会。

会议期间,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主席沈远东就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化路径、发展方式等内容作分享,为金砖国家参与中医药国际标准化提供了思路。金砖各国专家代表交流了本国传统医药标准化现状及发展经验。会议提出了温郁金、浙贝母等中药材国际标准提案建议,与会专家就传统医药领域标准化工作者培养、药材培育等方面合作进行了充分交流并达成共识。

本次会议是2022年金砖国家标准化交流合作系列活动之一,也是金砖国家标准化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配套会议,旨在以中国担任金砖轮值主席国为契机,通过在传统医药领域开展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对话,谋求更广泛合作共识,为金砖国家合作、推动建设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贡献力量。

(四)《世界中医药》杂志法国版创刊

《世界中医药》杂志法国版启动暨编委会成立仪式7月8日在法国中部的谢尔河畔塞勒市以线上视频和现场结合形式举行。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陈力出席仪式,在致辞中对该杂志法国版创刊表示祝贺。他说,《世界中医药》杂志法国版将成为中法两国中医药领域新的交流平台,也将成为法国人民了解中医药的良师益友。

谢尔河畔塞勒市长斯泰拉·科舍东在致辞中说:“我深感荣幸见证《世界中医药》杂志法国版创刊。”她表示,将致力于推动法中两国在多个领域交流互鉴。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桑滨生通过视频连线致辞并表示,《世界中医药》杂志法国版创刊搭建了中医药通向法国的学术平台,在推进海外中医药教育、医疗、科研等方面将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

《世界中医药》杂志法国版社长吴宛霖介绍,首期杂志将于今年9月正式发行,预期发行量在2000本以上。在创刊最初两年是半年刊,此后将更改为季刊。

(五)中国赴黎维和部队军医讲解中医知识

近日,中国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利用任务间隙开设了汉语和中医培训班。

在中医培训班,中国军医介绍中医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等方面的功效,并介绍对有关中医药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采取理论授课、现场观摩、手法演示等形式,讲解按摩、针灸、拔罐等疗法,吸引了现场各国维和官兵和当地民众体验尝试。

(六)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参访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

8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葛西健博士一行参访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

中国-菲律宾中医药中心地处菲律宾首都大马尼拉地区曼达卢永市,是中国福建省首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项目,由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担任项目中方负责人,菲本地名中医暨福建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郑启明主任医师担任菲方主任,旨在进一步传播中医药文化,促进菲律宾主流社会对中医药及针灸的认识。

郑启明介绍,该中心疫情期间为在菲华侨华人及菲律宾人民提供线上医疗服务近4000人次;应邀作近30场中医药防疫抗疫讲座等。该中心与菲律宾中医暨针灸学会推动了中医行业标准在菲律宾的制定,并于4月28日在马尼拉光坦纪念医院设立菲律宾首个现代综合医院中医部。

葛西健对该中心的工作和努力给予高度赞赏和肯定,表示当日的参访有助于世卫组织西太区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在菲发展以及如何参与新冠疫情防控。

李灿东线上致辞表示,中心成立以来用中医药服务菲律宾侨胞及当地民众,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在菲律宾的发展。希望未来在世卫组织西太区的关心和支持下,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在菲律宾的蓬勃发展,推动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七)宣肺败毒颗粒获哈萨克斯坦注册证书

近日,由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宣肺败毒颗粒经哈萨克斯坦卫生部审核通过,获得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根据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卫生部卫生和流行病控制委员会颁发的注册证,宣肺败毒颗粒在该国可通过连锁药店和专卖店、商业销售分店等向公众出售。作为一种生物活性食品补充剂(保健食品),可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具有免疫刺激作用。该注册证有效期为无限期。

宣肺败毒颗粒是我国抗疫“三方三药”之一,根据国家第九版诊疗方案,宣肺败毒颗粒被列为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普通型推荐用药。2021年,宣肺败毒颗粒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并经谈判已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

据悉,2021年底,该药已获得加拿大卫生部核准签发的产品许可证书,符合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标准,允许按天然健康产品标准上市销售。2022年5月,该药获得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卫生部核准签发的药物注册批准文件,宣肺败毒颗粒符合乌兹别克斯坦药物标准注册,可以在乌兹别克斯坦市场作为药物进行销售,注册证有效期为5年。

五、权威声音

澜湄公共卫生合作将建传统医药产业基地”。

——近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七次外长会上表示

做优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加快打造“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省

——近日,江西省省长叶建春主持召开第94次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推进中医药发展等工作时表示

积极拓展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新途径,创新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范式,让中医药成为中外人文交流亮丽名片

——7月5日,于文明出席首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论坛时表示。

要深化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阐释,开放包容对待中医药不同流派,使中医药百花齐放、更好服务人民健康

——7月20日第四届国医大师和第二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20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时指出。

中医药政策供给更加全面、有力,既有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的战略安排,又有法律层面的规范要求,更有可操作、可落地的细化举措,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着力促进了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升,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

——8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关情况在京召开发布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余海洋指出。

“充分挖掘中药材等资源优势,创新突破、重点发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做强做大中医药产业,加强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治疗服务体系

——8月2日,河南省省长王凯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时指出。

加快推动中医药教材体系建设,服务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打造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精品教材。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秦怀金出席2022年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讲话

充分发掘扁鹊文化等中医药文化内涵

——8月22日-23日,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在邢台市调研时强调

培养出一大批理论基础厚、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创新能力优的德才兼备中医药人才。当代中医药人要做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中医药医德高尚的践行者中医药医术精湛的奋斗者。

——8月27日-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出席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开学典礼并讲话

六、中医药文化

(一)江西南昌中医药特色街运行启动

6月30日,江西南昌中医药特色街运行启动暨南昌中医特色治疗平台揭牌仪式举行。

该平台以治未病为主要方向,集中医诊疗服务和中医文化科普于一体,设有疼痛诊疗中心、女子调理中心、名老中医和中医专长医师诊疗中心等9大功能区;建设中医药文化场景5处,将网红打卡等元素融入其中,注重场景化、嵌入式体验,展现清代药房场景的3D壁画、形态各异的中药标本、古代中药炮制工具等。

据悉,该平台由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技术援建、国信医药谷承建运营,是南昌市首条中医药特色街区、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的首批6个省级中医特色治疗平台之一,被列入南昌市实施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的亮点工程。

下一步,该平台将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深入开展中医药文化“三进”系列公益活动,让中医药惠及广大赣鄱群众。

(二)浙江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走进常山

7月19日,由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浙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常山县委县政府承办的“U你健康,助力共富”2022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进常山未来乡村活动举办。

启动仪式上,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曹启峰将“浙江省中医药综合统计工作(中医药发展指数监测)联系点”铜牌授予了常山县卫生健康局。该联系点的建立将有助于推动落实全省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浙江省中医药指数监测指标体系,提高中医药发展监管水平,也为全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典型案例。

浙江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分别向常山县中医医院、常山县中医学会等单位赠送了《中医药蓝皮书: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报告(2018-2020年)》。此外,常山县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签订“中医处方一件事”应用场景试点协议;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新蓝网共同为中医药文化频道开播举行了启动仪式。

活动期间,曹启峰一行还前往常山县中医院慢病一体化门诊、芳村中心卫生院、辉埠镇黄坞岭村卫生院等,实地调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特色诊疗区。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衢枳壳”高峰论坛。专家们表示,常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特别是,胡柚青果干片以“衢枳壳”之名收载于《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并列入“新浙八味”和“衢六味”中药,在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专家们还围绕“衢枳壳”的研究、加工、运用等方面作学术报告,为“衢枳壳”的深入挖掘与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三)广东中医药文化品牌“国医大讲堂”启动

7月30日,大型系列中医药科普讲座“国医大讲堂”正式启动,标志着“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守护人民健康”的又一广东中医药文化品牌正式亮相。

据悉,“国医大讲堂”定位为广东中医药文化传播品牌、中医药健康知识权威传播平台,主讲嘉宾为广东省中医药领域的权威名家,固定于每周六下午3:00-4:30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办,每期定额招募现场听众,广东卫生在线、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视频号平台进行同步直播。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表示,举办好“国医大讲堂”,要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健康需求与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中医药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要借助各种传播渠道,最大程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四)云南昆明:中医药走进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

7月22-24日,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云南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活动期间,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面向参展群众提供义诊、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等,还带领大家练习中医健身功法八段锦。展会上,云南中医药大学熊磊教授团队研发的苍艾系列产品、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制的院内制剂紫连膏和中药药茶等产品得到一致好评。最终,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展台荣获“最佳展台奖”。

据了解,云南中医药大学及其第一附属医院将参加在北京举办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共同打造云南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新名片。

(五)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走进名医故里活动启动

8月26日,“弘扬中医药文化 奋进新时代征程”2022年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走进名医故里主题活动启动,活动首站走进李时珍故乡——湖北蕲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秦怀金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秦怀金指出,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重要组成,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之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是中医药振兴发展的血脉之基,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作用。

秦怀金表示,湖北省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中医药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推动。湖北省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良好的中医药发展基础,蕲春是中医药文化之乡、药圣故里、中国艾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特别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救治,充分彰显独特优势,助力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让中医药这一瑰宝再次展现出时代价值。

秦怀金强调,要以此次活动为平台和纽带,汇聚社会各界智慧力量,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厚植中医药发展的文化土壤;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创新传播渠道,拓展平台载体,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构建中医药文化工作格局,发挥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和中医药机构作用,持续扩大中医药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中医药多元价值优势,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上举行了走进名医故里系列活动授旗仪式,主题活动将陆续在安徽亳州(华佗故里)、陕西铜川(孙思邈故里)、河南南阳(张仲景故里)开展。活动现场还进行了《李时珍颂》、华佗五禽戏功法等中医药文化节目展演。现场设有中医药非遗项目展示、中医药发展成果展、中医药文化展等,同时开展健康咨询活动。

本次活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黄冈市人民政府承办,黄冈市卫生健康委、蕲春县人民政府协办。

在鄂期间,秦怀金一行还赴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中医院、黄冈市蕲春县漕河镇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时珍纪念馆等地调研中医药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负责同志等陪同调研。

、中医药产业

(一)四川明确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管理细则中药创新药单个项目最高分担限额1000万元

近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四川省中医药研发风险分担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明确风险分担基金(下称“分险基金”)的适用对象、分担范围及标准等内容。激励和保护该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企业中医药科研投入风险。

根据《细则》,分险基金主要面向开拓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企业,适用对象包括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药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研发等相关企业;分担范围包括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等的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技术应用、技术成果转化。

《细则》明确,分险基金按照不超过实际科研投入损失的30%给予风险分担,单个项目实际投入不得低于100万元。分险基金分担限额为中药原料类别,单个项目最高分担限额为100万元;中药饮片、二类中医医疗器械等类别,单个项目最高分担限额为300万元;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中成药上市后二次开发等类别,单个项目最高分担限额为500万元;中药创新药类别,单个项目最高分担限额为1000万元。

《细则》要求,拟申请风险分担的中医药研发项目承担单位,应向省中医药局提出申请,并报送备案材料,省中医药局会同财政厅等部门进行集中评审。

(二)《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印发2025年全面建成中医药“五大高地”

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中医药医疗、创新、人才、产业、国际化“五大高地”全面建成,中医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打造成为全国中医药综合改革的示范样板,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在打造医疗高地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标志性重点项目建设。开展20个以上“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一体化中医医共体、医联体建设试点,加快提升各区域各层级中医医疗同质化水平。形成5~10个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推广20个“治未病”方案或服务包,总结推广20项中医康复诊疗方案。建设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打造传染病防治中西医协同平台。

在打造产业高地方面,《实施方案》明确,在珠三角核心区打造中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在沿海经济带布局建设一批中医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现代中药制造业;在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特色南药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开展南药种质资源鉴评、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高质量品种培育及其栽培种植、药效成分提取及加工保存关键技术研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装备制造业集群,建立一批南药集散中心,搭建南药全产业链展示交易平台。

在打造创新高地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推进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监局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和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建设,形成全省中医药科研矩阵。支持深圳市创建中医药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黄埔杏林”创新谷,实施“岭南中医药现代化与关键技术装备”等专项。鼓励各地开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一体化的智慧中医医院建设。

在打造人才高地方面,《实施方案》明确,实施葛洪中医药人才计划,选拔造就百名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100个省名中医或领军人才传承工作室,遴选培养100名杰出青年中医药人才。实施中医师承薪火工程,开展100名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培养200名基层中医药骨干人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培养一批中医经典骨干教师。在粤港澳大湾区课程联盟中单列中医药金课课程。

在打造国际化高地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中医药人才在拟执业地参加职称考试和评审。组建肺病、肿瘤、针灸、康复、中药临床药学、中医护理等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在珠海、深圳市落地试点一批促进人才、资本、知识、技术等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措施。依托广东省中医院等“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医疗服务、中成药注册及销售等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

《实施方案》还要求,健全管理体制、医保政策、人才评聘激励、中药审评审批四大机制,增强中医药发展活力动力。

(三)山东9部门联合发文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十个“全覆盖”推进中医药强基层

近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七方面重点任务,提出中医强基层“十项行动”,明确到2025年,基层中医药实现十个“全覆盖”。

《方案》明确,到2025年,县级中医医院二级甲等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县级中医医院“五个全科化”实现全覆盖;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实现全覆盖;县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实现市域全覆盖;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实现全覆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国医堂)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人才配备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健康宣教实现全覆盖;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实现市域全覆盖。

《方案》提出,实施基层中医治未病能力提升行动。到2025年,每个县推广不少于5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二级及以上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治未病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治未病服务全覆盖。实施基层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到2025年,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全部设置康复科。实施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行动,到2025年,建设不少于1000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5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方案》明确,实施老年人中医药康养行动。到2025年,80%的二级以上县级中医医院设置老年病科。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和脊柱侧弯(下称“儿童两病”)综合防控行动。挖掘整理中医药防治“儿童两病”的特色优势技术,研究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儿童两病”中西医结合防治能力。

《方案》提出,实施中医药经典、经方、经验传承(下称“三经传承”)赋能基层行动。建立以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心为主体的“三经传承”培训体系,将“三经传承”作为基层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提档升级的主要内容,培训乡村医生不少于5000名。支持“三经传承”内容融入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将安全有效的验方、中医药技术纳入全省中医临床优势技术目录。实施家庭医生中医药签约服务提升行动。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或临床医师加入签约团队提供中西医融合服务,中医医师也可以个人为签约主体提供专病中医药特色诊疗、康复、综合调理、治未病服务。指导基层机构将中医药适宜技术普遍纳入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内容。

《方案》还提出实施县域“智慧共享中药房”建设行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挖掘推广行动、名中医下基层行动。

(四)浙江全面开展“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建立省市县医疗机构协同、中医处方共享、中医数据互联互通的服务新体系

日前,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医保局、省药监局联合印发《全面开展“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实施方案》,明确通过处方、病历、饮片等标准化建设,提高中医药保障能力、中医处方质量、中医药科学研究和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建立省市县医疗机构协同、中医处方共享、中医数据互联互通的服务新体系,打造中医药数字化改革硬核成果,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方案》指出,要汇集处方数据,打造“一张处方,四大功能”。以中医处方为纽带,汇集、挖掘和分析处方背后的全省医疗机构中医寻医、问诊、用药、疗效信息,采用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手段,实现“智医”“智药”“智治”“智研”四大功能,建立较为完整的中医药大数据中枢。

《方案》明确,要创建应用场景,打造“一个目标,若干场景”。以中医处方大数据为核心,打造立体化的中医药数字化改革应用新场景,开发和丰富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内容,促进中医药科研水平、服务能力提升和产业发展。一是开展中医药数字化综合监管,利用四个平台建立实用共享的中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打造数字化监管场景。二是打造中医云处方服务,运用数字化、标准化手段建设中医处方云,实现处方在线查询、在线调用、在线随访与长周期健康管理。三是开展中医人工智能应用,形成基于专家经验的专病辅助诊疗系统,实现辅助诊断、体质辨识、智能开方,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四是开展中医智研服务,形成基于临床数据的中医循证医学证据体系,服务于中医临床研究与疾病诊疗。五是建设一批共享中药房,实行中药饮片统一采购、审方、调配、代煎、配送,实施同质化管理。同时,还可建立中药质量追溯体系,构建中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展国民学国医,推进全省中医药文化与内涵建设,开展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不断打造创新应用场景,建设中医智能生态。

《方案》提出,要构建数据中枢,打造“一个体系,六个标准”。构建中医药发展动态监测和数字化标准体系,实现基于中医药标准化的数字化服务新模式。同时,建立标准化中医处方、标准化门诊病历,编制中药饮片数字编码、中药制剂数字编码、制定非药物疗法数字编码、中药饮片规格等级等六项标准。

(五)海南省将黎族医药纳入非遗保护

黎族医药是海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医药,海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张连帅介绍,海南将黎族医药纳入各项重点规划推进发展,积极做好黎族医药的发掘整理工作。同时,将黎族医药纳入非遗保护,黎族医药中的“骨伤疗法”和“蛇伤疗法”已入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0年,海南省中医院设立了黎族医药门诊,下一步,计划依托省中医院江东新院区建设黎族医药示范体验中心,规划设立黎族医药展览区、体验区、学术区及科研区等。

(六)陕西开展“医研校企”中医药创新平台项目建设

日前,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印发通知,组织开展“医研校企”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项目申报工作。

该项目将联合“医研校企”共建多学科融合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研发转化一批基于古方秘方、经方验方、保护品种、院内制剂且疗效确切、市场推广前景好的中药新产品与中医药特色器械产品等;对接“秦创原”中医药成果转化基地,搭建政、产、学、研、医、融多级资源联动的交流平台,促进全产业链交流合作;坚持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良性互动,培育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产业成果转化人才、跨界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服务人才。

平台建设承担单位主要为省内中医药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医药企业。项目周期3年,2022年拟推进2个“医研校企”中医药传承创新平台建设。

(七)《北京市“十四五”中医护理发展规划》印发建成新型中医护理健康服务体系

日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印发《北京市“十四五”中医护理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依托“两工程”“两体系”“一平台”,实现北京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

《规划》明确,全面启动“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中医护理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和普惠人才培养项目。在中医护理卓越人才培养项目中,遴选10名中医护理引领人才,培养100名“技术好、管理好、教学好”的中医护理培训师,推选100名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中医护理临床专家,新建3~5个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及工作站,探索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培养模式,培养千名老年护理、安宁疗护、慢病管理等领域的中西医结合专科护士。在中医护理普惠人才培养项目中,培养1万名普惠型中医护理人才,满足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需求。同时,推进中医护理高质量发展岗位荣誉工程,培养和树立中医护理人员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

《规划》提出,建成“两示范、两旗舰、三中心”的新型中医护理健康服务体系,设立50个示范中医护理门诊,建设50个“一证一品”特色护理专科示范病房,打造20个中医护理特色旗舰医院,建立3个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中心。建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传播体系,实施“蒲公英”学术传播工程。推进中西医结合护理期刊建设,中西医结合护理预印本网络首发平台(NursRxiv)建设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案例库建设,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世界舞台中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形象。

《规划》明确,建成中西医结合护理科研创新平台,以突出中医特色的临床护理技术与方案研究、老年人群护理相关研究、护理人文理论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多方向中医护理科学研究。同时,提升中医护理标准化能力,促进中医护理科研成果转化。

(八)湖北以“十大楚药”评选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

7月15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公布了湖北省“十大楚药”道地药材评选结果,一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疗效确切、种植规模大和产业效益好的湖北道地药材大品种获评。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李顺清介绍,在广泛发动市县推荐基础上,组织科研单位、行业协会、药检、中医临床等多方面的专家进行了论证评审,评选出“十大楚药”。同时,考虑到部分药材产业基础好,在乡村振兴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还评选出“五大特色药材”。本次评选出的“十大楚药”是蕲艾、半夏、天麻、黄连、茯苓、福白菊、苍术、龟鳖甲、银杏、紫油厚朴和黄精(并列第十位)。评选出的“五大特色药材”是资丘木瓜、野菊花、虎杖、金刚藤(菝葜)、马蹄大黄。

据悉,湖北省中药材总面积稳定在505万亩左右,产量71.7万吨,农业产值135亿元,产业链品牌价值达到138亿元。

(九)江苏创新分级评价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强化政策保障推动中医馆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发展

近年来,基层中医馆很受老百姓的欢迎。国家重视基层中医馆建设,从201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投入经费建设中医馆,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建设3.67万个,截至2020年底,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14%的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馆。“三区三州”的283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设置率先实现了全覆盖,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群众中医药服务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7月2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二级巡视员赵文华表示,预计到2022年底,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的建设全覆盖。下一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面设置符合标准的中医馆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15%的中医馆完成服务内涵建设,重点加强中医药人员的配备,开展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中医药服务技术提供和中医设备配备,进一步改善中医馆中医药的服务条件。

在中医馆建设中有哪些创新性的探索和经验做法?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朱岷在发布会上给出了答案。

朱岷介绍,“十三五”以来,江苏省建成了1591个基层中医馆,实现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的全覆盖。在促进中医馆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工作:创新分级评价机制。实行中医馆建设的评价分级管理,明确“3、4、5”三级中医馆建设标准,设立20个关键指标的评价,以评促建,对标找差,促进中医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加强质量内涵提升。注重通过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培育小而精、独而专的特色服务项目,通过医共体等形式让上级医院和基层中医馆建立协作关系。同时强化政策保障。在财政投入方面,“十四五”期间省级财政将投入1亿多的资金用于“星级”中医馆建设,达到“五星级”的中医馆的每个都给予30万的奖补。在基层医疗机构我们实行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大力推进实施县管乡用等27条基层招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在医保价格政策等支持方面,建立符合基层医疗机构特点的中医诊疗的机制,落实医保总额预算的倾斜。此外还在部分地区开展了同价试点工作,即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针刺、推拿、灸法、骨伤等中医特色的项目,价格与县一级公立中医院同价。

“我们希望把中医馆打造成乡镇卫生院的‘明星科室’,打造成老百姓家门口的‘微型中医院’”。朱岷表示,“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委省政府把中医馆建设列为全省的民生实事项目,打造星级中医馆,引领基层中医馆从“有没有”向“优不优”发展,更好地满足老百姓“方便看中医、放心吃中药”的需求。

(十)中国中医科学院与苏州市人民政府深化合作探索长三角区域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模式

7月2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和江苏省苏州市政府举行全面深化合作大会,共同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探索长三角区域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模式。苏州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共同创建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在讲话中表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和苏州市政府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医药教育战略谋划、研究推进新医科建设、推动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有力举措。

2021年4月,苏州市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此次深化合作大会召开为新的起点,全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国际交流和产业发展,协力打造院地合作的示范标杆。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苏州市委、市政府将围绕人才队伍引进、科研平台建设、学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不断推进院地合作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相关高校和单位,成立了长三角中医药高等教育联盟。现场还举行了第三届“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传承人奖”颁奖仪式。

(十一)宁夏成立全国首个方药量效研究院

近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全国首个方药量效研究院在宁夏医科大学成立,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担任学术顾问。

据了解,方药量效研究院将以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区域高发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展方药“量-效-毒”研究,为促进中医临床疗效提高和方药合理用量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药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临床疗效,而方药剂量直接关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朱向东表示,方药量效研究院成立后,将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从基础、药效、毒理、临床等多途径开展方药量效研究,进一步实现中医方药量效研究领域新突破,取得方药量效研究新成果。

(十二)《上海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印发构建“五位一体”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链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方案》。明确上海将全面构建“规划引领、内涵导向、系统评价、多元激励、提升能级”五位一体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制度链。《方案》明确七个方面重点任务,重点打造中西医协同发展样板、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地和中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

在促进中西医协同方面,《方案》提出,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医疗机构建立中西医临床协作机制,促进中西医融合发展。遴选综合性医院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围绕临床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协作联合攻关,形成一批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技术;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成立“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为依托,推动中西医结合新型学科体系的创立。围绕中医传统理论的现代科学基础研究等方向,结合新兴生命科学研究手段,建成国家级的中医西医汇聚创新高地。

《方案》提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依托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平台(ISO/TC249),研制高水平的中医药国际标准提案。建立中医药标准化融入“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机制,率先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数据治理体系和智能化发展的基本技术框架及制度规范。构建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标准化体系,为建立中医药现代知识体系和国际传播提供基础。建设产学研用为一体的海外中医药中心网络体系,打造各有侧重、整体发展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开放基地。支持建立以海派中医流派为特色的中医国际医疗和康复中心,探索与国际商业保险对接新机制。

《方案》提出,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券”,支持中医药中小微企业或多学科创业团队。研究设立中医药科技研发专项,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生物医药“上海方案”实施的重点领域中支持中医药发展。加强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激励,支持相关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实施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科学院等共建紧密型中医药科创联合体,打造医教研产结合的创新型医学研究平台。加大与国内外重要新药研究重大装置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力度,形成政府引导、产学研联动的中药新药创新新格局。聚焦肿瘤康复、针灸、皮肤美容、中医外治法诊疗等领域,打造高水平中医药特色技术转化中心。

在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方面,《方案》提出,健全中医医院“姓中”的评价机制,引导医院走中医特色发展之路。建设以流派特色为核心的专科专病联合体,推进中医药流派融入社区健康服务。实施高水平中医医院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型、研究型中医医院,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实施中医药特色街镇建设工程,实现中医药特色街镇16个区全覆盖。

在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方案》提出,做实“优才学院”机制,构建“院校、毕业后、继续教育三位一体”的规范化人才培养链。建立中医药流派传承人认证制度,形成以传承人为主导的流派人才培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中医药流派传承人认证的基本规范和流程。探索“临床、基础、经典”相贯通的新模式,深入优化经典教学序贯式、阶梯式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中青年临床医师提升计划。

《方案》还提出,改革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建立体现“名医名家”技术价值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实施中医药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改革,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按疗效价值的付费模式。加快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批立项。严格中药质量监管,建立统一的中药饮片信息追溯平台。

(十三)吉林:加强家庭医生中医药服务供给

日前,吉林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吉林省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常住服务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5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老年人和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分别达到75%和85%。

《方案》明确,家庭医生在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组织下开展签约服务。家庭医生既可以是全科医生,又可以是在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其他类别临床医师(含中医类别)、乡村医生及退休临床医师。支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医生通过多点执业,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入家庭医生队伍。以慢性病患者、0~6岁儿童、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为切入点,积极提供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对签约居民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方案》强调,加强中医药服务。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服务能力建设。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医药服务条件,打造区域相对独立、中医服务更加丰富的中医药服务场所(中医阁)。加强签约团队中医药人员配置,鼓励家庭医生(团队)掌握和使用针刺、推拿、拔罐、艾灸等中医药技术方法,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规范和指导。

(十四)《北京市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积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和改革委、市中医管理局等联合制定印发《北京市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力争到2025年,每10万常住人口康复医师数达到8人、康复治疗师数达到12人,并在多方面对中医康复服务提出要求。

在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提升中医康复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提供中医药康复服务。加强中医药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强化中医药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开展中医康复方案和技术规范研究,积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增加基层康复服务供给,切实提高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此外,重点加强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和三级康复医院的康复早期介入、多学科合作、疑难危重症患者康复医疗服务能力。积极推动神经康复、骨科康复、心肺康复、肿瘤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疼痛康复、重症康复、中医康复、心理康复等康复医学亚专科建设。

在健全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方面,《实施方案》明确,鼓励各区在人员配备、培训培养、场地设施、硬件设备、学科建设、科室管理等方面,加大对综合医院及中医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及康复转型医疗机构扶持力度。严格落实二、三级综合医院(含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置康复医学科的要求,康复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数,三级综合医院不低于2%、二级综合医院不低于2.5%。此外,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等重点为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和重度残疾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二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等重点为诊断明确、疾病稳定的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康复医疗服务。

在创新康复医疗服务模式方面,《实施方案》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创新开展康复医疗与外科、神经科、骨科、心血管、呼吸、重症、中医等临床相关学科紧密合作模式,完善多学科合作机制。

(十五)山东省中药药物警戒工作平台成立

日前,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山东省中药药物警戒工作平台建设规划》,标志着山东省中药药物警戒工作平台成立。根据《规划》,平台主要有五个工作方向:开展已上市中成药安全性评价研究、完善中药配方颗粒监测制度、探索中药信号检测方法、实施《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开展中药安全使用宣传。

该平台的成立及建设旨在整合药物警戒机构、中药上市许可持有人、中医院、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机构力量,大力探索中药药物警戒方法、标准、技术规范,全面提升和落实中药上市许可持有人药物警戒主体责任,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规划》提出,在已上市中成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方面,梳理现有在产品种药品说明书不良反应项不完善或尚不明确的品种清单,组织开展参芪降糖颗粒等品种分析评价,形成已上市中成药安全性研究评价指南等。在完善中药配方颗粒监测制度方面,将设计中药配方颗粒不良反应报告表并进行试用等。《规划》还将更多中药上市许可持有人以及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纳入平台建设合作单位。

(十六)上海:打造科创引领中医药临床发展新模式

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本市公立医院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与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的实施意见》,从5个方面提出19项具体举措,打造科创引领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不断提升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

《实施意见》提出,要聚焦中医药防治康能力提升,开展中西医协同临床攻关。“十四五”期间,形成15~20个在行业内有高度共识的优势病种专家共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临床指南,提升中医药在疑难疾病、重大疾病、疫病防治的贡献度,并为单病种质量管理提供支撑。在服务药物、器械等研发的应用评价方面,系统开展中医药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评价,取得高水平循证证据,重点筛选研发具有明显优势的新方药。

《实施意见》明确,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科委将围绕理论诠释与创新、疾病防治康临床价值提升等方向,建立中医药临床科学问题库。同时,依托上海市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等平台技术指导,加强公立医院与企业、科研院所协作。市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第三方机构制定中医药临床科研信息一体化建设标准,规范中医药领域临床数据的采集、研究、开发与应用。

《实施意见》提出,三级医院要主动对接科研院所,打造医教研产相结合的医学诊疗研究平台和中药新药创新研发模式。建设高水平科研骨干人才团队,尤其注重具有专科能力与循证方法学双重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培养。

《实施意见》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政府各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将有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医药新技术、新方法及时纳入医疗服务项目,促进中医重点专科临床研究成果转化。

(十七)江西打造中药材百亿级产业链

日前,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西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江西省打造稻米、油料、果蔬、畜牧、水产5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链和茶叶、中药材2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

《行动方案》明确,在中医药产业这一主攻方向上,以组织化、专业化为重点,支持省内外制药、饮片和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合作基地,带动中药材种植、采收、加工、储运等全过程标准化。加大“三子一壳”等道地中药材和黄精、陈皮、覆盆子、艾草等药食同源中药材开发力度,打造“赣十味”“赣食十味”品牌,做强赣产道地药材,提升中药材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0亿元,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新增6家、总数达到8家。其中宜春、上饶、抚州的中药材产值力争到2025年分别达到94亿元、35亿元、20亿元。

(十八)《四川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印发建设中医药创新改革策源区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构建 “四大格局”、建成 “三个高地”、 实施“两大工程”,实现示范区建设“三区三领先”目标。

根据《实施方案》,“三区”为,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中医药创新改革的策源区,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和推进区域协调、共建共享的领先区。“三领先”为,到2025年,四川中医药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全国领先,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全国领先,中医药服务水平、全产业链发展及保障能力全国领先。

《实施方案》明确,构建坚强有力的管理格局。强化中医药管理部门统筹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发展职能;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责任,支持中医药特色发展。构建契合规律的保障格局。建立符合中医药规律的中医医疗服务卫生技术评估体系,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建立中医药临床应用激励机制;建立政府支持中医医院特色优势发挥的考核机制。构建均衡可及的服务格局。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20~30个省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和中医经典传承中心,实施1~3个国家级、10~20个省级重大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到2025年,全省中医药年诊疗量达2.1亿人次。构建链条健全的产业格局。培育全产业链年产值超50亿元的中药材大品种2个、达20亿元的3个以上,力争中药材综合产值达1500亿元;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20个,力争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0%以上。

《实施方案》明确,建成科技创新高地。加强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加强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重点实验室建设;主导制定一批国际标准,参与国外植物、草药药典标准研究。建成人才高地。加快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中医药创新拔尖人才和团队,到2025年,中医药高层次人达1.5万名;加强规培基地、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到2025年,全省年培养中医药全日制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人才超过6000名,年培养学术经验、中药工艺等传承人才5000名。建成文化高地。挖掘和传承川派中医药文化精髓,加强“天回医简”等中医药出土文献文物研究与运用,推出《天回医简》等研究成果;强化川派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整理等。

《实施方案》提出,实施中医药区域协调发展工程。构建“一轴两区两带”中医药产业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中医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一体化发展,推动与滇、黔、桂、琼等地成立中医医院、重点专科、道地药材等联盟,推进川琼中医药健康旅游和中医医院联合发展,依托海南自贸港推动中医药贸易发展,深化川港澳中医药合作与交流。实施中医中药协同发展工程。建立完善符合中药饮片特点的长效监管机制,实施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示范工程,建立中药饮片质量分级评价制度,培育四川特色的中医药养生大产业。

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2022年9月8日


上一条:中医药信息2022年第9期

下一条:2022年中医药信息第6期

关闭